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

合集下载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基层版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基层版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基层版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曹克将;张澍;华伟;陈柯萍;陈明龙;洪葵;黄从新;黄德嘉;苏晞;宿燕岗;汤宝鹏;王景峰;王祖禄;吴立群;杨兵;杨艳敏;张凤祥;周胜华【期刊名称】《实用心电学杂志》【年(卷),期】2022(31)2【摘要】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既可发生在结构性心脏病与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患者,也可见于心脏结构正常的人群。

不同类型的室性心律失常对患者的影响不同,有的预后良好,有的可致明显心悸与黑矇,甚至心脏性猝死。

为了让基层医院的医生能更好地认识室性心律失常,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降低室性心律失常死亡率,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专家撰写了《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基层版》。

期望该“共识基层版”有助于促进我国基层医生规范化诊治室性心律失常。

【总页数】22页(P77-98)【作者】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曹克将;张澍;华伟;陈柯萍;陈明龙;洪葵;黄从新;黄德嘉;苏晞;宿燕岗;汤宝鹏;王景峰;王祖禄;吴立群;杨兵;杨艳敏;张凤祥;周胜华【作者单位】不详;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内科;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内科;上海市东方医院心血管内科;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急重症中心;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0.7【相关文献】1.细化诊断、危险分层与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解读2.慢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诊治及心脏性猝死预防中国专家共识3.《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更新要点4.《早期乳腺癌女性患者的骨健康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专家组5.《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基层版》正式发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
中 国 心 脏 起 搏 与 心 电 生 理 杂 志 2016 年 第 30 卷 第 4 期
· 283 ·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
·指南·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中图分类号 R54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659(2016)04-0283-43 DOI:10.13333/ki.cjcpe.2016.04.001 网络出版时间: 2016-08-16 15:17:00 网络出版地址: /kcms/detail/42.1421.R.20160816.1517.001.html
室性心律失常的分类: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类 与 心 电 图 分 类 见 表 1 。 [1-2,4]
1 室早
室早,亦称室性期 前 收 缩,是 指 His束 及 分 支 以 下 心 室 肌的异位兴奋灶提前除极而产生的心室期前收缩,是 临 床 上 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正常健康人群和各种心脏病患者均可 发 生 ,临 床 症 状 变 异 性 大 ,一 般 预 后 良 好 。 1.1 流行病学
通讯作 者:曹 克 将,E-mail:kjcao@;黄 从 新:E-mail: huangcongxin@;张 澍 :E-mail:zsfuwai@
家共识》(简称《共 识》)编 写 委 员 会,在 参 照 上 述 室 性 心 律 失 常指南与专家共识以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 室 性 心 律失常的实际情 况 和 防 治 现 状,撰 写 了 《共 识 》。 期 望 该 《共 识》中所提出的指导建议有助于中国室性心律失常患 者 的 诊 断、危险分层与治疗,有 助 于 促 进 中 国 室 性 心 律 失 常 的 防 治 更趋规范化。
无论是否合 并 结 构 性 心 脏 病,室 早 均 非 常 常 见 。 [7-8] 在 普通人群中,其发病率 约 为 1% ~4%[9]。一 项 针 对 普 通 人 群 的调查发现,通 过 普 通 12 导 联 心 电 图 检 出 的 室 早 患 病 率 为 1%,而通过24h或48h动态心电图 检 测 则 高 达 40% ~75% 。 [10] 室早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增加,在<11岁 的儿童 中,其发 病 率 <1%,而 在 >75 岁 的 人 群 中,其 发 病 率 高 达 69% 。 [11-12] 室早发生有昼夜节律变 化,大 部 分 人 在 日 间 交 感 神 经 兴 奋 性 较 高 的 时 间 增 多 ,亦 有 部 分 人 群 在 夜 间 多 发 。 1.2 病因和机制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及基层版解读精选全文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及基层版解读精选全文
▪ 可能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常见药物包括洋地黄类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抗精 神病药物、抗微生物药物和抗疟药、抗组胺药、抗肿瘤药物等。
▪ 药物相关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心电图特征,必要 时可完善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检查,以排除 结构性心脏病所致的室性心律失常。
定义与分类
1、NSVT:指连续3个及3个以上的室性心律,频率>100次/min,持续时 间<30 s,能够自行终止,且不会引起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2、SMVT:指单形性室速持续时间≥30s,或持续时间虽<30 s但室速发 作时伴随血流动力学障碍需早期进行干预; 3、PMVT:指QRS波形态可清楚识别但连续发生变化、频率>100 次 /min,持续时间≥30 s,或虽然<30 s但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须立即终止 的室性心律失常。
▪ 不同于2020版专家共识, 基层版将PMVT与室颤分 开阐述。
▪ PMVT诊断主要依据临床 表现和心电图特征,心电 图特征表现为QRS波形态 不一、无明显等电位线和 (或)电轴多变。
室性心动过速
▪ 治疗原则 ①治疗基础心脏病, 纠正诱因; ②ICD是不可逆性原因所致PMVT患者的主要治疗措施,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再发 PMVT且暂不适合植入ICD的患者,可考虑穿戴式ICD治疗; ③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④由室早触发的PMVT患者,可考虑导管消融治疗。基层医疗机构应对此类患者的室 早进行密切心电监测,以利于触发灶的成功消融; ⑤自主神经系统干预。无条件开展上述非药物治疗的患者,均可考虑转诊至上级医院 进一步治疗。有或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可能发生PMVT的原因与治疗措施见表6。
特殊情况下的室性心律失常
▪ 治疗原则 ①立即停用相关药物; ②若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立即行非同步直流电复律; ③血流动力学稳定的TdP 患者可在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前提下尝试静脉应用镁剂, 临时超速起搏或给予异丙肾上腺素等进行心率调控、应用Ⅰb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补钾治疗等; ④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单形性室速,若室速发作时可经心室临时起搏电极行程控刺 激,若为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导致的室速可试用胺碘酮治疗,若为洋地黄中毒 所致的室性心律失常应选用苯妥英钠或利多卡因治疗。

