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及基层版解读精选全文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及基层版解读精选全文
▪ 可能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常见药物包括洋地黄类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抗精 神病药物、抗微生物药物和抗疟药、抗组胺药、抗肿瘤药物等。
▪ 药物相关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心电图特征,必要 时可完善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检查,以排除 结构性心脏病所致的室性心律失常。
定义与分类
1、NSVT:指连续3个及3个以上的室性心律,频率>100次/min,持续时 间<30 s,能够自行终止,且不会引起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2、SMVT:指单形性室速持续时间≥30s,或持续时间虽<30 s但室速发 作时伴随血流动力学障碍需早期进行干预; 3、PMVT:指QRS波形态可清楚识别但连续发生变化、频率>100 次 /min,持续时间≥30 s,或虽然<30 s但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须立即终止 的室性心律失常。
▪ 不同于2020版专家共识, 基层版将PMVT与室颤分 开阐述。
▪ PMVT诊断主要依据临床 表现和心电图特征,心电 图特征表现为QRS波形态 不一、无明显等电位线和 (或)电轴多变。
室性心动过速
▪ 治疗原则 ①治疗基础心脏病, 纠正诱因; ②ICD是不可逆性原因所致PMVT患者的主要治疗措施,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再发 PMVT且暂不适合植入ICD的患者,可考虑穿戴式ICD治疗; ③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④由室早触发的PMVT患者,可考虑导管消融治疗。基层医疗机构应对此类患者的室 早进行密切心电监测,以利于触发灶的成功消融; ⑤自主神经系统干预。无条件开展上述非药物治疗的患者,均可考虑转诊至上级医院 进一步治疗。有或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可能发生PMVT的原因与治疗措施见表6。
特殊情况下的室性心律失常
▪ 治疗原则 ①立即停用相关药物; ②若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立即行非同步直流电复律; ③血流动力学稳定的TdP 患者可在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前提下尝试静脉应用镁剂, 临时超速起搏或给予异丙肾上腺素等进行心率调控、应用Ⅰb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补钾治疗等; ④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单形性室速,若室速发作时可经心室临时起搏电极行程控刺 激,若为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导致的室速可试用胺碘酮治疗,若为洋地黄中毒 所致的室性心律失常应选用苯妥英钠或利多卡因治疗。

心律失常的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

心律失常的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

心律失常的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引言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异常或不规则的情况,可能导致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给患者带来危险。

针对心律失常的紧急情况,制定应急预案和相应处理流程非常关键,可以有效地提供快速、准确的应对措施,以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文档旨在介绍心律失常的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以供参考。

应急预案1. 在发生心律失常的紧急情况时,首要任务是立即呼叫急救电话,向医护人员报告患者的症状、基本情况以及所在位置。

2. 保持患者的体位尽可能平卧,使其处于相对休息状态。

如果患者有意识且能够配合,可以帮助其采取适当的体位,如坐位。

3. 若患者停止呼吸或心跳,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

按照正规的CPR程序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直到医护人员到达现场。

4. 在等待医护人员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记录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以便提供给医护人员参考。

处理流程1. 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进行细致的询问和初步评估。

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史对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2. 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可能会进行一系列的测试和检查,如心电图(ECG)、血液检查等,以确诊心律失常类型和程度。

3. 确立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药物治疗、电生理检查、心脏起搏器植入等进一步措施。

治疗方案应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4. 医护人员会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和建议,包括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合理饮食、控制心理压力等。

患者应积极配合医治,定期复诊,遵循医嘱。

结论心律失常的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措施。

在心律失常紧急情况发生时,及时呼叫急救电话,进行心肺复苏,并等待医护人员的到达。

医护人员将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诊断和治疗,同时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和建议。

患者应积极配合医治,合理调整生活方式,以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复发。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全文)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全文)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全文)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问题,疾病谱广,预后差异大,严重的可导致致命的后果。

欧洲心律协会(EHRA)、美国心律学会(HRS)和亚太心律学会(APHRS)共同发布了“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对临床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翻译、解读如下。

引言为了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指导,欧洲心律协会(EHRA)、美国心律学会(HRS)和亚太心律学会(APHRS)对室性心律失常相关医学文献进行了进行了复习并发布了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

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可以是良性、无症状的,也可导致包括心脏猝死在内的严重症状。

