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合集下载

第十二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第十二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18
(四)“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 的优势及其转移;
产业结构的更新是地区经济向高梯度发展 的根本动力;
产业结构的更新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次序 地从高梯度地区逐步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19
二、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发展问题 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特征:
传统经济的平衡发展状态 现代经济区论
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Williamson,J.G.)
17
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区域间 不平等程度大体上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 变化。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非均衡过程即区域发 展差异扩大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而当经济 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均衡过程即区域发展差异 缩小又构成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10
1. 什么是“发展极”
主导产业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增长速度 最快,这些主导产业和有创新能力行业在空 间上的集聚,会形成一种中心,这种中心就 是指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 益、自身增长迅速,并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 辐射作用的一些地区和区内大城市中心。如 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 等。
11
2. 发展极的形成条件 一是在一个地区内存在着具有创新能力的企 业群体和企业家群体。 二是必须具有规模经济效益。 三是要有适宜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12
3. 发展极的辐射作用 (1)技术创新的示范和扩散效应。 (2)资本的集中与扩散功能。 (3)产生规模效益。
13
(二)“回波效应”与“扩散效应”理论
平衡增长战略试图通过一定规模的投资 打破发展中国家的贫穷恶性循环,为部门和 行业的发展创造较好的外部环境。
22
三、中国的区域发展
(一)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历史和自然地 理因素

经济发展中优先顺序的选择概述

经济发展中优先顺序的选择概述

验证明。
6
二、不平衡增长理论(1)
不平衡增长理论的重点是: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
有限资源和资本首先发展一部分产业,以此为动力,
逐步扩大对其它产业的投资,从而带动其它产业的发
展,核心是要说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初期实行不平
衡增长的必要性和意义,为发展中国家设计了一条不
同于平衡增长的路线。
为此,赫尔希曼提出了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投
有限,不允许同时使SC和DPA投资平衡增长,这里有
一个选择问题。
9
二、不平衡增长理论(4)
(一)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3)。结论是:应
当选择DPA优先于SC,其含义是:在投资资源有限的
情况下,应当实行不平衡增长战略,即暂时延迟对基
础设施(SC)方面的投资,集中资本投资于DPA部门,
以其优先增长,应优先选择那些能产生最大引致的
②前者侧重于发展报的形成对所在地区特别是其他地
区的促进作用,而后者则强调增长点的自身的经济增
长。
30
二、地理上二元经济结构理论(1)
(一)分析的基本观点。缪尔达尔依据结构主义
的分析思路,认为新古典主义所采用的传统静态均衡
分析方法不能正确观察发展中国家地区经济发展不平
衡问题,新古典主义的观点是不符合发展中国家实际
能力的企业家及其群体;②必须具有规模经济效益;
③适当的周围环境。
29
一、发展极理论(6)
(四)“发展极”与“增长点”。外部经济效果
的产生是“增长点”形成的根本原因,同时又是“增
长点”活动的主要结果。两者概念比较接近,但有两
点重要区别:①发展报概念偏重于创新能力的企业的
作用,而增长点概念则侧重于外部经济效果的作用。

产业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理论评述

产业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理论评述

商业故事BUSINESS STORY014商业视界・Business Vision摘要:关于经济增长方式分为两种,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

将其按研究对象再次细分为产业增长与区域增长理论。

平衡与不平衡经济增长都旨在促进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但两者在产生始就存在争论。

关键字:产业;平衡增长;不平衡增长本文章将对产业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理论进行梳理,然后对于两者的理论进行评述。

一、平衡增长理论1.罗宾斯坦-罗丹平衡增长理论罗宾斯坦-罗丹在1943年其论文《东欧与东南欧工业化诸问题》①中,虽未曾使用平衡增长这个名词,但根据“私人边际产品”与“社会边际产品”的时常不同,提出了平衡增长的理论。

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当有计划的进行工业发展时,将会比没有计划的,将发展路径的选择完全交给私人企业家时,经济的增长率会更大一些。

