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迁碑书法隶书教案

张迁碑书法隶书教案
张迁碑书法隶书教案

书法课教案----隶书横画起笔的方式

一、教学目标:

1.掌握隶书长横的起笔写法特征;

2.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熟悉“三”“王”字的结构特征。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起笔有方、有圆;

2.练习字“王”的结构。

三、教学过程:

1. 探索发现阶段

①复习旧知“三”,导入新课;

②用比喻讲述起笔的重要性;

③多媒体展示三种不同的“王”字,让学生找出相同处和不同处;

④以问答引出书法史相关小知识,开拓学生眼界,增加课程趣味点。师:隶书起笔还有没有其他造型?尖起笔可以吗?为什么?

展示图片:汉简。

2.互动实践与演绎阶段

①用多媒体展示台示范与讲解圆笔和方笔的具体写法。

圆:藏锋逆入、稍提圆转

方:藏锋顿笔,注意方向

②播放书写视频,学生练习圆笔和方笔各4遍,请学员上台书写。

③观察范字“王”,找出投影图片展示的错误,并请学员上台拼字。不对称关系:竖位置不居中、横空白不一样。

④播放老师示范书写视频。

⑤用今天所学的方圆起笔和不对称关系来尝试组织新字:平38、正。3.深入书写与讨论评价阶段

①学生练习,老师巡视。

②展示并评价,再次练习。

4.总结阶段

①课堂作业检查。

②教学小结。

③布置作业。

在讲《张迁碑》偏旁部首之前,先概要地讲一讲隶书发展史。隶书从秦代发端,到汉代兴盛,尤其是到了东汉发展到了完美。西汉时留下的隶书名作是汉简体刻在竹片上的叫“简”,刻在木片上的叫“牍”,

用线串成一卷一卷,往往一本书要装一车,因此,我们古代留传下来的成语有“学富五车”和“汗牛充栋”之说。

到了东汉,隶书的名碑如云。有《石门颂》,把字刻在山崖之上;《乙瑛碑》这块石碑保存在山东曲阜的孔庙之中,还有《衡方碑》、《史晨碑》、《张迁碑》等,其中《张迁碑》是历代影响最大,学书的人最多,最为秀美,汉碑中刻字最多的一块碑。因此,它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遗憾的是此碑何人所写,不得而知。

下面,开始讲《张迁碑》的偏旁部首。

1、单人旁。如“仍”、“他”等字,第一笔用挑法,与楷书正好反其道而行之,书写时,先逆锋起笔,再由重而轻出锋挑出。另外起起笔写竖画,由于竖画与挑点相交,所以竖画起笔时可以直接落笔,而不必按常规逆锋起笔。当然,以逆锋起笔为佳,由书写者自己选择。

2、竖三点。隶书的三点水,都指向右方,与楷书的参差错落完全不同,而且成辅射状,其写法是:逆锋起笔,出锋收笔,一般上点稍向下,中点长而略平,下点短而上翘,如有一条无形线,三点在某一点上会聚焦。学书者必须把握隶书偏旁中的这个特点,与波画一样,非常具有个性化。

3、左耳旁。左耳旁由曲折与竖画组成,这个偏旁与楷书的写法也有明显不同。其写法是:逆锋起笔,折笔时逆锋向上,回正后折下,再提笔写下折,上下两折有区别,上呈肩势,而下折呈婉转,然后另起笔写竖画,逆起笔而悬针竖收笔。注意,与楷书写“耳朵”明显不同的是,楷书分笔完成,而隶书的“耳朵”曲折画则应一笔写成,转折

时,靠提按而笔锋不能离开纸面。【演示例字:“除”等】

4、宝盖头。宝盖头由两点和横钩组成,其写法是先写上点,再写左点,然后写横钩,钩时一般顺着横画连笔向上而后出锋收笔【演示“官:字写法】,《张迁碑》的宝盖头横钩,有时一笔分成两笔写,即:写好横画之后,再另起笔写钩,但笔虽断而意相连。

5、草字头。《张迁碑》有不少字草字头写成两点一横【现场演示】,其写法是:先写两点,再写一横,也可以反过来,先写一横再写两点,但不论先写后写,横要长,点要短。而且点与横必须交接在一起。

6、双人旁。隶书中的双人旁由两点和一撇组成,与楷书明显不同。【演示】其写法是:先写上点,再写下点,然后在下点收笔处,逆锋起笔写撇画。请学员注意,《张迁碑》的双人旁,点短小粗肚,而下点细长如横,很有变化,写法仍是逆锋起笔,原地停顿,然后提笔向右方拉出,笔势干脆不能拖泥带水。

7、心字底。隶书心字底也是很有特色。写法也与楷书有明显的不同。上面的中点与右点都在钩里面。写法【现场演示】:先写左挑点,再写钩,此钩长大而飘逸,然后再写中、右点。我细加观察,古人写此笔画,状如一只放置倾斜的盘中放了两只小肉丸子,很有趣。请学员注意,中、右点的出笔顷角会有变化,不可不察。专业的术语称此两点“势态呼应”【例字“志”】。请注意,古代写“志”字,往往将上半部分的“士”写成“土”字,说明东汉的字体尚在规范之中。

8、绞丝旁。隶书的绞丝旁,下面的横三点一般写成“小”字,这也是隶书特有的写法,先写左弧,再写右折,右折呈S形,共有两折,

然后写点,接下来写“小”字,写“小”字要先写中竖,然后再写左右点,两点应相背,对称,《张迁碑》的绞丝旁与其他碑不同的是:转折须圆,点画遒丽。

9、竖心旁。《张迁碑》的竖心旁,比楷书多一画,其写法是:先写中间长竖,要求藏头护尾,再写左短竖。也须回锋收笔,然后写右面两短竖。因此两短竖的下端略尖,故不要回锋收笔,这个竖心旁,中竖为主笔,须长而大,左竖次之,略长,右两竖的长度再依次缩短,使整个竖心旁的线条主次分明。很有变化和层次感。注意书写四竖的细节,四竖直中有曲,长度不一而且不平行,高低要参差错落有致,四笔之间的气息贯通,疏密均衡。【现场演示:“恤”字】竖心旁与血字的两个部分相互穿插,很有趣味。

10、游水旁。隶书的游水旁一般写成三点一折捺,也有写成两点一折捺的。至于这点画,既可写成撇点,又可写成挑点。而《张迁碑》的游水旁基本写成撇点,如“近”字,具体写法【现场演示】:先写好两撇点之后,逆锋起笔向下撇,此撇点呈细线状插入下面的长捺画,笔不离纸,轻微提锋,随后回锋与长捺,捺脚要舒展而飘逸。

11、提手旁。隶书提手旁的重要特点是第三笔不是楷书的挑,而是写成横,具体写法:落笔写上横,再写竖钩,最后写下横,下横要比上横略长【现场演示:“扶”字】。

12、最后一个偏旁:言字旁。隶书的言字旁上面是横而不是点,如写成楷书的点,那就是写错了,【演示具体写法】:先写上横,依次写以下三横,然后写“口”,此偏旁上四横均呈左低右高之势,四横中的

第二横是主笔,最长,其他数横均较细瘦,每一横均要求提笔回锋。

今天就讲到这里,主要是12种偏旁的特征,下一讲“《张迁碑》的结构特点”。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讲解新的内容之前,我们先将上一次的内容复习一下。

上一讲主要讲了《张迁碑》的横画、波画、捺画以及戈钩四种笔画的基本写法。【如:于字、上字、人字、戈字等】于字的上横是短横、下横则是波画;上字的下横也是波画;人字的捺脚表现得很夸张,行到收笔处要顿笔;戈钩的写法仅仅是捺画的下行角度放大而已。【详见本博文后的附图】

在以上四画中,一些基本的概念应该记住:作为横画,无论是长横或是短横,实质是篆书写法,平时,我们简称为“篆法”。口诀是“逆起、中行、回收”。

在这个横画中,我们可以看出隶书有着其父亲:篆书的“遗传因子”,现在叫“DNA”。在以后的楷、行、草诸体中,绝大部分用笔都秉承了“逆锋起笔(藏锋)、中锋行笔以及回锋收笔的“光荣传统”,可谓用笔千古不易。

而隶书的产生、发展,跨越了秦代到了汉朝,书体产生了“叛逆”,也可以说产生了质的飞跃、创新,特别是到了东汉,隶书的名碑不计其数,隶书也到了尽善尽美。隶书的最大创新,个性化的笔画