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

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

家庭医学2016.10(下)室性心动过速是起源于希氏束分叉处以下的35个以上宽大畸形QRS 波组成的心动过速。

其中加速性心室自主律(有时以心室率>100次/分为界)一般认为是良性的,多数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可以不予治疗。

但心室率≤100次/分的非持续或持续的(>30秒或需急救措施的)室性心动过速会造成严重后果,需要认真对待。

在对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 )的定义上,2014年欧洲心律学会/美国心律学会/亚太心律学会(EHRA/HRS/APHRS )“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仍与200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欧洲心脏病学会(ACC/AHA/ESC )“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以下简称“2006版指南”)保持一致:将频率大于100次/分、持续时间小于30秒的连续3个或3个以上心室搏动称为NSVT 。

从整个篇幅来看,2006版指南并未对NSVT 进行重点论述。

认识到NSVT 的临床普遍性,共识用较大篇幅对NSVT 出现时患者的猝死风险、评估方法和治疗建议进行了详述,并以图表的形式呈现,体现了该共识的实用性。

对NSVT 患者,共识列出常用的标准评估项目和进一步评估项目,并给出每种检查适用的目标人群(表)。

标准评估项目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12导联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和实验室检查。

如果这些检查不足以明确病因,可进一步行运动试验、冠脉造影、心脏MRI 、基因检测和电生理检查。

上述检查评估的目的是判断NSVT 患者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因为NSVT 的预后与基础心脏病相关,治疗原则也是治疗基础疾病较治疗心律失常更重要。

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评估表对NSVT 患者的评估阴文/唐闽主任医师北京阜外医院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12. All Rights Reserved.家庭医学2016.10(下)Family Medicine 鉴于NSVT 的预后与基础心脏病密切相关,共识将NSVT 分为心脏结构正常合并NSVT 和心脏结构异常合并NSVT 。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既可以是良性、无症状性的,也可导致严重症状,甚至心脏性猝死。

