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

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
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

一、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电力企业亏损严重,经营风险加大

2008年,以电煤为主的一次能源价格持续快速上涨、连续加息引起财务费用增加、以及不计成本承担抗冰保电、抗震救灾、奥运保电的社会、政治责任等多种原因,加上下半年市场需求迅速减缓,设备利用小时数下降,导致电力企业特别是火电企业利润水平大幅下降,电力企业出现整体性亏损。为了缓解电力企业的经营困难,国家有关部门对因冰灾和地震造成的损失给予了适当的补偿,并两次提高了上网电价。但由于电力企业政策性亏损太大,并未彻底解决问题,发电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亏损和电煤预付款增加造成现金流异常紧,部分发电企业在2008年甚至出现了现金流断裂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发电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缺煤停机、缺钱停机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第二次调价,上网电价上调2.5分钱,销售电价不调,致使电网企业也出现利润大幅下滑。

今年以来,电力需求进一步下滑,设备利用小时数继续下降,在煤价虽有所下降,但依然偏高的形势下,各发电公司经营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好转,亏损势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上半年电力行业利润增长14.6%,但分析主要是由集团等企业的盈利构成)。由于亏损额增大,现金流减少,各公司负债率进一步提高,除三峡总公司、集团外,两家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公司资产负债率都在80%左右,经营风险加大,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

(二)电力抗灾能力建设仍然薄弱

近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给电力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2008年年初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震灾害都对电力系统应急能力形成了严峻考验。电力行业在应急预案、管理机制、利用科技水平提升应急能力等方面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线路设计应对灾害能力过低,在灾害面前易造成大面积停电事故。通过抗冰保电、抗灾保电的实践检验,国家完善了抗灾应急系统的建设,出台了《关于加强电力系统抗灾能力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电力行业也对抗灾标准进行了修订,并通过科技创新完成了一系列的能力建设。但是,在电网、电源规划设计阶段对冰灾等自然灾害以及战争灾害性事件的应对能力建设仍需加强。随着电压等级的进一步提高、电力资源配置的围进一步扩大、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的规模迅猛增长,电力安全问题、抗灾以及应急能力的建设仍然艰巨,应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电力体制机制仍有待完善

1.行业管理有所削弱

一是电力行业管理不完善。2002年底厂网分开改革后,行业规划、环保、科技、统计、行协的管理职能被削弱,电力项目前期管理工作及电力发展的统一规划工作未能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二是电力体制改革缺乏系统研究和强而有力的权威机构推动,政府有关部门未能形成协同推进的合力,相关部门就深化改革的一些重大问题迟迟未能达成共识。三是市场化改革进展较慢,地方电力企业与央企、民企与国企、外资企业等不同的市场主体还缺乏公平的竞争平台。四是电力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国有电力企业还缺乏切实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及协助政府的行业管理职能难以充分发挥。

2.主辅分离改革推进缓慢

2002年以来,有关部门先后形成多种主辅分离改革方案都未能取得实质进展。电力辅业企业由于归属问题产生新的不同认识,历史遗留问题得不到解决,经营状况不断恶化,企业包袱沉重,优秀人才和骨干人员流失严重,技术装备日趋落后,企业生存发展面临很大困难,进而影响了安全生产和职工队伍的稳定。

电力主多分开的工作重点在电网企业。由于近年来电网企业在国资委和各级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实行全面清退领导干部在多经企业的股权,规职工投资持股行为,也为下一步主多分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多经企业特殊的发展历程,又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职工利益牵扯多,社会牵扯面广,工作难度大,随着主多分离工作的深入推进,原主业全民职工的回归,大量集体职工、复转军人和社会聘用人员的安置、有关职工特别是离退休职工的利益保障等都需要仔细研究给予解决。

3.电力市场建设与大用户直购电工作推进困难

目前电力市场推进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有:一是发电节能调度和电力市场建设的矛盾需要协调。电力市场以上网电价作为竞争指标,而发电节能调度主要以能耗作为竞争指标,二者目的不同,则机制不同。受固定资产投资等因素的影响,电价与发电企业的煤耗没有直接关系,电力市场竞争的结果可能与发电节能调度的交易结果产生矛盾;二是输配电价成本未能得到科学合理的界定,购、销电价联动机制尚未建立,上网侧的竞价结果无法向用户侧传递,无法实现由供求关系决定市场价格、市场价格引导终端电力客户节约用电行为的良性循环;三是区域电力市场模式涉及到各省销售电价以及地方税收利益的调整,需要在市场模式设计中综合研究或通过政府层面的有效协调。

开展大用户直购电遇到的主要困难有:一是大用户直购电的政策制度仍不完善。由于我国电价存在严重交叉补贴,而开展大用户直购电将对现有利益格局有很大的调整,参与直购电试点的企业客户往往以降电价为前提,实际上减少了原来承担的交叉补贴责任,最终将以电网企业利益受损或抬高其他电力用户的电价为代价,造成新的不公平;二是大用户直购电为变相降电价尤其是降低高耗能电价提供了平台。目前,大用户直购电试点基本是地方政府主导下对少数企业和用户的电价优惠,由少数客户享受网优质、低价电源。此外,直购电价格由政府确定,没有真实反映电力供求关系,往往为地方发电企业和用电大户提供了让利空间。三是实际操作性不强,并对电网安全运行产生潜在隐患。

4.农电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电力资产产权不清。在1998年以前,农电资产来源复杂,资产登记不全,产权界限不明晰。“两改一同价”时农网改造所形成的产权尚未全部明确归属。二是农电工管理不规。目前县级供电企业中有在编职工、集体工、通用工、农电工、临时工等不同身份职工。身份不同薪酬不同,形成较多的矛盾和问题。三是农网维护管理费的管理不规。农网维护管理费收取标准调整不及时。四是地方农电企业与中央直属农电企业间存在较大矛盾。目前在地方电力规模相对较大的省份,中央与地方的县级供电企业,出于各自企业经济利益的考虑,在电网规划布局、大用户供电权选择、电力调度与电量结算等方面存在较大争议。五

是农电企业开展社会普遍服务和履行社会责任能力不足。

(四)电价机制亟待理顺

从1975年开始,我国的电价政策根据宏观调控的步伐相继调整,经历了目录电价、还本付息电价、燃运加价、电力建设基金、经营期电价、标杆电价、竞价上网电价(试点)、煤电价格联动、节能环保电价(脱硫电价、差别电价等)、可再生能源电价等政策的调整。从电价水平看,改革开放前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1985年,我国一直实行低电价政策,电价调整幅度不大。1986-1995年电价水平增长较快,到1995年平均销售电价为0.262元/千瓦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价随之调整,到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时,全国平均销售电价为0.403元/千瓦时。电力体制改革以来,电价陆续调整,2003-2008年,国家先后六次调整电价,到2007年底,全国平均销售电价为0.51元/千瓦时,发电企业平均上网电价约为0.34元/千瓦时。2008年两次调整电价后,全国平均销售电价为0.535元/千瓦时,发电企业平均上网电价约为0.38元/千瓦时。

今年3月,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如此明述:“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继续深化电价改革,逐步完善上网电价、输配电价和销售电价形成机制,适时理顺煤电价格关系。”电价形成机制是目前制约电力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目前电力企业上游的煤炭已经市场化而下游电价尚实行国家管制的情况下,上游资源价格不能有效传导到下游,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手段促进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电力价格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未能得到应有发挥。电价问题所引发的各类矛盾使改革的迫切性日趋强烈,电价改革的关键,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形成机制和适应市场变化的常态调整机制。

1.上网环节,基本上还是政府定价模式,煤、电价格矛盾突出,煤电联动办法存在缺陷,不利于企业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政府部门费时费力协调煤电矛盾,因电价体制不顺引发的煤电矛盾难以得到根本解决。

2.输配环节,受电力体制改革滞后和监管乏力影响,电网主辅分离、主多分离改革进展缓慢,输配电网成本费用不清晰,未能建立有效的电网输配电成本约束机制,独立和合理的输配电价机制和水平难以确立,大用户直购电及电能多边交易因缺乏合理的输配电价而面临诸多困难和阻力,跨地区电能交易也因此面临许多问题。

