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模型

合集下载

刘易斯模型

刘易斯模型

刘易斯模型1. 简介刘易斯模型(Lewis Model)是由英国学者罗纳德·A·刘易斯(Ronald A. Lewis)于1999年提出的,用于描述电子密度在化学反应中的转移和重分布的模型。

该模型提供了一种可视化的工具,帮助化学家理解和解释分子和反应的电子性质。

2. 原理刘易斯模型的核心原理是基于Lewis结构和酸碱理论。

根据Lewis结构理论,原子中的电子可以被分为核心电子和价电子。

在分子中,原子间通过共价键或离子键连接。

刘易斯模型认为,当两个原子之间形成或断裂化学键时,电子密度会发生转移和重分布。

在刘易斯模型中,分子的电子密度被表示为一系列在不同原子间移动的“电子流”。

这些电子流代表了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传递和重新分布。

通过研究电子流的路径和方向,我们可以了解电子在反应中的转移情况,进而推导出反应的机理和特性。

3. 模型应用刘易斯模型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研究中,可用于描述和解释各种化学反应的电子转移和重分布过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3.1 化学键形成与断裂刘易斯模型可以帮助理解分子中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

通过追踪电子流的路径,我们可以了解哪些电子参与了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从而理解反应中的活性位点和可能的副反应。

3.2 反应中的电子云重排在某些化学反应中,电子云的重排是重要的反应步骤。

刘易斯模型可以揭示电子云如何在反应过程中重排,从而帮助我们理解反应速率和选择性。

3.3 亲核和电荷云刘易斯模型可用于研究亲核和电荷云的运动。

亲核离子和电荷云通常会参与反应中的电子转移,从而影响反应物种的选择性和反应动力学。

4. 使用示例以下是一个使用刘易斯模型解释酸催化反应的示例:## 酸催化的羟醯化反应反应方程式:醇 + 羧酸→ 酯 + 水反应活性位点:酸性催化剂初始状态:- 醇分子中的氧原子具有孤对电子,易受到酸性催化剂的电子云吸引。

- 羧酸中的氧原子与酸性催化剂形成氢键。

反应过程:1. 酸性催化剂吸引醇中氧原子的孤对电子,形成醇与酸性催化剂之间的氢键。

刘易斯模型的基本内容

刘易斯模型的基本内容

刘易斯模型的基本内容刘易斯模型,也被称为“古典发展模式”,是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在1955年提出的一种解释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现象的模型。

该模型为我们解释了农村转移劳动力向城市的现象和特点,揭示了农村城市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根据刘易斯模型,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农村部门和城市部门。

农村部门是一个剩余劳动力过剩的部分,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供给相对充裕。

而城市部门则是一个劳动力需求相对旺盛的部分,大量劳动力从农村转移至城市,为城市的工业和服务行业提供劳动力。

刘易斯模型的核心内容包括劳动力转移、工资和利润。

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满足生产需求。

农村劳动力通过转移,进入城市进行工业和服务行业的生产和就业。

这种劳动力转移会导致农村人口减少、城市人口增加,形成农村城市二元经济结构。

工资是刘易斯模型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劳动者为出售所拥有的劳动能力而得到的报酬。

由于劳动力转移使得城市劳动力供不应求,工资水平会相应上升。

这也是刘易斯模型中的“剩余劳动力转化为工业劳动力”的过程。

工资的上升,反过来又会促进更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利润是刘易斯模型的最后一个关键要素。

随着劳动力的转移和工资的上升,企业的成本也随之增加。

然而,在刘易斯模型中,由于城市中劳动力需求旺盛,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也会相应增加,所以企业的利润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这种劳动力短缺的现象,也是城市中工资上涨的重要原因。

总之,刘易斯模型通过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进行分析,解释了农村城市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在实际应用中,该模型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有指导意义的发展路径,通过合理引导和管理劳动力转移,可促进城市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同时,也需要注意,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农村发展的均衡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是一个经济理论模型,由拉尔夫·刘易斯在1954年提出。

该模型主要用于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和发展策略。

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可以分为两部分: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

传统部门是指农业和手工业等非现代化产业,现代部门是指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等现代化产业。

在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中,传统部门的劳动力供应是弹性的,即有大量的农民和手工业工人愿意进入劳动力市场。

现代部门则需要资本和技术,劳动力供应相对不足。

根据该模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传统部门占主导地位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现代部门占主导地位的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传统部门的劳动力供应充足,但劳动力生产率低,导致收入水平低下。

