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对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胆结石超声诊断要点

胆结石超声诊断要点1.引言1.1 概述胆结石是指在胆囊或胆管中形成的固体结晶,由胆色素、胆固醇和钙盐等组成。
它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甚至可能导致胆囊炎、胆管炎等并发症。
胆结石超声诊断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无辐射的检查方法,已成为胆结石诊疗中的常用工具。
通过超声波的反射声波信号,可以获取胆囊和胆管的影像,进而判断是否存在胆结石。
本文将详细介绍胆结石超声诊断的要点,包括胆结石的定义和病因、胆结石超声诊断的基本原理以及胆结石超声诊断的关键要点。
通过了解这些内容,医务人员可以更准确地进行胆结石的超声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文章的目的在于向读者介绍胆结石超声诊断的基本概念和技术要点,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超声诊断技术,提高胆结石的诊断效果。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将能够了解胆结石超声诊断的原理和方法,为临床胆结石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胆结石的定义和病因,了解其形成的原因和相关因素。
随后,我们将讨论胆结石超声诊断的基本原理,包括超声波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图像的形成原理。
最后,我们将重点介绍胆结石超声诊断的要点,包括超声图像的解读和诊断判断的注意事项。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胆结石超声诊断的要点,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在临床实践中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胆结石超声诊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为医生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诊断手段,帮助患者尽早发现和治疗胆结石,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病痛。
接下来的章节将详细介绍胆结石超声诊断的原理和应用要点,相信读者能够通过本文深入了解胆结石超声诊断领域的最新研究和应用进展。
最后,本文将总结胆结石超声诊断的重要性,并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以期给读者带来实际的价值和启发。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来介绍胆结石超声诊断的要点:1. 引言:对本文的内容进行概述,介绍胆结石超声诊断的重要性和目的。
2. 正文:- 胆结石的定义和病因:介绍胆结石的定义,以及导致胆结石形成的常见病因。
b超、ct与mri诊断胆管结石对比分析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6年6月第18卷第6期MMJC ,Jun 2016,Vol 18,No.6胆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有较高的发病率,约为2.4%~16.8%,超过结石性胆道疾病的80%[1]。
胆管结石患者以上腹部疼痛、黄疸或寒战发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特点为易残留、易复发、排石困难等[2]。
30~50岁为胆管结石发病的高峰期,且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
胆管结石可伴随胆道炎症、纤维化、狭窄及肝硬化等一系列的胆道病变,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严重者甚至发展为肝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3]。
影像学检查是有效发现病变性质、部位和是否存在其他合并症的一种有效手段。
目前B 超、CT 、MRI 均为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为了对3种不同检查技术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我院于2014年2月~2016年2月共收治胆管结石患者58例,分别用B 超、CT 与MRI 进行诊断,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2014年2月~2016年2月来我院治疗的58例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证实。
以右上腹痛或中上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53例患者腹痛伴发热,31例患者腹痛后黄疸,40例患者腹痛伴呕吐。
