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闭塞

合集下载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分级标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分级标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分级标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分级标准主要分为六级。

1. 一级:轻度间歇性跛行,距离为500米以上。

2. 二级:中度间歇性跛行,距离为300~500米。

3. 三级:严重间歇性跛行,距离为100~300米。

4. 四级:静息痛期,病变动脉已经不能满足静息状态下肢体血供,因组织缺血或缺血性神经炎引起持续性疼痛。

5. 五级:组织坏死期,病变继续发展至闭塞期,缺血肢体濒临坏死。

6. 六级:出现肢体的坏死,需截肢以保存生命。

建议有下肢动脉堵塞症状的人,日常做到:
1. 保持饮食清淡,多吃富含维生素C、E和卵磷脂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黑芝麻、核桃、鱼肉等。

2. 保持适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以促进血液循环。

3.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4.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

诊断方法和标准
• 诊断方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 1.病史:询问患者是否有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等表现,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和生活习惯等信息。 • 2.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的下肢皮肤颜色、温度、搏动等体征,了解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 3.实验室检查:进行血常规、血脂、血糖等检查,以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 • 4.影像学检查: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
适当运动
适当的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提高生活 质量。
05
结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的未来方向
跨学科合作
早期筛查和干预
医生、护士、物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和患 者应共同参与制定治疗方案,以实现跨学科 的合作和协调。
未来需要更加重视早期筛查和干预,以预防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或减轻其症状。
创新药物和治疗策略
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
需要积极研究和开发新的药物和治疗策略, 以更加有效地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应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自我管理,提高患者 的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改善其治疗 效果和生活质量。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疼痛管理
有效的疼痛管理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等。
抗凝药物
如肝素和华法林,可干扰凝血过程,防止血栓形成。
降脂药物
他汀类药物
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可降低血脂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非他汀类药物
如依折麦布、普罗布考等,也可降低血脂水平,用于他汀类药物无法耐受或无效 的患者。
降压药物
利尿剂
如氢氯噻嗪、吲达帕胺等,可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担。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标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标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标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PAD)是一种常见的动脉系统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下肢动脉血流受限,导致下肢血液供应不足,进而引发一系列相关症状和并发症。

对于该疾病的及时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因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从国际上来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标准主要是基于症状、临床体征、疾病史和辅助检查等方面综合进行判断。

在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症状和临床体征1.间歇性跛行2.下肢发绀3.下肢水肿4.下肢麻木和疼痛5.下肢肌肉萎缩二、疾病史1.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相关疾病病史2.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3.家族中有类似疾病史三、辅助检查1.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 ABI)检查2.超声血管成像3.血管造影4.磁共振血管成像5.多普勒超声检查综合以上标准,可以辅助医生进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和评估,进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但需要明确的是,诊断标准仅作为参考,临床上医生需要综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国内,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标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标准化。

特别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有必要逐步建立起符合国情的诊断标准和指南,以便更好地指导医生诊断和患者治疗。

个人观点上,我认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标准应该更加具体和系统化,不仅要考虑症状和体征,还应结合患者的全面情况进行评估。

希望未来可以针对该疾病进一步推出更科学、更全面的诊断标准,让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诊断该疾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和管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常见的动脉系统性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诊断标准的完善和标准化对于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在国内,虽然已经有了一些诊断标准和指南,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现有的诊断标准比较泛泛,未能具体到不同芳龄、性别、病史等因素对诊断的影响。

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专业的建议能帮助制定合理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 挑战
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挑战
生活方式改变
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常常面临挑战,需要决心 和毅力。
可寻求专业人士的支持和帮助,增强成功的可能 性。
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挑战
知识普及
许多人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不足,导致 预防意识薄弱。
如有家族史或其他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应定期 进行健康检查。
早期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能有效控制病情 进展。
何时进行检查和评估?
症状监测
如出现腿部疼痛、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 行相关检查。
不要忽视这些症状,早期干预可以避免严重后果 。
何时进行检查和评估?
专业咨询
定期咨询医生,获取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建议和指 导。
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认识,促进早期预防 。
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挑战
经济因素
有些人因经济原因无法承担健康饮食和运动的相 关费用。
可通过社区活动和资源共享来降低相关成本,促 进健康。
谢谢观看
定期锻炼
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步行 、游泳或骑自行车。
锻炼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心血管健康。
如何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戒烟
吸烟会加速动脉硬化,戒烟能够显著降低下肢动 脉硬化闭塞症的风险。
戒烟后,心血管健康会逐渐改善,风险降低。
何时进行检查和评估?
何时进行检查和评估?
风险评估
为何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预防,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 疾病对日常活动的影响。
这也有助于心理健康,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
为何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闭塞治疗的最好方法

