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改良措施
盐碱地改良十措施

盐碱地改良十措施盐碱不仅破坏土壤结构,而且对农作物的危害也相当严重。
要想夺取农作物的稳产高产,优质高效,改良盐碱地势在必行。
实践证明,改良盐碱地必须采取如下十项措施:1、整地深翻法。
首先削高垫底,通过平整土地减轻盐碱危害:然后深耕晒垡,切断毛细管,提高土壤活性,以及肥力和土壤的通透性能。
这样有利于耕作蓄水,但在深翻碱地时,春宜迟,秋宜早,以保作物全苗。
2、增磷解碱法。
中等碱地,虽然出苗整齐,采用增磷解碱致死。
改良此类碱地,采用增磷解碱法较为适宜。
每亩碱地施过磷酸钙90〜100kg(最好与有机农肥堆沤后混施,施基肥沟撒效果最佳)。
然后深耕耙平。
由于磷肥呈酸性,大量施人碱地后,可达到酸碱中和,减轻碱性.增加产量之目的。
3、增施有机肥料。
碱性较轻的盐碱地,虽然能成苗,但作物长势不好,产量低.品级差。
此类土壤可采取增施有机肥料(即:农家肥)的方法去改良。
如:大量投入人粪尿、绿肥、饼肥、畜禽粪便、秸秆、麦草肥以及混合沤制的肥料,也可大大减轻碱害。
4、锄地刀坑法。
碱地作物出现滞长时,不宜平锄、浅锄,而应早锄,适当深锄刀坑(址碱性下沉),这样可以降低碱地危害程度,促进农作物正常生民发育5、沟种抗碱法。
每隔 1 米左右并排犁三犁,两边各翻一犁,用铁锹把沟中碱土起出,形成一条小沟,然后把有机肥料于磷肥堆沤的混合肥料施人小沟内,再顺沟浇水,同时还要注意中耕破除板结,最后播种农作物。
这样既能迫使碱害下沉,又能起到增磷解碱和压碱改良土壤的作用,大大减轻盐碱危害。
6、选用抗碱作物法。
可选种棉花、苜蓿、油葵、高粱、大豆、玉米、葡萄等抗碱等作物品种,从而减轻盐碱危害,确保作物增产丰收。
7、挖坑填沙法。
俗话说:“碱地铺沙,旺发庄稼。
”对于盐碱比较严重的土地,最好按照行距、株距挖坑(挖坑深度一般为20〜25cm左右)将坑内的盐碱土壤超出后.再填进沙土后,待雨后或浇水后再进行播种。
如此轮换挖坑填沙二三年.即可彻底把盐碱地改良过来,免费盐碱继续危害。
盐碱地治理措施

盐碱地治理措施
盐碱地治理措施包括:
1、植被恢复和疏草。
采用无性繁殖技术,育苗技术和移植技术,选
择高耐盐抗旱植物,促进植物生长,以恢复土壤植被;提高水土保持功能;疏草消除对水土保持有害的杂草,恢复水土良性循环。
2、抗淹抗旱工程治理。
面向盐渍土区建设抗淹抗旱工程,采用洞穴
引水、反射壤技术、水库蓄水等有效的水土保持工程,改变土地的水土环境,减少土壤的盐分,改善土地的质量,改变土地的营养状况。
3、土壤造林技术。
采用掩埋或堆积技术,将植物渣植物碱或其他有
机质混合和覆盖在盐碱地表面,以降低土壤盐分,改善土壤质量,改变土
壤营养状况,为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4、土壤改良技术。
采用翻垦、碾压、疏煤、运煤技术等,改变土壤
的状态,减少土壤盐分,提高土壤坡度,使土壤盐渍化更快地淋洗掉,以
及采用肥料等技术来改良土壤,改变土壤的营养状况。
5、灌溉技术。
采取有效的灌溉技术,提高土壤的水文条件,减少盐
碱的侵蚀作用,加速土壤的水化淋洗,改善土壤质量,改变土壤的营养状况。
盐碱地改良施肥方案

盐碱地改良施肥方案
1. 酸碱调节:使用酸性肥料(如硫酸铵、硫酸钙等)或碱性添加剂(如石灰石等),逐渐调节土壤的酸碱度,使之接近中性。
2. 脱盐处理:在施肥前,进行适当的脱盐处理,可以通过淋洗、渗漏、浸泡等方式,将土壤中的重盐分质去除。
3. 施用有机肥料:施用适量的有机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持水能力,减轻盐分对植物的伤害。
4. 追施钾肥:盐碱地土壤往往缺乏钾元素,可以适量追施钾肥,以补充植物所需的营养。
5. 微量元素补充:盐碱地土壤通常缺乏微量元素,可以适量添加微量元素肥料,如硼肥、锌肥等,以提高植物的抗盐碱能力。
6. 分层施肥:针对盐碱地土壤的特点,可以采用分层施肥的方式,将肥料分层施入土壤不同深度,以避免施肥对盐碱的直接影响。
以上是一些盐碱地改良施肥方案的常见做法,具体操作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建议在实施前咨询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或土壤专家,以确保施肥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盐碱地改良的方法与措施

