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20篇(练习含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有答案)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一)哀溺文永①之氓②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
遂溺死。
吾哀之。
且若是,得不有大货③之溺大氓者乎?[注释]①永:唐代地名,今永州。
②氓:民,百姓。
③大货:非常多的财物。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永之氓咸善游()②中济,船破,皆游()③有顷,益怠()④又摇其首。
遂溺死()2..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①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②何不去之!③汝愚之甚,蔽之甚!3..文中所写落水之人为何被溺死?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二)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
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
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
又转回家去取。
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麼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郑人有欲买履者欲:___________2.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度:___________ 坐:___________3.反归取之反:___________ 之:_______4.及反,市罢反:___________ 罢:___________5.宁信度,无自信也宁:___________ 度:___________二、翻译句子。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之市,而忘操之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郑人买履》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三)圯上敬履(甲)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1下邳圯上:下邳,地名。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24篇(含答案)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24篇(含答案)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24篇(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①不,没有②阻止)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有。
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20篇答案(独家)

初中20篇文言文基本篇目答案(一)桃花源记一.解释划横线的字1.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2.对……感到诧异/走尽/没有、消失3.放弃/仅4.整齐的样子/类5.田间小路/交错相通6.代指老人/代指小孩/愉快的样子7.详细/邀请8.都9.妻子、儿女/与世隔绝的地方 10.竟然/不要说 11.请12.告诉/值得/对 13.已经/沿、顺着/从前/作标记 14.回到/到15.从前/标记 16.计划/不久/探访、访求二.解释句子:答案略三.思考1.活动、穿戴、心情(神态)2.避秦时乱3.不足为外人道也4.D5.B6.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向往的理想的社会(二)陋室铭一这、只、品德;大;使……劳累;二1、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
2、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4、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三、点明全文主旨,“唯吾德馨”//写室中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 收束全文,说明陋室不陋。
四、“调素琴”照应“无丝竹之乱耳”;“阅金经”照应“无案牍之劳形”。
五、这是类比(比喻),引古贤之名室以证“陋室”,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证明“陋室不陋”。
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七、惟吾德馨(三)《爱莲说》一、1、多 2、沾染(污秽) 3、洗涤 4、美丽而不庄重 5、耸立的样子6、树立7、亲近而不庄重8、少9、宜当二、略三、1、(1)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
(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
(3)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端庄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2、用菊正面衬托莲,用牡丹反衬莲,彼此对照,有力的突出了文章的主旨,表明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示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课外文言文阅读150篇(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150篇(附参考答案与译文)说明:本文档原为书稿,找了两家出版社,都要求包销一部分,没办法,只好作罢。
现在转念一想,还不如发在“百度文库”这一平台,读者可能还要多一些。
本文档虽然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编写的,但对高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也会有很大的帮助,绝大多数篇目也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来运用,可谓一举两得。
编者的话中学生中广泛流行着一则名为《三怕》的打油诗,其内容是:“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
”这是因为:文言文枯燥无味,令学生望而却步;鲁迅作品思想内容深刻,不易理解;写作文占有材料有限,无话可说。
这“三怕”的确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难点,道出了他们学习语文的苦衷;然而这三者也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点,来不得半点马虎。
这“三怕”,高中学生中有,初中学生中更是广泛存在。
后“两怕”如何消除,暂且放在一边,我们这里只解决其中“一怕”的问题。
如何消除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如何提高中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老师和同学们也都清楚——多读多背,积累词汇,培养语感。
然而,如何操作,决非易事。
课本中就那几篇文言文,怎么多读?篇目少,文言文常用词汇出现的频率低,怎么积累?读得少,语感如何培养?事实证明,要想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必须拓展文言文的阅读面。
为此,我编写了这本《课外文言文阅读150篇》。
