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

合集下载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爱国运动,发生于1919年。

本文将探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历史意义1. 民族意识觉醒: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民族意识觉醒的重要里程碑。

在这次运动中,年轻学生和知识分子表达了对中国封建社会和旧文化体制的不满,同时积极追求民主、科学和现代化。

五四运动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 文化启蒙:五四运动在文化领域起到了重要作用。

学生们声援新文化运动,倡导以白话文写作,推崇现代科学和民主思想,反对封建迷信,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五四运动为现代文学、新闻、艺术等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社会变革推动:五四运动不仅是文化运动,也是社会变革的催化剂。

运动中涌现出众多的新兴知识分子,他们成为了中国社会变革的推动者。

五四运动推动了知识分子的觉醒和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各项社会变革的进行。

局限性1. 意识形态偏向:五四运动中的主要思想家和领导者倾向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想。

这导致五四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于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使得运动的影响力无法完全覆盖全国各个阶层。

2. 中产阶级的特权:五四运动虽然倡导民主和平等,但运动的领导者多数来自中产阶级,他们在运动中带有一定的特权意识。

这导致五四运动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农民和工人阶级的代表,无法更广泛地推动社会变革。

3. 思想的涣散:五四运动中的思想和理念比较多样化,缺乏统一的思想方向。

这使得运动中的理想目标在实践中难以统一,导致活动的效果和长期影响力有限。

综上所述,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史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它启发了中国民族意识觉醒、文化启蒙和社会变革,但也存在局限性,如意识形态偏向、中产阶级特权和思想涣散等问题。

我们需要全面认识和评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以更好地理解和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五四运动是哪一年发生的

五四运动是哪一年发生的

五四运动是哪一年发生的五四运动是哪一年发生的?五四运动时间是1919年5月4日。

五四运动是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一般将其定义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并以此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五四运动的影响五四运动的影响是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从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五四运动的意义是这场运动孕育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五四运动从形式上是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但从整个社会背景社会发展来说,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亦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现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亦有着不可低估之影响。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五四运动狂飙般的呐喊声早已散去,五四运动精神却一直沉浸在中华民族奋斗的血脉里。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我们回望那段历史,重温100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加深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认识,可以更好推动新时代中国青年继承五四精神,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是:是一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群众爱国运动,是20世纪初叶中国历史发展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

五四运动对20世纪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乃至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

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什么是五四运动

什么是五四运动

什么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发生于中国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学生运动,以及包括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

下面店铺就给大家介绍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基本介绍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的5月4日,是一场爱国运动。

事件起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完结后举行的巴黎和会中,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题。

就此,当时中国的北洋政府未能捍卫国家利益,在列强面前显得软弱,使国人异常不满,从而上街游行表达不满。

当时最著名的口号之一是“外抗强权(对抗日本侵权),内除国贼(惩除媚日官员)”。

广义的五四运动则是指自1915年中日签订《二十一条》至1926北伐战争之间,中国知识界和青年学生反思中国传统文化,追随“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探索强国之路的思想文化运动。

发生过程起因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

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此消息传到中国后,北京学生群情激愤,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斥责日本的无礼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

在这种情况下,和会代表提交了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要求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主权,以及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等不合法条件。

但结果,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居然准备在《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上签字。

最终,英、美、法、日、意等国不顾中国民众呼声,在4月30日还是签订了《和约》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即《凡尔赛和约》,仍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送日本。

在巴黎和会中,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在这样强大的压力下,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

五四运动的性质

五四运动的性质

五四运动的性质引言: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革命运动,由于其在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领域引起的深远影响,因此研究五四运动的性质对于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参与者的动机和运动的目标等方面来探讨五四运动的性质。

一、历史背景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这一时期正处于中国面临巨大变革的时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被迫接受了《凡尔赛条约》的不公平待遇,使得中国民众对国家的命运感到愤怒和不满。

此外,国内政治动荡不安,被列强侵略和割据势力的威胁也日益加剧,这些因素为五四运动的爆发提供了条件。

二、参与者的动机五四运动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学生和知识分子,在这一时期,他们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社会现状的不满逐渐积聚。

