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物理《压强》教案

教科版物理《压强》教案
教科版物理《压强》教案

1.压强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压强概念和压强公式,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结合生活实际明确改变压强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3.在实验探究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操作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控制变量法。

2.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理解比值定义的方法。

3.通过简单估算处理,使学生体会、学习估算的思想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2.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理解压强。

二、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理解压强。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如图所示,在厚厚的积雪中,两个人对雪地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在积雪中行走的男孩会陷入雪里,而穿上滑雪板的女孩却不会?这是为什么呢?

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那么,下面我们来学习今天这节课——压强。

教学活动

一、认识压强

讨论交流:

学生甲:行走在积雪中的男孩之所以下陷,是因为他受到的重力大,他对雪地的压力大于雪所承受的压力。

学生乙:穿滑雪板的女孩之所以能在雪地上自如行走,可能是滑雪板把压力分散到更大的面积上,减弱了压力的作用……

学生丙:猜想对不对,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阅读教材P36,做“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实验。

1.提出问题:压力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2.猜想与假设:(1)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2)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教师提问:(1)如果要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是否有关,应该怎样做?实验方法是什么?(2)如果要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是否有关,应该怎样做?实验方法是什么?

4.进行实验:学生实验,教师指导。如图9-1-2所示:

5.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

(1)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是否有关。

实验次数压力受力面积压力的作用效果

1.竖直相同小明显

2.水平相同大不明显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是否有关。

实验次数受力面积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

1.两块平

相同大明显

2.一块平

相同小不明显

实验表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系,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系。

实验结果:

(1)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当压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二、压强的引入

感受压强:带领学生做图9-1-3的小实验,让学生描述手指的感觉。

学生分析讨论作答。

教师引导:利用以前学过的速度知识和现在的压力作用效果进行类比,找出新的方法。引入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

1.建立压强概念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都有关。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成正比,与接触面积成反比。

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控制成反比的量——接触面积的大小,只比较同样面积上压力的大小。即比较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

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要同时考虑压力和接触面积两个因素,可以控制一个,比较另一个。这是“控制变量法”。

给出压强的概念: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2.压强公式及压强的单位

压强公式:p=F/S。

压强的国际单位:帕斯卡,单位符号:Pa。

说明:该单位是为了纪念法国科学家帕斯卡。

在公式基础上指出,帕是很小的单位。一颗瓜子平放在手心里对手的压强就有20Pa 。

给出常用的压强单位。由公式得出1Pa=1N/m2。

3.压强的大小

(1)人站在水平地面上时产生的压强约为10000Pa;

(2)物理课本平放在水平桌面上产生的压强约为60Pa。

4.压强公式的应用

三、流体的压强

不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不管是由于重力作用还是其他力的作用,或是发生碰撞,只要有相互挤压,就会有压力和压强。

流体:液体和气体有很强的流动性,统称为流体。流体内部有压强。

阅读教材P38,请同学们分析图9-1-5中的物体受到哪些压强?

学生分析讨论作答。

教师归纳总结:流体不仅对与之接触的物体施加压强,在流体的内部也存在压强。

四、控制压强的大小

我们能通过改变哪些物理量来改变压强?通常是改变哪些量?改变压强可以改变压力和受力面积大小。改变受力面积比较常见。

1.增大压强的方法

思考:增大压强的方法有哪些?

教师引导:根据公式p=F/S来思考。

同学交流、讨论,后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

(1)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通常采用的办法)。

(2)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

(3)同时增大压力和减小受力面积。

活动:让学生举出实际例子并分析。

举例:

(1)菜刀磨得很锋利,是为了减小与菜的接触面积(即受力面积),以便用较小的力就能产生很大的压强,容易把菜切开。

(2)针、箭和斧头等工具都是采用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这样容易刺穿物体或砍碎物体。

(3)压路机的碾子质量很大,增大了压力,增大了压强。

2.减小压强的方法

思考:当我们需要压强小一些时,可采用什么办法?