则是“蚕头雁尾”,就是“波画”,这种笔画在秦代的隶书中是没有的。波画下行加上顿笔则演变成了捺画,再斜直下行,将波画进一步变形则成了戈钩。

背抛钩的写法。如“风”字右侧的背抛钩,是戈钩中的一种。收笔处不是向上翘起的,还有浮鹅钩,如“也”字。

戈钩、背抛钩以及浮鹅钩都是波画派生出来的,只是根据字形特征变化了行笔的角度而已。

竖画要短,仅此而已。在一般的单字中,如“十”字,竖画的长度仅仅是长横的三分之一。

本次讲课,开始讲撇画、左钩以及其它。

1、关于隶书的“撇画”。如“方”字。隶书撇画与楷书明显不同。楷书之撇由粗及细,撇端出锋处大致是尖的。而隶书则是相反:由细而粗,撇端是圆的。具体写法是:逆锋起笔后,由轻而重带弧势向左下方行笔,最后回锋向上方环转收笔。意思是收笔处笔锋向上转180度小弯,而有的教科书则有另一种陈述,此略。

2、关于左向钩。如“子”字的下笔,逆锋起笔,顺势向下环弧行笔,由轻而重,钩呈平展暗顿,然后出锋收笔。奇怪的是,隶书左钩与撇画可通用,书家可以随心所欲的选择。如上“子”字,既可平展出锋,亦可在收笔处来个180度大回环。但此类字中,用出锋收笔似乎更为舒展。

3、竖点。如“之”字上的两点。写法:逆锋起笔、环转顿笔、用力向下或向左出锋。注意:一个字中出现两个竖点,则应变化

角度。除前述“之”字外,还有“心”字也是如此。

4、挑点,如“心”字左点。逆锋环转,由下而上,迅速挑出。

5、撇点,如“寅”字左下侧点。逆锋起笔,环转以后向左下侧用力撇出。

6、捺点,如“光”字以及“平”字的腰点,逆锋起笔,顿笔调锋,然后依靠腕力向右出锋。

7、圆折,如“且”字的右侧肩部。写法是:逆锋起笔,中锋行笔,折时提笔回锋,然后中锋直下。取势外包,线条呈圆浑之感。

8、弧折,如“女”字的左下行画。线条呈环弧状,略同圆折,但折笔之时提笔暗转,然后由轻及重向左下环弧回锋收笔,要求一气呵成。

9、方折,如“同”字。横竖相连,到折处,顺势连笔(笔不离纸)逆锋向上,然后中锋下行。如“同”字等。方折下行之竖往往呈“内擫“之状,由于线条中间微曲,给人以方折刚劲之态。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讲解新的内容之前,我们先将上一次的内容复习一下。

上一讲主要讲了《张迁碑》的横画、波画、捺画以及戈钩四种笔画的基本写法。【如:于字、上字、人字、戈字等】于字的上横是短横、下横则是波画;上字的下横也是波画;人字的捺脚表现得很夸张,行到收笔处要顿笔;戈钩的写法仅仅是捺画的下行角度放大而

已。【详见本博文后的附图】

在以上四画中,一些基本的概念应该记住:作为横画,无论是长横或是短横,实质是篆书写法,平时,我们简称为“篆法”。口诀是“逆起、中行、回收”。

在这个横画中,我们可以看出隶书有着其父亲:篆书的“遗传因子”,现在叫“DNA”。在以后的楷、行、草诸体中,绝大部分用笔都秉承了“逆锋起笔(藏锋)、中锋行笔以及回锋收笔的“光荣传统”,可谓用笔千古不易。

而隶书的产生、发展,跨越了秦代到了汉朝,书体产生了“叛逆”,也可以说产生了质的飞跃、创新,特别是到了东汉,隶书的名碑不计其数,隶书也到了尽善尽美。隶书的最大创新,个性化的笔画则是“蚕头雁尾”,就是“波画”,这种笔画在秦代的隶书中是没有的。波画下行加上顿笔则演变成了捺画,再斜直下行,将波画进一步变形则成了戈钩。

背抛钩的写法。如“风”字右侧的背抛钩,是戈钩中的一种。收笔处不是向上翘起的,还有浮鹅钩,如“也”字。

戈钩、背抛钩以及浮鹅钩都是波画派生出来的,只是根据字形特征变化了行笔的角度而已。

竖画要短,仅此而已。在一般的单字中,如“十”字,竖画的长度仅仅是长横的三分之一。

本次讲课,开始讲撇画、左钩以及其它。

1、关于隶书的“撇画”。如“方”字。隶书撇画与楷书明显

不同。楷书之撇由粗及细,撇端出锋处大致是尖的。而隶书则是相反:由细而粗,撇端是圆的。具体写法是:逆锋起笔后,由轻而重带弧势向左下方行笔,最后回锋向上方环转收笔。意思是收笔处笔锋向上转180度小弯,而有的教科书则有另一种陈述,此略。

2、关于左向钩。如“子”字的下笔,逆锋起笔,顺势向下环弧行笔,由轻而重,钩呈平展暗顿,然后出锋收笔。奇怪的是,隶书左钩与撇画可通用,书家可以随心所欲的选择。如上“子”字,既可平展出锋,亦可在收笔处来个180度大回环。但此类字中,用出锋收笔似乎更为舒展。

3、竖点。如“之”字上的两点。写法:逆锋起笔、环转顿笔、用力向下或向左出锋。注意:一个字中出现两个竖点,则应变化角度。除前述“之”字外,还有“心”字也是如此。

4、挑点,如“心”字左点。逆锋环转,由下而上,迅速挑出。

5、撇点,如“寅”字左下侧点。逆锋起笔,环转以后向左下侧用力撇出。

6、捺点,如“光”字以及“平”字的腰点,逆锋起笔,顿笔调锋,然后依靠腕力向右出锋。

7、圆折,如“且”字的右侧肩部。写法是:逆锋起笔,中锋行笔,折时提笔回锋,然后中锋直下。取势外包,线条呈圆浑之感。

8、弧折,如“女”字的左下行画。线条呈环弧状,略同圆折,但折笔之时提笔暗转,然后由轻及重向左下环弧回锋收笔,要求

一气呵成。

9、方折,如“同”字。横竖相连,到折处,顺势连笔(笔不离纸)逆锋向上,然后中锋下行。如“同”字等。方折下行之竖往往呈“内擫“之状,由于线条中间微曲,给人以方折刚劲之态。

分享: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讲解新的内容之前,我们先将上一次的内容复习一下。

上一讲主要讲了《张迁碑》的横画、波画、捺画以及戈钩四种笔画的基本写法。【如:于字、上字、人字、戈字等】于字的上横是短横、下横则是波画;上字的下横也是波画;人字的捺脚表现得很夸张,行到收笔处要顿笔;戈钩的写法仅仅是捺画的下行角度放大而已。【详见本博文后的附图】

在以上四画中,一些基本的概念应该记住:作为横画,无论是长横或是短横,实质是篆书写法,平时,我们简称为“篆法”。口诀是“逆起、中行、回收”。

在这个横画中,我们可以看出隶书有着其父亲:篆书的“遗传因子”,现在叫“DNA”。在以后的楷、行、草诸体中,绝大部分用笔都秉承了“逆锋起笔(藏锋)、中锋行笔以及回锋收笔的“光荣传统”,可谓用笔千古不易。

而隶书的产生、发展,跨越了秦代到了汉朝,书体产生了“叛逆”,也可以说产生了质的飞跃、创新,特别是到了东汉,隶书的名碑不计其数,隶书也到了尽善尽美。隶书的最大创新,个性化的笔画

则是“蚕头雁尾”,就是“波画”,这种笔画在秦代的隶书中是没有的。波画下行加上顿笔则演变成了捺画,再斜直下行,将波画进一步变形则成了戈钩。

背抛钩的写法。如“风”字右侧的背抛钩,是戈钩中的一种。收笔处不是向上翘起的,还有浮鹅钩,如“也”字。

戈钩、背抛钩以及浮鹅钩都是波画派生出来的,只是根据字形特征变化了行笔的角度而已。

竖画要短,仅此而已。在一般的单字中,如“十”字,竖画的长度仅仅是长横的三分之一。

本次讲课,开始讲撇画、左钩以及其它。

1、关于隶书的“撇画”。如“方”字。隶书撇画与楷书明显不同。楷书之撇由粗及细,撇端出锋处大致是尖的。而隶书则是相反:由细而粗,撇端是圆的。具体写法是:逆锋起笔后,由轻而重带弧势向左下方行笔,最后回锋向上方环转收笔。意思是收笔处笔锋向上转180度小弯,而有的教科书则有另一种陈述,此略。

