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鹌鹑遗传研究进展
鹌鹑PGCs的传代培养及鉴定

鹌鹑PGCs的传代培养及鉴定李玉芳;洪志勇;李明;张兴峰;林秀娇;李鸿翔;庄益芬;张文昌【摘要】In this experiment, PGCs of quails were cultured and subcultured successfully in chicken fibroblast feed layer. And contrast test showed that the growth factor(LIF,SCF,bFGF)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of PGCs and inhibit their differentiation.% 试验采用鸡胚胎制作的成纤维细胞饲养层培养细胞,成功实现鹌鹑原始生殖细胞(PGCs)的传代培养;并通过对比试验,验证了生长因子LIF、SCF、bFGF能够显著提高PGCs存活率和抑制其分化。
【期刊名称】《福建畜牧兽医》【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4页(P5-8)【关键词】鹌鹑;PGCs;传代;生长因子【作者】李玉芳;洪志勇;李明;张兴峰;林秀娇;李鸿翔;庄益芬;张文昌【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福州 350002; 黄淮学院河南驻马店463000;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福州 350002;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福州 350002;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福州 350002;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福州 350002;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福州 350002;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福州 350002;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福州 350002【正文语种】中文原始生殖细胞(PGCs)是具有高度未分化的发育全能性细胞。
自Waldeyer(1870)首先在鸡胚的生殖腺中发现PGCs以来,人们对鸡PGCs的体外培养和扩增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Chang等(1995)[1]将从2日龄鸡胚血液中分离出的PGCs放在从5日龄鸡胚中获取的生殖原基细胞上培养5 d,发现PGCs增殖了近5倍,后来成功得到了嵌合体鸡。
鹌鹑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的研究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毕业)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作了标注和致谢中已作了答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与我一同对本研究做出贡献的同志,都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如被查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由本人承担应有的责任。
学位(毕业)论文作者亲笔签名苍筠帆a竹y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福建农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毕业)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丈。
^保密,在年后解密可适用本授权书.口不保密,本论文属于不保密.口学位(毕业)论文作者亲笔签名巷五考蝴&衅姐指导教师亲笔签名铆淌I啪一彳于巾。
目福建农林大学硕:J二学位论文中文摘要为在鹌鹑乃至禽类直接有效的实旌配子和胚胎工程扫清禽蛋结构复杂,胚胎发育过程特殊带来的障碍,为加速转基因改良禽类品种以及胚胎冷冻、核移植和性别控制等的进程,发挥禽类作为生物反应器的优势,获得特定生物制品铺平道路,促进禽类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
本实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鹌鹑胚胎的体外培养利用4种不同的方法对鹌鹁胚胎进行体外培养,每种方法均采用100个样本,方法I、II、IⅡ、Ⅳ的出雏情况为0,30%,10%,20%。
4种方法出雏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其中方法II和方法Ⅳ的效果最佳。
通过对各阶段胚胎存活情况的记录以及出雏率的比较,用方法I和方法III进行培养的鹌鹑的存活率情况接近,用方法II和方法Ⅳ进行培养的鹌鹁的存活率相似。
2鹌鹑体外受精和培养选择6月龄左右、公母分群饲养的母鹌鹑100头,经过长期产蛋规律观察后,在下午16:30min左右处死鹌鹑,通过腹腔或生殖道收集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后进行完全体外培养。
按不同的采集部位分类观察受精后的培养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只有在漏斗部收集的卵子与精子结合,受精率达到32%,24h后胚胎发育率为20%。
鹌鹑羽色性状分子遗传机制研究进展