这导致了大量的城乡劳动者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等传统部门产业,导致了城市过度拥挤和农村过度空心化。

同时,由于传统部门的生产率低下,经济增长缓慢,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在第二个阶段,随着现代部门的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加,但劳动力供应不足,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供应失衡。

此时,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较高,吸引了大量传统部门劳动者进入现代部门。

但同时也加剧了传统部门的劳动力短缺,导致了传统部门的生产力下降,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结构的矛盾。

根据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策应该针对以上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首先,应该加大现代部门的投资力度,提高现代部门的生产力,同时提高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以吸引更多劳动者进入现代部门。

其次,应该加强对传统部门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提高传统部门的生产率,减少传统部门的劳动力需求。

同时,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村劳动者进入非农产业,以缓解城市过度拥挤和农村过度空心化的问题。

总的来说,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和发展策略的理论模型。

通过对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Lewis Dualistic Economic Model)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Arthur Lewis)于1954年提出的一种经济理论模型。

该模型旨在解释发展中国家中存在的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双元性。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基本观点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中存在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城市工业部门和农村农业部门。

城市工业部门是现代工业的发展中心,拥有先进的技术和高生产率;农村农业部门则是经济的传统部分,生产力相对较低。

刘易斯模型的核心概念是"剩余劳动力转移"(Surplus Labor Transfer),也被称为"剩余农民"。

根据该模型,农业部门中有大量人口(农民)闲置的劳动力。

城市工业化的推动力来自于农村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业部门,用于提高工业生产力和推动经济增长。

刘易斯模型认为,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工业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当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时,工资水平会上升,但总体劳动力供给增加会稀释劳动力的市场价值。

这种过程有助于实现经济发展并减少贫困。

然而,模型也指出,在早期发展阶段,城市工业部门的就业机会可能有限,无法完全吸纳剩余劳动力,从而导致城市贫困和社会问题。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解释工业化
和城乡差异的理论框架。

它在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中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也有批评者认为该模型过于简化和理论上的假设过多,无法解释实际情况的复杂性。

刘易斯模式

刘易斯模式

刘易斯模式求助编辑百科名片刘易斯模式又称无限过剩劳动力发展模式或双元结构发展模式。

一种从经济结构上探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式。

目录定义具体内容意义应用缺点编辑本段定义刘易斯模式又称无限过剩劳动力发展模式或双元结构发展模式。

一种从经济结构上探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式。

由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于1954年、1955年先后发表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理论》中创立。

刘易斯从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发展观点出发,认定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双元经济结构,即国民经济具有两种性质不同的结构或部门,一个是仅能糊口、维持最低生活水平、以土著方法进行生产的“自给农业部门”。

在农业部门中,存在着低到零甚至负数生产率的“过剩劳动力”。

另一个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资本主义部门”。

该部门中的劳动生产率远比农业部门要高。

按照刘易斯的定义“过剩劳动力”是劳动力的一部分,把这部分除掉后,即使其他投入要素并不增加,而产出总量并不减少甚至还略有增加。

这部分劳动力,形式上就业,实际上对生产并未起任何作用,或者只起极其微小的作用。

由于农业部门存在着过剩劳动力,而农业部门自身已不会再生出对这部分过剩劳动力的生产性使用,这样,使之向工业部门转移,对两个部门均有益,因为这一转移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工业部门也得到了发展所需的劳动力。

要使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得以实现,必须使工业部门具备吸收这部分从农业部门中游离出来的过剩劳动力的必要条件,即新兴工业部门在早期是劳动密集的,有能力吸收过剩劳动力;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和农业部门的人均收入水平的差额,正好足以支付较高的城市生活费用,并提供最低限度的诱因;通过教育和技术培训,使过剩劳动力转变为熟练劳动力;在工业部门,只有在达到边际产品与工资相等这一特定点时,劳动力才会被雇佣。

过剩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移动,其结果:劳动总产品在劳动力和资本家之间分配,分为对劳动的工资支付与资本家的利润两部分。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是经济学家Arthur Lewis提出的一种经济
模型,用于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

该模型将经济分为两个部门: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

在模型中,传统农业部门以农业为主,劳动力占据大部分比例,但生产效率低下。

现代工业部门则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生产效率较高。

劳动力从传统农业部门逐渐流动到现代工业部门,从而推动经济结构转型。

根据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经济发展初期,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有剩余,导致农业工资较低,资源主要用于现代工业部门的积累。

随着现代工业部门的发展壮大,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增加,导致农业工资上升。

最终,农业部门的劳动力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农业部门逐渐衰退,经济结构实现改变。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指出,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

