胃肠道平滑肌肿瘤的影像诊断

合集下载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与影像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与影像诊断
病例出现粘液样或显著纤维化 , 类似脂肪肉瘤 和纤 维肉瘤 。
肿瘤较小 时常无症状 , 往往在体检 和其 它手术时发现 。临床 最常见 的症状 是中上腹部不适和腹 部肿块 f 5 0~7 % ) 0 以及便血 (0~ 0 , 2 5 %)小肠 G S IT可表现为疼 痛 , 便血或肠梗阻症状 。 但这些
症状无特征性 。 患者的症 状与肿瘤 大小 、 发生部位 、 肿物与肠壁 的 关系 以及肿瘤 的良、 恶性有关 。
( ) 四 影像 学特 征
1 8 , Zl等首先将这些肿瘤称 为 胃肠道间质瘤 , 9 3年 MaU ̄ ] 以代 表缺乏可信的分化 特征 和不恒定的广谱表 型 , 并被人们逐渐认识 的一种独 立临床病理实体 ,是消化 道最常见 的间叶组织 源性肿 瘤。 这个名词不包括典型 的平滑肌瘤 、 平滑肌 肉瘤 、 神经纤维瘤 和
胃肠道 间质瘤 ( at itsn l t maT m r IT 是 一类 起 G son t a Sr l u o, S ) r ei o G 源于 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 , 占消化道间叶肿瘤 的大部分 。普遍
接受的 GS I T的诊断概念是: 胃肠道的非上皮性 、 非肌源性、 非神
质瘤为主的观念 。
( ) S 一 GlT概 念 的提 出及 早 期 研 究
过去由于病理学技术 的限制 , 胃肠道许 多混有平 滑肌纤维或
虽然 GS I T细胞形态 多变, 排列结构多样 , 但几乎均表达 C D , 阳性 率接近 10 且 大多删 0 %, 漫强表达 , 病例 C 阳性 率 复发 D 略有降低 。 而平滑肌细胞和神经纤维不表达 C 。 6 D 约 0~8 %的 0 GS IT肿瘤细胞 中 ,D C 呈弥漫 阳性表达 , D 阳性 的病例绝大多 C

消化道平滑肌类肿瘤的X线钡餐造影与CT诊断

消化道平滑肌类肿瘤的X线钡餐造影与CT诊断

青 霉 素 苯 唑 青 霉素
10 2 l0 2
0 0
(8 7 9 .)
0 0
亚 胺培 南
头孢 唑 啉
2 2
6 3
(8 3 】 .)
氨 苄 西 林 /舒 巴坦 1 8 头 孢 曲松 阿 米卡 星
环 丙沙 星 头孢 哌 酮
(5 1) ( 2 3 5 .) ( 16 4 .) (0 3) ( 7 5 4 .) ( 8 3 5 .) (2 3 5 .)
中外t康文摘 2 O 年2 O 9 月第B 巷第4 W r e l ie tM dc l P r de l 期 o l H at D g s e i e i ia d h a o
辅 助 检 查
感 染 特 点 葡 萄 球 菌 主 要 引起 化 脓 性 感 染 , 科 的 发病 率 要 外 S 中 检 出 率 2 3 S 中 检 出 10 MRS 检 出率 为 5 . A 0株 A 2株 A, 9 高于其 他科 , 另外引起注 意的是新生儿病房也检 出了MRS 值 A, 1 %,检 出 MS A 8 株 检 出 率 为 4 %。 S 3 1 A的阳性率 在 l%, 会 0 这 D一内酰 胺 酶 测 试 对 2 3 S 0 株 A均 进 行 D一内酰 胺 酶 测 试 , 得特别关 注的是医护 人员手 中检 出MRS 其 中产酶株 占6 .%, S 0 5 MR A和MS A产酶率分 别为 5 .%和6 . 是一个主要细菌 的传 播途 径。 S 77 2 6 。 % 病人住院时 间长短与 MRS A感染 的关 系 在引起MR A感 S M R A对 抗 生 素 的 耐 药 性 :据 NC L 标 准 ,按 琼 脂 筛 选 法 染中 ,随着病人住 院天数增加 ,抗生 素使用率不断地 增加。病人 S C S 将分离 S A分成MRS A和MS A, S 采用K— B法 测定了它们对青霉 分离 , 细菌 的耐 药性亦不断上升 , 成了抗生素使用与耐药菌 出 形 现 的 恶 性 循 环 。因 此 ,严格 抗 生 素 使 用制 度 非 常 必 要 。 素等 l 种抗生素 的耐 药率如表所示 。 4 MRS A除万古霉素 , 氨苄西 林 /舒 巴坦 和亚 胺 培 南 较 敏 感外 , 余 l种 抗 生 素 的 敏 感 性 3 6