然后罗丹又将艾伦-杨在其1928年发表的《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②中提到的在供给平衡的前提下,“投资引诱”与“需求水平”是相关的理论发扬,得出在一定前提下,市场若较小,个别企业的资本使用将会受到影响。

以上的两个理论根据是国家平衡增长的必要条件,资本的使用需以供给平衡为前提,并且要在有计划的情况下,考虑相互间的外部经济以保证有限资本下最大经济增长率。

而实现经济的快速的平衡增长,就需要依靠资本的大量投入,在以上理论的支撑下,将资本在各部门大规模投资,这便是大推进理论。

2.纳克斯平衡增长理论纳克斯的平衡增长理论并未建立在“社会边际产品”与“私人边际产品”的不同上,在他的《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③中提出了在不发达国家不能大量扩大其出口的情况下,工厂之间不能销售产品的风险理论。

若干工厂如果同时运营,那么此未能销售风险将比单独开设的工厂不能销售的风险小,外部非经济较小。

在同一论文中纳克斯又在论述“市场范围”与“投资引诱”的关系中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存在导致经济增长过慢的两种恶性循环,供给不足与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并且两种恶性循环交互加强。

10发展战略——平衡增长与非平衡增长

10发展战略——平衡增长与非平衡增长

纳克斯认为,出口导向扩大市场需求的发 展战略不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陷阱的有 效途径。原因在于初级产品的价格需求弹 性和收入需求弹性都是低的,贸易条件不 断恶化。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恶性循环中,关键问题 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引起人民贫困,导致购 买力不足和市场容量狭小,从而对私人投 资和经济增长形成限制。 任何一个部门单独增加资本、引进先进技 术会由于市场规模太小而受到阻碍。必须 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全面投资。
(二)区域收入差异倒U型分布假设 区域收入差异倒U
是美国经济学家J.G.威廉姆森提出来的。 是美国经济学家J.G.威廉姆森提出来的。 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提高,区域间不平等程 度大致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 度大致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变化。经济发 展初期,区域增长不平衡,区际人均收入水平差 距扩大,但从长期看,区域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 是趋于均衡的。 经济发展初期,非均衡过程即区域发展差距扩大 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 平后,均衡过程即区域发展差距缩小又构成经济 增长的必要条件。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发展中国家经济上的不发达不仅表现在人 均收入水平低下以及生产效率低下,而且 还表现在其经济发展中各个区域间的相对 不平衡。 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 调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理论的内容之一。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
虽然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是人们乐于接受 的理想目标,但非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是 客观现实。 (一)平衡发展、非平衡发展以及非平衡的协 调发展。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倒U型分布。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倒U
扩散效应
由于发展极的辐射效应和扩散效应,回波 效应不会无限地发展下去。 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出现 一系列因素,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外部经 济效益下降,经济增长势头趋缓,于是资 本、技术等要素向周边地区辐射。扩散效 应(Spread Effect) 应(Spread Effect)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理论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理论

第二章区域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理论一、概念1、区域平衡增长: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较为均衡;严格意义上的平衡增长例子:计划经济下可以人为实现;2、区域不平衡增长: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差距较大,导致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常态,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主要理论学说(一)R.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1953 年《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不发达国家在供给、需求两个方面存在恶性循环,持悲观态度供给:低收入,低储蓄,低投资,低生产率需求:低收入,低购买力,低投资,低生产率,低收入(二)新古典区域增长理论持与纳克斯相反观点: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根据需求和收益率;倒U型曲线;关于区域增长差距缩小还是扩大的实证研究浩如烟海!发达国家区域不平衡较发展中国家小;发达国家增长速度慢于后起国家。

3、但不幸的是:在现实经济实践中,打破贫困恶性循环是异常困难的!!!三)缪尔达尔( Gunnar Myrdal )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 Cumulative Circle and Causation )1、优势区域与非优势区域,与新古典不同,单纯的市场机制会导致,发展快的地区发展更快,发展慢的地区发展更慢,循环累积。

地理上的二元经济( geographical dual economy ),2、作用机制1) 回流效应( backwash effect ):要素收益差异,从不发达地区流入发达地区。

