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歌行体
李白写诗的体裁

李白写的诗体裁介绍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涉及各种体裁,以下是李白写诗的8种体裁介绍:1.古体诗:古体诗是李白最擅长的诗歌体裁之一,它不受格律限制,形式较为自由,语言通俗易懂,表达生动活泼。
李白的古体诗充满了激情和豪迈之情,如《将进酒》、《庐山谣》等。
2.乐府诗:李白在乐府诗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善于将乐府诗与民间歌谣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音乐作品。
如《静夜思》、《夜泊牛渚怀古》等。
3.律诗:李白虽然不是律诗的开创者,但他的律诗作品却非常出色。
他的律诗讲究对仗、平仄和韵律,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如《登金陵凤凰台》、《望庐山瀑布》等。
4.绝句:绝句是李白非常擅长的诗歌体裁之一,他的绝句作品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如《望天门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5.歌行体:李白的长篇歌行体诗歌气势磅礴、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
6.赋:李白的赋作品不多,但每一篇都很有特色。
他的赋作品多采用象征、比喻等手法,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如《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春夜宴桃李园序》等。
7.词:李白的词作品虽然不是很多,但每一首都非常出色。
他的词作品多写离别、相思之情,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如《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忆秦娥·箫声咽》等。
8.散文:李白的散文作品不多,但每一篇都很有特色。
他的散文作品多写游记、书信、赠序等,语言流畅、意境深远。
如《与韩荆州书》、《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等。
总的来说,李白的诗歌作品涵盖了多种体裁,他的每一篇作品都充满了激情和豪迈之情,展现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文学造诣。
七言歌行的体式与李白歌行的特征

七言歌行的体式与李白歌行的特征关于李白歌行的特征,学者们的论述有不少精辟见解,但总的来说,在全面性和准确性上都有些不足。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对歌行这个概念认识模糊,将它界定过窄,认定为齐梁后具有乐府体调特征的七言古诗而不包括乐府及别的诗体。
依照这样的界定,李白集中乐府卷60多首七言乐府不属于歌行,属于歌行的只有歌吟卷中那30余首七言古诗。
以这样的范围、这样少的作品来分析李白歌行的特征,自然会造成差误。
句式、韵式、修辞手法(指字法、句法、章法)是构成歌行体裁的三个基本要素,加上后出的声律,歌行的体裁特征即体现在这些要素上。
这些体裁要素在歌行发展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形态,它们的结合形式也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体式。
李白的歌行吸收了之前各种歌行体式的特征,接受了各种体式的深刻影响,研究其特征应特别重视与以往各种体式的比较对照,通过比较对照看其如何在吸收、接受中形成有别于前人及时人的体式特征。
一、七言歌行的五种体式从七言歌行发展史考察,唐代之前的歌行体式可以确定为古七言体、骚体、乐府杂言体、齐梁体、赋体等五种。
(一)古七言体。
这里所说古七言体是指齐梁前七言诗的体式,它在句式、韵式上的总体特征是:通篇七言,句句入韵。
这样的七言诗汉代即已产生,除诗外,镜铭和别的七言韵语采用的也是这样的句式、韵式。
古七言体分转韵、不转韵两类。
不转韵一类以汉武帝时《柏梁诗》篇幅较长、出现较早,后人即以其为句句入韵、一韵到底七言诗体体式的代称。
柏梁体还有两个附带特征,一是押平声韵,二是有奇数句,汉魏时柏梁体皆具这两个特征,晋宋后有所改变。
转韵一类出现也较早,转韵句子多少不等,有两句、三句、四句及四句以上的。
两句、三句转韵又称短韵或促句转韵,这样的转韵以二句较多见,东汉张衡《思玄赋系辞》全篇12句,二句一转,以后一些乐府题诗如《乌栖曲》、《东飞伯劳西飞燕》皆通篇如此。
三句转韵最奇特,较少见,东汉王逸《琴思楚歌》(见《古诗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未收)是较早的一篇,全篇15句,三句一转,略早于王逸的崔骃有一首三句一韵七言诗被《太平御览》采辑,可能是三句一转的古七言体的残篇。
李白《蜀道难》原文译文鉴赏

李白《蜀道难》原文|译文|鉴赏李白生性豪放不羁,写诗也喜欢用句式自由、叶韵宽松的歌行体,以便任意驰骋才气,表达胸中起伏多变的强烈感情。
这首《蜀道难》是七言歌行,时而散漫,时而整齐,随心所欲,又舒卷自如。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李白《蜀道难》原文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攀援一作:攀缘)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如此一作:也若此)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译文及注释译文唉呀呀!多么高峻伟岸!蜀道真太难攀登,简直难于上青天。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
