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课文练习(有答案)精品资料

出师表课文练习(有答案)精品资料
出师表课文练习(有答案)精品资料

出师表课文练习(有答

案)

第24课《出师表》习题集

第24课《出师表》

一、字音:

崩殂.(cú)疲弊.(bì)不懈(

.. xiè)陛.下(bì)恢弘.(hóng)忠谏.(jian)

菲薄

..yī)以遗.(wèi)陛下

..(feǐ)( bó)陟.(zhì)臧否

..(zāng)(pǐ )攸.(yūu) 费祎(

裨.补(bì)猥.( wěi )自枉.(wǎng)屈夙.(sù ) 庶.(shù )竭驽.(nú )钝咎.(jiù)咨.诹.(zī)(zōu)昭.(.zhāo)遗诏.(zhào)攘.除(rǎng)

二、字词归纳:

1、一词多义

益:①有所广益.(好处)②斟酌损益.(增加)

效:①恐托付不效(奏效、实现)②讨贼兴复之效(任务)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实现)

行:①性行淑均(行为)②必能使行阵和睦(行列)③然后施行(实行)

为:①俱为一体(判断动词②举宠为督(动词,做当)

能:①先帝称之曰能(能干,有能力)②必能使行阵和睦(能够)

道:①中道崩殂(道路)②咨诹善道(办法)

论:①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判,判定)②每与臣论此事(议论,谈论)

然①然侍卫之臣(但是 ) ②然后施行(这样)

以①以光先帝遗德(来 ) ②不以臣卑鄙(因为) ③咨臣以当世之事(用 ) ④寄臣以大事也(把) ⑤以塞忠諌之路也(以致)

遗①以光先帝遗德(遗留 ) ②以遗陛下(给予)

所以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原因)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

每①每与臣论此事(每逢每当)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常常)

感激①由是感激(感动,激动)②臣不胜受恩感激(感谢)

无①若无兴德之言(没有)②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不论)

2、古今异义

1感激古:感动激奋今: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产生好感

2痛恨古:痛心遗憾今:非常憎恨、

3开张古:开放,不闭塞今:商店设立后开始营业

4卑鄙古: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言行)恶劣、不道德

5晓畅古:精通,熟练今:明白通达

6涕古:鼻涕和眼泪今:鼻涕

7驱驰古:奔走效劳今:驱车赶马

3、词类活用

此皆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作动词亲近远离

北定中原名词作状语向北

恢弘志士之气恢弘:这里指动词,意思是发扬扩大。

庶竭驽钝驽(劣马)钝(刀锋不锋利)比喻才能平庸,是诸葛亮自谦的话。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

深入不毛:名词用作动词,长苗,长庄稼。

优劣得所:形容词作名词,指能力强的与能力弱的人(好的差的)

攘除奸凶:形容词用为名词奸邪凶顽的人

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形容词用为动词怠慢

4、通假字

裨补阙漏通“缺”缺点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通“拣”挑选,选拔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还有

三、重点句子翻译

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现在天下分为魏蜀吴三国,蜀国困顿衰弱,这确实是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了。

2、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的美德,发扬光大有志向之人的志气。

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不应该随便小看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至堵塞忠臣劝谏的美德的道路。

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皇宫和朝廷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俯中而不同。

5、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他们都是善良、诚实的人,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

6、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的地方,得到更多的好处。

7、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和睦,好的和坏的各得其所。

8、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旺发达的原因。

9、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这些事,未曾不对桓、灵帝叹息,感到痛心遗憾的。10、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也

他们都是坚贞善良,能以死报国的忠臣。

1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和忠诚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

1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只愿在乱世当中苟且保全性命,不谋求在诸侯当中出名做大官。

1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东吴。

四、课文理解及默写:

1 、本文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诸葛丞相集》本文作者是诸葛亮出师北伐的对象是曹魏表是什么样的文体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事的一种文体(以注释为准)南宋诗人陆游高度评价这篇表文,说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 、文中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臣指诸葛亮。

3 、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所提建议中最重要的是亲贤远佞三条建议用文中的话回答是开张圣听、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

4、全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报先帝,忠陛下。

5、写出三个出自本文的成语妄自菲薄三顾茅庐作奸犯科。

6、写出与诸葛亮有关的事件至少3个舌战群儒挥泪斩马谡三气周瑜七擒孟获

7、下边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请写出对联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排八阵(摆设八阵图)六出(六出祁山)七擒(七擒孟获)三顾(三顾茅庐)东和(东和孙吴)北拒(北拒曹魏)

8、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像诸葛亮那样忠心报国的文臣武将,请从语文或历史教材中列举出两个名人并写出他们留传下来的名言或者事迹。

