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刺绣之湘绣的文化内涵及其工艺
鉴刺绣之湘绣的文化内涵及其工艺

鉴刺绣之湘绣的文化内涵及其工艺何为刺绣?在新华字典中有着这样的解释: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
就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缝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
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
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
中国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
刺绣的技法有: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地绣、锁丝、纳丝、纳锦、平金、影金、盘金、铺绒、刮绒、戳纱、洒线、挑花等等,刺绣的用途主要包括生活和艺术装饰,如服装、床上用品、台布、舞台、艺术品装饰。
今天我主要了解了一下湖南名片之一的湘绣。
在湖南长沙有着一座向世人展示湘绣历史与技艺的专业性博物馆——湖南湘绣博物馆。
从《湘绣的历史渊源》到《湘绣的崛起》再到《当代湘绣撷英》,一千多件展品生动地再现了湘绣工艺的演变和先辈艺人精湛的力作,形象地介绍了湘绣发展的历程和当代精美绝伦的作品,展示了刺绣艺术新的风采。
在这些优秀的作品中,其中用独创的“毛针”精心研制的《雄狮》、《饮虎》等湘绣精品,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并双双入选中国工艺美术国家珍品;研制的《杨贵妃》、《望月》和《群仙祝寿图》等被国家珍藏。
到底湘绣的起源是什么?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
是在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吸取了苏绣和粤绣的优点而发展起来的。
湘绣历史悠久,至今有2000多年历史了,是湖南长沙一带刺绣产品的总称。
湘绣的起源,据资料记载,是从农村妇女用来装饰衣裙、荷包、烟袋开始的。
后来有些画家参与湘绣的设计,把国画的一些技法移植到刺绣上,从而逐渐形成了湘绣的独特风格。
在历史上,清代嘉庆年间,长沙县就有很多妇女从事刺绣,光绪二十四年(1898),优秀绣工胡莲仙的儿子吴汉臣,在长沙开设第一家自绣自销的“吴彩霞绣坊”,作品精良,流传各地,湘绣从而闻名全国。
清光绪年间,宁乡杨世焯倡导湖南民间刺绣,长期深入绣坊,绘制绣稿,还了创造了多种针法,提高了湘绣艺术水平。
”湘绣”的刺绣图案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湖南的特色?

”湘绣”的刺绣图案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湖南的特色?一、富有民族特色的主题表现"湘绣"的刺绣图案独具特色,充分展现了湖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从图案的选材到设计构思,都融入了鲜明的湖南元素。
湖南地处中南地区,山水之间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湘绣图案巧妙地将独特的湖南美景、民俗风情融入其中,使得整个刺绣作品生动而富有魅力。
二、细腻而精湛的刺绣技艺"湘绣"以其精湛的技艺而著称于世。
刺绣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需要绣师们耐心、细致地进行针线之间的巧妙组合。
湘绣以其绣线齐整、颜色鲜艳、层次分明等特点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
精心刺绣的图案,细腻到每一个针脚都能准确描绘出柔媚湘水和雄奇山川,使人们仿佛置身于湖南美丽的大自然之中。
三、神秘而神奇的立体效果"湘绣"的刺绣图案独具立体效果,给人以神秘而神奇的视觉体验。
湘绣绣工们巧妙地运用了色线并用、线旋组织、挑线等传统技法,使得刺绣作品在平面上呈现出栩栩如生的立体效果。
欣赏湘绣作品时,仿佛看到了山峦起伏、花鸟婉动的景象,更增添了刺绣作品的神秘感和魅力。
四、独特的造型构思及丰富的内涵意义"湘绣"的刺绣图案以其独特的造型构思和丰富的内涵意义而著称。
每一个图案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寓意,从花鸟图案到传统民俗图案,从历史人物到神话传说,每一幅刺绣作品都有着深层次的内涵,并传达了湖南文化的丰富内涵。
例如,湘绣中常见的"桃李满天下"图案,寓意着湖南人民团结奋发和内外交往的广泛性。
五、传承与创新并重的湘绣发展之路"湘绣"通过多代湖南刺绣艺人的辛勤努力,一路传承与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发展之路。
一方面,湘绣传承古法绣艺,注重技艺的传承与发扬;另一方面,湘绣这一传统的民间工艺也在不断融入现代设计的元素,创新出更具时代气息的刺绣作品。
如今,湘绣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集艺术、工艺、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刺绣艺术,成为湖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湘绣”有哪些特点?

