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一矿瞬变电磁勘探方案

合集下载

xx一矿瞬变电磁勘探方案

xx一矿瞬变电磁勘探方案

xx一矿瞬变电磁勘探方案一矿地面瞬变电磁勘探施工方案一、概况一矿位于禹州市东北约8Km,是xx煤田范围内的主要生产矿井之一。

矿井始建于1969年,1976年10月投产,设计能力60万吨/年,2006年核定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年。

矿区为北西~南东走向,东西长约8km,南北宽0.35~2.40km,面积约11.043km2,开采二叠系山西组二1煤和二3煤。

矿井开拓方式为立井/斜井混合单水平上下山开拓,为瓦斯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边界抽出式和区域式,相对瓦斯涌出量为2.11m3/t,绝对瓦斯涌出量为4.45m3/min。

二、水文地质背景Xx岩溶水系统是中国北方一个独立的岩溶水系统,岩溶水赋存于寒武系灰岩的岩溶裂隙中。

整个系统面积为1300km2,行政区域上包括登封西部和禹州大部分地区。

寒武系碳酸盐岩呈近东西向条带状分布于白沙向斜两翼,出露面积达400km2,埋藏面积900km2。

一矿位于白沙向斜的东北部,矿区北、西、南三面环山,为一向东南开阔的“箕形”向斜汇水盆地,也称白沙向斜,矿区位于向斜北翼东北部,总体上为一单斜构造。

一矿处在“箕形”向斜汇水盆地的出口处,属区域地下水的强径流排泄区。

在一矿西北部和西南部的低山丘陵区,寒武系灰岩和白云岩大面积出露于地表,出露总面积400km2。

这里地表岩溶裂隙发育,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入渗补给,是区内岩溶水直接补给区。

在白沙向斜东北翼,岩溶水在西北部灰岩裸露区接受大气降水入渗和地表水渗漏补给后,沿着地层倾斜与地形坡降方向自西北向东南径流,受张堂断层阻隔,岩溶水不能向南径流,而是在山前煤矿区自西向东径流。

在白沙向斜西南翼,岩溶水在西部寒武系灰岩出露的低山区,接受降水入渗补给,沿地层倾向和地形坡降方向,自西向东径流。

流动过程中,受北东向祖师庙断层、官寨断层阻水作用,大部分岩溶水在山区以泉形式排泄于地表,少量岩溶水继续向东径流。

由此导致西部的煤矿(如白庙矿)水文地质条件复杂,而东部的煤矿(如四矿、五矿、六矿等)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XX煤矿瞬变电磁超前探测报告

XX煤矿瞬变电磁超前探测报告

XX煤矿瞬变电磁超前探测报告根据要求,以下是关于XX煤矿瞬变电磁超前探测的报告,报告内容将包括原理、应用、结果分析等方面。

一、引言瞬变电磁超前探测是一种应用于煤矿勘探中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通过测量地下矿藏特征的变化,可以提供煤矿资源及其分布的相关信息。