3.销售环节,销售电价偏于僵化,缺少弹性,不能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未能与上网电价实行及时有效的市场联动,难以有效调节电力供求关系。销售电价分类不能反映用户用电特性和供电成本,居民电价偏低,工业电价偏高,各类用户交叉补贴严重,未能体现公平负担原则。

(五)电力法制化建设需加快推进

随着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现行的电力法律法规修改完善工作已经明显滞后,并出现与其他相关行业的法律法规难以协调、统一。由于缺乏法律有力保障,导致电力发展改革推进步伐缓慢,难以建立新的市场秩序,进而在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电价改革、有效市场竞争和电力监管体制建设过程中出现一些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国家至今没有出台促进电力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战略,对电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

方式等方面缺乏有力引导和有效的监督。

(六)电力节能减排仍面临巨大挑战

我国电力行业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供电煤耗及二氧化硫控制水平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节能减排任重道远。从国际上看,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增大,可再生能源发展势不可挡;从国家层面看,将进一步要求挖掘发电、电网的节能潜力,二氧化硫控制力度继续保持,但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将上升为主要位置,节水力度进一步加大,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要求趋严。从电力自身看,经济压力不断加大,节能减排空间不断变小,如何经济、稳定运行脱硫装置,经济、优质建设烟气脱硝装置,提高脱硫(脱硝)副产品利用率的需求不断提高。节能减排管理要回归到经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理性上来,步人法制化、市场化、科学化、规化管理的轨道。目前电力节能减排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法律法规和标准有待健全。虽然我国在节能减排中已基本形成法规体系,但是,行政命令文件和行政管理手段仍然起着主要作用。同时,电力节能相关标准分散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存在不完整、不明确、不配套,甚至交叉、矛盾的现象,尚未建立基于科学节能的标准体系,与国家加强节能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

2.节能型电力生产供应体系尚不完善。如分布式电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中小机组热电联产的比例不高,发电机组的节能效益未得到充分发挥。

3.行业节能环保监管工作薄弱,电力节能减排的基础工作弱化。体制改革前,电力节能和环保的行业管理和监督职责主要由电力部(后国家电力公司)行使;体制改革后,原电力行业的节能和环保管理体系、监测监督体系解体,但新的体制还未完善。

4.电力节能减排统计体系和考核体系尚不完善。节能减排的主要数据依靠企业自行申报,有关部门汇总分析,统计体系不健全,也没有严格纳入考核体系,对统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造成一定程度影响,进而影响到节能减排工作的正确决策和科学管理。

5.通过市场手段促进节能减排的力度不够。

(七)电力行业与上下游行业需协调发展

电力工业是基础产业,与煤炭、运输等产业关联度很强,中国煤炭的一半以上用于发电,大约78%的电力装机是以煤为燃料的火电机组。而发电量的84%来自煤电,电力对煤炭的依存度很高。同时我国的铁路、水运有40%-50%的运力用于煤炭运输,因此,煤、电、运协调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在产业体制机制上不协调,产业政策之间衔接不够,表现为畸变的供需不平衡效应。

1.目前,煤炭行业以及交通运输行业已基本上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各环节之间形成了比较顺畅的价格传导关系:终端煤炭价格可随生产、运输流通环节的成本变化进行相应调整。而与煤炭行业关联度极高的电力行业,无论上网电价还是终端销售电价均受国家管制,由国家定价和进行价格调整,煤炭市场价格上升的压力往往全部积压在电力企业身上。

2.行业机制上不协调,严重影响了市场供求关系向终端需求的正确传导。由于终端需求关系不能作出及时反馈,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完全失效。由上游向下游传导供求关系的价格链终止于电力行业,使上游各环节的资源稀缺性在电力供应环节上未能得到合理反映。同时下游的电力消费企业尤其高耗能企业过度依赖于低价电能,既给节能减排造成压力,也导致全国电力紧缺后的装机容量迅速增长,易形成新一周期的电力发展大起大落。

(八)电力自主创新能力需进一步加强

当前,很多世界性的电力科技难题在中国,电力科技创新的动力在中国。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但是,我国电力科技仍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科技创新管理分散,缺乏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对电力科技投入不足,缺乏政策支持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电力体制改革后,科技管理体系发生了变化,电网、电源、电力建设和规划设计部门都成立于各自独立的电力企业集团或独立的电力企业,有些新成立的公司,科技开发体系还不完善,科技投入的渠道还未疏通,具体表现在对电力前瞻性、基础性的课题研究有所削弱,集团公司之间的科技人才和技术的协调联系不够密切。

二、对我国电力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目前,电力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如何渡过当前行业大面积深度亏损、煤电矛盾仍然尖锐、以及金融危机带来的电力需求下降的多重影响的难关;二是对我国发电能源资源供应保证和地区供需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要求和生态保护要求如氮氧化物控制、细颗粒以及重金属排放控制对电力行业的结构、布局、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如温室气体减排,将使我国以煤为主的发电能源结构面临巨大、长期的压力。

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机遇。一是电力工业的高速发展、技术进步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电力供需矛盾趋于缓和,为电力结构调整提供了机遇;三是国际、国的环保压力提高了人们的环境意识,也扩大了可再生能源、环保电价的空间,有利于推进结构调整。四是国家法制化、市场化方向为下一步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科学制定“十二五”及中长期电力发展规划

建议在研究制定“十二五”电力规划中,建立电力适度超前发展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基准评价标准,准确界定电力超前与电力过剩、电力超前与电力短缺之间的关系,科学确定合理的电力发展规模、速度和结构,避免电力建设大起大落。

“十二五”电力规划应以能源发展战略为依据,与能源总量平衡、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能源需求相协调。并通过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保障,为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行业的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电力规划体制上,应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政府与企业关于电力规划的职能界定;在制定和落实区域、省级电力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跨区域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处理好地方政府在财税体制和资源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抓紧完善电力项目的前期管理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与权威性,坚决制止规划实施过程中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

在电力规划机制上,统筹考虑与上下游行业、中央与地方、整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有效衔接以及电网与电源、负荷、资金筹集的协调统一,电力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包括调整和变更)应建立制度化、程序化、规化的常态机制,明确规划前期工作程序、深度要求、审批制度及调整制度,以及电力预测、预警定期发布制度,充分发挥电力监管、行业协会、企业以及电力专家在制定和调整规划中的作用,提高电力规划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

在电力规划方式上,落实国家电力产业政策,实施输煤与输电并举,注重结构的量化调整,实现电力建设规模的适度超前,并增加规划的透明度,加强电力规划的实施与落实,提高电力规划引导和服务电力市场建设的力度。

在电力规划方向上,把培育和振兴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解决好新能源产业的规模化、批量化发展问题。同时按照国际上智能电网发展趋势,全面推进电网建设和运行管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规划中还应关注应对气候变化、需求侧管理等新形势下的新问题。

应从应对灾害的角度研究电力系统的规划,包括电源、电网乃至煤、运的优化配置,以及区域、重要城市电网和分布式电源的有机协调,提高部分电网的设计标准,妥善处理好提高现有电网输送能力与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各等级容量机组的合理配置等问题。

(二)优化调整电力结构,提高电力发展质量

1.继续推进电源结构调整,推广洁净煤发电技术,建设大容量、高参数燃煤机组,优化发展火电,着力改变火电比重过高的电源结构;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煤炭的清洁利用,继续推进小火电关停或改造工作。

2.水电是最具备大规模开发利用条件的可再生能源,要大力开发。政府有关部门应严格按照有关流域综合开发规划,加强统筹,把水电开发与帮助移民脱贫致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建立水、火同质同价机制,降低水电增值税率,增强水电竞争能力。

3.加快核电发展,抓紧研究解决制约核电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进一步拓展核电投资主体,放开核电的资质准入权限,支持五大发电集团以及具备一定规模和资金实力的企业开发核电。完善核电发展政策,确保核电运行安全。建立控制风险的有效机制,解决核燃料的长期稳定供应问题、核废料处理问题,统筹考虑整体能源布局,加快国产化进程。

