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二则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二则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二则教案

答案:

1.①教诲 ②这样 ③引,拉 ④聪明才智

2.C

3.只听弈秋的教导。

4.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10 )分钟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示课件21、22】

拓展读由熟悉的故

事改编而来的文言故事,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爱好。

板书

内容

学弈

弈:下棋 学弈:学下棋

通国之善弈者也(善于)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代词,代指“鸿鹄”)

课堂作业新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二则教案 1.解释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 ) ②非然也( )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 ) ④为是其智弗若与( ) 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 .夫战,勇气也 B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 .甚矣,汝之不惠 D .莲,花之君子者也 3.翻译: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

小学文言文知识点

小学文言文知识点 通假字 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说”通“悦”,愉快、高兴。 02、女知之乎?(《论语十则》)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0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知”通“智”,智慧。 0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0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 “坐”通“座”,座位。 06、出门看火伴。(《木兰诗》) “火”通“伙”,伙伴。 07、才美不外见。(《马说》) “见”通“现”,出现。 08、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亡”通“无”。 0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偏”通“遍”,遍及、普遍。 10、一切乌有。(《山市》) “乌”通“无”,没有。 古今异义 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6、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7、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8、涕 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9、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0、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1、走 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2、汤 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第一课翻译 学弈 学弈——学下棋。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使弈秋诲二人弈——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集中精神,只听弈秋讲的内容。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认为天上有天鹅将要飞来,想要拉弓搭箭去射它。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他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但不如前一个学得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吗? 曰:非然也——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孔子到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给人清清凉凉的感觉,等到正午人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不能决也——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世说新语》故事(现代文) 1、陈仲举礼贤 陈仲举(陈蕃)的言行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担任豫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

一、许仲平义不苟取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 主乎?”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4分) (1)尝暑中过河阳。(2)渴甚。 (3)众争取啖之。(4)或问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2)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 3.结合本文说说许衡的做法对你有什么启示。(2分) , 。 二、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显不,长其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2)马无故亡而人胡。 (3)人皆吊之。 (4)居数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此何遽不为福乎? 。 (2)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3.我国有许多成语来源于寓言故事。请写出与下面这则寓言故事相应的成语及故事寓意。 楚国人到郑国去卖珍珠,把珍珠装在匣子里,匣子装饰得很华贵。郑国人就买下匣子,把珍 珠退还了。 (1)成语:。

(2)寓意:。 三、学者有四失 学者有四失①,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2,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④。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注释】①失:过失,缺点。②多:学得过多。③止:遇到困难停止不前。④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2分) (1)或失则多(2)然后能救其失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 3.请你谈谈对教师作用的看法。(2分) 。 四、欧阳询观古碑 唐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 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注释】欧阳询:唐朝著名书法家。索靖晋朝著名书法家。裘:皮衣 1.与文中“驻马观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至之市 B.两狼之并驱如故 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D.驱之别院 2.解释下列画线的字。(4分) (1)数百步复反() (2)及疲() (3)乃布裘坐观() (4)三日方去() 3.翻译句子。(2分) 唐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 , 。

小学文言文大全

学弈 《孟子·告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让弈秋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心里却一心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这两个人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的好。难道是后一个同学的智商不如别人?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注释】 弈:下棋。(围棋)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通国:全国。 之:的。 善:善于,擅长。 使:让。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虽然。 之:指弈秋的教导。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天鹅。 援:引,拉。缴:本文指带有丝绳的箭。(读音:zhuó)之:天鹅。 之:前者。 俱:一起。 弗若:不如,不同于。 矣:了。 为:因为。 与:吗。 曰:说。 非:不是。 其:指后者。 然:这样。 思:想。 也:的。 【读法】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fú)若之矣(yǐ)/。为是/其智/弗若与[yu]?/曰:非/然也。 读课文时的基调:用怀着一种好奇、愉快的追求知识的感觉去读。 【感悟】学习任何东西都不要三心二意,要专心致志才能学好东西

两小儿辩日 《列子·汤问》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 孔子到游学,看见两个孩子争辩不已,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但是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升起时距离人远,而到中午时距离人近。 第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像车篷般大,到了正午看起来就像盘子一样,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越近感觉越热而越远感觉越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读法】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作者介绍】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国人列御寇所著。御寇是战国时期道教代表人物之一。《列子》本来是列子(战国初期国人列御寇)、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约在战国后期成书。 【人物】 孔子:谦虚谨慎,实事。 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还敢于争辩。 【人物介绍】 孔子(前551.9.28~前479.4.11)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汉族。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

小学语文文言文考点梳理及练习题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考点梳理及巩固练习题 一、通假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2、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止通“只”。《狼》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 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木兰诗》 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马说》 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10、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山市》 二、古今异义。 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8、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9、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10、兵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2、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4、走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5、汤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6、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7、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三、常见文言虚词归纳总结。 【之的用法】 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2、“之”作动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动词“到” 3、“之”作结构助词“的”例如: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例如:久之,目似瞑。 【其的用法】 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例如: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