本报告将详细探讨XX煤矿中瞬变电磁超前探测的应用效果及结果分析。

二、原理瞬变电磁超前探测利用瞬变电磁场的特性,通过发射线圈产生电磁场,再利用接收线圈接收地下物质对电磁场的响应。

当电流在线圈中瞬时变化时,产生的电磁场会引起地下各种物质中的电流和电磁场的变化。

通过测量接收线圈接收到的信号,可以得到地下物质的电阻率、磁导率等信息,从而判断地下矿藏的存在与性质。

三、应用1.地下矿藏勘探:瞬变电磁超前探测可以用于地下矿藏的勘探,通过测量地下不同深度的电磁特征,可以识别出潜在的煤矿分布情况,并提供有关煤矿储量和质量的信息。

2.煤层顶板检测:通过瞬变电磁超前探测,可以检测煤层顶板的电磁特征,判断煤层顶板是否存在异常现象,如弱面、裂隙等,从而提前预防煤层顶板的塌陷和事故的发生。

3.煤层气勘探:瞬变电磁超前探测可以用于煤层气的勘探,通过测量地下煤层气体的电磁特征,可以判断煤层气的存在及储量情况,并提供对煤层气开采的指导。

四、结果分析在XX煤矿的瞬变电磁超前探测工作中,我们运用瞬变电磁超前探测仪器,对特定区域进行了勘探。

1.地下煤矿分布情况:通过瞬变电磁超前探测,我们确定了XX煤矿的分布情况,并发现了一些潜在的煤矿资源,为煤矿的开采提供了重要参考。

2.煤层顶板异常情况:我们发现了煤层顶板的一些异常特征。

通过进一步分析,可以预测煤层顶板的稳定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塌陷和事故的发生。

3.煤层气储量预测:通过对煤矿区域进行瞬变电磁超前探测,我们确定了煤层气的存在,并对其储量进行了初步预测。

这为后续的煤层气勘探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瞬变电磁超前探测是一种有效的煤矿勘探方法,可以提供地下矿藏的相关信息。

瞬变电磁法在铁矿采空区勘查中的应用

瞬变电磁法在铁矿采空区勘查中的应用

瞬变电磁法在铁矿采空区勘查中的应用瞬变电磁法(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TEM)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地球物理勘查方法,广泛应用于铁矿采空区的探测和勘查。

它通过测量地下的电磁响应来获取地质信息,能够快速、准确地判断目标区域的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潜力。

瞬变电磁法原理是基于电磁感应现象,利用时间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相互耦合的关系,通过发送电磁脉冲,测量地下电磁响应信号的幅度和时程,从而得到地下物质的电磁特性及其空间分布。

对于铁矿采空区,采用TEM方法主要是通过测量采空区中地下的电磁响应信号,分析其特征和差异来判断采空区内的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状况。

1. 确定采空区的边界和形态:通过测量采空区边界附近的电磁响应信号,可以准确确定采空区的边界和形态。

采空区的边界信息对矿山的开发和管理非常重要,能够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2. 识别采空区内部的地质构造:采空区内常常存在各种地质构造,如断层、褶皱等。

通过测量采空区内的电磁响应信号,可以对采空区内部的地质构造进行识别和分析,为资源勘查和矿山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3. 评估采空区的矿产资源潜力:瞬变电磁法可以获得地下物质的电磁特性,并通过电磁响应信号的分析来推断地下矿产资源的存在和分布。

在铁矿采空区中,通过测量采空区周边地下的电磁响应信号,可以评估采空区的矿产资源潜力,为后续的资源勘查和矿山开发提供指导。

4. 检测采空区内的地下水位和水体分布:采空区往往是地下水聚集和流动的重要区域,了解采空区内的地下水位和水体分布对矿山的环境管理和地下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瞬变电磁法可以通过测量采空区内的电磁响应信号,推断采空区内的地下水位和水体分布,为矿山水文地质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瞬变电磁法在铁矿采空区的勘查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采空区的地质信息和矿产资源潜力,为矿山的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瞬变电磁法在铁矿采空区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

