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世纪文学批评的几种主要模式(一)

试析中世纪文学批评的几种主要模式(一)
试析中世纪文学批评的几种主要模式(一)

试析中世纪文学批评的几种主要模式(一)

论文摘要:欧洲中世纪有着相当丰富和卓有成就的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资源,它既继承和发扬了古典主义时期的一些批评传统,又在基督教文化大语境的浸润下产生了新的批评模式,在某些重要方面开启了文艺复兴以后近代批评的先河。特别是在其比较的批评类型中还可以找到今天作为一门学科的比较文学的最原初形态,而当时的语法学批评、修辞学批评等,也可以看做后世影响巨大的形式主义批评的最原初形态。中世纪对诗歌有四种最重要的定位:语法学的、修辞学的、逻辑学的和哲学的。其中语法学定位历时最久,并且是中世纪人文主义的载体;修辞学定位在古典主义后期几乎已销声匿迹,其后以语法学论文的形式出现;逻辑学定位与经院哲学密切相关,哲学定位则与柏拉图主义血肉相连,从古典主义后期一直延续到文艺复兴时代。

论文关键词:中世纪;文论;比较文学;批评模式

对欧洲中世纪的文艺理论史,学术界向来关注较少。这种状况即使在西方的文艺理论史研究领域也非常突出,而相比之下,我国国内关于中世纪文艺理论史的研究则更为薄弱,长期处于被忽视状态,不仅资料匮乏,缺乏整体的了解和把握,而且还存在着许多误解。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因素。

所幸的是,在上世纪70年代,西方一些颇有见地的理论家就已充分意识到连接古代与现当代的中世纪文论的重要性。1974年,纽约城市大学阿利克斯·普瑞明格教授联合他的同事们编撰出版的《古典的和中世纪的文学批评:翻译与解释》在当时就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他们对通行的关于中世纪批评的一种经典论述——l952年出版的阿特肯斯的《英国文学批评:中世纪阶段》——提出批评,认为“阿特肯斯的方法不仅带有偏见,而且,简直把该课题推向了绝境”。十年后的1984年,当人们争相讨论时髦的现代理论时,该书下半部分“中世纪的文学批评”的主要编者、曾执教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英语与比较文学专业的小哈迪逊教授,在该书单行本再版序言中指出:“批评史是当前文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最近十年来。理论界对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符号学等等兴趣很大,所有这些新领域的初衷都在于发现更为有力的批评方法。这种兴趣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批评史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他还说:“对于古典时期和中世纪后期,包括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和七十年代的批评,我们都有足够多的研究和文献。然而从四世纪到十四世纪的这一千年间,批评历史和文献却是一个巨大的空白。这种空白是可以理解的,但却是……不可原谅的。它导致了对古代文学美学和文艺复兴文学美学之间关系的一种扭曲的……理解。它也使所有人……不能理解那种显然很离奇、但事实上却非常严肃的对待文学的态度……”这批有见识的理论家们对中世纪的一些经典批评文本进行了整理和英文翻译,给我们提供了理解和研究中世纪批评整体风貌及其内在发展线索的可能。

中世纪文艺理论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它的文学批评模式,而且,尽管在中世纪修辞学和诗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但是属于两种不同的学科3。中世纪的人们依据不同的分类基础对知识进行了分类,基本的分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三分法,即以语法学、修辞学和逻辑学“三学科”为分类基础的分类法;另一种是四分法,即以几何、算术、天文和音乐“四学科”为分类基础的分类法。我们可以以“三学科”为参照系分别探讨诗与三学科的关系,梳理出中世纪文学批评的几种主要的批评模式。然后,将诗与“四学科”也视作一种批评模式,整体论述它们之间的关联。

1.诗与语法学

中世纪的诗学是在语法课上出现的,并且在语法课上占据着最传统和最持久的位置。昆提良在《雄辩家的培养》中将语法学定义为正确言谈的科学,是诗人的学问,为诗学与语法学的联系提供了一个基本公式。维克托瑞纳斯在《论语法艺术》中把语法学看做是解读诗人和历史学家的科学。由此,语法学的批评传统是中世纪人文主义的主要载体,众多的学者将文学

研究或阅读诗人看做人文学科的中心。诗歌与语法学的这种联系产生了三种各具特色的批评类型。

第一种是评注和注释,即对某些文本进行评注和解释。尽管这些评注和解释并未形成一篇独立完整的文章,但在当时是一种较为典型的文本批评模式。它一般都是首先简述作者生平,然后评论作品自身的形式和风格,而主要部分则是对文本中个别词句的注释。这些评注的目的不是为了说明作品的审美特征,而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学习这些作家的写作技巧以增加文采。这些注释可以用来定义生僻的词句,解释复杂的语法结构,指明修辞手法,有时还能揭示文字的道德寓意。当时的作家们注解了维吉尔、特伦斯、贺拉斯等古典主义后期的作品,由于中世纪文学处于基督教的语境之下,所以一些基督教作家对作品的注释显然是为解释《圣经》做准备的。l2世纪利拉的尼古拉斯的《普世圣经注释》是中世纪“圣经注释”一部公认的力作。

第二种是音韵学批评,即评价诗的韵律。古典语法学包括拼写、音节划分和元音音量的研究,其中最后一种研究的扩展形成韵律学,它的基本理论是:诗歌不是内容和方法的,而是韵律的;它对应的不是历史,而是散文。也就是说,形式重于功用,我们说一部作品是“英雄史诗”是囚为它使用了六韵部英雄诗体的格律,而不仅仅是依据它的内容。当时的诗韵学论文主要有奎尔的《拉丁语法》、贝德的《论韵律》、但丁的《论俗语》、德肖的《修辞艺术》等,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特瑞希诺的《诗论》和贝勒的《保卫和发展法兰西语言》以及盖斯克因的《教育笔记》中都还明显保留这种批评风格。

