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国历年高考真题汇编 (Word版含解析):西汉与东汉—文化
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4课西汉与东汉__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

解析:选 B。汉代在中央设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和弹劾百官, 在地方设置刺史负责监督郡国长官,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 太守在自行辟召属官时分别受到了御史大夫与刺史的监督,保障 了辟召制度的有效运作,从而出现了材料所述的现象,故 B 项 正确。
5.(2021 年全国乙卷)下面是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
【唯物史观】秦汉采用的不同治国理念及其原因 (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秦通过商鞅变法,国富兵强,统一了 六国,建立了秦朝;秦朝吸取分封制造成春秋战国时期长期分裂 割据的教训,而法家也主张中央集权,反对分封;秦始皇认为只 有实行中央集权,推行酷法,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
(2)西汉初期尊奉黄老无为思想治国。西汉初期,国力衰弱, 经济凋敝;刘邦认为秦亡的根本原因是采用了法家思想,因而吸 取教训,采用黄老无为思想,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解析:选 B。汉初“诸吕”属于外戚,汉高祖去世后,吕后 逐渐控制了朝政,形成了外戚干政、“诸吕之乱”的局面,朝中 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迎立刘恒为帝的重要依据是“太后家 薄氏谨良”,说明这一做法吸取了外戚干政的教训,旨在预防外 戚干政的重演,故 B 项正确。
7.(2021 年山东卷)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
(3)汉武帝时期采用儒家思想治国。政治上的统一,迫切要求 一种为其作出理论解释的学术思想,儒家思想恰好适应了当时社 会的需要;董仲舒的儒家思想,融合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甚至 部分法家思想,更好地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需要。
【对点提升】
1.(2022 年山东烟台三模) 下表所示是部分史籍中关于汉代
“博士”的记载。这说明汉代“博士”的设置( )
3.汉初政治制度 (1)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 (2)地方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汉景帝削减诸侯封地,引发 七国叛乱。
第4讲+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过过过(中外历史纲要上)

还有一种特殊选官②方体式现—封—闭性征的辟特制征:;皇帝 或官府征聘(士阶层)(③由以上荐而举为下主) ,考试为辅
【知识拓展5】屯戍政策
【知识拓展6】对外交往
西汉的屯田,是巩固新拓疆土的重要措 ①对外交往之路
施之一。屯田卒本身,也是边塞防御的手段
陆上:经河西走廊、西域向中亚、西亚延伸。
——《史记•平准书》
豪强膨胀;工商业秩序 混乱;土地兼并严重。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汉书·董仲舒传》
思想不一;黄老之学不 能适应时代需要
(文帝)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
安。(景帝)匈奴五次入边,杀掠人口,动以万
计。
《史记·匈奴列传》
匈奴犯境,威胁边疆
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
——《汉书·食货志》
①现实原因:汉初民生凋敝,百废待兴;
材料二:汉朝延续了秦的很多做法。然而,汉朝之所以能够国
祚长久,得益于它善于通过摸索或者以渐进的方式变通秦的举
措。
——[美]陆威仪《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②前朝教训:秦朝刑法严苛,征发繁重。
汉初的“无为而治”思想(黄 老之黄学老)学强说调:“齐无国为稷而下无学不宫 为的”一,个既派尊别重。自“然黄规”律指,黄反帝对 盲的目学行说动,,传又说主黄张帝发善挥于人养的生主 观并能得动道性成,仙倡(修导身“)待。时“而老” 动指”老“子因的时学制说宜(守”道,、是无一为种), “二积者极糅无合为为”“的黄哲老学之观学。”。
阶段一 先秦至秦汉: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讲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国家治理
——西汉与东汉(前202——220年)
课标要求: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单选题1.儒家学说到了汉代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A.人定胜天B.君权神授C.无为而治D.民贵君轻2.奠定后世中医理论基础的古代医学著作是()A.《黄帝内经》B.《神农本草经》C.《齐民要术》D.《本草纲目》3.汉初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尊奉的是下列哪种思想()A.黄老思想B.法家思想C.儒家思想D.墨家思想4.“辞藻华丽,笔法铺张”下列符合这一体裁特点的文学体是A.楚辞B.汉赋C.乐府诗D.宋词5.下列关于西汉时期刺史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B.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而产生C.皇权空前加强的表现D.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是其主要的职责6.“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
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材料反应的是A.西周的分封制B.西汉的郡国制C.唐朝的藩镇D.元代的行省制7.西汉初年,统治者尊奉黄老之学,文帝景帝时出现了“文景之治”,其表现有A.轻徭薄赋,与民休息B.推崇儒学,罢黜百家C.任用酷吏,打击豪强D.平定匈奴,安定边疆8.两千年来,儒家学说不仅居中国学术思想的正统地位,而且深入基层,成为维系世道人心的社会规范,其主要原因是A.受古代帝王的尊崇与提倡B.普设孔庙,官方定期祭孔C.儒家经典是历代选官依据D.戏剧将忠孝观念普及于民9.汉和帝时期,窦太后临朝,其兄弟窦宪、窦景等,并居机要,掌握实权。
窦氏一门富贵,其子弟亲戚无不飞黄腾达。
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A.皇帝年幼B.外戚专权C.政治腐败D.君主专制10.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
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A.渗入了“天人感应”之道,迎合“君主专政”的需要B.摒弃了神学的思想,主张“王道治国”的理念C.主张无限扩大君权,维护专制统治D.从尊崇“黄老之学”发展到了“格物致知”11.有学者借用数据库方法,统计了两汉时期反映社会观念的一些关键词在汉代代表性文献中出现的次数,取前七位,按从多到少顺序排列:西汉是“道”“义”“礼”“平”“利”“法”“孝”,东汉是“道”“平”“礼”“法”“义”“孝”“信”。
高考历史《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真题练习含答案1.[2024·衡阳市高三二模]从汉高祖到景帝,皇帝宗室被封为诸侯王的共四十六人,王子侯者二十七人,功臣侯者二百四十人,外戚侯者二十五人。
汉初的分封() A.促进了汉初经济恢复B.抑制了豪强地主势力C.维护了国家政权稳定D.埋下了地方割据隐患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对宗室、外戚和功臣进行分封且人数众多,这使得地方势力逐渐增强,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D项正确;宗室外戚享有支配封国食邑的特权,不利于汉初经济恢复,排除A项;材料与抑制豪强地主势力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汉初封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为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排除C项。
故选D项。
2.[2024·辽宁葫芦岛高三一模]汉武帝时始设刺史监察地方,其下无属员,亦无固定治所;至东汉时,刺史除了有固定的治所外,在原有权力基础上兼领地方选举劾奏之权,并逐渐获得地方行政权和领兵权。