但并不是无限制的,生产成本上升,交通、人口、污染等2) 扩散效应( spread effect ):抵消部分差距回流效应> 扩散效应3、政策建议初始阶段不平衡战略;到一定程度后,通过政府政策和制度建设,减弱不平衡。

(四). 赫希曼(Hirshman)1、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一旦出现在某处,增长会围绕最初增长点而集中2、作用机制极化效应( polarized effect ),对应于回流效应涓流效应( trickling -down effect ),对应于扩散效应3、政策主张为了有效配置资源,应实行区域不平衡增长战略。

第十二章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简介

第十二章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简介

二、不平衡增长理论
赫尔曼
1958年《经济发展战略》针对平衡战略提出不平 衡发展战略。 失业问题→有效需求不足→政府干预有效需求不 足→企业设备能力闲置 赫尔曼认为,应选择对经济贡献最大的项目投资, 因此,增长是个决策问题。所以关键在于缺乏不 断做出正确决策的政治机制。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
平衡增长是一种理想、善良的愿望,但“通往 地狱的路上,铺了善良的愿望。” 假想在一个最坏的可能下,谋求最好的结果, 对策指向是最好的结果,而把愿望直接变为行 为,往往是失败的。 不平衡增长是一种对抗性的发展,因而是好的。 平衡发展把目标当成过程,因此是现实中是很 难行的通。平衡只能是结果而不能是手段或过 程,过程始终是非平衡的。
返回
三、重工业优先发展及其论争
苏联为此曾有两派: 一派是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的超工业化派; 一派是布哈林的协调发展派 争论焦点是:二元经济下 1、工业化积累如何取得 2、工业化的市场如何解决 3、经济增长用何种机制来解决
争论从1924年开始到1927年,但超工业派理论 被采用,代表人物则被清洗。 1928年,斯大林仍然采取了他们的理论。 1929年的五年计划即以此为依据。规定净投资 额提高到占国民经济收入的35%,其中3/4投资 于重工业。 1928年—1937年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由31% 上升到63%,轻工业由68%降到36%。而资本品 总投资增长率是13%,农民消费只有0.8%的增 长,问题遗留下来是消费品的严重萎缩。
返回
12.3
地区发展战略
一、佩鲁的"发展极"理论 二、缪尔达尔“地理上的二元经济 结构"理论
返回
一、佩鲁的"发展极"理论
也 叫 增 长 极 , 或 叫 成 长 点 , development poles要说明,在发展中,在一定地理区域上 集中的企业、产业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作 用极为重大。增长从来不是在同一国家所有 地区的同样速率同时增长,往往是在某些地 区率先发展起来,带动其他地区,整个经济 发展表现为地区间的不平衡增长,这是一个 常态。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作者:杜梅萍摘编 录入:刘莹日期:2003-06-23发展中国家应当采取平衡增长的发展战略,还是采取不平衡增长发展战略,是西方发展经济学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所谓平衡增长,是指在整个工业或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同时大规模投资,通过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全面发展,来彻底摆脱贫困落后面貌,实现工业化或经济发展。

平衡增长战略是由保罗·罗森斯坦—罗丹和拉格纳·纳克斯最早提出的。

平衡增长论者认为平衡增长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各部门之间的经济活动存在着不可分性或互补性。

不可分性和互补性的产生是因为各项经济活动存在着最小经济规模问题。

在需求方面,它是指市场规模必须扩大到一定程度才能适应满足最小经济规模所要求的投资量的产出,保证经济活动的获利性;在供给方面,它是指投资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互相创造与吸收规模经济与外部经济。

平衡增长包括投资的规模与结构两个方面:一方面投资应大规模地进行以克服不可分性产生的规模经济;另一方面各部门平衡增长以相互利用外部经济。

从“供给平衡”的角度来看,由于各部门互相提供投入,所以避免了供给瓶颈以及缺乏辅助性要素所引起的资本浪费减少,从“需求平衡”的要求来看,计划人员在一定需求弹性下,选择各部门增长率的相同比率或不同比率,使所创造的收入恰好能吸收新生产出来的产品。