第三种批评类型可以称作作家比较。文学传统从一开始就是可以比较的,昆提良在《雄辩家的培养》中列举了作家名单,目的是将一部罗马作品与其所模仿的希腊作品作修辞学方面的比较,这可看做这种批评类型的第一次尝试。在这里我们还可以找到今天作为一门学科的比较文学的最原初形态。中世纪基督教作家继承了比较的传统,并将比较转向了拉丁作家和希伯来作家之间,而且他们的视阈中既有基督徒作家,也有异教徒作家,兼容了基督教经典和世俗文学,尽管他们提醒人们说,研究世俗文学的主要理由是为注释《圣经》作准备,但这种对不同作家兼容并进行比较的批评传统与前两种批评类型一样,成为中世纪人文主义产生的温床。

2.诗与修辞学

语法学批评的类型有着明确的形式,相比之下,中世纪修辞学批评的情况要复杂得多,主要表现在诗与修辞学的关联上。在某些方面,古典主义时期诗与修辞学的联系比中世纪还要紧密。在古代的著作中,唯有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不是完全借助于修辞学的。许多被视为古典主义的批评作品,如德米特里乌斯的《论风格》、朗吉努斯的《论崇高》,其实都是关于修辞术的批评,只不过是运用于诗的文本罢了。

文学批评常见问题解答

第一章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概述 1.何为批评理论? 答:批评理论是大约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当时文学理论日益批评化,文学批评日益理论化,文学理论与批评界限越来越模糊,批评理论这一新形式应运而生。 批评理论是对文学阅读和文学批评的进一步深化。文学阅读是指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词句和意义的翻阅、理解与体验过程;文学批评是指读者在文学阅读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评论;批评理论则是文学批评理论的简称,是指读者在对文学现象的阅读和批评过程中体现的特定批评方式、借此而对更普遍的文学问题的反思以及这过程中体现的价值系统。 批评理论不仅有具体批评方式,而且还有由此出发而对更普遍问题的探索,以及相应的作为支撑的更大的文化价值系统,是一种基于阅读的、与具体批评相结合的理论。 2.依据中外批评理论的一个模式分析一具体文本。 答:对职业化牛仔裤的“文化研究”批评,如下(只提纲要)。 文化现象:白领女性越来越多地选择职业化牛仔裤作为自己的着装选择。 背后的文化内涵:(1)时间紧缺文化的体现;(2)女性对自由的更多要求、向往;(3)日常审美化的进一步要求。 第二章西方批评理论的历史与现状 1.何为批判现实主义? 答:批判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批评理论中影响最为重大的文学流派,19世纪中后期最为辉煌,成为一时的主流,后来成为多种文学观念中之一种。 现实主义批评理论是在认识性价值论模式基础上形成的文学观念,现实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真实性、典型、完整的故事,而批判现实主义更侧重于对社会的揭露与批判等。批评家们就是以这些概念为标尺来衡量文学作品的。他们确信文学可以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并进而对生活产生改造作用。批判现实主义批评有两个最杰出的范例,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批评实践,另一个是19世纪俄国的那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中世纪历史 从公元5世纪至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是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中世纪是欧洲封建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的时期。 二、中世纪文学的文化背景与基本特点 (一)、基督教神学统治的文化 中世纪的文化特点是宗教文化,即基督教神学统治的文化。封建制度较之奴隶制,毕竟是更进步的社会结构,我们不能对中世纪文化全盘否定。 基督教产生的历史条件 公元二世纪中叶,在罗马帝国的镇压下,犹太人被赶出了住地,流亡散居欧洲各地。处于?散亡?中的犹太人把信奉的基督教散布于?散亡?之地。这为基督教成为全欧性的、世界性的宗教提供了社会土壤和种族土壤、欧美普遍信奉基督教。中世纪时,基督教正统教会成为封建社会的支柱,一切学术、教育都置于神学的控制下 在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统治,指的是天主教,它成为西欧各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并把哲学、政治、法律等,置于天主教神学的控制之下。天主教会企图将封建制度神圣化,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形成政教合一的统治形式,教会和王权共同统治,教皇对世俗政权也有最高权力。

(二)、基督教基本观点 ★原罪观:基督教教义的核心观念是原罪观。 ★救赎观:上帝派耶酥基督为人类的罪代受死亡,流出宝血以赎相信者的罪。 ★救世主意识:救世主观念指的是耶稣降生世间,为拯救人类脱离罪恶,得到永生。 (三)、教会伦理 教会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有:爱、宽恕、勿抗恶、禁欲主义、信仰等。 中世纪文学的思想特征 1、基督教思想制约文化 2、歌颂爱国主义英雄主义 3、出现反映特定阶层思想内容的文学作品 中世纪文学的艺术特征 1、文学表现内容拓展 2、艺术形式更为成熟 3、艺术表现手法得到开拓 4、情感性强 中世纪文学的基本类型 教会文学 英雄史诗 骑士文学 城市文学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考研专业课复习方案

华中师范大学专业课复习方案 专业课一:中外文学史 中外文学史:华师的文学专业课数目很多,涉及面非常广,教材也十分庞杂,盲目复习,难以起手,必须要做到去粗取精,析出重点,而一般考生在初期复习中很难做到。 大纲给出的专业课参考书目包含以下: 文学各专业: 《文学理论》刘安海、孙文宪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孙文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四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两本文学史任选其一)《中国文学史》(三卷)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两本文学史任选其一)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中下编)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上、下册)王庆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外国文学史》(第1-4册)聂珍钊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 复试专业考试参考书目: 文艺学: 《文学批评原理》王先霈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张三夕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文学史》(四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两本文学史任选其一)《中国文学史》(三卷)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两本文学史任选其一)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中下编)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上、下册)王庆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外国文学史》(第1-4册)聂珍钊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 《外国文学史》(上、下)郑克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比较文学教程》胡亚敏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 中国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教程》刘守华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影视文学: 《电影媒介与艺术论》李显杰、修倜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硕士(语文)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版

文学批评作业(附答案)

第1题(2.0) 分 女权主义批评在方法论方面的特点是C A、单一性 B、科学性 C、多元化 D、复杂性 第2题(2.0) 分 提出“陌生化”概念的是俄国形式主义的 B A、雅各布森 B、什克洛夫斯基 C、艾亨保姆 D、韦勒克 第3题(2.0) 分 ???提出“陌生化”概念的是俄国形式主义的 B A、科学研究活动 B、艺术审美活动 C、创作实践活动 D、社会交际活动 第4题(2.0) 分 文学批评文章掌握好对象在真、善、美各方面所达到的度叫做 B A、警策 B、分寸感 C、章法 D、规格 第5题(2.0) 分 文学批评研究的对象是 B A、抽象思维的产品

