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园冶》与《长物志》

合集下载

《园冶》《长物志》《闲情偶寄》论选石的异同

《园冶》《长物志》《闲情偶寄》论选石的异同

《园冶》《长物志》《闲情偶寄》论选石的异同《园冶》《长物志》和《闲情偶寄》是中国古代论述造园的著作中最为重要的三部。

《园冶》是明计成所著,现存唯一的中国古代造园专著。

《园冶》中对造园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立意境界,时至今日,仍是造园者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长物志》为明文震亨所作,陈植先生曾评价其为:“《长物志》为我国古代造园文献中除《园冶》而外的有数名著。

”《闲情偶寄》为清李渔所作,李渔曾说:“独《闲情偶寄》一书,其新人耳目,较他刻为尤甚。

”中国园林以山水园林著称,掇山在造园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选石是掇山的基础,山石075宝藏 2017·第12期·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材料的选择对于园林掇山有很大影响。

《园冶》的《选石》篇、《长物志》中《卷三·水石》、《闲情偶寄》中《居室部》均对选石有论述。

1.《园冶》中对选石的论述《园冶》对园林中15种常用石材进行了归类。

计成在选石上是从石头的“质”“色”以及“态”出发来对众多的石材进行归类。

计成提倡利用石材的特点来掇山,因地制宜地选择石材,反对为了名石而舍近图远。

计成虽没有在选石上推崇某一石材,但是就用途而言,石材在适用性上有优劣之分。

就选石而言,计成认为“夫葺园圃假山,处处有好事,处处有石块,但不得其人”,即没有不好的石,只有不善置石的人。

2.《长物志》中对选石的论述《长物志·品石篇》开篇即言“石以灵璧为上,英石次之”,首推灵璧石与英石。

文震亨提倡“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俭无俗”。

《长物志》中的选石,除石材本身的“质”“态”“色”之外,还关注“声”。

相较《园冶》中所列举的石材,《长物志》所列举的石大多是适合文人雅士置于几案之上作陶冶情操、明志之用。

3.《闲情偶寄》中对选石的论述《闲情偶寄·居室部》从掇山出发,于假山的构成及其所需的石材来说选石,且较之其他二部著作,重点在如何叠山置石。

《园冶》和《长物志》比较分析

《园冶》和《长物志》比较分析
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
计成在撰写《园冶》时,采用了深入浅出的语言 风格,使得读者能够轻松理解造园学的精髓。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计成在书中不仅阐述了造园的理论,还结合自己 的实践经验,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建议和技巧。
丰富的插图和实例
《园冶》中附有大量的插图和实例,这些图片和 实例对于读者理解造园的技巧和理论有着极大的 帮助。
两部著作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 念,影响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方向, 成为园林艺术的经典之作。
对现代的启示
《园冶》与《长物志》中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对现代社会可持续发 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现代园林设计应借鉴两部著作中的思想,注重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创造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环境。
THANKS
两书在园林文化内涵方面各有特色,《园冶》更注重实用 性和生活化,而《长物志》则更强调艺术性和文化性。两 者都反映了明代园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为后世留下了宝 贵的文化遗产。
05
CHAPTER
结论
对后世的影响
《园冶》与《长物志》对后世园林建 筑和造园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 来的园林设计师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 实践指导。
研究目的与意义
通过比较分析《园冶》与《长物 志》,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园林艺
术的特点和价值。
探讨两本书在园林艺术领域的贡 献和影响,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
启示和借鉴。
挖掘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
信。
02
CHAPTER
《园冶》简介
作者与成书背景
作者
计成,字无否,号无否子,明末吴江人。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 家、哲学家、散文家、诗人和书法家,与文徵明、唐寅等人并称“明四家”。

园冶读后感

园冶读后感

《园冶》读后感《园冶》是中国明代作家冯梦龙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包含了十余个篇章,通过描写各种各样的故事情节,展现了明代社会的风云变幻和人性的复杂多样。