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马援马革裹尸;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甲午海战壮烈殉国等。

9、文章13次提到先帝,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勉励后主刘禅光先帝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之大业。

10、《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1、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2、写出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

13、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4、上级任命郑兴为厂长,以拯救濒临倒闭的工厂,人们说郑兴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用《出师表》中的名句填写)

15、《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出师表》中与这句语义相仿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6、《出师表》中诸葛亮在自叙本志和追述先帝知遇之恩时写下的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插入了一段对往事的回忆,说明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他认为只要对“贞良死节之臣”“亲之信之,就将带来一个好的结果,在文中表明这个重要结果的诗句是: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8、人的一生中如何做人?作家长的该如何教育孩子做人?刘备教育刘禅的话给我们很好的启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五、经典语段阅读:

(一)、阅读课文1-5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

()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

..()之

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

..(),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

()开张

..()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

..()志士之气;不宜

妄自菲薄

....(),以塞.()忠谏之路也。

....(),引喻失义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及为忠善者,宜付...():若有作奸

..()犯科

()有司

....(),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

()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

..(),是.

..(),志虑忠纯

以.()先帝简拔

..()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

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

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均

..()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

..(),晓畅

“能”,是以

..()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

之,必能使行阵

....()也。

..()和睦,优劣得所

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

汉所以倾颓

..()于桓、灵....()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

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

..()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1、(死亡)

2、(贫穷衰弱)

3、(确实)(时刻)

4、(松懈)

5、(忠诚有志)

6、(原来)(优待,厚遇)(打算,想)

7、(应该)(扩大)

8、(发扬光大)

9、(发扬扩大)10、(随随便便看轻自己) 11、(称引,譬喻)(适宜,恰当)12、(堵塞)13、(都)、(提升)(处罚)(表扬)(批评)、(偏义复

词,不同) 14、(做奸邪事情)(范科条法令) 15、(交付)(主管部门)(受罚)(受赏)16、(显示)(公平严明)(治理)17、(应该)18、(善良诚实)19、(忠贞纯正) 20、(所以)21、(选拔)(给予)22、(我) 23(都)(询问) 24、(补救)(缺点)(疏漏)25、(善良公正) 26、(精通)27、(因此)(推举)28、(军队)(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29(亲近)(疏远)(倾覆衰败的原因)30、(痛心遗憾) 31、(坚贞可靠能够已死报国)32、(计算)

(二)地毯式阅读:

1、第2段中,作者认为该“刑”的是“作奸犯科”的人,该受赏的是“为忠善”的人。

2、在第一段中作者指出蜀汉面临的不利条件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有利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这种有利的主观条件是因“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形成的。劝诫后主应该开张圣听目的是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3、“众议举宠为督”的原因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4、愿陛下亲之信之在文中的具体表现是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阙漏,有所广益。/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由此带来的好的结果是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5、第5段中与“贤臣”意义相近的词语是贞良死节之臣文中的“先汉”指的是西汉,后汉指的是东汉。“内外异法”“内”指宫中,“外”指府中。第3、4段分别从内政和军政两个方面作了安排。

6、文中提到的“亲贤臣”相当于我们今天选拔人才时常提到的任人惟贤这一成语。

7、“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贞良死节的意思是(坚贞可靠,能以死报国),中国历史上(文天祥)(岳飞)就是贞良死节之臣的例子。

8、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兴衰之理,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要亲贤远佞。

9、“每与臣论此事”中的“此事”指先汉兴后汉衰的历史事实及原因。

10、文章开篇提到先帝的作用是?警示后主要奋发有为。

(二)、阅读课文6-7段,回答下列问题:

⑥臣本布衣

....(),躬.()耕南阳,苟全

..()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

()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

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

..()先帝以驱驰

..(),遂许

后值.()倾覆

..()二十有..(),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

一年矣。

⑦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

..()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

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

....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

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进尽忠言,则攸

..()也。至于斟酌损益

之、祎、允之任.也。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1.(布衣)(亲自)

2.(苟且保全)

3.(闻名显达)

4.(身份卑微,见识短浅)

5.(辱,降低身份)(委屈自己)

6.(感动,激动)

7..(于是)(答应)(奔走效劳)

8.(适逢,恰巧遇上)(严重挫折)

9.(那时以来)10.(临死)(托付)(把) 11.(早) 12.(实现)(损伤)13.(长草的地方)(全军) 14.

