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精练六【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及答案解析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精练六【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及答案解析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精练六【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及答案解析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精练

六【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映出()

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

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

解析:选D根据材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并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使南方政权得以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D项正确;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A项错误;B项表述绝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C项错误。

2.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在许下招揽民众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随后向北方各地推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组织屯田()

A.解决了北方的饥荒问题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

C.推动了农业技术的革新D.推进了北方的统一进程

解析:选D据题干可知,曹操组织屯田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力增强,从而推进了北方的统一,故选D项;A、B、C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3.(2019·宜昌调研)下图为甘肃出土的犁地画像砖,此图可以用来说明()

A.春秋北方农业的进步B.西汉中原农耕经济的繁荣

C.东汉江南地区的开发D.魏晋河西走廊农耕的发展

解析:选D根据题干图为甘肃出土犁地画像砖,且图中信息为一人一牛耕作技术,魏晋的河西走廊可能性最大,故选D项;这种技术在汉代以后才大规模使用,故A项错误;因为材料所提供的出土文物来自甘肃,故B、C两项错误。

4.(2019·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这主要反映出() A.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

B.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

C.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

D.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

解析:选D材料“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主要反映了政府注重对工匠的管控,手工业技艺不得外传,只能传之于男性家族成员,说明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故选D项。

5.与前朝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政府均强化了对民间手工业者的控制:另立户籍,不许改业,另外还制定了子孙世袭相承等专门制度。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B.官营手工业的畸形发展

C.手工业品社会需求扩大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历代政府加强对民间手工业的管理,主要是为了恢复与发展经济的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民间手工业,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品的社会需求,排除C项;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是材料的影响,而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

6.下表为隋唐时期粮仓设置情况的部分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年份建置作用

开皇三年在卫州设黎阳仓,在陕州置常平仓,

在华州置广通仓

将关东粮食分储在官仓中,然后用接

力方式,一段段将粮食运到京都

大业元年开通济渠接驳洛阳与淮河

开元二十二年裴耀卿在河阴置河阴仓,三门东置集

津仓、三门西置盐仓,两仓之间开山

路十八里

南船至河阴仓,即输粟于仓,官雇船

驶至洛阳,置于集津仓……三年运米

七百万石,省脚钱三十万缗

A.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

D.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

解析:选C A项材料无从体现;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故B项错误;据材料“将

关东粮食分储在官仓中……一段段将粮食运到京都”“官雇船驶至洛阳,置于集津仓”可知政治军事重心并未南移,故D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而军事政治重心仍在北方,故C项正确。

7.下图为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曲辕犁。曲辕犁是对以前直辕犁的改进,安装了犁评,省力、简便、轻巧,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一直为后世沿用。曲辕犁的出现()

A.促进土地制度发生根本变革

B.体现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发展

C.表明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D.利于播种和土壤肥力的保持

解析:选B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故选B项;曲辕犁的出现没有改变中国古代封建土地制度,排除A项;封建社会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但没有完成,排除C项;曲辕犁的出现,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与保持土壤肥力无关,排除D项。

8.《旧唐书·食货上》载:“武德七年,始定律令……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材料表明唐代均田制()

A.承认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B.实质上是地主土地所有制

C.有利于土地与劳动者的结合

D.有利于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口分田在农民死后由政府收回,再分给其他农民使用,可见均田制有利于土地和劳动者结合,C项正确;均田制属于土地国有制,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有利于北方各族的封建化属于北魏均田制的作用,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排除。

9.中唐后,汴州(开封)、宋州(商丘)、楚州(淮安)、广陵(扬州)、苏州和杭州等城市逐渐繁荣起来,其主要原因是()

A.运河航运的兴盛B.长江航运的发达

C.江南经济的发展D.对外贸易的兴盛

解析:选A材料中呈现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京杭大运河的附近,故A项正确;长江航运发达与材料中强调的汴州(开封)、宋州(商丘)的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江南经济的发展与材料中北方城市的发展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对外贸易上,唐朝主要是海上丝绸之路,带动的是沿海地区,故D项错误。

10.唐代官员经商现象非常严重,甚至已经影响到了政府的有效统治。因而,唐朝采取了诸多措施来解决官员经商问题。其具体举措有:禁止官员与市场、商人接触,禁止官吏兼营商业,禁止官吏家属或其部人经商。下列对此认识符合史实的是()