同时,浓厚的爱国情感和对民主、科学的追求也成为他们参与运动的主要动机。

这些参与者渴望改变中国社会和政治的现状,以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

三、运动的目标五四运动的目标是推动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争取国家的独立和民主。

运动的参与者对于传统封建社会的教育体制感到不满,他们呼吁推进政治、社会、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改革。

他们倡导民主和科学的理念,主张用现代学说和文化来满足国家的需要。

同时,他们也对女性权益、封建礼教和民族问题等提出了重要的见解和要求。

四、运动的性质从五四运动的目标和参与者的动机来看,可以将其性质归为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运动。

五四运动强调民主的理念,呼吁实现政治体制的变革,推进自由和平等的社会制度。

运动的参与者认为,只有通过推进现代化的改革,才能使中国脱离落后状态,追赶世界先进国家的发展。

同时,五四运动也是一场爱国主义的运动,参与者们对国家面临的屈辱和危机感到愤怒和不满,他们希望通过运动的方式来抵制外国侵略和压迫。

五、影响和意义五四运动的性质决定了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大影响。

首先,在政治领域,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体制的变革,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的背景

五四运动的背景

五四运动的背景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它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而要深入理解五四运动,就必须了解它的背景。

本文将从国际背景、国内背景和社会背景等方面来阐述五四运动的起因和背景。

一、国际背景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世界局势发生巨变的时期。

在战争的影响下,世界上许多旧秩序全面崩溃,殖民主义遭到了严重挑战。

同时,亚洲国家之间的民族解放运动也蓬勃兴起,为五四运动提供了有力的国际支持。

此外,新兴的社会主义思潮以及民族自决主义也对中国的思想潮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不仅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激发了很多中国年轻人的革命意识。

领导亚洲解放运动的东方之星孙中山也为五四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国内背景五四运动的国内背景极为复杂。

当时,中国虽然已经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但政权并未稳定下来。

北洋政府的威权统治以及外国列强的干涉使得中国社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此外,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并存。

在近代化进程中,中国青年面临严重的社会压力,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与西方先进文化的冲突使得他们陷入痛苦的迷茫之中。

此外,战乱和经济困难导致民不聊生,社会不稳定,导致人民的怨气和不满情绪逐渐积聚。

三、社会背景五四运动的社会背景主要包括学生运动和文化运动两个方面。

学生运动是五四运动的主力军,五四运动前夕,全国各地的大学和中学里的学生组织积极开展着各种反对封建与帝国主义的斗争,师生们团结起来,形成了强大的思想力量。

五四运动前夜,北京学生提出了“抵制巴黎和约,保卫国家”等口号,积极参与到了反帝爱国的斗争中。

文化运动则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文化前奏。

文化界的一批有识之士开始鼓吹自由民主和科学主义思想,他们试图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主张独立自主地为中国寻求前进的道路。

这些新思潮以及其积极的实践为五四运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综上所述,五四运动的背景既有国际背景,也有国内背景和社会背景。

五四运动的意义及影响

五四运动的意义及影响

五四运动的意义及影响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场运动的爆发被视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彻底的、民族性的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为中国的现代化、民族复兴和民主化开展了新的篇章。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五四运动的意义及影响。

一、五四运动的起因五四运动的起因是国内外形势的交汇和中国社会的尴尬处境。

一方面,战后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一案被卖国求得和平的北洋政府所压低,对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反对列强压迫民族主义情绪的拒斥引起了激烈反应。

另一方面,农民工人阶级的民族困境和经济矛盾、学科专业领域过程升级的引导下,形成了群众中唤起爱国热情和民主情绪的社会背景。

因此,五四运动正是针对当时的困境,要求进行国家独立、民主激发、社会革新和文明进步。

二、五四运动的影响1.民族主义思潮崛起五四运动将“爱国主义”引导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上。

它不只是简单的呼吁“爱国”,而是将爱国主义纳入了现代化的框架中。

青年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对“反侵略”的正义感过程确立了“外敌”“民主”和“科学”的价值观念,也反映出了现代化和民族解放的要求,同时也给那些努力为国民提供穷人救助和异议者提供保护的爱国同事带来蓬勃生机。