CT在胃肠道间质瘤和平滑肌源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CT在胃肠道间质瘤和平滑肌源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CT在胃肠道间质瘤和平滑肌源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盛兰;唐俊军;吴元佐;王培军【摘要】目的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和平滑肌源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15例(均经免疫组化确诊)和平滑肌源性肿瘤7例(其中2例经免疫组化确诊)的CT表现.结果 CT下可见胃肠道间质瘤和平滑肌源性肿瘤的软组织肿块发生在粘膜下,其中良性肿瘤密度均匀、边缘光整,而恶性肿瘤可有囊变、边界不清、累及周围组织;胃肠道间质瘤和平滑肌源性肿瘤在发生部位、大小、形态、生长方式、淋巴结转移、密度、边缘、CT强化后表现以及囊变、气液平等方面无明显区别.结论①CT对胃肠道间质瘤和平滑肌源性肿瘤的诊断有较大的价值;②从CT表现上无法区分胃肠道间质瘤和平滑肌源性肿瘤,最后确诊还需依赖免疫组化和电镜技术.【期刊名称】《健康研究》【年(卷),期】2010(030)002【总页数】3页(P98-100)【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平滑肌源性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作者】盛兰;唐俊军;吴元佐;王培军【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医学影像科,上海200065;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医学影像科,上海200065;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医学影像科,上海200065;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医学影像科,上海20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3为了探究 CT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及平滑肌源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本文收集 1997年以来临床资料较完整且经手术病理证实(部分经免疫组化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及平滑肌源性肿瘤的 CT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收集自 1997年以来,在我院就诊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 15例和平滑肌源性肿瘤患者7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 6例,年龄在 22~80岁,中位年龄 62岁。

临床症状和体征:以上腹部不适、腹痛、腹胀为主,其中 10例患者出现黑便、呕吐,甚至出现体重下降及触及包块,3例患者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

平滑肌肉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平滑肌肉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影像学表现-CT
➢ 较大分叶状肿块,实性为主,可见囊变、坏死区,钙 化少见,增强后不均匀强化,侧支循环多见
➢ 血管内平滑肌肉瘤表现与癌栓一致,血管扩张,腔内 病灶不均匀强化,管腔近乎完全梗阻
➢ 周围侵犯:肾脏、肝脏、肾上腺、胰腺、胃、脊柱 ➢ 转移:肺(65%)、肝脏(53%)、腹膜(53%)、肌肉
可血行转移至多种器官, 肺是最常见转移器官, 其次 是肝。
概述
➢ 是腹膜后第二常见的原发肉瘤,可起源于血管平滑肌、 腹膜后间隙平滑肌、胚胎残余平滑肌等
➢ 是起源于腹膜后大血管(下腔静脉、肾静脉、性腺静脉 等)最常见的肉瘤
➢ 生长方式: 完全血管外生长(62%) 完全血管内生长(5%) 同时血管内外生长(33%)
➢ 典型表现为腹膜后体积较大的软组织肿物,常见坏死、 出血、囊变,钙化不常见,增强中度强化,累及下腔 静脉的可见管腔内外肿块,有时可见肝、肺转移
➢ 影像学对于明确肿块与腹膜后器官和血管的解剖关系, 发现转移灶有重要作用,有利于确定手术方案,明确 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方案
(41%)、骨(35%)、淋巴结(35%)
血管外生长
血管内生长
影像学表现-MRI
➢ 肿瘤实性成分:长或等T1信号,稍长T2信号 ➢ 坏死区:长T1长T2信号 ➢ 出血:T1WI呈较高信号 ➢ 增强:实性成分不均匀强化 ➢ 黑血序列:腔内断
➢ 与肿大淋巴结相鉴别 ➢ 与其它腹膜后原发恶性肿瘤相鉴别 ➢ 与发生部位周围脏器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相鉴别
治疗和预后
➢ 手术切除:完整切除明显改善预后,由于其有大血管 侵犯,术中常涉及下腔静脉、肾静脉等大血管的切除 和重建
➢ 放疗、化疗:放化疗不敏感;新辅助治疗有利于减少 肿瘤体积、以便切除阴性边缘;辅助放化疗可减少局 部和远处复发