58例患者中男23例,女35例;年龄25~73岁,平均(53.6±8.9)岁,高于40岁的患者共41例,占70.69%,低于40岁的患者共17例,占29.31%;病程0.5~27年,平均(6.8±1.3)年;结石小于4mm 者16例,4~6mm 者13例,6~9mm 者29例。
作者单位:523451广东省东莞市东坑医院B 超、CT 与MRI 诊断胆管结石对比分析郑坤城杨惠芬【摘要】目的比较B 超、CT 及MRI 对胆管结石诊断的价值。
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58例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均行B 超及MRI 检查,其中30例患者同期行CT 检查。
肝内钙化灶和肝内胆管结石的鉴别

肝内钙化灶和肝内胆管结石的鉴别健康人群在体检时经常被告知发现有肝内胆管结石,而事实上,很大部分人所谓的“肝内胆管结石”其实可能只是对身体并无妨碍的肝内钙化灶。
肝内钙化灶是指在超声或CT图像上肝脏内出现的类似于结石一样的强回声光团。
一般为单个钙化灶。
右肝多于左肝,以20-50岁年龄段多见。
单纯的钙化灶无明显症状,一般不会引起疼痛,对身体没有明显伤害,也无需治疗。
肝内钙化灶成因1、先天性因素。
部分患者在胎儿时期就已形成,多是由因在出生前在子宫内胎儿已经有肝内钙化灶的形成,常合并先天畸形,发现率为0.057%。
2、肝内慢性炎症或创伤。
肝内慢性炎症以肝结核和肝脓肿多见,少见于霉菌病、布鲁菌病、门静脉血栓形成和结节性病。
这类钙化灶缺乏特征性B超和CT图像,难于与原发性肝癌和肝内转移瘤鉴别。
3、寄生虫感染。
肝脏寄生虫病也可以出现肝内钙化灶,常见有肝包虫病和肝血吸虫病,前者多见于牧民,后者多为疫区的农民和渔民。
肝包虫病肝脏的病灶是无数小囊泡集而成,呈弥漫浸润生长,与正常肝组织界限不清楚,囊璧有钙盐沉积。
4、肝内胆管结石,出现肝内胆管结石后会引起肝脏组织局部坏死的纤维化痕迹,引起结石在阻塞部位的小胆管的扩张。
5、肝脏上面的一些疾病,是引起肝内钙化灶的常见原因,例如肝囊肿、肝肿瘤、原发性肝癌等部分医院的超声医师容易把B超下的“强回声光团”状的肝内钙化灶误认为肝内胆管结石,使求医者误以为自己患有肝内胆管结石,有的因此乱用溶石及排石药,无形增加了病人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其实,真正的肝胆管结石症或我们俗称的肝内胆管结石在目前城市人群中并不多见,根据统计其发病率一般是农村高于城市,肝内胆管结石常见症状是——肝区轻微疼痛,重者可引起剧痛,高热、黄疸等,并在胆管远端出现扩张,且结石的“光团”大都沿肝内胆管走向分布,这与钙化灶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B超发现肝内有“光团”后,要区别是肝内钙化灶还是肝内胆管结石,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看远端胆管有没有扩张,而扩张的胆管内最容易形成淤滞性泥沙样结石。
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影像学诊断及处理方法

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影像学诊断及处理方法610036肝内外胆管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其特点是胆管内形成结石,可能导致胆汁淤积和胆管梗阻。
这种情况会引起胆绞痛、黄疸和感染等症状,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本文将为您介绍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影像学诊断及处理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一疾病。
一、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影像学诊断1.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肝内外胆管结石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安全性。
在超声图像上,结石呈强回声,可以清晰显示胆管和结石的位置、大小和数量。
在临床实践中,超声检查常常是首选的肝内外胆管结石影像学诊断方法,因为它具有无辐射、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等优点。
然而,超声检查对于肥胖的患者或者胆管结石较小且位置相对深的患者可能受限,这时可能需要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总的来说,超声检查在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影像学诊断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CT扫描:CT扫描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影像学信息,对于复杂的胆管结石和伴随病变的评估更为准确。
通过CT扫描可以观察到结石的密度、形状、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此外,CT扫描还可以评估胆管系统是否存在胆管扩张、胆管壁增厚等病变,并检查是否有其他并发症,如胆管炎、胆囊炎等。
相比超声检查,CT扫描在对于肥胖患者或者需要更详细的解剖结构信息的情况下有更大的优势。