B、艺术思维的产品 C、思辩活动的产品 D、逻辑活动的产品 第6题(2.0) 分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开创选本批评先例的是 A A、萧统的《文选》 B、陆机的《文赋》 C、《文心雕龙》 D、《诗品》 第7题(2.0) 分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开创“诗话”这种独特批评形式的是 A A、欧阳修的《六一诗话》 B、严羽的《沧浪诗话》 C、张戒的《岁寒堂诗话》 D、叶梦得的《石林诗话》 第8题(2.0) 分 20世纪文学批评变化发展的动力是 C A、继承与创新 B、改革与创新 C、批判与否定 D、思考与理解 第9题(2.0) 分 文学批评整体说来属于逻辑思维,但包含了不可缺少的 D A、抽象思维成分 B、艺术构思成分 C、艺术虚构成分 D、艺术思维成分

第10题(2.0) 分 文学批评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需要遵循形式逻辑规范和 C A、情感逻辑规范 B、生活逻辑规范 C、辩证逻辑规范 D、道德规范 第11题(2.0) 分 文学批评的基础是 B A、文学研究 B、文学欣赏 C、文学分类 D、文学创作 第12题(2.0) 分 印象主义思潮首先出自19世纪中期的印象主义 C A、音乐派别 B、雕刻派别 C、绘画派别 D、文学派别 第13题(2.0) 分 文学批评的成熟和繁盛在 D A、17世纪 B、18世纪 C、19世纪 D、20世纪 第14题(2.0) 分 春秋战国时期提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批评方法的是 B

文学批评与方法 课程总结

文学批评与方法课程总结 一、文学批评的定义 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包括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等)所作的研究、分析、认识和评价活动。 文学批评的研究对象 作家:毛泽东《论鲁迅》 作品:钟嵘《诗品》 作家作品:托尔斯泰《论莎士比亚及其戏剧》 文学流派:冯健男《<荷花淀作品选>序》 文学批评:韦勒克《当代欧洲文学批评概观》 文学批评的学科定位 文学史:是探讨各民族文学发展或世界文学中具体作家和作品的编年史研究。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普遍原理、一般规律、判断标准等。 文学批评:是分析和评价具体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 二、文学批评的性质 艺术性科学 文学批评既评价优劣,揭示艺术的本质和规律,又创造批评意境和思想美,具有科学和艺术的性质。 三、文学批评的功能 (一)文学批评的阐释功能 阐释功能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功能。所谓阐释,是指批评家对文本意义的探究和解释。 1、文学批评的中介作用 批评的纽带作用:作家——作品——读者 文学批评与作家:审美发现功能(朋友诤友) 车尔尼雪夫斯基最早发现托尔斯泰作品的特色,?°托尔斯泰伯爵最感兴味的却

是心理过程本身,心理过程的形式,心理过程的规律,用明确的术语来表达,这就是心灵的辩证法。 文学批评与读者:引导深入理解(平等对话) 夏志清:让历史活埋的作家重见天光 1961年,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由耶鲁大学出版。 夏志清颇为得意的是捧了四个人:张爱玲、沈从文、钱锺书、张天翼。 《小说史》重新给张爱玲定位,推许为”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 2、文学文本的意义阐释 文本释义即批评家立足文本,以解释者的身份分析、揭示作品中所展示和蕴含的意义,包括作品中所萌芽的新的倾向,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而作者本人却未明确意识到的东西。 文本释义的表现:对文本内容的阐释 对形式本身的阐释 《野草》:文本内容的阐释:韧性精神的颂歌 自我心灵的解剖 针砭社会的投枪 形式本身的阐释:独创性的散文诗 (二)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功能 通过文学批评中的价值导向,影响社会生活。 1、文学批评的社会评价作用 2、文学批评中的审美价值判断 (三)文学批评的哲学功能 1、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文学史的革新 2、文学批评与思维方式的革命 四、中国文学批评历史(古代) 先秦时期:孟子:以意逆志;庄子:得意忘言 魏晋南北朝时期萧统的《文选》开创了选本批评的先例。

外国文学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中世纪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中世纪的欧洲在精神文化领域内占有统治地位的是()。A.封建主阶级的思想B.基督教神学思想 C.世俗封建贵族精神D.新兴市民阶级思想 2.欧洲文学史上的“中世纪文学”指的是()。 A.初期的中期的文学B.末期的文学 C.中期和末期的文学D.初期、中期和末期的文学 3.教会文学的题材主要来源于()。 A.历史B.民间传说 C.圣经D.现实生活 4.骑士抒情诗的中心主题是()。 A.行侠B.护教 C.忠君D.爱情 5.最有名的普罗旺斯骑士抒情诗是()。 A.牧歌B.夜歌 C.破晓歌D.怨歌 6.中世纪欧洲城市文学最发达的国家是()。 A.英国B.法国 C.意大利D.德国 7.中世纪后期英雄史诗的中心主题是()。 A.爱国B.忠君 C.护教D.爱情 8.中世纪后期英雄史诗反映的社会生活是()。 A.氏族社会瓦解时期B.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C.封建社会繁荣时期D.封建社会衰落时期 9.中世纪骑士文学反映的思想意识的阶层是()。 A.教会B.贵族妇女 C.市民D.世俗封建主 10.中世纪城市文学中讽刺故事诗的代表作是()。 A.《驴的遗嘱》B.《卡勒瓦拉》 C.《列那狐的故事》D.《玫瑰传奇》 11.中世纪城市文学中一部风格独特的长篇故事诗是()。A.《玫瑰传奇》B.《列那狐的故事》 C.《驴的遗嘱》D.《卡勒瓦拉》 12.《罗兰之歌》这部史诗的基本主题是()。 A.爱情B.护教 C.行侠D.爱国 13.中世纪西欧流行的最有名的谣曲是()。 A.农民医生B.罗宾汉谣曲 C.农民舌战天堂D.神父阿米斯 14.《神曲》的主要内容取材于()。 A.历史B.神话传说 C.圣经D.意大利现实生活 15.但丁创作《神曲》的目的是()。 A.表现宗教思想B.歌颂人类美好的感情 C.为人类指出一条从黑暗走向光明的途径D.宣传人文主义精神