”湘绣”有哪些特点?"湘绣"是中国传统的刺绣艺术之一,起源于湖南省,具有独特的特点。
它以精细入微的工艺和细腻的线条展现出了美妙的艺术效果,深受人们的喜爱。
那么,"湘绣"有哪些特点呢?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几个方面。
一、工艺精细"湘绣"以其精细入微的工艺而著称。
它注重细节,精工细作,每一针每一线都体现出匠心独运的艺术风格。
湘绣的刺绣线条流畅,表面平整,针脚细致,织绣密集,这些特点使得绣品的质感更加细腻、立体。
同时,湘绣注重色彩的运用,通过丰富多样的色线搭配,使得绣品更加生动、鲜明。
工艺精细是湘绣的一大特点,也是它得到普遍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寓意丰富湘绣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国刺绣艺术,寓意丰富多样。
湘绣作品不仅仅是美丽的装饰品,更是传递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它以花鸟、人物、山水等富有中国特色的元素为主题,通过绣线的细腻表达,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每个绣品都蕴含着丰富的寓意,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无论是作为送礼还是收藏,湘绣都传递着文化的厚重和艺术的美妙。
三、文化传承湘绣作为湖南的传统手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它是中国传统刺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古老的高超绣艺水平。
湘绣的技艺代代相传,经历了千百年的积淀和发展,凝聚着湖南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它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融合了湖南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成为了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湘绣的保护和传承,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一部分。
总结起来,湘绣以其工艺精细、寓意丰富和文化传承的特点,成为了中国传统刺绣艺术中的瑰宝。
它通过线线踏实、针针细腻的刺绣,传递出了中国古老文化的迷人之处。
在现代社会中,湘绣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项宝贵的艺术遗产,让"湘绣"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焕发出新的光芒。
”湘绣”的刺绣技法有哪些?

”湘绣”的刺绣技法有哪些?湘绣作为中国传统刺绣技艺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它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色彩组合,被誉为中国刺绣的瑰宝。
湘绣以其绣针勾勒的精细线条、富丽堂皇的色彩和细腻的表现力,成为了湖南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为您揭示“湘绣”的刺绣技法。
一、操控绣针的技巧操控绣针是湘绣刺绣技法中的基础技巧之一。
湘绣操控绣针的技法包括平针法、插针法、缝针法、弹针法等。
其中,平针法适用于线条的勾勒和填充,插针法用于描绘花纹的细节,缝针法和弹针法则常用于绣制花瓣和叶子等立体的刺绣图案。
二、色彩的运用和组合湘绣以其丰富多彩的色彩组合而著称。
在湘绣的刺绣技法中,色彩的运用和组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湘绣的颜色丰富多样,运用了大量的传统湘绣颜色,如红、黄、蓝、绿等。
同时,湘绣还创造了许多独特的颜色,如湖石绿、莲荷紫等。
通过巧妙地运用和组合颜色,湘绣能够营造出丰富多样的刺绣效果,使作品更加生动、鲜艳。
三、线迹的表现和纹样的创作湘绣的线迹表现和纹样创作是湘绣技法中的重要环节。
湘绣线迹表现技法主要包括线条的变化、厚薄、细长、曲直等。
线条的变化能够增加刺绣图案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使之更加逼真。
纹样的创作则是湘绣技法中的核心内容,湘绣的纹样丰富多样,有花鸟、人物、山水等各种题材。
通过细腻的线迹表现和巧妙的纹样创作,湘绣创作出了许多艺术精品。
四、刺绣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湘绣的刺绣技法离不开高质量的刺绣材料。
湘绣常用的刺绣材料主要包括绣线、绣布、绣针等。
绣线的选择和搭配决定了刺绣作品的色彩效果,绣布的选用则直接影响到绣制效果的质量和观赏性。
