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中的性别因素

合集下载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人类与社会》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人类与社会》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人类与社会》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人类与社会》题库及答案一一、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填在题后括号内。

每小题4分,共16分)1.最早提出著名的太阳系“星云假说”的学者是( )。

A.牛顿 B.达尔文C.哥白尼、 D.康德2.人类社会婚姻家庭关系变化的根本动因是( )。

A.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B.人的生活条件的变化C.社会组织形式的变化 D.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3.英国在其工业化过程中所依赖的主要资源是( )。

A.森林资源 B.气候资源C.人力资源 D.矿产资源4.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关贸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于( )。

A.1996年 B.1995年C.1947年D.1944年二、简答题(答出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

每小题12分。

4小题共48分)1.什么是血缘家庭?2.什么是“地理大发现”?它取得了哪些成果?3.原始社会末期产生阶级的主要条件有哪些?4.什么是图腾崇拜?三、论述题(结合实际进行具体论述。

16分)具体论述城市化的发生动力。

四、分析题(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具体问题。

20分)知识经济又被称为“新经济”,请举例分析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填在题后括号内。

每小题4分,共16分)1.D 2.D 3.D 4.B二、简答题(答出要点即可。

不必展开论述。

每小题12分。

4小题共48分)1.什么是血缘家庭?答:血缘家庭是在同辈分内部发生两性关系的婚姻集团,又称作等辈婚或兄妹婚,是群婚制的最初阶段。

(5分)它既是一个生产单位,也是一个生活单位。

(3分)作为一种婚姻制度,血缘家庭排除了不同辈分的直系血亲之间的性关系。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原因与未来走势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原因与未来走势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原因与未来走势一、前言社会阶层分化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现实状况越来越明显,从而引发了不少的讨论和反思。

本文旨在针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原因进行阐述并分析其未来发展的走势。

二、社会阶层分化的原因1、市场化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中国的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前一些少有物质财富的职业群体,如企业家、房地产商等,获得了较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

同时,一些传统产业,如制药、科技等产业,也因为市场竞争,高级人才竞争激烈而出现了较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

而一些传统的工薪阶层,他们的工资不跟上经济增长。

因此就形成了不同收入阶层的分化。

2、教育的差距教育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关键因素,而在中国的教育中由于不同的层次教育存在巨大的差距,使得来自不同阶层的人才获得教育资源的差异明显。

因此,一些有良好教育背景的人才就更容易获得好的工作机会,更有机会在职场中获得晋升,这也为他们的收入水平提供了保障。

相反,一些没有获得良好教育的人才,在职场中就会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他们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也就相对较低。

3、人口老龄化的问题随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传统的家庭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一些家庭中,由于老人的照顾问题,导致了家庭收入的集中,而这种集中也就影响了不同阶层家庭的经济状况。

另外,在职场中的一些老年人才对年轻人才相对保守,他们更喜欢按照老方式运作而不去接受新事物,这种思想差异会使年轻人才的机会受到影响。

三、社会阶层分化的未来走势社会阶层分化的未来发展,和现有的政策导向是密不可分的。

虽然一些政策的出现,被认为是富人的保护,但是这些还是很有必要的。

社区需加强培养,推动从氏族关系为主导的社交方式,向现代化的社交方式转型,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大规模的自由化经济政策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政府应该积极地引导就业产业的合理化布局,保障社会公正,共同推动经济的发展。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探讨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并对其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评估。

研究结果显示,当前中国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分层化的特点,社会阶层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互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进一步推动社会公平和发展,我们建议政府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并促进行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以实现社会阶层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社会阶层是指一个社会中个体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相对地位和地位差异。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渐由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向现代社会阶层制度转变。

二、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类根据收入、教育程度和职业等因素,我们将当代中国社会划分为五个主要的社会阶层:富贵阶层、中产阶层、工人阶层、农民阶层和贫困阶层。

1. 富贵阶层富贵阶层主要包括大资本家、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员等。

他们通常享有较高的收入和财富,并且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有着较大的影响力。

富贵阶层的崛起主要得益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私人财富的积累。

2. 中产阶层中产阶层是当代中国社会阶层中较为庞大的一个群体,包括白领、技术人员、小企业主等。

他们相对富裕,享有稳定的收入和较高的社会地位。

中产阶层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作用,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3. 工人阶层工人阶层主要由工业和服务行业的劳动者组成,他们通常从事体力劳动和获得较低的工资。

