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优缺点

中华文化优缺点
中华文化优缺点

作者:唐加文

中华文化的优点

中国在对外文化交流上有一个毛病,就是我们在讲中国文化的时候,老是把全世界都有的东西硬说成是中国的文化。

比如说老讲我们勤劳勇敢,美国人听多了都快笑死了,哪一个民族不是勤劳勇敢,就你们勤劳勇敢了?我们打仗比你们打得多,我们比你们勇敢还差不多!还有地大物博,你们地是很大,但是也有人比你们大,也有物博,你们的资源好像也是有一点问题的吧?还有,我们经常自诩说我们中华民族刚健有为,哪个民族不讲自己刚健有为?古人曾经说过的话难道就能证明是你们的真实状态吗?

当然我们也讲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话比之前的好一点,但是也很有问题,如果把这句话翻译成英文,你看看世界上任何的宗教都在宣扬类似的意思,就是自己不高兴的东西不要强迫别人去做。所以我们老是做这样无谓的宣传,外国人都觉得很烦,他们说中国人总是把普通的人都应该具有的品质,说成他们独有的优秀品质,这个太可笑了。

所以要讲中华民族的优点必须具备两个特征:一个特征是只有我们有外国人基本没有,或者说有的很少;另一个特征是这个东西是充分普及的,实行年代已经很久了。一定要符合这两个特征才能说中华文化在精神上的优点在哪里。如果不符合这两个特征的话,那叫乱讲。我们现在好多人还在乱讲,找到古代有一个人讲过一句什么话,就以为我们一直就这样的。这是错误的,我们不要以为古书里讲过的话就是我们民族的特征。不是!有的时候古人往往是看到大家做不到才这么讲的,所以不能说谁讲过就是证明我们做到了,恰恰相反。我们在街上随处可见的标语是不要随地吐痰,难道就证明了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不随地吐痰的民族吗?不对!明知做不到,所以要口号。我国中国还有一句话叫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这个口号很好,为什么出现这个口号?因为中国人老打中国人,所以才有这样的话出来吧?所以请大家思考一点:不是说古代有这样的话就能证明我们好吧?

那么,有哪几点是中华民族确实独有而且充分普及延续千年的东西呢?我们概括了一下是三个道:人格模式的君子之道、行为模式的礼仪之道和思维模式的中庸之道。优点1:在人格模式上,我们普及了君子之道。

君子之道是什么意思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人格理想:有的民族的理想是成为巨人,有的民族的理想成为先知(先知先觉的先知),有的民族的理想是成为绅士,有的民族的理想是成为骑士,有的民族的人格理想是成为武士。中华民族的人格理想是成为君子,这个和世界各大民族都不一样。英文也能翻译君子,但这个君子和我们中国民族所说的君子区别很大,那是个一般词汇我们是个专用词汇。孔子很优

秀,他没有对君子做个简单定义,孔子专门寻找到了君子的对立面,对立面是什么?小人,他就把君子和小人做反复的对比,我们都能够讲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坦荡荡的是君子,唧唧喳喳的总在背后说人家坏话的一定是小人。还有君子成人之美,小人则反之,不管你认识不认识,成人之美的事情,在做成人之美的事情你是君子。小人正好相反。比如看到酒店门口看到有一对新人要结婚,我们虽然不认识我们投去祝贺的目光,这叫成人之美,君子的目光,小人的目光就不太一样了,就要使坏了,看看新娘子身材好不好——甚至于暗自琢磨一下晚上将要发生点什么事情之类,乱七八糟的阴暗心理可多了!君子还有孔子规定,比如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对自己要求高,小人对别人要求高。君子怀德,意奉献;小人怀土,欲占有。君子和而不同,很和谐,但是观点可以不一样。小人同而不和,表面上我们是一个团体,拍着肩膀,但是内心里面是不和的。孔子规定了一整套的东西,使得我们几千年中国人有一个好的传统,你宁可说我是坏人也不要说小人,小人太丢脸了。哪怕是在监狱里面,重案犯我们外面看都是坏人了,不!他们里面也有君子和小人之分。三个犯人关在一起有一个犯人专门打小报告,专门挑拨离间那就是小人了。就是中国人非常明白的一个文化遗传,就是我们的祖先希望我们成为君子。我们现在好多家长老希望我们的孩子成功,不错。但是,中华文化告诉我们宁肯做一个失败的君子也不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小人,是中国文化告诉我们的。比如说我们看了某人许多年,然后说我们觉得你是一个君子,他就会非常自豪。这是用中国人很高的评价去评价他,这一点就说明君子学说已经普及了。对他评价高吗?不太高,但是也不低。君子不是非常高的一个评价,不是伟大的人物,不是一个杰出的什么人,都不是,就是一个君子。君子和小人没有绝对的界限,因为小人里面也有君子的情怀,我们应该把它挖掘出来。君子有的时候也有小人情怀。什么叫小人情怀?比如我的邻居出现问题以后我有点暗暗高兴,这成了一个大问题了,如果我的邻居他们家发生问题了,我认真的检查我家里有没有同样的问题,这个不算小人情怀。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我怎么就高兴了,这我知道是坏思维,是小人情怀。生活当中君子和小人很难分得清楚。什么叫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时代就是谁也不把小人放在眼里的时代。小人哪个时代都有,但是你如果把他放在时代中心了,那就坏了。我们都知道80年代很辉煌,那时还来不及创造今天这样的物质成果,它的辉煌之处在于文革灾难刚刚结束,大家对小人特别敏感,所以80年代很少有小人,这个就令人感到非常痛快。很喜欢孟子讲的话,一看到井边小孩要掉下去了,你是不由自主的把他拉住还是先要看看这是谁家的孩子?他认为看看是谁家孩子的就是小人,不由自主的把他拉住这就是君子。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的优点当中的第一个财富,君子之道,这是中华民族人格模式上的一个遗产。

优点2:在行为模式上,我们普及了礼仪之道。

孔子想到了,我们要让大家做君子,但是当时很长的时间,人民并不识字,我们的文盲一直保持在90%以上,不识字的人在中国是最多、最多的。所以我们很难传播,很难让人看书,不识字看什么书呢?而且我们也很难听得到演讲,孔子到处去讲、他的学生到处去讲,听到的人又有多少?而且当时又没有麦克风。所以孔子清楚认