青科成人教育《西方文论C卷》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1、新古典主义有着共同的基本主张,即“模仿自然”、“崇尚理性”、“严守规范”、“服从古典”等。 2、布瓦洛认为艺术创作中人物必须定性化、类型化 3、《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的作者是费什 4、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 5、叔本华宣称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 6、灵感的来源有两条途径:一是神灵凭附,另一条是灵魂回忆 7、’荣格认为文学作品类型可以分为:心理的和幻觉的两种。 8、西苏提出了描写躯体的口号,强调妇女用自己的肉体表达自己的思想。 9、《诗学》的作者是亚里斯多德。 10、泰纳认为文艺创作取决于种族、时代、环境三种力量。 二、选择题BAACD ABDCD 1.()是米利特的重要著作 《第二性》 B.《性政治》 C.《一间自己的房间》 D.《女权辩护》 2.()说:“诗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A.华兹华斯 B.夏多勃里昂 C.雪莱 D.海涅 3.黑格尔认为艺术就是()与感性显现的自由统一的整体 A.理念内容 B.情感内容 C.灵魂内容 D.智慧内容 4.波特莱尔提出了() A.通感说 B.反映说 C.感应说 D.个性说 5.( )是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第二任所长,开创了一种重在批判的社会学理论 A.格林贝格 B.马尔库塞 C.弗洛姆 D.霍克海姆 6.人们将萨义德、( )与霍米·巴芭称为后殖民理论的“三剑客” A.斯皮瓦克 B.依利格瑞 C.莫尔斯 D.肖沃尔特 7.()是海德格尔的重要著作 A.《接受理论》 B.《存在与时间》 C.《辩证理性批判》 D.《自由之路》 8.直觉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和克罗齐 A.科林伍德 B.梅特林克 C.安德列耶夫 D.柏格森 9.()是韦勒克、沃伦合著的重要作品 A.《文学批评原理》 B.《实用理论》 C.《文学理论》 D.《文学批评:简史》 10.达·芬奇提出了著名的() A.情感说 B.心理分析说 C.表现说 D.镜子说 1、“耶鲁学派” 所谓“耶鲁学派”,指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在美国耶鲁大学任教并活跃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几个有影响的教授,包括保尔?德曼、哈洛德?布罗姆(Harold Bloom)、杰夫里?哈特曼和希利斯?米勒。 2、泰纳

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答案

《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第一批次 通俗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有着共同的指向和相似的建立基础。正确 “艺术是现实的反映”是我国实践派美学代表性观点。错误 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总纲是::“诗言志” 五四时期以写爱情诗闻名,被朱自清誉为“对于旧礼教好像投掷了一枚炸弹”的现代诗人是:汪静之 曹丕讲:“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里所讲的“文章”包括: 文学非文学各种应用文体议论文 “诗言志”中的“志”在古代主要是指:政治抱负 文学作为审美乌托邦,它所代表的文艺与现实生活的基本关系是:冲突与对立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评价徐干“时有齐气”,这意味着影响文学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地理环境 在我国的文论史上,首次运用西方文论话语体系全面地评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著作是:《评论》 充分肯定自然环境对文学有直接影响,并提出了著名的“三要素”说的理论家是:泰纳 我国传统文论史上较为完整和系统的一部文论著作是::《文心雕龙》 明确提出诗歌应“乐意戴着脚链跳舞”的现代诗人是:闻一多 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大众文化的态度主要是: 斥责 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被称为“革命好莱坞”的是:当代革命文学 第二批次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语出《文心雕龙》。错误 白居易曾激烈主张“文章合为时而做,诗歌合为事而做”。正确 文革时期,被奉为“革命文艺”最高典范的艺术样式是:报告文学 中国当代战争文学所追求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庸人把唯物主义理解为贪吃酗酒娱乐肉欲 作为人类整个心灵活动的产物,艺术作品通常表现为:感觉梦幻欲望情感 我国古典诗歌尽管主题的种类繁多,但是大致可以分为农业诗政治抒情诗 中国古代诗歌中著名的叙事长诗包括:《孔雀东南飞》:《长恨歌》 30年代郑振锋、傅东华主编的《文学百题》一书把文学作品的体裁分为:散文诗小说戏剧 近代以来,在域外小说及文艺的译介方面最引人注目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政治性 艺术发展规律主要表现为:有自己独立发展道路不同于科学 中国当代革命文学的创作规范包括:“根本任务论”“三突出”“三陪衬” 过去长久以来,我们心目中作为文学艺术传统的典范的是士大夫文艺宫廷文艺民间文艺山歌 受古代农耕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我国传统文论在阐释诗的起源及情感表达方式时多采用:物感说 第三批次 1、现代新诗即摆脱古典诗歌的艺术形式的束缚而来的。正确 2、中国历史上的圣贤英雄特别是在红色经典中与西方常常形成鲜明对照,他们往往都与女色女色无染日正确 3、当代中国革命战争文学所严厉批评和鞭笞的人物形象主要包括:贪生怕死的胆小鬼信奉活命哲学的叛徒 4、在《什么是散文》中主张把散文视为新文学的一个独立部门而把论文、宣言等斥于散文之外的人物是:朱自清 5、李泽厚认为美感的矛盾二重性主要体现在:主观直觉性客观功利性 6、在肯定自然环境对文学的直接影响等方面有着相似的理论主张的人物是:刘勰、泰纳泰纳、孟德斯鸠 7、文学批评的核心应当是:文学性