工人阶层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工作条件较差等。

4. 农民阶层农民阶层主要由农村地区的农民组成,他们通常以耕种和养殖为生。

由于受到土地产权制度和农村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农民阶层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但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一些农民脱贫致富,农民阶层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5. 贫困阶层贫困阶层是指生活条件极度贫困、缺乏基本生活需求的人群。

由于种种原因,包括地理、种族、教育和经济等因素,中国仍有一定数量的人生活在贫困中。

浅析中国社会男女不平等现象

浅析中国社会男女不平等现象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男女‎不平等现象‎姓名:XXX 学号:XXX 班级:XXX班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妇女的‎社会地位确‎实得到了明‎显提高,男女之间在‎各个方面的‎不平等的差‎距正在缩小‎。

但是,正像男女不‎平等的形成‎经历了几千‎年悠长的历‎史一样, 它的消除也‎不可能瞬间‎完成,其进程是十‎分缓慢的。

这就使得即‎使是处于高‎度文明的当‎代社会,妇女至与男‎子在从政治‎到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不平等现象‎都依然存在‎,甚至还相当‎严重。

本文主要探‎讨当代中国‎社会的男女‎不平等现象‎,从产生的原‎因入手,进而分析其‎实质以及带‎来的影响,还将浅谈改‎善这一现象‎的方法。

关键词:原因;实质;影响一.男女不平等‎现象存在方‎面男女不平等‎现象存在于‎各种场合,但可大致归‎结于以下几‎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产、婚姻家庭。

下面将逐一‎简单介绍。

政治地位不‎平等,这是自古以‎来就早已形‎成的不平等‎现象。

古有“女子不得参‎政”之说,证明当时的‎女子在政治‎上毫无立足‎之地,更无立场可‎言。

当代的社会‎虽然在极力‎改善,但仍感觉力‎不从心,从国家领导‎人到各级政‎府官员,男子在人数‎上占据着绝‎对优势。

于是妇女的‎发言机会小‎,所发表的意‎见被采纳的‎更少,权利维护也‎更加不完善‎。

经济能力不‎平等,这一现象在‎当代也是非‎常普遍。

虽然商界确‎有不少“女强人”之例,但在人均收‎入的总体水‎平上仍然是‎男子占据着‎绝对领先地‎位,所以“男子赚钱养‎家糊口”的现象仍是‎大部分中国‎家庭的现状‎。

文化教育不‎平等,这一现象虽‎然在城市地‎区没有较明‎显地表现出‎来,但“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古话在‎中国的大部‎分农村地区‎还是相当有‎影响力的。

从中国的各‎大高校男女‎比例也可以‎看出在文化‎教育方面男‎女还是存在‎较大的不平‎等。

有一则笑话‎说人分为三‎类,一类是男人‎、一类是女人‎,还有一类是‎女博士,这虽然是暗‎指女博士的‎能力非同寻‎常,但也同样揭‎示了人们的‎常规思维:男子理应比‎女子获得更‎好更高的教‎育,而女子的超‎高学历则代‎表其是“异类”。

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多元动力基础_一种权力衍生论的解释

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多元动力基础_一种权力衍生论的解释

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多元动力基础*一种权力衍生论的解释刘 欣本文提出了用以解释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机制的 权力衍生论 。

作者认为,在放权让利的改革和市场化过程中,公共权力除了以再分配权力的形式发挥作用外,其中一部分还衍生成权力精英牟取私利的 寻租能力 ,并以与再分配权力不同的机制对阶层分化产生影响;而随着市场机制的发育,市场能力也在阶层分化中起着作用。

因此,当前中国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安排决定了再分配权力、寻租能力和市场能力共同构成阶层分化的动力基础。

基于此论的关于收入分配的研究假设,得到2003年取自武汉的抽样调查资料的支持。

研究结果表明,权力衍生论比 权力转移论 和 权力持续论 都能更好地解释当前中国社会的精英循环/再生现象。

关键词 权力衍生论 市场转型 分层机制 权力持续 寻租能力 市场能力作者刘欣,1964年生,社会学哲学博士,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上海 200433)。

