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 《魏晋南北朝史》(共34张PPT).共34页文档

合集下载

统编版 202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史 课件(共34张PPT)

统编版   202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史   课件(共34张PPT)

【典例2】(2022·浙江·高考)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
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
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 ) B
A.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பைடு நூலகம்控制
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
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典例2】(2022·湖北·高考)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 A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探究主题二 秦汉制度创新
角度2 “汉承秦制”与汉代的国家治理
汉承秦制的表现: (1)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中外朝”制度,限制相权。 (2)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后发展为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3)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采用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后通过“推恩令”,削弱和限 制王国的活动。 (4)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创新发展为西汉的编户制度,加强对百姓的管理。 (5)承袭秦的上计制,加强对地方官的管理和控制。 汉承秦制的评价:“汉承秦制”有利于两汉的统治巩固。它既稳定了汉朝初年的统 治,又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起了一定作用
二轮复习:秦汉和魏晋南北朝史
探究:封建大一统的形成发展与曲折
时空定位·阶段特征
文 化
焚书坑儒
思 想
汉赋/《史记》
黄老之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造纸术
时 秦朝

坐 标
前221年
西汉 前207 前202年
东汉 9年 25年
魏建立 220年

【新教材】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2021届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课件(共24张PPT)

【新教材】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2021届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课件(共24张PPT)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抓题眼 盛唐时期的艺术风格与战乱时期南朝的艺术风格不一致, 这鲜明地体现出艺术与时代的关系。 找错点“决定”表述不当,仅是“影响”而已;“不可超越”表述 绝对化;“更替”影响“标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
【高考真题】
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 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 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 “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 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
均田制:中国古代北魏至唐中叶政府推行的土地分派制度。 东 汉末北方处于战乱,人口南迁,为担保国度钱粮来历,北魏孝 文帝于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宣布均田制并开始执行。
2、庄园经济(早期荫附制,中唐后是租佃制)
庄园经济:形成于西汉末期,至东汉时期逐渐 成为封建社会的重要经济形式,魏晋形成高潮, 田庄的主体是:豪族、勋臣、贵戚,特点是 “闭门成市”和拥有私人武装。私人武装是造 成东汉末、魏晋南北朝混乱动荡和格局的重要 因素。中唐后演变为租佃制模式下的庄园经济。
2.(2019•“江淮十校”联考)据学者对6世纪的农业 研究发现,我国粟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到 十几倍,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记载则达到 几十倍至上百倍,而同时期的欧洲收获量只有播种 量的二、三倍,最多不过六倍。形成如此差异的主 要原因是,当时我国( )
A.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B.以精耕细作的模式经营农业
【拓展认知】
士族门阀下的庄园经济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田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有编户齐民下的自耕农经济,还有屯田制 和均田制,士族门阀控制的占田制和庄园经济。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魏晋南北朝时期 课件(共53张PPT)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魏晋南北朝时期  课件(共53张PPT)

主干知识
一、政治上(政局、民族融合、政治制度)
1、政治局势 分裂动荡、民族迁徙与融合、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2、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3、政治制度: (1)三省体制开始形成 (2)选官制度 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3)门阀士族制度
主干知识
一、政治上
1、政治局势 分裂动荡、民族迁徙与融合、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分裂动荡的表现:政权更迭、战争不断 民族融合的方式:
(2010·江苏单科·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
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
是( )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重要知识点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演变历程
时代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秦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重要知识点
政治文明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3.影响: ①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 才能并重。 ②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③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拔标准开始发生变化,仅仅重视门第出身。成为士 族把持政治、保护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出现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的局面,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中走向融合
阶段特征
三、传承中孕育创新
1、政治制度上 三省制逐渐形成,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奠定基础;九品中 正制;以及承接汉代察举制,考试制度雏形为隋唐科举制准备 了条件 2、经济上 屯田制、占田制和均田制、租调制等为隋唐时期经济奠 定了基础 3.文化上 魏晋玄学和三教逐渐并流,一方面让汉代确立正统地位的儒 家思想遭受危机;另一方面为后代唐宋儒家思想新发展提供 机遇;
主干知识

【高中历史】魏晋南北朝史ppt

【高中历史】魏晋南北朝史ppt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三)改革的内容 1、前期改革(迁都洛阳前) (1)推行均田制 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战乱) 内容: 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 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 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影响: 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1、农业:
工具的进 步: 土地所有 制:


三国时,马钧改进翻车 士族地主的田庄规模很大,自给 自足程度强化。 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主 要地位。
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主要地位。
由于士族享有特权,佛教盛行,地主庄 园经济、寺院庄园经济膨胀。这一时 期,战乱频仍,社会精壮劳动力的损 失极大。庄园经济恶性膨胀,大量隐 匿农户,封建国家与地主、寺院争夺 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也就非常剧烈。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三)改革的内容 1、前期改革(迁都洛阳前) (1)推行均田制 (2)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 (3)整顿吏治 内容: 俸禄制、考核与任期挂钩制 影响: 吏治得到改善,人民负担减轻 农民安心从事生产, 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二)改革的内容 1、前期改革(迁都洛阳前) (1)推行均田制 (2)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 (3)整顿吏治
2、中后期改革(自迁都洛阳开始) (4)迁都洛阳 (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总结:

均田、三长、整吏治, 迁都、易俗、改汉制。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和北方经济的恢复和 发展。 2、顺应了时代潮流(封建生产方式的扩展), 促进了鲜卑族社会的封建化。 3、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为多民族国家 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三总复习PPT