A.唐代官员地位低下B.唐代商品经济发达

C.唐代缺乏经商意识D.唐代吏治渐趋腐败

解析:选B官员经商并不代表其地位的低下,因为其目的是主动获取高额利润而非被迫的生活窘迫,故A项错误;正是由于唐代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商业的高额利润才会促使官员纷纷从商,故B项正确;如果唐代缺乏经商意识,就不会有大批的官员经商,更不会有唐朝政府有关禁止官员经商政策的出台,故C项错误;官员经商与吏治腐败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故D项错误。

11.城隍产生于古代祭祀,经道教演变成了地方守护神。南北朝时期,城隍是为城市居民守护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隋唐时期,城隍又被赋予执掌雨阜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等职能。这说明了()

A.城隍崇拜影响城市的管理

B.儒学正统地位受城隍崇拜冲击

C.政府借城隍崇拜加强统治

D.城隍崇拜适应了城市发展需要

解析:选D根据题意可知,城隍承担的职能不断扩大,其职能的扩大反映了城隍崇拜适应了城市发展需要,故D项正确;城隍崇拜是有宗教色彩的“守护神”职能,与城市管理无关,排除A项;城隍崇拜是古代民间的崇拜,与儒家的正统地位并不构成冲突,排除B项;材料反映城隍承担的职能不断扩大,没有涉及政府借城隍崇拜加强统治,排除C项。

12.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使来掌管对外贸易。据此可知()

A.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废弃B.中外文明交流日益频繁

C.中枢权力体系高度完善D.文化开放心态开始形成

解析:选B唐朝政府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设互市监、市舶使来掌管对外贸易,这说明当时中外文明交流日益频繁,故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均无从体现,排除。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安古称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央。汉初,娄敬劝刘邦建都长安时说:“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汉唐盛时,气候温暖,降水充沛,秦岭森林茂密,关中平原沃野千里。昆明池、曲江池等湖泊星罗棋布,灞、泾、渭等“八水绕长安”,“驰骛往来”,沟通黄河,“漕挽天下”。

——据史念海《汉唐长安城与生态环境》等整理材料二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摘编自《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材料三丝绸之路在隋唐时期得到更大的发展。中亚九姓大量入居中原,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和精通汉文化的中亚人。在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敦煌,大批的行商坐贾从事着中原的丝绸和瓷器、西域的珍宝等各种交易,使长安和当时的中转贸易城市繁华一时。当时全国共有驿站一千四百六十三所。隋唐统一局面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丝绸之路沿途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融,塑造了有唐一代兼容并包的思想文化特征。

(1)据材料一,概括汉唐时期长安作为都城的有利条件。(10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8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隋唐丝绸之路发展的条件。(7分)

解析:第(1)问,根据“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气候温暖,降水充沛,秦岭森林茂密”“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关中平原沃野千里”“灞、泾、渭等‘八水绕长安’,‘驰骛往来’,沟通黄河,‘漕挽天下’”及示意图概括。第(2)问,依据材料“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的信息概括。第(3)问,根据材料“中亚九姓大量入居中原”可知一个重要原因是民族交融,“当时全国共有驿站一千四百六十三所”可知当时交通进步,“隋唐统一局面的形成与发展”可知当时政治统一,“塑造了有唐一代兼容并包的思想文化特征”可知当时开放包容的文化,加之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等。

答案:(1)条件:战略地位重要;生态环境良好;土壤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水利工程发达。

(2)特点:坊市分离;市的交易时间受到限制;国际大都会(或“中外、民族交流频繁”);文化多元。

(3)条件:民族的交融,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交通的进步,政治统一带来安定的局面,开放包容的文化。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代和唐初中唐及晚唐

北方水利水利建设遍及黄河流域及西北

各地,西汉时期的水利工程几乎

全部恢复,并修建了一些新的灌

区。最突出的是引黄灌溉的成功

和关中水利的恢复。关中的农田

水利,虽然都是在前代基础上进

行的恢复和改建,但渠系较前更

密,这些工程大大提高了原有水

利工程的灌溉能力

北方战乱,水利建设停滞,进而

衰退。从天宝十四年(755年)以

后的二十多年中,黄河流域几乎

没有兴修新的水利工程,大量的

水利工程失修或废弃,与此同

时,很多地方人口急剧减少,幸

存的一些水利工程灌溉能力也

在下降

南方水利太湖地区大规模修筑湖堤和海

塘,用以抵挡海潮和湖水的泛滥

和侵袭,以土塘为主的南北海塘

系统已初步形成,南方的灌溉工

太湖、洞庭湖和鄱阳湖流域基本

上达到了水旱无忧、旱涝有收的

目的。其中太湖地区在全国的粮

食供应中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

具除戽斗、桔槔、辘轳等继续使用外,还比较广泛地使用了水车位,在南方稻区,水库已得到了比较普遍的使用

——摘编自《隋唐五代时期的农业》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前后关联,史论结合。)(12分)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隋代唐初与中晚唐时期南北方水利工程的对比,水利工程数量、规模反映的是农业发展的状况,从材料中南北方水利工程可以反映农业发展状况,可拟定论题为隋唐时期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结合两个时期南北方水利工程变化和农业发展状况等史实,进行阐述。