另外,许多患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可出现多种形式的室性心律失常。

因此,临床医师在处理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时面临一些重要的问题,包括哪些需要诊断性和哪些需要治疗等。

专家委员会认识到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表现形式差异很大,室性心律失常可能是心脏异常的最早和唯一的表现,也可能是基础心脏疾患伴随的表现。

因此,室性心律失常本身的特点和之前是否存在基础心脏疾病,对预后判断和治疗决策均有重要的意义。

该共识阐述了各种室性心律失常进行诊断性检查的指征、危险分层的现状和已被证明有效的治疗策略,推荐转诊病人至专业的心律失常诊疗中心,同时也建议读者在需要时参考其他心律失常诊疗的相关文献,如埋藏式复律除颤器(ICD)植入1,2、导管消融3、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4,4a,5、先天性心脏病6、胺碘酮的使用7、如何处理ICD放电患者8、晕厥9和临终患者的诊疗10。

该共识的推荐级别和证据级别与其他指南和专家共识相同。

大部分预防猝死和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干预措施都是在以往完成的,那时入选患者数量较少,有效性标准较低。

许多终止或控制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干预从此被运用于许多患者,并且随着时间的变迁,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治疗模式。

专家委员会依据专家的意见并充分考虑上述情况形成该共识中所提出的建议。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基层版)解读PPT课件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基层版)解读PPT课件

特殊人群的室性心律失常 管理
针对老年人、孕妇、儿童等特 殊人群的室性心律失常管理进 行专门阐述,提供个性化的治 疗和管理建议。
02
室性心律失常概述
定义和分类
定义
室性心律失常是指起源于心室的心律 紊乱,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等。
分类
根据发生机制和心电图表现,室性心 律失常可分为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尖端扭转型室 性心动过速等类型。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 基层版)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2-19
CONTENTS
• 引言 • 室性心律失常概述 • 基层医疗机构在室性心律失常
管理中的角色 •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 特殊人群的室性心律失常管理 • 室性心律失常的并发症及预防
策略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提高室性心律失常的诊疗水平
妊娠期女性
要点一
妊娠期女性室性心律失常特点
妊娠期女性由于生理变化,如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 等,容易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此外,妊娠合并心脏病、高 血压等疾病也可能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要点二
治疗策略
针对妊娠期女性的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策略应以保障母婴 安全为前提。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可采取观察 或药物治疗;对于症状严重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 虑射频消融等手术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 的病情变化及胎儿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加强 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猝死的风险评估及干预措施
风险评估
根据患者的病史、家族史、心电图等检查结果,综合 评估猝死的风险。
干预措施
对于高危患者,应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如植入ICD、 进行射频消融术等,以降低猝死风险。

《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150301

《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150301

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讨论版)中国心律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心律失常临床常见,药物仍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但近20年来,先后证明Ⅰ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有效治疗心律失常的同时,分别能增加死亡率及引发尖端扭转性室速等严重副作用。

因此,积极寻求安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是心血管领域当今迫切期望的热点。

稳心颗粒临床应用及研究已有30多年历史,长期应用与研究结果证实,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安全、副作用小。

在心律失常治疗的机制方面,稳心颗粒不仅有明确的中医、中药治疗理论基础,而且经中外学者应用现代心脏及细胞电生理的研究方法证实其有多种抗心律失常机制与作用,并取得满意成果。

为更好规范稳心颗粒的临床应用及深入研究,“中国心律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专家,经过广泛的文献查阅,深入的学术研讨,撰写了“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专家共识”。

一、稳心颗粒研究发展史稳心颗粒的研究始于80年代初。

最初由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以周玉萍为核心的几位中医医生启动这项工作。

他们考虑到中医的“心悸,怔忡”常为现代医学的早搏或其他快速性心律失常,其临床常见,求治的病人很多,应当更好的发挥中医中药的优势给予治疗。

此后根据中医整体观念,辨证与辨病论治理念的指导下,他们借鉴古方“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治之旨,以调节机体气血,稳定心悸之法,益气宁心,活血复脉,并注意虚实兼顾。

故将前人这些验方理念与广安门中医院多年临床经验相结合,反复筛选研制后,最终确定由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甘松五味中药组成治疗心律失常的稳心颗粒组方。