文学批评方法

第九章西方现代文艺批评方法的借鉴 20世纪欧美文艺批评形形色色,各种流派都有自己的理论、方法体系,同一流派中也存在不同见解,兴衰更迭,情况复杂。西方文艺批评流派及其方法,产生于外国一定历史条件下,与当时当地的文化背景密切联系,即使在欧美不同国家的文化也是各具独特的民族性和地方色彩,与中国特有的文化系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们研究外国文艺批评方法,要联系具体方法产生的时代及文化背景,了解其理论主张及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加以比较辨析,才能正确借鉴。 特别要指出,西方各种批评理论与方法,往往与某种哲学观。念、美学思想、文艺理论或与某一门学科的理论密切相关。20世纪以来,欧美哲学表现为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对峙,随着战后情况的变化,在美学中表现为经验主义抬头和理性主义衰微,一个新的经验主义的时代开始了。在艺术理论上继承了18世纪末浪漫主义兴起以来,强调艺术创作中的无理性和直觉能力的理论;弗洛伊德学说更加推进了无理性的导向;艺术被排斥在社会主流之外,与现代主义兴起同时表现出反写实、反传统、反理性的偏向,强调主观,倡导表现,关注审美经验,注重形式,从模仿论走向表现论。在文艺批评上摆脱传统批评模式,批评对象从以作家创作为中心转移到以作品文本和读者为中心。批评范围由作家身世及社会文化背景缩小到文本的语言文字;从阅读作品研究接受转移到抛开作品去研究阅读接受。总的看来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脱离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注重形式,分析作品本文;二是引进现代学科成果,使哲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向文艺批评渗透结缘,注重综合互补,开拓新方法。我国80年代文艺研究出现“由外向内转”的趋向,如果走向极端,把作品与外部联系分割开来,将使文艺远离社会,使批评走向歧路。这方面西方就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由于西方各种文艺批评理论、方法,都是一门专门学科,加上流派繁多,本章只能就几种主要批评方法概略评介,供大家批判地学习,为发展和完善现代文艺批评方法论提供借鉴。 第一节新批评 新批评的产生 新批评又称形式主义批评、本体论批评或本文批评。它产生于20年代的英国,30年代出现于美国,四、五十年代在英、美红极一时,60年代在法国形成一个高峰,成为一股国际性的文学理论批评思潮,之后逐渐衰落。但作为一种批评方法,仍然活跃于西方,特别是大学的文学课堂。美国韦勒克就是当代新批评的著名代表。 新批评得名于1941年美国兰索姆发表的《新批评》一书的标题。所谓“新”,主要是针对英美传统的旧式批评流派而言。它是在反对只注意作家,从历史、道德、心理或社会等外在方面去寻求作品解释的流行批评倾向,一为适应现代派文学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直是一种适用于现代派文学的批评方法。新批评只强调研究作品本文,中心是探讨作家如何表现他们的经验和感爱?作品如何通过形式产生美学效果?兰索姆的《新批评》提出了“本体论”的主张,体现了新批评的根本特点,即认为文学的研究对象只限于作品本身,把作品本文看作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新批评发展了20年代苏联动形式主义批评理论,使文艺批评的中心从作者引向作品。兰索姆认为“新批评几乎可以说是由理查兹开始的。”因为英国理查兹所代表的语义分析学为其提供了批评方法。而被认为是新批评派的创始人的文略特,作为新批评派的批评家、现代派诗人,他所提出的有机形式主义的文学观和象征主义的诗歌理论。奠定了新批评的理论基础。 理查兹从语义研究出发,把语言的使用分为“科学性”的和“感情性”的,前者的功用是指事称物,传达真实信息;后者的功用则是激发人的情感和想象。前者是真实的陈述,是科学的真,后者是所谓的“伪陈述”,是艺术的真。艺术的真实不等于客观事实。他强调文学作品在读者心理上产生的效果,认为一部作品只要总的效果是统一的,前后连贯具有内在的必然性,使读者觉得合情合理,就具有艺术的真实。因此文学作品本身符合逻辑,就形成了一个独立体,不必仰仗历史或科学来取得存在的理由,因而在批评中也无须用实证的态度来进行。 艾略特针对浪漫主义的表现理论,宣称:诗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因为艺术的情感不是个人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诗人要表现这些情感就必须找到与这些情感密切

《西方文艺理论》期末复习资料

《西方文艺理论》期末复习 整理:何睿时间:2010年12月 一、填空题 1.柏拉图的代表作品是《文艺对话集》。 2.亚里士多德的代表作品是《诗学》。 3.贺拉斯的代表作品是《诗艺》。 4.郎加纳斯的代表作品是《论崇高》。 5.普罗提诺的代表作品是《九章集》。 6.奥古斯丁的代表作是《忏悔录》和《上帝之城》。 7.托马斯.阿奎那的代表作品是《神学大全》。 8.但丁的代表作品是《神曲》和谈《神曲》的信——《致斯加拉大亲王书》。 9.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是论画的笔记。 10.新古典主义的诗学法典是布瓦洛的代表作品《诗的艺术》。 11.狄德罗的代表作品是《关于美的根源及其本质的哲学探讨》和《论戏剧诗》。 12.布封的代表作品是《论风格》。 13.维柯的代表作品是《新科学》。 14.莱辛的代表作品是《拉奥孔》和《汉堡剧评》。 15.康德的代表作品是《判断力批判》。 16.歌德的代表作品是《歌德谈话录》。 17.席勒的代表作品是《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18.黑格尔的代表作品是《美学》。