在进行CT扫描时,患者需要躺在扫描床上,并通过一台环形的X射线机器进行扫描。
医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静脉注射造影剂,以增强图像的清晰度和对血管的显示。
CT扫描可以提供多层面的断层图像,医生可以通过这些图像进行三维重建,更全面地了解胆管结石的情况。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CT扫描使用了X射线,因此可能对患者产生一定的辐射。
在使用CT扫描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权衡辐射风险与影像学诊断的需要。
总的来说,CT扫描作为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肝内外胆管结石的诊断和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
胆管结石的超声检查

胆管结石的超声检查胆管结石多为胆色素钙结石,少数为混合性结石和脂肪酸钙结石。
胆管结石缺乏胆汁的对比条件,其回声及声影往往不如胆囊内结石清晰。
胆管结石可分布于肝内和肝外胆管。
1 肝外胆管结石1.1 临床表现本症多见于壮年和老年,多有长期反复发作的胆系感染等病史。
病情严重程度与梗阻部位、程度和感染的轻重有关。
静止期和慢性阶段可以无症状或出现一些类似溃疡病、慢性胆囊炎等症状。
典型发作症状是:胆道间歇性梗阻和伴发胆道感染症状,如间歇性发作的上腹痛、恶寒、发热、黄疸、恶心、呕吐。
急性发作时则出现腹痛、高热、寒战及黄疸即夏科三联征。
重症病例可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毒性休克,全身情况迅速恶化,以致死亡。
因此,对于本病要注意及时诊断和治疗。
1.2 超声检查肝外胆管结石的声像图表现1.2.1 有结石的胆管一般都扩张。
沿胆管长轴扫查时,如发现结石堵塞管腔,可见其近端的胆管扩大,胆管内径大于6mm者占96%。
胆管壁增厚、回声较高。
1.2.2 胆管腔内有形态稳定的强回声团,并且能在二个相互垂直的断面中得到证实。
据统计,肝外胆管结石表现为强回声团者占95%。
多呈球形,少数为新月形,仅5%为松散的泥沙样结石,呈中等或较弱的回声团。
1.2.3 强回声团与胆管壁之间分界清楚,典型的尚可见细窄的液性暗环包绕着结石强回声团。
1.2.4 在强回声团后方出现声影。
据统计,肝外胆管结石中,79%出现声影,这是诊断结石的重要特征。
须注意的是许多胆色素结石声影较淡,甚至不明显。
1.3 鉴别诊断超声诊断肝外胆管结石较胆囊结石困难。
产生假阳性的因素主要是:胆囊颈部或胆囊管结石、肝门部的肿大钙化淋巴结、肝动脉右支的横断面、胆管外的术后瘢痕组织。
这些位于胆管旁的强回声病变和结构,尤其与胆管紧贴粘连时,可以形成在管腔内的伪象。
注意识别肝外胆管的解剖特征,纵断和横断仔细观察有助于鉴别。
肝外胆管内的肿瘤和壶腹癌,可以表现为胆管内的高回声团,一般无声影,与管壁分界不清,无移动特征,故不难鉴别。
肝结石的超声检查与诊断要点

肝结石的超声检查与诊断要点肝结石是指在肝脏内形成的硬结石,主要由胆固醇和胆色素组成。
它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胆囊炎、胆管炎等并发症。
超声检查是一种常用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对于肝结石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肝结石的超声检查与诊断要点,以帮助医学人员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1. 肝结石的超声特征超声检查是通过声波的反射来观察内部器官的结构和异常情况。
肝结石在超声图像上呈现为高回声的点状或片状影像,通常呈现为强回声结构,与周围肝组织形成对比。
肝结石的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可能单发或多发。
在超声图像上,肝结石通常呈现为斑点状或斑块状,有时还可见到钙化的环形影像。
2. 肝结石的位置与数量肝结石可以分布在肝脏的不同部位,常见的位置包括肝右叶、肝左叶和肝门区。
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结石的位置,并帮助确定结石的数量。
在进行超声检查时,应全面观察肝脏的不同部位,特别是肝门区和胆囊周围区域,以确保不漏诊肝结石。
3. 肝结石与胆管的关系肝结石常常与胆管有密切的关系,可能导致胆管的梗阻和胆管炎等并发症。
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肝结石与胆管的关系。
在超声图像上,可以观察到结石与胆管之间的间隙或胆管的扩张,有助于判断结石是否梗阻了胆管。
4. 肝结石的形态特征肝结石的形态特征对于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在超声检查中,可以观察到肝结石的形态特征,如结石的大小、形状和数量。
这些特征可以帮助医学人员判断结石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5. 肝结石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肝结石可能会影响肝脏的血流动力学,导致肝脏功能异常。
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到肝结石周围血流的变化,如肝动脉血流速度的增加或减慢、门静脉血流的改变等。