教师引导:根据公式p=F/S来思考。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然后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

(1)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通常采用的办法)。

(2)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

(3)同时减小压力和增大受力面积。

活动:让学生举出实际例子并分析。

举例:

(1)坦克很重,不用轮子而装上履带,是增大受力面积从而减小压强。

(2)滑雪者站在雪橇上或脚蹬滑雪板,可以在松软的雪地上滑行,而不会陷入雪中,因为用雪橇或者滑雪板,增大了雪地的受力面积,从而减小雪地所受的压强。

(3)钢轨铺设在枕木上,是增大地面的受力面积,减小压强,防止破坏路面。(4)严禁汽车超载,减小质量,从而减小地面所受的压力,减小了压强。

对照图9-1-6 分析它们各自是需要增大压强还是减小压强?主要是通过改变什么量来实现的?你还能举出哪些生活中控制压强的例子?

阅读教材P39,讨论交流:冰面救人。

学生思考讨论:在冰面上玩耍时,不慎落入水中,在没有任何工具的情况下,应怎样避免压破冰层,靠近并救出落入冰窟中的人。利用本节课“压强”知识来解答。

思考与练习:

(1)书包的背带是宽一些好,还是窄一些好?为什么?

答:宽一些好。因为在书包重一定的情况下,宽的书包带比细的对肩的压强小,人感到舒服些。

(2)骆驼的体重比马大不了一倍,而它的脚掌面积是马蹄的三倍。这为“沙漠之舟”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答:骆驼的体重虽然比马大,但是它的脚掌面积比马更大,所以它对地面的压强比马小,在沙漠中行走时不会陷下去。

板书设计

1.压强

教学反思

压强是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但学生比较陌生。本节课内容主要建立在前面学过的力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是学习了重力、摩擦力后另一类力的学习迁移,是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外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本节课着重学习的压强是整章的基础,也是学好大气压强等的重要前提。由于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极容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为了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别,做好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实验是关键。

然后提出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最后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这些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很容易理解,也把握得不错。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压强和生活、生产实际及自然现象的联系极为密切,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规律解释身边常见的现象,进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差,所以加强了学生自主发言的过程。

教科版初中物理目录及重点

教科版8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1.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2.测量: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考试重点) 3.活动:降落伞比赛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1.认识运动(本章重点) 2.运动的描述(考试重点) 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考试重点) 4.能量 第三章声 1.认识声现象(本章重点) 2.乐音的三个特征(考试重点) 3.噪声(考试重点) 4.声与现代科技(本章重点) 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 1.光源光的传播(本章重点) 2.光的发射定律(本章重点) 3.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考试重点) 4.光的折射(本章重点) 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考试重点) 6.神奇的眼睛 7.通过透镜看世界 8.走进彩色世界 第五章物态变化 1.物态变化与温度(本章重点) 2.熔化和凝固(本章重点) 3.汽化和液化(本章重点) 4.地球上的水循环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1.质量(考试重点) 2.物体的密度(考试重点) 3.测量密度(本章重点) 4.活动:密度知识应用交流会下册 第七章力 1.力 2.力的描述 3.弹力弹簧测力计(本章重点) 4.重力(考试重点) 5.摩擦力(考试重点) 第八章力与运动 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本章重点) 2.力的平衡(考试重点) 3.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第九章压强 1.压强(考试重点) 2.液体的压强(考试重点) 3.连通器(本章重点) 4.大气压强(本章重点) 第十章流体的力现象 1.在流体中运动(本章重点) 2.认识浮力(考试重点) 3.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考试重点) 4.沉与浮(本章重点) 第十一章机械与功 1.杠杆(本章重点) 2.滑轮(本章重点) 3.功功率(考试重点) 4.机械效率(考试重点) 5.改变世界的机械(本章重点) 第十二章机械能 1.机械能 2.机械能的转化(本章重点) 3.水能和风能

