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酱中的菌群分析
传统发酵豆酱的风味物质研究进展

觉 、味觉 、触觉 、感觉在内的总体感受 ,在一定 程度 上 直接 决定 食 品的质 量 和消 费者 的可接 受 度 。营养 、风味 、健康 、安全和卫生是对 2 世纪 1
食品的要求 ,人们对风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1 传 统发 酵 豆酱风 味物质 的 形成
状进 行 了综述 ,并指 出传统 发酵豆酱 风味 物质研 究的发展
s y e nf o s Di e e t e me td s y e n fo a i e e t a o b a d . f r n r n e o b a d h sd f r n - o f o f l f v r T e f v r c mp st n i v r o l a e . h i e e c o . h a o o o i o s e y c mp i t d T e d f r n e l i c o g e in sa s d . n t i a t l,t e f v rd f i o f fi r d e t lo wi e I h s ri e h a o e n t n o n i c l i i ta i o a r e td s y a , a o r t n e t cin meh d , rd t n fm n e o b n f v rf mai , xr t t o s i l e e l o o a o i e t c t n me h d ,t e fr to f f v r c mp u d n d n i a i t o s h o mai n o a o o o n s a d i f o l oh r a p c s o c o r e iwe ,a d t e r s a c r n s t e s e t ff t r we e r ve d n h e e r h te d a s o h r a w s S to u e . n t ea e a Oi r d c d n Ke r s F r n e o b a ; lv r S au y wo d : e me td s y e n Fa o; tts
大豆发酵食品-豆酱的研究进展

大豆发酵食品-豆酱的研究进展张平;武俊瑞;乌日娜【摘要】豆酱是传统大豆发酵食品之一,具有独特的风味,营养丰富,为亚洲各地人们所喜爱.该文概述了豆酱的历史来源、功能、发酵代谢产物、发酵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期望为今后工业生产高品质豆酱提供理论依据,并对今后豆酱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Soybean paste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fermented soybean food,which has unique flavor,rich nutrition,and it is loved by people all over Asia.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soybean paste in historical origin,functions,fermentation metabolites and influence factors,ctc.It expecte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uture industrial production of high quality soybean paste and mad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of soybean paste.【期刊名称】《中国酿造》【年(卷),期】2018(037)002【总页数】5页(P6-10)【关键词】大豆发酵食品;豆酱;功能;代谢产物;影响因素【作者】张平;武俊瑞;乌日娜【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辽宁沈阳110866;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辽宁沈阳110866;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辽宁沈阳11086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64.2豆酱是一种受到人们青睐的大豆发酵食品,以大豆为基本原料,经发酵数月完成,其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可做调味料,是很多家庭的每餐必备食品之一。
酿造酱油过程中菌类群落分布差异性分析

酿造酱油过程中菌类群落分布差异性分析酿造优质酱油是一项复杂的工艺,涉及到多种微生物在整个过程中的角色和影响。
其中,菌类群落是酱油酿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整个酱油酿造的过程中,菌类群落的分布和变化至关重要,因为它们直接影响到了酱油的质量和口感。
酿造酱油的过程可以简要地描述为以下几个步骤:大豆和小麦或大麦被磨成粉末后混合在一起,加水搅拌并进行煮沸,过程中加入盐和酵母菌,然后经历多次发酵、曝晒和过滤等过程。
整个酿造过程需要花费数月的时间。