五味中药的党参为君药,起到补中益气、安神、止惊悸,黄精为臣药,起到补脾气、滋心阴、辅助党参的益气生血,三七和琥珀为佐药,起到活血化瘀,兼有补气,而甘松为使药,定悸复脉。

稳心颗粒最初为汤剂,后经药理学研究证实,颗粒剂与汤剂疗效相同,后改为颗粒制剂。

临床大量病例的应用证实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有着较好的疗效。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22护理课件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22护理课件
药物治疗护理
在药物治疗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注意药物的 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
非药物治疗与护理
非药物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宜药物治疗的 患者,可采用非药物治疗,如射频消 融、植入式心脏除颤器等。
非药物治疗护理
在非药物治疗期间,需注意患者的病 情变化,观察治疗效果,及时处理并 发症和不良反应。
心内电生理检查
对复杂心律失常进行定位和机 制分析。
其他检查
如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肌灌注 显像等,可协助诊断病因。
危险分层与预后评估
危险分层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危险因素进行分层。
预后评估
评估患者心律失常的可能发展趋势及对生命的影响。
03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与护 理
药物治疗与护理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 如利多卡因、胺碘酮等。
饮食调理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状况,制定个 性化的饮食方案,强调低盐、低脂、 高纤维的饮食原则。
长期管理与随访计划
01
02
03
定期随访
建立患者的随访档案,定 期进行电话或面对面的随 访,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和生活状况。
监测与评估
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监测和 评估,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并采取相应措施。
调整治疗方案
室性心律失常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室性心律失常的病因多样,主要包括心肌缺血、心肌肥厚、心肌病、电解质紊 乱等。
发病机制
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多种机制有关,包括心肌细胞膜电位异常、心肌细胞内 钙离子浓度失衡、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
02
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与评 估
临床表现与体征

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

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
PART TNE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方法
(VW)分类:1975年英国牛津大学的Williams根据药物的电生理特性将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为4类:I类为钠通道 阻滞剂,包括la、lb、Ic类;n类为p受体阻滞剂;m类为钾通道阻滞剂;IV类为钙通道阻滞剂。 西西里分类:199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在西西里岛依据药物对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及发病环节对抗心律失 常药物进行了分类。 抗心律失常药物最新分类:2018年提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现代分类,在VW分类和西西里分类的基础上,扩展 为8个大类,21个亚类,涵盖了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药物和在研药物。新增加的临床用药包括:0类窦房结起搏 电流(I:)抑制剂,I<1类晚钠电流抑制剂,II类中b~e亚类分别为p受体激动剂、毒蕈碱M受体抑制剂与激动剂和 腺苷ai受体激动剂,m类中包括了超快速激活延迟整流钾电流(iKJ和瞬时外向钾电流a。)的抑制剂等,Nb类肌 浆网钙释放通道阻滞剂,Vtt类通过上游机制降低心律失常及其病死率的药物等。
四、协调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
➢ 符合非药物治疗适应证者,应根据指南 进行推荐,药物用于提高疗效或减少 植人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放电等;
➢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主要考虑电转复 /除颤或起搏等。无法或不能接受非药 物治疗者,应根据疾病和药物的特点, 使用有效且安全的药物。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与药理学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及其作用机制
m类药物(钾通道阻滞剂)
选择性K+通道阻滞剂:主要抑制IKr,包括索他洛尔、伊布利特、多非利特、尼非卡兰等,索他洛尔兼有P受体阻 滞 作 用 。 可 延 长 心 房 和 心 室 肌 A P D 和 E R P, 用 于 房 颤 复 律 和 复 律 后 维 持 窦 性 心 律 ( 窦 律 ) 及 治 疗 多 类 室 性 心 律 失常。但此类药物可引起QTc间期延长、跨膜复极离散度增大,有发生TdP的风险,对于合并严重器质性心脏 病或存在长QT基因突变人群有较高风险。 3.IKik阻滞剂:维纳卡兰,抑制心房特异性IK。电流,也可抑制110和INa。延长心房肌APD及ERP,用于房颤的 转复。轻度延长QTc和QRS间期。 4.1。阻滞剂:110在心外膜表达较强,参与J波形成及2相折返引起的多形性室速。奎尼丁有抑制110作用,用于 治疗Brugada综合征、早复极综合征和短QT综合征0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