最新教科版初中物理知识 全面复习

教科版初中物理知识全面复习 1、热:1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水的凝固点)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 体温计的量程:35℃~42℃分度值为0.1℃ 水的比热:C水=4.2×103J/(kg.℃)(最大) 2、速度:1m/s=3.6km/h 人耳区分回声和原声: 时间差 0.1s以上、声源与障碍物距离 17m以上 声音在空气的传播速度:υ=340m/s 光在真空、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3×105km/s 电磁波在真空、空气中的传播速度:υ=3×108m/s 3、密度:ρ水=ρ人=103kg/m3 单位换算 1g/cm3=103kg/m3 1g/cm3=103kg/m3 1L=1dm3 1mL=1cm3 1m3=103dm3=106cm3 g=9.8N/kg 水银的密度13.6×103kg/m3 4、压强:单位换算 1Pa=1N/㎡ 一个标准大气压:p0=1.01×105Pa=760 ㎜Hg =76cm汞柱≈10m水柱 5、电学:一节新干电池的电压:1.5V 蓄电池的电压:2V 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照明电路的电压:220V 动力电路的电压:380V 1度=1Kw.h=3.6×106 J 我国交流电的周期是0.02s,频率50Hz(1s内50个周期,电流方向改变100次) 初二 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m,课桌的高度约0.75m。 3.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制是: km 103 m 10 dm 10 cm 10 mm 103 um 103 nm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刻度尺要紧贴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2)平移法:(a)测硬币直径;(b)测乒乓球直径;(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第二章简单的运动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精品】人教版初三物理初中物理教材目录(教科版)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1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2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3活动:降落伞比赛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1认识运动 2运动的描述 3运动的速度 4能量 第三章声 1什么是声音 2乐音的三个特征 3奇异的声现象 4噪音 5声与现代科技 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 1光的传播 2光的反射定律 3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 4光的折射定律 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6神奇的眼睛 7通过透镜看世界 8走进彩色世界 第五章物态变化 1地球上水的物态变化 2熔化和凝固 3汽化和液化 4物态变化和我们的世界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1质量 2物质的密度 3活动:密度知识应用交流会 八年级下 第七章力 1 力

3弹力力的测量 4重力 5摩擦力 第八章力与运动 1力的合成 2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3力的平衡 4力与运动 第九章压强 1压强 2液体的压强 3连通器和液压技术 4大气压强 第十章流体的力现象 1在流体中运动 2认识浮力 3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4沉与浮 第十一章功与机械 1功 2杠杆 3滑轮 4功的原理及应用 5机械效率 6改变世界的机械 第十二章机械能 1机械能 2机械能的转化 3水能和风能 九年级上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1分子动理论 2内能和热量 3比热容 第二章改变世界的热机1热机

3热机效率 第三章电与磁 1磁现象 2电现象 3电与磁 第四章认识电路 1电路 2电路的连接 3活动:电路创新设计展示 第五章探究电流 1电流 2电压:电流产生的原因 3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第六章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 2测量电阻 3等效电路 第七章电功率 1电功 2电功率 3灯泡的电功率 九年级下 第八章电磁相互作用及应用 1电磁铁 2电磁继电器 3电磁感应现象 4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5电话和传感器 第九章家庭用电 1家用电器 2家庭电路 3安全用电与保护 4家庭生活自动化、智能化 第十章电磁波与性息技术 1神奇的电磁波

最新教科版初中物理目录大全

教科版8年级物理上下册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1.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2.测量: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 3.活动:降落伞比赛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1.认识运动 2.运动的描述 3.运动的速度 4.能量 第三章声 1.什么是声音 2.乐音的三个特征 3.奇异的声现象 4.噪声 5.声与现代技术 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 1.光的传播 2.光的反射定律 3.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 4.光的折射定律 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6.神奇的眼睛 7.通过透镜看世界 8.走进彩色世界 第五章物态变化 1.地球上水的物态变化 2、熔化和凝固 3.汽化和液化 4、物态变化与我们的世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1.质量 2.物体的密度 3.活动:密度知识应用交流会下册 第七章力 1.力 2.力的描述 3.弹力力的测量 4.重力 5.摩擦力 第八章力与运动 1.力的合成 2.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3.力的平衡 4.力与运动 第九章压强 1.压强 2.液体的压强 3.连通器和液压技术 4.大气压强 第十章流体的压强 1.在流体中运动 2.认识浮力 3.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 4.沉与浮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 1.功 2.杠杆 3.滑轮 4.功的原理及应用 5.机械效率 6.改变世界的机械 第十二章机械能 1.机械能 2.机械能的转化 3.水能和风能