中国市场经济转型中分层机制的变化,引起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关注。

争论的焦点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分层机制,在市场转型中是否具有连续性的问题。

相应的问题是,在市场转型中,社会阶层,尤其是精英阶层,是循环的还是再生的。

笔者就这一问题提出一种 权力衍生论 的新解释。

本文旨在阐述权力衍生论的基本解释逻辑,并以2003年取自武汉的抽样调查资料,从个人收入分配方面,对基于这一理论的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和讨论。

一、已有研究的理论争辩、含混之处以及本研究的目的对上述问题争论的出发点是泽兰尼对计划经济分层机制的解释。

他认为, 再分配 与 市场 作为两种经济整合制度,会因其所嵌入的社会经济形态不同而对不平等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在福利资本主义国家里,市场作为主导性的经济整合制度是阶层分化的主要根源;国家再分配则具有平等化的效应。

在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里,再分配作为主导性的经济整合制度是不平等的主要根源;具有市场性质的交易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再分配所导致的不平等。

浅谈现阶段我国男女不平等问题

浅谈现阶段我国男女不平等问题

浅谈现阶段我国男女不平等问题学号:***********姓名:妥立明班级:08级行管一班浅谈现阶段我国男女不平等问题【内容摘要】现阶段,我国任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虽然现在我们的社会得到了很大的进步,男女两性也在各个领域内的平等差距在不断地缩小,但是,男女平等问题还是存在于我们的社会当中。

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我们每个公民的付出,需要我们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去发展。

男女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国家一些产业的发展,阻碍了我国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字】中国男女平等现状对策平等,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也是世纪主题之一。

其中,男女平等是人们所追求的各种平等中最为根本的一项平等,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国女性的地位不断地提高,男女在各个领域内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然而,现阶段中国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依然存在着。

虽然中国在《宪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等法律法规中明文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但是法律形式上的男女平等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真正实现。

女性与男性一样,都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人。

因此,针对现阶段中国男女不平等的现状,有必要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其对策,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中国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就已经出现了“女子解放”、“男女平等”的口号。

尽管人们经常提到男女平等,作为一个概念,男女平等的意思却往往不是很清楚。

因此,人们的理解也就有所不同。

所谓“男女平等”,指的是“男女两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平等的尊严、价值、权利、机会和责任”。

男女平等并不就是“男女都一样”。

毕竟女性与男性在生理上存在差异,这是客观事实。

因此,真正的男女平等是不存在的,所要争取的平等也只是男女趋于平等。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中国对于男女平等的推进,不仅改善了本国女性的生存与发展状况,提高了女性的地位,也使中国的社会面貌得到极大的改变,从而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第十一讲性别分层

第十一讲性别分层




经济资源的拥有:在深圳,男性平均月收入5098 元,女性平均月收入2947元,男性比女性高17倍; 在合肥,男性平均月收入847元,女性平均月收入 616元,男性比女性高14倍。 文化资源的拥有:男女两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非 常接近。在深圳,男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比女性 多0.4年,不到半年;在合肥,男性平均受教育年限 比女性多0.6年。 政治资源方面:男女两性差异明显。在深圳,男性 中的党员比例比女性高18个百分点,男性当中大约 1/ 4是党员,而女性中只有1/10是党员;在合肥,男 性中党员比例比女性高25个百分点,男性中大约 1/3是党员,而女性也只有1/10是党员。男性中的 团员的比例也比女性高(李春玲,2002)。



2、从现代中国妇女争取平等权利的历史实 践看,确有其不同于西方工业化社会结构转 型中妇女争取平等权利的社会实践的一些 社会文化特点, 将其暂时归结为三点: 一是客体现象,即现代中国妇女是在争取中 华民族平等生存权利的民族解放及社会革 命中,被“唤醒”争取社会地位平等的主体 意识。 二是功能分化现象。 三是意识形态组织现象。

4、“男胜女汰”是“女性地位分布的边 缘化”及其地位排斥的一种结构性模式。
四、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分层