4.要做好风电发展专项规划。随着我国风电建设的高速发展,将会出现一批大规模(百万、千万以上)风电场,会对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电网的互相支持、电网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风电建设和电网接人要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建议进一步统筹中央和地方审批项目之间的衔接关系。

5.要继续加快电网建设,继续推进跨区域跨省电网建设、加快城市农村配电网建设与改造,统筹各级电网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电网优化配置能力,积极争取城乡电网建设国家资本金投入,大力建设和改造城乡配电电网。研究和借鉴国际经验,建设以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智能电网,为清洁能源、新能源的大力开发,为用户节能、经济、

方便、多样化使用电力提供便利。

(三)逐步理顺电价机制

1.继续坚持煤电联动原则,逐步理顺煤、电价格关系。建议再次启动煤电价格联动政策时,考虑发电企业已经无力自行消化煤价连年上涨的30%,按煤价涨幅全额联动。同时进一步推动热价调整,减少长期以来的供热亏损。

2.逐步放开上网电价,由发电企业根据成本及市场供求情况确定上网电价,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同时要实行上网电价与销售电价的联动机制,将发电市场与终端用户紧密连接起来,让电力用户体会和感受到发电市场甚至是煤炭市场的波动变化,让价格充分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及资源的稀缺程度。

3.尽快建立独立和合理的输配电价机制,在电网主辅分离、主多分离的基础上,按照合理投资、合理回报的原则确定合理的输配电价,使电网的运营和发展在机制上得到保障。

4,积极推进销售电价改革,归并电价种类,合理调整各类别水平,建立有利于公平负担的销售电价制度,研究建立电力社会普遍服务政策,从根本上解决电价交叉补贴问题。

(四)促进电力工业与其他工业协调发展

促进电力工业与发电能源和铁路运输之间协调发展。按照有利于实现安全、稳定、环保、高效、经济的能源工业发展目标,有利于推动和实现煤炭、电力、运输等系统之间的优势互补和综合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统筹构建煤电油运综合体系。

核心问题是与全国煤炭需求相适应的煤炭基地开发建设规划和进度安排,以及中东部地区需要煤炭生产基地提供的大量发电能源的输送问题,即输煤输电的比例关系、通道安排等问题。关键问题是尽快理顺行业之间的发展机制及价格关系,明确有机协调煤、电、运各个环节的相关责任,建立合理的利益平衡机制。坚持和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政策,将煤电价格联动政策上升到法规层面使之常态化,同时加强煤炭市场建设与监管,增加煤炭产能,提高煤炭质量。不断加强铁路配套建设,以提高铁路运力,满足煤炭运输要求。

促进电力工业与相关行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建立电力工业与电力装备工业协调发展机制;建立与电力工业发展关联度高的相关行业如有色、建材、化工行业的协调发展机制;利用电力相对富裕时机,对产品能耗低、有市场需求(尤其是需)大的工业用户优惠、直接供电。建立能源消费成本机制和提高能效政策,逐步提高能源消费成本到其应有价值定位,以经济利益驱动提高能效,促进各行业的协调发展。

(五)稳步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

1.进一步加强对规划工作和电力体制改革的组织领导

当前要加快完善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的宏观管理职能,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加强电力规划制定、执行和评估力度,提高规划制定的科学性和执行规划的严肃性,真正以科学规划指

导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完善电力体制改革的领导体制,加强对电力改革的组织领导,要进一步明确电力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目标。负责电力改革的部门要联合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和部分电力企业,深入研究、统筹规划当前和“十二五”电力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要抓住当前电力供需缓和的机遇,积极推动近期有关改革工作,依据实际情况修正并调整“十一五”期间电力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2.继续完善厂网分开

电力体制改革几年来的实践表明,发电集团、发电厂完全能够服从电网统一调度,而且实现了调度对大部分机组的直接自动控制,可以保证整个电网调频调峰需要。因此,建议继续完善厂网分开改革,除抽水蓄能机组外,可以研究电网不再保留电力体制改革时留在电网调峰调频的火电机组问题。

3,尽快启动主辅分离工作

根据扩大需,电力辅业企业业务转好的良好形势,目前应尽快研究适时推动电力主辅分离工作。建议将暂留在两家电网公司的水火电施工和修造企业、电力设计企业、送变电企业按照人随资产走的原则成建制分离,组建由国资委管理的电力建设集团。为了稳定地过渡,也委托两家电网公司负责主辅分离的重组工作,各自组建一个电力建设集团,成为两家电网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待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和条件成熟后再实行体制性分离。但不管以哪种形式,都应尽快将支持主辅分离改革的920万千瓦发电资产变现资金拨付给辅业单位,支付拖欠的职工工资、社会保险、医疗等各项费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稳定职工队伍。

4,深化大用户直购电和节能发电调度改革

坚持直购电改革试点的扩大用户的选择权、在发电和售电侧引入竞争机制的改革方向。首先,加快完善直购电试点的规则建设;其次,在交易平台上维护国家产业政策以及对高耗能企业实行的电价政策;再次,要实现从点对点交易向多点对多点交易过渡,维护交易主体合法利益;第四,要做到输配电价透明规。

节能发电调度试点的主要目的是以节能环保为目标,通过各类发电机组按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排序,以分省排序、区域优化、区域协调的方式,实施优化调度。为进一步推动我国节能减排工作,要在试点中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完善技术支持系统,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制度。要通过试点总结经验,处理好系统安全、利益补偿、人员队伍稳定等问题。要进一步研究发电节能调度在更大围的优化以及与经济调度兼容的问题。

5.继续推进农电体制改革

一是尽早明确农网改造资产的产权归属。按照“谁投资,谁拥有产权”的原则,尽快明确农网改造中有关争议资产的产权归属。二是加快代管县级供电企业的体制改革。改变县级供电企业的代管状态是“十一五”电力体制改革任务之一。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通过产权上划、股份制改造、交由地方政府管理三种方式,尽快解决代管这种过渡性的体制。三是加大国家政策对农电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一些落后地区的农电企业用电规模小,依靠自身经营往往无法维持企业的再生产。应结合新农村建设,设立农电普遍服务或建设基金,建立长期

低息贷款机制。四是探讨现有少数省(市、区)地方电力企业规模较大,大、小网体制性矛盾较为突出的,可考虑结合输配分开试点开展农电体改工作。

(六)加快完善电力法律法规体系

应加强电力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推动《能源法》尽快出台。争取在2010年底前完成《电力法》修订工作,明确电力行业的监督管理、电力行政执法,电网公开、公平、公正调度管理,电力市场的建立与运行,供用电秩序的维护,法律主体的法律责任等问题;同时要充分借鉴国外电力立法的成功经验,将电力规划、电力监管、电力市场化改革、电力安全等有关制度和规则在新《电力法》中予以明确。

在2010年底前也应完成《电网调度管理条例》、《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及《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等法规的修订,使电力发展与改革得以在法律框架有序推进;有关部门应加强沟通协调,根据电力发展和改革的需要,抓紧研究制定包括电力项目市场准人和退出、水电流域有序开发和统一调度、分布式能源站并网和电力节能减排技术标准等方面的法规规定,推进与电力市场体系相适应的电力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应加快建立和完善电力企业社会诚信体系,真正形成重合同、守信用的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法制环境。

(七)大力推动电力行业节能减排

1.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法规体系,及时梳理现有电力法律法规中不符合节能减排政策的规定和要求,保持相关法规间、法规与行政要求间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加快制订相应的标准和技术规定,为依法行政和技术监督提供技术依据。

2.进一步扩大清洁能源生产比例,完善节能发电调度方式,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在地区间、不同季节间发挥好水火电互济、优势互补的作用,发展清洁高效煤电及推动热电(冷)联产等工作。

3.依法加强节能减排统计工作,按照统计法的要求,依法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统计资料。要加强火电厂烟气在线监测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使监测数据能够真实反映排放情况。要加强对节能效果的科学分析,提供真实可靠的节能数据。

4。继续加大小火电机组关停工作力度,鼓励和支持各地根据当地实际,科学制定切实可行的关停方案,对关停进度作出合理安排,加快关停进程。完善关停小火电机组的配套政策,进一步明确关停小火电机组的补偿、资产核销、人员安置、土地处理、债务处理、新建项目核准等问题;对按期关停的公用小火电机组继续实行发电权交易补偿政策。