小学文言文

小学语文文言文练习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满分 100 分) (一)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11 分)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为之?” 祁黄羊对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文中“晋平公”、“祁黄羊”、“解狐” 、“午”皆为人名。 1.(5 分)翻译上文中划线的句子。 2.(6 分)给上文框出的句子注上标点。 居曰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午 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子 (二)王右军诈睡(13 分) 王右军①年减十岁②时,大将军③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④入,屏⑤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⑥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⑦横,信其实熟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__。 ①王右军:即王羲之。②减十岁:不满十岁。③大将军:晋朝大将王敦。④钱凤:为王敦的参军,助敦叛晋,后被诛。⑤屏:通“摒”,让手下退出。⑥阳:同“佯”,假装。⑦ 从:同“纵”。 1.在读懂上文的基础上,推敲末句横线上应填的字词是()(3 分)。 A.智 B.谋 C.才 D.诈2.解释字词。(8分) 恒须臾觉既诈于是全于时 3.给文中框出的语段注上标点。(2 分) 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 (三)柳下季存国(20 分)齐攻鲁,求岑鼎①。鲁君载他鼎而往。齐侯弗信而反之,为非,使人告鲁侯曰:“柳下季② 以为是,请因受之。” 鲁君请于柳下季,柳下季答曰:“君之赂以欲岑鼎③也,以免国也。臣亦有国于此。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臣之所难也。”于是鲁君乃以真鼎往也。且柳下季可谓能说矣。非独存己之国也,又能存鲁君之国。 齐国为索求岑鼎而攻打鲁国,鲁君运了另一只鼎前往,齐侯认为是假的,退了回来,还派人告诉鲁君说:“如果柳下季说是岑鼎,我就接受它。” 鲁君向柳下季请求证明时,他说:“你送岑鼎往齐国,是想留下真岑鼎还是想免去鲁国祸患呢?我是以信为国的,现在要破坏我心中之国而为你免除国难,这是我的为难之处。”于是,鲁君便将真岑鼎送往齐国去了。柳下季可以说是善说的人了,他不但保全了自己的心中之国,而且能保全鲁君的国家。 ①岑鼎:鲁国宝鼎。②柳下季:春秋时鲁国一位大夫。③赂以欲岑鼎:等于说“赂以所欲之岑鼎” 赂,送。

人教版小学语文古诗词及文言文汇总

【一年级上册】 山村咏怀宋邵康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咏鹅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画鸡明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画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悯农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年级下册】 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池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二年级上册】 赠刘景文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二年级下册】 草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三年级上册】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师教学用书文言文两则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师教学用书文言文两则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师教学用书1文言文两则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涵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学弈》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选编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

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2.词句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①思援弓缴而射之这一句是写后一个人学弈时的表现,他虽然看上去在听弈秋教导,心里却在想拉弓箭射天鹅。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叙述,使结论水到渠成,具有说服力。②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这是《学弈》一文的结语,对文中所讲的事情作了结论而未论证,但论证已包含于叙事之中。抓住前面一句“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读懂“弗若之”的原因,明白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结果是完全不相同的。为了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③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这是一小孩在争辩时的观点,他是凭自己所观察到不同时间太阳大小的变化所做出的判断。④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这是另一小孩在争辩中的观点,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照在身上的凉热感觉得出结论的。⑤孰为汝多知乎?这是两个小孩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着说的话──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本句采用反问的句式,表现出两个小孩的天真可爱。 3.参考译文。学弈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

(完整word版)人教版小学文言文大全

一至六年级文言文 杨氏之子(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甚:很。②惠:智慧。③诣:拜见。④乃:就,于是。⑤示:给……看。 ⑥曰:说。⑦未:没有。⑧设:摆设。 梁国有一位杨家的孩子,才九岁,却很聪明。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叫孩子出来。孩子为孔君平摆上水果,水果里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孩子应声回答说:“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家的禽鸟。”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①绝:断绝。②鼓:弹。③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④哉:语气词。⑤峨峨:高。⑥兮:语气词。⑦洋洋:广大。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曲。伯牙弹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太好了,真像巍峨的泰山在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太好了,真像奔腾的江河向前!”伯牙心里想的,钟子期一定能领悟他的心意。子期去世了,伯牙觉得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就毁掉琴,一辈子不再弹琴。 学弈(《孟子·告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①弈:下棋。②通国:全国。③诲:教导。④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⑤援:引,拉。⑥缴:带丝绳的箭。⑦俱:一起。⑧弗:不。⑨矣:了。⑩为:因为。