2、关于左向钩。如“子”字的下笔,逆锋起笔,顺势向下环弧行笔,由轻而重,钩呈平展暗顿,然后出锋收笔。奇怪的是,隶书左钩与撇画可通用,书家可以随心所欲的选择。如上“子”字,既可平展出锋,亦可在收笔处来个180度大回环。但此类字中,用出锋收笔似乎更为舒展。

3、竖点。如“之”字上的两点。写法:逆锋起笔、环转顿笔、用力向下或向左出锋。注意:一个字中出现两个竖点,则应变化

角度。除前述“之”字外,还有“心”字也是如此。

4、挑点,如“心”字左点。逆锋环转,由下而上,迅速挑出。

5、撇点,如“寅”字左下侧点。逆锋起笔,环转以后向左下侧用力撇出。

6、捺点,如“光”字以及“平”字的腰点,逆锋起笔,顿笔调锋,然后依靠腕力向右出锋。

7、圆折,如“且”字的右侧肩部。写法是:逆锋起笔,中锋行笔,折时提笔回锋,然后中锋直下。取势外包,线条呈圆浑之感。

8、弧折,如“女”字的左下行画。线条呈环弧状,略同圆折,但折笔之时提笔暗转,然后由轻及重向左下环弧回锋收笔,要求一气呵成。

9、方折,如“同”字。横竖相连,到折处,顺势连笔(笔不离纸)逆锋向上,然后中锋下行。如“同”字等。方折下行之竖往往呈“内擫“之状,由于线条中间微曲,给人以方折刚劲之态。

分享: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讲解新的内容之前,我们先将上一次的内容复习一下。

上一讲主要讲了《张迁碑》的横画、波画、捺画以及戈钩四种笔画的基本写法。【如:于字、上字、人字、戈字等】于字的上横是短横、下横则是波画;上字的下横也是波画;人字的捺脚表现得很夸张,

行到收笔处要顿笔;戈钩的写法仅仅是捺画的下行角度放大而已。【详见本博文后的附图】

在以上四画中,一些基本的概念应该记住:作为横画,无论是长横或是短横,实质是篆书写法,平时,我们简称为“篆法”。口诀是“逆起、中行、回收”。

在这个横画中,我们可以看出隶书有着其父亲:篆书的“遗传因子”,现在叫“DNA”。在以后的楷、行、草诸体中,绝大部分用笔都秉承了“逆锋起笔(藏锋)、中锋行笔以及回锋收笔的“光荣传统”,可谓用笔千古不易。

而隶书的产生、发展,跨越了秦代到了汉朝,书体产生了“叛逆”,也可以说产生了质的飞跃、创新,特别是到了东汉,隶书的名碑不计其数,隶书也到了尽善尽美。隶书的最大创新,个性化的笔画则是“蚕头雁尾”,就是“波画”,这种笔画在秦代的隶书中是没有的。波画下行加上顿笔则演变成了捺画,再斜直下行,将波画进一步变形则成了戈钩。

背抛钩的写法。如“风”字右侧的背抛钩,是戈钩中的一种。收笔处不是向上翘起的,还有浮鹅钩,如“也”字。

戈钩、背抛钩以及浮鹅钩都是波画派生出来的,只是根据字形特征变化了行笔的角度而已。

竖画要短,仅此而已。在一般的单字中,如“十”字,竖画的长度仅仅是长横的三分之一。

本次讲课,开始讲撇画、左钩以及其它。

1、关于隶书的“撇画”。如“方”字。隶书撇画与楷书明显不同。楷书之撇由粗及细,撇端出锋处大致是尖的。而隶书则是相反:由细而粗,撇端是圆的。具体写法是:逆锋起笔后,由轻而重带弧势向左下方行笔,最后回锋向上方环转收笔。意思是收笔处笔锋向上转180度小弯,而有的教科书则有另一种陈述,此略。

2、关于左向钩。如“子”字的下笔,逆锋起笔,顺势向下环弧行笔,由轻而重,钩呈平展暗顿,然后出锋收笔。奇怪的是,隶书左钩与撇画可通用,书家可以随心所欲的选择。如上“子”字,既可平展出锋,亦可在收笔处来个180度大回环。但此类字中,用出锋收笔似乎更为舒展。

3、竖点。如“之”字上的两点。写法:逆锋起笔、环转顿笔、用力向下或向左出锋。注意:一个字中出现两个竖点,则应变化角度。除前述“之”字外,还有“心”字也是如此。

4、挑点,如“心”字左点。逆锋环转,由下而上,迅速挑出。

5、撇点,如“寅”字左下侧点。逆锋起笔,环转以后向左下侧用力撇出。

6、捺点,如“光”字以及“平”字的腰点,逆锋起笔,顿笔调锋,然后依靠腕力向右出锋。

7、圆折,如“且”字的右侧肩部。写法是:逆锋起笔,中锋行笔,折时提笔回锋,然后中锋直下。取势外包,线条呈圆浑之感。

8、弧折,如“女”字的左下行画。线条呈环弧状,略同圆折,但折笔之时提笔暗转,然后由轻及重向左下环弧回锋收笔,要求一气

呵成。

9、方折,如“同”字。横竖相连,到折处,顺势连笔(笔不离纸)逆锋向上,然后中锋下行。如“同”字等。方折下行之竖往往呈“内擫“之状,由于线条中间微曲,给人以方折刚劲之态。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对写字的兴趣,学会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写字的兴趣;2、认识米字格和笔画名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写字习惯。

教学重、难点:坐姿和执笔方法。认识米字格和笔画名称

教具准备:书写用具、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巡视用具摆放位置。

二、用几分钟时间讲一个书法家学习的小故事,《智永和尚的“退笔冢”》隋唐时代的著名书法家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据说他曾住在永欣寺楼上,刻苦学书三十年。他身边备有一个大竹篓,将写秃的笔扔进竹篓里,整整装满了五篓,后来将秃笔取来埋在一起,称为“退笔冢”。经他亲手临写的《千字文》有八百多本,分别散在江南各寺庙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智永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每天来求他写字的人络绎不绝,把他家的门限都踏穿了,于是用铁皮包上,被人称为“铁门限”古人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不正是智永和尚的写照吗?

教师出示坐姿挂图,让学生观察。

三、讲授新课。

通过挂图,老师和同学一起总结出坐姿,先板书课题:第一课:写字姿势(其它内容待挂图出示后再补上)。坐姿要求:头正,身直稍向前倾,两肩要平,两臂自然分开,坐正,两脚放平和肩同宽(请同学们说出与写硬笔字坐姿的区别:左手放的位置不同)。老师巡视行间,纠正坐姿。老师出示站姿挂图,和同学们一起总结出要领:头正、身直(稍前倾)、肩平、臂开、左手伏案、脚放平与肩同宽。老师出示执笔挂图,同时补课题:执笔方法。老师和同学一起总结执笔方法:

(一)捏:大拇指和食指末节捏住笔管(虎口成圆形或扁圆形)。

(二)勾:中指勾住笔管,紧贴食指。

(三)顶:用无名指末节的背部(指甲和肉相连部)向外顶住笔管。

(四)靠:小拇指靠着无名指,不接触笔管。

五)指要实在地握住笔管,掌心空,掌要竖起来,手腕要平。老师边演示,边让学生练习,边纠正。学生可能有些紧张,用力过大,老师要提醒。小结:坐姿、执笔一块总结。

老师:四四方方一座城,四条公路穿城中,两条最长,两条最短,看看四条公路组成一个什么字?黑板上贴有一张方白纸,标出中心,用四张红纸条,请同学贴出。老师出示挂图,同时板书:第二课:米字格(后半部分待讲到时再添上)。老师和同学一起给米字格起名:1.横竖中线;2.两条斜线;3.左上格、坐下格;4.右上格、右下格。老

师可采用抢答方式,让同学说出米字格的各部名称。老师出示“永”字挂图,同时补课题。和同学一起按顺序说出它的名称(横画和挑画应适当加辅助虚线,帮助同学认识,如图)。为了使同学的思路清晰,先在图上表好数字:1. 点2.横3.竖4.钩5.挑6.撇7.短撇8.捺老师可采用指哪个笔画让同学说哪个笔画,由慢到快,待同学熟悉后可进行比赛。

四、总结米字格和坐姿握笔姿势

课时:2课时

1. 掌握隶书长横短横的写法特征;

2. 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熟悉“二”“三”字的结构特征。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圆起笔;

2.练习字“王”的结构。

三、教学过程:

1. 探索发现阶段

①用比喻讲述起笔的重要性;

②展示三种不同的“王”字,让学生找出相同处和不同处;

④以问答引出书法史相关小知识,开拓学生眼界,增加师:隶书起笔还有没有其他造型?尖起笔可以吗?为什么?