盐碱地改良的方法与措施
盐碱地改良的方法和措施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水分调节:通过改善土壤排水条件,调节土壤水分,减少地下水位对土壤的影响。
具体措施包括修建排水沟或排水管道,提高土壤的渗透性,降低土壤盐分浓度。
2.有机质添加:通过添加有机肥料或有机物质,增加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植物的抗盐碱能力。
3.石膏施用:添加适量的石膏,可以在土壤中形成团聚体,改善土壤的结构和通气性,减少盐碱的影响。
4.化学改良剂:例如硫酸亚铁、硫酸镁等,可以与土壤中的盐分发生反应,形成不溶于水的物质并沉淀下来,从而降低土壤的盐分浓度。
5.水分管理:合理管理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减少土壤中的盐分积累,改善土壤的盐分平衡。
6.耐盐碱植物种植:选择适应盐碱环境的植物品种进行种植,通过植物的吸收和分泌作用,调节土壤盐分浓度,改善土壤环境。
7.分层配土:将土壤分为上、中、下三层,根据不同层次的特点各自进行改良,使土壤层次更加合理,减少盐碱的扩散。
8.合理施肥:根据土壤的特点和作物需求,合理施用肥料,减少肥料的损失和盐分的积累。
总之,盐碱地改良需要综合考虑土壤条件、作物种类和管理措施等因素,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改良,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盐碱地的治理措施

盐碱地的治理措施盐碱地是指土壤含有过多盐分和碱性物质的土地。
盐碱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
水分蒸发、排水不畅以及长期不合理的农业开发都会导致土壤中的盐碱积累逐渐增多,从而使地表变成盐碱地。
为了有效治理盐碱地,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盐碱地治理措施:1.改善排水条件:充分排除地下水及地表积水是治理盐碱地的关键。
可以通过修建排水沟、挖深排水井和铺设排水管网等方式改善排水条件,提高水分的释放和渗透能力。
此外,合理调整农田的坡度和地形,使排水更加顺畅,以防止水分积聚。
2.积极引水灌溉:适当引水灌溉可以增加土壤含水量,稀释盐碱浓度,减少盐分对植物的影响。
选择合适的水源进行灌溉,保证水质的良好和稳定,避免水中含有盐分或其他有害物质。
3.防治再盐化:采取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加强土壤肥力的改良,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合理施用石灰等调节剂,中和土壤的酸碱度,减少土壤中盐分的活跃度,从而降低再盐化的风险。
4.合理植被恢复:合理选择抗碱盐胁迫的植物进行种植,可以改善盐碱地的环境。
常用的植被恢复方式包括荒地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沙柳固碱等。
这些植被能够利用土壤中的盐分,生长出茂盛的植被,将盐分吸收到植物体内,减少土壤中的盐碱含量。
5.建设盐渍土地资源利用项目:在一些无法彻底治理的盐碱地区,可以通过开发盐渍土地资源的利用项目,将盐碱地转变为有益的资源。
比如进行盐碱土地改良,在土壤中添加有机物质或化学改良剂,使其具备良好的土壤结构和肥力,以进行农业生产或园林绿化等。
6.加强管理和科学调度:建立监测网络,定期对盐碱地的水质、土壤盐分等指标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盐碱地问题。
同时,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指导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水平,合理利用水肥等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盐碱地的形成。
7.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加强对盐碱地治理的科学研究,探索新的治理技术和方法。