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眉山顶端。
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
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
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
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
屏住呼吸仰头过参井皆可触摸,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长吁短叹。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可怕的岩山栈道实在难以登攀!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
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蜀道真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叫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
长歌行是什么类型的诗

长歌行是什么类型的诗《长歌行》是一首中国古典诗歌,属于汉乐府诗,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名篇。
其主旨体现在结尾两句,但诗人的思想又不是简单的表述出来,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撷取出富有美感的具体形象,寓教于审美之中。
长歌行是什么类型的诗《长歌行》的行是一种古代诗歌的体裁,是歌行体的简称。
长歌行指的是以“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
诗的字数和和句子的长度都不受限制。
歌行由南朝宋的鲍照所创,是古代诗歌体裁之一,歌行的音节、格律比较自由,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歌行体。
歌行的篇幅可短可长,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同时歌行的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通常用“歌”、“行”、“歌行”命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
长歌行是谁写的《长歌行》是李白写的。
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长歌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这是作者借乐府古题而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表达的是作者期望尽早建功立业、功垂千古、名留史册的强烈用世之心。
长歌行古诗赏析这是一首劝人珍惜时间的汉乐府民歌。
诗中首先使用了起兴的手法。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青青的葵芽也从土里露出了头。
清晨,青翠的葵叶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
红日东升,太阳无私地散发着光和热,照耀着世间万物,一切都沐浴在阳光的温暖与光明中,万物感激太阳的恩泽,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自然界是这样,人的生命也是这样。
人的青青就像植物在春天充满了活力。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季节,人要努力珍惜时间,吸收阳光雨露,不断成长。
春去秋来,黄叶飘落。
植物过了成熟的季节,枝叶枯萎凋零,慢慢失去了生命的力量。
李白诗歌艺术成就

其次表现在物象的选择上: 其次表现在物象的选择上
他最爱写晶莹透彻、光辉美好之物,如明月、 他最爱写晶莹透彻、光辉美好之物,如明月、 白日、金樽、玉杯、碧草、白露等, 白日、金樽、玉杯、碧草、白露等,给人清纯圣 洁之感。 洁之感。
5、跳跃性的结构 、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如其《宣州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如其《 白也诗无敌 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突如其来,飘然而去, 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突如其来,飘然而去,中 间时空变幻迅速。极好地宣泄自己激越的感情。 间时空变幻迅速。极好地宣泄自己激越的感情。 此外, 行路难》 将进酒》 梁甫吟》 此外,如《行路难》、《将进酒》、《梁甫吟》、 梁园吟》 《梁园吟》。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采石江边一堆土 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明李贽《焚书 李白诗题辞 李白诗题辞》 明李贽《焚书·李白诗题辞》:
“生之处亦荣,死之处亦荣,流之处亦荣, 生之处亦荣,死之处亦荣,流之处亦荣, 生之处亦荣 囚之处亦荣;不流不囚不游不到之处,读其书, 囚之处亦荣;不流不囚不游不到之处,读其书, 见其人,亦荣!亦荣!” 见其人,亦荣!亦荣!