阅读完《园冶》,不禁让我陷入深思,对书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以及艺术手法都产生了一定的感悟。

首先,通过《园冶》中的多个篇章,冯梦龙对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进行了精准的描绘,展现了他深厚的洞察力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

无论是官员、商人、庶民还是神仙、妖精,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个性。

例如,在《保管草根》中,作者通过富有智慧和勇气的周贵人,揭示了庶民心中的正义感与对不公平的坚决抵抗。

在《道长肚中藏珠》中,作者以一个有趣的情节,轻松诙谐地刻画了一个贪婪的道士的形象,赋予了故事更加生动有趣的色彩。

通过这样生动具体的人物形象,读者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文中所呈现的情节,也更加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其次,冯梦龙在《园冶》中灵活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变化与惊喜。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对情节设置的巧妙运用。

每个篇章的故事情节都非常精彩,通过起承转合的结构,使得读者们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期待和紧张感。

例如,在《孽龙不孽》中,作者通过神秘的呼吸法、喜怒无常的龙王等元素,创造出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此外,冯梦龙还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丰富了文本的表达形式,给读者带来更多的阅读享受。

最后,通过《园冶》中的多个故事情节,不难看出冯梦龙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无论是揭示社会弊病还是对人性的思考,他都以一种幽默、讽刺的方式进行了呈现。

在某种程度上,《园冶》可以看作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讽刺和批判,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揭示出其中的现实问题和人性弱点。

例如,《严丸》中,通过描绘严姐姐的凶恶和冷漠,暗示了当时社会中的不公和虚伪。

而在《董妈养民长寿》中,揭示了当时官员贪污腐败的现象。

这些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既用幽默的笔调调动了读者的笑点,也让人们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深感关注和思考。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浅析---读《园冶》有感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浅析---读《园冶》有感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浅析--读《园冶》有感内容摘要: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是世界景观设计艺术中最丰富的遗产之一,它不仅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山水画、书法、建筑、雕塑、植物学、园艺学等,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

人们都喜欢用诗情画意来形容中国园林的美。

的确,在我国传统园林的发展中,园林艺术和它的左右近邻——山水画和田园诗文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园林的山水布局、建筑及小品的安排,以及花木栽植,每每借用山水画论。

而风景主题的意境构思,题对楹联等又常常受到风景田园诗文的启发。

这种特殊的关系使我国园林艺术的风景美中常常散发出浓浓的诗情画意。

意境一说最早可以追溯到佛经。

佛家认为:“能知是智,所知是境,智来冥境,得玄即真。

”关键字:园林艺术古典园林园林意境诗画同源融合与发展引言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

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唐宋年间。

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

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问题。

如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对随行的人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间想”,可以说已领略到园林意境了。

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宋时期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

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

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所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

以后元、明、清的园林创作大师如倪云林、计成、石涛、张涟、李渔等人都集诗、画、园林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身,发展了园林意境创作的传统,力创新意,做出了很大贡献。

一、古典园林的定义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长物志》

《长物志》

《长物志》《长物志》分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蔬果、香茗十二类。

凡园之营造、物之选用摆放,纤悉毕具;所言收藏赏鉴诸法,亦具有条理。

明文震亨撰。

震亨字启美,长洲人(长洲县与吴县同治苏州府城内)。

徵明之曾孙。

崇祯中官武英殿中书舍人,以善琴供奉。

明亡殉节死。

成书于1621年,共12卷。

收入《四库全书》江苏苏州人。

他是明代大书画家文征明的曾孙,天启间选为贡生,任中书舍人,书画咸有家风。

平时游园、咏园、画园,也在居家自造园林。

《长物志》一书完成于崇祯七年,全书十二卷,直接有关园艺的有室庐、花木、水石、禽鱼、蔬果五志,另外七志书画、几榻、器具、衣饰、舟车、位置、香茗亦与园林有间接的关系。