识到文化的传播是很困难的,我们只能依靠在行为模式上规定一些行为规范,半强迫地让大家遵照执行,把君子之道变成礼仪之道来实行。我们必须讲礼仪,比如孝顺爸爸:不管我们内心怎么想,我们每天必须请安,爸爸,昨天晚上您睡好没有?必须请安的。古代甚至还要鞠躬,这个是不能违抗的。然后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我们有什么规矩,老人生日的时候,小孩生日的时候有什么规矩,舅舅来了应该行什么礼,叔叔来了应该行什么礼,遇到老人应该怎么办?遇到中年人应该怎么办?男性遇到女性应该怎么办?女性遇到男性应该怎么办?我们规定了一整套的规范,这个规范凭心而论,里面有一些可能是过分了点儿,特别对于我们女性同胞,好多可能是过分了。但是总的说来文化如果没有礼仪的话,它就不可能成为大家的集体行为。所以我们中国为什么老百姓家过去讲礼仪之邦呢?这方面做得非常好。我看到最早的一批传教士来的时候一些记录,觉得中国人非常讲礼仪。当时欧洲还比较野蛮,因为海盗的传统还在流传,中国特别讲礼仪。这个我们现在听起来心里有点心痛,因为我们现在特别不讲礼仪。所以我们现在要努力,文化人在现代能够寻找一个全民能够普及的行为规范,可以简单一点,但必须有。每个人的礼仪可以不一样,但是集体可以有一个礼仪。一个部落可以有一个部落的礼仪,一个群体可以有一个群体的礼仪。

我曾听说叶圣陶老先生,他住在北京的东四八条,老人家不管自己多么年迈,只要有人去访,他一定送到门口,送到门口以后他穿的是长衫,总是深深的作揖,这是他个人的礼仪。他永远遵照这个礼仪,要么不来,如果见到了客人,不管这个客人年纪多大,年轻人也没有问题,他一定送到门口深深作揖,然后眼睛看着人家消失在胡同转弯角上,这就叫礼仪,非常的讲究。蔡元培先生做北大校长的时候,给名教授发薪水校长亲自去发,这表示我邀请你来教课,我的礼仪。所以以在发薪水的时候,马车的声音响了,校长的马车来到了胡同门口,校长到了,这是第一个礼仪。第二个礼仪我不能把钱直接交给你,只是问身体好吧?就在你问的时候,校长带来的工作人员和你们家里的人暗暗的已经完成了工资的支付。但是两个学者讲话的时候没有讲到钱,心里都很清楚。这是不是虚伪?不是虚伪,是礼仪,礼仪表面上好像有一点虚伪,其实绝不虚伪,所以这要讲究。比如夫妻之间一旦选定以后要一辈子彼此欣赏,而这个欣赏要表现到礼仪上来。请不要小看,如果另一半如果要出门的话,应该到机场去送,回来应该出去迎接等等。这个礼仪其实是很重要的,它是延续情感延续文化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东西。大大咧咧无所谓,其实是不对的。

优点3:在思维模式上,我们普及了中庸之道。

我们不要看到“庸”字和平庸的“庸”,庸俗的“庸”是一个字,以为它就是庸俗的庸,不对。中庸之道并不是到处点头哈腰做老好人,中庸之道是什么?中庸之道的本质是反对一切极端主义,这是中华文化的优点,反对一切极端主义。极端是很吸引人,极端可以逞一时之快,但是极端是坏事。因为,两个极端之间一定有一条合适的路,有一条恰当的路,有时我们没有找到是时间不够。中庸之道就是一定要找到一条合适的路、恰当的路,而不是走极端。中国历史上也有过极端的事件,比如义和团、比如文革,但时间都不会太长,因为中国的本质是中庸之道,理由呢?因为中国是

农耕文明,农民看天吃饭,我们知道四季循环,知道冷到极端的时候,春风就来了,热到极端的时候秋风就起了。所以,不可能出现真正的极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没有奇迹发生凡事都非偶然,这个是农民逻辑的思维,这个然后变成《易经》,又变成了孔子的中庸之道以后,成为了中国人的习惯思维。在古代,综合实力上曾经一度我们老大,阿拉伯老二,伊朗老三。在这个时候,老二阿拉伯去打老三了,老三就是波斯,送信给唐朝的皇帝:说伟大的皇帝,现在阿拉伯来打我们,只有你们出兵来帮我们,否则我们就灭亡了,我们是好邻居我们是好朋友,我们交往那么深,希望你帮帮忙。唐朝的皇帝看到这个以后会做什么反映?他可不会像有些江湖义气的年轻人一样,说老朋友挨打了我们要去两肋插刀。唐朝的皇帝说:是,我们是老朋友,但是他们和阿拉伯的矛盾我们不太清楚,我们如果出兵的话,我们就遭来了阿拉伯的一大堆敌人,阿拉伯不仅在波斯给我们打仗,还可以在北方跟我们打仗,我们增加那么大的敌人,而且他是老二。那我们怎么能去承受这个消耗呢?而且,承受的理由也没有,因为老二和老三产生什么矛盾我们不知道。所以唐朝的皇帝怎么回答的呢?说:对,我们是好邻居、好朋友,你们受到人家的侵略我们非常、非常难过,但是由于山高路远,我们要出那么多的兵难度很大。所以,我们建议在波斯和唐朝的边境上(靠唐朝一边),你们的整个皇室都搬过来,我们唐朝给你大量的补助,使你们的生活水平一定不低于原来的生活质量,而且你们可以代代世袭,我们唐朝不干涉你们任何的内政。波斯就搬过来了,并且建立了一个叫波斯都护府,就搬到了唐朝的领地里面。后来他们感到不踏实,就又搬了一个地方。这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中庸之道解决问题的实例,这里面产生了好几个益处,一个是波斯文明被保护住了没有灭亡。第二是唐朝由于波斯的加盟、融入文明丰富了。第三是阿拉伯以为唐朝会出兵,唐朝却没有出兵,阿拉伯也成为了我们的朋友,波斯还是我们的朋友,最后他们两家也成为了朋友。最重要的一点,如果我们三家打起来的话那就是一次古代的世界大战,大战的结果人类的文明还有没有就不知道了。所以,我们不要小看唐朝的中庸之道,他没有出兵但采取一个中间的方法,效果很好,还保护了人类的文明,这就是中庸之道的伟大的地方之一。1994年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写了一本书叫《文明的冲突》,他说21世纪世界上会有八大文明,八大文明当中的核心是三大文明,西方文明、阿拉伯文明和中华文明。他讲了没几年911事件爆发,这三大文明当中那两大打起来了,打到现在还没有结束。中华文明的态度是什么?就是你们两方面的极端主义我们都不赞成,你的极端壮大我们不赞成,你的单边主义我们也不赞成,但虽然我不赞成,反对你的极端主义,你们还是我的朋友,朋友关系可没断。我们可以谈判可以交流,你们要到我这谈判也可以,但是再谈判再握手你们的极端主义我还是不赞成。就这么一个格局,被世界上其他民族认为,一种非常好的叫弹性哲学,或者说是非常好的灰色哲学。一种灰色地带,不是不白即黑,它是一种灰色哲学。这个平心而论是中华文明活到今天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今天处于一个极端主义遍布世界的时代,所以用我们祖先的中庸之道作为我们的思维模式的话,很有益处。