李白奇特想象往往和现实紧密相连, 李白奇特想象往往和现实紧密相连,其对幻 想世界的追求正是对现实世界不满的一种曲折反 如其《梦游天姥吟留别》 古风》十九。 映,如其《梦游天姥吟留别》、《古风》十九。
2、大胆生动的夸张 、
不论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 不论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李白都多用夸 张手法。李白的夸张又善于和新颖的比喻、 张手法。李白的夸张又善于和新颖的比喻、奇特 的想象结合,形成鲜明的形象。 的想象结合,形成鲜明的形象。
简述李白歌行体诗歌的艺术特色 自考

简述李白歌行体诗歌的艺术特色自考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李白歌行体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典型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风格而闻名于世。
它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表现形式,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叙事诗歌,最早出现于汉代,后来在唐代达到了巅峰。
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其歌行体诗歌堪称是其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
歌行体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李白的歌行体诗歌注重形象感受和情感表达。
他巧妙地运用了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他的诗歌中,往往能够看到具体的景物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这种形象感受和情感抒发相互交织,形成了诗歌独特的魅力。
歌行体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较强。
李白的歌行体诗歌往往具有明快的节奏和流畅的韵律,其语言生动活泼,富有音乐感。
他善于运用平仄对仗和押韵,使诗歌更具有韵律美感和节奏美感,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
歌行体诗歌善于运用象征和比喻手法。
李白在其诗歌中常常运用象征和比喻,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思想和情感。
他善于运用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以及寓意深刻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念,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和内涵。
歌行体诗歌还注重节奏的变化和节奏的冲击。
李白的诗歌常常出现节奏的变化和节奏的冲击,通过语言的力度和韵律的起伏来表现诗歌的节奏感和动感,使诗歌更具有生命力和表现力。
李白歌行体诗歌以其形象感受和情感表达、节奏感和韵律感、象征和比喻手法以及节奏的变化和冲击等艺术特色而著称于世。
其诗歌不仅在诗歌形式上有创新,而且在情感表达和思想抒发上更是别具一格,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简述李白歌行体诗歌的艺术特色自考】第二篇示例: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风格独特,堪称璀璨的艺术瑰宝。
他创作的歌行体诗更是其代表作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李白的歌行体诗具有豪放洒脱的风格。
他笔下的景物生动形象,语言豪放直率,情感激昂奔放,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
比如李白《将进酒》中的“结发为乾坤,六翮如浮云”、《蜀道难》中的“危楼高五凤,长安市千门”,这些都展现了他的豁达开朗、奔放激昂的个性和创作风格。
南陵别儿童入京的简介

南陵别儿童入京的简介
《南陵别儿童入京》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歌行体作品。
此诗以直陈其事的赋体为主,同时兼采比兴手法,夹叙夹议,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充分展示了诗人实现抱负的喜悦心情和豪迈自得的心境。
在诗中,李白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自己离开南陵,准备进入京城长安的情景。
他以“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开篇,用秋天的丰收景象来衬托自己内心的喜悦。
接着,他通过“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等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家庭生活的欢乐和温馨。
然而,诗人的内心并不满足于这种平静的生活。
他渴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
因此,在诗中,他表达了“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的决心,表示要尽快赶到京城,向皇帝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