5.要继续完善节能减排市场手段。继续落实已有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政策。如继续开展高耗能企业差别电价、小火电机组上网电价和自备电厂收费等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政策执行到位;对于已完成脱硫任务的电厂,保证脱硫电价及时足额到位。探索并不断完善发电节能调度电价补偿机制,激励清洁能源、洁净煤发电机组多发电,兼顾调峰、备用机组的经济利益;规小火电机组上网电价与收费管理。

(八)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

充分利用国家关于提高能效水平的经济激励政策,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围绕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力时机,推动电力需求侧管理。

1.进一步加强制度设计,制订和完善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从机制、政策上保障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有效实施。

2.将电力需求侧管理纳入产业体系中统一部署,实现对电力需求、电源建设、电网建设、购电合同、节能服务的综合规划,通过合理有效地利用供应侧和需求侧的能源资源,对全社会的能源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同时把需求侧的节电效果或潜力有效传递到发电侧的规划建设上来。

3.建议对电网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时,避免单纯与企业售电量挂钩。应鼓励电网企业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将电网企业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效果作为考核指标之一。

4.建立需求侧管理基金。对电网公司在不断挖掘潜在电力资源(能效电源)、实现最小能源损失和最大能源效率方面所进行的具有正外部性的努力进行合理补偿。可设立需求侧管理专项资金,或从电价中提取一定的资金建立电力需求侧专项资金。

5.加快能效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目前我国大部分工业耗能设备、通用设备、家用电器、照明器具等的节能标准体系尚未建立。建议加快标准体系建设,规用能设备和产品的设计、生产和使用行为。

6.在制定电价政策时,充分体现电能的市场质量差别,扩大上网电价与销售电价实行峰谷、丰枯分时电价的围,并合理形成峰谷、丰枯差价;在目录电价中设立可中断电价,使自觉错峰填谷的用户合理负担电力成本。

7.适当放宽电网公司的业务领域,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允许电网公司从事购销业务之外的如节能服务等领域的相关业务。

(九)提高电力行业科技创新水平

1.创新发展,瞄准当今世界电力系统发展变革的新趋势,建设和发展智能电网,促进电力规划建设、市场交易、运行管理和服务方式等领域的全面变革,使电网向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运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2.建立电力工业科技创新体系。在国家总体的科技创新机制体系的大环境下,积极鼓励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和科研基地,建立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电力工业科技创新体系。

3.要健全各集团公司的科技管理体系,落实科技投入的渠道,协调、安排行业前瞻性、基础性课题研究。

4.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引进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做好重点技术改造工程和技术开发重

点中间试验和示工程的安排配合。

5.推广采用新技术激励政策。应在推广采用新技术、优化设计和施工方案、节约工程投资、降低工程造价、保证工程质量等方面制定奖励政策,以鼓励电力企业在工程建设和技术改造方面采用新技术应用。

6.提高电力工业装备的制造技术水平。立足于采用国产高水平的电力设备,及时掌握国际电力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参与制定国际标准,促进我国经济和技术发展与国际接轨,引进和利用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

太阳能电池发展现状综述

太阳能电池发展现状综述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能源消耗殆尽,能源越来越收到重视。其中发展前景最为广阔的莫过于太阳能。太阳能绿色环保,因此逐渐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太阳能已成为新能源领域最具活力的部分,世界各国都致力于发展太阳能。本文主要阐述了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程,太阳能电池的种类,太阳能电池的现状以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种类;发展现状; Narrat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olar Battery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raditional energy will be used up in a short time.Eneygy are being pay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And the solar energy is the most promising.Because of it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it gets widespread attention. Solar energy has become the most vibrant part among the new energy field,and all countrise tried their best to develop solar energy.This article mainly explains the development of solar battery,the types of solar battery,curent situation of solar battery and its’ prospect. Key Words:solar battery; types of solar battery; curent situation of solar battery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的重要性日趋凸显。但是石油、煤等不可生起源消耗殆尽,人们开始探索新的能源。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受到了人们的亲睐。在太阳能电池领域中,太阳能的光电利用是近些年来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1].太阳能电池的研制和开发日益得到重视.制作太阳能电池主要是以半导体材料为基础.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光电材料吸收光能后发生的光电子转化反应。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太阳能电池可分为:①硅太阳能电池;②以无机盐如砷化镓Ⅲ一V化合物、硫化镉、铜铟硒等多元化合物为材料的电池;③纳米晶太阳能电池等。不论以何种材料来制作电池,对太阳能电池材料一般的要求有:①半导体材料的禁带不能太宽;②要有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③材料本身对环境不造成污染;④材料便于工业化生产且材料性能稳定。基于以上几个方面考虑,硅是最理想的太阳能电池材料[2].这也是太阳能电池以硅材料为主的主要原因. 本文简要地综述了太阳能电池发展进程,太阳能电池的种类,以及发展现状,并讨论了太阳能电池的发展趋势。 2太阳能电池现状及其前景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情况

参考《中国电力》杂志  中国电力行业发展状况 中国的电力工业从1882年至1949年,经过67年装机容量只达到 1.85GW;而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半个世纪中,中国的电力工业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平均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到1998年全国装机容量已达到277GW以上,跃居世界第2位。非凡是进入本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电力平均每年新增装机容量17多GW,实现装机容量8年翻一番,终于缓解了近50年的持续缺电局面,使电力供给有所缓和;同时从1998年开始撤消电力部、成立国家电力公司,以此为标志,在中国结束了由国家垄断电力的局面,由此向建立统一、竞争、有序的电力市场迈进,逐步和国际接轨,和国际电力改革潮流一致。电力供给缓和的出现、国家电力公司的成立及电力市场的起步,是我国电力工业在20世纪末所出现的具有历史性意义的2件大事。 纵观20世纪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一个突出特征是,电力的使用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由于电力具有便于转换能源型式,能高度集中和无限划分,清洁干净和易于控制,可大规模生产和远距离输送等特性,使电力发展和应用的程度,即一个国家的电气化程度成了衡量其社会现代化水平高低,以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非凡是在进入以信息、电子、生物技术为代表,从集中到分散,从等级结构到网络结构,从简单选择到多种选择的21世纪,电力将继续发

挥其他能源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功能,而且对电力的依靠程度将更高,对电力供给的数量和品质也将提出更大、更高的要求。 虽然从1997年开始到1998年,全国电力供给紧张的状况有了缓和,局部地方出现了电力供大于求,但是我国的用电水平还是很低的。到1998年,全国人均占有装机容量0.22kW,发电量只有927kW·h,这一水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为发达国家的1/6~1/10,和富裕的小康生活水平对电力的要求也相差甚远。电网结构薄弱,非凡是500kV网架在大部分电网中尚未真正形成,电网的平安性差,可靠性低,自动化水平不高,电网调峰容量不足,损耗大,供电质量差,远远不能适应21世纪信息时代对电力供给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 因此,进入21世纪后,我国电力仍将以较高的速度和更大的规模发展,电源和电网建设的任务仍很重,同时,电力的发展还要合乎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受到环境的严重制约;还将接受全球范围内电力体制改革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挑战,使之在技术上、管理上适应电力市场化体制和竞争需要;将迎接全球和地区经济一体化挑战,使电网互联范围不断扩大。 回顾110年的中国电力发展历史,前60多年电力发展停滞不前,缓慢异常,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电力发展突飞猛进,连续50年平均每年都以10%以上的速度发展,这是史无前例,举世瞩目的。现在,正处于世纪之交,中国的电力正方兴未艾,日趋兴旺。我国电力建设的规模和速度,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是无法比拟的。这是由我国人口众多、幅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班级: 姓名: 学号: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 关键词:电力系统概况,电力行业发展 ‘、八— 1. 刖言 中国电力工业自1882年在上海诞生以来,经历了艰难曲折、发展缓慢的67年, 到1949年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仅为185万千瓦和43亿千瓦时,分别居世界第21位和第25位。1949年以后我国的电力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78年发电装机容量达 到5712万千瓦,发电量达到2566亿千瓦时,分别跃居世界第8位和第7位。改革开 放之后,电力工业体制不断改革,在实行多家办电、积极合理利用外资和多渠道资金,运用多种电价和鼓励竞争等有效政策的激励下,电力工业发展迅速,在发展规模、建设速度和技术水平上不断刷新纪录、跨上新的台阶。装机先后超过法国、英国、加拿大、德国、俄罗斯和日本,从1996年底开始一直稳居世界第2位。进入新世纪,我国 的电力工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一、发电装机容量、发电量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国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年 均增长率分别为10.5%、10.34%。发电装机容量继2000年达到了3亿千瓦后,到2009 年已将达到8.6亿千瓦。发电量在2000年达到了1.37万亿千瓦时,到2009年达到34334亿千瓦时,其中火电占到总发电量的82. 6%。水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的24.5%, 核电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2. 3%,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量微乎 其微; 二、电源结构不断调整和技术升级受到重视。水电开发力度加大,2008年9月,三峡电站机组增加到三十四台,总装机容量达到为二千二百五十万千瓦。核电建设取得进展,经过20年的努力,建成以秦山、大亚湾/岭澳、田湾为代表的三个核电基地, 截至2008年底,国内已投入运营的机组共11台,占世界在役核电机组数的 2.4%,装机容量约910万千瓦,为全国电力装机总量的 1.14%、世界在役核电装机总量的 2.3%。