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文言文

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文言文 在小升初语文考试或面谈中,文言文可谓是必考内容,已经引起了很多家长的重视。也是小升初中的重难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中包含很了多知识点,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文言文: 1、《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注释】 舍:家。 嬉:游戏。所以:用来。 处子:安顿儿子的地方。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一类的事。 贾人:商贩。 炫卖:沿街叫卖。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 揖让进退:打拱作揖,进退庙堂等礼节。 2、《陈元方候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 候:拜访,问候。 履行:实践,做。 绥:安,安抚。 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师:学习。 【方言证古】 老父:对父亲的敬称。老,表示敬称的词头。 家君:对他人父亲的尊称。 君:对他的尊称。 3、《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 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长(zhǎng):生长,成长。 揠(yà):拔。 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其人:他家里的人。 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趋:快走。 往:去,到……去。 槁(gǎo):草木干枯。 耘苗:给苗锄草。 非徒:非但。徒,只是。 益:好处。 4、《北人食菱》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两则》作业本答案

1 文言文两则 一、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1、孰.(shú√ shǔ)为汝.(rǔ√ nǚ)多知乎 2、为是其智.(zhīzhì√)弗若与 二、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之”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的不同含义: ①助词,相当于“的”;②代词,代指某人或某事;③动词,表示“去、往”的意思。 1、奕秋,通国之.善弈者也。(①) 2、一人虽听之.(②) 3、思援弓缴而射之.(②) 4、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②) 5、送孟浩然之.广陵(③) 三、品读课文,完成练习。 (一)学弈 弈秋,通国 ..(全国)之善.(擅长)弈.(下棋)者也。使弈秋诲.(教导)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拉)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一起)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

弗若与?曰:非然也。 1、解释文中带点字、词的意思,并写在相应的括号里。 2、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奕秋学下围棋,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三心二意,结果后一个人的棋艺比不上前一个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做事都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3、联系课文,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是因为他(后一个人)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二)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原因)。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热水),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判断)也。 两小儿笑曰:“孰.(谁)为汝多知乎?” 1、解释文中带点字、词的意思,并写在相应的括号里。

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篇一:小学语文文言文考点梳理及练习题】 一、通假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2、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 则》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两小儿辩日》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止通“只”。《狼》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 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木兰诗》 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马说》 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10、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山市》 二、古今异义。

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7、能够古义:能够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例句:能够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8、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9、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完整)小学六年级下册文言文及古诗词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3)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4)!”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路遇两个小孩儿在争论。便问他们争论的缘故。 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太阳运行到中午时就离人远了。” 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太阳远行到中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象车的伞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儿笑着说:“谁说你知识丰富呢?” 【文章分析】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

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 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 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认识到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为“距离”之意,与现代常用义不同。另外,“孰”“汝”等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诸如此类的字词要让学生理解。 从这个故事我们应该理解的是通过两小儿辩日可知道在当时这个科学各方面都不发达的时代作为圣人的孔子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有些问题在当时哪怕是现在也是无法说出谁对谁错的,所以我们要有敢与问的精神并且摒弃那些已知既真理的谬论的科学精神! 《学弈(1)》 弈秋(2),通国(3)之(4)善(5)弈者也。使(6)弈秋诲(7)二人弈,其(8)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9);一人虽(10)听之(11),一心以为有鸿鹄(12)将至,思援(13)弓缴(14)而射之。虽与之(15)俱(16)学,弗若(17)之矣(18)。为(19)是其(20)智弗若与(20)?曰(22):非(23)然(24)也。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两则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两则练习题及答 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文言文两则》练习题 《学弈》 字词荟萃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诲.( )二人奕 鸿.( )鹄. ( )将至 虽与之俱.( )学,弗.( )若之矣. ( )。 2. 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1) 使弈.(yì yí)秋诲.(huì huǐ)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 (wéi wèi )听。 (2) 为.(wéi wèi )是其智弗.(fó fú)若与. (yú yǔ) (3) (4) 弗若之矣. (yǐ yì)。 (5) 鸿鹄. (hú háo ) (6) 思援弓缴. (zhuó jiǎo )而射之 (7) 曰. (rì yuē):非/然也。 3. 形近字组词。 弈( ) 诲( ) 俱( ) 援( ) 奕( ) 悔( ) 惧( ) 缓( ) 4. 选字填空。 诲 悔 (1) 我会牢记老师的教( )的。

(2)对以前的事,他感到很后()。 至致 (3)他离开后()今还没有来信。 (4)由于他粗心大意,()使公司损失一百万。 5.写出意思与“专心致志”相近的四字词语: ()()()6.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通国()之善()弈者也(2)使弈秋诲()二人弈()(3)惟()弈秋之为听 (4)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5)思援()弓缴()而射之(6)虽与之俱()学 (7)为是其智()弗若()与? (8) (9)非然()也 7.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句段集锦 8.用“/”划分朗读节奏。 (1)使弈秋诲二人弈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