绣针的选择也非常重要,它关系到线迹的细腻和线条的流畅。
湘绣的刺绣技法依赖于这些材料的精选和使用。
五、经典案例赏析湘绣技法的魅力体现在众多经典案例中。
湘绣作品丰富多样,无论是小巧精致的绣品还是宏伟壮丽的刺绣作品都能够带给观者视觉的享受。
在湘绣的刺绣技法中,有许多令人瞩目的经典案例,如《百鸟朝凤》、《千层莲》等。
(9)湖南非遗系列之湘绣:(二)湘绣艺术(原载2008年《长沙民间艺术》)

(9)湖南非遗系列之湘绣:(二)湘绣艺术(原载2008年《长沙民间艺术》)湘绣艺术湘绣与其他刺绣工艺品一样,具有以绘画为基础,运用各种针法与色线刻划形象的共性。
然而,它能够成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被人们誉为“魔术般的艺术”,显然有它独特的艺术风格。
总的来说,其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主题突出,设色精妙,针法独特,绣面生动活泼,形象逼真传神。
其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变化多端的针法。
湘绣的针法,以掺针为主,并根据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自然纹理的不同要求,发展为70多种针法,形成了以掺针为主的针法体系。
其中常用的有:掺针:掺针相对于齐针而言,俗称“乱插针”。
掺针可以表现物象的立体形态和渐变的色彩效果,使表现的形象清晰、生动,具有真实感。
掺针又分多种,如接掺针:是由深到浅或由浅到深的一种针法,有针路衔接处,互相交错,参差不齐,但搭线不可太长。
拗掺针:绣线排成斜纹,两边呈反向平行,丝线能产生不同的反光,主要用于绣树木花草。
直掺针:绣线垂直平行,不得有一针一线的歪斜,是刺绣肖像人物的专用针法。
挖掺针:专绣圆形或曲线形凸体的针法,多用于刺绣重合花瓣和翎毛,着重色线的深浅阴阳表达出物象的真态。
横掺针:绣成水平线纹的针法,多用于刺绣风景或天空色彩。
排掺针:又称排针或齐针,主要应使用两边的针脚整齐排列,不可参差,专绣透空花纹的针法。
毛针:是参差不齐,高度灵活变化的一种针法,为湘绣掺色主要针法之一。
这种针法能将色彩阴阳在毫无例规的情况下,调和得十分绚丽,自然和谐,使刺绣完成绘画所不能表达的色彩及形象。
湘绣刺绣各种罕见的奇禽异兽,每每用毛针发挥其特性。
隐针:针法与接掺针大致相同。
须平整光洁,不得线上加绣,避免隆起。
隐针多用于绣阴阳复杂的花草走兽。
游针:是随物象的俯仰反侧顺势转折,以接掺针法转色,利用多种接掺针,并顺序相互连贯的一种针法。
适用于刺绣走兽、翎毛、人物。
游针又有平游针、回游针、花游针等多种。
盖针:是依照绣稿物象的阴阳浓淡色彩施针的针法。
湖南湘绣的文化特点所在

湘绣浓厚的湖南文化气息,是对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湘楚地方刺绣的总称湖南湘绣,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馥郁芬香的湖湘湘楚气息。
长沙湘绣巧妙地将我国传统的绘画、书法、及其他艺术与刺绣融为一体,形成以中国画为基础,以针代笔,巧妙地运用一百多种针法和数百种绣线在上等丝绸,软缎等真丝材料上进行创作。
湘绣最显著的特点是色彩鲜艳、形象逼真、构图章法严谨、画面质感强,具有“远观气势宏伟,近看出神入化”和“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艺术效果和美誉。
湖南湘绣配色善用深浅灰及黑白色,加上适当的明暗对比,增强了质感和立体感,结构上虚实结合,利用空白,突出主题,形成了湘绣水墨画般的素雅品质。
湘绣着色富于层次,绣工们“以针为笔,以纤素为纸,以丝绒为色”,大大发挥掺针掺色的作用,巧妙地以各种原色花线在质地上参互调合。
同一色彩由深到浅或由浅到深的过渡,生动地体现出花鸟鱼虫、山水风景的色彩浓淡和明暗的变化。
湘绣作品以狮、虎、松、鹤等,特别是以虎狮见长。
湘绣狮虎毛纹刚健直竖,眼球有神,几可乱真。
湘绣独创的鬅毛针法,专门用来表现动物的毛发,传神逼真,令人叹服。
关于湘绣文化的研究报告

关于湘绣文化的研究报告湘绣,中国湖南的一种传统刺绣工艺,是湖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湘绣以绣品细腻传神、色彩鲜艳多变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湘绣的发展历史、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
湘绣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朝,当时湘绣主要是以绣制壁画和服装装饰为主。
进入宋代,湘绣逐渐普及,并开始受到宫廷的重视。
明清时期,湘绣进一步发展成为巴黎展览会的重要展品。
20世纪上半叶,湘绣以其独特的技巧和华丽的色彩成为世界知名的绣种。
湘绣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湘绣注重绣品的逼真度和细腻度。