(希望)(用尽)(平庸的才能) 15.攘除奸凶

....(铲除,排除)(奸邪凶恶的人)16、(报答)(忠于)17、(职责和本分)18、(除去)(兴办,增加) 19、(责任)

(二)、地毯式阅读:

1、表现诸葛亮淡泊名利的是(出山前志趣),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表现诸葛亮追随先帝创业万般艰辛的句子是(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句话也概括了作者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2、遂许先帝以驱驰的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3、出自第六段的成语是三顾茅庐它的今义是诚心诚意地一再邀请同样是这一史实,侧重于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不易则说成是三请诸葛亮现在多用于比喻某些人故意摆架子。和上面的史实有关的另一个成语是初出茅庐,不过它的含义不是赞扬,而是比喻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4、白帝城托孤对应的句子是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5、北伐的前提条件是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北伐的目标是(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文中指什么)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6、提建议的目的是提建议的目的是1、稳定后方,使北伐无后顾之忧 2、为汉室之隆

7、先帝把重任托付给诸葛亮的原因是谨慎才智过人忠心。

8、文中先帝的殊遇指三顾茅庐使之出山效命,危难之时使之担任丞相位极重臣

9、与刘备相关的两件大事指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

10、“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诗中涉及的典故是三顾茅庐老臣指诸葛亮

11、6、7段文字回顾了对诸葛亮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可以分别概括为(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和(白帝城托孤),他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12、“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文段中具体指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者受命以后,为什么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3、文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4、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对应的一句话是臣本布衣,躬耕与南阳。

(三)、阅读课文8-9段,回答下列问题:

⑧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

..

()雅言

..()受恩感激!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

⑨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1.(责任)(实现)

2.(追究)

3. (怠慢)

4.(表明,显扬)(过失)

5.(询问)(好的)(道理)

6.(观察并采纳)(正言)(受不住)

7.(面对)(涕泪)(交流)

(二)地毯式阅读:

1、“深追先帝遗诏”与前文“盖追先帝之殊遇”相照应。

2、作者在结尾委婉的提出了对幼主的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言辞恳切。表达作者感恩图报的感情的句子是: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3、陛下亦宜自谋的目的是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4、第⑧段中与“奖帅三军,北定中原”相照应的句子是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与“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相照应的句子是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与“开张圣听”相照应的句子是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5、在先帝的遗诏中有一句名言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6、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围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作好分内的事”来回答即可。(共3分,结合原文内容1分,能围绕“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等中的任意一个角度来谈自己受到的影响即可得2分)

六、中考链接

[甲]先帝知臣谨慎,……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节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

7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托付②庶竭驽钝,攘除

..奸凶铲除

③思惟北征,宜.先入南应该④今贼适.疲于西正好,正逢

8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古今相同的一项是:(B)

A.先帝知臣谨慎

..,以奉先帝之遗愿 D.每有会.

..,鸡犬相闻 C.故冒危难

.. B.阡陌交通

意.,便欣然忘食

8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B.以奉先帝之.遗愿

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辍耕之.垄上

C.而.议者谓为非计 D.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水落而.石出者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82.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就是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②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两天才吃一顿饭。

83.纵观甲乙两段内容,简要概括诸葛亮请求兴北伐的三个理由(3分)

①是自己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和忠于陛下的职责;②南方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

③敌方受到东西方威胁,正处于疲惫之时。

五.相关链接:

(一)相关故事

空城计、七擒孟获、草船借箭、舌战群儒、摆八封阵、三气周瑜

(二)相关俗语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事后诸葛亮,.不出茅庐知三分天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即生瑜,何生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三)相关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赤壁之战三足鼎立作奸犯科欲擒故纵如鱼得水思贤如渴七擒七纵龙盘虎踞空城计集思广益苟全性命伏龙凤雏汉贼不两立妄自菲薄三顾茅庐

(四)关於诸葛亮的歇后语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著想诸葛亮招亲——才重於貌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出师表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出师表》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实词: 1、中道崩殂 ..(。崩,。殂,) 2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这里是“”的意思) 3、追.先帝之殊遇 ..()(,) 4、以光.先帝() 5、恢弘 ..志士之气(动词,。也作“恢宏”) 6陟罚臧否(陟,。臧,。否,。) 7、付.有司论其刑.赏(,)() 8、以昭.陛下平明 ..之理.(昭,。)(平,公平。明,明察。)(理.) 9、简拔 ..以遗.陛下()() 10先帝不以臣卑鄙 ..(,) 11、猥.自枉屈 ..(辱,这里是的意思)() 12、由是感激 ..()..() 13、遂许先帝以驱驰 14、斟酌损益 ..(损,。益,) 15、咨诹.善道() 二.一词多义: 益:有所广益.()斟酌损益.() 遗:以光先帝遗.德()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效:恐托付不效()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行:性行淑均()必能使行阵和睦() 为:俱为一体(判断动词,)举宠为督(动词,) 能:先帝称之曰能()必能使行阵和睦() 道:中道崩殂()咨诹善道() 遗:以光先帝遗德()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每与臣论此事() 三.重点语句翻译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译: 2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 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译: 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译: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译:

6、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译: 7、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译: 8、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译: 9、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译: 10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译: 四课文理解 1.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最重要的一条是什么? 2“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共13次提到先帝刘备,他的用意是什么?. 4..文中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述两汉的历史教训?写出相应的句子。 5.诸葛亮受命以来怀着怎样的心情并采取了怎样的行动来报答先帝的?(用原文回答)。 心情: 行动: 6从作者回忆的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三件往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其怎样的情感? 7结合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8、先帝将重任委于诸葛亮的原因有哪些? 9《出师表》情词恳切,有不少脍指标炙人口的名句,请写出你欣赏的一句。结合文章内容,说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10、下面是杜甫的一首七律《蜀相》,诗中哪些句子的意思与文章意思是一致的?请把它摘录到横线上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1、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2分)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12回忆全文内容,从诸葛亮对刘禅“宜开张圣听”、“不宜偏私”、“宜自谋”、“不宜妄自菲薄”、“亲贤臣,远小人”的谆谆教导中,你悟出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出师表》教学设计评价

《出师表》教学设计评价 《出师表》教学设计评价1 《出师表》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出师表》在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六单元,该单元的课文大部分选自历史著作,学习这些*不但可以增长历史知识,还可以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出师表》就文体来说,是一篇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表,情词恳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叙事,表达流畅而自然,言辞中肯而声情并茂。主要让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理清君臣职分,表达竭诚图报的心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实在不可多得。教学应该学生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体会到诸葛亮的“表”情达意。 二、学情分析:

本次执教的班级是九年级7班,九年级的学生对于古文的学习与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也积累了相当的古文词汇,但*较长,文言词汇居多,理解起来也不太容易。九年7班的学生平时上课较为活跃,但缺乏思考,看过《三国演义》的学生寥寥无几,对诸葛亮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微,因此对于让学生体会诸葛亮这篇《出师表》所流露出来的真挚感情有一定的难度。 本节课是第三课时,前面两课时已经把课文的注释基本疏通了,这是为了让学生更地理解课文,分析诸葛亮是如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内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含义。 2、了解课文写作背景,了解诸葛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表现手法。 3、感受诸葛亮质朴无华、精炼恳切的语言风格,感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格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感知*内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含义。

《出师表》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出师表》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一12题。(15分) [甲]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白帝城)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献出)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侍奉)之如父。” 9、选文[乙]具体说明了选文[甲]中的哪句话(用原文回答)?并简要概括选文[乙]的内容。(2分) 10、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4分) 夙夜忧叹夙夜:庶竭驽钝驽钝: 属以后事属:若嗣子可辅辅: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对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的目的,有如下几种看法,最正确的一种是()(2分) A.向刘禅表示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 B.此文写在他北伐之前,所以目的是让刘禅治理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伐,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 C.让刘禅做到亲贤远佞,修明政治。 D、此“表”开头就写蜀国形势危急,让刘禅修明政治,治理好国家,其目的只在挽救蜀国的危难。 13、读了这两段文字,联系你所了解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评价。(只谈一点即可)(3分) _ 参考答案: 9、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或: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诸葛亮受遗诏。 10、①早晚②比喻才能平庸③通“嘱”,托付④辅助,协助 11、①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②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统一全国。 12、B13、略(示例: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古代忠良的代表,人臣的楷模)

出师表教材分析

《出师表》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今天我要说的:是由家喻户晓的诸葛亮写的《出师表》该课出现在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六单元,该单元的课文大部分选自历史著作,学习这些文章不但可以增长历史知识,还可以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出师表》是一篇情辞意切、感人肺腑,让人赞不绝口的文章作者通过表文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贞,三条建议,既是安定后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正理叙述生平及出师北伐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更是慷慨深沉,动人心魄真正为蜀汉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以及本课的实况和学生的实际特制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 ②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③积累名言警句,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②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事,以情动人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和愿望, ②领会诸葛亮对“蜀国”的忠诚,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立志做社会上用的人 三、教学重点 ①背诵全文 ②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难点 ①理清文章的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②如何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说教法 一.学情分析 学生的文言文基础仍需增强;学习语文的观念、方式、方法较落后;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较弱,语文的素养较低。 二.学法指导 1.朗读法:本文情辞恳切,动人肺腑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言停顿,读出层次感,读出情感古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尤其象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读的作用就非同一般了 2.讨论法:关于文句的疏通,文意的理解,应由学生自主解决,生生互动,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培养协作的精神 3.探究法:提供有关本文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发现问题,查找答案,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从探究中找出乐趣 4.“传授——接受”法与以上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传授——接受”法是传统的教学法,但一堂课与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这样可以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 5.教具准备:多媒体、VCD光盘、三国形势图 6.课时安排:3课时 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情趣特设如下之学法:

人教版《出师表》原文及课下注释

出师表1 先帝2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3,今天下三分,益州4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5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6,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7,以光8先帝遗德,恢弘9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10,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11府中12,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13。若有作奸犯科14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15,以昭陛下平明之理16,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17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18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19,是以先帝简拔20以遗21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22,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23,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24,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25。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26。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27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28,此悉贞良死节之臣29,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30,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31,猥32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33。后值倾覆34,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35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36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37,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38,深入不毛39。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40,攘除41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42,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43,以彰其咎44;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45,察纳雅言46。深追先帝遗诏47,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诸葛丞相集》(江苏广陵古籍刊印社1990年版)。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2先帝:指刘备。 3崩殂(cú):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4益州:这里指蜀汉。 5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6殊遇:优待,厚遇。 7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 8光:发扬光大。 9恢弘:这里是动词,意思是发扬扩大。也做“恢宏”。 10引喻失义:讲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义,适宜、恰当。 11宫中:指皇宫中。 12府中:指朝廷中。

《出师表》试卷及答案

《出师表》阅读训练题 一、文学常识 1、作者:是三国国、。字,号 ,谥号,后世称其为。 2、表:。 二、给加点字注音 妄自菲.( )薄崩殂.( ) 陟.()罚臧否.() 性行.()淑均长.()史猥.()咨诹.()善道 三、通假字 1、必能裨补阙漏通,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通, 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通, 四、古今异义词 1、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今: 2、由是感激感激古:今: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古:今: 4、诚宜开张圣听开张古:今: 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古:今: 五、一词多义 1、遗(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 (2)深追先帝遗(yí)诏() 2、效(1)恐托付不效。() (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六、重点词语解释 1、遂许先帝以驱驰 ..() 2、当奖帅 ..三军() 3、臣本布衣 ..:() 4、躬.耕于南阳() 5、后值倾覆 ...值:()倾覆:()6、以光.先帝遗德() 7、恢弘 ..志士之气() 8、引喻失义.() 9、宫中府中 ....宫中:()府中:()10、论其刑.赏()1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开张圣听 ..() 12、陟.()罚.()臧.()否.() 13、夙夜 ..忧叹() 14、庶竭驽钝 ..() 15、攘除 ..奸凶() 16、以彰.其咎() 17、则责攸之、依、允等之慢.() 18、以咨诹 ..善道() 19、察纳雅言 ..() 20、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21、作奸犯 ...科.() 22、猥.自枉屈() 七、理解性默写 1、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1分) * 。 2、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 * 。 3、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 * 4、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5、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6、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 是:。7、《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一致。 8、《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 。 9、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10、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 ; 11、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 ②;③ 12、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

《出师表》课文分析

《出师表》课文分析 一、分析第一自然段: 1、文中哪些句子指出了我们蜀国的不利条件和有利条件。 答:不利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有利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2、造成属国有利条件的原因是什么? 答: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3、作者向陛下提出了什么建议?提出这个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答:开张圣听(广开言路)。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4、不“开张圣听”的后果是什么? 答:以塞忠臣进谏之路也。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5、“不宜偏私”的原因是什么? 答: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6、此段作者最担心的是什么? 答:内外异法(出现赏罚不明的情况)。 7、作者认为如何避免出现“内外异法”? 答:不宜偏私。 8、此段,诸葛亮又向陛下提出了什么建议?目的是什么? 答:赏罚分明(内外同法)。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三、分析第三、四自然段: 9、作者向陛下推荐的文官武将的标准有什么不同? 答:文官:着眼于思想品德;武将:赞赏德才兼备。 四、分析第五自然段: 10、“每与臣论此事”这句话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 答: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自己话:先汉兴,后汉衰的历史事实及原因。 11、此段作者又向陛下提出了什么建议?最终目的是什么? 答:亲贤远小。目的: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自己话:实现兴复汉室的大业)。 12、结合3、4、5段的内容,作者认为“愿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是什么?答:(1)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2)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五、分析第六自然段: 13、“由是感激”中的“是”指的是什么? 答: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14、能够体现“临危受命”的意思是那一句? 答: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5、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目的是什么? 答:内容:述身世,讲经历; 目的:以表明诸葛亮竭忠尽智,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让后主刘禅明白先辈创业之艰难。

出师表原文

出师表 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本文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诸葛丞相集》。表,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段义: 1、提出第一条建议:“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2、分析了当前的不利形势和有利形势。(用原文回答) (第二自然段)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zāng)否(pǐ) 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