为了适宜中学生的阅读,本书的编写原则如下:一、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7-9年级的学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基于这一点,选文大都是“浅易”的文言文,短小精悍,趣味性较强;有简单情节,一般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阐明某个道理;也有极少部分说理性短文,不过内容都比较浅显,主题比较明确;思想内容积极向上,对学生有启迪意义。
为了方便学生们的阅读,每篇短文后都加了简要的注释。
二、“阅读训练”的设置是以中考命题要求为标准,内容包括:实词(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等),虚词,句式,句子翻译,主观表述题。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附答案)(30篇)

(一)文侯与虞人期猎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
魏于是乎始强。
【注释】①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
②罢:通“疲”。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①天又雨,公将焉之?译: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译:2.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
(二)齐宣王使人吹竽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加点的词:①处士请为.王吹竽:为②宣王说之.:之2.译下边句子①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译文②湣王立,好一一听之。
译文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三)邹孟轲母(节选)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舍市傍。
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
(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乃去.,舍市傍(2)及.孟子长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复徙舍学宫之旁。
译文: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启示:(四)郑人逃暑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
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
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③衽(rěn):卧席。
④濡(rú):沾湿。
⑤逾:同“愈”,更加。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二十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十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题。
溪渔子传溪渔子,金陵江宁人。
少脱略不拘,与群儿嬉遨,辄处其上,而什伍①部署之,令之曰:“之左”,则趋之左;曰“之右”,则折而右,无敢过视者。
溪渔之父素长者,常禁切之,纳之学,使读书,时时弃去,不肯帖帖诸生间。
而所业未久,即过诸生数倍,诸生大畏之。
其师亦奇之,谢曰:“子非吾曹人也。
”溪渔子亦自雄其才志,尝往来江淮之南,结交大侠异人;论古人功业,遇当其意,徘徊叹息,仰天拊髀②,若有意于从之游也。
与天台林右、张毂最善。
右亦豪士,善击剑,知兵而长于为文。
毂阳狂饮酒,自放于歌诗。
溪渔子在淮上,尝钓海滨,望见二人,踞坐大笑。
二人者,知其非庸人也,即与之语,大惊异其所为。
引归逆旅,主人出酒相饮,摄衣跣行③,起舞为乐,声撼数十百家。
识者,知其非狂生;或不识其为人,笑之,以为真狂;或又疑其为神仙人云。
溪渔子举若不闻,遇适其志,鲜衣美服行众人中。
否则,被污垢短衣,逐蹑④市人后。
后溪渔子尽悔故所为,买书千余卷,伏而读之。
为文章奇伟伉健,然耻以自名。
(选自《逊志斋集》卷二十一有删改)【注】①什伍:古代军队的基层编制,五人为伍,二伍为什。
②拊髀:以手拍股。
③摄衣:提起衣裳。
跣行:光着脚走路。
④蹑:跟踪。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辄处其上辄:就B.若有意于从之游也若:如果C.引归逆旅引:带领D.遇适其志适:符合2.下面语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为真狂A.以昭陛下平明之理B.不以物喜C.臣以王吏之攻宋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溪渔子小时候不拘于礼法,把群童管束得服服帖帖。
他不安分读书却学业超群。
B.溪渔子喜好击剑,懂得兵法又擅长写作,经常装出疯狂的样子饮酒,吟诗歌唱。
C.溪渔子对别人议论充耳不闻,遇到符合他心意的,就穿上漂亮的衣服在人群中走动。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带答案30篇)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30篇)一、愚人篇1.永县之氓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 水暴甚, 有五六氓, 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 船破, 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 汝善游最也, 今何后为?曰: 吾腰千钱, 重, 是以后。
曰: 何不去之?不应, 摇其首。
有顷, 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 呼且号曰: 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 何以货为?又摇其首, 遂溺死。
【练习】1. 解释加点词:(1)永之氓咸.善游 ___________________(2)乘小船绝.湘水 ___________________(3)吾腰.千钱 ___________________(4)有顷, 益怠 ___________________2. 翻译句子。
(1)汝善游最也, 今何后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曰: 吾腰千钱, 重, 是以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汝愚之甚!蔽之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身且死, 何以货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些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济阴贾人济阴之贾人, 渡河而亡其舟, 栖于浮苴(jū)上号焉。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含译文及答案)

1.杯弓蛇影乐广尝有亲客, 久阔①不复来, 广问其故, 答曰: “前在坐, 蒙赐酒, 方欲饮, 见杯中有蛇, 意甚恶之, 既饮而疾。
”于时河南②听事③壁上有角④, 漆画作蛇, 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复置酒于前处, 谓客日: “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 “所见如初。
”广乃告其所以, 客豁然意解, 沈疴⑤顿愈。
(选自《晋书》)【注释】①久阔: 久别不见。
②河南: 郡名, 乐广担任河南尹。
③听事: 官府办公的地方。
④角: 角弓, 用牛角装饰的弓。
⑤沉疴(kē): 久治不愈的病。
疴, 重病。