教科版9年级物理上下册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1.分子动理论 2.内能和热量 3.比热容 第二章改变世界的热机 1.热机 2.内燃机 3.热机效率 第三章磁与电 1.磁现象 2.电现象 3.电与磁 第四章认识电路 1.电路 2.电路的连接 3.活动电路创新设计展示 第五章探究电流 1.电流 2.电压:电流产生的原因 3.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第六章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 2.测量电阻 3.等效电路 第七章电功率 1.电功 2.电功率 3.灯泡的电功率 第八章电磁相互作用及应用 1.电磁铁 2.电磁继电器 3.电磁感应 4.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5.电话和传感器 九下册 第九章家庭用电 1.家用电器 2.家庭电路 3.安全用电与保护 4.家庭生活自动化、智能化 第十章电磁波与信息技术 1.神奇的电磁波 2.电磁波的应用 3.改变世界的信息技术 第十一章物理学的发展与能源技术创. 1.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2.原子核、核能 3.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2012新版初中物理教科版教材中走进实验室“(c)只要这个玩具鸟面前有水,它就会不断点头饮水”饮水鸟原理

关于在2012新版初中物理教科书(教科版)中,第一章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一节中第六页,关于“(c)只要这个玩具鸟面前有水,它就会不断点头饮水”的解释: 有一种玩具,据说是中国人的发明,叫饮水鸟。外形像只鸟,主体由玻璃制成。鸟的身体是一根玻璃管,鸟头是管上端的一个小球,鸟尾是管下端的一个大球。球内装有液体,玻璃管下端浸入液面。密闭的鸟身架在一个类似鸟腿的基座上,头部粘有尖嘴、尾部粘有羽毛。饮水鸟的神奇之处在于,在它面前放杯水,它就会俯下身去,把嘴浸入水中“喝”一口,然后直立起来。可是刚直立一会儿又会俯下身去“喝”一口,然后再次直立起来。饮水鸟就这样不停地点头“喝”水,犹如一台永动机。有人曾将饮水鸟送给爱因斯坦,当他看过并明白其原理后,十分惊叹饮水鸟的设计。因此这个玩具又被叫做“爱因斯坦也吃惊的玩具”。 它之所以能不停地点头喝水,是因为它体内是乙醚一类易挥发的液体,在高温里很容易蒸发,而液体的饱和蒸汽所产生的压力又会随温度的改变而剧烈的改变。 饮水鸟实物见下图: 结构图: a)头部受冷,气压下降,尾部的液体因为吸力沿颈部上升。这样头的重量在增加,尾部的重量在减轻,重心位置发生变化,当重心超过脚架支点而移向头部时,鸟就俯下身到平衡位置。这个位置可以通过鸟嘴的重量来调试。 b)头部降低,内部发生两个变化。一是“饮水鸟”的嘴浸到了水,这样鸟头被打湿。二是上下的蒸汽区域连通,两部分气体混合,没有了气压差,但由于吸收了周围空气的热量,蒸汽的温度略有上升。这时上升到头部的液体,在本身的重量作用下流向下端尾部。 c)尾部变重,头部向上翘,液体全部集中到尾部,同时,头部的蒸汽因为刚粘到的水又开始冷却。 其实饮水鸟就是一个非常巧妙的低温差发动机。

教科版初中物理知识 全面复习

教科版初中物理知识 全面复习

教科版初中物理知识全面复习 1、热:1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水的凝固点)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 体温计的量程:35℃~42℃分度值为0.1℃ 水的比热:C水=4.2×103J/(kg.℃)(最大) 2、速度:1m/s=3.6km/h 人耳区分回声和原声: 时间差 0.1s以上、声源与障碍物距离 17m以上 声音在空气的传播速度:υ=340m/s 光在真空、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3×105km/s 电磁波在真空、空气中的传播速度:υ =3×108m/s 3、密度:ρ水=ρ人=103kg/m3 单位换算 1g/cm3=103kg/m3 1g/cm3=103kg/m3 1L=1dm3 1mL=1cm3 1m3=103dm3=106cm3 g=9.8N/kg 水银的密度13.6×103kg/m3 4、压强:单位换算 1Pa=1N/㎡ 一个标准大气压:p0=1.01×105Pa=760 ㎜Hg =76cm汞柱≈10m水柱 5、电学:一节新干电池的电压:1.5V 蓄电池的电压:2V 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照明电路的电压:220V 动力电路的电压:380V 1度=1Kw.h=3.6×106 J 我国交流电的周期是0.02s,频率50Hz(1s内50个周期,电流方向改变100次) 初二 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m,课桌的高度约 0.75m。 3.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制是: km 103 m 10 dm 10 cm 10 mm 103 um 103 nm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刻度尺要紧贴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2)平移法:(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教科版”与“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比较