因此,平衡增长能够避免短缺对发展的阻碍和过剩的浪费。

怎样才能做到平衡增长呢?平衡增长论者认为,通常的价格刺激不能迅速生效。

一方面,由于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不完善,价格刺激的有限作用可能因投资的不可分性和技术的不连续性的障碍,得不到发挥。

另一方面,即使市场机制作用很大,要在短期内集中大量投资,并按一定比例配置于各部门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必须实行国家干预,通过宏观经济的计划化,担负起平衡增长的重担。

平衡增长的主导思想是依靠国内市场,因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大国,在世界市场上处于劣势,依靠对外贸易来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外向型经济 是行不通的。

发展经济学第十章 平衡发展和不平衡发展战略

发展经济学第十章 平衡发展和不平衡发展战略




经济如果按OK线增长,所付出的总成本是最小的, 因此是平衡增长道路。 但如果现有资源不足以保证DPA和SC的最小量平 衡增长,应当按什么顺序进行选择呢? 一种发展顺序是AA1BB1C,社会间接资本先扩张, 在基础设施能力过剩的条件下发展经济,“超能 力发展”; 另一种发展顺序是AA2BB2C,直接生产活动先扩 张,在基础设施短缺的条件下发展经济,“短缺 的发展”。
“发展极”

“发展极”就是由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 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的聚集发展而形 成的经济活动中心,这些中心具有生产中 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交 通运输中心、服务中心、决策中心等多种 功能,恰似一个“磁场极”,能够产生吸 引或辐射作用,促进自身并推动其他部门 和地区的经济增长。

一、佩鲁的“发展极”理论

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在经济增长中,由于 某些主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 在一些地区或大城市的聚集,形成一种资 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 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国 辐射作用的“发展极”,通过具有“发展 极”的地区的优先增长,可以带动相邻地 区的共同发展。
“发展极”形成的条件



第一,必须存在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企业 家群体。 第二,必须具有规模经济效益。 第三,需要适当的周围环境。
“发展极”的吸引作用和扩散作 用