答案:示例

论题:隋唐时期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阐述:隋代和唐代前期,北方的黄河流域和西北地区恢复了前代的水利工程,并且加以改进,有利于增加农业产量,更多地提高北方农业生产力,这一时期,南方的水利工程则处于逐渐发展时期,农业工具的推广使用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创新。

中唐及晚唐时期,北方社会动荡造成水利工程受到严重的破坏,农业生产能力下降。而南方先进的水利工具被进一步推广,较多的水利工程确保了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这使南方的农业生产在全国举足轻重。由此可见,隋唐时期农业经济的重心逐渐南移。

第5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第5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编者选题表 考点角度题号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 北魏孝文帝改革1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2决策的合理性3 科举制的影响4 地方行政管理体系5 监察制度的影响6综合7 一、选择题 1.据《魏书·高宗纪》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 A.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 B.推行均田制 C.设立三长制 D.推行新的租调制 解析:A“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意思是说北魏的官吏巧取豪夺,贪得无厌,贪污受贿盛行。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严惩贪官污吏,同时实行俸禄制。 2.(2019·广东湛江一模)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

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官僚体系日益遭到破坏 B.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 C.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 D.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 解析:B宗室外戚代表皇权势力,在西晋和南朝还有一定实力,东晋则势力衰微;世家大族代表门阀势力,在两晋南朝势力强大,尤其是东晋。两者在官僚体系中比例的变化反映了两种政治势力斗争激烈,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僚的来源,并不涉及官僚的任命,材料无法说明官僚体系遭到破坏,A项错误。皇权势力存在反复,不能说明“衰微”,C 项片面。门阀势力在南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衰落的迹象,唐朝后期基本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历史进步,D项错误。 3.(2019·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唐太宗贞观三年“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一做法() A.削弱了门下省审议权 B.有利于决策的合理性 C.一定程度上削弱皇权 D.加强了尚书省执行权 解析:B材料“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说明参与

高中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广东汕头期末)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产品主要供内部享用,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这些庄园内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后来,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这说明() A.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D.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 解析据题干材料信息说明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故选C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到对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冲击,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也不能说明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提到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答案 C 2.(2019·江西九江“十校”联考)东汉末年,由于中央集权的衰落,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逐渐受到冲击。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大批进入中原,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 A.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B.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 C.少数民族完成汉化过程D.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 解析少数民族以游牧经济为主,大举南迁,农业经济会造成土地过度开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但发展畜牧业,可退耕还牧,恢复生态环境,故选D项。 答案 D 3.(2019·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技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这主要反映出() A.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 B.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 C.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 D.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 解析材料“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主要反映了政府注重对工匠的管控,说明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故选D项。 答案 D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第6讲 魏晋、隋唐时期的

第6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政治:国家分裂,出现民族大融合;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大。 经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得到开发,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科技文化:三教并行,儒学危机;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融合的特点;书法、文人画等成为自觉艺术。 隋唐时期(581~907年) 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加强。 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农耕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瓷器出口;商品经济繁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科技文化:政策宽松,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科技领先世界,文化繁荣,形成中华文化圈。 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三省六部制 (1)内容 ①三省:唐朝中央的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 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二)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加强

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三)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3)选官依据:门等出身。 (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为官。 2.科举制 (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 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 1.农业 (1)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形成耕耙技术。 (2)生产工具: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3)灌溉工具:唐朝时创制筒车。 2.手工业 (1)冶金业: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 (2)制瓷业 ①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②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③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名贵。