“教科版”与“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比较 ——内江市2009年教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培训发言材料 四川省资中县第三中学陈洲平 自2009年秋季起,我市初中物理改变原先使用的“沪科版”教材,开始使用“教科版”教材,现就“教科版”和“沪科版”两种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作一个简单的比较,以便于大家更好地了解两种版本教材的有关情况,并为使用教材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两种版本教材都根据《课程标准》所制定的课程目标、课程基本理念、内容标准以及实施建议,注重课程培养目标的调整,学习方式的变化,课程内容的更新,评价系统的改革,同时还注重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教材编写构思新颖,大胆变革,各自表现了自己的特色。 一、两种版本教科书的共性 1.形式生动活泼。 两个版本的编者们尝试以视觉形象向读者传递更多的信息,各书均为彩色印刷,每章都配有反映章节主题的鲜艳图片,教材中使用了大量彩色照片和插图,教科版不少还以整版的方式插入,突出教材的物理特性。有些插图人物以漫画形式出现,有时更以滑稽的卡通方式表现严肃的科学内容,这些做法贴近了初中学生的生活。 2.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两个版本的教科书均设立了诸如“物理在线”、“走向社会”、“信息窗”等栏目,用于介绍一些应用性的、拓展性的或细节性的知识。注重了学科间的渗透,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3.注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教科书中的体现。 两个版本的教科书基本做到了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4.强调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两个版本的教科书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来编写探究方面的内容。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科学知识,还可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并受到科学价值观的熏陶。 5.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

教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

教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 八年级 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m ,课桌的高度约0.75m 。3.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制是: 1km =103m 1m=10 dm 1dm=10 cm 1cm=10 mm 1mm= 103um 1um= 103nm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刻度尺要紧贴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4).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 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2)平移法:(a)测硬币直径;(b)测乒乓球直径;(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如 (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 (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第二章简单的运动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5.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6.速度的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t s v 速度的国际单位是:m/s ;常用单位:km/h 1m/s=3.6km/h 7.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初中】教科版与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比较

【关键字】初中 “教科版”与“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比较 ——内江市2009年教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培训发言材料 四川省资中县第三中学陈洲平 自2009年秋季起,我市初中物理改变原先使用的“沪科版”教材,开始使用“教科版”教材,现就“教科版”和“沪科版”两种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作一个简单的比较,以便于大家更好地了解两种版本教材的有关情况,并为使用教材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两种版本教材都根据《课程标准》所制定的课程目标、课程基本理念、内容标准以及实施建议,注重课程培养目标的调整,学习方式的变化,课程内容的更新,评价系统的改革,同时还注重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教材编写构思新颖,大胆变革,各自表现了自己的特色。 一、两种版本教科书的共性 1.形式生动活泼。 两个版本的编者们尝试以视觉形象向读者传递更多的信息,各书均为彩色印刷,每章都配有反映章节主题的鲜艳图片,教材中使用了大量彩色照片和插图,教科版不少还以整版的方式插入,突出教材的物理特性。有些插图人物以漫画形式出现,有时更以滑稽的卡通方式表现严肃的科学内容,这些做法贴近了初中学生的生活。 2.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两个版本的教科书均设立了诸如“物理在线”、“走向社会”、“信息窗”等栏目,用于介绍一些应用性的、拓展性的或细节性的知识。注重了学科间的渗透,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3.注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教科书中的体现。 两个版本的教科书基本做到了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4.强调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两个版本的教科书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来编写探究方面的内容。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科学知识,还可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并受到科学价值观的熏陶。 5.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