l电力工业发展概况

l电力工业发展概况 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进展.电力行业进入了新的一轮景气循环,都市化和重化工业的高速增长带动了电力需求强劲增长,全国的电力短缺差不多从2003年17省扩展到2004年的24省。由于新增装机投产速度仍旧低于实际用电增长,导致电力需求矛盾日益加剧。据电力行业最新统计快报显 示:2004年高峰期间用电缺口至少达3 000 kW·h,全国用电总量达到21 735亿kW·h.同比增长14.9%。据初步估算,用电增长仍连续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电力弹性系数估量达到1.65。据最新推测,2005年我国电力供应缺口大约为23 000 MW,但从总体上来看,用电紧张问题趋于缓解。电力行业十五规是:2005年发电量达到16 140亿kW·h,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55亿kW,2005年火电占72.4%、水电占24.5%、核电占2.4%、新能源占0.7%。 2 电力工业进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电力工业,专门是火力发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但同时也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因 素,这些因素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可连续进展。 2.1 电力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资源国情决定了我国能源结构以火电为主.水电、核电、风电所占比重较小.电力结构进展不平稳。“十五”期间,国家加大力度进行火电建设,火力发电自2002年后进入暴发式增长,2004年火电机组新装机容量超过2002年新装机容量近一倍。随着三峡电站开始

发电,水电装机的比重大大提高。秦山、大亚湾、广东岭澳、田湾核电站的相继建成,终止了我国长期无核电的历史。自1979年以来.我国在开发利用风能、地热能、潮汐能、太阳能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新能源从无到有。另外,近年来一批大型水电、核电项目的开工建设,将对电力行业的盈利格局产生较大阻碍,水、核电的进展将挤占一定的市场空间,电力结构不平稳的状况有了专门大改善.但火电为主的格局短期内可不能改变。 2.2 环境污染严峻 据推测和规划,为满足快速进展的经济对电力需求的增长,我国的火力发电装机容量将从2002年底的2.64 X lO5 MW增加到2018年的4.9 X 105 MW,2020年将达到6.05 X 10 MW。’依照我国能源的消耗结构状况,用于火力发电的一次能源85%来自煤炭,以2002年发电煤耗381 g/(kW·h)运算,估量到2018年需消耗的发电用煤约为13.9亿t。如此大量的煤炭燃烧带来以下几方面的阻碍: (1)排放大量的SO2、NO 、CO2及烟尘等,造成严峻的环境污染。近几年来,“沙尘暴”那个名词不断充斥着我们的耳朵,但又有多少人明白,沙尘暴与火力发电之间有着剪不断的紧密关联。因为火力发电不仅带来大量的CO:、粉尘等污染物,同时带来的还有密集的SO 排放,它使植被严峻退化,使青山变成秃岭,使水源变成沙源。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了严峻环境污染,据有关部门统计,由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缺失相当于GDP的2%~3%。 (2)一次能源分布不平稳。电煤长距离输送给运输业造成繁重的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精)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来源:CSIA 类历史上从未有如2009 年底哥本哈根会议那样的事件,会使“节能减排”、“低碳”等字眼如此深入人心,全球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导航标也已然转向了低碳经济。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是未来低碳社会的理想能源之一,当下正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产业概况太阳能光伏产业链是由硅提纯、硅锭/硅片生产、光伏电池制作、光伏电池组件制作、应用系统五个部分组成。在整个产业链中,从硅提纯到应用系统,技术门槛越来越低,相应地,企业数量分布也越来越多,且整个光伏产业链的利润主要是集中在上游的晶体硅生产环节,上游企业的盈利能力明显优于下游。 全球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全球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CSIA 最新研究报告称,目前太阳能电池主要分为单晶硅电池、多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三种。单晶硅电池技术成熟,光电转换效率高,但其生产成本较高,技术要求高;多晶硅电池成本相对较低,技术成熟,但光电转换效率相对较低;而薄膜电池成本低,发光效率高,但目前其在技术稳定性和规模生产上均存在一定的困难。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薄膜电池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在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太阳能光伏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06 年至2009 年,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的年均增长率为60%。由于受到2008 年金融危机的影 响,2009 年前两个季度光伏电池产量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随着2009 年下半年市场需求的复苏, 2009 年全年的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了10431MW,比2008 年增长42.5%。 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成本大约是燃煤成本的11—18 倍,因此目前各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大多依赖政府的补贴,政府的补贴规模决定着本国的光伏产业的发展规模。目前在政府的补贴力度上,以德国、西班牙、法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支持力度最大。2008 年,西班牙推出了优厚的光伏产业补贴政策,使其国内光伏产业

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状况 1882年,英籍商人等人招股筹银5万两,创办上海电气公司,安装1台16马力蒸汽发电机组,装设了15盏弧光灯。1882年7月26日下午7时,电厂开始发电,电能开始在中国应用,几乎与欧美同步,并略早于日本。 从1882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经历了艰难曲折、发展缓慢的67年,其间67年电力发展基本状况是一个十分落后的百孔千疮的破烂摊子,电厂凋零,设备残缺,电网瘫痪,运行维艰,技术水平相当落后,。 到1949年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仅为185万千瓦和43亿千瓦时,分别居世界第21位和第25位,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新中国成立后的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状况 1949年以后我国的电力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78年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712万千瓦,发电量达到2566亿千瓦时,分别跃居世界第8位和第7位。 改革开放之后,电力工业体制不断改革,在实行多家办电、积极合理利用外资和多渠道资金,运用多种电价和鼓励竞争等有效政策的激励下,电力工业实行"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的方针,大大地调动了地方办电的积极性和责任,迅速地筹集资金,使电力建设飞速发展,在发展规模、建设速度和技术水平上不断刷新纪录、跨上新的台阶。 从1988年起连续11年每年新增投产大中型发电机组按全国统计口径达1,500万千瓦。各大区电网和省网随着电源的增长加强了网架建设,从1982到1999年底,中国新增330千伏以上输电线路372,837公里,新增变电容量732,690MVA,而1950至1981年30年期间新增输电线路为277,257公里,变电容量70360MVA。 改革开放以来到上世纪末,我国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发电装机容量继1987年突破1亿千瓦后,到1995年超过了2亿千瓦,2000年达到了3亿千瓦。发电量在1995年超过了1万亿千瓦时,到2000年达到了万亿千瓦时。 进入新世纪,我国电力工业进入历史上的高速发展时期,投产大中型机组逐年上升,2004年5月随着三峡电站7#机组的投产,我国电源装机达到4亿千瓦,到2004年底发电装机总量达到亿千瓦,其中:水、火、核电分别达10830、32490、万千瓦。2004年发电量达到21870亿千瓦时。2000~2004年,5年净增发电装机容量14150万千瓦,2004年我国新增电力装机容量5100万千瓦,超过美国在1979年创造的年新增装机4100万千瓦的世界历史最高记录。预计今年新增装机容量约为6000万千瓦,年末装机容量将超过5亿千瓦。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班级: 姓名: 学号: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 关键词:电力系统概况,电力行业发展 1.前言 中国电力工业自1882年在上海诞生以来,经历了艰难曲折、发展缓慢的67年,到1949年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仅为185万千瓦和43亿千瓦时,分别居世界第21位和第25位。1949年以后我国的电力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78年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712万千瓦,发电量达到2566亿千瓦时,分别跃居世界第8位和第7位。改革开放之后,电力工业体制不断改革,在实行多家办电、积极合理利用外资和多渠道资金,运用多种电价和鼓励竞争等有效政策的激励下,电力工业发展迅速,在发展规模、建设速度和技术水平上不断刷新纪录、跨上新的台阶。装机先后超过法国、英国、加拿大、德国、俄罗斯和日本,从1996年底开始一直稳居世界第2位。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电力工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一、发电装机容量、发电量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国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5%、10.34%。发电装机容量继2000年达到了3亿千瓦后,到2009年已将达到8.6亿千瓦。发电量在2000年达到了1.37万亿千瓦时,到2009年达到34334亿千瓦时,其中火电占到总发电量的82.6%。水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的24.5%,核电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2.3%,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量微乎其微; 二、电源结构不断调整和技术升级受到重视。水电开发力度加大,2008年9月,三峡电站机组增加到三十四台,总装机容量达到为二千二百五十万千瓦。核电建设取得进展,经过20年的努力,建成以秦山、大亚湾/岭澳、田湾为代表的三个核电基地,截至2008年底,国内已投入运营的机组共11台,占世界在役核电机组数的2.4%,装机容量约910万千瓦,为全国电力装机总量的1.14%、世界在役核电装机总量的2.3%。高参数、大容量机组比重有所增加,截止2009年底,全国已投运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