36649426

36649426

密度 明显不 均匀强 化 1 3例 , 中 6例 有 明显 的囊 性 变 , 其 5
例 有 肠 系 膜 淋 巴结 肿 大 。 增 强 后 见 肿 块 均 匀 性 中 等 强 化 1 8例 , 明显 不 均 匀 强 化 1 5例 。
3 讨论
查后, 每隔2 i依 次检查 每一组小肠 , 至一部分钡 通过 0r n a 直
文 献 标 识 码 :B
胃 肠 道 平 滑 肌 肿 瘤 ( at it t a S o sl G son sn l mot Muc r ei h e
T m r, IMT 并 非 少 见 , 占 消 化 道 肿 瘤 的 2 左 右 , u osG S ) 约 % 临 床 表 现 比较 隐 匿 。 随 着影 像 设 备 的 不 断 更 新 发 展 , 其 是 尤 螺旋 C T增 强 扫描 的 应 用 , G S T 的检 出 率 有 了 明 显 提 对 IM 高 。 现 将 我 院 和 邻 近 医 院 2 余 年 来 资料 较 全 的 GS T影 0 IM 像 学 资 料进 行 总结 分 析 , 一 步 探 讨 其 在 胃肠 钡 餐 造 影 与 进 C T检 查 中 的表 现 特 点 , 高术 前 诊 断 能 力 。 提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8例 , 呈表面缺损状或 深部穿 凿状 ,1例未 见肿块 表面 溃 1 破 , 有 肿 块 内 陈 旧 性 出血 及 组 织 变 性 改 变 。 ( ) 组 腔 但 2本 内型者钡餐造 影主要 表现 为充 盈缺损 ,1例平 滑肌 瘤 ,3 2 1 例呈边缘 光滑的类 圆形充盈缺损 ,8例平 滑肌 肉瘤 中 , 9 1 有
G S T的 x 线 和 c IM T征 象 。结 果 : 胃肠 道 平 滑 肌 肿 瘤 2 1例 , 滑 肌 肉 瘤 l 平 8例 , 瘤 大 小 3~7 5c 等 , 内型 肿 . m不 腔 2 1例 , 外 型 1 腔 8例 , 溃 疡 者 1 。 结 论 : IMT的 影像 学 表 现 与 肿 瘤 生 长 方 式 有 关 , 像 学检 查 对 G S 有 8例 GS 影 IMT的

胃平滑肌瘤与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及影像特征观察

胃平滑肌瘤与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及影像特征观察

胃平滑肌瘤与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及影像特征观察胃平滑肌瘤和胃肠间质瘤是两种常见的胃肠道肿瘤,这两种肿瘤在临床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其病理组织及影像特征却有着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对这两种疾病的临床病理组织及影像特征进行观察和比较,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我们将介绍一下胃平滑肌瘤和胃肠间质瘤的概念和流行病学特征。

胃平滑肌瘤是起源于胃黏膜下层平滑肌细胞的良性肿瘤,多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男女发病率相近。

而胃肠间质瘤则是一种来源于胃肠道间质组织的肿瘤,好发于50-70岁的中老年人,男性稍多于女性。

这两种肿瘤都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具体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分析这两种肿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及影像特征。

首先是胃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组织特征。

镜下观察可见,胃平滑肌瘤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状或分叶状,质地硬实,切面灰白色或灰黄色。

组织学表现为葡萄簇状或扭曲排列的平滑肌细胞,细胞核圆形或椭圆形,胞质丰富,胞浆淡红色,核分裂象相对较少。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见肿瘤细胞呈弥漫性强阳性表达HHF-35、SMA等平滑肌肌动蛋白,CD117(C-kit)和DOG1免疫组化呈阴性表达。

胃平滑肌瘤具有低度恶性潜能,虽然少数病例会出现局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但大多数病例具有较好的预后。

其次是胃平滑肌瘤的影像特征。

胃平滑肌瘤在超声、CT和MRI检查中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或等密度肿块,肿瘤轮廓清晰,边界光滑,界限清晰,无包膜。

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性强化,少数病例可见坏死、囊变和出血表现。

而内镜检查可见肿块呈圆形或类圆形,表面光滑,边缘清楚,质地硬实,可见红色瘤体。

镜下可见瘤细胞排列紧密,核分裂象较少。

胃平滑肌瘤和胃肠间质瘤在临床病理组织及影像特征上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通过对这两种疾病的特征进行深入了解,可以更准确地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为患者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