展示图片:汉简。

2.互动实践与演绎阶段

①用多媒体展示台示范与讲解圆笔和方笔的具体写法。

圆:藏锋逆入、稍提圆转

②示范,学生练习圆笔4遍,请学员上台书写。

③观察范字“王”,找出投影图片展示的错误,并请学员上台拼字。

不对称关系:竖位置不居中、横空白不一样。

3.深入书写与讨论评价阶段

①学生练习,老师巡视。

②展示并评价,再次练习。

4.总结阶段

①课堂作业检查。

②教学小结。

③布置作业。

隶书五言对联书法作品

隶书五言对联书法作品 隶书五言对联书法作品欣赏: 隶书五言对联书法作品1 隶书五言对联书法作品2 隶书五言对联书法作品3 隶书五言对联书法作品4 隶书五言对联书法作品5 隶书的美学内涵: 解读隶书的美学内涵和产生背景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有助于对隶书本体的深层认知。通常,是从现存的汉碑和简牍两种载体来认识隶书的。但是,通过汉碑和简牍两种载体来认识隶书还远远不够。因为这样还无法认识隶书美学内涵的形成渊源。因此,要将四百多年的隶变过程置放在秦汉文化背景中去解读,探求出隶书美形成的文化和思想渊源。也只有这样,才算了解了一些隶书的传统。 在两汉,隶书不但通过隶变过程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立品格和美学特征,同时还有着向草率和规范两极方向发展的整体趋势。一方面,隶书在过分强调书写便利的极端中逐步脱离了隶书的原本实用立场,进而在持续草化过程中因书写的运动态势不同最终形成了所说的章草和今草;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对隶书原本书写形态的规范建构,而且这种规范建构是以形式秩序确立为前提的。

因为文字的形式秩序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民族文化交流的畅通和社会进步。这是历来被官方重视的重要环节。因此,随着西、东汉王权的相继确立,对现实生活中广泛流通的隶书进行规范整理也就成为必然。八分书以规范为手段,有效的克服了篆之捷隶书的随意性书写倾向,使形式秩序趋向于稳固的位置选择和有序的结构图式。加上汉代官方文人审美观念的不断容入,最终形成了八分书规范、和谐、静穆、左撇右挑的风格特征。两汉刻石存在的从西汉的质朴率真向东汉工稳规范化发展的整体趋势,也从一方面印证了官方对篆之捷隶书进行规范建构的历史进程。 然而,当今学界和书法界普遍把两汉刻石方面的逐步工稳规范的发展趋势认定为隶书走向成熟的标志了。这样做不但牵强,也为隶书的本体理论阐释带来困难。这是因为:一、八分书对隶书的改造是以美术规范化和线条装饰化为前提的。不但不具备书写的随意性与合理性,反而增加书写的难度,失去了隶书书写简捷流便的原本实用立场;二、从八分书的书写主体来看,已经由隶书的原本社会公众立场上移到了文人和官方了。从、《乙瑛碑》、《礼器碑》《华山碑》、《曹全碑》、《张迁碑》等刻石文本可以看到八分书已经开始具有雅化、规范化和文人化的艺术特征。这些书法文本有着一个大致相同的特征,那就是波蹀。其实这种波蹀是对篆之捷原本隶书书写的美化。飞动的线条和波蹀已经使刻石隶书脱离了隶书原本的简单和质朴,而开始具有雅化、和文人化的艺术特征,是汉代文人那种浪漫、潇洒的艺术审美精神的体现。而正是这种雅化、规范化和文人化的艺术特征,却失去了隶书在社会广泛流通的内在条件和社会基础,因而也就不应该属于原本意义

隶书的书写和欣赏教案

隶书的书写和欣赏教案 【篇一:《书法的艺术欣赏》教案】 《书法的艺术欣赏》教案设计 课题:书法的艺术欣赏 课时安排:2课时(1课时) 授课教师:谢玲玲 年级:初二年级上册册第二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以欣赏、分析、评述书法与篆刻艺术作品为学习内容,让 学生对书法与篆刻的艺术展开研究、分析、讨论、评述,增加学生 对书法与篆刻艺术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锻炼学生 用语言和文字评述书法与篆刻艺术作品的能力。对习惯于欣赏纯具 象美术作品的学生而言,书法与篆刻的艺术完全是具象与抽象合二 为一的统一体,是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学生对其的学习认识 有一定的难度。 书法与篆刻的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运用笔画、结构(结体、章法)、墨色等手段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的书写汉字的艺 术样式。 书法与篆刻是视觉造型艺术,是以汉字形体为审美意味表现的媒介、载体,它不直接模拟客观物象,不再现、反映具体的自然、生活场景,具有抽象性的造型特点。 书法与篆刻不同于具象绘画,不模拟、再现客观物象,它又不同于 纯抽象绘画,脱离文字结构形式。 书法与篆刻艺术形象是“形”、“势”、“义”统一的文字造型形象。其“形”是以汉字形体为基础的抽象形象。汉字形体具有丰富多样的造 型审美条件,书法文字形象是具象与抽象的统一体。其“势”决定了 书法形象的时序性定向连续空间。书法的空间形式具有时间性、运 动性,书法造型结果凝结着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过程性特征。其“义”使书法形象成为形、义兼备的综合审美形态,字义因素对书法造型 形式和审美情感内容产生极大的影响,书意与文义的和谐统一是书 法美的理想状态。 书法与篆刻以汉字为表现载体。汉字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字体不 断演变,先后出现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八种有代表性的字体。

隶书横幅书法作品欣赏

隶书横幅书法作品欣赏 隶书横幅书法作品欣赏 隶书横幅书法作品欣赏1 隶书横幅书法作品欣赏2 隶书横幅书法作品欣赏3 隶书横幅书法作品欣赏4 隶书横幅书法作品欣赏5 隶书字体的书写特点 汉代是隶书艺术的高峰,各种风格的隶书的名碑异彩纷呈,大致可分为遒劲雄强、飘逸秀丽、工整精严、端庄博雅、古朴厚重、奇逸恣肆等风格。总体来说,汉隶代表了汉代文化的总体风格——“沉雄博大”。隶书与汉代其它文化艺术是同步的,它的最主要特点是大气、厚重、生动,而且不乏精致。 隶书用笔的特点是点画竟成了篆书的曲线美,创新出隶书特有的波碟笔画的线条美。篆书基本上用的是圆笔,隶书则是在圆笔的基础上产生了方笔的表现力。用墨方面,创作出了与后世无异的石墨、松烟。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更是有力地促进了书法作品的发展。 隶书结体的突出特点是扁方取横势。笔画结体最重要的原则是“雁不双飞”,就是一个字只能有一个波碟的笔画,一个雁尾,不能有两个波碟面。此处还有因字立形、点画避让、偏旁错落、

形断意连的要点。 隶书的章法,即布白大体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纵横均有规则的排列,如《朝候小子残碑》有一种整齐的美;而是纵行有规则,字距无规则的排列,如摩崖刻石、竹简绵帛等。 汉代隶书名碑很多,大多用方圆兼备,只是有的方笔多一些,有的圆笔多一些,总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风格:或古雅朴茂、或秀逸多姿、或方整俏丽,真是“各出一奇,莫有同者”。 学写隶书当然是从临摹汉碑入手,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碑,然后临写,先学笔画,次学结体,最后要得到汉隶的气韵。 在这里,我们介绍一个隶书口诀:本出篆书,波碟新奇,蚕头雁尾,雁不双飞。掠画逆行,折角另提,也可暗过,方行篆意。因字立形,气运生辉。

