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全文)

合集下载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
中 国 心 脏 起 搏 与 心 电 生 理 杂 志 2016 年 第 30 卷 第 4 期
· 283 ·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
·指南·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中图分类号 R54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659(2016)04-0283-43 DOI:10.13333/ki.cjcpe.2016.04.001 网络出版时间: 2016-08-16 15:17:00 网络出版地址: /kcms/detail/42.1421.R.20160816.1517.001.html
室性心律失常的分类: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类 与 心 电 图 分 类 见 表 1 。 [1-2,4]
1 室早
室早,亦称室性期 前 收 缩,是 指 His束 及 分 支 以 下 心 室 肌的异位兴奋灶提前除极而产生的心室期前收缩,是 临 床 上 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正常健康人群和各种心脏病患者均可 发 生 ,临 床 症 状 变 异 性 大 ,一 般 预 后 良 好 。 1.1 流行病学
通讯作 者:曹 克 将,E-mail:kjcao@;黄 从 新:E-mail: huangcongxin@;张 澍 :E-mail:zsfuwai@
家共识》(简称《共 识》)编 写 委 员 会,在 参 照 上 述 室 性 心 律 失 常指南与专家共识以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 室 性 心 律失常的实际情 况 和 防 治 现 状,撰 写 了 《共 识 》。 期 望 该 《共 识》中所提出的指导建议有助于中国室性心律失常患 者 的 诊 断、危险分层与治疗,有 助 于 促 进 中 国 室 性 心 律 失 常 的 防 治 更趋规范化。
无论是否合 并 结 构 性 心 脏 病,室 早 均 非 常 常 见 。 [7-8] 在 普通人群中,其发病率 约 为 1% ~4%[9]。一 项 针 对 普 通 人 群 的调查发现,通 过 普 通 12 导 联 心 电 图 检 出 的 室 早 患 病 率 为 1%,而通过24h或48h动态心电图 检 测 则 高 达 40% ~75% 。 [10] 室早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增加,在<11岁 的儿童 中,其发 病 率 <1%,而 在 >75 岁 的 人 群 中,其 发 病 率 高 达 69% 。 [11-12] 室早发生有昼夜节律变 化,大 部 分 人 在 日 间 交 感 神 经 兴 奋 性 较 高 的 时 间 增 多 ,亦 有 部 分 人 群 在 夜 间 多 发 。 1.2 病因和机制

HRSEHRAAPHRS对遗传性心律失常性疾病的共识解读

HRSEHRAAPHRS对遗传性心律失常性疾病的共识解读

HRS/EHRA/APHRS对遗传性心律失常性疾病的共识解读美国心律学会(HRS)第34届年会在丹佛召开,会上HRS、欧洲心律协会(EHRA)和亚太心律学会(APHRS)共同颁布了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患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目的是为此类综合征的诊断、风险评估和管理治疗提供指南依据。

共识撰写专家来自北美地区、欧洲地区和亚太地区,总结了撰写专家的诊治经验,以及近年来有关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相关临床研究数据。

共识未对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患者及其家属的基因检测指征进行重点阐述,因为基因检测的结果在临床中的应用已在另一项声明中阐述,这一方面该共识也未包括入内。

但该共识首次将以前未纳入特发性室颤(IVF)、心律失常猝死综合征和婴儿不明原因猝死揽括入内。

因遗传病领域一个独特的特点即是很少有随机和/或盲法研究,所以共识中所有推荐的证据水平均为C。

总体而言,共识中置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指征无变化,其他方面的推荐均有不同程度更新。

1 长QT综合征(LQTS)1.1 诊断在以下情形下可确诊为LQTS:a、LQTS危险评分≥3.5而无继发性QT延长;和/或b、有明确的致病基因突变;或c、在排除继发性QT延长的因素后,多次12导联心电图QTc≥500 ms。

而对于无致病基因突变、不明原因晕厥、多次12导联心电图QTc为480—499 ms者,可考虑诊断为LQTS。

风险评估:(1)极高危:QTc>600ms;(2)高危:QTc>500ms;QTc>500ms,同时存在两个致病突变(包括携带纯合突变的Jervell Lange-Nielsen综合征);心电图有T波电交替(尤其是在已接受适当治疗时);1岁以内发生晕厥或心脏停搏;已接受全面治疗仍发生心律失常事件。