相比于《园冶》,《长物志》更多地注重于对园林的玩赏,与《园冶》更多地注重于园林的技术性问题正可互为补充。

此外,《园冶》因为是立足于江南的造园实践,而江南花卉繁茂,水源充沛,所以计成对此措意不多;《长物志》则主要是针对北方的造园实践,而北方草木珍稀,水源犹缺,所以,文震亨对此的重视尤见匠心。

分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蔬果、香茗十二类。

其曰长物,盖取《世说》中王恭语也。

凡闲适玩好之事,纤悉毕具,大致远以赵希鹄《洞天清录》为渊源,近以屠隆《考盘馀事》为参佐。

明季山人墨客,多以是相夸,所谓清供者是也。

然矫言雅尚,反增俗态者有焉。

惟震亨世以书画擅名,耳濡目染,与众本殊,故所言收藏赏鉴诸法,亦具有条理。

所谓王谢家儿,虽复不端正者,亦奕奕有一种风气欤。

且震亨捐生殉国,节概炳然,其所手编,当以人重,尤不可使之泯没。

故特录存之,备杂家之一种焉。

『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

吾侪纵不能栖岩止谷,追绮园之踪,而混迹廛市,要须门庭雅洁,室庐清靓,亭台具旷士之怀,斋阁有幽人之致。

又当种佳木怪箨,陈金石图书,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

蕴隆则飒然而寒,凛冽则煦然而燠。

《园冶》与《长物志》关于“掇山理水”章节比较研究

《园冶》与《长物志》关于“掇山理水”章节比较研究

《园冶》与《长物志》关于“掇山理水”章节比较研究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hapters about "Hills and Water" in Yuan Ye and Zhang Wu Zhi摘 要:日本学者冈大路《中国宫苑园林史考》中的“文震亨可能基于对《园冶》文本所缺少的理水方面,而对其所遗漏的部分进行增补有遂著《长物志》”观点错误在于《园冶》成书在后,《长物志》成书在前。

这两文本关于“掇山理水”章节编排的差异在于基于山、水两者互成的关系,《园冶》中“理水”的内容被收录到“掇山”章节中,之所以理水内容可以在掇山章节内是因为水的形态难以脱离固态的山石而单独自有,而是得形于水所在的容器——山石形态。

基于此对《园冶》《长物志》及当代园林的理水分类进行对比分析展示不同作者、时代的理水观念。

由此,可知中国传统思维对事物之间关联性的关注,这种异于当下西方的思考逻辑正是传统给以当代的启示。

关 键 词:风景园林;《园冶》;《长物志》;掇山;理水;借山理水Abstract: What Japanese scholar Oka Ooji related "Based on the lack of the chapter on water in Yuan Ye , Wen Zhenheng wroteZhang Wu Zhi in order to complement defects in Yuan Ye " in his History of Chinese Royal Gardens is wrong, because Yuan Ye was finished behind Zhang Wu Zhi . The reason on differences about the two books of the plan of the chapters on the "shaping of hills" and "shaping of water" is that hills and water are shaped by each other, so the content of shaping water is included in the chapter of shaping hills in Yuan Ye . Also, the deep reason is the shaping of water is related to the shaping of hills, and it cannot be figured by itself. Then, the classification on shaping of water is compared among Yuan Ye , Zhang Wu Zhi and contemporary landscape which displays different eras and authors focus on different aspects. Thus, traditional Chinese cogitation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of elements, which is the enlightenment supplying another logic method different from the west for present.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Yuan Ye ; Zhang Wu Zhi ; shape of hills; shape of water; water shaped by stones可能基于对《园冶》文本所缺少的理水方面,而对其所遗漏的部分进行增补遂著有《长物志》。

《长物志》中的明朝生活美学之——园林与书画

《长物志》中的明朝生活美学之——园林与书画

《长物志》中的明朝生活美学之——园林与书画1645年,大明弘光元年,也是清朝顺治二年,清兵占据了苏州府,有一位生于苏州长于苏州的文人,选择了自投于河来殉国,被家人救起后,他又绝食六日而亡,这个人就是文震亨,明朝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的孙子。