鹌鹑羽色性状分子遗传机制研究进展何艺平123,马荆鄂23,贡继尚23,杨艳北23,李袁飞23,饶友生23,孙旭初4,许继国23*(1.广州市畜牧科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550;2.南昌师范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22;3.江西省地方鸡种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22;4.江西省恒衍禽业有限公司,江西丰城331100)摘要:鹌鹑羽色表型变异丰富,繁殖周期短且产蛋率高,是遗传学上难得的研究材料。
在鹌鹑羽色性状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方面,国内外已开展大量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
本文综合了鹌鹑羽色性状分子遗传机制研究进展,分析了相关研究结果对其它脊椎动物尤其是鸟类的毛色研究的参考指导意义,为下一步产业中对鹌鹑羽色性状开展分子育种(比如羽色自别雌雄配套系的分子选育)提供参考材料。
关键词:鹌鹑;羽色;分子遗传机制中图分类号:S81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5⁃8567(2019)04⁃0014⁃04收稿日期:2019⁃07⁃31基金资助: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GJJ181080);南昌师范学院启动基金;南昌师范学院“11531”工程建设项目作者简介:何艺平(1982⁃),女,山西沁水人,硕士,畜牧师,主要从事动物分子数量遗传育种研究。
E⁃mail:378518276@ *通讯作者:许继国(1982⁃),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家禽分子遗传育种。
E⁃mail:3425614@专题综述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19年(第44卷)第4期鹌鹑具有繁殖周期短、产蛋率高、毛色变异丰富等特点,是研究基因型和表型关系不可多得的遗传材料。
鹌鹑羽色种类繁多,生物化学和组织学角度将羽色分为有色羽和无色羽两类,有色羽从淡黄色到深黑色均有。
关于鹌鹑羽色的研究,以对日本鹌鹑羽色研究最为详细,1979年日本科学家Truax 详细报道了日本鹌鹑的羽色变型。
羽色相关等位基因多呈现显隐性关系,少数表现为等显性或不完全显性;另外,还有具有致死和半致死效应的基因座,如黄羽、白羽和孵化黑羽等相关基因座。
我国禽类实验动物研究进展

研究现状
1、禽类实验动物资源
我国禽类实验动物资源丰富,包括鸡、鸭、鹅、鹌鹑等多种禽类。其中,鸡 是我国最重要的禽类实验动物,其应用范围广泛,包括基础研究、药物筛选、疫 苗研发等领域。近年来,我国在鸡的遗传育种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培育出了 一些具有特殊用
途的品系,如用于药物筛选的裸鸡和用于肿瘤研究的荷瘤鸡等。
3、疾病模型构建亟待加强:虽然我国在禽类疾病模型构建方面进行了一些 尝试,但与国际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加强模型构建的精准度和可重复 性。
4、政策支持不足:我国政府对禽类实验动物研究的支持力度还不够,缺乏 专门针对实验动物研究的政策和经费支持。
展望未来
为了推动我国禽类实验动物研究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
1、加强基础研究:加强禽类实验动物基础研究,包括基因组学、蛋白质组 学、代谢组学等方面的研究,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原创性和创新性研究。
2、加强应用研究:加强禽类实验动物在药物筛选、疫苗研发、疾病模型构 建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提高研究成果的转化率。
3、开发新品种:积极开发新的禽类实验动物品种,如鸭、鹅等,提高实验 动物的多样性,满足不同领域的研究需求。
我国禽类实验动物研究进展
01 引言
03 研究现状
目录
02 概述 04 存在问题
05 展望未来
07 参考内容
目录
06 结论
引言
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实验动物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而禽类实验动物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国禽类实验动物研究虽然起步较晚, 但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次演示将就我国禽类实验动物研究进展进行概 述。
参考内容
摘要
实验动物伦理研究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对于推动实验动物福利和促进临 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综述了实验动物伦理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介绍了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分析了现有研究结果和讨论了存在的困难,并提出 了未来研究方向和前景。
鹌鹑源禽脑脊髓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