菌类群落在整个酱油酿造过程中的分布和变化与其质量和口感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不同环节的酱油酿造过程中,菌类群落的变化情况是不同的。
例如在煮沸、发酵和储存等环节中,菌群分布的变化都对酱油的质量和口感产生了影响。
因此,在酱油酿造过程中菌类群落的分析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目前,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对菌类群落的鉴定和分析变得更加便捷和精确。
通过对酵母和微生物群落DNA进行序列分析,可以得出酵母和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分布情况。
有研究表明,酿造酱油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分布可以分为4个阶段:黄豆发酵期、小麦发酵期、二次发酵期和储存期。
首先,在黄豆发酵期,主要存在的是按摩曲霉和根霉属菌。
在此阶段,按摩曲霉是主要的产酵母菌,它帮助酱油发酵,同时在形成酱油的过程中,也能够释放出一定的酸度和蛋白质酶等成分。
而根霉属菌则主要为黄豆提供了一定数量的氮源和脂质。
第二个阶段为小麦发酵期,主要的微生物是乳酸菌。
在这个阶段中,乳酸菌能够帮助酱油质地变得更加细腻,同时也能为酱油增加一些新鲜度和口感。
此外,小麦发酵期还有一些被称为产生菌的微生物生长,它们能够帮助产生一定的香味和味道。
此阶段的微生物主要分布在麦糠表层。
在过了小麦发酵期之后,酱油进入了二次发酵期。
这个阶段的主要微生物是酵母菌,它们主要的功能是将释放出的一些物质转化成乙醇和酸度。
此阶段的酵母菌主要分布在酱油表层和小麦麸层上。
最后,酱油储存期的微生物群落分布非常平稳。
酱油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发生机理的研究

酱油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发生机理的研究酱油作为中国传统的调味品,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
而酱油的味道和质量则源于它的发酵过程。
如今,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达,科学界对于酱油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研究也越发深入。
本文将对酱油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发生机理的研究进行探讨。
一、酱油微生物群落的构成酱油的制作离不开微生物的参与,而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正是影响酱油质量的重要因素。
酱油发酵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以下两类微生物:曲霉属和乳酸菌。
曲霉属包括多种亚属,其中以Aspergillus和Aspergillus oryzae最为常见,这种微生物在酱油的发酵过程中扮演着酿造发酵液的角色。
而乳酸菌则通过其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调节发酵液的pH值和促进酱油的发酵。
二、酱油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在酱油的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与酱油的味道和质量息息相关。
研究表明,在酱油的发酵初期,曲霉属微生物占主导地位,而乳酸菌的数量相对较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酱油中乳酸菌的比例逐渐上升,最终达到相对均衡状态。
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以下两个因素所致:1. 曲霉属微生物在酱油发酵过程中逐渐失活。
随着酱油发酵的进行,酿造发酵液中的曲霉属微生物数量逐渐减少。
研究表明,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曲霉属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以及发酵液中其他微生物的作用所致。
2. 乳酸菌数量逐渐上升。
随着发酵的进行,酿造发酵液的pH值逐渐下降。
乳酸菌正是在这种条件下逐渐取代了曲霉属微生物的位置。
同时,乳酸菌自身的代谢产物又可以促进其他微生物的生长,从而维持酱油发酵过程的稳定。
三、酱油微生物群落对酱油质量的影响酱油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它也直接决定了酱油的质量和味道。
研究表明,曲霉属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可以使酱油变得更加鲜美和浓郁。
而乳酸菌则通过发酵液的pH值来调节酱油的酸度和咸度,从而起到了重要的调味作用。
但是,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并不仅限于以上方面。
在酱油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中的某些微生物还会释放出一些不利于酱油干燥和防泛水的化合物,从而影响酱油的质量和储存效果。