然而,该模型也存在一些限制,例如忽视了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的重要性,以及现代工业部门的发展可能受到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的限制。

总的来说,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提供了一种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的理论框架,有助于理解农业和工业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刘易斯模型 (2)

刘易斯模型 (2)

刘易斯模型1. 简介刘易斯模型(Lewis Model)是一种经济模型,用于描述国际贸易中的互补和竞争关系。

该模型由英国经济学家W. Arthur Lewis于1954年提出,旨在解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与他们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2. 基本原理刘易斯模型基于以下两个假设:•假设一:发展中国家有两个经济部门,一个是农业部门,另一个是产业部门。

•假设二:农业部门存在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可以转移到产业部门。

根据这些假设,刘易斯模型认为随着产业部门的发展,农业部门中的劳动力会逐渐减少。

这是因为农业部门无法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以吸纳所有的劳动力。

因此,大量农业劳动力将流向产业部门,推动产业部门的发展。

3. 模型解释刘易斯模型认为,在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高于需求,导致大量农业劳动力过剩。

这部分农业劳动力将逐渐转移到产业部门中,推动产业部门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增长。

在刘易斯模型中,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阶段一: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增长,农村人口过剩。

•阶段二: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开始转移到产业部门。

•阶段三:产业部门发展,吸纳了大量农业劳动力,经济增长加速。

•阶段四:劳动力转移完全,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不再增长,发展重点转移到服务业等其他领域。

刘易斯模型认为,劳动力转移的过程有助于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并最终实现经济繁荣。

4. 模型解读刘易斯模型对于解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它揭示了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建议:•鼓励农业现代化:通过加大农业技术创新和投入,提高农业部门的生产效率,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促进劳动力的转移。

•促进产业发展:为了吸纳农业劳动力,应加大对产业部门的支持和投资,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加强教育和培训:为农民工提供相关的技能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进一步推动劳动力转移。

刘易斯模型的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刘易斯模型的基本内容

刘易斯模型的基本内容

刘易斯模型的基本内容简介刘易斯模型是由美国化学家吉尔伯特·刘易斯(Gilbert N. Lewis)在20世纪初提出的一种描述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的模型。

该模型基于原子间电子的共享或转移来解释化学键的形成和化学反应的发生。

刘易斯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配位化学和无机化学等领域,对于理解分子结构和化学反应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原理刘易斯模型通过考虑原子中的电子数目来描述分子或离子中原子之间的键合关系。

根据该模型,原子中的电子可以分为两类:价电子和非价电子。

价电子是指参与形成化学键的电子,而非价电子则是不参与键合的电子。

在刘易斯模型中,每个原子用一个符号表示,符号周围用点或线表示其价电子。

例如,氢原子用”H”表示,其周围用一个点表示其唯一的一个价电子;氧原子用”O”表示,其周围用两个点表示其六个价电子。

单键当两个原子之间共享一个电子对时,形成了一个共价键。

共价键通常由两个原子的价电子提供,因此刘易斯模型中用一条直线表示共价键。

例如,氢气分子(H2)中的两个氢原子通过一个共价键连接在一起,可以用”H:H”表示。

双键和三键当两个原子之间共享两个或三个电子对时,形成了双键或三键。

双键由两个共价键组成,而三键由三个共价键组成。

例如,氧气分子(O2)中的两个氧原子之间有一个双键,可以用”O=O”表示;而氮气分子(N2)中的两个氮原子之间有一个三键,可以用”N≡N”表示。

非共享电子对在刘易斯模型中,除了描述化学键外,还需要考虑非共享电子对。

非共享电子对是指不参与形成化学键的电子对。

它们通常位于原子的孤对上,并以点的形式表示在原子周围。

例如,在水分子(H2O)中,氧原子周围有两对非共享电子对。

离化物离化物是指带正电荷或负电荷的离子化合物。

刘易斯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离化物的结构。

正离子通常是通过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形成的,因此在刘易斯模型中,正离子用原子符号后面带正电荷表示。