使内外异法也。 本段段义:提出第二条建议:“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严明赏罚) (第三自然段)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此皆良实, 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zī) 之, 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本段段义:推荐文臣。人物:特点:作用:(用原文回答)(第四自然段)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 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 行(háng)阵和睦,优劣得所。 本段段义:推荐武将。人物:特点:作用:(用原文回答)(第五自然段)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 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 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本段段义:提出第三条建议:“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ning)(第六自然段)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尔来二十有(yòu)一年矣。 本段段义: (1)自述生平,表达感恩图报之情。 (2)本段表达作者志趣过人的句子和流传的千古名句各是哪句?(用原文回答)(3)本段中至今还运用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完整版)《出师表》练习题及答案详解

《出师表》练习 (一)、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①涉罚臧否()②中道崩殂()③以遗陛下()④行阵和睦() 2.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①以光先帝遗德()②引喻失义()③察纳雅言()④性行淑均() 3.为下列句子中的“以”选择恰当的义项。 A.用B.以致C.用来D.因为 ①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光帝之灵() 4·下列句子读法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咨臣/以当世之事B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D.亲/贤臣,远川。人 5.按要求用原句回答: ①《出师表》中揭示汉代兴衰的句子是_______ ②《出师表》中写出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_______ ③《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 6.对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的目的,有如下几种看法,其中最正确的一种是() A.向刘禅表示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 B.此文写在他北伐之前,所以目的是让刘禅治理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伐,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 C.让刘禅做到亲贤远佞,修明政治。 D、此“表”开头就写蜀国形势危急,让刘禅修明政治,治理好国家,其目的只在挽救蜀国的危难。 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顾臣于一广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鸯钝,拔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巨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出师表》》答案

《出师表》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体味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 3.学习分析人物性格,学会从小事中悟出一定道理,见微知著 二.文言文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 1.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疏漏。) 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整数后的零头) (二)古今异义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古义:时今义:指四季中的秋季) 2.诚宜开张 ..圣听 (古义:扩大今义:指商店开张营业) 3.引喻失义. (古义:适宜,恰当今义:正义,意义) 4.陟罚臧否. (古义:恶,坏,批评今义:表示否定) 5.先帝不以臣卑鄙 .. (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义:指品质恶劣) 6. 庶.竭驽钝 (古义:希望,期望今义:众多) 7. 未尝不叹息痛恨 ..于桓、灵也 (古义:痛心遗憾今义:十分憎恨) 8. 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 (古义:平民今义:用布做的衣服)(三)词类活用 1.以光.先帝遗德: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2. 恢弘 ..志气之气:形容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3.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 4.此皆良实 ..: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5.攘除奸凶 ..: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四)一词多义 1. 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深追先帝遗诏(遗留) 2.所以:此臣所以报先帝(用来……的)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原因) 3.以: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表结果,以致) 以光先帝遗德(连词,表目的,用来)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连词,表原因,因此) 受命以来(连词,表顺承,而)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2)此皆良实(“皆”表判断)(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也”表 判断) 2.倒装句 (1)苟全性命于乱世(介宾结构后置,即“于乱世苟全性命”)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宾结构后置,即“故临崩以大事寄臣也”) 三.文章主旨 《出师表》以“形势”震动对方,以“情感”感动对方,以“措施”教导对方,以“事业”激励对方,情深意厚,一直为世人所称道。 四. 课内精读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死),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凋敝),此诚(确实)危急存亡之秋(时候)也。然侍卫之臣不懈.(懈怠)于内,忠志之士忘身

《出师表》《诫子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古诗文阅读(9~14小题,共16分)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 【乙】夫君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①,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②则不能励精,险躁③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④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①广才:增长才干。②淫慢:放纵懈怠。③险躁:轻薄浮躁。④意:意志。 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后值倾覆:()(2)遂许先帝以驱驰:()(3)静以修身:()(4)悲守穷庐:()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1.用“/”划分朗读节奏(各划一处)。(2分) (1)咨臣以当世之事 (2)险躁则不能治性 12.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乙两文都是诸葛亮脍炙人口的名篇。甲文集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忠心可鉴;乙文则循循善诱,谆谆教诲,期待殷切。 B.甲文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刚柔相济,富有音韵美;乙文则以骈句为主,句式对称,整齐和谐,富有韵律美。 C.甲文内容丰富,情深辞切,追述先帝的知遇之恩,启发后主励精图治;乙文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 D.甲文可以看出作者心忧汉室,劝后主广开言路,纳谏治国;乙文体现作者情操高洁,教育儿子修身养性,淡泊明志。 13.乙文中“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有着强烈的画面感,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赏析“驰”和“去”两个字的表达效果。(2分) 14.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几乎是神的化身。你了解的诸葛亮还具有哪些可贵品质?他的这些品质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请任写两点谈启示)(2分)