太阳能电池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太阳能电池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的重视,对新能源的需要变得越来越大,太阳能成为新型能源将被广泛应用。黄铁矿结构的二硫化铁(FeS2)是一种具有合适的禁带宽度(Eg≈0.95eV)和较高光吸收系数(当λ≤700nm时,α=5×105cm-1)的半导体材料,而且其组成元素在地球上储量丰富、无毒,有很好的环境相容性。因此,FeS2薄膜在光电子以及太阳能电池材料等方面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从不同制备方法所制备出的二硫化铁薄膜的研究结果,来分析二硫化铁薄膜的研究状况。 【关键词】能源;二硫化铁;制备方法;光电性能 1.引言 太阳能电池自1954年由诺贝尔实验室和RCA公司几位杰出的科学家发明问世以来,由于地球变暖现象的日益严重,世界各国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均采取严格的管制,再加上石油匮乏,40年后将消耗殆尽,其价格持续攀升,这些因素都促成了对代替能源的重视与需求,也激发了太阳能产业的蓬勃发展。 太阳是一座聚合核反应器,它一刻不停地向四周空间放射出巨大的能量。它的发射功率为3.865×1026J/S(相当于烧掉1.32×1016ton标准煤释放出来的能量)。地球大气表层所接收的能量仅是其中的22亿分之一,但是地球一年接收的太阳的总能量却是现在人类消耗能源的12000倍。另外,根据文献记载太阳的质量为1.989×1030kg,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E=mc2)可以计算出太阳上氢的含量足够维持800亿年。而由地质资料得出的地球年龄远远小于这个数字。因此可以说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1-3] 2.太阳能电池 太阳能电池是通过光电效应或者光化学效应直接把光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以光电效应工作的薄膜式太阳能电池为主流,而以光化学效应工作的湿式太阳能电池则还处于萌芽阶段。 2.1 太阳能电池发展 目前,太阳能电池产品是以半导体为主要材料的光吸收材料,在器件结构上则使用P型与N型半导体所形成的PN结产生的内电场,从而分离带负电荷的电子与带正电荷的空穴而产生电压。由于晶体硅材料与器件在技术的成熟度方面领先于其他半导体材料,最早期的太阳能电池极为晶体硅制成,直到近几年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仍有大约90%的市场占有率。除了技术与投资门槛较低以外,不用担心硅原料匮乏等都是造成其市场占有率高的主因。 在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之后,大约从1980年起开始有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

太阳能电池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太阳能电池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晨怡热管2008-10-17 23:05:45 一、2005年国际太阳能电池产业发展情况 2005年,世界太阳能电池总产量1656MW,其中日本仍居首位,762M W,占世界总产量的46%,欧洲为464M W,占总产量的28%,美国156M W,占总产量的9%,其他274MW,占总产量的17%。 2004年全球前14位太阳能电池公司总产量达到1055MW,占当年世界总产量的88.3%,近五年来,日本Sharp公司一直领先,2004年产量达到324MW,见表1。

以2004年数据分析,各种太阳能电池中硅基太阳能电池占总产量的98%,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占总产量的84.6%,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占总量的56%,见表2。

2005年,世界光伏市场安装量1460M W,比2004年增长34%,其中德国安装最多,为837MW,比2004年增长53%,占世界总安装量的57%;欧洲为920MW,占总世界安装量的63%,日本安装量292M W,增幅为14%,占世界总安装量的20%;美国安装量为102MW,占世界总安装量的7%,其他安装量为146M W,占世界总安装量的10%。

至2005年全世界光伏系统累计安装量已超过5GW,2005年一年内投资太阳能电池制造业的资金超过10亿美元。现在,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是制造太阳能的电池的硅原材料紧缺,尽管2005年全世界硅原材料供应增长了12%,但仍然供不应求,国际上长期供货合同抬价25%。持续的硅材料紧缺将对2006年太阳能电池生产产生较大的影响,预计2006年世界太阳能电池产量的增幅将不限制在10%左右。要解决硅材料的紧缺问题预计将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 根据光伏市场需求预测,到2010年,全世界光伏市场年安装量将在3.2G到3.9GW之间,而光伏工业年收入将达到186美元到231亿美元。 日本和欧美各国都提出了各自的中长期PV发展路线图。 按日本的PV路线图(TV Roadmap 2030),到2030年PV电力将达到居民电力消耗的50%(累计安装容量约为100GW),具体的发展目标见表3和表4。

我国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 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众所周知,电力行业在能源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同时也是是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大户,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电力行业业的蓬勃发展,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对资源消耗和污染、破坏环境等一系列问题。本文立足我国的国情,探求适合我国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 1.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力工业快速发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从1996年底开始一直稳居世界第2位[1]。截至2006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62200万千瓦。其中,火电48405万千瓦,占77.82%;水电12857万千瓦,占总容量的20.67%;核电685万千瓦,占总容量的1.1%;风力发电187万千瓦,占0.30%;生物质能等其他发电66万千瓦,占0.11%。我国发电结构以火电为主,全国供电标准煤耗366克/千瓦小时,但是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50克/千瓦小时,相当于一年多消耗1.6亿吨原煤,节能潜力很大。全国用煤的近50%用于发电,电力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硫占全国排放量的一半以上[2]。这说明我国粗放型增长方式和能源利用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观,电力行业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电源结构不合理,电源电网建设不协调,资源浪费,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问题日渐严重等等。随着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对电力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在今后较长的时间里,电力工业还要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未来只能进一步加剧这些现存的问题,只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解决资源与环境、资源与经济的冲突等重大现实课题。 2.制约我国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2.1资源条件制约发展。我国水能、煤炭较丰富,油、气资源不足,且分布很不均衡。水能资源居世界首位,但3/4以上的水能资源分布在西部。我国煤炭探明保有储量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5%。我国天然气和石油人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和4.5%[3]。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受技术因素限制,多为间歇性能源,短期内所占比重不可能太高,需要引导积极开发。 2.2电力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并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4]。但我国电力生产高度依赖煤炭,大量开发和燃烧煤炭引发环境生态问题,包括地面沉陷、地下水系遭到破坏,酸雨危害的地理面积逐年扩大,温室气体和固体废料的大量排放等。火