文震亨,字启美,是明末有名的文人、画家、造园家,他留给后人的文字中,最有意义的当属《长物志》,所谓“长物”原指多余之物,它们并不是柴米油盐等生存必需品,却是古代文人精神世界里的不可或缺之物。

在这本书里,文震亨介绍了许多明朝文人眼里的生活美学,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明朝文人理想中的住所和对书画的态度,领略一番“长物”之美。

《长物志》文震亨著明末刊本明朝文人理想中的住所在《长物志》中,文震亨首先提到的便是“室庐”,所谓室庐便是我们的住所,我们的家。

东晋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古来多少文人雅士的向往,确实,若论生活美学,首先要美的就是自己的家。

他说:“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

吾侪纵不能栖岩止谷,追绮园之踪,而混迹廛市,要须门庭雅洁,室庐清靓,亭台具旷士之怀,斋阁有幽人之致。

又当种佳木怪箨,陈金石图书,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

”按照文震亨的理想,把家安在山水间是最好的选择,其次是住在村落中,再次是住在郊野。

但这对于现代人来说,太难了,其实何止对现代人来说太难,文震亨自己也没做到。

文氏一族世代就居于苏州城内,所以文震亨接着又说,虽然我辈不能追随高士隐栖于山水间,但就算是混迹于红尘闹市,也还可以拾掇一番,使得门庭雅洁,种上一些佳木怪竹,再收藏一些金石书画,一个好的住所,应该令人不觉岁月流逝,是身体、也是心灵的栖息地。

明文震亨画山水那要如何打造一个明朝文人理想中的家呢?明代文人理想中的家园一定是跟园林有关的,江南地区园林的兴盛正是自明朝开始的,既然不能归隐于山水之间,那就在闹市里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桃花源吧。

明朝兴盛的造园风气还促成了世界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专著《园治》,这本书的作者是明末造园家计成,他的造园理论一直到今天依然可以作为古典园林的指导。

浅析《园冶》所体现的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精神

浅析《园冶》所体现的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精神

第9卷第7期 长 安 学 刊 2018年11月浅析《园冶》所体现的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精神戴惟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陕西西安 710119)摘 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典建筑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人工建造和精神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华文化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明朝晚期计成系统总结有关造园的理论经验,写成中国古代第一部园林专著——《园冶》,为后世的园林建造提供了理论框架以及可供模仿的范本。

《园冶》中包含了许多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如“天人合一”、儒家“比德”“兼济”和“独善”的隐逸观、道教的神仙思想和隐逸文化等;此外,《园冶》在现代社会也具有一定实际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园冶》;传统思想文化文章编号:ISBN978-7-80736-771-0(2018)07-033-04计成是中国古代杰出的造园家,生于明万历十年(1582),原籍松陵(今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县)同里镇。

他博学多才,善于诗词绘画,在游历了燕楚之地后,将江南的风光作为《园冶》的艺术构图原型,40岁左右在镇江定居,开始了造园生涯。

晚明江南是私家园林最发达的地区,空前的造园盛况为计成提供了学习的基础,加上他积极投身造园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充实造园理论,探索造园理念,写成《园冶》这部跨时代的经典专著,奠定了我国造园科学比较系统、成熟的理论框架和造园艺术体系。

《园冶》总结了造园的理论构架、技艺要旨及艺术追求,与美学的阐发融为一体,是历代造园文化的结晶,又自成体系,是一部经典的著作,阐释了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

一、贯穿“天人合一”宇宙观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究天人之际”这一基本问题,其核心就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这一宇宙观引导了人们不断追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和睦发展,影响着古代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这里的“天”不是指主宰宇宙的作者简介:戴惟馨(1995-),女,四川崇州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物与博物馆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园冶》与《长物志》摘要:《长物志》和《园冶》各有特色,《园冶》一书的精髓,可归纳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两句话。