定义
1 室早
• 1.1 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
• 室早是指希氏束及其分支以下心室肌的异位兴奋灶提前除极而产生的心室期前收缩。在普通人群中, 其发病率为1%~4%。通过普通心电图筛查发现室早患病率约为1%,而通 过 24h 或 48h 动态心电图检测则高达 40% ~75%。室早的发病率随 年 龄 增 长 而 增 加,在<11岁 的 儿 童中,其发病率<1%;而在>75岁的 人 群 中,其 发 病 率 可 高达69%。
• 1.7 室早的诊治流程图、专家建议和推荐
2 非持续性室速(NSVT)
• 2.1 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
• NSVT是指 连 续 3个 及 3个 以 上 的 室 性 心 律、频 率 >100次/分、持续时间<30s、 且血流动力学稳定、能够自行终止。典型的 NSVT一 般 由 3~10个室性心律组成,心 室 率多 在100~200次/分。
• 急性心肌缺血和LQTS有关的 NSVT,常常表现为多形性。在有明确的持续性室速病史的患者 记录到 NSVT 时,其形态可能与持续性室速相同。大 多 数 无 QT 间 期 延 长 的多形性室速存 在冠状动脉病变。左室功能异常患者中,频发而复杂的室性异位心律更为常见(包括 NSVT)。
• 增强磁共振成像(MRI)能提供额外的诊断和预后信息。尽管没有大样本研究证实哪些患者应行 MRI检查,但 MRI可指导管理多种合并室早的结构性心脏病,包括扩张性心肌 病(DCM)、肥 厚 型 心 肌 病(HCM)、心 脏结节病、淀粉样变和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等。对于这些患 者,延 迟 钆 增 强 MRI发 现 室壁 运动障碍或心肌瘢痕有助于判断预后。
• 在心脏瓣膜病患者中,NSVT 发 生 率 也 较 高,尤 其 是 主动脉瓣 狭 窄,明 显 二 尖 瓣 返 流 的 患 者 NSVT 发 生 率 可 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的总体原则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心律失常的处理不能仅着眼于心律失常本身,需要考虑基础疾病及诱发因素的纠正。

但心律失常急性期处理方式选择应以血流动力学状态为核心。

急性期处理强调效率,通过纠正或控制心律失常,达到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改善症状的目的。

①首先识别并纠正血流动力学障碍:心律失常失常急性期控制,应以血流动力学状态来决定处理原则。

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包括:进行性低血压、休克的症状及体征、急性心力衰竭、进行性缺血性胸痛、意识障碍等。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如不及时处理,会继续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此时不应苛求完美的诊断流程,而应追求抢救治疗的效率,以免贻误抢救时机。

情况紧急时没有充足时间来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检,应边询问边抢救。

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的异位快速心律失常应尽早采用电复律终止,见效快又安全。

电复律不能纠正或纠正后复发,需兼用药物。

缓慢性心律失常应用提高心率药物,对于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要尽快采用临时起搏治疗。

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者,可根据心电图的特点、结合病史及体检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选择相应治疗措施。

所用药物,以安全为主,即使不起效,也不要加重病情或使病情恶化。

异位心动过速诊断流程:异位心动过速一一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见前述)紧急电复律。

稳定者观察QRS宽度不》0.12s,QRS 波不规整者是房颤合并室内差异传导;规整者是室上速、房速、房扑。

QRS 宽度 > 0.12s, QRS波不规整者是房颤伴束支阻滞、预激伴房颤、多形室速;规整者是室速、室上速合并束支阻滞、室上速伴旁路前传、诊断不清的宽QRS 心动过速。

②基础疾病和诱因的治疗:基础疾病和心功能状态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无症状左室功能不全患者60%~90% 的有频发或多形室性期前收缩(室早)、40%~60% 有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有症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95%合并频发和多形的室早, 85% 合并短阵室速。

伴有严重心衰、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恶性心律失常,随着心功能的好转或血运重建,心律失常也随之控制。

因此, 在心律失常紧急救治的同时不可忽略基础疾病的治疗和相关病因的纠正。

有关基础疾病的急性处理,应根据相应指南的推荐进行。

某些诱因也可直接导致心律失常, 如低血钾、酸碱平衡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纠正诱因后,心律失常得到控制基础疾病和心律失常可互为因果,紧急救治中孰先孰后,取决于何为主要矛盾,如ST 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持续性室速, 可导致血流动力学恶化, 易加重心肌缺血及诱发室颤, 应优先终止室速,之后尽早进行血运重建。