出师表原文及翻译一句原文句翻译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然而朝中官员在首都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面舍生忘死,是因为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厚待,想要在陛下身上报恩啊。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啊!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如果有作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做了好事对国家有贡献的,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朝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侍中侍郎敦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他们的志向和思虑都忠诚纯正,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我以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实行,就一定能够补救缺点,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过去任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能干,所以大

出师表阅读以及答案

出师表阅读以及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出师表 诸葛亮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1)猥自枉屈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咨诹善道诹: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彰其咎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臣所以报先帝所以:________________

2.将文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2段“临崩寄臣以大事”中的“大事”具体指什么?从作者回忆的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三件往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其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降低身份(2)询问(3)表明,显扬(4)……的原因 2.我在战事失败(或兵败)的时候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受到委任。 3.白帝城(刘备)托孤;兴复汉室;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效忠(报答)刘备父子之情。 (意对即可)

出师表(精品获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22出师表 1.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写作脉络。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作者简介: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背景简介: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立。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2.在朗读的过程中,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3.教师点拨特殊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②由是感激 ..(古义:感奋激发;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③未尝不叹息痛恨 ..于桓、灵也(古义:感到痛心、遗憾;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 ④开张圣听(古义:扩大;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 【一词多义】 ①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深追先帝遗.诏(遗留) ②效:恐托付不效.(奏效,成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功效) ③所以:此臣所以 ..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

出师表课文

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quē)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

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注释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2出:出征。 3师:军队。4先帝:这里指刘备。 5创:开创,创立。 6业:统一中原的大业。 7而:表转折。 8赏:受赏。 9刑:受罚。 10中道:中途。 11崩殂(cú):死。崩,古代称帝王、皇后之死。殂,死亡。 12益州疲弊:指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益州,这里指蜀汉。疲弊,人力疲惫,民生凋敝,困苦穷乏。 13三分:天下分为三个国家(即魏、蜀、吴三国)。 14此:这。 15诚:确实,实在。 16之:结构助词,的。

有关《出师表》阅读理解及答案

有关《出师表》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选文,完成9~13习题。(17分)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选自《出师表》) 【乙】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①废廖立、李严②於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③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④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允,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⑤等岂可不仰慕及之? 【注释】①表:指上表建议。②廖立、李严:蜀汉之臣。③左衽: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而亡国。④陈寿:西晋人,著有《三国志》。⑤卿:古代君对臣的称谓。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志虑忠纯:____(2)悉以咨之:______(3)严闻亮卒:______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太宗谓房玄龄等曰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B.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C.立闻亮卒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D.发病而死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泰》)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诸葛亮为丞相,甚平直。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 13.【乙】文中哪句话最能诠释诸葛亮提出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主张?(请和原文答复)(3分) 参考答案: 9(1)忠实 (2)商议,询问 (3)听到,听说 10.B 11(1)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给陛下(使用)。 (2)诸葛亮做丞相,非常公平正直。 12.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允 13.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出师表》及答案

《出师表》练习及答案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琴,北定中原,庶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被之、伟、允之任也。愿陛下托巨以讨绒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彼之、伟、允等之慢,以澎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谁善道,察纳稚言,深追先帝遗招,臣不胜受恩感激。 19 .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 .夙夜优叹(早晚) B .深人不毛(不长草的地方) C 当奖率三军(军队的统称) D .至于斟酌损益(革除) 2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译文:希望您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取得成效,就请惩治我失职的罪过。 21 .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B) A .恐/托付不效 B .深追先帝/遗诏 C .臣/不胜受恩感激 D .进尽/ 忠言 22 .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文中指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选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韦、允之任也。 9、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1)咨:(询问)(2)夙:(早上)(3)攘除:(排除,铲除)(4)损:(减少)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2)遂许先帝以驱驰。于是答应先帝,愿意为他奔走效劳。 11、概括选文第一段的主要内容。自叙本志及先帝“三顾草庐”之恩。 12、结合选文分析先帝将重任委于诸葛亮的原因有哪些?(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11解释文中划线的字。秋(时)报(报答)光(发扬光大)塞(阻塞、堵塞) 12“开张圣听”的意思是扩大圣明的听闻,“引喻失义”的意思是说话不恰当 13翻译“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的美德,发扬扩大忠志之士的气节。 14第一段话作者分析了当时蜀汉所处的形势,既指出了不利的客观条件,又指出了有利的主观条件,并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作者认为如果不这样做的后果是。以塞忠谏之路 48、选出诵读时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C)(1分) A、苟全 /性命于乱世 B、先帝不 /以臣卑鄙 C、受任 /于败军之际 D、至于斟酌 /损益 50、“先帝之殊遇”体现在哪里?请把它归纳出来。①三顾茅庐。②临危委重任。③临崩寄大事。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讳、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下列各组短语中,加点词词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B) A.深入不毛——吹毛求疵 B.庶竭驽钝——声嘶力竭 C.兴复之效——东施效颦 D.咨诹善道——道听途说