(新)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全书从第七章到第十二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还编排了“自我评价”和“家庭实验室”,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二、、学年的教学总目标和总的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三、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完整word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质量》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教育科学出版社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一节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 知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位置、状态、形状的变化而变化。 3. 了解常见的测量质量的工具和托盘天平的构造及托盘天平的 使用方法。 二、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对比、分析、归纳等能力。 三、情感目标 1. 通过介绍神舟下来、系列载人飞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通过了解质量知识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重点】 1. 质量的概念。 2. 质量的单位和换算。 3. 托盘天平的构造及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质量是物体一个基本属性,与物体的状态、形状、所处的空间位置变化无关 【教学用具】 托盘天平和砝码多套,多媒体课件,小铁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课 铁锤、铁钉、桌子、椅子这些物体分别由哪些物质组成? 点明:所有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二、联系生活,学习新知 (一)巧妙设问,直奔重点--------学习质量的概念。 课件显示铁锤、铁钉、桌子、椅子图片 1. 这些物体都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 2. 它们所含物质的多少是否一样? 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得出: a. 铁锤比铁钉含铁多; b. 桌子比椅子含木材多。 讲解:由此我们知道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二)合作探究,再奔重点--学习质量的单位 1.请学生自学书本有关质量单位的内容. 思考:质量有哪些单位呢?符号各是什么?它们之间是怎样换算关系?

对话:教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编写与使用

对话:教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编写与使用 作者:刘锋时传…更新时间:2007-2-27 教育科学出版社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物理教科书(8~9年级)于2003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在几年里,此套教材在南至广西、北至黑龙江的广大实验区进行实验。在教科书编写、修订与使用的过程中,教材编写组、各级教研部门和教学一线教师建立了通畅的对话与交流渠道。在此过程中,编写与修订工作服务于教学一线的需要;同时,教科书也引领了教学实践的变革,实现了多方的共同发展。 以下对话根据教材分册主编刘锋与哈尔滨市教研员时传朴、区教研员丁召民、教师刘松的一次座谈录音整理。 突出实验基础,注重知识整合 刘锋(主编):在编写教材过程中,我们对打牢和提升全体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极为重视。为了教学过程能顺利开展,为了突出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科特征,体现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我们设计了第一章《走进实验室》和第二章《运动和能量》。一开始就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观察新奇的物理现象,了解物理实验器材,学习测量知识,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家庭实验室,为今后进行实验探究创造条件。第二章从整体上介绍了物质世界的各种运动,形形色色的能量及其相互转化,使学生对物理学从整体上有一个初步了解,并学会科学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初步认识物体的微观结构,初步了解能量的观点,为后续学习过程中形成并运用理性思维打下基础。 丁召民(教研员):让学生建立一个自己的家庭实验室,这是教科版教材的一个很好创意。新教材由一系列的实验活动组成,几乎每节课都要动手做实验,课后作业也包含了大量的家庭实验。这就要求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边学边实验。但是,学生不可能每节课都到学校的实验室学习。因此建立自己的家庭实验室,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解决学校仪器不足这个普遍问题。 刘松(教师):品味新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会发现新教材独有的魅力。从大处看,教材先将物理学的框架构建出来,并用“能量”这条纽带将各知识块联系起来,把能量的概念贯穿于每一种运动形式之中,把能量的观点渗透到每一部分内容之中,完整地诠释了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和学生在感受这种联系的同时,会进一步去思索更广泛的各学科之间乃至各领域之间的联系。能量观点的渗透在教材中随处可见,例如《在光的世界里》一章中,通过一系列的情境和探究活动,从能量角度描述了光的传播,加深了对焦点、实像和虚像等概念的认识。这种用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方式不仅让学生们学到了知识,更培养了他们从全局的角度审视问题的能力,对他们的终身发展有着极大的益处。再从小处着眼,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科学探究的循序渐进,都纳入了教科书的框架,从而使物理学变得有血有肉,独具魅力。 时传朴(教研员):“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看似简单,实际很不容易。我们教师必须在思想上、行动上彻底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这一点对从教多年的骨干教师难度更大,因为常年积淀下来的教学方式、方法,要想改变确实困难。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做一件事:先拿出自己当年最满意的一节课,再拿起新教材,重新去设计一下,然后逐渐地去重新审视每一节课,用实际行动来改变我们的观念。 这套教材较为注重知识内容的建构和整合,体现了以物理为基础、关注学科渗透和综合理科的教育思想。例如:《压强》《流体的力现象》两章的知识,以二力平衡为线索对物体的压强、液体的压强、大气压、浮力、升力等概念及规律进行了结构性整合;在《功与机械》部分,以做功为主线探讨机械及其工作的本质,摆脱了以往教科书中机械的内容同功的内容脱节,功的概念学完之后缺乏具体应用的弊端。 内容源自生活,营造“情境物理”