(完整版)小学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相关的一些知识点及解题方法,希望在大家学习的过程中有所帮助。 通假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2、汝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止通“只”。《狼》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 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木兰诗》 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马说》 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10、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山市》 古今异义 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古义:穷尽。今义:经济贫困。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古义:平民。今义:棉布衣服。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6、感激古义:感动振奋。今义:感谢。例句:由是感激。(《出师表》) 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对某事表赞同。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8、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9、涕古义:泪。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10、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1、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禁犯人的地方(监狱)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2、池古义:护城河。今义:小水塘、池塘。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3、居古义:停留、过了。今义:居住、住所。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文全集完整版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文全集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 文言文两则 学弈(yì)[1] 弈秋[2],通国[3]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4]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为听[5];一人虽听之[6],一心以为有鸿鹄(h ú)[7]将至,思援[8]弓缴(zhuó)[9]而射之。虽与之[10]俱[11]学,弗(fú)[12]若之矣(yǐ)[13]。为[14]是其[15]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弈:下棋。 2、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3、通国:全国。 4、诲:教导。 5、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6、之:指弈秋的教导。 7、鸿鹄:天鹅。 8、援:引,拉。 9、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10、之:他,指前一个人。 11、俱:一起。 12、弗:不。 13、矣:了。 14、为:因为。 15、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但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这个人虽然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启示: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16]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7],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18]日始出时去[19]人近,而日中[20]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21]日中则如盘盂(yú)[2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23],及其日中如探汤[24],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25]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26]多知[27]乎?” 16、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17、辩斗:辩论,争论。 18、以:认为。 19、去:离。 20、日中:正午。 21、及:到。 22、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23、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 24、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意思是天气很热。汤:热水。 25、决:判断。 26、汝:你。 27、知:通“智”。 有一天,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离人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 启示:通过两小儿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的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小学语文文言文学习技巧

小学语文文言文学习技巧 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可以自己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词简表”,列出“词、词类、意义、例句”几个栏目,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学习效率。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但是只把串讲一概当成解释字义的根据,这种本末倒置的方法也是十分有害的。 例如“至于劝善规过足矣”一句,课文下面注解为“能够做到规劝行好事,不行坏事就不坏了”。这仅是串大意,但学生常据此对号入座地去释义,误以为“至于=能够做到”,“足=不坏”,这就脱离了字词的既定意义,造成错误概念。 其实“至于”和“足”不解释也行。而若认为“劝=规劝”,就又脱离了具体语境,因为“规劝”与行善搭配不起来。这个“劝”就是“劝勉”的意思,与“劝学”的“劝”同义。对翻译和字义的准确解释不加区分,很容易违背理解字义词义的基本原则。 3、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

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例如,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2)、“。。。。。。,。。。。。。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3)、“。。。。。。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很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方法修订版

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方法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小学生如何学习文言文 按《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不要求学生逐词逐句对译,更不需要学生了解文言文句式等有关古汉语知识,只要会朗读和背诵,重点词句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大概的意思。缘于此标准要求,小学生学好文言文做如下建议: 一、兴趣培养 想学好文言文,我认为从以下方面做起,从激发兴趣入手;以学习古诗词方法为基础;学习方式要灵活多样;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有些同学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学“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无论是医学、数学、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流传至今。要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平时课后要主动地阅读文言文,可以阅读一些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特别是一些学生耳熟能详(或者以前曾经从课文中学过)的成语故事,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及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郑人买履》《揠苗助长》《掩耳盗铃》等,自己尝试自读,能背诵更好。 从“三字经”“弟子规”开始,从小接触、学习,激发兴趣 《三字经》是古代蒙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枝奇葩。它对于传统中国人来说简直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我们可以给小孩讲有关《三字经》的故事,听《三字经》儿歌,有条件的话多看《三字经》的动画视频。它儿童的最好启蒙教材,以三字为一句,二句押韵。语言平易浅近,无艰深、古奥、勉强拼凑之弊,读来琅琅上口,便于记诵。其内容则广博丰富,堪称“传统文化小百科”。讲做人“人之初,性本善”,为学“人不学,不知义”等等,不要求他们理解多少,只要求像顺口溜记下来,小孩子熟读背诵《三字经》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语感,也可以锻炼他们的记忆力,刺激他们大脑的活跃性,开发智力,同时更可以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增加识字量,进而培养他们的文学审美力和激发他们的古文化学习兴趣,从小就受到古文化的熏陶。 同时接触《弟子规》,弟子规是一部关于礼节的启蒙经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它是古代中国用以规范学童们日常言行的经典书籍,“百善孝为先”“诚信”“仁爱”。孩子爱看动画片如《熊出没》、《喜洋洋与灰太狼》等,我们更应该让他们看《中华弟子规》的第一部和第二部,不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