同时,李白也表达了对自己的自信和对未来的乐观。
他以“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为比,暗示自己虽然曾被人轻视,但如今也要像买臣一样,辞家去西边的京城,实现自己的抱负。
最后,他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作结,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信心和豪情。
总的来说,《南陵别儿童入京》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诗篇。
它不仅展示了李白个人的抱负和自信,也反映了唐代士人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以生动的形象和饱满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论李白的歌行体送别诗

1lO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l期论李白的歌行体送别诗王艳花(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兰州730070)提要:李白的歌行体送别诗在形式篇制与思想内容方面具有开拓性。
而艺术表现则多因袭其歌行体的特.点,这类诗对以岑参为代表的后世诗人的送另q诗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李白;歌行体送别诗;岑参中图分类号:12cr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37(2009)01一0110一04李白的诗歌中有一些很特别的作品,这些诗既是歌行又是送别诗,题目多以“××歌(行、吟)送×××”为主要结构的形式出现,王琦注《李太白全集》或归录到“歌吟”一类,如《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鸣皋歌送岑徵君》《鸣皋歌奉饯从翁清归五崖山居》《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金陵歌送别范宣》《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人中京》《赤壁歌送别》;或归录于“留别”一类,如<梦迸天姥吟留别》;或归录于“送”一类,如《白云歌送友人>、《灞陵行送别》。
从诗的功能来看,将这类诗的本质认定为送别诗更为妥帖一些,但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来看这类诗又与一般的送别诗大相径庭,应该说这类诗是歌行与送别诗交叉叠加的产物,为论述方便我们可将这类诗暂且命名为“歌行体送别诗”。
无疑,李白是中国诗歌历史上的最伟大的诗人,几乎在他所能接触到的诗歌创作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多个方面都有创新之功,而这类歌行体送别诗则是李白将其善于创新制奇的天才运用到送别诗写作的结果,是李白对歌行创作进行革新的一个重要尝试。
虽然比起李白浩瀚的诗歌作品来说,留传至今的这十首诗微不足道,但这为数不多的几首诗却仍然证明了一个事实:李白对当时盛行的歌行进行了社会实用功能方面的开拓,也对传统的送别诗进行了体制构思方面的创革。
在李白之前,七言歌行虽已出现,初唐时,卢照邻和骆宾王对七言歌行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们自制新题,创作了许多有律化倾向的传统歌行体,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和骆宾王的《帝京篇》《畴昔篇》等,但这种“××歌(行、吟)送××人”的歌行体送别诗却没有出现,早于李白的其他诗人也无此类作品,然而晚于李白的诗人却创作了大量这类歌行体送别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七言歌行体诗艺术特色浅析杨云超【摘要】李白七言歌行体诗具有三个方面的艺术魅力:首先,李白的七言歌行体诗打破了诗歌创作的固有格式,无所依傍,笔法任性情而变幻莫测,营造出摇曳多姿的神奇世界;其次,李白七言歌行体诗感情一气直下,句式长短变化,音节错落,节奏旋律回旋震荡,突出了气势和力度,使诗歌呈现出豪迈飘逸的风貌;第三,李白歌行体诗展露出独特的艺术个性、非凡的气魄和生命的激情,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李白七言歌行体摇曳多姿豪迈飘逸浪漫主义歌行体诗是一种自由体诗,在汉魏乐府中有很多。
如《有所思》、《东门行》、《病妇行》等,这种歌行体可以是四言、五言,可以是七言、杂言,而唐代歌行则以七言长短句为主,故又称“七言歌行”。
李白从《诗经》、《楚辞》和诸子百家、汉乐府中吸取精华,使歌行体达到完善,句式参差,形式自由,可以任意驰骋思想,使歌行体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出一系列“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
其中《蜀道难》、《将进酒》、《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七言歌行的代表作,《蜀道难》和《梦游天姥吟留别》合成双璧,标志着李白七言古诗的最高成就。
李白七言歌行体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固有格式,无所依傍,笔法任性情而变幻莫测,营造出摇曳多姿的神奇世界。
从其作品《蜀道难》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就可体味出来。
下面我们先看《蜀道难》。
李白一生两次去长安。