【译文】乐广曾经有一个亲密的朋友, 分别很久不见再来, 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 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 承蒙你给我酒喝, 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 看见杯中有一条蛇, 心里十分恶心, 喝了那杯酒后, 就得了重病。
”当时, 朋友坐着喝酒旁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 弓上有一条用漆画的蛇。
乐广猜想杯中的影子就是弓了。
于是, 他又在上次的地方摆上酒, 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
”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 朋友心情豁然开朗, 疑团突然解开, 长久而严重的病顿时治好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乐广尝有亲客尝: 广问其故故:2、既饮而疾疾: 沉疴顿愈愈:客人很久没有去乐广府的原因是什么?乐广再次招待, 客人又看见了什么?实际上是什么呢?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A.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始末之前就胡乱定义。
B.不要在喝酒享乐的时候故意吓唬宾客。
C.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前疑神疑鬼、胡乱猜忌。
不要斤斤计较小事情, 心眼太小会容易生病。
答案:1.2.因为那位客人在乐广府喝酒时看见酒杯中有一条蛇,心里特别厌恶,害起病来了、3.又看见酒杯中的蛇。
实际上是墙上角弓的影子映在了酒中。
4.C2.截竿入城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初竖执之, 不可入, 横执之, 亦不可入, 计②无所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5分)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
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
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
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1.(1分)2.司马光关于学习的观点是什么?(2分)3.简要概括选文所写司马光在学习上的特点。
(2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5分)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宣抚使马千乘①。
万历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裹粮自随,与副将周国柱扼贼邓坎②。
明年正月二日,贼乘官军宴,夜袭。
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七寨,大败贼众,为南川路③战功第一。
贼平,良玉不言功。
其后,千乘为部民所讼,瘐死云阳狱,良玉代领其职。
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
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
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选自《明史·秦良玉传》)【注】①石砫:地名,宣抚使:当地土司。
②邓坎:地名。
③南川路:指秦良玉所带的南川路。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记叙的秦良玉的主要事迹。
(2分)3.结合短文内容,说说秦良玉是一个怎样的人。
(2分)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5分)陆九渊,字子静。
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
遂深思,至忘寝食。
及总角①,举止异凡儿,见者敬之。
谓人日:“闻人诵伊川②语,自觉若伤我者。
”又日:“伊川之言,奚为③与孔子、孟子之言不类?近见其间多有不是处。
”初读《论语》,即疑有子④之言支离。
他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日“四方上下日宇,往古来今日宙”,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宋史·陆九渊传》) 【注释】①总角:借指童年时期。
②伊川:北宋理学家程颐的别称。
③奚为:为什么。
④有子:孔子的学生。
1.“即疑有子之言支离”句中“疑”字在文中的意思是。
(1分)2. 请简要概括文中是如何表现陆九渊自幼好学的?(2分)3. 陆九渊的读书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2分)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5分)鼎生六七年,不与市中儿嬉游,独喜游学馆,听人读书,归,辄能言诸生所诵。
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
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
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
逾年,尽通其师所能,师辞之。
时吴氏家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
未数年,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
其师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
(选自《逊志斋集》,有删改)1. “其家素贱”句中“素”字在文中的意思是。
(1分)2. 请简要詹鼎的求学之路不顺畅的原因?(2分)3.文中是表现表现詹鼎爱好学习的?(2分)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5分)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
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
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②,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
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
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③以时文名天下。
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
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选自《明史》)【注释】①外兄:表兄。
②句读:古人称文词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
③南英辈:指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才子”。
1.“取而疾走”句中“疾”在文中的意思是。
(1分)2. 陈际泰面对父亲的态度,仍坚持求学之路的结果是什么?(2分)3.陈际泰的求学对你有何启示?(2分)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5分)(张)溥①幼嗜学。
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节选自《明史》)【注释】①张溥:南直隶太仓(今属江苏)人,明朝晚期文学家。
1.“日沃汤数次”句中“汤”字在文中的意思是。
(1分)2.张溥为什么“名读书之斋曰‘七录’”?(2分)3.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本文中是如何表现张溥“嗜学”的?(2分)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5分)西湖游记余至湖①上,寓辋川四可楼②已半月。