2.推动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前进五四运动对我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发展起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它启发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精神,让人们认识到了习惯或惯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积极创新、自主发展。

五四运动给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推动,从兴办新学院、推崇科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社会调查,为我们国家建立了现代文化教育基础。

中国青年实现了自己的“心灵红太阳”。

3.推动社会制度变革五四运动的推动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理念、思潮和观念都在以巨大的力量向前推进,包括了一些基本的身份、权益、职业、制度的逐步变革,并在建设现代化新国家、实现人民幸福、民主自由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运动是塑造了现代中国的标志性事件,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历程和中国现代化的步伐,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意义。

五四运动简介

五四运动简介

五四运动简介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次爱国革命运动。

该运动于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由于学生们对于和约内容的不满而起义。

这次运动的目标是反对外国侵略,并推动中国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进程。

这次运动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对中国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运动起因五四运动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915年的“二十一条”,这是一份由日本提出的对中国实施的不平等条约。

此后,中国政府的被动态度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引发了人们的愤怒和不满情绪。

在这个背景下,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是巴黎和约签订后,中国未能取得德国在中国的租借地。

运动特点五四运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学生运动:五四运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大学生和中学生,特别是北京的学生。

他们成立了许多爱国团体和学生组织,并举行了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活动。

2.反对帝国主义: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对外国侵略和压迫的爱国运动。

学生们愤怒地反对“二十一条”和列强在中国的干涉,并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维护中国的主权和尊严。

3.爱国主义和民主思潮:五四运动强调了爱国主义和民主思潮。

学生们认为,只有通过现代化和民主化的国家建设,中国才能真正崛起,并摆脱外国的压迫。

4.文化思潮: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些学生运动领袖提倡西方文化的革新,称之为“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提倡自由、科学和民主,反对旧有的传统和封建的价值观。

运动影响五四运动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1.意识觉醒:五四运动使得中国人民的意识觉醒。

人们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的问题,并主张改革和革新。

这种觉醒促进了中国思想和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2.政治影响:五四运动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革命团体的崛起。

运动期间,一些学生运动领袖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成员,并为中国革命和独立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3.文化变革: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变革。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推动了一系列文化改革,包括对汉字的简化、对文学艺术的新探索等。

五四运动简介

五四运动简介

五四运动简介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的背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取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

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

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

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

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五四运动的过程5月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获悉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

当天,学生代表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

5月3日晚,北京大学学生举行大会,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法政专门、高等工业等学校也有代表参加。

学生代表发言,情绪激昂,号召大家奋起救国。

最后定出四条办法,其中就有第二天齐集天安门示威的计划。

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并且要求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货币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学生游行队伍移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并火烧曹宅,引发“火烧赵家楼”事件。

随后,军警给予镇压,并逮捕了学生代表32人。

被学生烧掉的赵家楼学生游行活动受到广泛关注,各界人士给予关注和支持,抗议逮捕学生,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严禁抗议公告,大总统徐世昌下令镇压。

但是,学生团体和社会团体纷纷支持。

5月11日,上海成立学生联合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论五四运动的影响
1919年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云集天安门,打出“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引发“火烧赵家楼”事件。

随后,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得到了各地青年学生和人民群众的同情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的烈火迅速燃遍全国,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这就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思想史的影响既深且远,对新文化运动亲历者的影响,更不待言,在是否坚持“五四精神”、是否坚持新文化运动一些基本理念上曾与国民党严重冲突。

胡适说:“新文化运动的根本意义是承认中国旧文化不适宜于现代的环境,而提倡充分接受世界的新文明。

”1935年5月,他又写了《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再谈五四运动》一文,强调五四精神。

他感叹,“这年头是…五四运动‟最不时髦的年头”,因为“五四运动的意义是思想解放,思想解放使得个人解放,个人解放产出的政治哲学是所谓个人主义的政治哲学。

”而国难当头,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个性解放、个人主义受到批判和抵制。

他从社会进步、革命成功的角度为新文化运动辩护:“思想的转变是在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条件之下个人不断地努力的产儿。