这些变化可以作为判断肝结石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总结:肝结石的超声检查与诊断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在肝结石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观察肝结石的超声特征、位置与数量、与胆管的关系、形态特征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可以准确地诊断肝结石,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肝结石的影像学诊断标准与误诊分析

肝结石的影像学诊断标准与误诊分析引言:肝结石是指在肝脏内形成的结石,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
由于其症状不典型,且易被其他疾病混淆,因此在临床上常常存在误诊的情况。
本文将就肝结石的影像学诊断标准以及常见的误诊情况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影像学诊断标准:1. 超声检查:超声是最常用的肝结石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在超声图像上,肝结石呈现为高回声或强回声区域,形态多为圆形或不规则形。
结石常常位于肝内胆管或胆管分支附近,有时也可见到胆管扩张的表现。
2. CT扫描:CT扫描是肝结石的另一种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
CT图像能够清晰显示肝内结石的位置、数量和形态。
肝结石在CT图像上呈现为高密度灶,与周围肝组织形成明显对比。
此外,CT扫描还能够评估结石对周围组织的影响程度,如是否导致胆管扩张等。
3. MRI检查:MRI检查在肝结石的诊断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MRI能够提供更为详细的结构信息,对于肝内结石的检出率相对较高。
肝结石在MRI图像上呈现为低信号区域,与周围肝组织形成对比。
二、误诊分析:1. 肝脓肿:肝脓肿是肝结石的常见误诊疾病之一。
肝脓肿常常伴有发热、上腹痛等症状,且影像学检查结果与肝结石相似。
因此,在临床上需要仔细鉴别,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2. 肝血管瘤: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也易与肝结石混淆。
肝血管瘤在影像学检查中呈现为低密度区域,与肝结石的高密度区域形成对比。
然而,肝血管瘤多为多发性,而肝结石常为单发或少量,这一特点有助于鉴别诊断。
3. 肝癌:肝癌是肝结石的另一种常见误诊疾病。
肝癌在影像学检查中呈现为肝内低密度或混合密度灶,与肝结石的高密度灶形成对比。
此外,肝癌常常伴有肝功能异常、肝功能代偿不全等表现,而肝结石则较少出现这些症状,可以通过这些特点进行鉴别。
结论:肝结石的影像学诊断主要依靠超声、CT和MRI等检查方法。
在临床上,肝结石易被误诊为肝脓肿、肝血管瘤或肝癌等疾病。
因此,在进行肝结石的影像学诊断时,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避免误诊的发生。
超声对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

超声对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刘晓菲(陕西省榆林市中医院,陕西榆林719000)[关键词] 超声;肝内胆管结石;诊断[中图分类号] R0657.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07)26-3863-01 肝内胆管结石是指左、右肝管及其分支内的结石。
肝内胆管结石占胆系结石的24.9%。
在我国胆管结石多数属于原发性,并以胆色素结石和混合性结石多见,少数为继发性结石,属于由胆囊排至胆管内的结石,此多为胆固醇结石。
现将我院的42例肝内胆管结石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42例来自我院2002年1月—2006年12月门诊、住院患者和部分健康体检人群,男19例,女23例,男女比例1∶1.2;年龄23~62岁,平均42.5岁。
仪器用美国HP影像之星彩超仪、日本ALOK A-5000型彩超仪,探头频率2.5~5MHz。
患者空腹,行仰卧位,左侧卧位,进行右上腹常规肝胆扫查,着重观察左右肝内胆管内径,管壁回声以及肝内胆管腔内回声情况。
2 结 果结石检出分布在左肝管的22例(52%),其中左外叶13例,左内叶7例,尾叶2例;右半肝的7例(17%),其中后叶4例,前叶2例,前后叶1例。
左右半肝均有的13例(31%)。
肝内胆管结石的典型声像图表现:肝左右叶内有单个或多个圆形、椭圆形或较小的斑点状、条索状、团状强回声,后方伴有明显声影,结石强回声团具有沿左右肝管走向呈簇状分布的特点。
并位于肝实质内“平行管征”样的小肝管内,近端肝管因结石阻塞,可有轻度扩张。
当结石周围无胆汁存在时,仅在肝实质中显示边界清楚的强光团。
个别充满肝内胆管的泥沙样结石或胆红素结石可以呈现类似软组织团块样的声像图,但此类结石多呈索状或柱状,其旁总有门静脉经过,此为其特征。