(3)低危:隐匿性致病基因突变携带者。

1.2 治疗共识针对QTc≤470 ms的无症状患者和QTc>500 ms的LQT3患者的治疗是以往不明确的新建议。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进展专家共识解读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进展专家共识解读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进展专家共识解读一、什么是室性心动过速(VT)发生在希氏束分叉以下的束支、浦肯野纤维及心室肌的心动过速。

由自发的连续3个以上的室早,或电生理检查诱发的连续6个以上的室早组成,频率大于100次/分。

90%见于器质性心脏病,10%发生于正常的心脏。

二、什么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符合下列任何一条,均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室率>230次/分的单型性VT;心室率逐渐增加的VT,有可能发展为室颤;VT伴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多形性VT,包括尖端扭转型VT;特发性室颤/室扑。

三、室性心动过速的分类根据VT的形态单形性多形性根据持续时间持续性非持续临床常将二者合用单形性持续性VT;单形性非持续性VT多形性持续性VT;多形性非持续性VT持续性VT和非持续性VT持续性VT:-VT持续时间>30秒,-或VT持续时间<30秒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非持续性VT:血流动力学稳定,VT持续时间<30秒。

四、心律失常处理原则首先纠正诱发因素-缺血-电解质紊乱-药物因素治疗原发病终止心律失常处理心律失常不能只着眼于心律失常本身五、2014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EHRA/HRS/APHRS1、功能性室早功能性室早治疗适应症包括:在反复告知患者早搏的良性预后和安慰治疗后仍然症状明显者可考虑药物治疗;对于检查发现左室心脏收缩功能下降或左室扩大的患者,频发的无症状室早可能也需要治疗对于24h超过1万次的室早患者,随访时需重复监测超声心动图。

功能性室早的治疗:对于安慰剂治疗无效且症状重者药物: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这些药物本身也会引起显著的症状-治疗有效-预后与安慰剂相似导管消融:仅用于症状明显、发作频繁的患者,成功率为74%-100%。

2、结构性心脏病室早结构性心脏病室早-评价结构性心脏病患者预后的价值尚不清楚-EF≤35%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早搏的数量不能预测猝死的危险性室性早搏与心肌病-绝大多数频发室性早搏的患者不会进展为心肌病-导致左室功能受损的24小时内室性早搏负荷通常在总心搏的15%-25%以上-室性早搏可能是潜在的心肌病的一种临床结果结构性心脏病室早治疗适应症:-对于合并左室功能受损的室性早搏患者,即使存在明显的疤痕组织,消除高负荷的室性早搏(>10%)也可明显改善左室功能;-当频发的室早干扰心脏再同步治疗时,需要药物或导管消融治疗。

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

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

家庭医学2016.10(下)室性心动过速是起源于希氏束分叉处以下的35个以上宽大畸形QRS 波组成的心动过速。

其中加速性心室自主律(有时以心室率>100次/分为界)一般认为是良性的,多数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可以不予治疗。

但心室率≤100次/分的非持续或持续的(>30秒或需急救措施的)室性心动过速会造成严重后果,需要认真对待。

在对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 )的定义上,2014年欧洲心律学会/美国心律学会/亚太心律学会(EHRA/HRS/APHRS )“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仍与200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欧洲心脏病学会(ACC/AHA/ESC )“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以下简称“2006版指南”)保持一致:将频率大于100次/分、持续时间小于30秒的连续3个或3个以上心室搏动称为NSVT 。

从整个篇幅来看,2006版指南并未对NSVT 进行重点论述。

认识到NSVT 的临床普遍性,共识用较大篇幅对NSVT 出现时患者的猝死风险、评估方法和治疗建议进行了详述,并以图表的形式呈现,体现了该共识的实用性。

对NSVT 患者,共识列出常用的标准评估项目和进一步评估项目,并给出每种检查适用的目标人群(表)。

标准评估项目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12导联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和实验室检查。

如果这些检查不足以明确病因,可进一步行运动试验、冠脉造影、心脏MRI 、基因检测和电生理检查。

上述检查评估的目的是判断NSVT 患者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因为NSVT 的预后与基础心脏病相关,治疗原则也是治疗基础疾病较治疗心律失常更重要。

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评估表对NSVT 患者的评估阴文/唐闽主任医师北京阜外医院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12. All Rights Reserved.家庭医学2016.10(下)Family Medicine 鉴于NSVT 的预后与基础心脏病密切相关,共识将NSVT 分为心脏结构正常合并NSVT 和心脏结构异常合并NSVT 。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既可以是良性、无症状性的,也可导致严重症状,甚至心脏性猝死。