下肢动脉闭塞治疗的最好方法

下肢动脉闭塞治疗的最好方法
下肢动脉闭塞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三种。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和降脂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以减少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血脂,改善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2.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通过使用导管和特殊器械来清除或扩张闭塞的血管,恢复血流通畅。

常用的介入治疗方法包括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

血管成形术通过充气压力扩张血管,使其重新开放;支架置入术则是在狭窄部位植入支架,保持血管的通畅。

3.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特别是存在广泛闭塞或严重缺血的情况。

常见的手术治疗包括血管旁路术和血管重建术。

血管旁路术是将移植的健康血管与患者的闭塞血管连接,绕过狭窄或闭塞部位,恢复血流;血管重建术则是通过移植血管片段或人工血管来修复受损的血管。

具体选择哪种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病情的严重程度、闭塞部位、病因等因素。

因此,在确定治疗方案时,需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

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导致患者出现 明显的疼痛、麻木、肌肉萎缩等症状, 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需要考虑手 术治疗。
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合并其他血管疾病
如果患者同时患有其他血管疾病,如 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等,需要考虑 手术治疗。
对于一些症状较轻的患者,首先采用 药物治疗,但当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 无法缓解症状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溃疡或坏死
患肢可能会出现溃疡或坏 死,皮肤颜色变黑、失去 弹性。
感觉异常
患者可能会感到患肢麻木、 刺痛或烧灼感等异常感觉。
诊断方法
血管彩色超声
动脉造影
无创、无痛、无辐射的检查方式,通过高 频超声探头显示血管内血流情况,有助于 发现动脉狭窄或闭塞。
一种有创检查方法,通过向血管内注射造 影剂,在X线下观察血管形态,能够更准确 地判断动脉狭窄程度和闭塞位置。
手术方法
动脉内膜剥脱术
通过切开动脉,剥离动脉内膜,消除动脉硬化斑块,恢复动脉通 畅。
动脉搭桥术
利用自体血管或人造血管作为桥材料,将狭窄或闭塞的动脉段替换 或跨越过去,实现血液的通畅流动。
动脉腔内成形术
通过导管技术将球囊或支架植入到狭窄或闭塞的动脉段,扩张血管, 恢复血流。
手术效果与并发症
手术效果
CT血管成像(CTA)
MRI血管成像
利用多层螺旋CT对血管进行扫描,重建三 维血管图像,有助于全面了解血管病变情 况。
无创检查方法,通过核磁共振技术显示血 管结构,尤其适用于检查头颈部和胸腹部 血管。
03 非手术治疗
CHAPTER
控制危险因素
高血压
糖尿病
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内, 减少动脉硬化闭塞症的

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医学术语

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医学术语

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医学术语1.引言1.1 概述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又称为外周动脉疾病或PAD(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

它主要发生在下肢动脉中,由于血管壁的动脉硬化和斑块形成,导致血液供应不足,引起下肢组织缺血和缺氧的病理过程。

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多数由于动脉粥样硬化造成。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动脉壁的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以及血液中脂质和炎症细胞的积累引起斑块形成。

这些斑块会逐渐增大,造成血管腔狭窄和堵塞。

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往往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患者常常出现下肢疼痛、活动受限、皮肤溃疡、坏疽等症状,并且病情的严重程度可能导致行走困难甚至肢体缺血坏死。

正确认识和了解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对于预防、诊断和治疗这种疾病至关重要。

因此,本文旨在系统地介绍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治疗和预防措施,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接下来的章节将逐一展开探讨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相关问题。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定义和病因,包括它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同时,我们还将深入探讨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疾病的症状和如何进行准确的诊断。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进一步讨论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方法与效果,包括保守治疗和介入治疗等;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如何预防和管理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以提高生活质量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通过本文的学术阐述,我们希望能够增加对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预防、诊断和治疗这一疾病,为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提供帮助。

