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观测网建设规划2016—2020年-广东海洋与渔业厅
依托海上风电场建设广东海洋立体观测网——访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于红兵

的 “议 限定 , “海 xUU场选 川 ,
KliJ I f'Ji离 岸距 离 小少 j= 1(】公 q 、 涂宽
超过 I()公 时沁域 水深 小 少 10米的
海域 “ ;行要求 “一 个海 L,rxUU场 外缘
边 线 包络 海 域
【jlIJ l l07Y I-f、[
是 发 展 海 洋 观 光 旅 游业 。在辽 阔的大海 j:,风 机成排 布阵 ,如果政 府或企 业加 以 【jl导 。在风 机的颜色 以及 布阵等方 面进行 优化设 计 ,使之 成为海 上的一道风 景线 ,从而发展海 上观 光旅 游业 。 同时可 以在 风电场 中 建 立科普平 台 ,用 以宣传 生 态 、绿 色能源 ,将 环保思想 宣传 与能 源开发 并行 ,提高 企 业使命感 。
尔竹 lJ Ⅱ仵 业 I 1 Jxl,ix场 , fJl数 尺
5f】~6f)仃 之 M
所 以 .海 l I【l场 -般 址 离 中¨
× j l匕较 远 fi9f , 这 x.『j: 1 :人 Inj. .
能 蜕足沧海 · ,fI』埘陔 I)‘ 的 水助 / 1
境 他 波浪 、海 流 、潮 影 址比较小 的
四 是 促 进 海 洋 科 学 的研 究 , 主要表现 在海洋 观测 、监测 方面 。 风 电场 离 海 岸线 都有 相 当距 离 . 有 海 域 使用 权 证 .有 固 定 的构 筑 物 ,有 定 期 的管 理 ,非 常适 合 建 立 海 洋 观 测 点 。 目前 中 围 在海 洋 观 测 方 面 ,和 国 际 的 发 达 国 家 相 比 ,还 是 比较 落 后 的 ,尤 其 是 海域 20~30米 等深线 的海 洋观测 数 据 ,相 当 缺 乏 。 广 东 目 前在 发 展 海 L风 电 ,政 府 完 全 可 以借 助 这 些 海 上 电 项 目 ,和 企 业 合 作 , 借 助 科 研 单 位 的 技 术 支 撑 ,建 ●: 小 同海 20~30米等深线 的海洋 观 测 网 ,完 善 海 洋 观 测 基 础 数 据 , 为 全 省 的 防灾 、减 灾 预 警 、预 报 提 供 实 时 资 料 , 从 而更 好 地 指 导 海 洋 生 态 文 明建 设 和 海 洋 产 业 发 展 ,、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海洋渔业局关于加强海域使用管理意见的通知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海洋渔业局关于加强海域使用管理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6.13•【字号】粤府办[2006]42号•【施行日期】2006.06.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渔业资源正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海洋渔业局关于加强海域使用管理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06]42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省海洋渔业局《关于加强海域使用管理的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海洋渔业局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00六年六月十三日关于加强海域使用管理的意见(省海洋渔业局)为进一步加强海域使用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一、加强海域使用管理法制建设,严格海洋功能区划管理(一)积极推动制订《广东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进一步规范我省海域使用管理,促进海域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
各沿海市、县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抓紧制订加强海域使用管理的规章制度,切实解决海域使用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二)严格海洋功能区划管理。
按照“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继续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用海开发项目审查,对不符合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域使用要求的用海项目,有关部门不得批准立项,未取得海域使用证的项目不得开工兴建。
尚未完成海洋功能区划编制的市、县人民政府要抓紧制订,在2006年年底前将海洋功能区划报上级人民政府审批。
二、加强用海管理,切实保护无居民海岛(一)加强涉海项目管理。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合理开发、综合使用、协调发展的海域使用管理原则,加强对各类涉海项目的确权发证、监督管理等工作,切实维护用海秩序。
严格控制填海造地和非建设项目围填海造地,严格依法报批。
广东海洋观测网建设规划2016—2020年-广东海洋与渔业厅