胃肠道间质瘤12例的影像学鉴别诊断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12例的影像学鉴别诊断分析

膜 后 淋 巴结 未见 肿 大 。
3 讨 论
术、 病 理证 实 的 1 2 例 G I S T 。男 9例 , 女 3例 ; 年龄 3 1 ~ 6 9岁 ,
平均 5 3岁 。 病 变 位 于 胃 8例 ( 胃底 3例 , 胃体 4例 , 胃窦 1
例) ; 小 肠 4例 ( 十二 指 肠 1例 , 空 肠 2例 , 回肠 1例 ) 。 肿瘤 大 小 1 . 5 c m  ̄ 1 . 8 c m一 9 . 5 c m x l 0 . 5 c m, 平均约 5 . 5 c m  ̄ 6 . 5 c m。 1 . 2 临床 表 现 G I s T好 发 中年 以上 ,男 性 较 多 见 。 病程 较
成 为 病 理 学 和 临床 研 究 的热 点 。 尽 管 绝 大 多 数 G I ST位 于 胃 肠道壁 , 但 是 仍 有 部 分 发 生 于 胃肠 道 外 , 如肠系膜 、 网膜 、 腹 膜 后 间 隙 和 盆 腔 等[ 2 , 3 1 。笔 者 收 集 经 手 术 、 病理( 免 疫 组 织 化
学) 证 实的 G I S T 1 2例 , 结合文献讨论其影像学特征 , 进 一 步
近 所 致 。病 变周 围未 见 肿 大 淋 巴结 , 其 中 2例 伴 有 肝 转 移 。
2 . 2 MR I 表现 行M R I 检查 的 3例 ,表 现 为 类 圆形 或 不 规
则形肿物 , 大部分边界清晰 , 直径 5 . 0 ~ 9 . 5 c m。T WI 呈 等、 低
f 3 】陈钟英 , 刘天培 , 杨
玉.1 f 缶 床药物手册【 M】 .第 3版.上海 : 上海
科 学 技 术 出版 社 . 2 0 o 1 . 5 9 — 6 5 . [ 4 ]刘 德 讯 .制霉 菌素 、 锌 加 鱼 肝 油 治 疗 鹅 口疮 疗 效 观 察 【 J 】 _临床 军 医杂 志 , 2 0 0 7 , 3 5 ( 6 ) : 9 5 0 — 9 5 1 . 【 2 0 1 2 - 0 4 - 1 9收 稿 , 2 0 1 2 - 0 5 - 2 0修 回】 [ 本文编辑: 宋 敏】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五、间质瘤旳影像学体现
肌壁间型---混合性生长
五、间质瘤旳影像学体现
3)浆膜下型---外生性生长
肿瘤从浆膜下向壁外生长突出,与管壁基底有蒂相连, 境界清楚,一般与周围组织无粘连。
五、间质瘤旳影像学体现
浆 膜 下 型 外 生 性 生 长
---
五、间质瘤旳影像学体现
PET显像
病 灶 带 蒂 生 长
五、间质瘤旳影像学体现
强化:
均匀强化
中度或明显均匀强化
不均匀强化
实性成份强化,其内小囊状坏死无强化 中央大片坏死无强化,周围中度或明显强化 环形强化 中央可见辐射状旳血管构造
五、间质瘤旳影像学体现
分型: 1)粘膜下型---内生性生长 2)肌壁间型---混合性生长 3)浆膜下型---外生性生长 4)胃肠道外型
五、间质瘤旳影像学体现
1)粘膜下型---内生性生长 肿块从黏膜下向腔内生长突出,与管壁有蒂相连 胃--胃体部多见 小肠--十二指肠降段、水平段 空回肠--肠梗阻
五、间质瘤旳影像学体现
hepatic tuberculosis
粘膜下型---内生性生长
五、间质瘤旳影像学体现
2)肌壁间型---混合性生长 肿瘤同步向腔内外生长突出,胃壁或肠壁增厚 轻易引起消化道出血—粘膜破溃形成溃疡
GIST占胃肿瘤旳2%--3%,占胃间叶性肿瘤旳94%
食管间叶性肿瘤 GIST--25%,真性平滑肌瘤--75%
三、组织病理学
大致观:
GIST起源于胃肠道,边沿光滑、柔软,呈灰白色,可有假 包膜。肿瘤瘤径从0.5~44.0 cm不等。
三、组织病理学
GIST组织起源及发生: • 学说1 起源于胃肠道间质旳cajal细胞,这是因为在胃肠道KI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肠道平滑肌肿瘤的影像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ct及胃肠钡餐检查在胃肠道平滑肌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平滑肌瘤(4例)和平滑肌肉瘤(11例)作回顾性分析。