瞬变电磁法在新疆某煤矿水文地质勘察中的应用

瞬变电磁法在新疆某煤矿水文地质勘察中的应用

场, 可以使 发射点和接收点重合 , 旁测 影响小 , 分辨 3 . 1 试 验 工作
率 高 。此外可 以用较小 的装置达 到较大 的勘探深
低 阻体 反映灵 敏 。
度 。瞬 变 电磁 法 具 有 电磁 法 穿 透 高 阻 层 能 力 强 , 对 本 勘 查 区 瞬 变 电 磁 物 探 试 验 采 取 1 0 0 mX1 0 0 m和
5 4
D O I : 1 0 . 1 6 2 0 6 / j . c n k i . 6 5 — 1 1 3 6 / t g . 2 0 1 5 . S 1 . 0 1 9
新 疆 有 色 金 属
增刊 1
瞬变 电磁法在新疆某煤矿水文地质 勘察中的应用
李春 伟
( 新疆维吾 尔自治区有 色地质勘查局地球物理探矿队 乌鲁木齐 8 3 0 0 1 1 )
最 低 限度 的信 噪 比 , N为 噪声 电平 。
T E M和 N a n o T E M测 量 为本 次 工作 的 主要勘 查 手 段 , 其 中T E M测 量控 制 深 度 在 1 0 0~4 0 0 m范 围 ,
N a n o T E M测量 控制 深 度在 0~1 0 0 I l l 范围。
T E M 的勘 探 深 度 主要 由以下 几 个 方 面控 制 : 发 三个采 样频 率 进行 实验 。以本 次试验 中 WT B 1 2 线 的
射 电流 的大 小 , 电磁 噪声 , 线 框 大小 、 匝数 , 矿 体 的 电 6 6 号 点为 例 , 见表 1 。
性参数 、 大小 , 仪器的灵敏度等。 根据 文献 【 1 】 中提供 的估算瞬变 电磁测深法最 大 探测 深度 的公 式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瞬变电磁超前物探标准格式

瞬变电磁超前物探标准格式

XX集团XX煤业有限公司物探报告XXX超前探瞬变电磁法物探实验报告[请输入公司名称][请输入公司地址]2013年8月9日编制人员编制:技术审核:参加人员:资料处理:施工单位:地址:电话:传真:前言在巷道适当位置采用矿井瞬变电磁探测技术进行探测,依据矿井水文地质地质资料,探测XX顺槽迎头超前探瞬变电磁法探测150m范围内含水情况,为布置探防水钻孔设计提供依据。

一、物探勘探任务及目的:1)基本测线3条,每条测线11个物理点,总计33个物理点。

图示箭头的位置为探测区域。

(米。

)2)探测为XX轨道顺槽迎头低阻体异常及分布范围。

3)分析测区内含水构造形态、水力联系。

4)对测区内煤层开采或水害治理提供物理探测技术依据。

5)为布置探防水钻孔设计提供依据。

二、工作布置与工作量、技术措施及质量评述1.本次矿井瞬变电磁法勘探试验施工布置与工作量,沿迎头,布置测线3条(斜向上45°、顺层方向、斜向下45°方向),通过移动发射接收线圈,形成3条测的实测剖面。

2.施工技术措施,矿井瞬变电磁法勘探装置类型采用重叠回线组合装置,边长1.5m 的激发和接收正方形线圈,激发线圈匝数4匝,接收线圈匝数40匝。

供电电流档为50A,供电脉宽10ms,采样率16µS。

每个测点至少采用30次叠加方式提高信噪比,确保了原始数据的可靠性。

3.质量评述本次矿井瞬变电磁法勘探试验数据采集,严格按《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电阻率测深法技术规程》执行,并通过加大发射功率的方法增强二次场,提高信噪比等方法,保证了本次试验的数据采集,从而保证了施工质量。

三﹑矿井瞬变电磁法勘探资料处理与解释1.矿井瞬变电磁法勘探资料处理与解释基础本次物探资料的解释工作是在条件试验基础上,采取由已知到未知,由点到线,由2468101214161810-210-110101102103104X归一化电位值V (微伏/安)TEM 线多测道剖面图400 470 553 650 764 898 1055 1240 1458 1713 2014 2367 2782 3271 3844 4519 5311 6243 7338 8626101391191814008164661935422750267403143236946434275104560000线到面,由简单到复杂的解释原则。

瞬变电磁法在煤矿采空区勘探中的应用

瞬变电磁法在煤矿采空区勘探中的应用

瞬变电磁法在煤矿采空区勘探中的应用1方法原理1.1采空区地球物理特征岩层的差异造成了其不同的电性。

地下煤层在进行开采的时候因为各种原因,会形成一些空间,通过重力的持续影响,使得釆区上方的岩体出现一些破坏,也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转移,这一部分岩体的视电阻率就会比周围相岩层的电阻率高。