第一次是他30岁前后,为了寻求政治出路,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跑到长安,奔走于王公大人之门,结果处处碰壁,甚至遭侮辱。
此后几年,在他的创作中出现一个高潮,《行路难》便是这一高潮的前奏,《蜀道难》是这个高潮的洪峰。
李白经历了第一次政治上的失败,使他第一次从年轻的梦幻中醒来,在金碧辉煌的社会背后看到了它的另一面。
原来,在他眼前一直伸向天边的大道,才是一条崎岖难行的畏途。
于是在一次送友人入蜀时,谈到蜀道艰险之状,触发了他的诗兴,写了《蜀道难》。
诗人开篇面对高入云霄的山路,发出阵阵惊叹:“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连用三个叹词来加强惊叹的语气和感情,又用夸张的手法,说明攀援蜀道的艰难程度,为全诗奠定一个雄浑而豪迈的基调。
为什么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呢?诗人首先从它那茫远的历史面貌及其险峻的地理形式来加以展示,用夸张手法和神话传说来描写蜀道地理形势的险峻:“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为古老的蜀道点缀上一层神奇的色彩,增强了诗的艺术魅力。
下面诗人具体描写蜀道。
诗人用想象的手法写太阳神在太空中运行到这里也得转车而行,翱翔千里的黄鹤也飞不过去,敏捷的猿猴也难于攀援,以此来衬托蜀道的难走。
我们不难想象,人要通过蜀道,一定更为困难。
诗人进一步描写在山巅上行走的艰难情形:青泥岭上山路曲折!走一百步得绕山峦拐很多弯,不仅盘曲,而且高的伸手可以摸到星星,在上面行走连大气也不敢喘,只好坐下来叹息。
这一细节描写把蜀道上的难行具体化、形象化。
接着,诗人渲染蜀道上空寂、苍凉、壮阔的环境气氛:“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空山旷野充满了哀愁。
诗人再次发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更加深了人们对蜀道之难的感受。
接着诗人描写自然场景,揭示蜀道的奇险可怕。
场景由静到动,静态的山峦起伏,连峰接天;动态的急流、瀑布、悬崖、转石配合着雷鸣的音响。
使人惊心动魄,目不暇接,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下面是诗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告诫人们吸取历史教训,警惕战乱的发生。
从而表达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和关切,事实证明诗人的忧虑是对的。
诗人用想象、夸张、神话传说来描写自然形象,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从这首诗看,诗用大量散文化的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九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韵脚富于变化,这种形式的诗更适合表达他那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使《蜀道难》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
和李白同时代的殷璠赞《蜀道难》说:“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见《河岳英灵集》)我们再看一下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这是一首游仙诗。
意境雄伟,表现手法新奇,历来为人传诵,是李白七言歌行体诗的代表作。
这首诗作于天宝四年,是李白离开长安后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
此诗通过描写“梦游”,抒写诗人对名山名水和神仙世界的热烈向往,表达作者鄙弃世俗和蔑视权贵以及追求自由的理想,体现了李白的个性。
诗人通过“梦游”这个特定条件,充分展开想象,叙写了从入梦到醒来的全过程,把写景和抒情巧妙地结合起来。
诗的开头用古代传说中海外仙境———瀛洲的虚无缥缈、不可寻求来衬托天姥山的胜景,其中暗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富有神奇色彩。
越人对天姥山的介绍令诗人对它浮想联翩,于是开始“梦游”。
一入梦,便有不食人间烟火味———诗人竟然在镜湖上空飞行,又值月夜,月光把他的身影投在清澈的湖水中;飞过镜湖,月儿依旧伴着他,直送他到登山的起点———“谢公宿处”。
接着写登山。
本来是险峻的路,但诗人毫不费力,他“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如同飞升一样到了山巅。
这时已是黎明,眼前出现了一幅雄奇的画面: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莽苍的群山。
他又听到了桃都山顶天鸡的啼叫。
这当然不能说是仙境,但已经是接近仙境了,或者说它意味着仙境即将出现。
果然,在诗人“迷花倚石”之际,暮色骤然降临,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巨大的声音震得岩石、泉水、深林、峰峦抖动不已。
至此,仙境已是呼之欲出了,但诗人却忽然将视线转向天上的云、山间的流水及水上的烟雾,出现了瞬间的宁静。
这是为下文蓄势。
接着便是雷电大作,地裂山崩,只听轰隆一声,神仙洞府的石门大开,青色的天空一望无际,日、月、金台、银台交互辉映,是真正的仙境。
这一段写梦境的进一步展开,时徐时疾,波澜横生,使读者目不暇接,恍若身入仙乡。
梦境的高潮是仙人盛会。
因为仙人们是从空而降的,所以先写他们的衣裳和坐骑。
“云之君”即楚辞中的云中君,由于来者甚多,只拿他作代表。
他们都聚集到金银台上来做什么呢?诗人只写了“虎鼓瑟”这样一个细节,其余一切让读者自己去想———读者一定会想到,这是一次幸福、欢乐的盛会,所有的与会者都在那里亲切地交谈,兴高采烈地举杯痛饮,像人世间朋友们欢聚在一起。
