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二节:文学批评的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3、差异性
由于伦理道德批评的历史性和多样性, 它在评价作品“道德”或“不 道德”时便有了明显的差异性甚至敌对性。
(二)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也是产生较早、影响较大 的一种批评模式。
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是 再现生活并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形成的, 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社会认识 功用和历史意义。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模式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模式
1、模式就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由视角、 方式、结构、功能等组织的存在形式。
2、文学批评模式就是建立在一定世界观、方 法论基础上,以文学理论为核心而产生的特 定的批评视角、批评话语、批评结构、批评 风格、批评功效等组织的批评方法。
文学批评的模式
▪ 传统批评模式 出现在20世纪之前,包括伦理道德批评、
第二,审美批评又是一种体验与超越矛盾 统一的批评,这种批评往往具有“超功利”的 性质
第三,一种形象或形式的直觉批评。
审美批评
▪ 中国赏鉴式的“品”、“悟” ▪ 审美批评要求作品满足人们的审美兴味、审美需求,“披文”而能
动心入情。我国魏晋以来, 从钟嵘、司空图、严羽到王夫之、叶 燮以及王国维等, 大致都主张这种批评也实践这种批评, 并且推动 了文学的审美发展。
格式塔心理学派
考夫卡(Kurt Koffka,1886 —1941)
完形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 和苛勒曾是韦特默似动现象的 助手和被试。明确认定心理学 的任务乃是研究行为与心理物 理场的因果关系,主要贡献是 于发展心理学中贯彻完形理论。
主要著作:
<<心理的发展>>(1921)
<<完形心理学原理>>(1935)
——丹纳:《〈英国文学史〉序言》
丹纳 Taine 1828-1893
(三)审美批评
审美批评,侧重于文学作品的美的构成 (美的内容与形式)、审美价值(娱乐、消遣、 愉悦功能)、审美效果(移情、畅神)。
审美批评模式的特点:
第一,审美批评首先是一种情感式评价,它 着眼于作品以什么样的情感并在多大程度上得 到了成功的表现和引起了读者的心灵震荡与情 感激动。
▪ 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生前 很少文章发表,死后,他的 学生和同事整理课堂笔记, 出版《普通语言学教程》, 对所有人文学科都产生了巨 大影响
▪ 能指与所指 语言与言语 共时性与历时性
艾·阿·理查兹(I.A.Richards, 1893—1980)
语义分析学
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
▪ 现代批评模式 出现在20世纪后,包括心理学批评、语言 学批评、文化批评。
一、传统批评模式
▪ (一)、伦理道德批评 ▪ (二)、社会历史批评 ▪ (三)、审美批评
一、传统批评模式
(一)伦理道德批评
伦理道德批评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 其由之而形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 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 对象的取舍。
(二)语言学批评
语言学批评,是在语言学理论影响下,从俄 国形式主义到新批评、结构主义共同使用的批评 模式。主要从语言形式角度解读文学作品,重视 语言的语境、语义、能指、所指、转换、象征、 张力、反讽、互文、隐喻、悖论、陌生化、意在 言外等。
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
▪ 2、多样性
由于伦理道德批评的道德内涵和道德标准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关 系的变化而发展变化, 并因阶级、民族的不同而有差异, 因而伦理道德批 评模式在形式上似乎是恒定的, 而在内容上则是流动变化的, 这使伦理道 德批评作为一种模式也具有了多样性, 即使在同一时代、同一民族、甚至 同一阶级, 由于道德理想的差异, 伦理道德批评也是多样的。
社会历史批评
“如果一部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并且人 们知道如何去解释它,那么我们在这部 作品里所找到的,会是一种人的心理, 时常也就是一个时代的心理,有时更是 一个种族的心理。从这方面看来,一首 伟大的诗,一部优美的小说,一个高尚 人物的忏悔录,要比许多历史家和他们 的历史著作对我们更有教益。”因而一 个作家应该去“表达整个民族和整个时 代的生存方式” 。
▪ 西方各审美批评流派的众说纷纭 ▪ 亚里士多德:着眼于作品的“和谐”; ▪ 浪漫主义:主张“美丑对照”和激情; ▪ 直觉主义:作品的表现成功与否; ▪ 黑格尔:作品是否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 罗丹:美就是性格 ▪ 唯美主义: 认为艺术纯粹是一种形式、语言、手法、技巧; ▪ 移情主义:诸如“同情派”、“内模仿派”等多种派别, 其审美批
这种批评着重于对文学作品的道德意 识性质和品位的评价,实现作品的伦理价 值及道德教化作用。
文学的伦理道德批评呈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 1、历史的久远性
由于各阶级、各民族、各社会形态都需要道德来规范人们的意志 行为, 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或群体的伦理关系, 以维护其生 存和发展, 因此伦理道德批评具有历史的久远性。
其基本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作品, 必须将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 作家的生活经历等与作品联系起来考察。
社会历史批评
❖“知人论世”
❖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 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 得之。”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 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 考据、义理、辞章
——《孟子·万章》
❖事信言文,乃能表现于后世。
评更是五花八门
▪ 康德:对于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审美意象形式的判断 ▪ 克莱夫·贝尔( Clive Bell):一种对“有意味的形式”的评价
二、现代批评模式
▪ (一)心理学批评 ▪ (二)语言学批评 ▪ (三)文化批评
(一)心理学批评
▪ 心理学批评主要是指运用现代心理学的 成果来对作家的创作心理及作品人物心理 进行分析, 从而探求作品的真实意图, 以获 得其真实价值的批评。
心理批评——弗洛伊德
(1)内容:一切心理批评都有一个预设认知 前提,即艺术与梦的目的一样,都是隐秘 地满足了人们在幼儿时期被压抑的欲望。 后来,还被用到读者上,认为读者阅读文本 是一种本我幻想与自我防御的关系,在文 本的障眼法下,读者满足了本我的欲望。
(2)缺陷:作家=精神病人(寻找性的符 号);无法再次作审美欣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