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主要围绕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展开讨论,文章结构如下:1. 引言:介绍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背景和意义,以及本文的目的和概述。

下肢动脉闭塞截肢标准

下肢动脉闭塞截肢标准

下肢动脉闭塞截肢标准下肢动脉闭塞是指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或外伤等原因导致下肢动脉血流中断或减少,从而引起组织缺氧和坏死。

下肢动脉闭塞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肢体坏疽、肢体缺失甚至危及生命。

下肢动脉闭塞治疗的一种方法是截肢,下面介绍下肢动脉闭塞截肢标准。

1.指征下肢动脉闭塞造成的组织缺血、坏死严重,对保肢手段无效或不能达到明显的疗效,已经实施多次血管重建手术,但血管痉挛、血栓形成等原因导致术后再次闭塞,出现肢体坏疽、疼痛明显而无法耐受等症状,造成肢体的功能严重受限,影响生活质量和情感状态,影响患者生命安全时,可考虑截肢手术。

2.截肢部位下肢动脉闭塞的截肢部位应根据病情轻重、患者一般状况及遗留肢体残余功用等因素进行个体化选择。

一般来说,截肢部位应尽量选择远离病变部位,并保留能够做假肢的残肢长度,以便术后复健和康复。

以下是常用的截肢部位:(1)踝部截肢:踝关节电鳞是保留残肢关节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因为踝关节是支撑和运动残肢的重要关节。