此外,许多患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也可出现多种形式的室性心律失常。

因此,临床医师在处理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时经常面临一些重要的问题。

为了能够给医师在室性心律失常诊治过程中提供一定的临床指导,由欧洲心律协会(EHRA)、美国心律学会(HRS)和亚太心律学会(APHRS)共同组成的心律失常专家委员会对室性心律失常相关医学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撰写并发布了该“专家共识”。

一. 室性早搏(PVC):无论患者是否伴有基础心脏疾病,PVC在临床上都非常常见。

有些频发的PVC患者可以无任何临床症状,而另一些患者虽然PVC负荷很少,却有明显的症状。

正因为如此,在PVC患者的治疗策略的决定上,临床医师经常面临各种困难。

而该"专家共识“在PVC的诊断和治疗上提出了较为详尽的建议。

首先,该“专家共识”明确提出,频发PVC与可逆性心肌病之间存在相关性。

PVC可致心肌病,然而,PVC也可能是潜在的心肌病的一种临床结果。

对于特定的患者,很难前瞻性的判定PVC与心肌病之间的因果关系。

值得提出的是,临床上绝大多数频发PVC患者并非都会发展为心肌病,因此PVC并不能作为心肌病的风险预测因素。

其次,在PVC的诊断性评估方面,该”专家共识”对于几种常见的检查手段进行了评述,如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和影像学检查等。

”专家共识”提出,与其他室性心律失常一样,评估PVC 患者的第一步是确定是否存在结构性心脏病。

在这一方面,很多检查都可以提供有力的佐证,如12导联体表静态心电图可有助于评价心脏的瘢痕存在、QT间期、心室肥厚等;超声心动图可以评估心室结构与功能、心脏瓣膜有无异常、肺动脉压的高低等;增强MRI可对那些怀疑有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提供更多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信息,尽管目前尚没有大规模研究来明确哪些病人需要行MRI检查。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基层版)解读PPT课件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基层版)解读PPT课件

特殊人群的室性心律失常 管理
针对老年人、孕妇、儿童等特 殊人群的室性心律失常管理进 行专门阐述,提供个性化的治 疗和管理建议。
02
室性心律失常概述
定义和分类
定义
室性心律失常是指起源于心室的心律 紊乱,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等。
分类
根据发生机制和心电图表现,室性心 律失常可分为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尖端扭转型室 性心动过速等类型。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 基层版)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2-19
CONTENTS
• 引言 • 室性心律失常概述 • 基层医疗机构在室性心律失常
管理中的角色 •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 特殊人群的室性心律失常管理 • 室性心律失常的并发症及预防
策略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提高室性心律失常的诊疗水平
妊娠期女性
要点一
妊娠期女性室性心律失常特点
妊娠期女性由于生理变化,如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 等,容易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此外,妊娠合并心脏病、高 血压等疾病也可能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要点二
治疗策略
针对妊娠期女性的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策略应以保障母婴 安全为前提。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可采取观察 或药物治疗;对于症状严重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 虑射频消融等手术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 的病情变化及胎儿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加强 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猝死的风险评估及干预措施
风险评估
根据患者的病史、家族史、心电图等检查结果,综合 评估猝死的风险。
干预措施
对于高危患者,应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如植入ICD、 进行射频消融术等,以降低猝死风险。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
AF与栓塞:AF持续48小时即可形成心房附壁血 栓,左心耳是最常见的血栓附着部位。
心房颤动的分类
首次诊断AF发作(初发房颤)
阵发AF(通常小于48h) 持续性AF(大于7天) 长程持续性AF(大于1年)
永久性AF
按其发作特点和对治疗的反应分类
分类
初发性(Primary):初次发作 阵发性(Paroxysmal):持续一般小于48h,亦有持续到7天或以上者,能
二、室上性心动过速
分为广义与狭义室上速。 特指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和旁路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 阵发性室上速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中青年,突发突止 一般有反复发作史,发作时多为规则的窄QRS心动过速,R-R间期绝对均
齐。 首次发作一般在青少年或中年,极少老年开始发病 注意与房速和窦性心动过速的鉴别
心律失常与血液动力学
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可以是心律失常造成,也可以是在有 基础疾病的情况下发生心律失常所致
1.急性心肌梗死时发生多形室性心动过速 2.在稳定的慢性心功能不全的基础上出现恶性心律失常 3.原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原发性室颤,先天性长QT综合征,
短联律间期室速,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等。
心律失常产生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原因
急性心律失常识别流程
二、基础疾病和诱因的治疗
既往有无心脏病? 既往有无类似发作? 本次发作的情况和时间 目前用药情况?
采集病史
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
基础疾病
1. 器质性心脏病 2. 心肌缺血 3. 心力衰竭
常见诱因
1. 电解质紊乱 2. 血气和酸碱平
衡紊乱 3. 药物因素 4. 内分泌疾病
心律失常诊断
自动转回窦性心律 持续性(Persistent):不能自动转回窦律,但经过药物或其他方法治疗后可

