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动用法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孟子朝王(《孟子·公孙丑下》)

武丁朝诸侯(《孟子·公孙丑下》)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如:(1)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2)先生举手出狼。(中山狼传)

(3)广数言欲亡,忿恚尉。(史记·陈涉世家)

(4)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其后的宾语有时省略。理解或翻译时,一般要把省略的宾语添加出来。

如:(1)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天论)

(2)远人不服而不能来[ ]也。(季氏将伐颛臾)

古代汉语及物动词也有用作使动的,但为数不多。如:

(1)外连衡而斗诸侯。(贾谊:过秦论)

——“斗”是及物动词,后面带宾语“诸侯”。这里用作使动,因而“斗诸侯”不是秦国去斗争诸侯,而是秦国使诸侯自相争斗。

(2)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1)今君有一窟,不得高枕而臥也。(冯谖客孟尝君)

(2)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同上)

(3)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论语·子路)

(4)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战国策·魏策)

(5)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形容词用作使动,它的宾语有时也省略。如: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天论)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1)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3)然得而腊(xī)之以为饵。(捕蛇者说)

(4)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5)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此外,方位名词也可以用作使动。如:

筑室百堵,西南其户。(诗经·小雅·斯干)

练习

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惊: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止:

例4: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走:

二、名词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词比较少见。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

活用为使动词。

例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急:

例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凄、寒:

三.如何分辨使动用法还是意动用法

形容词、名词可以用作意动,也可以用作使动,它们在结构形式上基本相同,这就有必要区分这两种用法。区别的主要方法是依靠上下文,从语义上进行分析。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这可以分别用格式表示:使动用法的格式:

意动用法的格式:

步骤是先把各个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对应着写出来,找出难以理解的地方,然后用活用为动词或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的格式来理解,用哪种活用来理解句子的意思通顺,就说明是属于那种词类活用。例如:

(1)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史记·货殖列传序)

(2)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国语·越语)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2、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