此外,许多患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也可出现多种形式的室性心律失常。

因此,临床医师在处理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时经常面临一些重要的问题。

为了能够给医师在室性心律失常诊治过程中提供一定的临床指导,由欧洲心律协会(EHRA)、美国心律学会(HRS)和亚太心律学会(APHRS)共同组成的心律失常专家委员会对室性心律失常相关医学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撰写并发布了该“专家共识”。

一. 室性早搏(PVC):无论患者是否伴有基础心脏疾病,PVC在临床上都非常常见。

有些频发的PVC患者可以无任何临床症状,而另一些患者虽然PVC负荷很少,却有明显的症状。

正因为如此,在PVC患者的治疗策略的决定上,临床医师经常面临各种困难。

而该"专家共识“在PVC的诊断和治疗上提出了较为详尽的建议。

首先,该“专家共识”明确提出,频发PVC与可逆性心肌病之间存在相关性。

PVC可致心肌病,然而,PVC也可能是潜在的心肌病的一种临床结果。

对于特定的患者,很难前瞻性的判定PVC与心肌病之间的因果关系。

值得提出的是,临床上绝大多数频发PVC患者并非都会发展为心肌病,因此PVC并不能作为心肌病的风险预测因素。

其次,在PVC的诊断性评估方面,该”专家共识”对于几种常见的检查手段进行了评述,如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和影像学检查等。

”专家共识”提出,与其他室性心律失常一样,评估PVC 患者的第一步是确定是否存在结构性心脏病。

在这一方面,很多检查都可以提供有力的佐证,如12导联体表静态心电图可有助于评价心脏的瘢痕存在、QT间期、心室肥厚等;超声心动图可以评估心室结构与功能、心脏瓣膜有无异常、肺动脉压的高低等;增强MRI可对那些怀疑有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提供更多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信息,尽管目前尚没有大规模研究来明确哪些病人需要行MRI检查。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全文)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全文)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全文)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问题,疾病谱广,预后差异大,严重的可导致致命的后果。

欧洲心律协会(EHRA)、美国心律学会(HRS)和亚太心律学会(APHRS)共同发布了“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对临床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翻译、解读如下。

引言为了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指导,欧洲心律协会(EHRA)、美国心律学会(HRS)和亚太心律学会(APHRS)对室性心律失常相关医学文献进行了进行了复习并发布了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

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可以是良性、无症状的,也可导致包括心脏猝死在内的严重症状。

另外,许多患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可出现多种形式的室性心律失常。

因此,临床医师在处理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时面临一些重要的问题,包括哪些需要诊断性和哪些需要治疗等。

专家委员会认识到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表现形式差异很大,室性心律失常可能是心脏异常的最早和唯一的表现,也可能是基础心脏疾患伴随的表现。

因此,室性心律失常本身的特点和之前是否存在基础心脏疾病,对预后判断和治疗决策均有重要的意义。

该共识阐述了各种室性心律失常进行诊断性检查的指征、危险分层的现状和已被证明有效的治疗策略,推荐转诊病人至专业的心律失常诊疗中心,同时也建议读者在需要时参考其他心律失常诊疗的相关文献,如埋藏式复律除颤器(ICD)植入1,2、导管消融3、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4,4a,5、先天性心脏病6、胺碘酮的使用7、如何处理ICD放电患者8、晕厥9和临终患者的诊疗10。

该共识的推荐级别和证据级别与其他指南和专家共识相同。

大部分预防猝死和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干预措施都是在以往完成的,那时入选患者数量较少,有效性标准较低。

许多终止或控制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干预从此被运用于许多患者,并且随着时间的变迁,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治疗模式。

专家委员会依据专家的意见并充分考虑上述情况形成该共识中所提出的建议。

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室性早搏再评价

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室性早搏再评价

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室性早搏再评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郭继鸿2006年,欧美3大权威心血管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欧洲心脏病学会(ACC/AHA/ESC)联合发布了“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以下简称“2006版指南”)。

随后几年,这一领域进展迅速,理念不断更新。

时隔8年,翘首以待的“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于2014年9月正式发表,该共识由欧洲、美国、亚太地区3个权威心律学会――欧洲心律学会/美国心律学会/亚太心律学会(EHRA/HRS/APHRS)共同制定。