二、感情一气直下,句式长短变化,音节错落,节奏旋律回旋震荡,突出了气势和力度,使诗歌呈现出豪迈飘逸的风貌。
七言歌行体诗这种文体自由挥洒,章法可以自由变化,更适合于李白狂荡不羁的个性,诗篇错综变化,波澜壮阔,气势豪迈。
下面我们看一看《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这首诗大约于天宝十二年深秋,李白游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时所作。
在这之前,李白去过幽州,幽州当时在安禄山管辖内,李白亲眼看见安禄山正在为叛乱作准备,李白赶紧离开,想把这事上报朝廷,可当时安禄山深受唐玄宗宠信,李白忧心忡忡,却无计可施,这时诗人来到宣州。
李白虽然远离朝廷,仍心系国家,心中充满忧国忧民之情和报国无门的痛苦。
出使江南的李华路过宣州和李白相遇,二人一同登上谢朓楼,诗人的诗情爆发写成这首诗。
首句用两个对比的长句,诉说自己的烦忧。
昨日和今日相对,“昨日”指国家兴盛时期,这时李白满怀豪情,立志要做一番“济苍生,安社稷”的伟大事业,这一理想还没来得及实现,“昨日”已经消失,令作者痛惜。
“今日”指当时的时光,即国家濒临衰败的时期,李白想报效国家,却得不到信任,令诗人心烦意乱,怎么办呢?“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叔侄二人畅谈,欣赏秋景,也可以消除心中的烦忧。
在畅谈中想到国家的境遇,想起自己的境遇,想起和自己境遇相同的古人,如谢朓,怎能不愁呢?愁的像滔滔不绝的江水,用刀斩也斩不断,只能去远游。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在国难来临时无计可施、忧心烦闷的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七言歌行诗同其他近体律诗、绝句相比,形式自由,长短不拘,包容量大,非常适合李白任意驰骋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李白七言歌行独步当时、辉映百代的原因。
三、歌行中展露出独特的艺术个性、非凡的气魄和生命的激情,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声律风骨兼备”成为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唐诗中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不仅来自国力、开放等时代气象,而且来自开明、先进的政治文化:即科举、尚贤、纳谏。
“进士致身卿相为社会心理群趋之鹄的”,这跟科举考试有很大的关系,跟汉魏以来中国古代知识人的地位大幅度上升有很大的关系,跟全社会崇尚诗歌、崇尚人文、崇尚美有很大的关系,跟唐代国力有很大的关系,这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之象。
只有这样的时代,才会有尽气的精神突出表现。
下面我们看他的《将进酒》。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一年,诗人当时与友人在嵩山做客。
当时作者正是怀才不遇之际,于是满腹的怀才不遇之情借酒兴一发不可收地爆发出来。
诗的开端是两组排比长句,以黄河水起兴,作者对眼前景色很有感触。
自己的青春就像眼前的黄河水一去不复返,满头青丝眼看就要变成霜雪,但还功业未成,不禁悲伤。
只要“人生得意”便没有遗憾,就应纵情欢乐。
这是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思想的体现,也是诗人发泄对朝廷的不满的解脱。
虽然诗人痛苦,但诗人仍对未来充满希望,他积极自信地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句话成为千古绝句,激励后人奋发向上。
酒席间,诗人和朋友边谈边唱。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从诗人唱歌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以我的才能本可以做卿相,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诗人非常愤慨,所以想长醉不愿醒。
这时诗人想起了曹植,并化用他的诗句。
最后诗人酒兴更浓,不惜将宝物“五花马,千斤裘”换取美酒,只图一醉方休,把心中的忧愁统统忘掉。
全诗大起大落,诗情忽悲忽乐,波澜起伏,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四、五、十言句破之,句式参差错综,惟有七言歌行体这种体制才能令作者把自己的矛盾心理和人生境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李白的七言歌行诗大都是浪漫主义名篇,使用了想象、夸张、神话传说等表现手法。
如《蜀道难》中有关蚕丛鱼凫开国、五丁壮士的描写都富有神奇色彩,从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连峰去天不盈尺”般的夸张手法,使诗篇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蜀道难》和《梦游天姥吟留别》合成七古双璧,代表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也标志着他七言古诗的最高成就。
在《蜀道难》中,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的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
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