如ST 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早,应优先进行血运重建,降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而不应为处理室早延误血运重建。

心脏的基础状态不同,心律失常的处理策略也有所不同。

如心房颤动(房颤)的药物转复, 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应该使用胺碘酮, 而不应使用普罗帕酮。

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可以使用普罗帕酮或伊布利特。

③衡量效益与风险比:对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应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控制, 追求抗心律失常治疗的有效性, 挽救生命。

对非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处理, 需要更多地考虑治疗措施的安全性, 过度治疗反而可导致新的风险。

如有室上速发作但既往有缓慢心律失常者, 既要终止室上速, 又要预防停搏, 可选食管心房调搏。

④对心律失常本身的处理:终止心律失常:若心律失常本身造成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终止心律失常就成为了首要和立即的任务。

有些心律失常可造成患者不可耐受的症状,也可采取终止措施,如室上速、症状明显的房颤等。

改善症状:有些心律失常不容易立刻终止,但快速的心室率会使血流动力学状态恶化或伴有明显症状,减慢心室率可稳定病情,缓解症状,如快速房颤、心房扑动(房扑)。

有些新出现的室早、房性期前收缩(房早)伴有明显症状,也可适当用药,缓解症状,但不能过度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⑤正确处理治疗矛盾:在心律失常紧急处理时经常遇到治疗矛盾。

如平时心动过缓,发生快速房颤;心律失常发作时血压偏低但需要用胺碘酮。

此时的处理原则是首先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即针对当前对患者危害较大的方面进行处理,而对另一方面则需做好预案。

当病情不允许进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时,需要采取一些其它措施控制心律失常,减轻症状。

⑥治疗与预防兼顾:加强基础病治疗,控制诱发因素。

结合病情决定是否采用抗心律药物预防复发。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终止后一般都采取药物预防发作。

对远期治疗有所考虑和建议,如射频消融,心脏起搏等。

二、各种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1 窦性心动过速(窦速)1.1概述窦速指成人的窦性心率〉100次/分,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生理(如运动,兴奋)或病理(如甲状腺机能亢进)原因引起。

但临床所见窦速更常见于合并基础疾病或其他危急情况,如心肌缺血、贫血、心衰、休克、低氧血症、发热、血容量不足等。

还有一些少见原因导致的窦速,如迷走功能减弱会导致不适当的窦速、体位改变时也可引起窦速(直立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是由于窦房结内或其邻近组织发生折返而形成的心动过速,属于广义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范畴)。

1.2 诊治要点①窦速频率过快(如超过150次/分)时,心电图P波可与前一心跳的T波融合而不易辨别,易误为室上性心动过速或房速。

窦速常表现为心率逐渐增快和减慢,在心率减慢时可暴露出P 波,有助于鉴别。

②寻找并去除引起窦速的原因,针对病因治疗是根本措施。

要积极纠正存在的心衰,心肌缺血、贫血、低氧血症、发热、血容量不足等情况。

③控制窦速建议使用对基础疾病以及窦速均有作用的药物,如心肌缺血时使用3 -阻滞剂等。

不推荐使用与原发疾病救治完全无关的减慢心率的药物。

④在窦速的原因没有根本纠正之前,不应追求将心率降至正常范围。

适度降低即可。

单纯或过分强调降低心率,反而可能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⑤无明显诱因或病因的窦速,伴有明显症状时,可适当应用控制心率的药物,如 3 -阻滞剂。

⑥对少见的不适药物治疗窦速,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可考虑射频消融治疗。

2 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2.1 概述室上速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的室上速:广义的室上速包括起源于窦房结、心房、交接区及旁路所致的各种心动过速,如房室结双径路所致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预激或旁路所致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速、房扑和房颤等。

狭义的室上速主要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旁路所致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如果室上速患者窦性心律或心动过速时心电图QRS 波群上呈现预激波,这种情况又称为“预激综合征” 。

本节主要集中于狭义室上速。

2.2 诊治要点①室上速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中青年,突发突止,易反复发作。

典型心电图表现多为规则的窄QRS 心动过速。

老年或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出现窄QRS 心动过速,在诊断室上速前应注意和其它心律失常鉴别。