这两句话的精神贯穿于全书。

《长物志》在造园布局、叠山理水、园艺安排等方面也不乏真知灼见,体现了作者“自然古雅”的审美追求,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品鉴长物的过程中,在物态环境与人格的比照中,物境成为人格的化身。

本文从二者中分析其异同,对其加以比较总结。

关键词:园冶长物志方法正文:一、《园冶》和《长物质》的背景1、计成与《园冶》《园冶》作者简介:计成,字无否,江苏苏州吴江县人,生于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

他不仅能以画意造园,而且也能诗善画,他主持建造了三处当时著名的园林—常州吴玄的东帝园、仪征汪士衡的嘉园和扬州郑元勋的影园。

《园冶》是计成将园林创作实践总结提高到理论的专著,全书论述了宅园、别墅营建的原理和具体手法,反映了中国古代造园的成就,总结了造园经验,是一部研究古代园林的重要著作,为后世的园林建造提供了理论框架以及可供模仿的范本。

2、文震亨与《长物志》作为“吴门画派”四大家之一的文征明的曾孙,文震亨出生于明末的“簪缨世族”,他生活和交游的江南地区也是明清时期中国最富庶的地区,士大夫文化渗透和浸染了这片土地的每一处文化领域。

文震亨的《长物志》是有着一定的家学渊源。

从文氏家族来看,可谓“造园世家”,曾祖父文征明扩建停云馆;父亲文元发营造衡山草堂、兰雪斋、云敬阁、桐花院;长兄文震孟建造了生云墅、世堂。

这种家庭氛围,对他造园思想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他本人也是园林艺术的践行者,他曾在冯氏废园的基础上,构筑了香草堂,其中建有婵娟堂、绣铗堂、笼鹅阁、游月楼、鹤栖、鹿柴、鱼床、燕幕、啸台、曲沼、方池等景观。

由此可以看出,《长物志》中的一部分内容可谓作者实践躬行的经验之谈。

此外,作者用“长物”来命名著作,也别有深意,这既透露出文人淡泊名利及身外余物的旷达心境,也开宗明义告知读者,书中所论,“寒不可衣,饥不可食”,文人的清赏而已,并非布帛菽粟般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须物资。

“长物”一词,为书中纷繁庞杂的内容作了范围的界定,也成为解读该书的入门钥匙。

二、内容的比较1、《园冶》主要内容:《园冶》主要内容为园说和兴造论两部分。

其中园说又分为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10篇。

该书首先阐述了作者造园的观点,次而详细地记述了作者造园的观点,次而详细地记述了如何相地、立基、铺地、掇山、选石,并绘制了两百余幅造墙、铺地、造门窗等的图案。

书中既有实践的总结,也有他对园林艺术独创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

2、《长物志》的主要内容:《长物志》全书,共分为十二卷,内容包括: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衣饰、舟车、位置、蔬果、香茗。

论述的内容极其广泛,从造园建筑到日常器用,从室内到室外,从花木到鸟兽,涵盖了多门学科和众多的艺术门类,内容极为广泛。

主要介绍园林建筑及陈设器物,它集中体现了明中期以来文人士大夫崇尚的清雅、自然的审美理想。

三、设计方法1、《园冶》的设计方法:1.1《园冶》中追求自然天成的艺术境界,一方面强调顺应自然,因地制宜。

在造园中要充分利用自然地貌原型,人工的巧作,要在“因”、“随”、“就”、“依”、“按”、“任”等表示因势利导作用的要素上下功夫,主动适应自然景物形质,侧重点在于人的主观审美意志顺应自然规律,这样不仅易于达到“自然天成”的审美要求,而且也能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有事半功倍之效。

另一方面强调师法自然,巧夺天工。

1.2园林是一种艺术密集型美的载体,无论是宏观布局,还是微观景点或景物具象,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审美标准来构建:1.3主张造园以雅朴、遵时、清赏为美“从雅遵时,令人欣赏,园林之佳境也”,“时遵雅朴”,“构合时宜,式征清赏。