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三总复习PPT

洛阳龙门石窟
大同云冈石窟
北齐《校书图》
敦煌莫高窟420窟壁画摹写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 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 透。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 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
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
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
二、魏晋南北朝的经济 1.农业 ①耕作技术 ②水利灌溉 ③土地制度:均田制 ④赋税制度:租调制 2.手工业 ①冶铸:灌钢法 ②制瓷:成熟白瓷 3.江南经济的开发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三、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1. 思想:三教并存,相互影响,儒学为主流 2. 农学:《齐民要术》 3. 文学:志怪小说 4. 书法:自觉、王羲之 5. 绘画:顾恺之
——马克思
甘肃丁家闸十六国 墓壁画-牛耕
嘉峪关魏晋墓壁画 -牛耕
甘肃丁家闸十六 国墓壁画-耙地
嘉峪关魏晋墓壁 画-耙地
北朝-黄釉绿彩四系罐 北朝-邢窑白釉深腹碗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 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 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司马迁《史记》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 则数郡忘饥。 ——沈约《宋书》
从《齐民要术》看北朝历史
《齐民要术》记录东汉以后尤其是北朝时黄河 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内容广泛,涉及农、林、 牧和部分手工业,强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提倡 精耕细作。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 代农业科学著作。 黄河中下游地区:北魏统一,孝文帝改革 农业生产经验:均田租调,耕耙耱 畜牧业技术:少数民族南下,民族融合 手工业技术:灌钢法、成熟白瓷
——《魏书·太祖(拓跋珪)纪》
后魏初定中原,军容号令,皆以夷语,后染华俗, 多不能通,故弃其本语,相传教习,谓之国语。

魏晋南北朝时期PPT课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PPT课件

长期战乱
均田制、租调制
吏治好转, 缓和矛盾
恢复经济, 增加收入
阶级矛盾激化
宗主督护制
三长制
对人民有效控制
民族矛盾激化
民族歧视、压迫政策 移风易俗,汉化 促进民族融合
平城不能适应 发展的需要
保守势力强大,经济 落后,柔然威胁
迁都洛阳
加强对中原控制
.
34
平城僻处塞上,虽不断地移民塞上,给耕牛,计口 授田,也只能供应六镇的军粮。……其后高车(北方少 数民族)攻柔然,取柔然故地,柔然南徙,逼近平城, 孝文帝遣数十万骑北拒柔然,“大寒雪,人马死者众”。
1、背景:①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
19
北魏统一北方
东晋时,鲜卑族拓跋 部首领建立代国,但不久 被前秦吞并。
淝水之战后,前秦瓦 解。386年,拓拔部的首 领拓拔珪乘机复国,改国 号魏,后来定都平城(今 山西大同),历史上称为 北魏。
北魏建立者魏道武帝拓跋珪像
.
20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一)总体特征:长期分裂,政权更替频繁 (二)重要制度——三省体制和九品中正制 (三)重要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
58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耕耙耱技术形成 曹魏时翻车用于灌溉
(二)手工业:南北朝出现灌钢法
.
59
南北朝的灌钢法
生铁 熟铁
把生铁和熟铁按一 定的比例配合,加 热后再锻打,成为 质地优良的钢。
1、背景:①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②阶级矛盾尖锐— 宗主督护制
.
21
宗主督护制
北魏初期,无力消灭遍及大河南北的地主豪强, 只得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由豪强地主出任宗主, 督护农民纳税服役,但他们趁机隐瞒人口,逃避赋税、 徭役。同时,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 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

2020高考通史复习:魏晋南北朝[课件]

2020高考通史复习:魏晋南北朝[课件]
中国
第4讲 魏晋南北朝时期
古代
(220年—589年)
纵向: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横向:中国魏晋南北朝——西方西罗马走向灭亡
1
概说历史
2
知识结构
3
考题研究
朝代
起止时间
主要都城
三国
220年—280年 洛阳、成都、建邺
西晋
266年—316年 洛阳
东晋十六国 317年—420年 建康
南北朝
420年—589年 建康、洛阳
163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
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 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 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 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 侯、伯者,皆降一等。
110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 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 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 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 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 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魏晋南北朝课件--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专题复习

魏晋南北朝课件--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专题复习
(1)含义: ②门阀政治——魏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史只看
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 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 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门阀政治是魏晋时期出现的 士族与皇权共治的历史现象,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 态。
当铺兴起于南北朝
考点五: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 1.中华文明在交流中发展:
①佛教日趋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 融合。
东晋高僧法显前往天竺学习取经。 南朝范缜抨击佛教,统治者也几度灭佛。但佛教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②道教: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③儒学新发展:玄学盛行。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 道交汇融通的景象;
➢ 三国时期,蜀、吴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南中、山越) ➢ 西晋时期,五胡内迁并卷入司马氏内战
➢ 东晋至南朝,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 ➢ 十六国政权中,大多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 北朝政权中,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力推动民族交融
➢ 长期混战...
考点二: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
1.门阀制度
(2)发展:魏晋形成—东晋兴盛—南朝衰落—隋唐逐渐瓦解 (3)标志:王与马,共天下,开启东晋门阀政治格局。 (4)原因: a.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b.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士族支持 c.经济原因: 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 d.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
考点二: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 5.法律与教化:
(1)魏晋时期,最重要的变化是律令儒家化,礼法结合。 (2)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 (3)法律以亲属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 儒家的三纲五常。 (4)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