踝部截肢适用于病变严重,但保留膝关节和臀部受力功能的患者,适合用以下几种假肢修复:脊索型、传导管型和负重型假肢。

(2)小腿截肢:小腿截肢是最常见的截肢方式之一。

小腿截肢适用于中度或高度截肢患者,比如下腿病变较为明显,但是膝关节、大腿肌群和臀肌力量较好的患者。

小腿截肢表面长度从脛骨头下面的垫上1~3cm的位置开始,最长切口长达5~7cm。

(3)大腿截肢:大腿截肢适用于严重的下肢周围动脉闭塞,以及下肢充血过度,红肿、疼痛不可忍受的情况。

需要突出考虑股动脉闭塞以及特殊情况,如截肢部位脓毒病变、结核性脊椎炎等。

大腿截肢表面长度应该更长,留有一定股骨长度,以维持患者的坐位稳定状态。

3.手术术式(1)聚合硬化治疗:对于短段的闭塞段,可采用聚合硬化治疗,可以缓解患者疼痛和失血。

(2)直线截肢:这是最为简单、普及的截肢方式。

采用切口和皮肤横断的方法,切除肢体,止血后用缝合进行裁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脉结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测方法
1 动脉壁内中膜厚度(IMT),粥样斑块形成 情况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可以预测无症状人群的心血管 事件,在既往有心血管事件人群中可以预测事件 再发。颈总动脉IMT≥0.9mm为内中膜增厚,颈动 脉IMT是预测心脑血管病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
动脉结构检测方法
2 踝肱指数(ABI)
1.抗凝、祛聚治疗 肠溶阿斯匹林,50mg 1次/日。 潘生丁0.1-0.4mg/日 华法令对重症肢体缺血和血液高凝的患者需服用华法令抗凝定期 复查INR。 肝素对急性肢体缺血,血液高凝的患者,是首选抗凝方法。每8小 时一次;静脉注射,1-1.5mg/kg,体重每6-8小时一次,需ACT监测。 低分子肝素(速避凝), 0.6ml 皮下注射 1-2次/日。 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毫升分子量2-4万),每日一次。 西洛他唑(Cilostazol)是2-(1H)羟基喹啉为骨架的一种衍生物,可 抑制磷酸二脂酶而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和(国内商品名培达) 扩张周围血管的双重作用,西洛他唑片200mg/日, 50mg × 2片/次,2 次/天,疗程为6周。 抵克力得(Ticlid),即盐酸噻氯匹啶250mg 1-2次/日。噻氯匹啶具 有较强的抗血小板作用. 波立维(氯比格雷) 手术和介入治疗前后 75mg 1片/天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彩超
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最重要的筛选检查,具有安全、无创、价廉的优点。 它反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动脉闭塞的部位和程度准确性比较高,还 可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疾病作出定性和定量分析.但是,彩超无法将测得 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变血管的全貌直观而全面的展示下肢动脉硬化闭 塞症,其敏感性和可靠性还受操作者熟练程度,探头压力、声束方向等的 影响
3、低踝肱比患者发生率为23.1%
下肢缺血治疗方案
1、消除心血管危险因素(降脂、降糖、 戒烟等) 2、运动锻炼有助于侧枝循环的建立 3、药物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 4、手术及介入治疗 5、探索生物 治疗的新方法
一般治疗:控制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好发因素
戒烟;控制高血压病;降血脂治疗; 严格控制血糖,有效的控制餐后血糖更是治疗 的关键; 注意患肢保暖,但切忌给予缺血肢体热敷或 理疗,否则将会加重缺血肢体的坏死; 患肢运动法和高压氧治疗; 肥胖、缺氧、维生素C 缺乏、精神紧张、情绪 激动等也是动脉硬化的易发因素,需有效控制。
经验用药
1.大剂量精制蝮蛇抗栓酶-3号(SVATE-3)冲击治疗 • 据郝文学证明SVATE-3有纤溶作用,能降低血液粘度 ,降低血小板,扩张小血管,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改善微 循环,同时有神经营养作用,保持远端血管通畅,促进溃疡 愈合,故可减轻静息痛。另外SVATE-3• 形成时间较长的 对 血栓溶栓作用优于尿激酶。据此原理,我们用大剂量的 SVATE-3溶解小动静脉内较陈旧的血栓,治疗那些慢性肢 体缺血和取栓术后,并用抗凝药物预防肢体动脉血栓形成疗 效不满意,仍有静息痛、溃疡和濒临坏疽有可能截肢的患者 。治疗方案: SVATE-3 3-6 u加入低右 500 ml 内静脉点滴每 日 一次,3• • 一疗程。 周为 蕲蛇酶 75单位静脉点滴每日 一次
续行走因症状加重而被迫止步,休息片刻后疼痛缓
解可继续行走,同样条件下上述症状反复出现。
跛行距离和跛行时间常能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
间歇性跛行包括动脉缺血性跛行、静脉性跛行和神
经源性跛行。
缺血性跛行与神经源性跛行的鉴别
缺血性跛行 病状特点 症状部位 运动诱发症状 跛行的步行范 围 站立时出现症 状 症状缓解 肌肉疲劳,紧缩感 臀、髋、股、小腿及 足部 是 每次发病步行范围相 同 神经源性跛行 刺痛感、无力、肢体 不灵活 相同 是或不是 变化不定
安步乐克
(Anplag) 5羟色胺(5-HT2 )受体阻滞剂具有 降低血小板聚集和抑制血管收缩作用,同时还具有增加侧 枝循环和减轻患肢疼痛和冷感的作用。
诺保思泰注射液 治疗慢性动脉闭塞症
临床试验显示具有抑制纤维蛋白的生成、抑制血小板 聚集和抑制血管收缩的作用。 在慢性动脉闭塞症方面,该药物能够改善四肢的疼痛 等症状,使溃疡、间歇性跛行距离等客观症状得到改善。 每次用药一支(含阿加曲班10mg),用250ml葡萄糖注 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注射液稀释,1日2次,1次2-3 次小时静脉滴注,3周一疗程。
家族史 糖尿病 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 吸烟 肥胖 运动少 生活不规律 过度紧张(工作、生活压力大) 饮食不健康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有何表现
症状
– 临床症状主要取决于肢体缺血的发展速度和程度。 – 初起症状是患肢发凉、麻木、感觉异常、间歇性跛行等。 – 发展后可出现静息痛及组织坏疽、缺血性神经病变、皮肤色泽改变 、皮肤附属器营养障碍、废用性肌萎缩及关节僵硬等症状。 – 主髂动脉闭塞的男性患者常有阳萎。
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具共同病理基础的进展性过程
斑块破溃/ 裂隙和血栓形成 正常 脂肪条纹 纤维斑块 粥样硬化斑块
不稳定性 心绞痛
心肌梗死
临床无症状 稳定性心绞痛 间歇性跛行
危重的 下肢缺血 心血管死亡
ACS, 急性冠脉综合征; TIA, 一过性脑缺血 发作
年龄增长
危险因素