15例均行ct检查,8例行胃肠道钡餐造影检查。

结果:胃肠道平滑肌肿瘤多好发于胃,除直接浸润和远处转移提示为恶性外,肿瘤不规则或分叶状、不均匀强化、中心坏死、溃疡形成以及临近胃肠壁不均匀性增厚提示平滑肌肉瘤可能性大。

结论:ct在胃肠道平滑肌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中有明显的应用价值,优于胃肠道钡餐检查。

关键词胃肠道平滑肌肿瘤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胃肠道平滑肌肿瘤是胃肠道最为常见的间质性肿瘤,其中胃肠道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是胃肠道非上皮性肿瘤中最常见者。

提高胃肠道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的定位定性诊断能力是我们临床工作需要尽可能解决的问题。

现就我院搜集的15例胃肠道平滑肌瘤和
平滑肌肉瘤的ct及胃肠道钡餐检查的影像征象作回顾性分析。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胃肠道平滑肌瘤4例平滑肌肉瘤11例,共计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32~86岁,平均573岁。

病变位于胃9例(胃底贲门处2例,胃体部5例,胃窦大弯侧1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3例,回肠2例。

临床表现为腹痛8例(533%),腹胀4例(26 7%),腹部包块9例(600%),呕血3例(200%),黑便10例(66 7%)。

检查方法:所有病例均采用ge highspeed fx/i螺旋ct扫描仪检查。

ct均行了平扫加增强扫描。

方法是空腹4~6小时,扫描前10分钟静脉推注654-2 20mg,并口服清水1000ml,充盈胃和十二指肠,采用仰卧位,扫描层厚3~10mm,pitch =1。

造影剂采用omnipaque 100ml,注射速率为2~3ml/秒。

8例进行了胃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采用岛津ex-ii500ma遥控胃肠检查仪。

结果
大小:该组肿瘤中胃部肿瘤最大径线27~321cm,平均10
4cm;十二指肠肿瘤最大径线50cm;空肠肿瘤最大径线25~4 8cm,平均34cm;回肠肿瘤最大径线约37~59cm,平均4
8cm。

ct表现:15例术前均行ct扫描,术前6例诊断为平滑肌瘤,9例诊断为平滑肌肉瘤;术后证实为平滑肌瘤4例,平滑肌肉瘤11例,2例误诊为平滑肌瘤。

ct的定性诊断率为867%。

所有病例的平扫ct 片上均能清楚显示肿块影,与胃肠道关系密切。

本组4例平滑肌瘤中,肿块向腔内外生长者2例,腔内生长1例,腔外生长1例;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者3例,略不规则者1例;平扫密度均匀者3例,不均匀者1例,增强后显示密度均匀者2例,不均匀者2例;均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局部胃(肠)壁较光整。

而本组11例平滑肌肉瘤中,肿块向腔内外生长者9例,腔内生长1例,腔外生长1例;4例呈圆形、椭圆形,5例呈不规则形,2例呈分叶状肿块;平扫密度不均匀者9例,均匀者2例,增强后显示密度匀均者1例,不均匀者10例,中央区有
不强化者7例,其中瘤内伴有囊变区者3例,有气液平面者1例;显示有腹水3例,显示肝左叶受侵1例,显示肠系膜上动、静脉受累2例。

x线表现:8例术前行胃肠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术前诊断平滑肌瘤4例,平滑肌肉瘤2例,未发现病变者2例;术后证实平滑肌瘤3例,平滑肌肉瘤5例。

术前2例平滑肌肉瘤误诊为平滑肌瘤,2例未发现病变,定性诊断率为500%。

8例作胃肠道钡餐造影患者中,能清楚显示有龛影者4例,其中肿块内多发斑片状或不规则条状钡影2例,龛影位于肿瘤中心、较大且深、呈靶征者2例;肿瘤内有气液平面者1例;显示充盈缺损者2例;邻近器官受压、移位者4例;
钡剂通过肿瘤部位均较慢,肠腔变窄者6例。