辋川者,家学士兄戒庵别业也。
楼面.孤山,暑甚,未能往。
七夕后五日,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
望明月上东南最高峰,与波溶漾③,湖碧天青,万象澄澈。
(选自邵长蘅《青门旅稿》卷四) 【注释】①湖:西湖。
②辋(wǎng)川:作者族兄邵远平(号戒庵)的别墅名。
四可楼:辋川别墅中的楼名。
③溶漾:波光浮动的样子。
1.文中“寓辋川四可楼已半月”中“寓”的意思是。
(1分)2.请根据选文内容写出作者夏天“未能往”的原因。
(2分)3.选文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5分)宝山游记夏四月,荆溪周保绪自吴中来。
保绪故好奇,与予善。
是月既望①,遂相携观月于海塘②。
海涛山崩,月影银碎,寥阔清寒,相对疑非人世镜,予大乐之。
不数日,又相携观日出。
至则昏暗,咫尺不辨,第③闻涛声若风雷之骤至。
须臾天明,日乃出,然不遽出④也。
一线之光,低昂隐见,久之而后升。
【注释】①望:阴历每月十五日称“望日”。
②海塘:为阻挡海潮而修筑的堤岸。
③第:但,只。
④不遽出:不骤然引起。
1.文中“与予善”中“善”的意思是。
(1分)2.请说说作者和友人在宝山所游览的景点。
(2分)3.请概括太阳升起的过程。
(2分)九、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5分)十五日,舟人尽出所载,始能挽舟过滩,然须修治,遂易船,离新滩,过白狗峡,泊舟兴山口。
肩舆①游玉虚洞。
去江岸五里许,隔一溪,所谓香溪也。
源出昭君村,水味美,录于《水品》,色碧如黛。
呼小舟以渡,过溪,又里余,洞门小才袤②丈。
既入,则极大可容数百人,宏敞壮丽,如入大宫殿中。
有石成幢盖幡旗③、芝草竹笋、仙人龙虎、鸟兽之属,千状万态,莫不逼真。
(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肩舆:轿子,此处作动词用,乘着轿子。
②袤:长度,特指南北距离的长度。
③幢盖:古为将军刺史的仪仗。
幡旗:旗帜。
1.文中“呼小舟以渡”中“呼”的意思是。
(1分)2.作者换乘的原因是什么?(2分)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陆游眼里的玉虚洞。
(2分)十、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5分)游黄山记至天都侧,从流石①蛇行而上。
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②,石崖侧削则援崖③。
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④必先登垂接。
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
历险数次,遂达峰顶。
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⑤,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
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⑥。
【注释】①流石:流动的石头,这里是指铺着流动石头的山路。
②历块:越过石块。
③侧削:陡峭。
援崖:攀援山崖。
④澄源:人名。
⑤壁起:像墙壁那样直立。
⑥独莲花与抗耳:只有莲花峰与它对当。
意思是,只有莲花峰能与天都峰比高,其余诸峰都不可比。
1.文中“从流石蛇行而上”中“从”的意思是。
(1分)2.请概括“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时,澄源帮“我”的步骤。
(2分)十一、文言文阅读。
鹿畏貙①,貙畏虎,虎畏罴②.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罂③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惑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
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
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
捽搏挽裂④而食之。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⑤也。
注:①貙(chū):兽名。
②罴(pí):兽名。
③罂(yīng):瓦罐。
④捽(zuó)搏挽裂:揪住,撕裂。
⑤食:食物。
1.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将军身被.坚执锐被.发人立 B.为.鹿鸣以惑其类为.坛而盟C.虎亦亡.去且秦灭韩亡.魏 D.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2.下列各选项,与“发火而射之”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辍耕之垄上B.楚人怜之C.肉食者谋之D.不能称前时之闻3.翻译句子。
(2分)4.十二、文言文阅读。
(10分)靖郭君①将城薛,客多以谏者。
靖郭君谓谒者曰:“毋为客通②。
”齐人有请见者曰:“臣请三言而已。
过三言,臣请烹③。
”靖郭君因见之。
客趋进曰:“海,大,鱼。
”因反走。
靖郭君曰:“请闻其说”。
客曰:“君闻大鱼乎?网不能止,缴不能絓也,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
今夫齐亦君之海也。
君长有齐,奚以薛为?君失齐,虽隆薛城④至于天,犹⑤无益也。
”靖郭君曰:“善。
”乃辍,不城薛。
(《韩非子·说林下》)注:①靖郭君:本名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的异母弟、孟尝君田文的父亲②通:通报。
③烹:指烹杀之刑。
④薛城:靖郭君田婴的封邑。
⑤犹:还,仍。
1.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 靖郭君谓.谒者曰太守自谓.也B. 过.三言,臣请烹及鲁肃过.浔阳C.靖郭君因见.之见.渔人D.乃辍.,不城薛辍.耕之垄上2.下列选项中的“之”,与“靖郭君因见之”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水陆草木之.花B.无丝竹之.乱耳C.马之.千里者D.又数刀毙之.十三、文言文阅读。
(10分)杜赫欲重景翠于周①,谓周君曰:“君之国小,尽君子重宝珠玉以事②诸侯,不可不察也。
譬之如张罗者③,张于无鸟之所,则终日无所得矣;张于多鸟处,则又骇鸟矣;必张于有鸟无鸟之际,然后能多得鸟矣。
今君将施于大人,大人轻君;施于小人,小人无可以求,又费财焉。
君必施于今之穷士④,不必且为大人⑤者,故能得欲矣。
”(《战国策·东周》)注:①周:中国历史上继西周之后的朝代,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建立东周。
②事:侍奉。
③张罗者:张网捕鸟的人。
④穷士:贫困之士,寒士。
⑤大人:指成大器的人。
1.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杜赫欲.重景翠于周从民欲也B.不可不察.也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C.必张于有鸟无鸟之际.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D.大人轻.君轻.寡人与2.下列选项中的“于”,与“欲重景翠于周”中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B. 所恶有甚于.死者C.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3.翻译句子。
(2分)必张于有鸟无鸟之际,然后能多得鸟矣。
4. 用你自己的话说说,杜赫是怎样成功说服周君?(2分)十四、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10分)绍圣元年①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②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④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⑤,有悬水⑥百仞,山八九折⑦,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