而几乎没有移动的岩体,裂隙数量就比较少,视电阻率的情况变化不大。

如果采空区的空隙被填满,就会出现很大程度的低电阻阻力,而一些较为悠久的老采空区一般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正在开采和开采时间并不长的崭新的采空区,相对而言高阻扭曲情况较多。

所以通过观测釆空区周围岩体的电性异常,也可以挑选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勘探方法,并且能够发现采空区的具体情况,为釆空区的处理提供一些基础条件。

1.2瞬变电磁法原理瞬变电磁法也可以被叫做时间域电磁法,其物理性质是由地质体电阻率差异决定的。

不接地回线或接地长导线供以双极性脉冲电流下,如果回线中的稳定电流因为一些情况停滞,发射回线中电流突变就会在这个区域内产生一次磁场。

一次磁场在运行时候过程中,如果出现地下良导电的地质体,就很容易在内部产生感应电流,也就是二次电流。

因为大部分导电地质体是非线性的,一次场如果突然消失,那么涡流就容易出现一个瞬变过程,这个过程的整体速度和导体的电性参数有着直接的关系,低阻地质体的感应二次场衰减速度相对比较缓慢,二次场电压比较高;高阻地质体感应二次场衰减所用的时间较短,二次场电压相对较弱,这种涡流瞬变的整个过程,在空间能够形成相应的瞬变磁场,也可以称为二次场。

按照接收线圈进行测试的二次场衰减曲线的具体情况,能够全面的判断地下地质体的电性,性质、规模和产状等,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类似于断层、异常区、异常积水区、陷落柱等缺陷制定相应的弥补手段。

2应用实例2.1地质与地球物理条件勘探地区属于比较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形地貌,该区域的黄土层相对较厚,地形波形相对较小;地表被长年累月的冲刷十分明显,冲沟很多。

瞬变电磁法在新集一矿水文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瞬变电磁法在新集一矿水文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瞬变电磁法在新集一矿水文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瞬变电磁法在新集一矿水文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淮南新集矿区太原组承压含水层的水文地质条件,是开采山西组1号煤的关键因素.以前曾通过布设少量水文钻孔及三维地震等手段进行勘查,但因太原组含水层是岩溶裂隙型,勘查结果并不理想,其水文钻孔涌水量一般都较小,但邻近矿井在对山西组煤层试采中却发生了严重的突水事故.为此,本次在采用地面电法勘探方法对矿区进行水文地质勘查,以划分太原组上段相对富水区域,并据此进行水文钻孔布置.由于新集一矿1号煤埋藏深度大地表存在巨厚的推覆构造,在分析该区物性资料的基础上,对瞬变电磁法的施工参数进行了试验,最终确定了线框边长、发射频率及固定增益等参数.经处理解释,初步查明勘探区1号煤下伏太灰岩的水文地质特征,结合前期地质资料分析,划定了该矿区富水区域,认为太灰岩上段的1~4灰是开采1号煤底板突水的主要威胁.
作者:徐鲁勤黄澎涛马瑞华廉江红 Xu Luqin Huang Pengtao Ma Ruihua Lian Jianghong 作者单位:徐鲁勤,黄澎涛,Xu Luqin,Huang Pengtao(中煤地质工程总公司,北京,100073) 马瑞华,Ma Ruihua(水文地质局,河北,郸邯,056004)
廉江红,Lian Jianghong(陕西工程勘察研究院物化探工程公司,陕西,西安,710068)
刊名:中国煤炭地质英文刊名:COAL GEOLOGY OF CHINA 年,卷(期):2009 21(z1) 分类号:P631.2 关键词:瞬变电磁法水文地质条件富水性新集一矿。

瞬变电磁法在铁矿采空区勘查中的应用

瞬变电磁法在铁矿采空区勘查中的应用

瞬变电磁法在铁矿采空区勘查中的应用概述瞬变电磁法是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通过记录地下储层对电磁场的响应,来获取地下电性参数的方法。

在铁矿勘查中,由于采空区和开采导致的地下结构变化,传统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往往无法满足勘查的需求。