体征
– 体检有缺血肢体肤色苍白、发花,皮肤皱缩、干燥有鳞屑、趾甲增 厚、体毛脱失、肢体肌肉萎缩等。 – 触诊皮温凉、厥冷,闭塞部位远侧的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末梢血 管充盈时间延迟。 – 严重缺血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丧失、垂足、局部皮肤溃疡甚至肢 体坏疽。
何谓歇性跛行
行走一段路程后下肢肌肉出现疼痛、酸胀无力,继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 诊断治疗和预防
病例典型
××,男63岁,10年前出现双下肢间歇性跛行。步行 约1000米后出现双侧下肢及臀部酸痛、无力,休息
后症状消失,伴有双足的发凉和麻木。症状逐渐加
重,1年前跛行距离缩短至不足100米。曾在当地长
期按腰间盘突出治疗无效,近半年来右足出现持续
性疼痛,夜间重,右足拇趾干性坏疽。
1/4 可自发改善 1/3~1/2 保持不变 1/4 加重
Stoffers HE. Int J Epidemiol, 1996,25:282-290
心梗和中风是间歇性跛行患者潜在的致
死性病变
爱丁堡研究表明:踝肱比可作为判定预后标志 1、正常踝肱比患者5年心脑血管事件整体发生 率为8.7%
2、高踝肱比患者发生率为7.9%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物理检查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CTA
CTA发现闭塞动脉远段节段的能力优于常规血管造影,不足之处 包括层厚小、使信息量增大造成阅读困难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MRA
属于无创性血管检查,无放射损伤易于被患者接受,但其图像清 晰度相对较低、假阳性率高 易过高显示狭窄程度
动脉功能检测方法
1 脉搏波传导速度(PWV)
病例介绍
既往史:
高血压病史10年 腔隙性脑梗塞5年 糖尿病病史5年
专科检查:
双足皮色苍白,皮温冰冷,末梢毛细血管充盈缓慢,右足拇 趾坏疽。双侧股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无动脉 搏动。
何谓动脉硬化闭塞症
动脉硬化闭塞症(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ASO )是指动脉壁因粥样硬化引起的慢性动脉闭塞性疾 病,以下肢最常见,本病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发病 率呈逐渐增高趋势。 下肢动脉3个易发病部位是:小腿胫腓动脉、股腘 动脉及主髂动脉,股腘动脉发生率最高,这与大腿 内收肌管周围肌肉反复收缩机械性损伤有很大关系 (PLT对股动脉扩张最明显)
西洛他唑的多方面的作用(pleiotropic effects)
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
血管平滑肌细胞 增殖抑制作用
内皮机能改善作用
血管内皮异常
动脉硬化进展
血管扩张作用
抗血小板作用
血流、代谢下降
血栓准备状态
2.西洛他唑(国内商品名培达)
• 此药物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具有优越的抗血栓效果; 可增加下肢血流量,改善周围血液循环动态;改善慢性动 脉闭塞症引起的溃疡、疼痛、冷感等缺血症状。 西洛他唑 和其同类药物应用双盲法进行治疗肢体动脉缺血性疾病的 临床疗效观察,研究表明西洛他唑一天2次(1次50-100mg)• 投药即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未发现严重毒副作用。
是足背或胫后动脉收缩压与肱动脉收缩压的比 值,可以判断下肢动脉的阻塞程度。0.9<ABI <1.3为正常, 0.4<ABI<0.9时血流轻到中度 减少, ABI<0.4时表明血流严重减少。ABI有 助于预测肢体存活,伤口愈合和心血管事件。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自然病程
近40年的研究显示
间歇性跛行患者
TASC
14个学会
Management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 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 TASC)
Section A: 1, Part Number Introduction2:S93 Section B: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 Section C: Acute Limb Ischemia Section D: Critical Limb Ischemia
克 赛 (低分子肝素钙)0.6ml皮下注射,2次/日,7-10
天为 1疗程,可连续或间断应用2-3个疗程,同时辅以胰 激肽释放酶(TPK)等口服药物治疗,挽救了多例濒临坏死 的肢体取得满意的疗效。
西洛他唑
(国内商品名培达)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具 有优越的抗血栓效果;可增加下肢血流量,改善周围血液 循环动态;改善慢性动脉闭塞症引起的溃疡、疼痛、冷感 等缺血症状。
药物治疗是治疗下肢缺血的重要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