第四单元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第五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知识结构:见《导与练》 ●课堂讨论与思考: 1.隋唐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原因:(1)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2)、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如前期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后期又实行了相对合理的两税法。 (3)、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 (4)、交通发达,中外经济交往频繁 (5)、各族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6)、继承了前代成就 (7)、科技的进步 2、隋唐时期江南圩田和开垦荒地的现象很多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该如何评价这种现象?从中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原因:(1)、隋唐的大一统,人口增长; (2)、安史之乱后,北民南迁; (3)、土地兼并剧烈,贫苦农民为生活所迫,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影响:积极:一方面使土地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推动了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创造了条件; 消极:另一方面,围湖造田影响河道的治理和疏通,向山要田易致水土流失,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 启示:经济开发,应运用先进的生产力;注意人与自然和谐,保护自然生态平衡;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重人口增长率与土地的承受力之间的关系等。 3、隋唐时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和原因有哪些?隋唐时期江南农业发展中存在什么问题? 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农业:土地资源的大规模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农田灌溉发展和农具改进,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超过了六朝总和,江东地区出现的曲辕犁,便于水田耕作。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南方的手工业和商业逐步繁荣起来,特别是扬州在唐后期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 发展原因有:北方长期战乱,黄河流域劳动人民大规模南迁;南方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大运河的开通,沟通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外商路的变化推动了南方对外贸易的发展。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存在问题: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环境有所影响 4、瓷器和中国在英文中同为“China”,这说明瓷器在世界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请思考:(1)、从原始社会到唐朝,陶瓷技术是怎样不断推陈出新的? (2)、陶瓷品种不断创新的原因是什么? (3)、陶瓷在古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如何? 推陈出新:(1)、原始社会已有彩陶、黑陶、白陶,其中白陶为我国以后瓷器的出现打下基础; (2)、商周时期原始陶瓷的出现是我国制瓷史上的一次飞跃; (3)、魏晋南北朝南方盛产青瓷,北方白瓷的产生为我国制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 (4)、唐朝出现三彩瓷和秘色瓷,唐三彩的出现为后代彩瓷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创新原因:(1)、是古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与进步的结果,也是工艺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2)、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与推动; (3)、对外贸易发展与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 (4)、劳动人民的积极创造与聪明智慧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讲义

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 隋唐 魏晋至隋唐(220~907 课时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北朝时期的政治:(1)三省制。(2)九品中正制度。(3)北魏孝文帝改革*。 2.唐朝的政治:(1)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2)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3)科举制与监察制度。 (4)唐太宗*。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 考点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三省六部制

(1)内容???①三省:唐朝中央的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 审议和执行。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考点二 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加强 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考点三 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3)选官依据:门第出身。 (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为官。 2.科举制 (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考点四 选修部分 1.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1) (1)背景???①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③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④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2)内容

习题: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六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含解析

课时检测(六)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映出( ) 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 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 解析:选D 根据材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并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使南方政权得以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D项正确;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A项错误;B项表述绝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C项错误。 2.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在许下招揽民众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随后向北方各地推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组织屯田( ) A.解决了北方的饥荒问题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 C.推动了农业技术的革新D.推进了北方的统一进程 解析:选D 据题干可知,曹操组织屯田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力增强,从而推进了北方的统一,故选D项;A、B、C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3.(2019·宜昌调研)下图为甘肃出土的犁地画像砖,此图可以用来说明( ) A.春秋北方农业的进步B.西汉中原农耕经济的繁荣 C.东汉江南地区的开发D.魏晋河西走廊农耕的发展 解析:选D 根据题干图为甘肃出土犁地画像砖,且图中信息为一人一牛耕作技术,魏晋的河西走廊可能性最大,故选D项;这种技术在汉代以后才大规模使用,故A项错误;因为材料所提供的出土文物来自甘肃,故B、C两项错误。 4.(2019·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这主要反映出( ) A.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 B.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

统编版2020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专题三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第1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