中国电力发展史讲解学习

电力发展概述 一、电力系统的发展历史 (一)、电力系统的发展历史 中国电力系统是随着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它的发展可分为以下 三个阶段。 ⑴1882~1937年。1882年7月26日上海第一台12机组发电到1936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全国共有461个发电厂,发电装机总容量为630MW,年发电量为17亿kW·h,初步形成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南通等大、中城市的配电系统。 ⑵1937~1949年。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江苏、浙江等沿海城市的发电厂被毁坏或拆迁到后方;西南地区的电力工业出于战争的需要,有定的发展。日本帝国主义以东北为基地,为战争生产和提拱军需物资,从而使东北电力系统也有一定的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为1848.6,年发电量约43 亿kW·h,居世界第25位。当时中国已形成的电力系统:①东北中部电力系统,以丰满水电厂为中心,采用154kV输电线路,连接沈阳、抚顺、长春、吉林和哈尔滨等地区;②东北南部电力系统,以水丰水电厂为中心,采用220kV和154kV输电线路,边疆大连、鞍山、丹东、营口等供电区;③东北东部电力系统,以镜泊湖水电厂作为中心,采用了110kV 输电线路,连续鸡西、牡丹江、延边等供电区;④冀北电力系统,以77kV输电线路连接 北京、天津、唐山等供电区和发电厂。 ⑶1949年以来,中国的电力工业有很大的发展。1996年中国大陆部分的发电装机容量达2.5 亿千瓦,年发电量为11350亿kW·h,居世界第2位。从1993 年起,发电量每年平均以6.2% 的速度增长。但是,就人均用电量、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和发输配电的经济指标而言,我国的电力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二)、电力系统的现状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的电力工业得到相应的增长,逐步形成以大型发电厂和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不同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为骨架的各大区、省级和地区的电力系统。全国电网已经基本上形成500千伏和330千伏的骨干网架。大电网以基本覆盖全

中国光伏发电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知识讲解

中国光伏发电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国光伏发电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苏青峰上海联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太阳能作为一种可永续利用、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有着巨大的开发应用潜力。太阳每秒钟放射的能量大约是1.6×1023kW,其中到达地球的能量高达8×1013kW,相当于6×109t标准煤。太阳30分钟辐照地球的能量就够全世界1年的能源消耗。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几乎全部转换自太阳能,人类利用太阳能的历史更是可以追溯到人类起源时代。太阳能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最基础的能源形式,从现代科技的发展来看,太阳能开发利用技术的进步有可能决定着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 据IEA发布预测:2006年至2030年世界一次能源需求从117.3亿吨油当量增长了170.1多亿吨油当量,平均年增长45%。石油将在50年左右枯竭,天然气将在57~65年内枯竭,煤还可以供应169年。能源消耗远大于能源的供给,能源天平严重失衡,严峻的能源形势已摆在世人面前,人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机。 目前,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达到300亿吨。如不加控制,将在2030年达到400亿吨,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在已知的新能源形式中,太阳能肯定能够满足人类发展的能量需求。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应用将能够有效降低环境污染,改善全球能源紧缺状况。当今,国家已把“节能减排、安全环保”作为“十一五”期间能源利用与发展的重点方向和目标,并列入了国家发改委“十六个重大专项”。

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开发始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全球能源形势趋紧,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一种可持续的能源替代方式,于近年得到迅速发展。随着全球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许多国家将光伏发电作为发展的重点,光伏产业的技术进步已经使太阳能应用成为可能,并首先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国家,如德国和日本,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在国际市场和国内政策的拉动下,中国的光伏产业逐渐兴起,并迅速成为后起之秀,涌现出无锡尚德、南京中电、江苏林洋、常州天合和天威英利等一大批优秀的光伏企业,带动了上下游企业的发展,中国光伏发电产业链正在形成。 随着传统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石油价格的不断上升,以及人们对自身生存环境要求的不断提升,积极寻找新的替代能源已刻不容缓,作为无污染的清洁能源,太阳电池必将会得到迅速的发展。虽然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较高,但是从长远看,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其他能源利用形式的逐渐饱和,太阳能可以在2015年之后成为主流能源利用形式,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国际经验表明,政策扶持是光伏产业发展的最主要驱动力,政府的政策导向将决定光伏产业的发展水准和市场需求,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对我们国家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光伏产业市场现状 在全球气候变暖、人类生态环境恶化、常规能源资源短缺并造成环境污染的形势下,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普遍得到各国政府的重

关于我国电力工业发展水平及其结构的分析

关于我国电力工业发展水平及其结构的分析 在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电力体制2002年进行了重大改革,将原国家电力公司(中央电力资产)分拆组建为两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公司和四大辅业公司。这次电力体制改革,基本打破了垄断,实现了厂网分开,在发电环节引入了竞争机制,极大地解放了电力生产力,促进了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实践证明,这次电力体制改革是成功的。 下面就我国目前电力工业发展的主要指标与世界电力发展水平做点对比分析,并对当前我国电力工业发展面临一些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建议,欢迎各位领导和业内人士提出批评和意见。 一、我国电力发展水平及结构分析 (一)装机容量水平及结构分析。 2002年我国电力装机容量为35657万千瓦,经过五年发展建设,2007年我国装机容量达到71329万千瓦,平均每年新增7100万千瓦,五年实现了翻番。每年平均增长25%,创造了我国电力发展乃至世界电力发展的奇迹。我国人均装机也从2002年的0.3个千瓦,增加到2007年的人均0.54个千瓦。五年内人均装机增加了80%,比1980年电力改革开放之初的0.05个千瓦增长了11倍。 目前,我国电力装机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据查询,2006年美国装机容量为10.76亿千瓦,人均装机3.6个千瓦,而我国尽管总装机达到了7.13亿千瓦,但人均装机还不到1个千瓦,美国是我国人均装机的近7倍。日本2006年装机2.6亿千瓦,人均装机2个千瓦,日本人均装机是我国的近4倍(3.79倍)。韩国2006年装机约为6500万千瓦,人均装机1.33个千瓦,韩国人均装机是我国的2.4倍。 我国的电力装机中,火电装机5.54亿千瓦,占77.70%,水电装机1.45亿千瓦,占20.40%,核电装机885万千瓦,占1.2%,风电及其他新能

中国电力行业2015年度发展报告

中国电力行业2015年度发展报告 2015年,电力行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坚持“节约、清洁、安全”的能源战略方针,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转变发展理念,着力践行能源转型升级,持续节能减排,推进电力改革试点,加大国际合作和“走出去”步伐,保障了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全社会能源利用提质增效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电力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 电力投资较快增长。2015年,全国电力工程建设完成投资[1][2]8576亿元,比上年增长9.87%。其中,电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3936亿元,比上年增长6.78%,占全国电力工程建设完成投资总额的45.90%;电网工程建设完成投资4640亿元,比上年增长12.64%,其中特高压交直流工程完成投资464亿元,占电网工程建设完成投资的比重10%。在电源投资中,全国核电、并网风电及并网太阳能发电完成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6.07%、31.10%和45.21%;水电受近几年大规模集中投产的影响,仅完成投资789亿元,比上年下降16.28%;常规煤电完成投资1061亿元,比上年增长11.83%;非化石能源发电投资占电源总投资的比重为70.45%,比上年提高1.49个百分点。 加快城镇配电网建设改造。贯彻落实《关于加快配电网建设改造的指导意见》和《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2015-2020年)》,2015年全国安排城网建设改造专项建设基金130亿元,带动新增投资1140亿元;安排农网改造资金1628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282亿元。 电力工程建设平均造价同比总体回落。2015年,因原材料价格下降,燃煤发电、水电、太阳能发电以及电网建设工程单位造价总体小幅回落,回落幅度分布在1.5—5%区间内。风电工程单位造价小幅上涨1.57%。 新增电源规模创历年新高。2015年,全国基建新增发电生产能力13184万千瓦,是历年新投产发电装机最多的一年。其中,水电新增1375万千瓦,新增规模比上年减少805万千瓦,新投产大型水电站项目主要有四川大渡河大岗山水电站4台机组合计260万千瓦、云南金沙江观音岩水电站3台机组合计180万千瓦和云南金沙江梨园水电站1台60万千瓦机组,投产的抽水蓄能电站包括内蒙古呼和浩特和广东清远3台机组合计92万千瓦;火电新增6678万千瓦(其中燃气695万千瓦、常规煤电5402万千瓦),新增规模较上年增加1887万千瓦,全年新投产百万千瓦级机组16台;核电新投产6台机组合计612万千瓦,分别为辽宁红沿河一期、浙江秦山一期、福建宁德一期、福建福清一期、海南昌江一期以及广东阳江各1台机组;新增并网风电、并网太阳能发电分别为3139万千瓦和1380万千瓦,均创年度新增新高。在全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为49.73%。 截至2015年底,全国主要电力企业在建电源规模1.82亿千瓦,同比增长25.35%。 电源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15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3]15252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0.62%,增速比上年提高1.67个百分点。其中,水电31954万千瓦(其中抽水