(1)技术创新的示范和扩散效应。 (2)资本的集中与扩散功能。 (3)产生规模经济效益。
“发展极”理论的政策含义

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工业化的经济发展,必 须建立“发展极”。




20世纪50年代,平衡增长理论重新突出出来,是 因为: 第一,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大多数贫穷落后,迫 切要求增长,以尽快赶上先进的工业国。 第二,凯恩斯革命强调有效需求的重要性,对供 给结构适应需求结构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 第三,30年代的大萧条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强化, 促使发展中国家减少对工业国贸易的依赖。 罗森斯坦-罗丹和纳克斯是平衡增长理论的代表人 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讲 平衡增长与 不平衡增长战略
精选课件
1
第一节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论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理论是发展经济学 中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或工业化战略 的一种理论。 平衡增长战略(balanced growth) 不平衡增长战略(unbalanced growth) 两种战略的联系
精选课件
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的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发展极”,通过“发 展极”带动相邻地区的共同发展。
建立“发展极”有两条途径:
一是由市场机制自发调节,自动产生“发展极”, 另一种则是由政府通过计划经济和重点投资主动建
成“发展极”。
精选课件
21
(二)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理论
由G.缪尔达尔(G.Myrdal)在1957《经济 理论和不发达地区》一书中提出,强调了回 波效应与扩散效应的作用,说明了发达地区 优先发展对其他落后地区的促进作用和不利 影响,提出既要充分发挥发达地区的促进作 用,又要采取适当的政策刺激落后地区的发 展,以消除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并存的二元 经济结构。
10
具体分析
社会分摊资本(SC)和直接生产性活动(DPA) 假定:
在某一限度内,投资在SC和 DPA分配比例可以变动 如果出现短缺,不可能通过进口来解决。
两种发展路径
如果SC 优先于DPA,称为“超能力的发展” (development via excess capacity)
如果DPA优先于SC,称为“短缺的发展”(development via shortage)
精选课件
4
1.3 平衡增长的两种形式
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主张对各工业部门同时、 按照同一比率进行大规模投资。(罗森斯坦- 罗丹)
温和的平衡增长理论:主张对国民经济各部门 同时但按不同比率进行大规模投资。(纳克斯)
按需求的价格弹性与收入弹性确定不同部门的投资 率
精选课件
5
1. 4 评价
强调大规模投资的重要性和全面平衡的增长, 依赖计划和国家干预来完成。
衡战略 2. 初级阶段更多考虑不平衡战略,高级阶段更
多考虑平衡战略 3. 件
14
第二节 区域经济的平衡增长与不平 衡增长
一、区域发展理论
二、中国区域发展问题
精选课件
15
一、 区域发展理论
1. “发展极”理论 2. “回波效应”与“扩散效应”理论 3. 倒“U”型理论 4.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精选课件
18
发展极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
一是在一个地区内存在着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 群体和企业家群体。
二是必须具有规模经济效益。 三是要有适宜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精选课件
19
发展极的辐射作用
1. 技术创新的示范和扩散效应。 2. 资本的集中与扩散功能。 3. 产生规模效益。
精选课件
20
政策含义
但实际上,平衡增长所要求的大规模投资、齐 头并进,是发展中国家难以实现的。而且,缺 乏翔实的资料来拟定可行的全面规划。
精选课件
6
二、 不平衡增长战略
代表人物:赫希曼 主要观点:
经济发展实际上是循着由主导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 部门的发展,由一个企业的发展引发另一个企业的 发展方式进行的。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 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产业,用优先发展的产业创 造的资本推动其他产业的投资,从而带动全部产业 的发展。
3
1.2 平衡增长论者的观点
平衡增长论的要点之一:强调需求的重要性。 即通过各部门的平衡增长,互相提供产品市场, 保证投资的有效需求。
平衡增长论的要点之二:强调资本供给足够大 的规模对工业化的重要性。
平衡增长战略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经济效 益和各部门之间相互关联和补充的性质,以推 动经济快速增长
3. 支配效应和辐射作用
精选课件
17
什么是“发展极”
主导产业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增长速度最快, 这些主导产业和有创新能力行业在空间上的集 聚,会形成一种中心,这种中心就是指资本与 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 迅速,并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一些 地区和区内大城市中心。如生产中心、贸易中 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等。
精选课件
16
(一)发展极(development poles) 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Perrox) 1955年
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是以不同 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 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 济产生不同的影响。
1. 什么是“发展极”
2. 发展极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
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 联系效应理论
精选课件
9
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
不平衡增长理论考察的中心问题:如何集中投 资于某些部门,使投资得到有效地利用。
“引致决策”最大化(maximizing ”induced decision making”) ,即能通过自身发展引致 其他项目更快发展的投资项目。
精选课件
联系效应的大小用该产业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和收入弹性来度量。
精选课件
12
2.3 评价
更适合于发展中国家实际 缺陷:
对可能带来的产业结构失衡估计不足 高估了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的作用
精选课件
13
(三) 两种战略的联系
对立统一关系
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考虑问题 1. 短期更多考虑不平衡战略,长期更多考虑平
精选课件
11
联系效应理论
任何一个部门(企业)的设立和发展,都会通 过投入链和产出链对其他部门产生“联系效 应”,促使其他部门发展。
前向关联(forward linkage):一个部门和吸收它的 产出的部门之间的联系。
后向关联(backward linkage):一个部门和向它提 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联系。
2
一、平衡增长战略
平衡增长战略是指在整个工业或整个国民经 济各个部门中,同时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使 工业或国民经济各部门,按同一比率或不同 比率全面地得到发展,以此来彻底摆脱贫穷 落后面貌,实现工业化或经济发展。
持平衡论者是罗森斯坦-罗丹( “大推进” 理论)和纳克斯(“恶性贫困循环”理论)
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7
2.1 对平衡增长战略的批评
赫希曼认为,平衡增长理论来源于凯恩斯 的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理论。但发展中国 家主要不是资源闲置,而是资本短缺。因 此,平衡增长战略不具有现实可行性。不 仅如此,发展中国家最缺乏企业家资源, 缺乏把储蓄转换为投资的机制和能力。
精选课件
8
2.2 不平衡增长战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