中国文化概论 读后感.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报告 读过《中国文化概论》这本书之后,感觉自己身处一个文化展览馆,对于文化相关的方方面面均有所收获,知识体量和思想意识方面都有了明显提升。 《中国文化概论》由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全书正文分上编、中编、下编三部分:上篇对于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发展历程等方面均有全面的介绍;中编介绍了中国的文化的财产,例如文字、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这一部分从时间线上介绍了有关知识,更倾向于一种科普意义;下篇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系统、近代的转变与革新。每一部分都叙述得详尽而有条理,使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可感的立体结构。作者纵古观今,介绍方式系统而简明,让我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对于中国文化的特征有了整体的把握,对中国的文化瑰宝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并引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思考。下面我会对最有收获的几个部分进行介绍: 一、文化的本质: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甚大,故而文化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人们在看待文化时,不应该讲这两者割裂开来,应当辩证统一的去看待,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与方法论的一个基 本要求。 就我自身而言,往往会将侠义文化视作文化,缺少了一种更高层次的视角,故而在某些问题上也会得出较为经验主义、不具有普适性的结论。读过此书后,我很好的纠正了对文化狭隘的见解。 二、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句使用广泛的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实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揭示了经济对文化的作用:文化从来都是与社会的经济紧密联系的,它由经济决定,又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作者在这一部分中对农耕经济和商品经济进行了全面的讨论,最后总结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促使中国文化保持强大的延续力,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使得中国文化兼具包容性,农耕经济的早熟又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凝重性。反过来,上层建筑对于促进农耕经济的发展,保障农耕经济的长期持续性,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中国自古形成的庞大的官僚体系,出于自身既得利益的考虑,又会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对于封建社会晚期的商品经济发展。当然,这不仅仅是官僚的阻碍,在农耕经济下中国百姓自古形成的保守、官本位的意识形态,对于商品经济也起到了抑制作用。 三、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人类历史的前进,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文化而言,拥有文化输出和文化接受的健全机制,方能获得文化补偿,赢得空间上的拓展和时间上的延展”。 在历史上,中华各民族文化在各朝各代都存在着冲突和交融,例如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汇,以及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原文化的贡献,在这些文化的作用下共同形成了当今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 更加让我感触颇深的是中外文化的交汇:第一次中外文化大交汇可以追溯到汉代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从佛教在中国所占据的地位就可以看出佛教对于中国哲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起到了巨大的启迪作用。此后,中国的文化系统不仅吸收、消化了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哲学,还在再创造的基础上反输出给其他文化系统。对于第一次中外文化大交汇,可以说中国受益颇多,有助于中华文化的延续。 第二次中外文化大交汇开端于明朝万历年间,水平远超中国的欧洲文化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系统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并且至今仍在继续中。在这个文化震荡期,

《中国文化“走出去”》试卷 (100分)

考试标题 《中国文化“走出去”》试卷 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0 道,单选题 20 道,多选题 10 道,总分 100 分,85 分及格。 所属课程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一):《中国文化“走出去”》 倒计时 42:8 一、判断题 (10 道)您的得分:100.0!恭喜,您通过了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考试! 1. 中国文化“走出去”既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外交关系中的重要内容。 正确 错误 2.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如今美国人对中国的流行文化认知度相当高。 正确 错误 3. 经贸合作并不能解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和文化互信问题。 正确 错误 4. 事实表明,日本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的接受度几乎是一样的。 正确 错误 5. 《朝鲜日报》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 正确 错误 6. 艺术历来是了解一个民族内心生活的一面镜子。 正确 错误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国际文化交流。 正确

错误 8.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正确 错误 9. 孔子学院已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受到了全球许多国家的好评与肯定。 正确 错误 10. 文化建设问题是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重点研究问题。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20 道) 1. 截止到2010年底,全球已建立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共计()所。 A. 421 B. 523 C. 691 D. 768 2. 文化“走出去”的四个基本元素分别是政府、民间、送出去、卖出去。其中,()是最佳选择。 A. 民间+市场 B. 民间+送出去 C. 政府+卖出去 D. 政府+送出去 3. 为在世界各地推广汉语,中国政府于()年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简称“汉办”。 A. 1978 B. 1983 C. 1987

读后感中华文化

读后感中华文化 导语:中华文化不仅只有文学,它是由许许多多的东西组合而成。以下我为大家介绍读后感中华文化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精髓莫过于国学;在岁月的长河中,国学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为了使我们感受到国学的博大精深,学校给我们每位同学送了一份“礼物”——一本《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 六年级的《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主要收录了《新古文观止》和《古体诗词》中的名篇。其中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 《爱莲说》主要表达了作者无意于隐逸,也不贪图荣华富贵,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既抒发了感情,又讽刺了世态。 当我读到“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时,我可以感受到作者不赞同当一个用隐逸来逃避社会责任的隐士,也不赞同当一个贪图荣华富贵的世俗小人,作者只想当一个正直、清高的君子。 当我读到“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时,我可以感受到在这个社会上大多数人都贪图荣华富贵,只有少数像周敦颐那样的人,“出淤泥而不染”,不阿世俗。贪图荣华富贵的人,就是喜欢“牡丹”的人,他们为了名利,成了世俗之人。而像周敦颐那样的人,即为“爱莲者”,他们为人洒脱,仙风道骨,多数都是思想家、理学家,他们为世俗者所不能了解,算是人群中的圣人,这多么可叹啊! 《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中像《爱莲说》这样的名篇比比皆是,这些名篇潜移默化使人变得知书达理、善良聪慧和乐观坚定。《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