19.华兹华斯的代表作品是《<抒情歌谣集>序言》。 20.雨果的代表作品是《克伦威尔》“序”。 21.巴尔扎克的代表作品是《“人间喜剧”前言》。 22.泰纳的代表作品是《艺术哲学》。 23.左拉最著名的理论是“实验小说”理论。 24.别林斯基的代表作品是《1847年俄国文学一瞥》。 25.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代表作品是《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26.杜勃罗留波夫的代表作品是《俄国文学发展中人民性渗透的程度》。 27.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是《艺术论》。 28.狄尔泰最著名的思想是精神科学美学。 29.尼采的代表作品是《悲剧的诞生》。 30.弗洛依德的主要理论是心理分析学的文艺观,《诗人与幻想》。 31.荣格的主要理论是分析心理学理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 32.拉康的主要理论是无意识理论与诗学结构。 33.什克洛夫斯基的代表作品是《关于散文理论》。 34.瑞恰兹的主要观点是新批评,《文学批评原理》。 35.巴赫金的理论是交往、对话主义文学理论。 36.洛特曼的理论是文艺符号学思想,《艺术文本结构》。 37.马利坦主要关注艺术与诗。 38.海德格尔的代表作品是《艺术作品的本源》。 39.萨特的代表作品是《什么是文学》。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题与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一 一、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以意逆志 2、发愤著书说 3、妙悟说 4、六义说 5、无我之境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 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3、试述唐宋文道观的异同。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孔子“兴观群怨”说的理论内涵,并指出王夫之对此说的发展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试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后世还有哪些文论家提出过类似观点?试述之。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一答题要点 答案要点: 一、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 1、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深刻理解作品的方法。“逆”,此处即为“求”的意思;“志”,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的理解历代有分歧,旧注指说诗者之意,近代指作者之意,两者实际很难分开。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解说作品时,不要抓住其中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而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 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妙悟说:是严羽提出的学诗的重要方法。妙悟原为佛语,指佛理高深莫测,不可言传,因而认识佛理不能靠逻辑推理或语言文字的解说,只有心领神会的方式才能进行。严羽认为学诗与学佛相似,诗歌意境空灵虚幻,变化无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诗境的把握同

欧洲中世纪时期艺术的基本特征汇总

欧洲中世纪时期艺术的基本特征 并 对《弗拉基米尔圣母像》作详细的图解说明 一、早期基督教美术 公元一世纪中叶正值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在西亚巴勒斯坦一带诞生了一种新的宗教——基督教,它是从犹太教的一个教派演化出来的。 早期的基督教宣扬平等,道德完善,鄙夷富人,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博得了下层人民的拥护,传播十分迅速。基督教不崇拜罗马众神,也不敬仰罗马皇帝,因此基督教在最初的二、三百年间受到罗马统治者的的残酷压制,基督教徒不能公开建教堂,他们的宗教仪式也只能在私宅或埋葬基督教徒的地下墓室进行。在这些地下墓室的顶部和墙壁上他们画满各种圣经题材的壁画,这些墓室成为早期基督教艺术的宝窟,公元4世纪君士坦丁堡大帝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后,教徒们才开始在地面上兴建基督教堂,早期基督教艺术主要包括墓室壁画和建筑。 地下室壁画的题材多取自圣经,采用隐喻性和象征性的手法,例如鱼和善良的牧羊人表示基督,鸽子表示圣灵,孔雀代表永恒,心象征博爱等等。这些墓室壁画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试图用新的手法来表现抽象的灵魂和对宗教的虔诚,而不在乎所画的形象是否真实生动,故有的作品显得抽象怪异,不够自然和谐。看来他们还没有找到恰当的艺术形式,而且也未能完全摆脱希腊、罗马古典艺术的影响,所以往往作品中借用古典艺术的形象,甚至借用古代神话中的情节。 早期的基督教堂中都有壁画和镶嵌画作为装饰,5世纪后镶嵌画逐步成为教堂主要的装饰形式。圣康斯坦察教堂拱顶就采用了华丽的玻璃马赛克作装饰画,获得极佳的效果。圣马利亚教堂也有以圣经为题材的镶嵌画。 二、拜占庭美术 “拜占庭美术”不仅是对东罗马帝国美术的称谓,它同时亦指一种样式,即君士坦丁堡的宫廷美术样式。在美术史上,这一样式直到6世纪初的查士丁尼时代初现风采。而拜占庭美术与早期基督教美术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可明确标定的分水岭,强烈的传统感贯穿了拜占庭美术的发展史。 查士丁尼在为时期是拜占庭踢过的黄金时代,不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文化艺术上,都领到着整个基督教世界。在拉文纳的圣维塔里教堂保存着《皇帝查士丁尼与他的亭沉闷》和《皇后狄奥多拉与她的侍从们》。拜占庭美术的独特个性于此第一次得到充分的表达。高度提纯的色彩与明暗关系强调了人物作为物质的精神性存在其形式上的抽象性,程式化的人物造型则向我们展示了欧洲艺术中一种新的人向美的理想:瘦高的身材纤巧的双足,尤其是杏仁形的小脸和凝神谛视着的大眼睛,小嘴、弯眉以及窄长的鼻子——这种理想的相貌将在此后的拜占庭美术中反复出现。扁平的人像“悬浮”在金色的背景前,没有动作,没有表情,时间与深度空间的维度在这里都不存在了,于是尘世中流逝的现象(生命及权力)就被升华成了天国永恒的存在。

文学批评的功能和作用

文学批评的功能和作用 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中参与文学运动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特定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史等文学现象作具体的分析、阐释和评价,包括对与这些文学现象相关的其他现象作具体分析和评价。 关于文学批评,韦勒克在其各类著作中一以贯之的做法是将它同文学理论、文学史作为文艺学的三个并列且密切联系的分支来分析的。在与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中,他认为“在文学‘本体’的研究范围内,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者加以区别,显然是最重要的。”“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而应当将“研究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 ①看成“文学批评”或者“文学史”。可贵的是,韦勒克在此分析基础上又以整体的、系统的、综合的眼光指出了这几个学科的“互相包容”性: 文学理论如果不植根于具体的文学作品,文学研究就不可能进行,文学的准则、范畴和技巧也不能凭空产生。反过来看,“没有一套问题、一系列概念、一些可资参考的论点和一些抽象的概括,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编写也是无法进行的。” ②显然,文学理论不包括文学批评或文学史,文学批评中没有文学理论和文学史,或者文学史里欠缺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这些都是难以想象的。 可见,韦勒克一方面指出了文艺学三个分支学科的个性,另一方面又十分强调它们彼此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那么文学批评又有什么功能呢?个人认为,文学批评主要有以下三种功能:第一,文学批评具有阐释功能。阐释功能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功能,所谓阐释,是指批评家对文本的理解和说明,是一种人类通过文本达到理解、进行对话的行为。而诠释,则是关于阐释行为的理论和学说,探究为何、如何阐释。阐释功能主要表现在:首先,文学批评具有中介作用,对作家的作用和对读者的作用。文学批评的介入不仅促使作品的传播和深化,而且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在历代人们的关注中得以延伸。文学批评不仅可以引导读者深入理解作品,还可以是批评家与 ①[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著,刘象愚邢培明陈圣声李哲明译.文学理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2页 ②同上,第33页.