《书法欣赏》教案

书法欣赏》教案 一、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书法的含义。 2、认识汉字的特点和书写艺术特点。书法就是写字之法,即是以汉字 为对象以毛笔及各类硬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1 、正确认识书法的含义。 2 、认识汉字的特点和书写艺术特点。 3 、学习欣赏汉字书法艺术。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室的影视设备,电脑,介绍书法的VCD 光碟等。 教学过程: 一、讲述关于汉字和汉字书法的有关知识。 书法是我国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无穷无尽的智慧,不仅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1.什么是书法。 书法,就是写字之法,即是以汉字为对象以毛笔及各类硬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 2.中国文字书法的发生的诸因素。人类为生活、生存而创造了文字,并使文字的形式——书体不断发展变化,如大篆、小篆、隶书、章草、楷书、草书、行书等。每一次书体的变化,都使它的服务范围拓宽,不断完善、不断总结、不断提高。汉字的式样,在越来越统一的基础上,变得越来越精美,这样就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书法。再加上汉晋以来统治阶级对这一艺术的大力倡导,在人民群众中也有了广泛的影响。我国历代出现了许多书法家,他们留下了大量的名帖和墨迹,成了民族传统文化中光辉灿烂的花朵。 书法源于汉字,汉字是书法的基础。汉字的产生,也就孕育了书法艺术的因素,如以线造型,以及匀称、平衡、变化等形式美法则的运用。先民们仰观俯视,审美地观察世界,把思维、观念、追求寄托在这些刻划线条。 .汉字书法艺术的形成一般来说有三方面因素: 其一,汉字的表意性。汉字从象形开始,是表意的。“依类象形” ,“博采众美,合而为字” 虽然经历了种种变迁,仍然保留其表意的特征。汉字丰富的点画线条和复 杂的形体结构在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之下可以产生无尽的变化。正是汉字本身具有造形美因素,汉字才有可能成为一门艺术。

隶书书法作品欣赏横幅

隶书书法作品欣赏横幅 隶书书法作品欣赏横幅欣赏: 隶书书法作品欣赏横幅1 隶书书法作品欣赏横幅2 隶书书法作品欣赏横幅3 隶书书法作品欣赏横幅4 隶书书法作品欣赏横幅5 隶书的形质艺术: 大凡艺术莫不以创造为贵,书法亦当如此。纵观前贤书法之精皆取象为先,其瑰绩宏观,乃象之至,近而易取者也。贵则神气。书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抽象而又最引人入胜的艺术被人们所接受和精神上受到的享受,从很大程度上讲它们各自(各种书体在内)的形质决定了他们的艺术性和艺术价值的空间。就隶书而言可以认为由临帖创造形质和作品创造形质两类而构成。任何一种艺术只有把握形式(特指线条艺术形式)的外部变化才会创造和表现出丰富的内含。从此意义上说:“唯有通过透视和感悟将这种形式的格调、趣味化作理念才能真正认识到隶书形质完美中包含着和谐和统一的关系。”临帖(摹)是一种艰苦的创造劳动,任何一位关书者特别是习分书者无不拾足此阶,其目的就是掌握外部形体的力度表现形式,好似学习素描者,必先掌握其中透视关系一样,其进一步的目的就蝇为深入进去而寻找契机,这时为独立反思和

基础吸收的重要阶段。 书法艺术是极其抽象的,这个抽象与视觉联系密切,人们通过视觉观察自然或不自然地得到享受,这种享受就是视觉产生的作用。察之于外体则解其意于内里;孙过庭云:”察之者贵精,凝之者贵似;”临帖创造形质也不外乎从视觉中寻找脉胳:一旦临帖创作达到一定高度,作品的自熟性很可能凸现,作品的定型期可能会出现,但并不能说书法作品的定性。因环境和心境的关系冲击着创作的灵感,一旦心境和环境达到最佳重和点上,或创作者自身化被草木时,一种自然流露无意于佳乃佳的韵味有可能随之表现出来,这时书作本身的形质体现到完美的程度上。 单就隶书的形质成份上讲,具精神必先富于形体,而形体并非形质,隶书的形质表现在隶书线条的刃度上和线条与线条的搓揉力上,搓则粗犷,揉则耐秀。而体现隶书形质成份的因素还在于“体势”上,任何一种书体的形质都与其这种书体的“体势”联系着,从审美心理根源和论述审美观点来分析,隶书的形质美还是要求追求“险”、“绝”。 隶书作品的创造形质就是在完全掌握了在临帖能力的前提下进而再发展、再创造的创造组合,这个过程正摆脱了视觉和观察约束,完全进入化物我之境的境地,是情趣和境界飞跃和发展的过程。从美学原理上讲:“书法之美,乃形质之美,形质之美乃线条之美,较诸声色之美”尤难领会。再说书法作品的形质就是书法内在成份的组合,它包括线条的力度、墨色、布势、节奏等,因此说:形质的格调越高,这些成份的变化就越大。 其实,书法作品的形质美就是来源于书者激情的流露和创造,

六年级书法教学计划及教案

书法教学计划 一、学期教学目标 1、书法课的教学要有人文性 素质教育要求教学要面对全体,使学生在多方面得到发展,书法教学作为培养特长一面来讲,要让学生了解书法的重要性,晓知并学习古代名人学有所成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艺术之感情和奋发向上的信心,从小养成喜好、爱好艺术的良好习惯,并且既学本领,又学做人。 2、书法教学要有针对性 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图人人都能当小书法家,但求个个参与,书写水平都有所提高。其中还必得注重发现和培养人才,要注意选拔出类拔萃之优生作为培养对象,给他们机会,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书写技能,真正使他们的特长得到发挥,为他们的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书法教学要有持久性 欲获得某一知识、技能,并非三两日可成,必有时日来保证。“冰冻三尺并非一日之寒”,必须具有持久性。 1、学习书法不仅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要磨练学生的耐性。要天天坚持不懈,如同做事,要有始有终。平时要求学生每天利用一点时间(三二十分)练习巩固自己所喜爱的书法。 2、开展书法兴趣活动,在活动中比进步,比质量,比速度,比特色,并将学生的书法作业进行展评,以此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方可达到日久功成的目的。教诲学生:自古学艺无捷径,更不能如行人走路,三步并两步行。天赋自来是有,但不学无术,形同废物而无用。 4、书法教学要具有发展性 二、学生情况分析 教学中注意学生从最基础的书法入门开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书写习惯,能熟练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尤其需要教师着重指导用笔方法。 三、教材分析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几千年的衍变、发展、积淀,群星璀璨,名家辈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人类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因此,书法教学是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弘扬我中华民族文明的突出体现,写好汉字不仅具有展示、欣赏和收存价值,而且又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书法课要讲究字形、运笔、结构、章法四美,显然将其提升到一个艺术高度来认识来衡量。 四、教学措施。

古诗词隶书书法作品欣赏图片

古诗词隶书书法作品欣赏图片 隶书从秦代起,经两汉到三国,作为主要字体使用了近五百年。在书法史上,隶书可以说是由篆到楷的中间环节。下面带给大家的是古诗词隶书书法作品图片,希望你们喜欢。 古诗词隶书书法作品图片欣赏 书法过渡期之隶书 中国汉字的书法源远流长,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而且具有相当高超的艺术成就。自古以来,书体变化是丰富多彩的,概括起来大体可以分为: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隶书、楷书(也叫作真书,包括魏碑和唐碑等)、行书、草书(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这五种书体,其中的篆书、隶书和楷书三种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依次孕育、转化,逐渐形成的。 隶书是汉代的主要书体。隶书的产生,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过去记载上说,这种俗体字是由秦狱吏程邈所创造。其实各种字体的产生都具有其社会以及政治的根源,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并非某个人的创造发明。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封建政权,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统一度量衡。官方用的书体是篆书,遗存至今的琅琊台刻、秦山刻石就是当时的标准书体。秦始皇时各种量器都刻有诏书,由于书刻时间紧迫,不能拘泥于篆书圆转的笔划、谨严的体势,于是利用了趋向横直方拆、便于写刻的笔划。这种变圆为方,变弧线为直线,在转变处采取折笔,不用篆书的转笔,的确比篆书的写刻要快捷、方便得多。可见当时即使是统治阶级的诏书,在某种情况下,也不得不采用方便、快捷的书法。其实这种新书体早就在民间产生和流行,只是还不曾被最高统治者所承认罢了。 汉代是封建社会上升时期。西汉前期,农业经济的逐渐恢复,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国家的统一,各地交通的发展,都促成文字书写的相应发展。这样,隶书的应用广泛了,逐渐取代篆书的地位。隶书根据社会的需要,不仅体势变圆为方,笔划也简化得多。但严格地说,这还不是典型的隶书,应该是篆书向隶书过渡时期的书体。 隶书发展到东汉才达到成熟的阶段。一种新的书体产生时,开始总不免带有不规则和稚拙的形态,但到统治阶级的手里,逐渐被规矩、工整的形式所代替,因为标准字体总是要经过加工、整理和规范化,这是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隶书笔划的趋向工整,波势的产生,点划的俯仰,以及带装饰性的挑法、都是这种加工、发展的结果。隶书的波挑在西汉晚期已经产生,这是隶书趋势向成熟期的特点。发展到东汉,这种波挑体势达到顶峰,尤其是高大碑石上的华丽的隶书,不公达到宣传内容的作用,也起到碑的装饰效果。东汉碑石上的隶书,是