豆酱微波杀菌工艺

豆酱微波杀菌工艺刘丽;迟玉杰;夏宁;毛文颖;张燕燕;姚婉莹;孙波【摘要】以微波功率、辐照时间和装填量为工艺参数,以菌落总数、大肠菌群为检测指标,研究了豆酱的微波杀菌工艺条件,并与传统巴氏杀菌工艺进行比较,分析了杀菌前后豆酱感官品质和色差值的变化。
结果表明:微波功率、杀菌时间与装填量对杀菌效果均有明显影响,豆酱微波杀菌最佳工艺参数为:3400W,120S,100g/袋。
菌落总数减少99.9%,大肠菌群数〈3.0MPN/g,产品符合国家标准。
与巴氏杀菌工艺相比,豆酱感官品质尤其是色泽变化更小。
%Microwave technology is applied in sterilization of soybean paste on three main parameters as power, time and net weight. The effects of these parameters are compared by colony forming unit to obtain the optimum microwave sterilization process. Sensory evaluation and color difference of the soybean paste that is microwave sterilized and pasteurized are also tested. The evaluation indicated that three parameters, power, time and net weight all have obvious influence on colony forming unit in the soybean paste. Technical parameters for optimization are microwave power of 3400 W, microwave time of 120 seconds and net weight of 100 gram per package. After the process, colony forming unit of sterilized samples decreases by 99.9% , Coli form bacteria is less than 3.0 MPN/g and has good quality according to the Hygienic standard for soybean paste in China. Change in quality of the soybean paste, especially the color, is even less noticeable after pasteurization.【期刊名称】《食品与发酵工业》【年(卷),期】2011(037)005【总页数】4页(P88-91)【关键词】豆酱;微波杀菌;菌落总数;感官评价;色泽【作者】刘丽;迟玉杰;夏宁;毛文颖;张燕燕;姚婉莹;孙波【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生物质工程系,明尼苏达双城55108;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62.5豆酱是我国传统的发酵食品,它以大豆、面粉为主要原料,经微生物发酵而成。
酱豆发酵原理

酱豆发酵原理
酱豆发酵是一种传统的食品加工方法,其原理主要是利用微生物进行发酵作用。
在酱豆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会分解豆类中的蛋白质、淀粉和油脂等营养成分,产生多种有机酸和气体,使豆类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得到改善。
酱豆发酵的主要微生物是一种叫做脱氮单胞菌的益生菌。
这种微生物可以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繁殖,并分解豆类中的蛋白质。
脱氮单胞菌中的一种酶可以将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从而使豆类的口感更加鲜嫩。
此外,酱豆发酵过程中还会产生乳酸菌和酵母菌等微生物。
乳酸菌可以将豆类中的糖分解为乳酸,增加食品的酸味和口感。
酵母菌则可以产生二氧化碳,使豆类发酵后变得松软蓬松。
酱豆发酵的过程需要控制好温度和湿度。
一般来说,适宜的温度范围是20-30摄氏度,湿度应保持在50%-70%。
在发酵过程中,要避免外界的污染和氧气的进入,以免影响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和发酵效果。
总之,酱豆发酵是利用微生物对豆类进行发酵,以改善其口感和营养价值的一种加工方法。
通过控制好发酵条件,可以使豆类变得更加美味可口。