华师考研笔记-文学理论_下_

第六章文学思潮、流派与类型 一、文学思潮 1、文学思潮 文学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运动或时代变革的推动下,一些政治文化思想相近、创作主张和审美追求相似的作家共同形成的有广泛社会倾向性的文学运动或文学潮流。 2、文学思潮有着严格的规定性 ①文学思潮受制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②文学思潮表现为一定的文学运动或文学潮流 ③文学思潮以一定的文学思想作旗帜 ④文学思潮以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作品、文学理论著作、文学批评著作作为实绩。 3、文学思潮出现的原因 ①(外在原因)由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所引起的社会思潮、哲学思潮是文学思潮形成的根本原因 ②(内在原因)文学自身的运动和发展的需要 4、文学思潮出现的意义 文学思潮的出现是文学走向自觉的标志,也是文学进一步求生存、求发展、求繁荣的一种努力。它对于文学的革新和进步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以从宏观视野把握作家的创作;其次,可以从中发现文学发展的规律。 二、文学流派 1、文学流派的含义 所谓文学流派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由思想倾向、艺术倾向、文学见解、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结合而成的文学派别。 2、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潮的关系 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它们在很多情况下是同时出现,彼此相辅相成、互相影响。文学思潮既可以促进文学流派的形成,又可以推动文学流派向前发展;文学流派本身的不断运动,可以导致文学思潮的产生,以至在某种情况下可以说,文学思潮是依存文学流派的。(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促成了乡土派小说、社会分析小说、京派小说等文学流派,它们的不断发展壮大又影响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 3、文学流派形成的标志 文学流派是一个民族的文学进入成熟时期的产物,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学发展的标志之一。文学流派的形成至少要有一个相当数量的作家群:首先使思想倾向的一致,其次是文学观念的相近,文学见解、创作主张、审美追求等有共同之处;第三,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基本相同或相近的文学风格。一方面,各个作家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另一方面各个作家合起来又从各自的侧面显示了某些相同或相近的风格。 4、文学流派形成的原因 文学流派形成的原因:社会历史条件是客观原因,也有文学自身的原因。大量作家意识到只有组织起来形成相应的文学流派才能扩大自己的优势;外国文学理论、美学观念的影响也可以促成文学流派的形成。 5、文学流派在文学发展中的作用 文学流派的出现有几种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文学流派在文学发展中各具不同的意义。

西方文论试题库

《西方文论》 一、填空 1、新古典主义有着共同的基本主张,即“”、“”、“严守规范”、“服从古典”等。 模仿自然、崇尚理性 2、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事物的本质是由构成的,美就是。 数、和谐 3、《判断力的批判》的作者是,《美学》的作者是。 康德、黑格尔 4、柏格森认为,实在,就是“”或“”,只能用直觉把握。 绵延、生命冲动 5、伽达默尔把作品的存在视为与的相遇,参与者和历史流传物的攀谈。 解释者、原始文本 6、文化诗学注重以、的诗学的眼光分析一切文化本文。 虚构性、想象性 7、布瓦洛认为艺术创作中人物必须、。 定性化、类型化 8、在建立民族文学的问题上,歌德认为文学是的,又是的。 民族、世界 9、唯美主义的传播因其和适应了青年知识分子的心态。 反叛性、纯美要求 10、《艺术哲学》的作者是,《拉辛与莎士比亚》的作者是。 泰纳、斯丹达尔 11、《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的作者是,《存在与虚无》的作者是。费什、萨特 12、中世纪已经有了较为成形的阐释《圣经》的和考释古典文献的。 释义学、文献学 13、狄德罗强调戏剧要,提出了戏剧的。 拥抱现实、情境说 14、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文学的功能在于:、和判断生活。 再现现实、说明生活 15、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结构由、和超我组成。 本我、自我 16、《真理与方法》的作者是,《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作者是。 伽达默尔、本杰明 17、卡勒认为批评的注意力应着眼于,读者的。

文学能力、阅读行为 18、柏拉图提出了、两大文艺政策。 驱逐诗人、文艺法制化 19、《诗的艺术》的作者是,《新科学》的作者是。 布瓦洛、维柯 20、叔本华宣称世界是我的,世界是我的。 表象、意志 21、维柯认为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都经过三个大的时代:、和人的时代。神的时代、英雄的时代 22、英美新批评对于文学语言的研究提出了、、悖论、反讽等理论概念。含混、张力 23、费什认为文学作品是,阅读是个。 活动艺术、事件 24、灵感的来源有两条途径:一是,另一条是。 神灵凭附、灵魂回忆 25、在康德看来,审美活动是一种与无关,不以概念为前提的“的合目的性”活动。 功利、无目的 26、《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作者是,《悲剧的诞生》的作者世。 叔本华、尼采 27、俄国形式主义提出了及相关的主张。 文学的科学性、陌生化 28、后现代主义的弊端是极端的、的倾向。 非理性、非价值化 29、荣格认为文学作品类型可以分为:和两种。 心理的、幻觉的 30、亚里斯多德把知识分为三类:理论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创造性知识 31、康德认为艺术天才具有、、和不可传授性的特征。 创造性、典范性 32、尼采用和两个象征形象来阐述他对艺术的基本观点。 酒神精神、日神精神 33、《叙述的方式》的作者是,《盲视与洞见》的作者是。 热奈特、德曼 34、西苏提出了的口号,强调妇女用自己的肉体表达自己的。 描写躯体、思想 35、“卡塔西斯”(katharsis)罗念生译为“”,朱光潜译为“”。 陶冶、净化