第1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 1.(2018·巴中零诊)“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如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中书通事舍人;处理日常军务的制局小监;监督控制出镇州郡的藩王的典签,这类位卑权重的官职都掌握在寒门子弟手中。这反映出( ) A.皇帝与贵族共治天下 B.皇族与士族(门阀)共治天下 C.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D.皇权振兴以图独掌天下 解析:选D。南朝后期,为了重新实现大权独揽,皇帝常常刻意任命一些出身地位卑微的庶族小地主来担任诸多位卑权重的官职,意图逐渐削弱士族门阀特权,这是专制皇权在利用地位卑微的庶族地主以图独掌天下,故选D项。 2.(2018·广东百校联考)曹操父子建立的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这表明曹魏实施的九品中正制( ) A.在执行过程中标准发生了变化 B.相对于察举制具有历史进步性 C.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 D.有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意图 解析:选D。据材料“曹操父子建立的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可以得出九品中正制有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意图,故选D项。 3.(2018·宜宾期中)唐制规定,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是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说明唐代三省制( ) A.对皇权形成了一定制约B.提高了行政效率 C.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D.政事堂权力膨胀 解析:选A。根据材料“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是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得出唐代三省制对皇权形成制约,但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掌握最终决策权,所以制约有限,故选A项。 4.《唐律疏议·职制律》中规定:若官吏延缓诏令文书颁发者,每延缓“一日笞五十,一日加一等,十日徒一年”;“官文书稽程者,一日笞十,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这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课时练习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广东汕头期末)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产品主要供内部享用,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这些庄园内的 农民被称为“佛图户”。后来,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这说明() A ?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D .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 解析据题干材料信息说明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故选C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到 对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冲击,故 A项错误,材料信息也不能说明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提到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答案 C 2.(2018江西九江“十校”联考)东汉末年,由于中央集权的衰落,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逐渐受到冲击。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大批进入中原,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 A .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 B .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 C.少数民族完成汉化过程 D .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 解析少数民族以游牧经济为主,大举南迁,农业经济会造成土地过度开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但发展畜牧业,可退耕还牧,恢复生态环境,故选D项。 答案 D 3.(2018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技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这主要反映出() A .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 B .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 C.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 D .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 解析材料“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主要反映了政府注重对工匠的管控,说明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故选D项。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1

第五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隋唐时期农业发展的及其特点;手工业的发展及其特点;商业的繁荣及其特点;城市的兴旺。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隋唐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的发展及其特点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和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隋唐是我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达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具体的经济状况出发,正确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政治课相关理论分析:隋唐初期社会的安定和政策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的发展,又巩固了隋唐的政权。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隋唐时期,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劳动人民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隋唐时期,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商业的繁荣、长安和洛阳。 教学难点: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影响、邸店和柜坊。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复习隋和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积极作用。 指出: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农民有了土地,生产时间也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 ②这些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发展,出 现了一些繁荣的大都会,隋唐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发展 1.江南地区的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大提高 ①圩田普遍,适于种高产水稻; ②放火烧山,开垦山地的现象很多。 ③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食产地。 ④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⑤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影响自然生态平衡。 2.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 ①隋朝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 ②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 ③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仅江南就大大超过六朝的总和。 ④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精练习题高效作业:第三单元 第2讲 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和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抱朴子·吴失篇》说,东吴大姓“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这说明当时东吴() A.地主田庄自给自足B.不注重保护环境 C.士族制度十分腐朽D.农业商品化加强 解析:选A。地主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田庄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材料论述东吴大姓的经济状况,可以“闭门成市”,结合东汉以来田庄经济的发展状况,故A项正确。 2.北朝奴婢和牛只亦得受田,隋则奴婢受田已有限制,至于丁牛受田至隋代已取消,唐代则奴婢及牛固不得授田,妇女亦无授田之例,只有寡妻妾可得口分田三十亩。由此可知() A.隋唐时期人口逐渐增加B.均田制日益遭到破坏 C.政府注重维护弱势群体D.自耕农经济逐渐恢复 解析:选A。根据“隋则奴婢受田已有限制……只有寡妻妾可得口分田三十亩”等可知,政府对受田者的限制逐渐增加,这反映了受土地有限和人口增多的影响,隋唐政府进一步发展了均田制的内容,A项正确;均田制授田标准由北朝到隋唐的变化,不能说明均田制遭到破坏,B项错误;“寡妻妾可得口分田三十亩”只是部分信息,不能充分说明政府注重维护弱势群体,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说明自耕农经济的恢复,D项错误。 3.《齐民要术·序》中说:“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农耕,终于醯醢(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这段话体现了() A.农业技术的重要性B.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C.农书与农业的关系D.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 解析:选D。根据材料“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农耕,终于醯醢(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可知,作者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生产的技术经验,这体现了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故选D项。 4.(2020·江淮十校联考)下图为考古发现的两幅北朝壁画和砖画内容。这表明当时()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课时跟踪:模块1 第3单元 第7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模块一第三单元 第7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届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4)北魏中后期,工商业者由原来与“皂隶”并称,不准与自由民通婚,不准衣袖、不准做官,上升为与“吏民”同列,可上书言事甚至做官。这一变化() A.推动了北魏工商业的发展 B.使北魏统治基础得以削弱 C.说明北魏抑商政策的松动 D.为民族间融合奠定了基础 解析:选C材料“工商业者由原来与‘皂隶’并称,不准与自由民通婚,不准衣袖、不准做官”,反映了抑商的一面,“上升为与‘吏民’同列,可上书言事甚至做官”,体现了抑商政策出现了松动,故选C项;“推动了北魏工商业的发展”是这一变化的影响,由材料不能得出这一结论,排除A项;工商业者社会地位的提高,扩大了北魏统治的社会基础,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北魏中后期的经济政策,排除D项。 2.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加强了皇权的衰落 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 解析:选D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均田制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具有限制兼并的作用,但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抑制兼并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皇权的信息,故B项错误;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促进农业经济