隶书书法字体作品

隶书书法字体作品 隶书书法字体作品欣赏: 隶书书法字体作品1 隶书书法字体作品2 隶书书法字体作品3 隶书书法字体作品4 隶书书法字体作品5 隶书的结体六法: 异写结构:结构异变即改变了原来字形或偏旁的写法,使之不同于原来字形。其中有偏旁移位、笔画变位等现象。多数为篆书向隶书演变中的异写结构。如:“曹”、“歌”、“复”等字。 承篆结构:隶书是由篆书演变而来,很多汉碑中存有篆书笔法和结构。正如明王世真所说:其隶法时时有篆籀笔,与钟“繇”、梁(鹄)诸公小异而骨气洞达,神彩飞动,疑非中郎(蔡邕)不能也。汉隶中残残存篆书结构是篆书的滞后现象,其中以《夏承碑》、《褒斜碑》、《裴岑碑》为最。如:“仲”“嵬”、“夏”等字。 增笔结构:字有难于结构者,或因笔画少出于结体上的需要而增添了笔画,即(疏当补续)。这样,整个字形就显得缜密茂美、势巧形密,增加了庄重感。这种增笔结构原于篆书,属于篆书的滞后现象。如:“寒”、“宣”、“兵”、“盟”等字。 化繁为简:化繁为简是汉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结字现象。是

在易识的前提下简省一些笔画,有时减去相同的笔画,有时减去某一局部的笔画,使结体更加冼炼。不管它如何减,都是艺术的加工,即繁者易之以简约,总体上仍保留原字风貌,这种字可称为古代简化字,即当今简化字的先步现象。如:“断”、“灵”、“无”等字。 方折两笔:隶书中的方折是由两种不同方向的笔画拼接而成。即前一笔的末端与后一笔的起端相拼接。书写时,有的连接,有的断开,断者要笔断意连,连者要前后相应成趣。方折的好坏往往决定字形的成败,书写时一定要谨慎为之。如“围”、“四”等字。 一柱独支:字有上宽下窄一竖独支者,其势如金鸡独立。如甲、卓、车、争、常等字,书写时末笔要劲健有力,条求立得稳,撑得住,把握险中求稳之妙。此笔若失去力度,就会造成整个字的松软或偏斜的感觉。

最新小学书法课教学启蒙教案精编版

2020年小学书法课教学启蒙教案精编版

小学书法课教学启蒙教案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中国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绳汕仰韶村发现而得名的。近40余年,又陆续有许多发现。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不过画图更趋于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开创先河的秦代 书法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统一国家后,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著名书法家李

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 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由李斯秦之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于是隶书出现了。"隶书,篆之捷也"。其目的就是为了书写方便。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更加明显。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除以上书法杰作外,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货币等文字,风格各异。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 求度追韵--东汉至南北朝 (一)两汉书法 两汉书法分为两大表现形式,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是汉隶成熟的标记。在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以《石门颂》等为最著名,书法家视为"神品"。于此同时蔡鲨的《嘉平石经》达到了恢复古隶,胎息楷则的要求。而碑刻是体现时代度与韵的最主要的艺术形式,中以《封龙山》、《西狭颂》、《孔宙》、《乙瑛》、《史晨》、《张迁》、《曹全》诸碑尤为

隶书书法优秀作品

隶书书法优秀作品 隶书书法优秀作品欣赏 隶书书法优秀作品1 隶书书法优秀作品2 隶书书法优秀作品3 隶书书法优秀作品4 隶书书法优秀作品5 隶书的出现及演化 隶书的产生,有传说为程邈所创。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而已,因为,实际上任何一种代表性书体的产生,不可能凭空出现,不可能是朝夕间可以完成的事情,只能经过一段相当的时间的渐变,逐步成型;至于某个人的贡献,一般只是综合整理、集其大成。 关于隶书的产生,有传说为程邈所创。程邈是秦朝的一个徒隶,因得罪秦始皇,被关监狱,他觉得狱官的腰牌用篆书书写很麻烦,就化圆为方,创出一种新书体。秦始皇看后很欣赏,不仅赦免他的罪,还封他为御史,并规定这种字体以后在官狱中使用。因为这种新书体起初专供隶役使用,而程邈又是徒隶,所以被称之为隶书,或谓佐书、佐隶。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而已,因为,实际上任何一种代表性书体的产生,不可能凭空出现,不可能是朝夕间可以完成的事情,只能经过一段相当的时间的渐变,逐步成型;至于某个人的贡献,一般只是综合整理、集其大成。隶书如

此,楷书、行书、草书等的产生过程,亦是如此。 考古实物资料证明,战国至秦代的简牍墨迹,简化的和草化的篆书已然司空见惯,笔画减少,字形有长圆变为扁方,除上述“纯隶”之外,很多字的收笔开始出现捺脚波磔,称为“秦隶”(有“秦隶”之名,以区别于成熟期的汉隶,汉隶又有所谓古隶及八分等称谓,不必细分)。长沙马王堆帛书、银雀山汉简以及居延汉简等大批墨迹书法,已有明显隶意,此则不但展露了由尚带篆意的浑朴的古隶如何演化到劲秀洒脱的标准汉隶的这一过程,真切地领略到了汉人隶书的风采。战国末期至秦间,隶书虽已露端倪,在民间也已使用,但隶书独立地占据统治地位,却在两汉,尤其在东汉,汉桓帝(147至167年)至汉灵帝(168至189年)间,当为隶书的全盛期。 隶书的产生,同后来的楷书、草书的产生一样,乃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大变革。倘若从文字史的角度看,隶书的出现,结束了以前古文字的象形特征,跨进了书写符号化的疆域。从书体史上观看,隶书则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书体演化的一大关捩。隶书的用笔,突破了篆书用笔单调的束缚,点划分明,方圆相济,轻重有致,尤具代表性的主笔捺脚——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此外,汉隶的雄强朴茂之风格,正从一个侧面反射出大汉帝国的壮阔景象。可惜,如此精彩纷呈的艺术,它们的创造者们,那些当时书丹的书家们,没有留下姓名,连相关的史料记载也少得可怜。 刘勰《文心雕龙·诔碑》云:“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树碑,当然是正经事,所以其书法风格庄重肃穆,当在情理之中。

隶书毛笔书法作品

隶书毛笔书法作品 隶书毛笔书法作品欣赏: 隶书毛笔书法作品1 隶书毛笔书法作品2 隶书毛笔书法作品3 隶书的逻辑发展: 从隶书本体的逻辑发展来看,当代民间的随意性书写在很大程度上属于隶书的书写形态,如果我们要真正完成书法的创新和现代转型,应该关注当下民间书写。 从隶变过程本身切入,认为隶书产生与发展的原始动力体现在彻彻底底的实用性上。而且这种实用性存在于民间现实生活中,和民间现实生活有着水乳交融的渊源和密不可分的情结,带有浓郁的民间色彩。所以说,隶书属于民间书法。 隶书作为民间书法,渗透着民间的淳朴气息和大自然的广阔气象,体现出民间书法朴拙、简淡、奔放、流畅的审美意韵。而正是这些原始的、看似粗俗的美学元素,实际上却蕴涵着无穷的美学价值,为经典书法的产生提供原始审美积淀。 东汉规范八分刻石,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民间现实生活中广泛流通的隶书原本形态的规范和审美改造。书写主体也上移到了文人和官方,开始具有雅化、和文人化的艺术特征。不但失去了隶书书写简捷流便的原本实用立场,同时也失去了隶书在民间广泛