当之无愧的经典阅读。 从品读学习中我知道了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感谢《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因为有了它,让我的生活不再单调乏味,让我的心灵受到洗礼,它真是一碗“心灵鸡汤”! 原以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只适合小学生阅读,翻了几页后,发现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纵览全书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渊博,能看到中华文化的缩影,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他的阅读对象不应只是中小学生,应该是所有的中华儿女。 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称赞《老子》“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诺贝尔文学奖得者、作家赫尔曼.赫塞说:“我们现在急需的智慧,都存在老子的书中。”是的,《老子》是经典的,但《墨子》、《管子》、《左转》、《荀子》……也同样值得我们去一一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把我们带到千年前的古代尽情翱翔,在传统文化的星空中漫步。 轻叩中华传统的大门,我们应该做到“自知”、“自胜”、“自省”,自然的规律就像拉弓射箭,要射中目标,箭头高时就压低一些,箭头低时就太高一些,老师称它为“损有余而补不足”。里面有很多我们熟悉的故事,《老子》(二)中的第七十八章写到:“水不断地滴到石头上,时间长了就可以把石头滴穿”。这是“水滴石出”的故事的出处。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让我们共享经典,引导我们要坚持不懈、任人唯贤、持之以恒,让我们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学会“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样一种积极的向上的思想境界应成为我们的人生态度。 可惜的是现在丧失传统文化教养的人越来越多,一个丧失传统文化教养的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 在外国,中国的武术被称作“功夫”。长久以来,作为功夫的武术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有很多人因为爱上了功夫,最终爱上了中国。 我们都知道,中国功夫并不是电影上华丽的拳脚与特技,也不是银幕上漫天飞舞的剑仙。真正的中国武术,是清晨老人们的打太极拳,行如流水,意似闲云。是如游龙般潇洒自如的剑舞,是如猛虎般威风八面的刀术。中国的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从来无需证明自己,只是通过刻苦的锻炼不断完善自己,以期成就那种接近自然的完美。拥有强大力量却不用来战胜别人,而只是以武会友,互通有无。从不炫耀武力,只是坚守着心中仁义礼智信勇的情操。中国的武术,中国的武者正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国的文化,传承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武德,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 武德,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以后随着时代的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认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武术的各拳种流派,也都订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并有“三不传”、“五不传”、“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决”等作为武德的标准。今天,也有不少学者对武德进行概括,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一种美德”,也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武者体现的道德”。1987年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将武德规范概括为“尚武崇德,修身养性”。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对武德进行了概括,但是,武德事实上是一种伦理观,所以我们应该从论理学的角度去定义武德。 我们认为,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则或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与己,外施与人,便称为“德”。“道”主要指一种外在的要求,“德”则指内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道德”两字连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武德是隶属于体育道德的范畴。武德既是参加武术活动人们所遵守的公共体育道德,又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由于武术有着区别于其它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受着民族道德的影响和渗透,所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道德规范------武德。 武德的实质亦是社会公正原则,即正义、公平、公道,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之一。武德同样是通过社会舆论的作用,大众的压力,良心的不安,使人们“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攻之”,来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自从有了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律《隋律》、《唐律》至今,武德从未与法律发生过冲突。和道德一样,武德的实用范围也比国家法律更广泛。我们提倡武德,应在国家法律前提下,和国家宪法及其相应的一切规章制度相统一,相一致。 今天,传统的武德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耍英雄、逞好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们义气”,以及带有三纲五常思想的“唯师命是从”的行为等,所以应对传统武德进行分析,继承传统武德中合理的成分,批判过时的旧武德,树立新的武德观。 继承传统武德中的精华,要把习武同发扬祖国灿烂文化,热爱祖国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有宽广的心胸,对人民要以礼待人,不恃武伤人,不以强凌弱;对危害祖国、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要敢说敢管,见义勇为,疾恶如仇,协助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持不盗名、不夺利、不保守,热于助人的美德;尊老爱幼,尊师重道,对前人和长辈的著作和经验要虚心学习,认真专研,努力学习技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楼宇烈 ①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不一定只靠孔子学院,其实交流的途径还有很多,交流的内容也很丰富。说到“软”实力,软在我们理不直气不壮,我们总是去迎合别国的口味。传播中国的文化,就应该以我国文化为主。每年都有交流团出国,但许多人的指导思想是要迎合别国,而别国却恰恰不需要迎合。来中国交流的外国人是来看我们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可以借鉴学习。有一些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认为中国许多东西都是模仿、抄袭,没有自己独创、独立性的东西。也有一些外国人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但是,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却存在模糊、片面的理解,有的人甚至根本看不起自己的传统文化。一个研究科学史的学者就曾说过:“中医阴阳五行的那套说法,打死我也不会认同的。”我们给外国人讲阴阳五行,有的一下子就接受了;给中国人讲,国人反而听不懂。我们还有什么地道的中国文化走出去了呢?有人说我们的国乐走出国门了,但现在中国的乐律其实绝大部分都变成了西洋的乐律了,我们其实没有把真正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东西传到国外。 ②经济全球化后,信息交流更方便快捷了,古代流行的东西可能要过几十年、几百年才能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现在只要几秒钟全世界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就都传遍了。文化会不会趋同呢?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很多人为追求时髦,把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抛弃掉了。有些学者主张文化要寻根,不能把根丢掉了。我很赞同这个观点。跟世界接轨不是消除自己的特点,而是要让现代人认识、接受我们的传统文化,但是也不一定要普遍接受。我们存在很多思想误区,例如,有的东西一被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想尽办法要把它变成全民文化。我觉得越是这种文化就越是小众的,把小众的文化变成大众的,无形之中这种文化就被搞没了。我觉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绝如缕就可以了,把传统文化的种子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而不是一下子把它变成大众都热热闹闹搞的东西。不求轰轰烈烈,但求不绝如缕,这是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看法,这样它才能保留今人要借鉴的东西。 ③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除了艺术之外,还有中医。中医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国外从事中医事业的人比国内的要多,其中很多人是从国内出去的,也有外国当地的。中医现在在世界上除了中药没有被完全认同外,中医的针灸、推拿、按摩、心理治疗都被普遍接受。有一个自然医学派,其理论都出自中医,它七条总的原则跟中医是一样的,比如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不用药尽量不用药;治病要找原因,不能只找它表现的症状;医生不应该只是开药的,而是指导人们正确地生活的老师。有一次,我在中医会上提出、重要的不是强调中医的“技”,而是强调它的“道”,要传播中医文化,而不是只偏重中医治疗。 ④中国其实有很强的文化软实力,但在文化传播的时候只是从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演讲稿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 中国,一个以五千年文明为积淀,以百余年磨难为基础,以五十余年的发展为基石,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成就了中国这只浴火重生的凤凰! 在当今“洋节”风靡,而传统文化却逐渐被人们淡忘。清明节还有谁会在自家门前插一枝嫩柳呢?端午节谁会安静地在家包粽子呢?中秋月圆之夜,又有谁和家人一起惬意地坐在院子中,吃着月饼,抬头赏月呢? 中华的传统文化慢慢被人所淡忘,传统佳节在社会中日益冷清,这些现象怎能不令人担忧,不引起社会的重视呢?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无形的财富,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因子,这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阳光照透每一颗尘埃,耳边却传来了来自千年前的呼唤。是谁在吟诵:床前明月光的故乡情;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壮志;肠断白濒洲的思念之情;蝶恋花的爱慕之情。 破茅草屋前的杜甫含泪辛酸“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汩罗江前的屈原“半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郁郁寡欢壮志难酬的心情。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民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薪火相传。在当今时代,优秀的传统文化,经过现代科技的陶冶和兼容,具有了新的创造活力,它蕴含着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又指导着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民族文化。