而瞬变电磁法正是针对这一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勘探技术,具有高分辨率、深部探测能力强等优点,在铁矿采空区勘查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瞬变电磁法原理瞬变电磁法是通过人工产生的瞬时电磁场来探测地下储层的电性结构。

其原理是首先在地表布置发射线圈,通过交变电流激发地下的电磁场;然后在被测区域布置接收线圈,接收地下储层对电磁场的响应。

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利用数学方法和电磁理论,可以反演地下储层的电性参数,从而获取地下结构信息。

瞬变电磁法在铁矿采空区勘查中的应用1. 铁矿采空区地下结构复杂铁矿采空区是指矿体被开采后形成的洞穴或空间,地下结构非常复杂。

通常情况下,地质勘查难以穿透采空区进行探测,使得矿床的储量和分布情况无法准确确定。

而瞬变电磁法能够在采空区进行深部探测,获取采空区下方地层的电性参数,为铁矿勘查提供关键的信息。

2. 高分辨率优势与传统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相比,瞬变电磁法具有更高的分辨率。

由于采空区下方往往存在纷繁复杂的地质构造,高分辨率的探测能力可以有效地识别不同类型的地层和岩石,帮助勘查人员准确判断铁矿矿床的储量和分布情况。

3. 深部探测能力由于采空区下方的地质构造往往较为复杂,而且深度较大,因此需要具有强大的深部探测能力。

瞬变电磁法在铁矿采空区勘查中能够深入到几十到几百米的深度范围内进行探测,可以有效地获取采空区下方的地质构造信息,为铁矿勘查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

4. 实际案例瞬变电磁法在铁矿采空区勘查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的应用案例。

例如在某铁矿的采空区勘查中,使用瞬变电磁法成功识别了采空区下方的高电阻率带和低电阻率带,为确定铁矿矿体的延伸方向和未来的矿床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取得了良好的勘查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矿地面瞬变电磁勘探施工方案
一、概况
一矿位于禹州市东北约8Km,是xx煤田范围内的主要生产矿井之一。

矿井始建于1969年,1976年10月投产,设计能力60万吨/年,2006年核定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年。

矿区为北西~南东走向,东西长约8km,南北宽0.35~2.40km,面积约11.043km2,开采二叠系山西组二1煤和二3煤。

矿井开拓方式为立井/斜井混合单水平上下山开拓,为瓦斯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边界抽出式和区域式,相对瓦斯涌出量为2.11m3/t,绝对瓦斯涌出量为4.45m3/min。

二、水文地质背景
Xx岩溶水系统是中国北方一个独立的岩溶水系统,岩溶水赋存于寒武系灰岩的岩溶裂隙中。

整个系统面积为1300km2,行政区域上包括登封西部和禹州大部分地区。

寒武系碳酸盐岩呈近东西向条带状分布于白沙向斜两翼,出露面积达400km2,埋藏面积900km2。

一矿位于白沙向斜的东北部,矿区北、西、南三面环山,为一向东南开阔的“箕形”向斜汇水盆地,也称白沙向斜,矿区位于向斜北翼东北部,总体上为一单斜构造。

一矿处在“箕形”向斜汇水盆地的出口处,属区域地下水的强径流排泄区。

在一矿西北部和西南部的低山丘陵区,寒武系灰岩和白云岩大面积出露于地表,出露总面积400km2。

这里地表岩溶裂隙发育,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入渗补给,是区内岩溶水直接补给区。

在白沙向斜东北翼,岩溶水在西北部灰岩裸露区接受大气降水入渗和地表水渗漏补给后,沿着地层倾斜与地形坡降方向自西北向东南径流,受张堂断层阻隔,岩溶水不能向南径流,而是在山前煤矿区自西向东径流。