无论是绣制人物、动物还是花鸟等绣品,都力求形象传神。
其次,湘绣注重色彩搭配和层次感的表达。
湘绣绣线的颜色多样,通过绣线层层叠加,使绣品更加鲜艳多彩。
此外,湘绣还注重细密针法的运用,使绣品更加精细独特。
湘绣的影响不仅在湖南地区,还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
湘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艺术的结合体,受到了许多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借鉴与创新。
同时,湘绣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使者,通过国内外的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为了保护和传承湘绣文化,湖南省政府积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
例如,设立湘绣研究院、成立文创基地、举办湘绣展览等,使湘绣得到更好的发展与继承。
同时,社会各界也加大了对湘绣的宣传推广力度,进一步提升了湘绣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湘绣是中国湖南的一种传统刺绣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技巧。
湘绣以其细腻传神、色彩鲜艳多变而闻名于世。
在保护和传承方面,湘绣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湘绣的独特魅力将继续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承与发扬。
”湘绣”的刺绣纹样和图案是否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湘绣”的刺绣纹样和图案是否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一、湘绣源于湖南当地的文化土壤,是中国刺绣中的瑰宝之一。
- 湖南地理位置独特,孕育了湘绣的独特风格。
- 湘绣的历史悠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湘绣纹样和图案饱含着深层的象征意义。
- 花鸟虫鱼纹样:寓意吉祥、繁花似锦、生命之美。
- 人物故事纹样:展现了湘绣工艺在传承历史、讲述故事中的独特价值。
- 自然景象纹样:将湖南大地的山水、花鸟融入刺绣中,传递着对大自然的崇敬和热爱。
三、湘绣纹样和图案的象征意义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 体现了湖南人民的乡土之情和丰富的生活方式。
- 表达了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四、湘绣纹样的创新与传承。
- 刺绣艺人对传统湘绣的创新,使得湘绣的纹样更加多样化。
- 刺绣技艺的传承,保持了湘绣的独特风格和传统韵味。
五、湘绣的发展与推广。
- 湘绣的艺术价值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广。
- 通过各种途径推动湘绣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湘绣的魅力。
文章总结:湘绣作为中国传统刺绣的代表之一,其纹样和图案深受人们的喜爱。
这些纹样和图案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寄托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湘绣纹样所蕴含的特定象征意义展示了湖南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艺术魅力。
湘绣的创新与传承,以及发展与推广,使湖南刺绣文化在国内外独树一帜。
无论是欣赏还是学习湘绣,都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深意和美好。
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湘绣不仅是一种纹饰,更是一种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它通过丰富多彩的纹样和图案,将湖南丰富的民俗文化与精湛的手工艺术完美结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湘绣艺术。
无论是湖南人自己还是外地游客,都能够从湘绣艺术中感受到湘湖、湘山和湘水的美丽和神韵,以及湖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通过传承和发展,湘绣为湖南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刺绣之湘绣的文化内涵及其工艺
何为刺绣?