室性期前收缩性心肌病

室性期前收缩性心肌病

室性期前收缩性心肌病林恒如【摘要】频发的室性期前收缩导致心脏结构改变和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称为室性期前收缩性心肌病.消除室性期前收缩后心脏结构和功能可恢复正常.回顾性研究显示,病程长及室性期前收缩负荷高是室性期前收缩性心肌病主要易患因素.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室性期前收缩发生时心脏无法有效充盈及左右室收缩不同步导致心室腔扩大,心功能下降相关.射频消融术已成为根治室性期前收缩、逆转室性期前收缩性心肌病的唯一方法.【期刊名称】《心血管病学进展》【年(卷),期】2015(036)002【总页数】4页(P162-165)【关键词】室性期前收缩;心肌病;射频消融【作者】林恒如【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卫生部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重点实验室及分子心血管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7;R542.2室性期前收缩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疾病。

患者可伴有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

普遍认为单发的、非恶性(如R-on-T)室性期前收缩并不影响患者预后,无需进行任何干预。

1988 年Duffee 等[1]对上述观念提出了质疑,其在临床病例中发现,某些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合并心脏扩大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在控制室性期前收缩后,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从而提出“室性期前收缩性心肌病”(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induced cardiomyopathy)的概念。

后继的临床实践也支持这一观点。

目前室性期前收缩性心肌病被定义为因频发室性期前收缩而导致心功能降低、心脏扩大,在期前收缩消除后心脏缩小、心功能逐渐逆转。

当然室性期前收缩性心肌病的诊断仍然是排他性和回顾性的,需排除任何其他病因导致的心力衰竭。

现对室性期前收缩性心肌病的历史及诊疗进展进行综述。

1 室性期前收缩性心肌病历史室性期前收缩性心肌病的提出可追溯至1988 年Duffee 等[1]的病例报告,其首先报道4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给予乙胺碘呋酮治疗后,室性期前收缩消失,其心腔变小,心功能得到显著改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若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且排除遗传性
心律失常,无症状的偶发性室性早搏、二联 律或三联律应被视为正常变异。 现有研究表明,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的非持 续性心律失常患者预后良好,若患者无明显 临床症状,无需药物干预。在临床上,此类 患者甚为常见,很多医生常常不加辨别的予 以药物治疗。过度的药物治疗不仅无益,反 而有害,在临床实践中应予避免;
6.对于存在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非持续性
心律失常患者(特别是具有晕厥、晕厥前期 或持续性心悸等临床表现者),应考虑进行 有创性电生理检查。 器质性心脏病所伴发的室性心律失常可能增 加不良心脏事件的风险,因此需要对其进行 进一步检查,并以此为基础确定治疗方案;
7.无器质性或遗传性心脏病且无明显临床
3.若患者的临床表现或心律失常类型提示冠
心病时,应进行心肌缺血方面的检查。 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心脏事件的风险常由基 础心脏疾患所致,而非心律失常本身。因此, 对于存在明显器质性心脏病者,应首先针对病 因进行治疗。对于伴有冠心病的室性心律失常 患者也同样如此,首先应针对心肌缺血进行治 疗,以降低心律失常的频度与不良事件风险。 此外,缺血性心脏病基础上所发生的室性心律 失常,与其他病因的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有所 不同,因此明确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是否存在心 肌缺血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4.若暂不能明确宽QRS心律失常的性质,
制定治疗方案时应兼顾室性心律失常与室上 性心律失常。 虽然室性心律失常多表现为宽QRS,但部分 室上性心律失常也可有此表现,因此不能仅 将QRS形态作为区分室性或室上性心律失常 的依据。对于暂时不能准确判定心律失常起 源者,应选用对于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均 有治疗作用的药物;
9.若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症状
显著,特别是影响生活质量时,可考虑应用 β受体阻滞剂试验性治疗。 无论患者是否存在器质性心脏病,β受体阻 滞剂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