通过不断的研究,提高盐碱地治理的效果和可持续性,为盐碱地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盐碱地的改良措施与对策

盐碱地的改良措施与对策盐碱地是指土壤中盐分和碱性物质含量过高,使土壤质地疏松、透水性差、肥力低下的土地。
在我国,盐碱地分布广泛,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0%左右。
由于盐碱地对农作物生长和开发利用的限制,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困扰。
为了有效改良盐碱地,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作物产量,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对策。
1.土地改造盐碱地改良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土地改造降低土壤盐碱含量。
常用的土地改造措施包括深耕翻松、中耕通排、引淡排盐等。
深耕翻松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排水性,有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
中耕通排可以通过破坏土壤层次结构,增加土壤透水性,促进盐分向下排除。
引淡排盐是通过人工引水、自然蒸发等方式,将盐分排除至土壤表面,并进行及时处理。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中的盐分,提高土壤水分和养分的供应能力。
2.合理施肥盐碱地的肥力一般较低,因此合理施肥是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
首先需要进行土壤测试,了解土壤中养分的含量和pH值。
根据测试结果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根据不同的农作物需求适量施入氮、磷、钾等主要养分。
另外,可加入有机肥料,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水分保持能力和供应养分的能力。
3.选种优良品种盐碱地的土壤条件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有很大影响。
因此,在盐碱地种植作物时,要选用抗盐碱性较强的优良品种。
这些品种能够适应盐碱地的环境,减少对高盐碱环境的敏感性,使农作物能够正常生长和发育。
4.轮作休耕在盐碱地改良中,轮作休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通过在一年或多年间不耕种,让土壤得到充分的恢复和休养,提高土壤质量。
休耕期间可以进行翻耕、草本植物覆盖等措施,加速盐分的淋洗和土壤的恢复。
5.种植耐盐碱作物在盐碱地改良过程中,种植适应盐碱环境的耐盐碱作物也是一种有效的措施。
这些作物能够较好地生长在盐碱地上,吸收盐分并将其转移到地上部分。
通过种植耐盐碱作物,可以降低土壤中的盐分含量,改善土壤质量。
总之,盐碱地的改良措施与对策需要综合考虑土地改造、合理施肥、选种优良品种、轮作休耕和种植耐盐碱作物等多种因素。
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

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1. 深翻土壤:通过深犁耙,将盐碱层深埋,促进土壤中盐分的下渗,从而减轻土壤盐碱度。
2. 施用有机物质:如秸秆、畜禽粪便等有机物质,可以改善盐碱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3. 使用石灰:石灰可以中和土壤中的盐碱性物质,降低土壤的盐碱度。
4. 施用石膏:石膏可以将土壤中的钠盐转化为硫酸盐,减轻土壤盐碱胁迫。
5. 翻耕种植绿肥:通过翻耕种植绿肥,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6. 旋耕深松:通过旋耕深松,改善土壤通气性和排水性,减轻盐碱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7. 科学施肥:根据盐碱土壤的特点,合理施用肥料,避免增加土壤中的盐分含量。