负离子则是通过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形成的,因此在刘易斯模型中,负离子用原子符号后面带负电荷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ded to land
L
L1
L2
图2:传统农业部门劳动边际生产力
8
总之,二元经济中的非资本主义部门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 表。传统部门是一个维持自身生存需要的部门,主要由家庭式小 农组成,他们不是商品和劳动力市场的完全参与者,生产的产品 大部分用于部门内部的消费,生产投资少到可以忽略不计,而且 不存在工资劳动者。农业部门的生产方式落后,劳动生产率低 下,技术进步处于停止状态。从长期看,传统部门的人均收入维 持在生存水平上,仅仅能够保证人口的再生产。而且,传统部门 中的人口过度膨胀,失业十分严重。
12
3.劳动力从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移
二元经济发展的出路在于通过建立和扩大以现代工业部门为 主体的资本主义部门,将处于隐蔽失业状态的传统农业部门劳动 力转移到大量使用再生性生产资源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工业部门, 收益递增才能取代收益递减成为整个经济的发展趋势。只有当传 统部门的隐蔽失业或不充分就业劳动力得到充分就业,发展中国 家才能摆脱贫困,实现经济起飞。
1
进一步阅读的相关文献:
[1] 阿瑟•刘易斯,1954 ,“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 展”,载于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1989,北 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2] 蔡昉主编,2007,《2007年人口与劳动绿皮 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 谭崇台主编,1993,《西方经济发展思想史》, 武汉大学出版社.
28
四、对刘易斯模型的评论
首创了经济发展研究的二元结构分析方法,开辟了研究发展 中国家经济的新思路 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 启发人们认识当代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增长的深远含义
29
三种批评意见
1、忽略了农业部门发展和整个经济的粮食供给问题。 如果农业部门维持落后状态,粮食供应落后于就业增 长对粮食产生的需求,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9

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贫困的根源在于庞大的农业部门中 劳动人口相对于土地资源过剩,一部分劳动力处于隐蔽失业 状态。只有使相对于土地过剩的劳动力达到充分就业,才能 提高整个经济的人均产出水平。因此,解决充分就业的条 件,就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起飞的条件。
10
二、二元经济发展的机制——劳动力转移
1、 传统部门内部无法找到能够使经济实现起飞的条件。 第一,在传统部门内部,以传统的、自给性农业为主的产业, 大量使用的是土地等非再生性资源或非再生性资本,其规模不可 能像人口那样持续扩大,因此,持续增加的人口势必对它们形成 不可逆转的巨大压力,并造成整个经济收益递减的趋势。 第二,以传统经验积累为基础的技术进步,也由于其变化的 极其缓慢,而远远不足以抵消人口对有限资源压力所形成的收益 递减趋势。
11
2、经济起飞的条件之一:建立和扩大以现代工 业为主体的资本主义部门
第一、现代工业部门大量使用的是诸如厂房、设备等再生 性生产资源,其规模随着生产的发展和资本积累不断扩大,扩大 的速度可以超过甚至远远超过人口增长。这意味着现代经济内部 就业人口将拥有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源并与之相互作用。 第二、以现代科学的发展为基础的生产技术的开发,给现 代化经济的技术基础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技术进步带来的经 济增长可以超过人口增长的趋势。
16
3、发展中国家工业扩张中的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
传统部门存在大量的伪装失业人口,劳动力的供给远远超过了劳动 力的需求; 在工资水平超过非资本主义部门的平均收入水平下,现代部门可以 雇佣到扩张过程中需要的劳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二元经济下的劳 动力是无限供给的。
17
四、现代部门发展分析之二:资本积累和二元经济 发展过程
2
刘易斯发展了一个二元经济古典模型,以解释一个自给自足经济 向货币经济转变的过程,在这个分析框架下解决分配、积累和增 长等问题。他强调资本主义剩余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3
一、传统部门(traditional sector) 和现代部门(modern sector)
发展中国家经济由资本主义部门(capitalist sector) 和非资本主义部门(non-capitalist sector)组成,是一个二 元经济结构。在二元经济中,两个部门具有完全不同的再 生产规律(生产组织和劳动力市场有着本质的差别)。
1、工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或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的主要约束来自于资本积累。 传承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所有工资用于消费,所有 利润用于投资。
一个典型的现代部门厂商的利润可以表述为:
pQ ( L1 , K1 ) wm L1 rK 1
(1)
18
对方程(1)求劳动的一阶偏导数:
/ L p Q1' ( L1 , K1 ) wm 0
4
资本主义部门以工业部门为代表(现代部门):
——利润最大化 ——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制约 ——部分利润用于储蓄和投资 ——存在持续的技术进步 ——就业水平由劳动边际生产力等于工资决定。 总之,二元经济中的资本主义部门以现代工业部门为代表。 现代部门中的资本主义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受短期内劳动和资 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制约。资本家将他们获得的大部分利润用于 储蓄和投资。工业部门存在持续的技术进步,劳动生产力迅速提 高。在完全竞争假设条件下,资本主义部门的就业水平和生产量 由劳动边际生产力曲线等于实际工资水平曲线的交点所决定。
25
当一个经济到达第二发展阶段后,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已 经不存在,劳动与资本一样,成为稀缺的投入要素 。资本积累过 程中,工资不再固定不变;技术进步带来的利益不再为利润所有 者独享,边际利润不一定一直上升 。随着整个现代经济对劳动力 需求增加,实际工资将开始上升,农业部门必须按照劳动边际生 产力支付工资,才能形成对劳动力的吸引力,与现代部门竞争获 得所需要的劳动力。
* 1
(5)
20
利润全部用于储蓄,且储蓄等于投资,那么随着利润总量的 增加,储蓄和投资将增加。 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和资本—劳动比率条件下,工业部门吸 收的劳动就业量决定于资本积累水平,资本积累量越多,工业部 门创造的就业机会就越多。
21
资本积累的结果是第二期的资本水平高于第一期,工业部门第二期 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大于第一期,有:
2 1
(7)
如果积累率不变,有
K2 K 1
L L 2 1