这种变化()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体现监察制度的异化C.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D.意味着监察体系完善答案:B解析:据材料“汉武帝时始设刺史监察地方,其下无属员,亦无固定治所;至东汉时,刺史除了有固定的治所外,在原有权力基础上兼领地方选举劾奏之权,并逐渐获得地方行政权和领兵权”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的刺史,负责监察地方,但到东汉时期,刺史的权力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监察职能逐渐演变为地方具有行政权和军事权的地方机构,体现了监察制度的异化,B项正确;刺史在东汉时期权力的上升,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地方权力的转移,不涉及地方行政效率,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监察制度的异化,而非监察体系的完善,排除D项。
故选B项。
3.[2024·南通市高三一模]内、外朝之设源于先秦时期,内朝负责“神事”,处理宗族内部事务;外朝治理“民事”,掌管国家行政事务。
而汉武帝以来,内朝取得了参决机要的实际权力;外朝则变成了执行机关。
2025高考总复习历史高考真题分类汇编: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考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2022天津,1,3分)考古研究表明,在今渤海至泰山之间的海岱地区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鬶、觚等陶质酒器,这种器型的酒器后来也出现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区文化遗址中。
这可用于说明( )A.良渚文化的传承B.红山文化的传承C.龙山文化的传承D.巴蜀文化的传承答案 C2.(2023新课标,24,4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A.公共墓地出现B.农业的产生C.贫富分化加剧D.文字的使用答案 C3.(2021辽宁,1,3分)如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
它体现了( )A.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B.社会组织的复杂C.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D.等级秩序的确立答案 C4.(2019上海,1,2分)学者认为夏已设官职,其史料依据是( )A.文献记载B.甲骨卜辞C.口述史料D.青铜铭文答案 A5.(2021福建,1,3分)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
这反映了( )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答案 D6.(2019天津文综,1,4分)中国很多地区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
图片中的两件青铜器出土于同一地点,该地点位于地图中( )A.①B.②C.③D.④答案 C7.(2019 课标Ⅲ,24,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答案 A8.(2022全国乙,24,4分)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答案 C9.(2020天津,1,3分)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
高一历史必修_中外历史纲要(上)(部编版)_第4课__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解析版

第四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一、单选题1.(2020·全国高考真题)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铸铁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D.国家统一的推动【答案】B【解析】商周的贝币、春秋战国的布币和汉代的五铢钱都是当时流通的货币,在形制方面都体现出便于携带的特征,这种形制有利于商品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说明这些货币形制是商品交易活动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B正确;商周货币是贝壳,春秋战国布币是青铜货币,不属于铸铁货币,排除A;题干设问中要求的是“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要求寻找同一性,C选项中的“审美观念不同”强调的是差异性,排除;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国家并不统一,排除D。
2.(2020·全国高考真题)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
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
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
据此可知,当时角抵()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百姓‘三百里皆观’”“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等信息可知,这时期的角抵表演雅俗共赏,受到不同阶层的欣赏,说明角抵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不同阶层的人都欣赏角抵表演,没有强调对川剧艺术发展的促进作用,A项错误;根据材料“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可知,角抵表演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但不能完整体现材料内容,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角抵表演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没有体现其渊源,无法得出源于民间劳动技能的结论,D项错误。
3.(2020·浙江省高考真题)根据如图所示判断,该冶铁供风形式始于()A.战国B.西汉C.东汉D.元代【答案】C【解析】由图中信息可判断出,这是鼓风冶铁的装置——水排。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解析版)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一、单选题1.据学者研究,西汉初期就同姓诸王与中央政权的关系而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如下表所示。
由此表可知,这一时期分封的同姓王A.加剧了政治统治的腐败B.背离了设置时的初衷C.严重削弱了中央的权威D.不可都视为割据势力【答案】D【解析】解读表格信息可知,西汉初期,同姓的诸侯王的类型比较多样,不单是“反叛型”,且“反叛中央的原因多种多样”,这说明当时的同姓王不全都是割据势力,所以不能把西汉同姓诸王一概视为割据势力,不能一笔抹杀西汉同姓分封制对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积极作用。
故答案为D项。
A项,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政治统治腐败的结论,排除;B项,西汉分封同姓王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从材料来看,绝大多数同姓王“在各自的封国内恪尽职守,为汉藩辅”说明没有背离设置时的初衷,排除;C项,西汉的同姓王不全是割据势力,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而没有削弱中央的权威,排除。
2.下图是《西汉前期形势图》。
由此可知郡国并行西汉初年央地关系:郡县制(中央主导)与分封制(地方主导)并行A.起到了削藩弱国的作用B.是汉承秦制的具体表现C.为地方分裂埋下了隐患D.导致东方六国死灰复燃【答案】C【解析】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其中郡县制是中央主导,而分封制却由地方主导,由于分封制度下王侯的权力较大,中央难以进行垂直管理,这为后来地方分裂埋下了隐患,故C项正确。
材料中的郡国并行制加大了地方的权力,并不是起到了削藩弱国的作用,A错误;秦朝地方实行的是郡县制,B错误;秦朝统一了六国,汉代的该措施并不会导致东方六国死灰复燃,D错误。
3.下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