发展的结论,故C项错误;按照材料意思,均田制理论上的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异化为户内田产的世代继承,名义上的国有土地变成了事实上的私产,故D项正确。 3.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许多历史著作都突出地加重了对南方社会发展进程的记载。《晋书》记载有关江南水利兴修之事,《宋书》记载北方人口南迁和侨立州郡的情况,《隋书》极言扬州之盛,称丹阳“埒于二京,人杂五方”,《通典》记载了江南漕运对于关中的重要性。这说明() A.北人南迁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 B.江南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 C.历史著作带有时代特点的印记 D.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 解析:选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魏晋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不能体现出江南经济发生根本变化,故B项错误;魏晋隋唐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推动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故材料中的著作都记载了相关内容,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史书记载了当时的主要社会现象,与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不符,故D项错误。 4.(2020届河南顶级名校高三开学摸底)根据下面表格信息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开元年间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B.开元至天宝初农业较为繁盛 C.唐中期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

第二部分魏晋至隋唐五代部分试题及答案

古代文学试题及答案 第二部分魏晋至隋唐五代 一、填空 1.曹操的《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之句引自古代诗集____________。 2.建安七子中年辈最长者为_____________,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书信体散文写得最好,代表作为《与曹公论盛孝章书》。 3.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王粲,其代表作为____________三首。 4.___________,谥魏文帝,有《魏文帝集》,其成就在诗歌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____________《燕歌行》。 5.在中国诗歌史上,向来有魏代三祖之说,指的是魏武帝__________、魏文帝______和明帝。 6.建安时期创造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独特风格的作家是___________。 7.西晋文学家为一傅、一张、三张、两陆、两潘、一左。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潘岳、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8.“华亭鹤唳”的典故是关于____________的。 9.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出自_____________。 10.南朝出现的诗体 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格律诗的开端。 11.我国的第一篇论文学是文章是______________。 12.左思的《咏史》8首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被钟嵘称为_____________。 13.“诗缘情而绮靡”是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中提出的观点。 14. 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收录上起周秦下迄梁代的一百三十余位作家近八百篇作品。 15.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和______________,前者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后者著名的书信体散文是______________。 16.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其辞赋、散文也写得很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五柳先生传》、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 17. 骈文文体的要求是 ______________ 、敷藻、裁对、隶事。 18. __________是嘲讽“身在江湖,新悬魏阙”的假隐士的文章。 19.南朝文学,是以新变为主要特征的,最突出的表现是_________的格律化与_____________的盛行。诗歌律化有沈约的“四声八病”说,骈文盛行有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 20.在南朝陈的后期,以_____________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宫体文学团体。其中成就较高的是_______________。 21.南北朝作家把经、史、诸子划在文学之外,又区分文学范围内的作品为“有韵”的“文”和______________`。 22. 吴歌产生于以_____________中心的一带江南地区。 23.?南朝诗歌发展上第一个重要变化,是___________代替东晋以来盛行的玄言诗。

2020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题:阶段(三)课时2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课后练习+W

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一、选择题 1.(2019·山东威海模拟)隋初,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宰相高颎主张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负担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量。该主张有利于() A.抑制土地兼并 B.消除封建割据基础 C.壮大自耕农队伍 D.催生新的社会阶层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该主张使许多原来依附于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他们,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成为国家的编户,壮大自耕农队伍,故C项正确。 答案 C 2.(2019·江西上饶模拟)唐代,大运河将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的漕渠、汴水和淮南的官河连接起来,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生命线。据此可知,唐代大运河() A.加强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B.密切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C.推动了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 D.促进了全国政治的统一 解析根据材料中“‘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生命线”说明大运河的开凿密切了当时与东南地区的联系,故选B项。 答案 B