教科版初中物理公式大全

教科版初中物理复习资料 一、单位换算: 长度1m=10-3km=101dm=102cm=10 3mm=106um=109nm 体积1m3=103dm 3=106cm3 1L=1 dm 31mL=1cm3 质量1Kg=10 3g=10 6mg 频率1kHz=10 3Hz 1MHz=106Hz 密度1g/cm3=103Kg/m3 速度1m/s=3.6km/h 电能1kw·h=3.6×106J 二、公式 v=s/t v速度(m/s)s路程(m)t时间(s) v=s/t v平均速度(m/s)s路程(m)t时间(s)ρ=m/vρ密度(kg/ m3) m质量(kg)v体积(m3) p=F/S p压强(Pa)F压力(N)S面积(m2) p=ρgh p压强(Pa)ρ密度(kg/ m3)g(9.8N/kg)h深度(m) W总=Fs W总机械功(J)F力(N)s距离(m)W有用=Gh W有用机械功(J)G重力(N)h高度(m)P=W/t=Fv P功率(W)W功(J)t时间(s)v速度(m/s)η=W有用/W总×100%η机械效率(%) Q=mq Q热量(J)m质量(kg)q热值(J/kg)

Q吸=cm(t-t0)Q热量(J)c比热容(J/(kg·o C)) Q放=cm(t0-t)m质量(kg)t温度(o C) I=U/R I电流(A) U电压(V)R电阻(Ω) W=Pt=UIt=I2Rt=U2/R t Q= I2Rt Q热量(J)I电流(A) R电阻(Ω)t温度(o C)c=fλc波速(3.0×108m/s)f频率(Hz)λ波长(m) 三、定律、规律等 u>2f 倒立缩小实像 u=2f 倒立等大实像 f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全册)

成都市红花实验学校 九 年 级 物 理 教 案 第九章家庭用电 第1节家用电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识别家用电器,将不同类型的家用电器按其特性和用途进行分类; 2.了解插座和插头的结构原理,并能正确使用验电笔。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学会倾听别人的见解,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对家庭用电负荷的计算,培养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和节能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估算家庭用电负荷容量。 难点:让学生能正确估算家庭用电负荷容量。 【教学方法】活动讨论法、观察实验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动手操作、练习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 一、新课引入 多媒体展示:流光溢彩的城市夜景,熟悉的家用电器。学生 很自然地走进电的世界,体会到电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教师总结:电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离不开的“空气和水”。 提问: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了电,我们的生活将发生什么 变化?或者说,如果停电了,结果会怎样? 教师:让各组派一个代表,发表你们组内讨论的结果。教师总结 分析: 如果没有电,夜晚将不再流光溢彩,我们将看不到我们喜爱 的动画片、卡通片,高楼也不再那么容易上去,地铁将瘫痪,手 机电话将无法使用等等。 播放: 2003 年美国、加拿大部分城市停电的有关资料。 教师:事实上,“电”是通过各式各样,各种用途的家用电 器发挥电的作用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们几乎每天都要接 触到的家用电器的知识。 板书:<第一节家用电器> 学生观看影 片。 分组讨论,组 内先讨论交流,各 组间相互交流。 二、认识家用电器 在课前,就布置学生调查自己家中的家用电器,写出调查报 告,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调查报告格式如下: 题目:我家的家用电器 调查统计表: 电器名称数量额定功率/W 用途 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在全班展示某几位同学的调查报告。 提问:根据这些不同的家用电器的性能和用途,可以将家用 电器大体分为几类呢?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总结,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和观点。 学生展示自己 的课前作业。 学生组内讨论 总结,得出本小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