不断创新和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 文化是民族的,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大家庭。让我们把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到世界上,为弘扬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微薄之力,代代相传,保卫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家园!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 同学们,《名侦探柯南》《海贼王》这些著名的日本动漫你们一定不陌生吧!少女时代,Exo这些韩国著名歌手组合你们一定很熟悉吧!再说到美国的好莱坞影片,贝克汉姆,梅西等运动明星你们也一定耳熟能详吧。丰富多彩的文化构成了这个美丽绚烂的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化交流的逐渐频繁,外来文化渐渐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对我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同学们你们在追逐外来文化的同时,是否忘记了,忘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汉字,忘记了瑰美华丽的诗词歌赋,忘记了古代先贤具有哲理的谆谆教诲。 浩瀚苍穹,蔚蓝天空,孕育了华夏五千年古老璀璨的历史与文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天地之间,莫贵于民的民本理念,以和为贵,和合思想,革故鼎新,因势而变的创新精神,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高尚气节,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无不凝结着前人的心血智慧和思想精华,无不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无不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无不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示。这些传统的优秀文化精神,几千年始终延续发展,成为维系名族成员的心里纽带,成为振奋名族精神的力量源泉,成为中华名族延绵不绝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对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灵起到了巨大作用。 近年来,“洋节热”现象层出不穷,而许多人对我们的传统节日却有些冷漠,了解也甚少。2005年11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于巴黎时间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

关于观看中华传统文化的观后感

关于观看中华传统文化的观后感 关于观看中华传统文化的观后感自从今年2月6号开始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到现在已经7个月了。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特别是《弟子规》,很受教育。最大的体会就是:做人必须孝敬父母。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所以孝是基础。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那这个人的品德可能就有问题。 我的父母对我们姐弟三人非常疼爱,从衣食住行到工作样样挂在心上,即使现在我们都成年了照样如此,好像我们总也长不大似的。反观自己,对照《弟子规》,那真是大不孝了。比如,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有时和父母不一致,父母的观点明明是错误的,可他们就是认为是对的,自己往往会不耐烦,甚至有时说话还很呛;再比如去地里干活,父亲很少歇一会,还好靠晌,春秋天还可以,夏天真是受不了,我怕七十多岁的父亲累着,总是摧他歇会、别靠晌,可他就是不听,自己有时就着急;还有,虽然离家不算远,也不是经常回家,有时连个电话也不打等等,和父母对自己的爱相比真是连十分之一也没有,这些需要在今后认真加以改过再一个体会,就是吃亏是福。我的父母非常淳朴,也很本分,很乐于助人。我小的时候,记得谁家有事需要帮忙,就是自己的事不干,父亲也会去给别人帮忙。因为他干活实在,都愿意找他,没有帮不到的人家。盖屋这样的大活,