(一)微观分配领域 1、体制内劳动力与体制外劳动力的分层 2、体制内外男性劳动力与体制内外女性劳 动力的分层

(二)宏观分配领域 1、体制内劳动力与体制外劳动力的分层


2、体制内外男性劳动力与体制内外女性劳 动力的分层 宏观分配领域中,针对女性劳动力采取的 制度支持方式因为有悖市场机制的基本规 律,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保障作用,反而 在客观上促进了男性劳动力与女性劳动力 在劳动力市场的差异。

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与社会流动

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与社会流动

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与社会流动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阶层分化和社会流动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尤其是在经济转型期,人们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文化素质、职业选择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也引起了社会的不平等问题。

本文将就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和社会流动进行探讨。

一、阶层分化的背景阶层是指社会中具有相对固定地位和居住地区,由共同地位和兴趣产生的一定范围的人群,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地位和收入越来越多地由个人的能力和社会地位决定。

因此,阶层一词已经成为现代人们对社会分层结构的常见描述。

在阶层分化的背景下,中国社会不再是一个“人少地大”的农业社会,而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工业化社会,人们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素质方面的表现与以往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阶层分化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普遍的特征。

因此,各种阶层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相对稳定的地位和特征。

二、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阶层分化是指社会中人们的地位和地位符号有明显的层次分化和人们所拥有的权利和福利也表现出分化。

在中国,人们的阶层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收入差距收入差距一直被认为是阶层分化的一个主要指标,在中国,收入差距主要表现为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

据统计,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已经达到6倍以上,城市中最富有的5%人口收入总额已经超过城市总人口收入总额的近三倍。

2、教育、职业和职位在阶级分化过程中,教育、职业和职位是三个主要因素。

在当代中国,教育不仅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途径,而且越来越成为阶级地位的象征。

在教育资源不足的地区,农村地区和一些贫困地区的人们往往不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职业和职位分化也是阶层分化的重要划分标准,在中国,不同职业和职位拥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

3、城市化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城市中的聚集效应、物质生活和教育、社会保障等因素早已成为城市人口分层的重要标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中的性别因素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阶层的变化是中国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核心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点研究项目“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历时3年,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进行了分析,划分出了“十大阶层”。

本文作者参与了上述研究,在此侧重分析城镇的社会阶层分化与性别因素的关系。

一、当前的社会阶层结构与性别1978年以来,由于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导致了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社会从一个社会经济资源分配比较平均化的社会,变成了社会经济地位日趋分化的社会,从一个社会构成比较简单的结构转变成构成成份日趋复杂的社会阶层结构。

根据我们的研究,当前社会阶层分化主要有三个特征。

第一,当前的阶层分化越来越趋向于表现为职业的分化,职业分化实际上是一种专业技术的等级分化,是有文化技术资本的人与没有文化技术资本的人之间的分化;第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在当前的阶层分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拥有经济资本的人与没有经济资本的人之间的分化;第三,在当代中国社会,党和政府组织控制着整个社会中最重要的和最大量的资源,国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因此,个人在国家组织系统中居于什么位置对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有重大的影响。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拥有状况为指标,划分出中国社会十大社会阶层。

1)十大阶层的划分:⑴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拥有组织资本):领导干部;⑵经理人员阶层(拥有较多的组织资本和经济资本):指大中型企业的高中层管理人员;⑶私营企业主阶层(拥有经济资本):⑷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拥有文化资本):⑸办事人员阶层(拥有少量组织资本或文化资本):中低层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中的基层管理人员和非专业性办事人员;⑹个体工商户阶层(拥有少量经济资本):⑺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基本没有三种资本):⑻产业工人阶层(基本没有三种资本):⑼农业劳动者阶层(基本没有三种资本):⑽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基本没有三种资本):指无固定职业的劳动年龄人群(排除在校学生)。

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十个阶层的性别分布各不相同,社会阶层结构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图1和图2)。

三个最具优势地位的阶层(控制着组织资源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控制着经济资源的私营企业主、以及拥有较多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和组织资源的经理人员)都是以男性为主(男性约占3/4)。