《出师表》课文详解

《出师表》课文详解 1.先帝【指刘备】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中途去世。崩殂:古代称指帝王之死。】;今天下三分,益州【指蜀汉地区】疲弊【民力贫弱困乏】,此诚【实在、果真】危急存亡之秋【时】也。然侍卫之臣不懈【懈怠,放松】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边疆】者。盖【副词,推断原因】追先帝之殊遇【特殊待遇】,欲报之于陛下【对皇帝的敬称,指刘禅。】也。诚宜开张【扩大】圣听【圣明的听闻】,以【用来】光【发扬光大】先帝遗德,恢弘【扩大、发扬】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轻视,看不起】,引喻【称引、譬喻】失义(恰当),以【以致】塞忠谏之路也。 【段意:向陛下论述当前的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提升】罚【惩罚】臧否【善恶,褒贬,这里指评论人物的好坏】,不宜异同【偏义复词,指不同】。若有作奸【奸邪的事情】犯科【科条法律】,及为【做】忠善者,宜付【交付、交给】有司,论(判定)其刑【处罚】赏,以昭【显示、表明】陛下平明之理【治理】。不宜偏【偏袒】私【有私心】,使内外异法【法令不同】也。 【段意: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董允等,此皆良实【善良诚实的人】,志【志向】虑【思虑】忠纯,是以【因此】先帝简拔【“简”同“拣”,挑选:简拔:挑选提拔】以【把(他们) 】遗陛下。愚【谦词,我】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全、都】以咨【询问,征求意见】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弥补】阙【“阙”同“缺”,缺点】漏【疏漏】,有所广益【有启发和帮助】。 【段意:推荐可信任的文官,强调品德条件。】 4.将军向宠,性【性格】行【品行】淑均【善良公正】,晓畅【通晓,熟悉】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推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军队的行列,指军队】和睦,优劣【才能高和才能低的人】得所【得到合理的安排】也。 【段意:推荐武将向宠,评其人品,赞其才能。】 5.亲【亲近】贤臣,远【远离】小人【品质恶劣的人】,此先汉所以【……的原因】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倾覆衰败】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痛心遗憾】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忠贞优秀】死节【以死报国】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那么】汉室之隆【兴盛】,可计日【数着日子】而待也。 【段意:说明国家“兴隆”与“倾覆”,关键在于是否任人唯贤。】【以上1—5段是第一部分:向后主提出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三方面的建议。】 6.臣本布衣【指平民】,躬耕【亲自耕种】于南阳,苟全【苟且保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做官扬名。闻,扬名,达,显贵。】于诸侯。先帝不以【因为】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浅陋,出身低下】,猥【说话人表示谦卑的词。枉屈:屈身俯就。】自枉屈,三顾【拜访,探访】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由于这样】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即感动和激奋】,遂许【许诺,答应】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后值【遇到】倾覆【指兵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接受命令】于危难之间。尔来【从那以来】二十有【同“又”】一年矣。 【段意:追念先帝知遇之恩,称颂先帝的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谨慎【小心慎重】寄【托付】受命以来,夙【早晨】夜忧虑,恐付托不效【成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金沙江】,深入不毛【不长草木,意思是荒凉的地方】。今南方已定【平定】,兵甲【兵器、盔甲,指武器装备。】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含有“希望”之意】竭【用尽】驽钝【驽:劣马。钝:刀刃不锋利。驽钝:比喻低下的才能】,攘除【排除,铲除】奸凶【奸邪凶恶之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用来……的事】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职责,职分。范围内应做的事】也。至于斟酌损益【考虑事情是否可行,采取适当的措施。损,减少;益,增加】,进尽忠言【毫无保留地提出忠诚的劝谏】,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段意:说明出师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并交代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以上6.7段是第二部分:关于出世北伐决策的说明。】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务】不效【成效】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过失、过错】,以彰【表明、显扬】其慢【怠慢,疏忽】。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询问】善道【好的治国道理】,察纳【认识采纳】雅【正确】言,深追先帝遗诏【遗命】。臣不胜受恩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 【段意:表明出师必胜的信念,强调本人、朝臣、后主三方面的职责,叮咛后主“深追先帝遗诏”。】 今当远离,临【面对】表涕【眼泪】零【零落,掉落】 【结束语,透露出复杂、矛盾的心情。】【以上8.9段是第三部分:结束全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