本组病例是在肝区团状(点状)强回声的周围有宽窄不等的液性暗区或其远端小胆管有不同程度的扩张,可与平行的门静脉分支形成“平行管征”,这是肝内胆管阻塞的直接结果,最具特征性,因此,一旦发现肝内胆管扩张及结石特性影像,则可诊断为肝内胆管结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超对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摘要】随着b超诊断仪分辨率的提高,肝内直径0.3厘米以上的小强回声已经能清晰显示,有些医生把其一概诊断为肝内胆管结石,这是不恰当的。
多了解一些肝脏和胆管的解剖知识,多了解些肝内胆管结石病的临床知识,在进行超声扫查时多些耐心和细心,就能避免对肝内胆管结石不恰当的诊断。
【关键词】肝内胆管结石;b超;诊断;鉴别诊断
较大的肝内胆管结石,往往引起明显肝内胆管扩张和临床症状,后方声影也比较显著,一般不容易误诊。
但随着b超诊断仪分辨率的提高,肝内直径0.3厘米以上的小强回声已经能清晰显示,有些医生把其一概诊断为肝内胆管结石,这是不恰当的。
所以有必要重温一下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免不恰当的结论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这里选取一组经过资深医生确诊的病例,
我们通过这组病例来进行讨论、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86例患者,男性51例,女性35例,年龄12-75岁,平均年龄39岁。
超声检查使用美国gelogiq5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mhz。
患者多采取仰卧位、左侧卧位,超生医生对其肝脏进行纵断、横断、斜断多角度扫查,同时指导患者作合适的呼吸动作,来更清晰的显示肝脏内结构。
2 结果
本组病例均被检出肝内小强回声,小强回声有声影的75例,无声影的11例。
其中有声影的小强回声被诊断为肝内胆管结石的为22例;被诊断为肝内钙化斑的为53例。
其中无声影的小强回声被诊断为慢性胆管炎的为10例;被诊断为肝内胆管积气的为1例。
本组病例肝内胆管结石所占的比率仅为25.58%。
3 讨论
有些学者将左右肝管定为ⅰ级分支;左内叶、左外叶、右前叶、右后叶胆管定为ⅱ级分支;各肝段胆管定为ⅲ级分支。
其实左、右肝管在肝实质之外的肝纤维包膜内,在胆管造影片上,左右肝管内的病变不诊断为肝内胆管的病变,病变位于肝内胆管ⅱ级分支以上的,方可定为肝内胆管病变,超声诊断肝内胆管结石时也可以借鉴
这一标准。
肝内胆管结石存在的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同。
位于周围胆管的小肝内胆管结石平时可以无症状。
位于ⅱ、ⅲ级胆管的肝内胆管结石,平时只有肝区不适和轻微疼痛。
ⅰ级肝胆管结石,病人会有肝区胀痛。
如出现感染时则会出现寒颤、高热、轻微黄疸。
病史长者可出现胆汁淤积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肝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
由于ⅰ级胆管结石症状比较明显,声像图也比较典型,一般不容易误诊。
所以我们讨论的主要是ⅱ、ⅲ肝内胆管结石和周围胆管
的小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肝内胆管结石声像图特征是:在肝内延胆管走形的形状大小差异较大的强回声,可为斑点状、索条状、圆形或边界不规则的片状。
强回声区后方伴有声影。
结石阻塞部位以上的小胆管扩张,多与伴行的门静脉分支形成“平行管征”,亦可以形成分叉状,合并感染时可呈囊状。
如果较大结石引起长期胆汁瘀滞或合并感染,则受累肝叶、段的肝组织回声粗糙,也可能肿大或硬化萎缩,使肝脏变形。
严重者也可感染呈现多发肝脓肿的声像图。
肝内胆管结石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1)肝内较小的钙化灶也常伴有声影,酷似肝内结石,但钙化灶在胆管分支和门静脉分支之间,多数为孤立存在,无小胆管梗阻扩张和周围胆汁淤积的声像图。
(2)肝内胆管积气有时很难与结石鉴别,特别是在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或胆道镜取石后,胆道内积气常掩盖结石回声,鉴别更为困难。
胆道积气常发生于胆肠吻合手术后和oddi氏括约肌松弛,以及胆道产气菌感染者。
其强回声团虽延胆管分布,但与胆管壁分界不清,形状不稳定,有闪烁感,有时随呼吸运动或体位改变而窜动。
后方缺乏“干净”的声影,常有多重回声伪像,呈彗星尾征。
连续动态观察,其分布、形态、数量可有较大变化。
一般不伴有胆管扩张。
(3)正常肝圆韧带的横断面或斜断面可以表现为伴有声影的团块状或
柱状强回声,但是做纵切断面扫查时,显示为自门静脉左支矢状部前下方向腹壁走形的强回声带,周围无管壁回声和胆汁的无回声区,容易鉴别。
(4)慢性胆管炎则呈散在的“=”状强回声,后方无声影,胆管不扩张。
(5)个别充满肝内胆管的泥沙样结石可以呈现类似软组织团块的声像图,但此类结石多成柱状或索状,其旁总有门静脉经过为其特征,肝内软组织强回声光团,如某些转移性肝癌、
血管瘤,也有其自己的声像图特点,一般也容易鉴别。
总之,我们多了解一些肝脏和胆管的解剖知识,多了解一些肝内胆管结石病的临床知识,在进行超声扫查时多些耐心和细心,就能避免对肝内胆管结石不恰当的诊断。
参考文献
[1]曹海根,王金锐.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m].第一版,北
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58~260
[2]田家玮,任卫东.超声主治医生400问[m].第一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