10.经过足量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 阻滞剂治疗仍有症状性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 者,可考虑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以改善心律 失常相关性症状。 可考虑选用的药物包括胺碘酮、氟卡尼、美西律、 普罗帕酮、索他洛尔。但选择这些药物治疗时需注 意以下几点:1)存在左心室功能下降、心肌缺血或 其他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不推荐应用氟卡尼和普 罗帕酮治疗;2)慢性肾病患者慎用索他洛尔;3) 基线QT间期延长,或治疗开始时QT间期过度延长 (>0.50s)的患者禁用索他洛尔;4)与β受休阻滞 剂之外的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相比,心力衰竭患者 应用胺碘酮相对安全,必要时可考虑应用;
新近,欧洲心律协会(EHRA)、美国心律 学会(HRS)以及亚太心律协会(APHRS) 联合颁布了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这一专 家共识对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评估与治疗 做出了全面的推荐建议,对室性心律失常的 合理化治疗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该共识中 以下要点值得临床医师关注:
1.对于所有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进行12导
联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检查,以评估是否存 在包括遗传性或获得性心肌病变在内的心脏 基础疾患。 虽然目前拥有更多的先进检查设备,但心电 图与心脏超声仍然是性价比最佳的检查方法, 可为心律失常的诊断、评估与病因分析提现为持续性心
律失常者,可考虑进行磁共振、负荷心肌灌 注显像或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 结构性心脏疾患。 与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相比,持续性 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存在器质性心脏病的可 能性更大。由于是否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可直 接影响到持续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因此 有必要对此部分患者进行更为深入的辅助检 查;
症状的室性早搏一般无需药物治疗。 此类患者预后良好,故无需治疗。对于因存 在心律失常而精神负担较大者,可予以安慰 剂治疗;
8.若无禁忌证,既往发生心肌梗死的患者
或左心室功能下降的患者所伴发的非持续性 室性心律失常,应选用β受体阻滞剂。 此类心律失常可对患者预后产生不利影响。 虽然β受体阻滞剂的抗心律失常作用较弱, 但此类药物是唯一被证实能够改善远期预后、 降低死亡率的药物。其他抗心律失常药(如 l类药物)虽然具有较强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但并不能改善预后,甚至会增加死亡率,因 此不宜选用;
11.临床症状明显或左心室功能下降且无
其他原因可循者,导管消融治疗可能对非持 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频繁发作所致的临床症状 或左心室功能下降有改善作用。 由于射频消融技术的成功率尚有待提高,临 床上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12.心力衰竭患者所伴发的非持续性心律失常
应以病因治疗为主,即对心力衰竭本身进行最 佳药物治疗。在植入除颤器的同时联合胺碘酮、 索他洛尔或其他β受体阻滞剂治疗可能有助于 减少患者的临床症状。不适于植入除颤器的患 者,也可考虑上述药物治疗。 如前所述,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非常多见。 根据指南原则合理的选择药物治疗,有助于缓 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并改善其远 期预后。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且无明显临床表 现的患者,不宜过度应用药物治疗。
Thanks for your attendan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