鹌鹑源禽脑脊髓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范莉莉;李志军;黄加利;杨增岐;萧飒;王兴龙;党如意;张淑霞【期刊名称】《西北农业学报》【年(卷),期】2018(027)002【摘要】为探究陕西省咸阳市某鹌鹑养殖厂的鹌鹑发病是否为禽脑脊髓炎病毒引起,采集发病鹌鹑的脑、肝脏、肠道等组织,通过鸡胚传代、RT-PCR扩增、免疫组织化学试验及动物回归试验对病原体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得到的序列进行同源性及遗传性分析.RT-PCR扩增结果显示,用禽脑脊髓炎病毒(AEV)特异性引物成功扩增得到大小为288 bp的目的片段,与参考株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及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84.9%~99.3%和95.8%~98.9%;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株与SX株位于同一分支;免疫组化试验结果显示,发病鹌鹑的脑、肝脏、肠道组织切片中存在大量的阳性棕黄色着色区域,而阴性对照没有;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攻毒组鹌鹑出现典型的禽脑脊髓炎(AE)临床症状,发病率55.1%,病死率100%,病理剖检发现患病鹌鹑的脑组织软化,脑半球轮廓模糊,对照组未见异常.成功分离得到1株鹌鹑源禽脑脊髓炎病毒,命名为AEV XY/Q-1410株,为鹌鹑禽脑脊髓炎的诊断及预防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总页数】6页(P169-174)【作者】范莉莉;李志军;黄加利;杨增岐;萧飒;王兴龙;党如意;张淑霞【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65【相关文献】1.抗禽脑脊髓炎病毒单克隆抗体的研究——禽脑脊髓炎病毒抗原的培养和纯化 [J], 杨建民;秦卓明;傅纳;苏敬良;赵继勋;张中直2.禽脑脊髓炎病毒YL株的分离鉴定 [J], 郝华芳;张淑霞;杨涛;杨增岐;王兴龙;杜恩岐;党如意;王晶钰3.一株鹌鹑源禽流感病毒A/quail/Jilin/7/2015(H9N2)的遗传进化分析和致病性研究 [J], 刘慧敏;蒋烈戈;王时;李雪;孙项南;唐雷;刘景利4.人源和禽源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遗传进化分析及对小鼠的毒力评估 [J], 郭晶;夏瑜;杨佳欣;张晓璇;高鑫鑫;刘成;李旭勇5.Ⅰ群血清11型禽腺病毒的分离鉴定与遗传进化分析 [J], 张宇龙;宋姗姗;孔宪好;袁飞;刘东;李雪松;刘红祥;滕巧泱;许春雨;马冬;钟声;杨少艳;高天佐;于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品系肉鹌鹑品系杂交效果研究

不同品系肉鹌鹑品系杂交效果研究作者:卫龙兴王福泉戴连群谢志刚谢建平徐永飞李华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08期摘要通过对不同品系肉鹌鹑品系杂交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杂交后代的生长性能明显高于奉贤系,接近于无锡系,二系杂交具有较高的效果;正向杂交的效果略好于反向杂交。
关键词肉鹌鹑;品系;杂交;效果中图分类号S813.22;S8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8-0310-02鹌鹑是世界上公认的早熟、高产、高效的禽类产业之一,而我国则是世界上鹌鹑饲养量最大的国家。
目前,国内饲养的肉鹌鹑品种,以由法国迪法克公司培育的FM系(俗称法国巨型肉鹌鹑)居多。
据法国相关资料记载,该系肉鹌鹑42日龄体重可达240 g,4月龄种鹑体重可达350 g,料肉比为3.2~3.3∶1.0。
由于具有较高的生产性能,我国在1986年成功引进该系肉鹌鹑后,很快在全国各地推广,形成了较大规模,并被国家列为“星火计划”的重要推广项目。
上海奉贤和江苏无锡都是国内传统的鹌鹑养殖地区,法国巨型肉鹌鹑引进后,两地几乎同时开展了该系肉鹌鹑的养殖并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被并称为“鹌鹑之乡”。
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品种培育,奉贤地区的肉鹌鹑生产性能已显著下降,严重地制约了产业的发展;而无锡地区的肉鹌鹑,由于曾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法国引进过一批该系肉鹌鹑种蛋进行品种改良,所以目前仍保留有较高的生产性能。
据测定,在同等饲养条件下,无锡系肉鹌鹑的生长速度要比奉贤系高出25%以上[1-2]。
为此,上海市奉贤区动物疫病疫控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用无锡系肉鹌鹑和奉贤系肉鹌鹑进行了一系列的杂交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点试验地点为上海市奉贤区某肉鹌鹑饲养场,种蛋孵化单位为上海市奉贤区某肉鹌鹑专业孵房。
1.2试验材料试验用鹌鹑种蛋有: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新安镇某肉鹌鹑良种场引进法国巨型肉鹌鹑种蛋(简称无锡系);上海市奉贤区某肉鹌鹑饲养场培育的法国巨型肉鹌鹑种蛋(简称奉贤系)。
鹌鹑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鹌鹑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郑惠玲;常洪;佐野晶子
【期刊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1(029)006
【摘要】采用同工酶电泳技术,对陕西省大规模饲养的2个蛋用品系鹌鹑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群体中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平均数为1.87,多态位点比率为60%;引用国外同类研究结果,对国内外21个鹌鹑群体用7个多态位点的基因频率计算标准遗传距离并进行系统聚类,结果在0.125 267水平上21个群体聚为2类--野生群体和家养群体,家养群体中大体重鹌鹑与一般体重鹌鹑遗传距离较远;且Mpi-I+C,Mpi-I+D和α-Gpd+B基因为野生鹌鹑特有的基因,野生鹌鹑群体的基因多样度低于家养鹌鹑,在中性位点家养群体比现存同种野生群体保持着更高的基因杂合度.