在社会的中间层中,现代中产阶层(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男女分布较平均,但现代中产阶层的上层(较高等级的专业技术人员)中男性比例较高,而中下层(较低等级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女性比例较高;传统中产阶层(个体工商户)中则男性比例高于女性。

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阶层,商业服务业人员中男女分布较平均,产业工人中男性比例高(占3/5);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中女性比例远高于男性(女性约占70%-80%)。

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家庭主妇及从未就业的女性人数在上升,并且这一群体的年龄正在年轻化。

过去不工作的女性一般是年龄比较大的妇女,但是现在出现了一些二、三十岁的不工作的女性。

除了十个阶层当中性别比例不均匀以外,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的阶层结构也明显不同。

男性阶层结构更趋向于橄榄型,即大多数人居于中间层,居于上层和下层的人数都较少一些;女性阶层结构更趋向于金字塔型,即居于上层的人极少,居于中间层的人略多,居于下层的人最多(图3和图4)。

这些调查数据说明,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着明显的性别阶层分化现象,目前的职业分化和阶层分化都受到性别因素的影响。

二、经济、文化和政治资源拥有量的性别差异性别阶层分化具体表现在男性与女性所拥有的经济、文化和政治资源各不相同。

我们通过个人月收入来衡量经济资源的拥有量,通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社会资源,通过党员和团员比例来衡量政治资源(图表5)。

调查数据显示出,男性拥有比女性更多的经济资源。

在深圳市,男性平均月收入5098元,女性平均月收入2947元,男性比女性高1.7倍;在合肥市,男性平均月收入847元,女性平均月收入616元,男性比女性高1.4倍。

在政治资源方面男女两性的差异也很明显。

在深圳市,男性的党员比例比女性高18个百分点,男性当中大约1/4是党员,而女性中只有1/10是党员;在合肥市,男性党员比例比女性高25个百分点,男性中大约1/3是党员,而女性也只有1/10是党员。

男性中的团员的比例也比女性高。

文化资源方面性别差异不明显。

男女两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非常接近。

在深圳,男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比女性多0.4年,不到半年;在合肥,男性平均受教育年限比女性多0.6年。

这些数据表明,男女两性在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的拥有量上存在明显差异,男性比女性拥有更多的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而且,越是重要的资源、越是分化程度高的资源,性别差异越明显。

比如,深圳的经济分化程度远高于合肥(深圳基尼系数0.50,合肥基尼系数0.35),因此,深圳的男性与女性的经济资源拥有量的差异也越大(深圳男性平均月收入是女性的1.7倍,合肥是1.4倍)。

而在合肥政治资源比在深圳更重要,合肥男女两性政治资源的拥有量的差异比深圳要大。

男女两性在文化资源的拥有量方面十分接近,男性的平均受教育的年限只比女性略高一点(多半年左右)。

基本上可以说,在中国的大城市中男女的教育水平正趋向于一致,特别在较低年龄组。

结论2:男女获得不同类型资源的机会平等程度是不同的。

在城市社会,两性在文化资源的获取方面日益平等化,但是,男性获取经济资源或政治资源的机会明显大于女性。

三、性别因素对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的影响前面的数据和图表已经证明,社会各阶层的性别分布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资源占有状况存在着性别的差异,这说明,性别是一个确实存在的分层机制。

那么接下来我们想知道的是,性别作为一个分层机制,它倒底是如何发挥作用?它对哪些资源的分配产生影响?产生多大的影响?与其它的社会分层机制相比较而言,性别因素的影响力倒底有多大?我做了三组回归分析。

1)性别分层机制的作用程度首先,我们来考虑,有哪些因素对人们的经济收入产生影响,其中性别因素对经济收入产生多大的影响?图表5对个人月收入的回归分析图表6对个人阶层位置的回归分析图表7对个人教育程度的回归分析在对个有月收入的回归分析中,我选择了12个自变量。