”这里含有3个审美观念,一曰雅朴,这是对俗而言的。

雅的内涵是美观大方,自然质朴,简约无华。

二曰时宜,美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审美标准。

计成强调“时宜”、“遵时”、“时遵”等概念,就是要掌握好美的时间感、时代感,“不合时宜”是审美之大忌。

三曰清赏,造景贵在自然、清新,这是造园风格上的审美体现,是与过分人工雕琢、粉饰相对立的。

1.3.1主张造园以灵活洒脱、变幻多端为美强调景观通灵透莹,似有若无,似近若远,似虚幻又实存,就好似顿入幻境,灵灵奇奇,达到艺术的空明境界。

“如方如圆,似偏似曲;如长弯而环璧,似偏阔以铺云”,“若大若小,更有妙境”,“长廊一带回旋,在竖柱之初,妙于变幻”等。

1.3.2主张造园以曲折委婉为美在《园冶》中用了大量篇幅描述深邃妙然,朦胧之美。

《园冶》极尽“曲”字之妙用,在园林总体布局上“随曲合方”;在郊野选址要“依乎平冈曲坞”,在山林造园要“有曲有深”;理水要“曲折有情”;筑廊要“随形而弯,依势而曲”,“任高低曲折,自然断续蜿蜒”,有回旋无穷之意;园中建筑物也“曲尽春藏”,隐现于林木之中;园路则更是“曲径绕篱”,“竹里通幽”。

1.3.3主张园林以幽静隐僻为美《园冶》多处强调幽静,包括造园选址要避开都市喧闹,闹中取静;在造园布局上突出幽静;在景点设计上强调寻幽、通幽、隐僻、幽雅等。

以幽静隐僻为审美追求,符合中国传统的隐逸文化中的寻幽心态,这种寻幽,既追求环境的清幽、静谧,也包含着追求心灵的安宁。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社会矛盾的交点,在世俗中,每个人都存在不同的烦恼,寻幽至少是一种暂时解脱烦恼,得到精神安慰的方式。

2、长物质的设计方法2.1《长物志》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总结了造园经验和各种造园技艺《长物志》虽然没有系统的造园艺术思想,但是在造园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乏真知灼见,甚至还有直接运用其理论构筑的实物传世。