在新华字典中有着这样的解释: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
就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缝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
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
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
中国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
刺绣的技法有: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地绣、锁丝、纳丝、纳锦、平金、影金、盘金、铺绒、刮绒、戳纱、洒线、挑花等等,刺绣的用途主要包括生活和艺术装饰,如服装、床上用品、台布、舞台、艺术品装饰。
今天我主要了解了一下湖南名片之一的湘绣。
在湖南长沙有着一座向世人展示湘绣历史与技艺的专业性博物馆——湖南湘绣博物馆。
从《湘绣的历史渊源》到《湘绣的崛起》再到《当代湘绣撷英》,一千多件展品生动地再现了湘绣工艺的演变和先辈艺人精湛的力作,形象地介绍了湘绣发展的历程和当代精美绝伦的作品,展示了刺绣艺术新的风采。
在这些优秀的作品中,其中用独创的“毛针”精心研制的《雄狮》、《饮虎》等湘绣精品,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并双双入选中国工艺美术国家珍品;研制的《杨贵妃》、《望月》和《群仙祝寿图》等被国家珍藏。
到底湘绣的起源是什么?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
是在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吸取了苏绣和粤绣的优点而发展起来的。
湘绣历史悠久,至今有2000多年历史了,是湖南长沙一带刺绣产品的总称。
湘绣的起源,据资
料记载,是从农村妇女用来装饰衣裙、荷包、烟袋开始的。
后来有些画家参与湘绣的设计,把国画的一些技法移植到刺绣上,从而逐渐形成了湘绣的独特风格。
在历史上,清代嘉庆年间,长沙县就有很多妇女从事刺绣,光绪二十四年(1898),优秀绣工胡莲仙的儿子吴汉臣,在长沙开设第一家自绣自销的“吴彩霞绣坊”,作品精良,流传各地,湘绣从而闻名全国。
清光绪年间,宁乡杨世焯倡导湖南民间刺绣,长期深入绣坊,绘制绣稿,还了创造了多种针法,提高了湘绣艺术水平。
早期湘绣以绣制日用装饰品为主,以后逐渐增加绘画性题材的作品。
从长沙战国楚墓和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大量绣品中,“深褐色菱纹信期绣”、“黄绢地长寿纹绣”等大量刺绣残片可以窥见当时湖南地方刺绣技艺已经达到令人惊讶的高度。
据记载,1958年在长沙楚墓中发现的龙凤图案绣品图案之精美,绣工针法之细腻,早为世人叹而观止。
1972年又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四十来件刺绣衣物,说明远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汉代,湖南地方刺绣即湘绣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
“辉煌灿烂的楚绣与马王堆汉绣,不但是中国刺绣史上足资骄傲与自豪的一章,也是湘绣顺理成章的最初发展之源。
”
说起湘绣技艺,技艺之高超,风格质朴而优美,使之湘绣风格特点十分之鲜明。
湘绣工艺的特点是巧妙地将我国传统的绘画、刺绣、诗词、书法、金石各种艺术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以中国画为基础,运用七十多种针法和一百多种颜色的绣线,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精细入微地刻画物象外形内质的特点,绣品形