讨论
胃肠道平滑肌肿瘤较少见,仅占胃肠道肿瘤的1%~3%,它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是一种胃肠道的间质性肿瘤。

早期往往无特殊临床表现或仅有轻度腹部不适,待出现明显症状时多数已为肿瘤压迫邻近脏器或穿破胃黏膜引起消化道出血。

故确诊时肿瘤一般较大,部分平滑肌肉瘤可与周围组织粘连或侵及邻近脏器。

本组病例亦不例外,胃部肿瘤平均约104cm,十二指肠肿瘤约50cm,空肠肿瘤平均约34cm,回肠肿瘤平均约48cm。

目前随着临床医师的
逐渐重视及影像检查的不断完善,误诊率越来越低。

胃肠道气钡双重造影是临床较重要甚至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它可以多体位地观察胃肠的整个轮廓和功能。

腔内型可见到圆
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影,肿块内可见斑片状或不规则条样龛影,周围黏膜伸展、撑平,部分黏膜破坏;腔外型则表现为胃外压征象,胃受压移位。

腔内外型则兼有上述两种表现。

但钡餐的不足之处在于:①腔外型易漏诊,本组病例就有2例为阴性结果;②仅能发现病灶的轮廓(充盈缺损或龛影),易误诊为胃癌或良性肿瘤,本组病例误诊为胃癌者2例,平滑肌肉瘤误诊为平滑肌瘤者2例;③不能取活检,难以从病理组织学来确定肿瘤的性质。

本组病例钡餐
的定性准确率约为50%,与文献报道相符。

随着ct的广泛应用,ct断层不仅能清晰显示胃腔大小、形态、胃壁厚度以及肿瘤的腔内外生长情况,还能直接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范围及肿瘤内的出血坏死、囊变等,以及肿瘤与临近器官的关系以及远处转移情况。

因此ct对胃肠平滑肌类肿瘤的诊断,较胃肠钡餐检查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在胃肠道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的定性方面更是优于胃肠钡餐检查。

文献报道胃是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最好发的部位,本组中9例(9/15)发生于胃,大多数位于胃体部大、小弯侧或胃底部,由胃壁向外突出生长或向内、外生长,这与文献报道相符合。

本组4例平滑肌瘤均呈圆形或椭圆形,平扫多呈密度均匀性肿块(3/4),增强后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未见中央不强化区,可能与本组病例肿瘤相对较小,血供相应丰富有关;肿瘤边缘一般较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

而本组11例平滑肌肉瘤多呈不规则或分叶状肿块(7例/11例);平扫密度多不均匀(9例/11例),增强扫描肿瘤多呈不均匀强化(10例/11例),肿瘤周边呈明显强化分
隔状,中心多为低密度区,瘤内可伴有囊变区或液气平(4例/11例),这可能与肿瘤周边血供丰富,而中央血供较差,引起中心液化坏死
或出血所致;肿块多向腔内、外生长,局部胃壁不均匀性增厚;另外可见临近侵犯及远处转移。

本组的ct定性诊断率约867%,高于钡餐的500%及胃镜的667%,有较高的定性诊断价值。

但ct
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胃(肠)黏膜、轮廓及其功能的动态连续性观察不如钡餐。

对巨大腔外型肿块,肿块常推压胃肠及其周围器官,与之相连,界限不清,常难以判断肿瘤的起源部位,而诊断为胰腺或腹腔、腹膜后肿块。

总之,ct不仅可直接显示肿瘤本身,且对病灶的形态、发生部位及周围情况显示的更为清楚。

既可了解胃肠道腔内情况,又显示肿瘤向腔外生长情况及周围器官侵犯范围,有无远处转移等,故胃镜或
胃肠道钡餐造影检查显示为阴性或仅发现胃肠道有压迹,胃肠道腔内又无明显突出的软组织肿块、局部胃壁形态改变或蠕动波减弱时,可作ct检查以弥补其不足。

参考文献
1 李松年,唐光健.现代全身ct诊断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
社,1999:990.
2 龚美琳,耿道颖,潘玉萍,等.胃肠道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的
ct表现.医学影像学杂志,2001,11(5):320-322.
3 吴爱兰,韩萍,冯敢生,等.胃肠道平滑肌肉瘤的x线及ct诊断.放射学实践,2000,15(2):82-84.
4 吕庆才,段成州,袁永方,等.巨大腔外型胃平滑肌瘤的ct表现.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0,16(1):56-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