3.(2019·四川成都模拟)下表为唐贞观、天宝年间南北方户数对照表。据此可知() B.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 C.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战争导致人口大量南迁 解析观察材料表格,由对照表可知北方户数增长比南方户数增长要快,占比较大,说明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故选B项。材料体现了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人口的增长情况,也不能体现人口南迁,A、D项错误。答案 B 4.(2018·山东烟台模拟)唐代前期,漕粮主要以关东地区为主,“发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入关”;唐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每年向北方运粮达30万石左右。材料主要说明() A.关东地区经济发展呈滞后性 B.重农政策在唐后期全面贯彻 C.先进农业工具对经济的推动 D.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唐朝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地区农业发展,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故选C项。材料不是强调关东地区发展滞后,A项错误;重农政策在唐朝一直被贯彻,B项错误;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D项错误。 答案 C 5.(2019·广东佛山模拟)下表为古代中国实行的几种形式的授田法。据表可知()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编者选题表 考点角度题号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创新调整 1 隋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 唐代藩镇割据 3 唐代门下省的作用 4 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5 监察制度的独立性 6 综合7 1、在南朝皇权伸张时,策试成为君主选官用人常用之制;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隆重的策试,北朝后期,还出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这反映出( ) A、南朝的制度已落后于北朝B、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C、北朝的制度进化更显生机 D、门阀士族势力的强化 解析:C 仅凭材料君主选官用人制度,不能说明南朝的制度已落后于北朝,故A项错误;科举制度正式确立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据材料“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隆重的策试”“出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可知北朝的人才选拔机制具有择优录取、公平公正的特点,相比九品中正制更符合国家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选官标准为策试成绩,而非靠门第,故D项错误. 2、(2018·湖北孝感月考)隋文帝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后,又对

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制,克服了南北朝时期“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弊端.其主要目的在于( ) A、节省中央的财政支出 B、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解析:C 隋朝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故A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革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无关,故B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并,加强了对县的控制,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打击地方豪强势力,故D项错误. 3、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控制地方 解析:C 唐代地方行政制度,前期为州、县两级制,后期则为道、州、县三级制.刺史由前期与中央(尚书省)联系到中后期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的现象,与唐代中后期地方节度使权力膨胀、藩镇势力发展以及中央集权的削弱有关,故C项正确.A项“皇权强化”、B 项“刺史权力膨胀”均与题意不符,排除;唐代中后期刺史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无法体现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D项错误. 4、(2017·黑龙江哈尔滨摸底)“唐代门下省的谏官们常随从宰相参加与皇帝之间的政事讨论,他们随从宰相左右,既可避免宰相与皇帝之间直接的冲突,也很自然地替代宰相说出宰相不方便说出的意见.这是政治上的一种技术.”此处的技术性主要体现在( )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 学案

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 主干梳理巧点妙拨 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 1.农业 (1)生产工具: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01曲辕犁,安装了犁评,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2)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田实行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采用耕耙技术。 (3)灌溉工具:曹魏时出现□02翻车、唐朝时发明□03筒车。 (4)土地制度:魏晋南北朝和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主张均田、限田,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促进农业的发展。 (5)经济重心: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手工业 (1)魏晋南北朝:出现□04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3)纺织业 ①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②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3.商业 [图证历史] 曲辕犁

[问题探究1] 均田制是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吗?均田制下的农民需承担哪些义务? 提示:均田制不是没收地主的土地而是将国家直接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均田制下的农民需要承担赋税、兵役、徭役等。 [问题探究2] “三教合一”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吗?“三教合一”中的“一”指什么? 提示:“三教合一”只是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并未动摇儒学正统地位。“三教合一”中的“一”指儒学。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1.思想 (1)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道教也广为传播,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2)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形成“□01三教合一”的局面。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科技 (1)雕版印刷术:隋唐发明。唐代《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2)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三 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Word版含答案

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 1.农业 (1)生产工具:唐代出现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 (2)灌溉工具:隋唐五代北方有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发明高转筒车。 (3)土地制度:北魏和唐朝前期推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 2.手工业 (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 (2)唐代 ①唐代中期以后,官营纺织业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②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商业 (1)发展历程 ①魏晋: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商业恢复发展,洛阳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 ②唐代:商船中有“俞大娘航船”,陆路商运十分发达,出现客舍、邸店、车坊等辅助性经营场所。 (2)“市”的发展 ①魏晋南北朝: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政府对“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 ②唐代:“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 (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外,还有扬州、益州;地区经济中心杭州、湖州也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 寺院经济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佛教广为传播,导致寺院经济实力增强。寺院占有许多劳动力,不在国家户籍。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寺院经济的发展,也为这一时期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1.思想 (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为传播,冲击着儒家为核心的正统思想。 (2)唐代中后期:韩愈和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反对佛教和道教,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科技 (1)造纸术: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使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传往欧洲。 (2)印刷术?????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唐代《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3)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4)药学: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编写《千金方》。 3.文化 (1)文学: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①李白(盛唐):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后称“诗仙”,是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②杜甫(唐帝国由盛转衰):凝重与沉郁的风格,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人道主义色彩;诗有“诗史”之誉,人有“诗圣”之名。 (2)书法 ①魏晋时期:书法进入自觉时代,主要代表人物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 ②唐代:书法艺术风格多样,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书法名家。 (3)绘画 ①魏晋时期:士大夫文人画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是顾恺之。 ②唐代:绘画艺术进入了繁盛时期,山水画发展。 ★三、链接选修——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1) 1.背景 (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2)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3)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 (4)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影响。 2.内容