在白沙向斜西南翼,岩溶水在西部寒武系灰岩出露的低山区,接受降水入渗补给,沿地层倾向和地形坡降方向,自西向东径流。

流动过程中,受北东向祖师庙断层、官寨断层阻水作用,大部分岩溶水在山区以泉形式排泄于地表,少量岩溶水继续向东径流。

由此导致西部的煤矿(如白庙矿)水文地质条件复杂,而东部的煤矿(如四矿、五矿、六矿等)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天然条件下,岩溶水以泉或向第四系孔隙含水层越流方式向外排泄,在目前矿井排水的条件下,岩溶水以矿井排水、人工开采、自流井和泉水等方式排泄。

由于矿井长期疏排岩溶水,区域岩溶水位下降,低于泉口排泄标高,禹州矿区内柏树咀泉等均已经断流,只在丰水年的丰水期在地形低洼处
少量的岩溶水以间歇泉形式流出地表。

目前,矿井排水和人工开采是岩溶水的主要排泄方。

三、以往瞬变电磁勘探成果
2008-2009年矿方委托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中国煤田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分别对井田西部和东部进行了地面瞬变电磁勘探,勘探面积东部为7.0km 2,西部为 5.1 km 2,总面积12.1km 2,物探范围基本覆盖了整个井田。

四、岩溶水害区域治理措施 浅部帷幕注浆截流,减少区域岩溶水向井田的补给量。

区域治理的原则在一矿西部,跨越井田南北两条导水断层带构成的边界,构建注浆帷幕截流墙,大幅度消减区域岩溶水向一矿井田的径流量,不仅为疏水降压创造条件,且也能缓解一矿水害威胁程度。

观2压5压1压2压3压4西2平7平2平3平4平5平6平8平9桐树张125.9123.53124.62120.83125.22123.61
120.48100.05121.1119.2123.31图3 平禹一矿2010年5月岩溶水水位等值线图
图2 一矿瞬变电磁勘探太灰下段
西大巷-402
51476
148913*********
强富水区弱富水区断 层井田边界底板等高线-40图例
帷幕注浆截流工程分三段:
(1)魏庄断裂带截流:注浆段位于井田北部边界魏庄断裂处,布置地面注浆孔19个,钻探总进尺5657m ,共注入水泥4737.5t ;
(2)垂直肖庄断层的区域注浆段:注浆段位于井田西南部边界肖庄断层处,布置地面注浆孔16个,钻探总进尺10220.8m ,共注入水泥1412吨;
(3)井下巷道注浆截流工程:在井下二采区总回风巷、二采区轨道上山、二采区至四采区西大巷中布置68个注浆孔,钻探进尺近10000m ,共注入水泥5910吨(其中西大巷4号钻场2号孔单孔注浆量为4150吨)。

地面和井下注浆孔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条由井田西南边界至井田北边界延伸的注浆帷幕墙,阻断西部和西北部岩溶水进入井田的补给通道。

五、本次勘探方案
探测边界断层含、导水情况
针对放水试验报告中提出的寒武系岩溶水自东北向东南径流,主要过水通道为矿井西南部边界肖庄和黑水河断层,其中黑水河断层落差大于400m ,断层南部下降,起到隔水作用;西北部桐树张断层,1985年+30回风大巷掘进至该断层附近时地板出水,水量达23005m 3/h ;东北部为魏庄、连堂和关庄断层,东北几条较大断层在存在交汇,往往断层交汇处和断层走向转点处为压力集中区,故岩溶 魏庄断层地面注浆截流帷
幕 肖庄断层地面注浆截流帷幕 二采区总回风巷井下注浆截流帷幕 二轨道上山井下注浆截流帷幕
西大巷井下注浆截流帷幕 图4 平禹一矿地面和井下注浆截流工程布置图
裂隙较为发育。

根据以往瞬变电磁勘探结果显示,在此几处大断层断裂区域和周围存在大量的低阻异常区域。

建议在对井田边界断层进行勘探。

分四个区域进行探测
区域一、桐树张断层,该断层位于井田西北部,该断层已知范围约600m,1985年+30回风巷掘进至该断层附近时,出水2375 m3/h,为寒灰水,导致淹井事故。