【总页数】4页(P83-86)
【作者】郑惠玲;常洪;佐野晶子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畜牧兽医学院,;扬州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岐阜大学,【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13.9
【相关文献】
1.鸡与鹌鹑属间杂交种遗传多样性研究 [J], 孟庆美;孙永强;李大全;赵宗胜;廖和荣
2.朝鲜鹌鹑遗传多样性微卫星标记分析 [J], 孟庆美;孙永强;李大全;乔爱君
3.鹌鹑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J], 吴胜军;庞有志
4.中国野生鹌鹑遗传多样性的多元分析 [J], 刘向萍;常国斌;陈国宏;赵文明;徐琪;王克华;陈蓉;秦玉蓉;胡国顺;施雪奎
5.华东4个鹌鹑群体微卫星标记的遗传多样性检测(英文) [J], Olowofeso Olajide;戴国俊;王金玉;谢恺舟;李宁川;何远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鹌鹑遗传研究进展

中国鹌鹑遗传研究进展摘要:综述了近30年来中国鹌鹑遗传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包括形态学、细胞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标记在内的鹌鹑遗传标记及鹌鹑遗传参数、遗传基因与鹌鹑在遗传教学实验中的应用研究动态。
关键词:鹌鹑;遗传标记;遗传参数;遗传基因;遗传教学Progress of Quail Genetic Research in ChinaAbstract:The progress of quail genetic research in China for the past 30 years was reviewed mainly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advances of quail genetic markers (including morphology,cytology,biochemistry,molecular genetic markers),genetic parameters,genes and application in hereditary teaching experiment.Key words:quail;genetic markers;genetic parameters;genes;hereditary teaching experiments鹌鹑是最小的家禽,其适应性强,性成熟早,35日龄左右开始产蛋,生产周期短,种蛋孵化出雏只需17 d,1年可生产2~3代。
鹌鹑养殖占地少,投资少,耗料少,与其他家禽相比,具有凸显的经济效益与综合效益,被誉为“20世纪家禽发展的方向”和“21世纪禽业的未来”,有“第二禽业”之称,是世界上禽类养殖的新热点[1-2]。
中国鹌鹑的驯化与养殖具有悠久的历史,其规模化养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其养殖规模仅次于鸡[3]。
对鹌鹑的遗传研究起始于1940年日本学者对鹌鹑形态遗传标记的研究,Shimakura发表了第一篇鹌鹑被用于遗传研究的报告,报道了鹌鹑羽色突变—夹杂棕色的白色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鹌鹑遗传研究进展作者:潘爱銮皮劲松杜金平申杰吴艳梁振华蒲跃进孙静陈志华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2年第23期摘要:综述了近30年来中国鹌鹑遗传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包括形态学、细胞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标记在内的鹌鹑遗传标记及鹌鹑遗传参数、遗传基因与鹌鹑在遗传教学实验中的应用研究动态。
关键词:鹌鹑;遗传标记;遗传参数;遗传基因;遗传教学中图分类号:Q953;S8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3-5263-04Progress of Quail Genetic Research in ChinaPAN Ai-luan,PI Jin-song,DU Jin-ping,SHEN Jie,WU Yan,LIANG Zhen-hua,PU Yue-jin,SUN Jing,CHEN Zhi-hua(Institute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Science,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Hubei Innovation Center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The Animal Embryonic Engineering and Molecular Breeding Key Laboratory of Hubei, Wuhan 430064,China)Abstract: The progress of quail