个人没有自由,思想又何从转变,社会又何从进步,革命又何从成功?”
在他逝世前不久,在其所作的《科学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改革》演讲中,他仍坚持“五四”时的观点,反对“东方精神文明,西方物质文明”的说法,强调西方近代科学新文明“乃是人类真正伟大的精神的成就,是我们必须学习去爱好、去尊敬的”,这又在台湾引起了对他的新一轮批判,及至他身后都未停止的“中西文明”论战”。

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对斗争的胜利起到决定性作用这个事实,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受到了非常实际的教育。

上海学联在告同胞书中说:“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

而“工界罢工不五日,而曹、章、陆去”。

他们由此看到了工人阶级力量的伟大。

正因为有了这种认识,在五四之后,脱下学生装,穿上粗布衣,到工人群众中去,成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的自觉行动。

五四运动中有一部分学生领袖,还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工会。

(邓中夏)这样,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在这个过程中,先进的知识分子了解到工人阶级的疾苦和他们的要求,把自己的立足点移到了他们的一边;一部分工人认识了本阶级的历史使命,具有了阶级的觉悟。

在这个基础之上,中国产生了一批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这就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五四运动发生两年之后,中国共产党就在工人最集中的城市上海诞生了。

这绝不是偶然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五四运动之所以成为这个革命的开端,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对于这场斗争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因为工人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是通过它的先锋队共产党来实现的,而这场斗争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毛泽东选集》第700页)。

这是五四运动的最大成果和最大收获。

在五四运动以后的90年时间里,中国人民的斗争虽然仍有曲折和反复,但是从根本上说走的是一条上坡路,从一个极度贫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所以,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的斗争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一个转折点,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一个历史起点。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画卷,总是伴随着一个个生动的人和一件件鲜活的事慢慢展开。

其中能够引领历史潮流的伟大人物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事件的出现往往预示着一个旧
时代的结束,也孕育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更启迪着未来时代的前进。

五四运动就是这样的历史事件,它不仅实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重大转折,为民族复兴开创了崭新的历史起点,更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繁荣的一面镜鉴,对当代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根本影响。

首先,五四运动促使中国先进分子的思想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在近代以来的一个长时间里,中国先进分子曾经虔诚而热烈地向西方学习,希望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

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给他们上了严峻的一课,使他们对于资本主义的幻想急速破灭。

这个经历,使中国先进分子的思想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使他们的目光开始从欧美转向俄国,从资本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正如当年如饥似渴地学习和研究资本主义一样,五四以后,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

如果说,五四运动开始时,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还只是李大钊这样个别的人物,那么,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先进分子中就有一批人经过对于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比较研究,逐步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集合起来了。

尽管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者还为数不多,他们的影响也还没有来得及扩展到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去,但是,他们的出现,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全新的因素,是中国即将发生伟大变革的预兆和前奏。

其次,五四运动促使中国先进分子考虑创建新的革命政党的问题。

五四运动以前,在中国革命中起领导作用的是国民党及其前身中国同盟会。

在五四运动中,孙中山对学生斗争表示过同情和支持,一些国民党人也参加了斗争,但他们并不是这场运动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

蔡和森在1926年回顾当时情况时说,五四运动时,整个说来,国民党是站在群众运动之外的。

北京上海的学生派代表去找过国民党,它的领导人“竟以无力参加拒绝”。

这个趋势很可以说明国民党“不能领导革命了,客观的革命势力发展已超过它的主观力量了”,“故此次运动中一般新领袖对于国民党均不满意”。

成立新的革命政党来领导人民的斗争,已经成为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再次,五四运动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准备。

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看到了工人阶级力量的伟大。

五四运动以后,他们中的一些人自动脱下学生装,穿上粗布衣,到工人群众中去做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

这样,五四运动就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的结合。

在这个过程中,先进的知识分子了解到工人阶级的疾苦和他们的要求,把自己的立足点移到了他们的一边;一部分工人认识了本阶级的历史使命,具有了阶级的觉悟。

在此基础上,中国产生了一批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这就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五四运动的最大成果和最大收获。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为之一新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的斗争就有获得胜利的最根本的保证了。

而在21世纪的今天,五四运动仍有其当代意义:。

其所孕育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成为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