过去都是找人帮忙,不想现在都花钱包出去。有一次我记得很清楚,父亲牙疼,疼的坐都坐不住,在院子里转圈。别人家盖屋请他去帮忙,母亲不愿意,因为吃饭有点热气都不行,那么多人不可能有人照顾他。父亲就和母亲急,硬是忍着疼去了。有个远方叔叔,他父母去世的早,父亲就经常叫他到家里吃饭。别人都说父亲傻,可他不管别人怎么说,照样按他的想法去做。都说老实人吃亏,可也有得到回报的时候,去年父亲脑梗住院,正好赶上麦收,我也不能回去,是别人帮忙收的,并且给运到家里。今年清明节前,给我爷爷奶奶迁坟,进料压了别人的麦子和春地,父亲给人家送去200块钱,人家说什么也不要,我又买了一箱酒,父亲给送去,第二天人家又给送回来了。迁坟这个活是包出去的,咱把钱给人家包工头,后来有的不要钱,有的少收点。我和父亲都过意不去,可人家就是不要。这个人情以后有机会再还吧。所以说,吃亏是福。 关于观看中华传统文化的观后感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在这个被西方的风俗习惯及思潮日日侵扰的今天,在这个人人拜金的物欲横流的今天,学习传统的优良的东西,渐渐被大家觉得稀奇了。这是为什么?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中发展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具有稳定性,多样性,民族性,继承性 什么是文化?其本质性的、深刻的内涵是什么?“文化,是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体现。正因为如此,不论人们承认与否,文化从客观上存在着一种极其强烈的、割不断的历史传统性质。虽然,文化的历史传统,在长期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可以使其性质逐渐地得到改变,但这种改变,需要蔚成一种社会风气,在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才能实现。文化传统的历史性改变,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历史过程,往往是人们对它并不多么在意。但是,这种文化传统的性质一经改变,哪怕是部分的改变,就将反转过来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或祸或福。无论何种文化,其本质性的、深刻的内涵是哲学,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生存思想与方法的各方面体现。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国的天道、地道、人道、时变四维一絷哲学思想理论体系为其灵魂的,这是它在世界各种历史文化中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其博大精深的根本性原因;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是与国家制度密切相关的,“五帝时期”形成的是以民为本、爱地亲民、以道立法、以法治国、选贤任能、刑德相养、执法有度、富民强国、明民而治的思想文化;自夏禹以来,所形成的是唯皇作极、以官为本、任人唯亲、神道设教、愚民而治的独裁专制封建文化;自百家争鸣以来,民主法制与独裁专权两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而存于诸子之说中。因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就有一个分清精华与糟粕的工作必须仔细地进行;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是与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节、悌等行为规范的社会教化相关联的,抽去了社会教化,缺少了具体的道德规范,就无以传承。不能进行历史传承,造成了文化的历史缺位,就谈不上文化的弘扬;第四,中国的传统文化,其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相处,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之道,这个特点不是如何教导别人,而是内省,“吾日三省吾身”,“克己复礼为仁”,此之谓也。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和谐,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文化的兼容。中国传统文化突出理学知行合一的学风,它以研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豪迈情感,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影响了几千年饱学之士的价值观,成为一双无形的手牵动着文明的进步!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是一种有机的活体,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看一个文化是不是活着的,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的人群,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有呼应。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有四点:1.刚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有七点;1.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2.刚柔相济——穷本探原的辩证精神; 3.究天人之际——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 4.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 5.和而不同——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 6.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 7.生生不息——中华人文精神在近代的丰富与发展。 1.“天人合一”的自然世界观。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对于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思想认识以“天人合一”的自然世界观为代表。中国古代思想家大多数主张天人协调,而反对把天和人割裂、对立起来,在他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因而可以达到统一。而这实际上就是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强调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循环相适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之相区别的,西方文明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对自然世界的不同理解,最终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2.“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之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案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方案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制度。因本课学习内容从元谋人一直讲到西周灭亡,时间跨度大、内容多,所以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 中华文明起源部分,注意使用地图,尤其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文化遗存,培养学生时空观的同时,更好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特征。夏商周早期国家发展情况应删繁就简,引导学生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目标 1.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 通过列表比较了解中国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文化遗存发展状况,进一步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3.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

流长的特点,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4. 通过文献资料、图片资料,从整体上认识夏商周各朝代的基本情况和演变过程,了解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从时空角度,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从部落到国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教学难点: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历史长河图展示从猿到人的演进过程 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境内分布着丰富的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址和文化遗存为人类起源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是研究从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转变规律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国古人类遗址分布具体有哪些?又有什么特点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内容——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传统文化演讲稿10篇

传统文化演讲稿10篇 传统文化演讲稿10篇 【篇一】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古有杜甫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寄托对家乡亲人 的思念,今有朱自清“酣眠故不少,小睡也别有风味”表现他对美景 的爱恋,优美的诗句不正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吗?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精髓在其间,这优美的诗句配合着诗人的思念,美景的惊艳将沉淀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展现到了极点,支撑 着中国人精神世界。 爱国诗人文天祥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铿锵 有力的壮言展现自己的爱国热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李白对命运的不屈服和抗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之士。这 亘古流传的名言不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华,让人含英咀华吗? 正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将爱国志士的爱国情怀烘托的淋漓尽致,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人为中国的崛起尽心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华文化是中国腾飞的基础,奠定了中国人的思想之路让中国能在 这条路上畅通无阻。 流传千年的“文房四宝”是中华文化的体现,他将历史的车轮辗转 过的痕迹印在纸上,更印在中国人的心里。“两弹一勋”的邓稼先效 仿古人研究出令世界为之一振的原子弹,氢弹,完成千万中国人的 梦想,他坚守着亘古不变的中华精神,探索者绵延不变的中华文化。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化为中国插上腾飞的翅膀,在世界无垠的天空下霸气翱翔,中华文化为中国接上尾鳍,让中国得以在世界的海洋

中自由徜徉,中华文化让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挺胸抬头,昂首阔步 的迎接属于中国的东方红。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亘古不变的天空下传来中国的呼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缤纷的世界文化中巧夺璀璨之冠,中华文化魅力 无限,在世界的舞台上惊艳四方! 【篇二】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中华文化有深厚的历史,五千年来的沉积留给了后人最珍贵的财富。几十年来,我们心安理得地使用这些文化财富。随着时代的迅 速发展,各种文化间的相互碰撞,让传统文化面临着新时代的全面 考验。面对现代化的世界,传统文化该如何成功蜕变呢? 提到中华文化,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其他国家的人都会想到“四大 发明”、“文房四宝”、“唐诗宋词”、以及令人敬仰的孔老夫子……五 千年的历程,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留给世界人民太多的记忆。 仁爱精神源远流长,是我们的人民亲和共处所依凭的准则。千百年来,经过世代哲人先贤的琢磨锤炼,激浊扬清,仁爱思想升华凝聚,成为中华民族构建伦理道德大厦的基准和标尺,并广为人民所 认同。仁爱精神内涵十分丰富。易经中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推重君子之德,即是强调一种"仁"的精神。《尚书》中说"有容,德乃大",也体现了仁爱宽容的精神。什么是"仁"?"仁"就是爱人,与人 友好相亲。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张问仁。子曰:"能行五者 于天下为仁矣"。 诸问之,曰:"恭、宽、信、敏、惠"。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 忠恕之道",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子所提倡的仁爱精神则达到了更好。墨家主张"兼爱",推 崇一种"天下之人皆相爱"的和谐境界,此即"强不执弱,众不却寡, 富不欺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孟子以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 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为仁义礼智之端,是对仁爱精神更具深义的阐发。