②临床诊断最容易将室上速与房扑伴2:1房室传导混淆。

应注意在II、V1 导联寻找房扑波(F波)的痕迹有助于诊断。

食管导联心电图可见呈2:1房室传导的快速A波,对房扑的诊断有较大帮助。

③当室上速伴有显性预激或室内阻滞时可表现为宽大畸形QRS 心动过速,易与室速混淆。

详见 6.宽QRS 心动过速的处理。

④一般发作的处理:刺激迷走神经方法:在发作早期使用效果较好。

患者可以通过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做呼气动作(Valsalva 法)、或用压舌板等刺激悬雍垂(即咽喉部)产生恶心感、压迫眼球、按摩颈动脉窦等方法终止心动过速。

药物治疗:腺苷6mg加入2〜5ml葡萄糖快速静注,无效可在数分钟后给予12mg快速静注。

腺苷(选择性抑制慢反应自律细胞的钙离子内流)对窦房结和房室结传导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可出现窦性停搏,房室阻滞等缓慢性心律失常。

但因持续时间短,仅数十秒,不需特殊处理。

对有冠心病患者、严重支气管哮喘、预激综合征不宜选用。

维拉帕米0.15〜0.2mg/kg (—般可用5mg)稀释到20ml后10min内缓慢静注。

无效者15~30min 后可再注射一次。

室上速终止后即停止注射。

地尔硫卓将注射用盐酸地尔硫卓15~20mg 用5ml 以上的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溶解,约3min 缓慢静注。

无效者15min 后可重复一次。

普罗帕酮1.0〜1.5mg/kg (一般可用70mg),稀释到20ml后10min内缓慢静注。

无效者10〜15min 后可重复一次,总量不宜超过210mg。

室上速终止后即停止注射。

胺碘酮上述方法无效或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应用上述药物存在禁忌症时可应用胺碘酮。

胺碘酮150mg 加入20ml 葡萄糖,10min 内静脉注射,若无效以后10〜15min 可重复静注150mg。

完成第一次静脉推注后即刻使用 1 mg/min,维持6小时;随后以0.5 mg/min维持18小时。

第一个24小时内用药一般为1200mg。

最高不超过2000 mg。

终止后即停止用药。

其它:静脉3 -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在其它药物无效的情况下可以用。

静脉美托洛尔可以1〜2mg/min的速度静脉给药,用量可达5mg。

间隔5min,可再给5mg,直到取得满意的效果,总剂量不超过10〜15mg。

西地兰首次剂量0.4〜0.6 mg ,用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缓慢注射;2〜4小时后可再给予0.2〜0.4 mg。

总量可达1.0〜1.2 mg。

⑤食管心房快速刺激:可用于所有室上速患者,特别适用于无法用药,有心动过缓病史者。

具体方法见急性心律失常处理常用技术。

⑥特殊情况下室上速的治疗:⑴伴明显低血压和严重心功能不全者:原则上应首选同步直流电复律或食管心房调搏;药物可选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腺苷。

未口服用洋地黄者0.4mg 稀释后缓慢静脉推注,无效可在20~30min后再给0.2~0.4mg,最大1.2mg。

若已经口服地高辛,第一剂一般给0.2mg,以后酌情是否再追加。

⑵伴窦房结功能障碍的室上速:宜首先考虑使用食管心房快速刺激。

也可与药物共同使用。

但应注意药物的安全性。

当药物将室上速的频率降下来后但未能终止,此时食管刺激效果较好。

⑶伴有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者应避免使用影响呼吸功能的药物,钙拮抗剂比较安全,列为首选,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用法见上述。

⑷孕妇:当孕妇面临的风险大于胎儿时应该进行治疗。

尽量避免静脉用药,宜用刺激迷走神经法或食管心房快速刺激终止室上速。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可行电转复。

当其它措施无效或不能应用时,可应用药物治疗,选择药时需兼顾孕妇和胎儿的近期和长期安全,可首选腺苷静注,美托洛尔也可应用。

3 房性心动过速(房速)3.1 概述是由于心房异位兴奋灶自律性增高或折返激动所引起。

房速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尤其是心房明显扩大者,也可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

特发性房速少见,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药物疗效差。

房速时心率一般多在140〜220次/分之间,但也有慢至140次/分以下或高至250次/分者,婴幼儿可达300 次/分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