整体而言,共识不是对2006版指南的更新,但两者聚焦于同一专题,学术内容必然存在一定联系。

此外,共识内容丰富但不追求全面,贴近临床且更注重实用。

本文对共识的室性早搏部分进行解读。

一、室早的再认识室性早搏(室早)临床常见,患者伴有或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

近年来,对室早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1.诊断室早的诊断包括:室早的形态(是单形还是多形)、数量(是多还是少)、起源部位(心室游离壁还是流出道)、与运动的关系(增多还是减少)、伴有还是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等。

尤其是最后一点,因患者的预后往往不取决于室早,而取决于心脏病本身。

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心电图有助于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的瘢痕(Q波或碎裂QRS波)、心室肥厚或其他心脏病证据,有利于发现遗传性心律失常伴有的心电图异常(例如异常J波、QT间期延长、Brugada波、epsilon波等),还能对室早起源部位进行定位。

动态心电图能计算室早负荷,利于多源性、多形性室早的检出,有时还能捕捉到室早诱发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心室颤动(室颤)的心电图,为日后射频消融做准备,其还有助于判定患者的症状是否与室早有关。

共识强调,对短联律间期<300ms的室早要格外小心,其提示患者可能存在短QT间期,容易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还须观察室早是否伴短长短现象,是否存在室早代偿间期后的间歇依赖性QT间期延长、J波幅度增高等。

专家共识--ESC 2014: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要点

专家共识--ESC 2014: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要点

专家共识--ESC 2014: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要点
医学论坛网
【期刊名称】《中国全科医学》
【年(卷),期】2014(17)29
【摘要】2014年8月30日西班牙巴塞罗那——《EHRA/HRS/APHRS心律失常专家共识》在线发表于EP Europace上。

这份共识由ESC所属欧洲心脏节律学会(EHRA)、心脏节律学会(HRS)和亚太心脏节律协会(APHRS)联合发表,是关于室性心律失常的第一份专家共识。

共识联合主席丹麦Christian Torp-Pedersen教授指出,这份共识的推荐得到了欧洲、美国和亚洲三大学会的一致认可,【总页数】1页(P3468-3468)
【作者】医学论坛网
【作者单位】医学论坛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2014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对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断和治疗措施的解读 [J], 张媛
2.2014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对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解读 [J], 李毅刚;严建华
3.理清思路正确处理《2014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J], 朱俊
4.2014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 [J], 王炳银;刘峰
5.《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更新要点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全文)引言由欧洲心律协会(EHRA)、美国心律学会(HRS)和亚太心律学会(APHRS)共同发布的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后文简称共识),旨在为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指导。

由上述三个学会共同组成的国际专家委员会对室性心律失常相关医学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并撰写该共识。

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可以是良性、无症状的,也可导致严重症状,甚至心源性猝死。

此外,许多患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可出现多种形式的室性心律失常。

因此,临床医师在处理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时面临一些重要的问题,如需要哪些诊断性检查和哪些治疗等。

专家委员会认识到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表现形式差异很大,室性心律失常可能是心脏异常的最早和唯一的表现,也可能是基础心脏疾患伴随的表现。

因此,室性心律失常本身的特点和原先是否存在基础心脏疾病,对预后判断和治疗决策均有重要的意义。

该共识阐述了各种室性心律失常进行诊断性检查的指征、危险分层的现状和已被证明有效的治疗策略,推荐转诊病人至专业的心律失常诊疗中心,同时也建议读者在需要时参考其他心律失常诊疗的相关文献,如埋藏式复律除颤器(ICD)植入、导管消融、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胺碘酮的使用、如何处理ICD放电患者、晕厥和临终患者的诊疗。

该共识采用I 、II a 、II b、III 推荐等级11和相应表达术语:“推荐”用于I级专家建议,“可能有用”用于II a级专家建议,“可以考虑”用于II b 级专家建议,“不应该”或“不推荐”用于III级专家建议(不能提供任何额外的益处或可能有害)。

将支持这些建议的证据级别分别规定为A、B或C,其依据是被研究人群的数量、是否来自随机临床试验、非随机临床试验或缺少大规模研究的数据,以及来自案例分析或者标准治疗的专家意见。

大部分预防猝死和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干预措施都是在以往完成的,那时入选患者数量较少,有效性标准较低。