探测该断层约0.1平方公里。

施工方法:沿桐树张断层走向35°由南向北布置测点,共布置5条测线,每条测线31个测点,点间距20m,线间距20m,由点成线,由线程成面,形成20×20m的方格网覆盖整个探测区。

共计155个测点。

区域二、魏庄、连堂、关庄断层位于井田东北部,三处断层存在交汇问题,往往断层交汇处,走向转折处为应力集中区域,故岩层破碎,裂隙发育,给岩溶水径流造成良好条件。

该区域面积约1.8平方公里。

施工方法:沿53°方位布由西南向北东置测线,与魏庄断层形成正交,共126条测线,每条测线38个测点,点间距20m,线间距20m,由点成线,由线程成面,形成20×20m的方格网覆盖整个探测区。

共计4788个测点。

区域三、肖庄、黑水河断层位于井田的西南部,黑水河断层落差大于400m,南盘下降,起到一定程度的隔水作用,肖庄断层落差70~380m,肖庄断层南部存在一处未查明的陈庄逆断层,落差0~60m,根据以往瞬变电磁勘探,在此断层附近存在大量的低阻异常。

该区域探测面积约1.8平方公里。

施工方法:沿50°方位布由西南向北东置测线,与肖庄断层形成正交,共150条测线,每条测线31个测点,点间距20m,线间距20m,由点成线,由线程成面,形成20×20m的方格网覆盖整个探测区。

共计2650个测点。

区域四、针对2009年一矿施工阻隔西北向及东北向的来水帷幕墙进行勘探,沿帷幕墙两侧扩大70m的探测范围,查找帷幕注浆后残存的低阻异常。

另外在矿井西南部肖庄断层与帷幕墙交叉点为起点向西、东各延伸100,向南延伸200m,重点查找验证西北向水源是否会绕过帷幕墙进入井田内,探测面积约0.8平方公里。

施工方法:原则上测线布置应与帷幕墙形成正交,从西南部肖庄
断层附近向北开始布置测线,至西区治水巷,然后沿西区治水巷向东布置测线至二采区轨道上山,再沿二轨道上山至西总回风巷,最后沿西总回风巷向东布置测线,直到帷幕墙的最北段。

该探测区内共布置171条测线,每条测线布置8~18个测点,共计1992个测点。

四个区域探测面积约4.2平方公里,共计452条测线,11585个测点。

工期计算
平均每个测点按2.5分钟计算,需要11585×2.5﹦28962.5分钟﹦482.7小时,每天按照工作5个小时﹦96天。

技术措施
1、本次顺便电磁探测采用规则测网观测系统,施工方法选择分辨率高的重叠回线装置,发射线圈边长5m,接受线圈边长5,供电电流200A,采用标准时间序列,在野外采集数据过程中,严格按照《瞬变电磁技术规程》执行。

2、数据采集前,严格按照仪器说明书进行标定。

3、严格按照试验所确定的采样延时、叠加次数、发射电流等仪器参数设置。

4、在采集过程中,尽量减少测线方向与点距的偏差,受地形、地物条件等影响时,及时调整点线、测网密度,并及时重测,以便最大限度的消除偶然误差而获得可靠、丰富的地质信息。

5、施工过程中时刻检查仪器和导线的漏电情况,保证绝缘,避免观测曲线发生畸形,造成解释错误。

6、对参与人员加强质量意识的教育与管理,加强自检互检,对质量不符合要求的资料,查明原因,凡属于主观因素的立即返工。

存在问题
1、探测时间安排在收麦后,利用播种时进行探测,但是由于玉米出芽早成长迅速,并且夏季雨水较多,就缩短了探测时间。

2、由于时值炎热天气,野外采集数据时应采取防晒,避暑措施,例如配发草帽、毛巾、携带充足的饮水等等。

3、由于天气炎热,建议把每天的探测时间尽量安排在早晨,希望公司车队能提早安排出车时间。

4、探测是田地正处于麦收、播种时段,田地里村民较多,极易发生纠纷问题,望矿方及早协调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