这12个因素可能会对个人的经济收入产生影响,回归方程的R2值代表每一个因素对收入的影响程度有多大。

根据R2值的大小,我把这12个因素进行排列。

对月收入产生影响最大的是职业、权力和教育水平,它们各自对月收入的变化可以解释10%-20%。

其次影响较大的因素是政治资本、所有制和行业,它们对月收入变化的解释在4%-5%之间。

第三组因素是有一些影响力,但影响不是很大,这包括性别因素,还有技术培训、单位规模、财产权等。

而影响最不明显的是户藉和年龄。

可以看出,性别因素对月收入的影响是存在的,但影响不是很大,在12个因素当中排在第7位,它可以解释月收入变化的2%左右。

同样对阶层位置产生影响的6个因素中,性别排在第6位,它解释阶层位置变化的1%左右。

在影响教育水平的8个因素当中,性别排在第8位。

对教育水平产生影响最大的是家庭背景,其次是城乡分割结构因素,性别的影响比较小。

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我们可以说,性别因素对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获得存在着影响,但与其它一些因素(社会结构、制度和能力或获致因素)相比较而言,性别因素的影响是比较小的,它对个人社会经济地位变化的解释力度在1%至2%之间。

结论3,在目前的城市社会经济分化中,个人能力对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的影响是最大的,其次是社会结构和制度因素,性别可以归为第三组的影响因素,也就是说,它不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分层机制,但它确实在发挥着作用。

2)图表8影响教育获得因素历年变化最后我们还要特别分析一下教育机会与性别平等之间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教育对个人的阶层位置及其经济地位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教育机会获得是否平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社会分化的性别公平程度。

数据显示出,近50年来,性别因素对教育的影响力度逐渐减弱,促进了机会结构的两性平等化趋势。

很明显,近几十年来教育机会的性别平等化趋势是明显的。

部分原因可能是教育机会的供给增多(如九年义务制教育普及、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扩大、高等教育机会增加等);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教育体制内部的选择机制趋向于性别平等化,甚至存在这样一种说法:应试教育选择机制较有利于女性。

结论4:教育机会分配的性别平等化,极大程度地弱化了性别分层机制的作用,这决定了在社会经济地位获得方面两性日趋平等的总体发展趋势。

这就是说,近年来整个社会的机会结构的性别平等程度是提高的。

不过,需要强调,这一结论可能仅限于城市。

在乡村地区,教育机会分配的性别不平等还是存在的,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

目前教育成本的上升正在强化贫困地区的两性教育机会不平等。

四、问题讨论根据上面这些数据分析,我提出了几个问题来讨论。

问题1:为什么在城市中男女文化水平十分接近的情况下,社会阶层的性别分布会很不均匀?为什么男女两性的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拥有量差异明显?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被认为是“能力社会”而不是“身份社会”,社会主要是依据各人的能力(主要通过文化水平来加以衡量)来进行社会经济资源的分配,而不是主要依据一些先天性的身份特征(如性别、年龄、种族、家庭出身)来分配资源。

我们的数据分析也证实,当前社会选择机制基本上是以能力为主的。

依据这种逻辑,目前存在这样一种看法:男女两性在社会经济地位(包括阶层分布)方面的显著差异主要是由于男女两性的文化水平不同造成的。

这样的解释显然与刚才显示的深圳、合肥的调查数据相矛盾。

刚才的数据显示,在深圳和合肥这两座城市中,社会选拨机制整体上是以能力为主,同时男女两性的能力水平(通过教育来衡量)又是差不多的,但是最终选拔出来的结果却是男性居于社会上层的更多,女性居于社会底层的更多。

仔细观察社会阶层结构的性别分布,可以发现,在社会的中间层男女两的分布还是均衡的,最显著的差异在社会的上层。

这就好像3000长跑,前2500米女性并不落后于男性,但最后的500米男性大大超前。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由于最后500米存在着性别歧视的制度设制,还是由于女性的进取心较弱而没有耐力跑完最后500米?也就是说,是制度的或社会结构性的原因还是由于社会化导致的个人心理动机因素,造成了这样的后果?或者也可以从一种变化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也许性别平等的推进就是自下而上的,两性的机会平等最初在社会分层体系中的较低层实现,并逐渐地向上推进。

问题2:另外要提的一个问题是: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不同领域中性别平等程度不同。

男女两性似乎在专业技术领域获取成功(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位置)的机会较为平等——尽管女性更多的是中低层专业技术人员,但在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成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和私营企业主)男女两性的机会结构差异很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