中国传统文化读后感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感 学期的选修课就这样匆匆的告于段落了,我感慨。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被中国传统文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被中国传统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但我们仍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我们的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中让我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于修生养性,提高自身素质!格物致知,发展社会经济!而我在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的知识,因为传承让我们更加理性的了解历史而发展会要我们更加理性的创造未来。因为文化影响着后来者,后来者又传承、修正并补充着文化。在历史进程中,文化在碰撞中平稳地发展与进步着,波澜不惊。而现代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我们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即使有所涉猎可能也会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传统文化究竟是不是过时了?对我们当前社会还有没有价值?我们通过下列的事实来证明她亘穿古今的强大生命力和日益凸显的社会利益, 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却早已不复存在。二战后的日本,在吸收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继续在家庭、学校、公司、政府部门保持固有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以兼收并蓄的方式

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认为在中国这种以伦理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医治由“过度文明”带来的“文明病”的良方。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 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价值,强调以民为本。早在千百年前,中国人就提出“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主张治国须利民、裕民、养民、惠民。我们继承发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人当做主体、把人当做目的,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坚韧刚毅,强调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奋发图强、坚韧不拔的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民所展现出的进取精神、创造热情与顽强毅力,在应对各种艰难困苦和严峻挑战中焕发出来的伟大力

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尤随炬 药科学院制药工程08(1)0803509114 摘要:纵观中国的发展历史,饮食除了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外,在社会,养生 等方面尽体现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作用,中国的饮食能有如此大的魅力,是与其中的文化内涵休戚相关的。 关键词:饮食文化;社会文化;养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自原始社会发端以来,一直保持着发展势头,经久不衰,,成为中华民族引为骄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饮食在社会活动中对政治、文化、军事、宗教、艺术以及民风民俗等领域所产生的具体影响即为饮食文化的深厚内涵。饮食被赋予并反映了人的意识、人的思维和人的心理状态。它结合且融人了历史的、地理的、文学的、艺术的以及教育的、科学的等精神财富。下面主要从饮食的文化根源、社会文化与养生文化等方面简要论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根源 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与中国哲学思想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中国饮食文化的渊源是东方古老的阴阳学说及儒家伦理道德观念,这是一种带有浓厚浪漫色彩的哲学,至今仍在影晌我们的饮食生活。[1]作为儒家代表的孔子对饮食文化的建树颇多,其思想直接影响并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民间饮食在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中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民间饮食的主流是崇尚‘吃’德,崇尚节俭,既保持着淳朴的意蕴,又善于创新,它们才是中国饮食文化之根。”人民大众是人类文化的创造者,民间饮食理所当然是中国烹饪乃至饮食文化发展的力量之源。民间饮食既包括民间菜肴.特殊烹饪原料,又包括民间烹饪技艺,当然还包括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及其他精神层面相关的内容。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举世无双的中华民族饮食史,中国有关饮食保健、养生哲学、烹调心得、菜品欣赏等著作汗牛充栋。从古人的文化遗产中汲取养分,进一步丰富、发展中国饮食文化是大有裨益的。 二、中国文化的社会功能 中国饮食文化的功能,除了其果腹、营养和医疗功能以外,还有许多特有的社会功能。 在中国古代饮食内容,礼仪、规模等方面都有严格的等级礼制,如周代天子食宴要有十二鼎,其他诸候依次递减.到普通百姓时,连食肉都受到限制;在家庭内.父子不同席,并且家长的饮食内容要比晚辈丰盛一些;其次,美食、美器的结合也要体现“札”。因而.中国人只要一进入饮食活动的氛围就开始别昭穆、分长幼,然后再以“长幼有序”、“卑尊有等”的原则,按规定秩序相互挟菜、敬酒。 中犀古代的饮品可划为酒和茶两大类,主要用于陶冶性情,酒在饮品中表现为阳,它刺激人兴奋、发狂,可产生灵感,同时,也可以捧解忧愁。在徽醉时或大醉后,能让饮者暂忘人间之忧愁。中屋士人在忧愁和不得志之对,往往是以滔解忧。古人也往往采用烹茶饮茶的方式来陶冶心性、情操和消闲遣暇,或自煎自饮或邀客举杯共品.均自得其乐。 聚餐和宴饮往往是中国一切年节活动的最高潮。婚礼上,新人要喝“合卮”酒.以示感情融洽。除夕、春节、元宵节要吃“团圆饭”,端午节吃粽子、冬至吃汤圆等,在大家共食、共同敬神的过程中,调和了人际关系,用饮食来敦睦亲友、邻里,并通过对菜品的安排、环境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对策和建议

摘要: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使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使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因此,提高文化软实力在今天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中医药武术体育传媒与时俱进 中医药文化-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医药学是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独特的文化现象。主要表现在:(1)历史文化,中医药学源远流长,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历史演进的脉络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步伐,并构成了一门特殊的历史学科——中医药史。(2)哲学文化,中医是哲学化的学科。以中国传统哲学为背景的中医学是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着眼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3)学术文化。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和丰富,中医学科体系已成为门类齐全、内容庞博、特色鲜明的医药学学科体系,而且还在不断继续发展完善,显示出极其旺盛的生命力。 中医药要形成中国的软实力,必须始终保持在世界医学学科、世界医学文化中的先进性,为了保持和发展这种先进性就必须创新。首先,中医药文化创新必须是立足于中医药本质特征、保持其固有特色的创新。要不断扩展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可以从文化与经济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开发与中医药相关的“养生文化”、“饮食文化”、“种养文化”、“旅游文化”、“图书文化”等。如在中医科硏机构或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药膳专业;其次,从传播入手,加大传播是提升中医药学的重要手段。中医药学要形成中国的软实力,就必须扩大自己在世界医学中的影响力。与世界科技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影响中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努力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自身的传播和辐射能力应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比如多开展国际中医药学术活动,促进中医文化与世界各地科技文化之间的相互开放、取长补短、共同繁荣;促进各国科学家的合作,共同研究攻克中医药重大科研课题,破译中医理论奥秘,促进中医药科技信息的全球化,加速世界对中医药学的吸收和融合;各国现代教育理论在中医药教育中的应用,现代科技知识在中医药学科中的体现;不同文化背景的科学家对中医的不同诠释和理解等等。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更新、自我完善,不断增添自身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中医药文化才能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惠泽全球。 武术-传统文化的代表 谈及武术,脑海中便会浮现出的便是一个个武出刚柔与意韵的英姿挺拔的武者,更感觉有一种从心底油然而生的强大的力量,我想,那应该就是武术给我们的一种外在感觉,更是一种精神的赋予和传递。 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责任去体悟、感知博大的武术文化,更应继承和弘扬这宝贵的精神财富。弘扬中国武术文化,我们责无旁贷! (1)弘扬武术文化需要依靠教育的渗透。因为武术教育是中华武术之树常青的重要保证,是一项全社会关注的系统工程。 经过上千年的历练与发展,形成了一种内容极其丰富、形式多种多样、门类众多且极具中国传统哲学坚实思想基础的武术文化。所以,应把武术看成是一种文化,一种具有多种内涵的教育课题。对它进行全面整理,使之形成德、智、体、美等教育学术体系。我们应当成立武术文化理论教育机构,建立各级文化教育机制。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中小学及高校都开设了武术这门必修课。向祖国的未来传播浩然正气,侠烈英风的武术精神,修身养性、清逸大勇的武术内涵,将