对比统计图表中中央和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数,可以得出的推论是西汉初年A.中央辖郡政治地位高于诸侯国B.中央政府完全失去对地方的控制C.统治者不赞成实行中央集权制D.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答案】D【解析】由统计图表中“中央辖郡”和“王国辖郡”可以看出都有“郡”,并不能体现中央辖郡的地位比王国辖郡高,故A错误;图表中中央政府所辖郡的数量和人口数均远远少于王国,而这是西汉初年由政府设立郡国并行制的情况,不能说明中央政府已为王国势力控制,中央政府受到王国势力的威胁是在西汉中期汉景帝、汉武帝时期,排除B项;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的西汉,实行郡县制还是封国制,是由中央政府或者皇帝来决定的,故排除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央所辖郡的数量是王国所辖数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但人口数却是王国所辖的二分之一。
《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国历年高考真题汇编(Word版含解析):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国历年高考真题汇编(Word版含解析):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1.(2020江苏卷·2)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A. 恢复前代礼乐制度B.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C. 强调社会等级和谐D. 适应兼并战争需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墨子强调百姓利益,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即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下层平民利益,B 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墨子主要强调广大人民百姓的利益,没有体现要恢复前代礼乐制度的主张,A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墨家学派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不强调社会等级和谐,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社会等级和谐的信息,C项错误;墨家学派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没有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D项错误。
2.(2019·北京高考·12)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风鸟纹刺绣丝绸。
据此可以判断(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答案】A【解析】由材料“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风鸟纹刺绣丝绸”可知东周时期已掌握丝织技艺,产品传播范围广泛,故选A项;丝绸之路是中西交通的起点,丝绸之路起点是长安,排除B项;“没有交往”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生活方式趋同”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3.(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汉与东汉—文化
1.(2019·北京高考·13)《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使得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选C项;材料强调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表现而非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A项;材料强调汉代推崇儒学的原因而非秦朝对儒学的打击排斥,排除B项;《汉书》是官方史书,《史记》是史学家编撰通史的典范,排除D项。
2.(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C
【解析】由材料“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可知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学说都兼采众家之长以适应现实统治的需要,故选C项;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排除A项;秦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奉行法家学说,打破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B项;文化政策是国家对于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制度性规定,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排除D项。
3.(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C
【解析】“五经”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A项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五经”是古老的文献,将其尊为儒家
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C项正确;秦始皇焚书并没有使儒学传统断绝,西汉初年儒家思想得到复苏,故D项错误。
4.(2015·江苏单科·3)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
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
献纳”。
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
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
...的是( )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答案】C
【解析】西汉司马相如是汉赋的代表人物,汉赋辞藻华丽,手法夸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与“武帝时”相符,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表明为统治者服务,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已改变道家的无为思想为积极有为,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赋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5.(2014·上海单科·5)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 )
A.孔子 B.孟子C.董仲舒 D.朱熹
【答案】C
【解析】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生前并没有使儒学成为官学,故A项错误;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儒家学说,他生前也没有使儒学成为官学,故B项错误;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促成了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C项正确;朱熹是生活于宋朝,儒学成为官学在西汉时期确立的,故D项错误。
6.(2014·江苏单科·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答案】B
【解析】对于君与民的关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不同于原始儒学的“民贵君轻”,并未继承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故A项错误;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的主张,君的地位大于民的地位,不再是以民为本,故B项正确;题中的话题主要是原始儒学和董仲舒思想关于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并没有涉及到仁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