23
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和投资过程继续下去,在第三期 有
* K3 K2 ,
* L* L 3 2
* , 3* 2
dQ dL W
c
b a wm ws
0
转折点
SL
A
L 1
B
Q1 L 2
C Q3
Q2
L 3
L
L
图3: 二元经济结构中现代部门的经济增长
24
2、二元经济通向转折点的过程,实际上是一场资 本积累与劳动量供给之间竞赛的过程
前者表现为劳动边际生产率曲线随时间外移,决定着剩余劳 动的吸收量;后者决定于初始剩余劳动量和人口增长速度。这一过 程表明,由传统部门的低收入决定的现代部门的低工资为现代部门 高增长提供了条件,它保证了资本家的利润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 份额不断上升,保证了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资本来源。随着这一过程 的推进,现代部门通过自身的扩张吞噬或消灭传统部门,或者强迫 传统部门转变为按资本主义再生产规律经营的部门。当一个经济到 达剩余劳动力全部被吸收的转折点,就获得了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巨 大动力,进入第二发展阶段。
5
非资本主义部门以农业部门为代表(传统部门):
——维持自身生存需要的部门(subsistence sector) ——生产投入要素:劳动、土地和技术(以传统经验为基础的简单 技术) ——受土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制约(古典经济学中的李嘉图定律) ——农业人口在达到某个极限之前,具有持续增长的性质,但不可 能降低到最低生存费用水平以下(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人均收入低水平均衡陷阱:不充分就业劳动力和零值劳动力
得到厂商选择的劳动使用量和工资水平:
(2)
w m pQ 1' ( L 1 , K

1
)
(3) (4)
L 1 L [ w m , P ; Q 1' ( )]
19
该厂商第一期的利润水平为:
p Q1 ( L , K ) wm L r K
* 1 * 1 * 1 * 1
26
Q
(a) 总产值曲线 生产力曲线
Q2 Q1
wc
E
A
F
Q
最低生存费用 下的总消费曲线
O
( b)劳动边际
L1
L2
不充分就业的 劳动力
L3
零值 劳动力
L
Q L
隐蔽失业劳动力
wc
Ws
O
L1
L2
L3
L
27
图4: 二元经济中的农业部门商业化
3、储蓄率不仅决定于资本主义部门中利润所占的份额,
而且决定于资本主义部门的规模。 要使一个经济的储蓄水平提高,必须使储蓄者的收入在国 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相应的政策含义是收入分配偏向储蓄阶级。 私人资本主义形式:资本家 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国家 显然,只要保持工业部门低工资状态,资本主义部门的利润 收入增长就高于工资收入增长(见图3)
13
三、现代部门发展分析之一:实际工资和劳动力无限供给
1、在二元经济结构中,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一 定程度上由传统部门的收入水平决定 传统部门收入由什么决定?为什么?
14
传统部门的平均收入等于维持生存所需要的最低费用 (见图1) 因为在传统部门中,一方面存在李嘉图的土地收益递减规 律,另一方面又存在马尔萨斯人口规律,只要人均收入水平超过 维持最低生存费用水平就会刺激人口的增长。结果,传统部门在 人均收入等于最低生存费用水平上达到均衡。
30
2、假设农村存在失业,城市不存在失业 ,忽视经济发展 过程中的城市失业问题。 现代部门在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是否还创造着失业?为什 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