文化文学批评观点的构建

文化文学批评观点的构建 简称《略览)))共包括九篇较为简短的文章,这些文章分别介绍了西方 文论中的精神分析批评神话与原型批评、英美新批评、俄国形式主义 与捷克结构主义、结构主义语言学和人类学、结构主义诗论、结构主 义叙事学以及后结构主义的消解式批评。应该说,《略览》是当时系统 地介绍西方新的批评理论与方法比较早的著作。毕竟那时引进西方文 论正处于起步的阶段,因而《略览》也是重在回顾比较,重在介绍引进 西方的文学批评理论,以开阔我国文学批评的视野,丰富批评领域。 经过了这近二十年的实践与总结,张隆溪在《略览》中介绍的新的文 学批评理论与方法在我国的使用日益深人、完善,已不再是僵硬地套用 理论的框架、模式,而是将理论自然地融人到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中,使 作品的意义和内蕴持续地被丰富。最突出的要属孙玉石对鲁迅的(野草》实行的新阐发,新解释,使鲁迅研究经过这么多年仍然生机勃勃。 我们在引进西方的丈学理论对我们的文学作品实行阐发,解释的时候 是否想到过建构我们自己的批评理论?作为开放的世界大家庭的一员, 我们在从世界上“拿来”新的理论并娴熟地使用到批评中去的同时,也 应该把我们自己的批评理论,即在西方文论的启发下实行新的探索而建 构的成体系的批评理论贡献给世界。正如张隆溪所说:“新批评的形 式主义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不过对我们来说,从新批评得到一点启发, 充实和丰富我们自己的文学批评,那才是更有建设意义的积极态 度。’,¹这里的“积极态度”不但是借用西方的批评理论对文学 作品实行实践的文学批评,更应该借鉴西方文论来建构我们自己的批评 理论。但是翻一下80年代初以来的文学批评能够发现,即使文学理论 方面的成就不小,但那多是关于文学作品的理论的建构几乎是空白,多 数是批评实践上的成果,是对文学作品的各种各样的阐释,很少对零散 的实践性的批评实行归纳总结形成理论体系。当前,我国文学批评的理 论的建构仍停留在《略览》时期的层面上,这不能不说文学批评的悲哀,也不能不引起我们对这种现象的反思。

试析中世纪文学批评的几种主要模式(一)

试析中世纪文学批评的几种主要模式(一) 论文摘要:欧洲中世纪有着相当丰富和卓有成就的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资源,它既继承和发扬了古典主义时期的一些批评传统,又在基督教文化大语境的浸润下产生了新的批评模式,在某些重要方面开启了文艺复兴以后近代批评的先河。特别是在其比较的批评类型中还可以找到今天作为一门学科的比较文学的最原初形态,而当时的语法学批评、修辞学批评等,也可以看做后世影响巨大的形式主义批评的最原初形态。中世纪对诗歌有四种最重要的定位:语法学的、修辞学的、逻辑学的和哲学的。其中语法学定位历时最久,并且是中世纪人文主义的载体;修辞学定位在古典主义后期几乎已销声匿迹,其后以语法学论文的形式出现;逻辑学定位与经院哲学密切相关,哲学定位则与柏拉图主义血肉相连,从古典主义后期一直延续到文艺复兴时代。 论文关键词:中世纪;文论;比较文学;批评模式 对欧洲中世纪的文艺理论史,学术界向来关注较少。这种状况即使在西方的文艺理论史研究领域也非常突出,而相比之下,我国国内关于中世纪文艺理论史的研究则更为薄弱,长期处于被忽视状态,不仅资料匮乏,缺乏整体的了解和把握,而且还存在着许多误解。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因素。 所幸的是,在上世纪70年代,西方一些颇有见地的理论家就已充分意识到连接古代与现当代的中世纪文论的重要性。1974年,纽约城市大学阿利克斯·普瑞明格教授联合他的同事们编撰出版的《古典的和中世纪的文学批评:翻译与解释》在当时就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他们对通行的关于中世纪批评的一种经典论述——l952年出版的阿特肯斯的《英国文学批评:中世纪阶段》——提出批评,认为“阿特肯斯的方法不仅带有偏见,而且,简直把该课题推向了绝境”。十年后的1984年,当人们争相讨论时髦的现代理论时,该书下半部分“中世纪的文学批评”的主要编者、曾执教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英语与比较文学专业的小哈迪逊教授,在该书单行本再版序言中指出:“批评史是当前文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最近十年来。理论界对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符号学等等兴趣很大,所有这些新领域的初衷都在于发现更为有力的批评方法。这种兴趣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批评史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他还说:“对于古典时期和中世纪后期,包括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和七十年代的批评,我们都有足够多的研究和文献。然而从四世纪到十四世纪的这一千年间,批评历史和文献却是一个巨大的空白。这种空白是可以理解的,但却是……不可原谅的。它导致了对古代文学美学和文艺复兴文学美学之间关系的一种扭曲的……理解。它也使所有人……不能理解那种显然很离奇、但事实上却非常严肃的对待文学的态度……”这批有见识的理论家们对中世纪的一些经典批评文本进行了整理和英文翻译,给我们提供了理解和研究中世纪批评整体风貌及其内在发展线索的可能。 中世纪文艺理论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它的文学批评模式,而且,尽管在中世纪修辞学和诗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但是属于两种不同的学科3。中世纪的人们依据不同的分类基础对知识进行了分类,基本的分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三分法,即以语法学、修辞学和逻辑学“三学科”为分类基础的分类法;另一种是四分法,即以几何、算术、天文和音乐“四学科”为分类基础的分类法。我们可以以“三学科”为参照系分别探讨诗与三学科的关系,梳理出中世纪文学批评的几种主要的批评模式。然后,将诗与“四学科”也视作一种批评模式,整体论述它们之间的关联。 1.诗与语法学 中世纪的诗学是在语法课上出现的,并且在语法课上占据着最传统和最持久的位置。昆提良在《雄辩家的培养》中将语法学定义为正确言谈的科学,是诗人的学问,为诗学与语法学的联系提供了一个基本公式。维克托瑞纳斯在《论语法艺术》中把语法学看做是解读诗人和历史学家的科学。由此,语法学的批评传统是中世纪人文主义的主要载体,众多的学者将文学

中国文学批评史主要文论观点

(孔子的)“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 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提出来的,文中 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孔子的)“尽善尽美”说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有一句话:“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提出了“尽善尽美”说。 就是说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但到底什么样才叫“尽善尽美”呢?孔子还说过的另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论语·为政》篇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 邪。”“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孔子的)“辞达”说 "辞达"就主要应是指文学作品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作品的内容,不必要徒事与内容无关的文饰。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