豆瓣酱(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豆瓣酱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豆瓣酱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蚕豆瓣、红辣椒为原料,辅以食用盐发酵,添加食品添加剂(苯甲酸钠、山梨酸钾),再经灌装、菜籽油封面等工序制成的烹饪用豆瓣酱。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 1536 菜籽油GB 1886.39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山梨酸钾GB 1886.18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苯甲酸钠GB 2716 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GB 2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酿造酱GB 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4789.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总则GB 478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GB 478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 4789.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GB 4806.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GB 500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 5009.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 5009.2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族和G族的测定GB 5009.2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苯甲酸、山梨酸和糖精钠的测定GB 5009.4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氯化钠的测定GB 5009.22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过氧化值的测定GB 5009.229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酸价的测定GB 5009.23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氨基酸态氮的测定GB/T 5461 食用盐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 12456 食品中总酸的测定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 2805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992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Q/PJF0001S-2015 蚕豆瓣酱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23号《食品标识管理规定》3 技术要求3.1 原料和辅料要求3.1.1 原料3.1.1.1蚕豆瓣:应符合Q/PJF0001S-2015的规定。
豆酱中明串珠菌的分离筛选

豆酱中明串珠菌的分离筛选豆酱是以大豆为主要原料,经微生物自然发酵而成的一种风味独特的传统发酵制品,而明串珠菌是豆酱发酵过程中的优势菌群。
在发酵过程中,明串珠菌的代谢产物如葡聚糖、双乙酰等,可以赋予豆酱特殊的品质及风味。
本研究选用传统方法对豆酱中明串珠菌进行分离筛选,结合16SrDNA序列分析技术确定供试菌株的种属,然后利用牛津杯琼脂扩散法、粘度计测量法、邻苯二胺比色法、酸和胆盐耐受性试验对获得的明串珠菌进行抑菌特性、产粘特性、产双乙酰特性、益生特性的筛选,以期获得性状优良的明串珠菌菌株,为今后豆酱品质的改善以及明串珠菌应用于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试验从东北六个地区共采集56份传统自然发酵豆酱,采用传统分离纯培养方法从56份豆酱中分离出118株明串珠菌疑似菌株,经过形态学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发现有6株菌革兰氏染色结果为阳性,在电镜下呈小球形或卵形,同时符合明串珠菌属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初步鉴定为明串珠菌属细菌。
结合16SrDNA序列分析技术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确定供试菌株的种属,结果表明,6株菌来自明串珠菌属的2个种,菌株MC3、LBQ、LBH被鉴定为乳酸明串珠菌(Leuconowtoc lactis);菌株FX6、WQD、WDX被鉴定为肠膜明串珠菌肠膜亚种(Leuconostoc mesentsroides subsp.mesenteroides ATCC 8293)。