流通的内在条件和社会基础,因而也就不应该属于真正的隶书。 隶书以其书写随意的实用性特色和存在于民间的原本属性贯穿于整个民间书法史,由此构成了隶书发展的基本链条。隶书从隶变开始到汉末是隶书的生成期,这一时期成就了诸多的经典书法文本;魏晋至明末是以儒释道为内核支撑的、以“二王”为正统的经典成就经典的往复循环时期,与民间现实生活和民间书法相脱离。隶书作为民间书法,在这一时期几乎没有获得过关注。因此,这一时期是隶书的蕴藏期;明清发动的由经典“二王”书风向碑学书风和民间书风拓展的书法运动,标志着经典书法与民间书法并存格局的逐步形成。隶书的取法视野也随之有着明显的向民间和纵深拓展的趋势,从而为隶书创作带入一个新的高度,形成了隶书创作的多元繁荣格局。这一时期是隶书的发展期。 从隶书本体的逻辑发展来看,当代民间的随意性书写在很大程度上属于隶书的书写形态,如果要真正完成书法的创新和现代转型,应该关注当下民间书写。

方字隶书书法

方字隶书书法 方字隶书书法欣赏: 方字隶书书法1 方字隶书书法2 方字隶书书法3 隶书的发展历史简介: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是改象形为笔画化的新文字的开始。 魏晋以后的书法,草书、行书、楷书、燕书迅速形成和发展,隶书虽然没有被废弃,但变化不多而出现了一个较长的沉寂期。到了清代,在碑学复兴浪潮中隶书再度受到重视,出现了郑燮、金农等著名书法家,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隶书笔画特点: 隶书点画的写法于篆书有明显的不同,篆书的点画可概括为点、直、弧3种,而发展到隶书已经具备了永字八法中的8种笔画。在用笔上,篆书多为圆笔,而隶书已有方圆并用之笔,并且笔画有了粗细变化。

隶书的点有中点、上点、左点、右点和横点的不同。中点的写法是落笔后,提笔逆锋向上,转笔回锋向右,顿笔向下,继回笔收锋于点内。隶书的点与篆书的点不同的是,已有倚侧的变化。上点的写法略同中点,只是末笔不向点内回笔收锋,而想向下渐提出锋。左点和右点及横点的写法与上点的写法相同,但起步的位置和出锋的方向各不相同。 隶书中的左下挑、右下挑的写法与左点、右点写法相似,不同处是末笔出锋较长。 隶书竖的写法于篆书相同。 隶书的横有短横和长横两种,短横起笔逆入平出,横末护尾,略似篆书。长横起笔藏锋向上逆入,继之用方笔折下转向右,使之成蚕头的起笔,继而向右行笔,笔稍涩,不可浮滑,至横的三分之二处,按笔带出一向下的波凹,继之提笔稍向上翘出锋,形成雁尾。这一运笔又称为波磔。 捺与长横的写法相似,只是笔势向右下,较横更舒展。 撇的写法,与写左下挑相同,起笔后用过笔向左下行笔,行中略增曲势,至全画三分之二以下处用力顿笔,到画的末端捻笔外旋,略提向左上,回笔收锋于线中。钩的写法有几种,这里只介绍常用的长钩的写法,出锋后不提而是用过笔向下行笔,行至竖下端再依次蹲笔、挫笔、顿笔向左画近似水平的圆弧,至弧末提笔出锋。 另外,隶书的书写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如一字中有数横相迭时,一般是最末一横写成带蚕头雁尾其余都是短横。如一字中既有长横又有长捺,一般是长捺用蚕头燕尾,长横不用,如“大”

《书法》教案课程

文化瑰宝艺苑奇葩——《书法概述》 课业类型:欣赏课 课时:1节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讲授、讨论法 教材分析:中国书法是一门以文字为素材的抽象的线条艺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历代书法大家、名作迭出。课本以书法的发展历程为线,以历代书法名作为面,综合叙述了文字的各体发展,向学生讲授时以文字、书法发展和书作的年代发展分别向学生讲述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字体。书法发展历经甲骨文、金文、秦篆、汉隶(章草)、魏碑、唐楷,至唐朝中国书法的各种字体、书体均已出现。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大量的名作赏析,提高学生鉴赏和审美能力,培养专业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教学准备:教材、电脑课件、课前搜集有关书法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将对中国书法艺术作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二、新授: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早在3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

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提问学生:哪一件书法作品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 1、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1)古文字系统:甲骨文——钟鼎文——篆书(打出古文字各体幻灯)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冶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2)今文字系统:隶书——草书——行书——楷书(打出今文字各体幻灯)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汉末时的曹操就非常欣赏当时书法家梁鹄的作品,章草兴于汉章帝年间,故名。以上所讲的几种字体均属于古文字系统,是一个以象形为主的初级的书法阶段。狂草(连绵草)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

当代隶书名家书法作品欣赏

当代隶书名家书法作品欣赏 当代隶书名家书法作品欣赏 当代隶书名家书法作品欣赏1 当代隶书名家书法作品欣赏2 当代隶书名家书法作品欣赏3 当代隶书名家书法作品欣赏4 当代隶书名家书法作品欣赏5 隶书的出现: 关于隶书的产生,有传说为程邈所创。程邈是秦朝的一个徒隶,因得罪秦始皇,被关监狱,他觉得狱官的腰牌用篆书书写很麻烦,就化圆为方,创出一种新书体。秦始皇看后很欣赏,不仅赦免他的罪,还封他为御史,并规定这种字体以后在官狱中使用。因为这种新书体起初专供隶役使用,而程邈又是徒隶,所以被称之为隶书,或谓佐书、佐隶。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而已,因为,实际上任何一种代表性书体的产生,不可能凭空出现,不可能是朝夕间可以完成的事情,只能经过一段相当的时间的渐变,逐步成型;至于某个人的贡献,一般只是综合整理、集其大成。隶书如此,楷书、行书、草书等的产生过程,亦是如此。 考古实物资料证明,战国至秦代的简牍墨迹,简化的和草化的篆书已然司空见惯,笔画减少,字形有长圆变为扁方,除上述“纯隶”之外,很多字的收笔开始出现捺脚波磔,称为“秦隶”(有

“秦隶”之名,以区别于成熟期的汉隶,汉隶又有所谓古隶及八分等称谓,不必细分)。长沙马王堆帛书、银雀山汉简以及居延汉简等大批墨迹书法,已有明显隶意,此则不但展露了由尚带篆意的浑朴的古隶如何演化到劲秀洒脱的标准汉隶的这一过程,也让我们真切地领略到了汉人隶书的风采。战国末期至秦间,隶书虽已露端倪,在民间也已使用,但隶书独立地占据统治地位,却在两汉,尤其在东汉,汉桓帝(147至167年)至汉灵帝(168至189年)间,当为隶书的全盛期。 隶书的产生,同后来的楷书、草书的产生一样,乃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大变革。倘若从文字史的角度看,隶书的出现,结束了以前古文字的象形特征,跨进了书写符号化的疆域。从书体史上观看,隶书则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书体演化的一大关捩。隶书的用笔,突破了篆书用笔单调的束缚,点划分明,方圆相济,轻重有致,尤具代表性的主笔捺脚——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此外,汉隶的雄强朴茂之风格,正从一个侧面反射出大汉帝国的壮阔景象。可惜,如此精彩纷呈的艺术,它们的创造者们,那些当时书丹的书家们,没有留下姓名,连相关的史料记载也少得可怜。 刘勰《文心雕龙·诔碑》云:“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树碑,当然是正经事,所以其书法风格庄重肃穆,当在情理之中。而汉简墨迹书法,则殊有不同之处,虽然也不失其谨严大度,但是毕竟随意些、自然些,于是,我们便可以真切地看到了汉人隶书的真面目,揣摩书家当时落笔时章法、结体以及用笔、用墨的诸般奥妙。尤其令人惊喜的是,在这些汉简墨迹中,已经有了成

小学隶书书法入门教案

**小学兴趣小组活动教案 活动时间第十周-第十二周活动主题 隶书入门 活动目标通过与篆书、楷书的比较,初步赏析隶书的基本特点。会辨别隶书字体,了解隶书基本笔画的书写规律。 活动重点分析石刻碑帖作品,以最具代表性的《曹全碑》的秀美飘逸与《张迁碑》的雄强古朴为例。 活动难点 隶书的字体特征 活动过程1、简述隶书的形成。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使得隶书较篆书易记、易写,适应了时代日益发展的要求。 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 "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 。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 2、根据字体外形基本特征,辨别字体,强化隶书的显著特征。学 生轮流传阅小篆、楷书以及隶书的字帖,形成直观的感知,再由教师分析具体差异,学会辨别隶书的书写特点。 总结:篆书---字体修长楷书---字体方正隶书---字体扁平 3、以《曹全碑》与《张迁碑》为例,辨认理解一波三折,蝉头燕尾, 燕不双飞的含义。 教师在黑板示意基本笔画的写法,注重体现横画与捺画呈蝉头燕尾,一波三折的特点。 蚕头燕尾:比喻隶书的横画起笔和横波收笔。长画起笔时,回锋隆起,形如蚕头;横波收笔时,顿笔斜起,形如雁尾。 燕不双飞:前人将隶书横画出笔的挑脚比喻为燕尾。一字之中宜用一次捺脚,二次出现就会笔画雷同,字形拖沓。“燕不双飞” 即比喻捺脚的不可复用。但也有因隶书横画出锋形如折刀头,和雁尾之齐平相似,故亦称“雁不双飞”。