许多终止或控制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干预从此被运用于许多患者,并且随着时间的变迁,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治疗模式。

专家委员会依据专家的意见并充分考虑上述情况形成该共识中所提出的建议。

这些建议的证据级别相对较低。

每一条建议均由专家委员会投票,只有达到80%通过率才被采纳。

室性早搏无论是否合并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室性早搏都很常见。

某些频发室性早搏的患者可以无任何症状,而另一些患者虽然室性早搏很少,但可能出现非常明显的症状。

尽管最近的荟萃分析显示,频发室性早搏增加无明显结构性心脏病表现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但其中仅有一个研究运用了超声心动图来评价心脏。

室性早搏评价结构性心脏病患者预后的价值尚不清楚。

早期的临床研究表明室性早搏增加心肌梗死后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左室肥大患者的总死亡率,但这些研究均为早期的观察性研究。

对射血分数小于35%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研究显示,室性早搏的数量不能预测猝死的危险性,也不能独立于其他临床变量提供预后判断信息。

室性早搏导致的心肌病许多研究表明,频发室性早搏和可逆性心肌病之间存在相关性,导管消融室性早搏后心肌病消失。

研究显示,导致左心室功能受损的24小时内室性早搏负荷通常在总心搏的15-25%以上,尽管也有可能低至10%21-30(表1)。

然而,室性早搏可能是潜在的心肌病的一种临床结果,因此,对于某一个特定患者,前瞻性地判断哪个是因、哪个是果,将是十分困难的。

最重要的是,绝大多数频发室性早搏的患者不会进展为心肌病,但现有的数据并不能进行准确的风险预测。

最近的一项研究对239例无结构性心脏病的频发(>1000次/天)室性早搏患者的超声和磁共振成像(MRI)进行5.6年的随访,结果显示随访期间无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没有下降。

诊断性评价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室性早搏是极为常见的,有时可以被认为是正常现象,做出它们与症状相关的任何结论均需谨慎。

两项严格排除结构性心脏病的研究表明,仅有2%和4%的患者室性早搏次数分别超过50次/24h或100次/24h。

无结构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患者,绝大部分预后良好。

少数患者室性早搏与之前窦性心搏之间联律间期短(<300ms),可能增加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但是此类室性早搏发生率非常低。

与其它室性心律失常一样,评估室性早搏患者的第一步是确定是否存在结构性心脏病(图1和图2)。

对于有心律失常症状或其他心脏症状的患者,12导静态心电图将有助于评价心脏瘢痕的存在(Q波或碎裂QRS波)、QT间期、心室肥厚以及其它结构性心脏病的证据。

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评价右心室及左心室的结构与功能改变、瓣膜异常和肺动脉收缩压,推荐用于有症状的室性早搏患者、频发室性早搏的患者(>10%),以及怀疑患者存在结构性心脏病时。

a结构性心脏病的定义见表;b药物治疗±ICD; c缺乏广泛瘢痕组织提示具有可逆性;CRT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ICD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LV左心室;MRI-DE延迟增强磁共振成像;PE 体格检查;PVC室性早搏;SHD 结构性心脏病;VAs,室性心律失常CT 计算机断层扫描;MRI-DE延迟增强磁共振成像;VA 室性心律失常运动试验运动负荷试验可以用来确定室性早搏是否由运动激发或抑制,评估是否能诱发出持续发作更长时间的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对那些症状与运动相关的患者应考虑实施。

运动试验阴性可以降低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作为潜在病因的可能性。

运动导致室性早搏恶化的患者应行进一步检查,因为这些患者通常需要治疗。

影像学检查尽管12导联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能准确评估大多数室性早搏患者,但对比增强MRI仍可对那些怀疑有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提供额外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信息。

尽管当前并没有大规模的研究来明确哪些病人需要行MRI 检查,然而多种形式的结构性心脏病相关的室性早搏可通过MRI检查来指导患者管理,包括扩张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HCM)、结节病、淀粉样变性病和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等。

这些疾病状态下,存在心室壁运动异常或延迟增强检测到的心肌瘢痕可提供有用的信息。

对于某些怀疑ARVC的患者,信号平均心电图(SAECG)是其次要诊断标准之一。

治疗无结构性心脏病室性早搏患者治疗的适应证对于无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在反复告知患者早搏的良性预后和安慰治疗后仍然症状明显的室性早搏,可考虑给予治疗。