genetic research in China for the past 30 years was reviewed mainly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advances of quail genetic markers (including morphology,cytology, biochemistry, molecular genetic markers), genetic parameters, genes and application in hereditary teaching experiment.Key words: quail; genetic markers; genetic parameters; genes; hereditary teaching experiments鹌鹑是最小的家禽,其适应性强,性成熟早,35日龄左右开始产蛋,生产周期短,种蛋孵化出雏只需17 d,1年可生产2~3代。
鹌鹑养殖占地少,投资少,耗料少,与其他家禽相比,具有凸显的经济效益与综合效益,被誉为“20世纪家禽发展的方向”和“21世纪禽业的未来”,有“第二禽业”之称,是世界上禽类养殖的新热点[1-2]。
中国鹌鹑的驯化与养殖具有悠久的历史,其规模化养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其养殖规模仅次于鸡[3]。
对鹌鹑的遗传研究起始于1940年日本学者对鹌鹑形态遗传标记的研究,Shimakura发表了第一篇鹌鹑被用于遗传研究的报告,报道了鹌鹑羽色突变—夹杂棕色的白色羽。
Tsudzuki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鹌鹑毛色、喙形、脚趾形状及蛋壳颜色等形态标记,并概述了日本对鹌鹑微卫星标记、扩增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AFLP)及功能基因的研究进展[4]。
目前在鹌鹑营养分析、品系选育、品种资源利用、遗传分析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其研究工作远不如其他家禽那样广泛[3]。
相形之下,中国对鹌鹑的遗传研究报道不仅数量不多,而且研究内容不系统、不深入。
现将中国对鹌鹑的遗传研究进展概述如下,以期将鹌鹑的遗传研究引向更深入、更广泛的领域。
1 鹌鹑遗传标记研究遗传标记是指能够用以区别生物个体或群体及其特定基因型并能稳定遗传的物质标志。
遗传标记的发展经历了从宏观到微观、从细胞外到细胞内、从外部表型到蛋白质再到DNA(或RNA)的发展过程[5]。
遗传标记主要有4种类型: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及分子标记。
1.1 鹌鹑形态学遗传标记国内对鹌鹑形态学遗传标记的研究多集中于羽色、体型外貌等方面。
庞有志等[6]报道鹌鹑的羽色主要有野生型、白色型、深色型、褐色型、黑白镶嵌型、褐白镶嵌型、黄色型、红色型和紫色型等,目前已发现大约有26个基因座与鹌鹑的羽色有关。
这些基因座多数位于常染色体上,5个基因座位于z染色体上,4个基因座存在复等位基因系列。
多数基因座的等位基因呈显隐性关系,少数表现为等显性或不完全显性。
有5个基因座的显性羽色突变基因如黄羽、银色羽、白羽、孵化黑羽和亮绒羽在纯合状态下具有致死或半致死效应。
宋东亮等[7]对黄羽鹌鹑体型外貌、羽色、皮肤及皮肤衍生物颜色变化和羽毛生长脱换情况进行了观测,其结果表明,幼雏和成鹑毛色均呈明显的黄色特征,皮肤为白色,喙、胫、趾等均呈浅棕黄色,且随月龄的增大而逐渐淡化,黄羽鹌鹑与朝鲜鹌鹑的抗寒和抗病能力无显著差异,但黄羽纯系比白羽鹌鹑的抗寒和抗病能力强。
慎伟杰[8]、杜干英[9]分别在朝鲜龙城系发现了白羽、红羽突变体,并证明了它们相对于栗羽均为隐性,遵循性状连锁遗传规律。
1.2 鹌鹑细胞学遗传标记鹌鹑细胞学遗传标记主要指染色体核型研究。
贾敬肖等[10]报道了鹌鹑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鹌鹑的染色体2n=78,雄性为ZZ型,雌性为ZW型,其中Z染色体为中着丝点,W染色体为端着丝点,性染色体的大小介于第4与第5对常染色体之间。
陈爱葵等[11]报道了鹌鹑和石鸡的染色体核型基本一致,多数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均显示出一个深浅不同的C带核型。
徐琪等[12]报道了鹌鹑的染色体G带核型,在G带带型上,鹌鹑与家鸡有几处明显不同,如第1号染色体家鸡p臂上有7条深染带,q臂上有9条深染带,而鹌鹑p臂上有5条深染带,q臂上有11条深染带。
孙永强等[13]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对鸡与鹌鹑染色体核型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鸡和鹌鹑染色体虽然数目相同但形态存在差异,这可能是导致属间杂交不亲和及杂种不育的主要原因。
1.3 鹌鹑生化遗传标记对于鹌鹑生化遗传标记,如血液白蛋白、红蛋白等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国外早在20世纪60年代已有报道[14]。