8. 栽培耐盐植物:选择能够耐盐的作物,如碱蓬、碱蓬草等,降低盐碱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9. 合理灌溉:采用间歇灌溉或滴灌等方式,控制水分含量,减少土壤中盐分的积累。
10. 林木种植:选择适合盐碱土壤的树种进行种植,如油松、柳杉等,改善土壤环境。
11. 生物修复:采用微生物、真菌等生物修复技术,促进盐碱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降低土壤盐碱度。
12. 土壤改良剂:使用专门的土壤改良剂,如硅酸盐改良剂、有机质改良剂等,改善土壤结构和性质。
13. 盐土分层利用:根据不同土层的盐碱度,合理利用土壤资源,进行分层栽培或分层改良。
14. 地下排水:通过地下排水系统,控制土壤中水分和盐分的含量,有效改善盐碱土壤环境。
15. 土壤覆盖:使用覆盖物覆盖盐碱土壤表面,减少土壤蒸发,降低土壤盐分含量。
16. 小面积养殖:在盐碱地上进行小面积规模的畜禽养殖,利用养殖粪便改良土壤。
17. 轮作栽培:通过轮作不同作物,降低土壤中盐碱物质的积累,改善土壤环境。
18. 土壤复合改良:综合应用多种改良方法,如深翻、施肥、改良剂等,进行综合性的土壤改良。
19. 土地固碱:充分利用工业固碱技术,将盐碱土地固定化,降低土壤盐碱度。
20. pH调节:对土壤的pH值进行调节,使其适合特定作物的生长要求,减轻盐碱土壤对植物的不利影响。
盐碱地有哪些改良措施

盐碱地有哪些改良措施盐碱地,顾名思义,就是土地含盐量较高,不适合种植常见的农作物或决大部份植物,盐碱地的形成与土壤中的碳酸盐含量过高有关,到目前,我国尚有近10000万亩的土地为盐碱地。
要想系统的进行改良还存在许多困难。
那么盐碱地有哪些改良措施呢?根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规律,把水灌到地里,在地面形成一定深度的水层,使土壤中的盐分充分溶解,再从排水沟把溶解的盐分排走,从而降低土壤的含盐量。
三、种植水稻。
在水源充足的盐碱地种水稻也是一项可以有效的改良措施。
因为种植水稻后,一般田间要经常保持水层,土壤含水量处于饱和状态,在相同的土壤含盐量情况下,水田中的盐分浓度较旱田低,因此,通过长时间淹灌和排水换水,土壤中的盐分就可以被淋洗和排出。
四、增施有机肥。
有机肥能增加土壤的腐殖质,有利于团粒结构的形成,改良盐碱土的通气、透水和养料状况,分解后产生的有机酸还能中和土壤的碱性。
种植绿肥效果更好。
五、深耕深松。
对盐碱地深耕深松,加深耕层,能加速淋盐,防止返盐,增强保墒抗旱能力,改良土壤的养分状况。
深耕应注意不要把暗碱翻到地表。
六、客土压碱。
客土就是换土。
客土能改善盐碱地的物理性质,有抑盐、淋盐、压碱和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可使土壤含盐量降低到不致危害作物生长的程度。
俗话说:“砂压碱,赛金板”就是这个道理。
七、合理种植。
在盐碱地上种植作物,要根据作物对盐碱、旱、涝的适应性能,因地种植,合理布局。
充分发挥农业增产潜力。
向日葵、谷糜类、甜菜、大麦等为耐盐碱性较强的作物,有较高的细胞渗透压,在较高的盐分溶液中也可以吸收足够的水分,不致引起生理干旱造成死亡。
今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盐碱地改良措施
一、水利改良措施
1、方法
引水洗盐、高灌低排
蓄淡压盐——在盐土周围贮存降水,促使土壤脱盐,下部设隔离层和渗管排盐
压盐排碱——台高客土,形成淡水层,周边设排水渠,泵站辅助降低排水渠水位
例:荷兰DHV方法,关闭城区与其他水系的开放式连接,选用渗透率适合砂质粉土抬高路面至+4.5米,通过开挖沟渠的方式,降低盐水位,为淡水层的形成留有足够的空间,为了加快淡水层的形成,利用泵站的方式降低排水渠的水位,防止含盐水的反渗,在供水渠底部做防渗处理
渠系布置水系统包含4个主要元素:主要的排水渠道(红色)、地下排水、供水干渠(蓝色)和供水支渠(蓝色)。
布置时遵循以下原则相邻供排水渠之间的距离为600m;相邻排水渠之间的距离为1200m;为了保持道路路基的稳定性,供水渠与道路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新渠道与道路交叉的问题,拟选用涵洞的方式解决。
2、目的
用淡水将含盐过高的土质内盐分洗出,降低种植土的含盐量,从而实现盐土淡化
3、优缺点