2020年历史(人民版)高考复习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江淮十校联考)据学者对6世纪的农业研究发现,我国粟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到十几倍,《齐民要术》记载则达到几十倍至上百倍,而同时期的欧洲收获量只有播种量的二、三倍,最多不过六倍。形成如此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 A.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B.以精耕细作的模式经营农业 C.曲辕犁提高了耕作效率 D.用焦炭冶铁提高了农具质量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粟的收获量要远远高于欧洲粟的收获量,主要由于我国传统农业采用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B项正确。同时期的中西方农业经营方式基本都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排除A项;6世纪时,我国农业生产尚未出现曲辕犁,排除C项;南宋时期,我国开始用焦炭冶铁,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2.(2019·黑龙江哈三中调研)隋初,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宰相高颎主张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为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负担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量。该主张有利于() A.土地兼并的缓解B.消除地方割据基础 C.自耕农队伍壮大D.催生新的社会阶层 答案 C 解析材料中“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为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负担的赋役数目”的主张使许多原来依附于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他们,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壮大了自耕农队伍,故C项正确。该主张的实施主要是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与抑制土地兼并无关,排除A项;B项中“消除”的说法错误,排除;该做法使得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赋役的来源扩大,削弱了豪强地主的经济实力,但并没有催生新的社会阶层,排除D项。 3.(2018·天水一中模拟)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南朝开始推行的“轮番上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魏晋、隋唐时期经济的发展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魏晋、隋唐时期经济的发展 一、发达的农业 1.耕作技术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2.生产工具 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3.灌溉工具 唐朝时创制筒车。 4.土地制度 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税和力役。 5.重心南移 魏晋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江南得到初步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唐朝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持续发展,逐渐超过北方。 [特别提醒] 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关系 中国古代农业,自成体系;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农业和手工业存在着密切关系: (1)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2)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手工业是农业的重要补充而处于从属地位。 二、手工业的进步 1.冶金业 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 2.制瓷业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朝越窑的秘色瓷

极为名贵。 3.纺织业 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 三、商业的发展 1.发展表现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市场广泛,唐朝开始征收茶税;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唐朝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2.市的发展 (1)发展: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对其实行行政管理;唐代“草市”作用显著,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2)特点: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和闭市。 3.商业都会 唐代除长安、洛阳外,还有扬州、临安等。 4.对外贸易 唐朝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 四、经济政策 1.西汉至唐,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 2.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朝廷鼓励海外贸易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易误警示] 古代“市”的基本形态 (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

2019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含解析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河南八市重点高中高三质检)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旦品题之风。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此材料反映() A.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 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 D.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 解析据题干中“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士林舆论属于民间文化性评价,故选A项;题目中并未提到品评官的作用,故B项错误;士林舆论是官员选拔的影响因素,但并非决定性影响因素,故C项错误;题目强调的是民间舆论性评价的作用,但并未与政府评价做对比,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8·湖南十校协作体、长郡中学联考)南朝梁武帝曾经下诏强调:“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以及规定学校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年龄限制。这样的做法() A.表明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B.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 C.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 D.标志着科举选官的开始 解析据所学可知南朝选官方面实行以门第为依据的九品中正制,根据题干“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表明梁武帝对通过九品中正制选举出的人才进行了一定的文化水平的限制,同时规定学校学生可凭借策试得第出仕且不受年龄限制,说明此时选官注重才学,同时也体现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故选A项。 答案 A 3.(2018·四川绵阳模拟)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这有助于() A.提升民族认同B.化解民族矛盾 C.继承华夏传统D.促进民族融合 解析据题干可知,少数民族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有助于促进民族融合,故选D项;材料能提升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但并不是主要目的,故A 项错误;材料对于民族矛盾的化解有效,但是并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单纯一个称谓的变化对于华夏传统的继承有限,故C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