对于影像检查发现左室心脏收缩功能下降或左室心腔扩大的患者,频发的无症状室性早搏可能也需要治疗。

对于24小时超过10000次的室性早搏患者,随访时需要重复监测超声心动图和24小时Holter。

对于室性早搏较少的患者,仅在症状加重时才需要进一步的检查。

需要认识到室性早搏的负荷可以随着时间变化存在波动。

结构性心脏病室性早搏患者治疗的适应证对于有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有无症状是考虑是否进行治疗的主要依据。

对于合并左室功能受损的室性早搏患者,即使存在明显的疤痕组织,消除高负荷的室性早搏(>10%)也可明显改善左室功能。

当频发的室性早搏干扰心脏再同步治疗时,导管消融室性早搏也可能是有益的。

室性早搏的管理(选择)药物治疗对无结构性心脏病、症状轻微的室性早搏患者,首先要教育患者此种心律失常的良性预后,即安慰治疗。

目前还没有针对无结构性心脏病室性早搏患者药物治疗的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

对于有症状的室性早搏患者,如通过心理安慰治疗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可以考虑,尽管它们的有效性有限,仅对10%-15%的患者可达到90%以上的室性早搏抑制效果,效果与安慰剂相似。

需要注意的是,β受体阻断剂的使用多于钙拮抗剂,这些药物本身也可能会引起显著的症状。

虽然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更有效抑制室性早搏,并可能显著改善症状明显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在非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中其风险/获益没有被仔细评估。

此外,这些药物可能增加症状明显的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死亡率,或许除了胺碘酮外,这类药物用于治疗合并结构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患者时需慎重。

导管消融术目前尚未有关于导管消融抑制室性早搏的随机临床试验。

然而,许多研究提示消融的有效性高,在 74%~100%的患者中可消除室性早搏。

然而,这些研究纳入的患者症状十分明显,室性早搏负荷非常大。

因此,导管消融室性早搏应仅用于症状明显,发作频繁的患者。

此外,手术的成功可能取决于室性早搏的起源部位,冠状静脉和心外膜起源的室性早搏的消融成功率明显低于其他部位。

虽然完全消除室性早搏是消融的目标,需要注意的是消融部分成功仍可显著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

当患者室性早搏为多形性或手术过程中临床室性早搏不能诱发时,导管消融的成功率会降低。

目前报道的导管消融室性早搏的并发症发生率总体而言是较低的(~1%)。

导管消融室性早搏主要推荐用于以下两类患者:①已行保守药物治疗但症状仍较明显的患者;②室性早搏负荷较大,导致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的患者。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过去对于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有几个不同的定义,目前把连续3跳以上且持续时间小于30秒,心动过速大于100次/分(周长短于600毫秒)的室性心律定义为NSVT60。

NSVT与室性早搏相类似,在无或者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中普遍存在。

大约有6%的NSVT患者存在着心悸症状。

最近的几个指南和专家共识都详细阐述了NSVT诊断和治疗。

一般来说,对于NSVT患者,治疗患者潜在的心脏疾病比治疗心律失常本身更加重要。

对于NSVT患者需要进一步的评估,评估通常分为基础评估(表2),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评估(表3)和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评估(表4)。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NSVT患者运动诱发的NSVT常见,但如果发生在运动停止后,通常意味着预后不佳。

有或无症状的多形性 NSVT患者,经过仔细的检查发现冠脉缺血时,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

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其典型的表现是交感神经兴奋诱发或是运动(通常发生在心率 120-130bpm的水平)诱发的多形或双向性NSVT,这种疾病增加了猝死的风险。

引起CPVT的机制是编码(RyR受体)和肌集钙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引起钙离子过负荷造成延迟后除极。

在运动员中 NSVT也很常见,患有NSVT的运动员需要评估是否合并肥厚性心肌病(HCM),但是HCM与由于长期运动造成的适应性左室肥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叠。

由于这个原因,对造成运动员心肌肥厚的原因进行分析时需要咨询有关方面的专家。

NSVT对无器质性心脏病运动员影响的相关资料有限,但目前的观点是不推荐因为NSVT而停止训练。

在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引起NSVT的其他原因包括获得性和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和电解质紊乱。

有器质性心脏病的NSVT患者NSVT常见于有缺血性心脏病的患者,长程心电图监测可发现30%-80%的患者存在无症状的NSV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