象生动逼真,色彩鲜明,质感强烈,形神兼备,风格豪放,曾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
在湘绣中,无论平绣、织绣、网绣、结绣、打子绣、剪纸绣、立体绣、双面绣、乱针绣等等,都注重刻画物象的外形和内质,即使是一鳞一爪、一瓣一叶,也一丝不苟。
针法考究,每一幅作品要依据画稿中的不同物象,采用不同针法,加旋纹针、回旋针、花游针、齐毛针和掺针等七八种针法绣制;再配以粗、细、浓、淡的各色丝绒线,极其真实的还原作品本身神韵。
以刘爱云大师的代表作《雄狮》《饮虎》
为例,在作品中以特殊的鬅毛针绣出的狮、
虎,毛丝有力、威武雄健,生动的表现了狮、
虎的凶猛性格和神态。
狮、虎眼睛的绣法更
是精细。
一只眼睛,要用黑、白、暗绿、棕、
蓝、黄等八九种颜色,又以黄色为主,使色
调浓淡混台,运用丝线的光泽反射,使眼睛
晶体透明,闪闪发光,极具真实感。
据了解,与其他传统工艺一样,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日益发达的现代文明面前,湘绣的危机,戛然而至。
目前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国内,湘绣都受到较强烈的冲击。
在国际市场上,高档装饰品苏绣占了80%,湘绣仅占5%;在国内,湘绣只占30%,而苏绣占60%的市场。
一些湘绣生产厂家纷纷倒闭,湘绣出口受困,现有市场也是惨淡经营。
研究显示有三点原因:
(1)机器印刷冲击传统工艺。
诞生于民间的湘绣,一直有“与日常用品结合、注重实用”的传统,因而早期湘绣主要的顾客群是平民百姓。
后来,随着湘绣工艺的发展,慢慢由日用品转移到了工艺品,其品位、档次得以大大提升。
到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机器印刷湘绣作品的出现,湘绣在日用品上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大片市场。
而在工艺品市场,改革开放以后诞生的一些个体、私营企业,为了自己的短期利益,把粗制滥造的湘绣作品投放市场,以低廉的价格冲击精品湘绣,使湘绣在工艺品市场上的声誉大受打击。
(2)湘绣人才青黄不接。
人才的青黄不接,跟经济利益不无关系。
在具有多种就业选择并能获取更高收入的前提下,愿意从事湘绣特别是刺绣的人越来越少。
据介绍,绣工们从很小时学绣,要经过20多年的磨练才能成为一名熟练工,一般来说,到40多岁技艺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阶段。
无论是在国有企业,还是在民营企业,绣工的工资普遍都不高,这显然没有多少吸引力。
(3)精品遭遇“克隆”病。
湘绣的可复制性常常影响顾客的购买决心。
省湘绣研究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坦言。
与其他艺术品不同的是,一件湘绣作品完成后,可以马上根据原作品的构图和设计,重新刺绣另一件崭新的作品。
而且,如果由同一位刺绣大师执手,还有可能超过原来的工艺,因为他已有了更丰富的经验。
目前湘绣精品遭遇“可复制”硬伤已成为众多湘绣厂家颇感头痛的问题。
我想,艺术来源于生活,湘绣中所体现的无不来源于我们的生活,非常生动。
懂得了其中所承载的历史渊源,我希望湘绣变得更加强大,将这份历史传承下来的遗产发扬光大,而不是穷途末路。
湘绣是诗书画印与刺绣工艺紧密结合的艺术
品,她所表现的历史文化典故只有中国人才真正懂得,湖南人才称得上是湘绣的知音,但目前人们对湘绣的历史文化价值的认识出现了断层,很多年轻人不了解湘绣,特别是80后年轻人更需要去引导,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代代人不断努力,只有真正了解和懂得湘绣,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谈起湘绣,推广湘绣,促进湘绣产业的蓬勃发展,湘绣文化得到更久远的传承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