如在园林中造水池,在《长物志·卷三·水石》中提出:“阶前石畔凿一小池,必须湖石四围,泉清可见底。

中畜朱鱼、翠藻,游泳可玩。

四周树野藤、细竹,能掘地稍深,引泉脉者更佳,忌方圆八角诸式。

”关于种植竹子,《长物志·卷二·花木》篇中介绍了疏种、密种、浅种、深种等四种方法。

2.2《长物志》注重家具造物的实用价值,根据不同的房屋功能选择相应的陈设方式《长物志》卷十为“位置”。

所谓“位置”实际上就是置物之法则,主要从陈设的角度来安排居室空间,并形成一种氛围。

如书中所言:“位置之法,繁简不同,寒暑各异,高堂广榭,曲房奥室,各有所宜,即如图书鼎彝之属,亦须如设得所,方如图画。

云林清秘,高梧古石中,仅一几一榻,令人想见其风致,真令神骨具冷。

故韵士所居,入门便有一种高雅绝俗之趣。

若使堂前养鸡牧豕,而后庭侈言浇花洗石,政不如凝尘满案。

环堵四壁,犹有一种萧寂气味耳。

”面对居室空间和诸家具、文具、书籍、用具、陈设具物件,如何设置,使其各得其所,各有所宜,无疑也是陈设之总要。

作为一门学问,是居住者文化修养、审美素质的体现,也是最终调理“长物”,使其方便生活并时刻易于欣赏的关键。

2.3在园林的花木布置上,也很有考究。

如《长物志·卷二·花木》提出:“草木不可繁杂,随处植之,取其四时不断,皆入图画。

又如桃、李不可植庭除,似宜远望;红梅、绛桃,俱供以点缀林中不宜多植。

梅生山中,有苔藓者,移植药栏,最古。

”对于珍贵的花卉,如花王牡丹、花相芍药,“栽植赏玩,不可毫涉酸气。

用文石为栏,参差数级,以次列种”。

对于秋海棠,“性喜阴湿,宜种背阴阶砌,秋花中此为最艳,亦宜多植”。

对于芙蓉,“宜植池岸,临水为佳;若他处植之,绝无丰致”。

对于小棵松树,应植“土冈之上”,使之“涛声相应”。

2.4营造室内陈设的生态雅趣《长物志》强调由于四时风光不同,厅堂亭榭所处的自然环境又各异,对于家具、器物的陈设也应该随之调整,从而营造出感受生态雅趣的生活环境。

如亭榭之制,最贴近自然,由于难免受到风雨侵蚀,导致精致细巧的桌凳易致损毁,因此文震亨认为应该选择构造结实、粗犷古朴的家具布置其中,既经久耐用,又和四围湖山草树的自然状态相融合。

2.5追求家具设计的精炼简约《长物志·卷十·位置》中这样表述,“云林清秘,高枯古石中,仅一几一榻,令人相见其风致,真令神骨俱冷”。

这样一种崇尚简约的设计理念已完全和士大夫的审美精神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明式家具那简约的造型、挺拔的线条、秀丽素雅的身躯散发自然纯美的木材纹理,今人叹为观止,仿佛一缕浮动的暗香,令人神往。

3、《长物志》和《园冶》中的思想相互阐发,互为补充。

《长物志》与《园冶》同为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双璧。

《长物志》偏重于品物的艺术鉴赏,而《园冶》则侧重于园林的技术探求,二者互为补充,构成了我国古代园艺艺术的整体风貌。

《园冶》中提出:“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

”《长物志·卷十·位置》对此也有专门论述,而且更为详尽细致:“位置之法,简繁不同,寒暑各异,高堂广榭,曲房奥室,各有所宜,即如图书鼎彝之属,亦须安设得所,方如图画。

”并要求室庐、器具、花木、水石、禽鱼等的设置或陈列,各归其位,不能杂乱无章。

如园中楼阁,若作卧室,“须回环窈窕”;供登眺用的,“须轩敞宏丽”;当收藏书画用的,“须爽垲高深”。

相比于《园冶》侧重于造园手法的详尽描述,《长物志》则更多地关注于对园林的赏玩,这与《园冶》更多地注重于园林的技术性问题正可以互为补充。

此外,《园冶》是立足于江南的造园实践,而江南水源充沛,花卉繁茂;《长物志》则主要是针对北方的造园实践,而北方水源犹缺,草木珍稀,故而文震亨在这些方面的重视尤见其匠心。

四、设计思想1、《园冶》的设计思想《园冶》中追求自然天成的艺术境界,一方面强调顺应自然,因地制宜。

在造园中要充分利用自然地貌原型,人工的巧作,要在“因”、“随”、“就”、“依”、“按”、“任”等表示因势利导作用的要素上下功夫,主动适应自然景物形质,侧重点在于人的主观审美意志顺应自然规律,这样不仅易于达到“自然天成”的审美要求,而且也能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有事半功倍之效。

另一方面强调师法自然,巧夺天工。

2、《园冶》的造园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七大要素:2.1虽有人作,宛自天开,遵循顺应自然,师法自然的原则。

2.2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在造园中对客观环境和自然景物互相利用和补充,相互借资,构成更加丰富的园林景观。

《园冶》说:“因者,随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谢,小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

2.3园有异宜,构园无格,造园因人因地因时不同,很难用一种一成不变的规则和一种规定的方式来构筑。

2.4山水相宜,景到随即。

没有人客观的自然山水环境,很难创造出优美的园林景观。

2.5开林酌因,取材有度,根据其客观条件对其进行处理。

2.6该用勿惜,当药节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