隶书条幅书法作品欣赏

隶书条幅书法作品欣赏 隶书条幅书法作品欣赏 隶书条幅书法作品欣赏1 隶书条幅书法作品欣赏2 隶书条幅书法作品欣赏3 隶书条幅书法作品欣赏4 隶书条幅书法作品欣赏5 隶书笔法特点: 隶书笔法中带草笔飘逸之体,谓隶草,有些像章草,这与平时善写隶书精熟有关,故书隶草能独树风格。也是书写表演的一种手法“破草”是现代书家中最常见的,如书法家梅湘涵的书法作品,它的特点是点划结体,使转和用笔,多为从古到今各书家中的结体演变成自己风格,王羲之书体中学一些,王铎法帖中取一些,祝允明、孙过庭等等历代名家中取其长处,集自己之品貌,任意发挥,洒脱自如,这种写法和今草相似。行草有“草行”之说,书体中带有许多楷法,即近于草书的行书。笔法比较流动,清朝刘熙载《书概》云:行书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似真书而纵于真,“草行”近于草书而敛于草。唐朝张怀瓘《书议》云: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它出现较早,从汉代初期,书写隶书时有时才“草率”地书写而形成的,由于汉章帝喜好草书,因

此被称为“章草”,是一种隶书草书。章草字字独立,接近于行草,但对难写之字简化不多,书写不变。后来楷书出现,又演变成“今草”,即楷书草书,写字迅速,往往上下字连写,末笔与起笔相呼应,每个字一般也有简化的规律,但不太熟悉的人有时不易辨认。一般也把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草书称为今草。今草简化的基本方法是对楷书的部首采用简单的草书符号代用,代入繁体楷书中(尽管草书出现得不比楷书晚),往往许多楷书部首可以用一个草书符号代用,为了方便,字的结构也有所变化。因此,不熟悉的人较难辨认。草书符号的整理可以查阅《标准草书》。到唐朝时,草书成为一种书法艺术,因此演变成为“狂草”,作为传递信息工具的功能已经减弱,成为一种艺术作品,讲究间架、纸的黑白布置,是否让人能认清写的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在狂草中,有“词联”符号,就是把两个字(常见词组)写成一个符号。由于当时书写多是从上到下地竖行书写,词联符号的设计也类似。“顿首”“涅盘”等都有草书词联符号。

书法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书法教学设计 课时: 1节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法 教材分析: 中国书法是一门以文字为素材的抽象的线条艺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历代书法大家、名作迭出。课本以书法的发展历程为线,以历代书法名作为面,综合叙述了文字的各体发展,向学生讲授时以文字、书法发展和书作的年代发展分别向学生讲述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字体。书法发展历经甲骨文、金文、秦篆、汉隶(章草)、魏碑、唐楷,至唐朝中国书法的各种字体、书体均已出现。另外,课本还对书法的表现形式有所阐释。为提高学生对书法的认识水平,特意让学生做一简单练习。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教具准备: 有关的文字各体作品、名家书法幻灯、书法练习的各种用具。 学生用具: 毛笔、毛边纸、墨、报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的第 8课我们曾经对中国画题款艺术作了介绍,了解到书法在画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这节课我们将对中国书法艺术作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二、新授: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提问学生:哪一件书法作品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 1、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 1)古文字系统 甲骨文——钟鼎文——篆书(打出古文字各体幻灯)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冶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 2)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打出今文字各体幻灯)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

佛字书法隶书

佛字书法隶书 佛字书法隶书欣赏: 佛字书法隶书1 佛字书法隶书2 佛字书法隶书3 隶书的创作变化: 书法创作在当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呈现出多元化、多风格的局面,同时也更加强调书家的个性,体现书家的性灵之美,而人们的审美也随着历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等发生了变化。那么,当代隶书的创作有什么特点,是根植于传统还是背离传统。 从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的欣赏者,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艺术审美具有明显的不同。并不认为具有博大精深的汉碑在今天就过时了,也没有理由排斥具有平直端正风格的汉代隶书。但从近20年当代书法的发展和全国书法展览的实际情况看,凡取法《史晨碑》、《曹全碑》、《乙瑛碑》包括《石门颂》、《礼器碑》等风格的隶书作品,皆和展览入选无缘,而取法《张迁碑》、《开通褒斜道刻石》、《广武将军碑》、《好大王碑》以及秦汉砖瓦文字的隶书作品,甚至篆隶结合,行草杂糅的作品,却受到人们的喜爱,频频入展或获奖,并形成一种风气。这种状况是进步,还是倒退。

是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还是引导青年书法爱好者走向极端。 当代隶书创作所发生的这种异变现象是很正常的,是当代书法发展的必然,是一种进步和发展。出现这种现象,是当代书法家审美趣味发生变化的必然,是当代书法展厅文化现象的产物。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是不可能的。其实艺术的发展总是遵循着由烂漫自由到规范端严,又由规范端严到自由烂漫的发展过程,所谓先规矩,后变化,是人们学习艺术的必由之路。人们初期必然是要临摹和学习像《史晨碑》、《曹全碑》等规矩汉碑,等有了一定的隶书基础之后,就会自然追求发展和变化,取法和学习奇险峭拔的隶书作品,如以方笔取胜的《张迁碑》、自由率意的《开通褒斜道刻石》、处于隶楷之间的《广武将军碑》、平直简古的《好大王碑》等等,从而融会贯通,追求个性,抒发性灵。在这里,应该把书法学习和书法创作区分开来,把一般的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家区分开来,把书法的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区分开来,逐步建立书法创作和欣赏的共同基础和语境。当代隶书创作的异变现象,并没有背离传统,而是学习和借鉴了传统,是书法家通过对传统书法的挖掘和研究之后,取法传统书法中一向不被人们所重视和熟知的一部分作品和资料的基础上,从而形成的新的创作倾向。 纵观书法史的发展,隶书的产生和演变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时期:一是秦汉时期,即古隶和今隶时期,这一时期的东汉是隶书发展最鼎盛和最辉煌的时期;二是唐代,即隶书发展的守成时期,或称楷书化时期;三是清代,是隶书中兴、流派纷呈、名家辈出的时期,也是隶书发展的集大成和总结期。秦汉隶书是隶书发展的

初中美术书法课教案

初中美术书法课教案 案 板蚌乡中心学校关于迎五.四书法绘画比赛活动方案 音体美教研组——美术组 一、活动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突显我校“读书明理,创新成才。”的教 学理念,顺势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展示我 校学生艺术活动成果,推动学校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广大学 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与才华的平台,丰富学生艺术文化生活,培养 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能力,结合我校教 学实际,特举办此次比赛活动。 二、活动内容形式 1、活动主题:以“家乡、校园、四季、未来”为主题,内容健康向上,构思新颖,具有创新性,能充分反映当代青少年学生奋发向上的精 神风貌,并以巧妙的艺术手法和创造性思维来表现学生对生活的感 悟和对真善美的向往,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学生特点,体现 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2、活动形式: (1)书法类:硬笔、毛笔均可,字体不限。 (2)绘画类:素描、色彩、速写、卡通等。 3、参赛对象:全体在校学生。 4、参赛形式:首先各班自行安排比赛,选出优秀作品报送学校参加 全校评比(每班每类作品不少于5份,即:书法5份、绘画5份, 合计为10份)。 (每人每类限作一幅作品,纸张、颜色、规格、表现形式不限。) 三、活动时间和要求: 1、活动时间(2015年4月17至5月7日): (1)各班于2015年5月4日前把作品选送到音体美组李有政老师处。 (2)2015年5月5日音体美组将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评比与表彰。(3)2015年5月7日音体美组将对获奖作品进行公开与展示。 2、活动要求: (1)参赛所有作品应在背面右下角用硬笔注明作品名称、学生姓名、班级、指导教师。 (2)参赛作品必须是学生本人创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