4、次措施必须有条件,一是地下水位较深,表土不易返盐;二是地势较高,有完备的排碱
渠系,使农田排压出的盐碱水能顺利排向下游,否则耕作时间越长,盐碱向表土聚积越多,造成土地盐碱化,更加无法耕种。
客土抬高地面,相对降低了地下水位,可解决植物初期成活问题,客土抬高的理想高度是使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客土厚度应该在1.5-2.0m之间,同时在盐土区域内,客土很快容易次生盐渍化而影响后期植物的生长和绿化景观效果。
要解决水盐运动的根本是在临界深度设置隔离层和渗管进行排水,根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水盐运动规律,把土壤中的盐分随水排走,达到土壤脱盐、防止生盐渍化、保证植物可持续发展。
5、淡水来源
1)雨水收集
2)工业区再生水
3)临港海水净化水
二、化学改良措施
1、方法
增施化学酸性肥料过磷酸钙,矿物性化肥,大量有机质腐叶土、松针、有机垃圾等。
2、目的
使钙离子置换土壤中多余的纳离子,变碱土为含硫酸钠的盐土(后者对植物的危害仅为前者的1/5)从而改善土质。
3、优缺点
可使PH值降低,施入适当的矿物性化肥,补充土壤中氮、磷、钾、铁等元素的含量,提高树木的抗性,有明显的改土效果。
此类措施离子在土壤中交换耗时较长,离子充分交换难度较大,改良效果持续时间短。
适合治理中度以下的盐碱土(含盐量0.4%以下)。
4、肥料来源
1)工业废料:泥炭、醋渣、黄铁矿粉渣、风化煤渣
2)有机垃圾:落叶、木屑、树皮、马粪
三、生物改良措施
1、方法
种植耐盐的绿肥或者耐盐草坪。
2、优缺点
适合用于盐碱度较低的地区,是一种很生态的方法,适合湿地绿化。
四、物理改良措施
1、方法
平整土地,灌水洗盐,深耕晒垡;
疏松表土,增强透水性,阻止水盐上升;
封底式客土和地上花盆式客土抬高地面;
铺设隔盐层等填以客土
2、优缺点
适合用于规模较小但景观位置较为重要的绿化区域,如花坛、树池、花台、花镜等处,可有效阻隔盐碱的侵蚀。
五、工程措施
1、方法
挖湖堆山,客土,耐盐植物群落,树穴底隔离层(碎石子、草帘子)加盲沟排水,施用盐碱土改良介质,树穴表面用树皮、枝叶、卵石、陶粒等覆盖。
a.明沟排盐——结合水利工程,用带状沟渠系统将绿化地段分割为条带状。
沟渠的作用
一为排水,一为蓄积雨水,通过排水降低种植土的地下水位,通过蓄积雨水促进脱盐。
同时利用客土层提供根系的良好生长环境,客土层抬高土面,利用高差进行排水淋盐,达到改土的目的。
优点——这一模式适用于盐碱程度中等、地势较高、原有排灌渠系畅通的地段,在道路两侧绿化中应用广泛。
b.雨水收集结合排盐——通过地形的塑造,设置不同的雨水收集下凹绿地,收集一定的
雨水,起到压盐的作用,同时在地形较低一侧设置排盐沟,收集盐碱水,并种植耐盐植物
c.暗管排盐——是将带有孔隙的管道铺设于地下一定深度(地下水位以上或以下),待灌
溉或降雨后汇入管道的水分,或者是直接直接汇入到管道中地下水,通过管道排出土地,带走盐分,起到改良盐碱地的目的。
优点——浅潜暗管排盐工程技术模式适用于盐碱程度较重、大面积绿化的高标准景观绿化地段。
面积较大的绿地方便暗管的铺设,能形成完善的排盐系统。
栽植层植物景观受盐碱地影响很小,可营造无异于正常土壤的植物景观。
系统的暗管排盐管网示意图
d.“一带一沟挑沟做台绿化工程模式”——人工挖沟,并将挖沟的原土上挑做成林带种植台,抬高林带种植土,台上再加40cm客土层,这样,加大了土表与地下水位之间的高差,通过林带种植土与沟渠底部的高差达到自然淋盐的目的。
例:唐山唐海县试验阶段种植耐盐树种107杨,当年成活率达到了97%。
这种一带一沟的栽植模式减少了客土量,节约了工程成本。
优点:比暗管排盐工程技术模式节约工程成本34.6%;比明沟排盐工程模式节约19%。
e.综合
结果与讨论
应采用综合生态措施改良土壤。
其一,因地制宜,应采用成本低廉或零成本的隔离层材料,如粗砂、炉灰渣、锯末、碎树皮等。
其二,在树穴地表覆盖秸秆、稻草、树皮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抑制盐分在地表积聚。
其三,施用大量有机质,逐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如腐叶土、木屑、树皮、马粪及有机垃圾等。
通过以上措施,在逐渐降低成本的基础的上,达到初步抑盐、逐步改盐、优化土壤的目的,从而降低后期土壤处理成本,实现土壤的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