国内21世纪初才见报道,郑惠玲等[15,16]采用同工酶电泳技术,对两个蛋用品系鹌鹑的肝脏、心脏和胸肌中的10种酶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检测到32个鹌鹑蛋白质多态座位,发现两个鹌鹑群体中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平均数为1.87,多态位点比率为60%;对国内外21个鹌鹑样本进行了系统聚类,发现在0.125 267水平上聚为野生和家养两类群体。
庞有志等[17]研究了蛋用朝鲜龙城系栗羽鹌鹑及其突变系白羽和黄羽鹌鹑的红细胞、血浆酯酶的遗传多态性,发现红细胞、血浆酯酶在3个群体中均存在遗传变异,但是不同基因座的基因频率分布不均,3个群体在红细胞酯酶Es-I位点的基因分布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1.4 鹌鹑分子遗传标记王金玉等[18]对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家禽系选育的高应激和低应激两个品系鹌鹑进行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分析,检测到两个品系间存在遗传变异。
王惠影等[19]分析了野生日本鸣鹑与家鹑在10个微卫星位点各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发现有40个等位基因为两个鹌鹑群体所共有,等位基因在家鹑与日本鸣鹑群体中并未表现出由于地理隔离和人工选择等因素造成的分布不平衡,两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不大。
常国斌等[20]运用微卫星DNA标记分析了中国境内的两种野生鹌鹑(日本野生鹌鹑、野生普通鹌鹑)和家鹑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发现野生普通鹌鹑群体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群体多态信息含量和平均基因杂合度最高,家鹑最低,日本野生鹌鹑介于两者之间,证实家鹑起源于日本野生鹌鹑。
赵宗胜等[21]分析了鸡、鹌鹑及其杂交后代mtDNA的RFLP多态性,发现属间杂交种mtDNA具有与母本相同的限制性单倍型,为mtDNA遵循母性遗传规律提供了佐证。
孟庆美等[22]检测了40只朝鲜鹌鹑12个微卫星位点的多态性,共检测到55个等位基因,每个座位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583个,该群体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和平均基因杂合度分别是0.694 5和0.711 1,其遗传多样性丰富。
付晶等[23]以北京白羽蛋用鹌鹑为试验动物,筛选出了能准确鉴定鹌鹑性别的CHD基因标记。
米拉古丽等[24]分析了鸡、鹌鹑及其属间杂交后代SRAP标记,聚类结果表明属间杂交种与母本的相似系数较高。
2 鹌鹑遗传参数分析通过鹌鹑遗传参数分析,可以为鹌鹑的生产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并能实现间接选择。
杨宁等[25]在由4只羽色突变个体形成的白羽鹌鹑品系中,利用次级样本含量不等方差分析方法对528个个体不同周龄的体重作了遗传分析,发现遗传效应对各周龄体重都极为显著,孵化批次的效应也显著,而性别效应仅在5周龄和10周龄体重差异才达到显著水平,各周龄体重的遗传力在0.20~0.28之间,低于一般估计值,相对较窄的遗传基础使这一品系性状的遗传变异减少,各周龄体重间的遗传相关在0.774以上,表型相关也较高,并提出性状遗传力不是常数,而是与群体遗传结构紧密联系、反映群体遗传变异特点的一个动态群体特征。
焦丽萍等[26]利用灰色关联及通径分析,探讨了9周龄日本鹌鹑的体重与若干体尺性状间的遗传相关性,发现胫长、胸骨长、胸宽、胸深、体斜长等5个性状与体重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胸深、胸宽和体斜长与体重间的相关程度较密切,胫长、胸骨长与体重间的相关程度较弱。
彭勇波等[27]运用MTDFREML软件对黄羽鹌鹑产蛋数等产蛋性状进行了遗传参数估测,并获得了不同性状的遗传力,黄羽鹌鹑105日龄产蛋数与开产日龄、蛋重间的遗传相关系数分别是-0.46和0.83。
3 鹌鹑遗传基因研究张竞男等[28]克隆了鹌鹑和黑斑蛙核糖体蛋白L15 cDNA片段,分析了其序列特征,并对来自于两栖类和鸟类的L15基因序列与脊椎动物L15序列的关系进行了分子系统学分析,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聚类结果与传统分类一致。
王焕楠等[29]用PCR技术及RT-PCR和mRNA 整体原位杂交方法,在鹌鹑中扩增得到319 bp的gcl基因序列,并成功在卵巢、精巢和肝脏中表达。
汪镇南等[30]对鹌鹑和三黄鸡IFN-α cDNA进行了克隆和测序,并分析得出鹌鹑与鸡的亲缘关系较近(与水禽相比)。
常国斌等[31]、陈蓉等[32]利用Solexa深度测序技术对性成熟的鹌鹑睾丸组织的小分子RNA进行了测序,并对在鹌鹑生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Piwi基因进行了克隆。
付晶等[33]对北京白羽蛋用鹌鹑和法国沙维玛特肉用鹌鹑MC4R基因进行了克隆测序,并分析得出两种鹌鹑MC4R基因序列与鸡同源性均为97.0%,而且两品种间的同源性达到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