明串珠菌抑菌特性筛选试验中,菌株FX6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0157:H7882364)抑制作用最强,抑菌圈直径为11.10mm;菌株LBH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C53-3)抑制作用最强,抑菌圈为10.12mm;菌株MC3对福氏志贺氏菌(Shigella flexneri CMCC51592)、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 S50333)抑制作用最强,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0.32mm、13.90mm;菌株WDX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AS 1.2465)抑制作用最强,抑菌圈直径为 10.58m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豆酱中的菌群分析学生马梦梓导师高秀芝摘要:传统发酵豆制品以其丰富的营养和良好的保健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发酵豆酱作为我国四大传统发酵豆制品之一,一直是人们生活中的佐餐佳品,目前国内豆酱生产大部分还是采取自然发酵、手工作坊式生产,产品质量不稳定并且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本课题以农家自然发酵豆酱为研究对象,通过传统微生物学方法对发酵不同时期的发酵豆酱制品中的霉菌进行分离,培养,计数和初步鉴定,共检测到米曲霉,绿曲霉,黄曲霉三中霉菌,其中米曲霉在整个发酵过程占绝对优势,分析了豆酱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种群的数量关系,种群动态变化规律,通过革兰氏染色法鉴定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为筛选优良的豆酱发酵菌株和功能菌株,实现工业化生产豆酱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农家自然发酵豆酱;霉菌菌群;数量变化;动态分析引言:豆酱是我国四大传统的发酵豆制品之一,它是以大豆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酱,经自然发酵而成的半流动状态的发酵食品,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也叫做黄豆酱,黄酱或大豆酱,而且由于经过微生物的发酵,豆酱生产过程中微生物发酵基质所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使豆酱具有独特的风味,豆酱中的霉菌与原料自然发酵豆酱时也存在一些对豆酱品质有不良影响的杂菌和有害菌,如毛霉,根霉和青霉产生霉通过传统微生物学方法对发酵不同时期的发酵豆酱制品中的霉菌进行分离,培养,计数和初步鉴定。
目录前言1.1豆酱1.1.1豆酱的起源1.1.2豆酱的简介1.1.3豆酱的营养功能和保健功效1.1.4豆酱的研究现状分析1.2豆酱中的微生物1.2.1细菌1.2.2酵母菌1.2.3霉菌1.3本研究的目的以及其意义2材料与方法2.1材料与试剂2.1.1菌种2.1.2材料与主要试剂2.1.3主要培养基2.1.4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2.2方法2,2,1方法工艺流程3结果与分析4讨论5实验结论6展望参考文献致谢前言1.1豆酱1.1.1豆酱的起源民间传说:它是范蠡在无意中创制而成。
相传,范蠡十七岁时在财主家管理厨房。
由于没有经验,饭菜常常做得不称心而剩下许多,时间一久,便成了酸馊食物。
为防主人发现,范蠡将这些食物放在储藏室里。
然而,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最终被财主发现,财主骂了他一顿,还限定他十天之内把酸馊食物变成有用之物。
聪明的范蠡先将长了绿毛白毛的食物用物处理,然后晒干再用锅炒熟,去异味杀细菌,加点温水搅拌成糊喂猪。
财主看猪吃得欢也挺高兴。
后来,有个小长工与范蠡开玩笑,将这食物放在面条里给范蠡吃,没想到,面条特别有味。
此时,小长工才道出原委,得此启发,范蠡用这种酸馊发毛食物创制出了美味可口的酱。
然而,这仅仅是传说。
其实,酱的酿造最早是在西汉。
西汉元帝时代的史游在《急就篇》中就记载有:“芜荑盐豉醯酢酱”。
唐•颜氏注:“酱,以豆合面而为之也,以肉曰醢,以骨为肉,酱之为言将也,食之有酱”。
从古人的记载和注解中可以看出,豆酱是以大豆和面粉为原料酿造而成。
为何汉代人只用大豆混配面粉作豆酱,而不用其它植物作原料呢?这是因为,大豆含蛋白质为主,面粉含淀粉较多。
蛋白和淀粉同时存在,更适宜多种有益霉菌的繁殖,菌体大量产生各种酶,使原料中的各种营养成分,充分分解而生成了风味独特的豆酱。
因此说,汉代人以大豆和面粉作豆酱之原料是有科学道理的。
现原酱分豆瓣酱和甜面酱两大类,以小麦粉做成的称甜面酱;以黄豆、蚕豆等制成的称豆瓣酱。
1.1.2 豆酱的简介豆酱(soybean paste)是由各种微生物相互作用,产生复杂生化反应,而酿造出来的一种发酵红褐色调味料,豆酱的原料是蚕豆、食盐、辣椒等,豆酱产于四川、安徽。
味鲜稍辣,既可以炒菜,凉拌,又可以制成各种小食品,是一种大众食物。
大豆加工制成豆酱,加工过程中由于其中酶的作用,促使豆中更多的磷、钙、铁等矿物质被释放出来,提高了人对大豆中矿物质的吸收率;发酵酱制品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微生物作用可合成核黄素等,因此豆酱营养比大豆更易于消化吸收。
豆酱中含有多种营养素,可以改善胃肠道菌群,常吃豆酱可帮助消化、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增强脑力、降低血压、消除疲劳、减轻病痛、预防癌症和提高肝脏解毒等功能。
豆酱之所以具有浓郁的香味、适宜的口感和色泽是因为发酵过程中大豆蛋白质在微生物分泌的酶的作用下,通过一系列生化反应,其中包括蛋白质水解、酒精发酵、有机酸发酵、脂类形成等。