传统文化三分钟演讲稿五篇【精选】

五千年漫漫征程,一路风雨一路行。以下是精心整理的传统文化三分钟演讲稿,希望对你有帮助!!! 传统文化三分钟演讲稿篇一 就中国文化的发生来说,有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不同的两源;就学术思想而言,也具有多元互补的特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相互包容和互动互补是其显例。传统中国还有发达的民间社会,主要以家庭和家族为中心,构成文化多元存在的社会依托物。 现代化的多元模式,主要是文化的民族内涵和现代性之间的张力问题。因此,在一个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中间呈现的诸多问题,常常离不开文化的思考。就是说,从文化的视角解读现代社会,有可能把很多问题说得更清楚一些,单一的政治解读、经济解读、军事解读,都不容易把一个国家和社会研究明白。 我的一个看法是:社会的问题在经济,经济的问题在文化,文化的问题在教育,教育的问题在文化。这是一个文化与社会与政治与经济之间的互动循环圈,这个循环圈为我们提供了对社会现象作文化解读的可能。我不是文化决定论者,但我觉得,当代中国文化方面的欠账太多。因为我们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把文化混同于意识形态,以至文化排斥多于文化建设。殊不知文化建设是需要依赖社会的。经济的市场化自然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但社会不能市场化,社会的教育与学术尤其不能市场化。人类的道德理性(譬如操守)和美好的情感(譬如爱情),不能市场化。总之,经济强国的建立,不能以牺牲文化的基本价值为条件。 现代性语境下的文化问题,有一个自我的文化身份和与他者的关系问题。走向现代,那么传统呢?走向世界、一切方面都试图与国际接轨,那么自己呢?所以,便有了对自身角色作文化辨认的需要,而角色离不开自己的文化传统。如果说一百年前、三十年前,可能还会有学者认为现代化和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不相容的,但今天,已经很少再听到这种声音了。我们长期反思的结论是:现代化不能完全丢开自己的文化传统,不能离开自己的出发点,不能找不到回家的路。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五千年的文明,三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与文化。当欧洲还处于中世纪的时候,中国的唐代就已经迎来了自由歌唱的历史时期,唐代的多元繁荣是中国文化史的最辉煌的记忆。 多元共生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就中国文化的发生来说,它是多元的,具体可以说有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不同的两源。我们过去讲中国文化,一般都讲黄河文化,以黄河文化为基准,因而黄土地文化、农耕文化、内陆文化、写实主义文化等等,成为人们概括中国文化的常用语言。但长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黄河文化的范例。甚至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呈现的文化面貌也是如此的不同。 长江上游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的造型和黄河流域非常不同,有非常夸张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甚至使人怀疑这是中国人制作的造型吗?从这些青铜器的构造上,我们约略可以想象出四川人的性格似乎带有青铜器的刚性。而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有一年我参观河南的博物馆,看到黄河流域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各种鼎器的造型浑厚庄严,有力度,感觉很震撼。后来馆长带我去看另一处

中华传统文化感想

中华传统文化感想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我心不平静的时候,会反复念这几句,如同《心经》,又比《心经》简易,《心经》中我会背下的,也仅仅是“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而这样容易断章取义。 默念这几句,会因此平静下来,因它是提醒,要做到明明德,做到亲民,做到至善,必须有严格的标准给自己,一如对文档格式的讲究,对自身修为的重视,对至高至大境界的追求。 我之前对《大学》全无了解,比较喜欢的是《中庸》,但是四书五经始终是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它收纳了历代至圣先师的谆谆教诲和立身处世的道德规范。慢慢我对这些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前段时间有缘认识一个朋友,谈及她公司的老板“陈怀德'.虽然还没有幸认识此人,但是对这位老板用我们传统文化思想来引领企业的员工素质,很赞赏! 假定“人性善”,并以最高道德标准要求员工,希望把员工培养成正直、善良的人,而企业文化和大环境,的确会使人越来越高尚,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场,形成了一种势,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每个人。”听上去,仿佛理想化,但毕竟这个老板的指导思想是值得学习和发扬的。

虽然目前来讲,这对于国内企业还没有达到,但是我觉得,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从部门做起,然后由小及大,扩展到公司,到社会,如涟漪慢慢扩散开,也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场。 我反省过在经商的历程,自己感觉获得了更多的锻炼,也驱使自己“向善”,因为“以人为本”的确不能说说而已,是要用实际的心态和行动体现出来,尤其是行动。为了要带好团队,对自己,必然有更高的要求,诸如素质、技能、方法等,这其实也是当初我的目标,现在,我是行进在达到目标的路上。 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多少人随波逐流。终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尤其是当今时代,生活的诱惑太多,可供的机会太多,更给人们带来了选择的困惑。何去何从?所止何处?使不少人不知该干什么了——精神的流浪儿无处可归。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在明明德"就是加强道德的自我完善,发掘和弘扬自己本性中的善根,而摒弃邪恶的诱惑。安静地阅读、细致地体会,发扬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让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更和谐!更强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