电力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doc 8页)

电力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doc 8页)

l 电力工业发展概况 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行业进入了新的一轮景气循环,城市化和重化工业的高速增长带动了电力需求强劲增长,全国的电力短缺已经从2003年17省扩展到2004年的24省。由于新增装机投产速度仍然低于实际用电增长,导致电力需求矛盾日益加剧。据电力行业最新统计快报显 示:2004年高峰期间用电缺口至少达3 000 kW·h,全国用电总量达到21 735亿kW·h.同比增长14.9%。据初步估算,用电增长仍继续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电力弹性系数预计达到1.65。据最新预测,2005年我国电力供应缺口大约为23 000 MW,但从总体上来看,用电紧张问题趋于缓解。电力行业十五规是:2005年发电量达到16 140亿kW·h,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55亿kW,2005年火电占72.4%、水电占24.5%、核电占2.4%、新能源占0.7%。 2 电力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电力工业,特别是火力发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因 素,这些因素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电不仅带来大量的CO:、粉尘等污染物,同时带来的还有密集的SO 排放,它使植被严重退化,使青山变成秃岭,使水源变成沙源。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了严重环境污染,据有关部门统计,由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GDP的2%~3%。 (2)一次能源分布不平衡。电煤长距离输送给运输业造成沉重的负担,这么巨大的煤炭运输不仅占用目前有限的铁路资源,而且更加大了公路运输基础建设的投入,同时给运输沿线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3)加大了电网调配能力及机组对峰谷负荷变化适应能力的技术要求。煤炭资源丰富的区域与电力需求旺盛的区域并不重合,这种能源资源量和能源需求量的不匹配局面形成电力跨省跨地区的长距离输送,电网规模越来越大,电网安全问题凸显。 3 实现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的电力产业结构是不合理的。虽然水电与核电的发电量以及在电力结构中的比重将不断提高,但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仍将以燃煤发电为主,预计到2050年,燃烧电厂发电量仍然要占50%左右。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笔者认为我国电力工业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力工业发展道路。 3.1 大力开发与利用水电资源 2003年,电力体制改革为城乡电网建设步伐加快和城乡同网同价范围的进一步拓宽提供了强大动

电力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电力行业发展现状及前 景分析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电力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1.电力经济发展趋势综述 电力行业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对电力产业也是加倍关注。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对近年电力产业经济发展状况做出宏观的基本了解和判断。 1)电价:电价上涨。面对煤价上调和排污费增加所导致的成本增加,国 家 发改委已意识到电力行业没有利润是不利于其稳定和发展的。但中央要求的电价上调在地方却可能未必完全执行。而上游的煤炭在电价上调的激励下可能会再抬高煤价,下游的耗电工业成本也会受很大影响。 2)电荒:毫无疑问,电荒在短期内仍将继续存在。但随着国家对协调发 展 的重视和对“惟GDP论”的抛弃,在宏观上电力需求的增速将有所下降。从供应端看,如果近年大江大河的来水正常,则水电出力一定比上年大增,同时大批新建电源开始并网发电,电力供应将比上年增加。从需求端看,由于侧管理逐渐推广,电价上涨使高耗能产业发展受限以及居民用电对价格的敏感,需求的增长也会理性些。因此,缺电未必会持续比上一年严重。电价上涨并不会激发电力投资过热,相反,电力“跑马圈地”会回归理性。 3)煤电联营:不论是煤强电弱,还是电强煤弱,也不论是以煤炭垄断对 付 电力垄断,还是利益格局重新调整,煤电之间的顶牛只能是两败俱伤。在多次呼吁政府部门协调而不可得的时候,各种形式的煤电联营将有利于减少中间环

节,稳定煤价,打造完整的电煤供应链。煤电联营将是最好的稳定电源安全的方式之一。 4)产权多元化:现在,电力企业无论是电厂还是电网基本上是国家资 本, 但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后,电力企业吸引战略投资者,吸引外资、民营等各类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产权多元化已是箭在弦上。同时,加快重组步伐,积极谋划集团一级上市也是各大集团心照不宣的计划。产权多元化必然带来投资、融资的多元化,更多的资金将源源不断流入电力领域,规范投资、加强立法已是刻不容缓,电力投资体制改革也是大势所趋。 5)年薪制:2004年起,国资委对中央企业负责人实行年薪制,同年也是 国 资委对中央企业实施业绩考核的第一年。电力企业有成为国资委重点培养的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的雄心,年薪制将会激发电力企业间的竞争。 6)多种产业剥离:据悉,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已成为国资委推进国 有 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两件大事之一。既然剥离不可避免,那么电力身上多出的这一根“筋”怎么剥离,就是考验各电力企业智慧的大问题了。既要减员增效做强主业,又不能甩包袱,漠视多种产业职工的电力情结,还要让企业好好地活下去,剥离后的多种产业和主业关系成为较大关注点。。 7)区域电力市场:2003年,东北、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北5家区域电 网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班级: 姓名: 学号: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 关键词:电力系统概况,电力行业发展 1.前言 中国电力工业自1882年在上海诞生以来,经历了艰难曲折、发展缓慢的67年,到1949年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仅为185万千瓦和43亿千瓦时,分别居世界第21位和第25位。1949年以后我国的电力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78年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712万千瓦,发电量达到2566亿千瓦时,分别跃居世界第8位和第7位。改革开放之后,电力工业体制不断改革,在实行多家办电、积极合理利用外资和多渠道资金,运用多种电价和鼓励竞争等有效政策的激励下,电力工业发展迅速,在发展规模、建设速度和技术水平上不断刷新纪录、跨上新的台阶。装机先后超过法国、英国、加拿大、德国、俄罗斯和日本,从1996年底开始一直稳居世界第2位。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电力工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一、发电装机容量、发电量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国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5%、10.34%。发电装机容量继2000年达到了3亿千瓦后,到2009年已将达到8.6亿千瓦。发电量在2000年达到了1.37万亿千瓦时,到2009年达到34334

亿千瓦时,其中火电占到总发电量的82.6%。水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的24.5%,核电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2.3%,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量微乎其微; 二、电源结构不断调整和技术升级受到重视。水电开发力度加大,2008年9月,三峡电站机组增加到三十四台,总装机容量达到为二千二百五十万千瓦。核电建设取得进展,经过20年的努力,建成以秦山、大亚湾/岭澳、田湾为代表的三个核电基地,截至2008年底,国内已投入运营的机组共11台,占世界在役核电机组数的2.4%,装机容量约910万千瓦,为全国电力装机总量的1.14%、世界在役核电装机总量的2.3%。高参数、大容量机组比重有所增加,截止2009年底,全国已投运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21台,是世界上拥有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最多的国家;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占全部火电机组的比重提高到69.43%,火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已经提高到2009年的10.31万千瓦。在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火电装机容量中,供热机组容量比重为 22.42%,比上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 三、电网建设不断加强。随着电源容量的日益增长,我国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电网建设得到了不断加强,电网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输变电容量逐年增加。2009年,电网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全国基建新增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41457千米,变电设备容量27756万千伏安。2009年底,全国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39.94万千米,比上年增长11.29%;22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17.62亿千伏安,比上年增长19.40%。其中500千伏及以上交、直流电压等级的跨区、跨省、省内骨干电网规模增长较快,其回路长度和变电容量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6.64%和25.97%。目前,我国电网规模已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 四、西电东送和全国联网发展迅速。我国能源资源和电力负荷分布的不均衡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