传统豆酱是多种微生物及其所产酶不断作用的结果,主要有米曲霉、酱油曲霉、黑曲霉和高大毛酶,芽孢杆菌、酵母菌、乳酸菌等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1.3豆酱的营养功能和保健功效豆瓣酱可延缓动脉硬化,降低胆固醇,促进肠蠕动,增进食欲。
利湿消肿之功效,同时它还含有大脑和神经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磷脂,并含有丰富的胆碱,有健脑作用,可增强记忆力。
豆瓣酱是降低前列腺增生症及肠癌发病率的食疗佳品。
豆瓣酱还可补充各种营养成分,改善胃肠道菌群;蚕豆中含有调节大脑和神经组织的重要成分钙、锌、锰、磷脂等,有增强记忆力的健脑作用;蚕豆中的钙,有利于骨骼的吸收与钙化,能促进人体骨骼的生长发育;蚕豆中的蛋白质含量丰富,且不含胆固醇,可以提高食品营养价值,预防心血管疾病;蚕豆中的维生素C可以延缓动脉硬化;蚕豆皮中的膳食纤维有降低胆固醇、促进肠蠕动的作用;有补中益气,健脾利湿,止血降压,涩精止带的功效;主治中气不足,倦怠少食,高血压,咯血,衄血,妇女带下等病症。
开胃健脾、消食去腻之功效。
1.1.4豆酱的研究现状分析目前我国豆酱的生产基本上是作坊式的,工业化程度相当低,普遍存在着生产条件简陋,管理控制粗放,卫生条件差和使用工具达不到规范要求等问题,粗放的卫生管理,产品的高盐度,标准不规范等因素的存在,使得我国传统发酵豆酱很难规范管理,使得其进入国际市场的脚步也非常缓慢。
在国际贸易中,由于我国生产的豆酱在微生物,添加剂和理化指标上质量参差不齐,导致竞争力远远不如日韩两国的产品,目前,韩国已经率先牵头制定发酵豆酱法典标准,我国生产企业必须完善自身管理体系和生产工艺,加大研发力度,是我国制酱行业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1.2豆酱中的微生物豆酱在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曲霉菌,自然发酵酱曲中每克干曲的细菌总数超过1000000个,占分离出微生物总数的38.46%,酵母菌占分离出微生物总数的12.09%,霉菌占分离出微生物总数的49.45%,酱曲的传统做法是在敞口的条件下培养的,菌种来源是自然微生物,各种微生物混入后共同生长,有些是有益的,而有些是有害的。
目前分离得到的微生物共有霉菌,酵母菌,细菌1.2.1 细菌与豆酱风味密切有关系的细菌为乳酸菌,当乳酸菌达到5000000个以上时,可将精氨酸分解成鸟氨酸,乳酸菌除了对酪氨酸,组氨酸和天冬氨酸有分解作用外,还有对丝氨酸,苏氨酸和苯丙氨酸等进行特异性脱羟基的作用,主管着酱的香气。
其中有害微生物为小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是制曲中污染菌的代表,大量繁殖消耗了原料中蛋白质和淀粉,并生成氨,繁殖过多会造成曲子发粘,有异臭,影响米曲霉的繁殖和酶的形成,在含盐或高温时不能繁殖,只有芽孢留存着,在酱醅中不表现生理活性,但从下料后到成熟期间,都能检出一定数目,小球菌是制曲的主要污染菌,好气,生酸力弱,如果繁殖量恰当,能产生少量的酸,对抑制枯草芽孢杆菌有一定的作用,如果酱醅发酵温度或盐度偏低,小球菌就会大量繁殖,有造成酱酸败的危险,1.2.2酵母菌从酱醅中得到的有益代表性酵母菌有鲁氏酵母,结合酵母,球拟酵母等。
鲁氏酵母可发酵葡萄糖生成乙醇和少量甘油,在高盐浓度时可生成大量甘油,大豆结合酵母和酱醪结合酵母为嗜高渗透压的酵母菌,大豆结合酵母在酱醪发酵初期及中期生长较多,而酱醪结合酵母在酱醪接近成熟期生长较多,能进行酒精发酵,给黄豆酱增加特有的风味,易变球拟酵母用高盐度条件培养时,在有氧条件下可将葡萄糖生成大量的甘油,有益酵母存在的同时伴随着有害酵母,毕氏酵母、醭酵母它们能产醭,分解酱中成分,降低风味;圆酵母能生成丁酸及其它有机酸,是酱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有害酵母。
在低盐固态发酵中,由于温度较高、时间短,酵母和细菌很难生长,可以采用人工培养的方法,在低盐固态发酵的后期添加进去,低温后熟发酵可改善黄豆酱的风味1.2.3霉菌分离得到的霉菌经鉴定主要为米曲霉、酱油曲霉、高大毛霉、黑曲霉等,曲霉菌在有盐或无盐高温的酱醪中不能生长,分泌出各种酶包括蛋白酶,肽酶、谷氨酰胺酶、淀粉酶系、植物组织分解酶。
把原料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多肽及多种氨基酸;把淀粉转化成葡萄糖,双糖、三糖及糊精等。
曲霉菌在发酵过程中能产生一种抗氧化物质,经鉴定为2,3—二羟基苯甲酸。
植物组织分解酶能分解原料中果胶、纤维素、半纤维素,转化成各种糖类;能打开原料表皮坚硬的纤维素键,这就有利于蛋白酶对蛋白质的分解。
这不仅是黄豆酱的主要风味来源,而且为后阶段其它微生物的生长创造条件。
酱醪成熟后进入发酵阶段,添加盐水进行发酵,由于食盐的浓度较高并缺乏氧气,霉菌生长已经基本停止,但是霉菌分泌的酶类继续发挥作用,同时乳酸菌和酵母菌大量繁殖。
而毛霉、根霉和青霉,它们能产生霉臭味,影响酱的风味。
青霉对曲霉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黄豆酱中霉菌污染以青霉菌为首,其次是曲霉菌,主要的污染青霉有单轮青霉组、不对称青霉组、双轮对称青霉组,多轮对称青霉组等。
霉菌有黄曲霉,淡黄曲霉。
这些危害污染菌株大部分产生对人体的肝脏、肾脏、肺脏以及神经,造血、生殖等系统有所损害,特别是某些毒素有强烈的致癌作用,有的可能引起霉菌毒素中毒。
1.3本研究的目的以及意义2 材料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