广东省海洋观测网建设规划(2016—2020年)2017年10月目录前言 (1)1发展形势 (2)1.1现状 (2)1.2存在的问题 (6)2总体要求 (8)2.1指导思想 (8)2.2基本原则 (8)2.3发展目标 (9)3重点任务 (10)3.1优化海洋观测布局,保障滨海重点项目安全 (10)3.2加强海洋灾害观测,构建沿海城市海洋灾害观测体系 (10)3.3发展应急机动观测,提升海洋应急观测能力 (10)3.4加强海洋观测数据整合,实现数据共享 (10)4观测布局及建设内容 (11)4.1岸基海洋观测系统 (12)4.1.1岸基海洋观测站 (12)4.1.2岸基雷达海洋观测系统 (14)4.2海基观测系统 (16)4.2.1海洋观测浮标系统 (16)4.2.2志愿船观测系统 (17)4.2.3水下滑翔机观测系统 (17)4.3空基观测系统 (18)4.3.1卫星遥感数据应用中心 (18)4.3.2无人机遥感探测系统 (18)4.4数据管理体系 (18)4.4.1数据管理系统 (18)4.4.2数据传输网络 (18)4.5管理体系 (20)4.5.1管理制度 (20)4.5.2管理队伍 (21)4.6海洋观测综合保障系统 (21)4.6.1海洋观测综合保障基地 (21)4.6.2地市应急装备保障系统 (21)5远景规划 (22)5.1海床基观测系统 (22)5.2海上平台观测系统 (22)5.3高频地波雷达海洋观测系统 (22)6保障措施 (23)前言为进一步加强广东省的海洋防灾减灾能力,有效减轻海洋灾害损失,更好地为广东省沿海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根据《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2020年)》《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和《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特制定本规划。
广州海洋观测网规划建设及观测数据应用探讨

第39卷第4期2020年12月海岸工程C O A S T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V o l .39 N o .4D e c e m b e r ,2020广州海洋观测网规划建设及观测数据应用探讨马荣华,范儒彬(广州市地质调查院,广东广州550014)收稿日期:2020-09-27作者简介:马荣华(1989-),女,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海洋防灾减灾㊁海洋观测预报方面研究.E -m a i l :m a r o n g h u a 2012@f o x m a i l .c o m (王佳实 编辑)摘 要:阐述了广州海洋观测网建设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对海洋观测网建设在海洋防灾减灾㊁海岸工程建设及海水养殖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分析说明㊂总结广州市海洋观测网建设现状和成果,并利用已有观测数据对2017年台风 天鸽 和 帕卡 期间广州海域水文气象特征㊁2015-2017年枯水期咸潮入侵特征进行了分析㊂研究表明,现有观测数据对台风和咸潮活动均具有较明显的反应,且对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更有效地利用已有观测数据,将观测数据价值最大化,对观测网建设及运行过程中观测工作机制及业务化流程㊁数据质量控制㊁观测站布设合理性以及数据应用分析这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广州海洋观测网的优化㊁改进措施及未来发展方向㊂关键词:海洋观测网;海洋自动观测;海洋防灾减灾;广州中图分类号:P 711;P 71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682(2020)04-0309-10d o i :10.3969/j .i s s n .1002-3682.2020.04.009引用格式:MA R H ,F A NRB .D i s c u s s i o n o 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o c e a n o b s e r v i n g n e t w o r k a n d d a t a a p pl i c a t i o n i nG u a n -g z h o u [J ].C o a s t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2020,39(4):309-318.马荣华,范儒彬.广州海洋观测网规划建设及观测数据应用探讨[J ].海岸工程,2020,39(4):309-318.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对海洋水文㊁气象㊁水质及生态特征的综合性观测㊂海洋观测是关心海洋㊁认识海洋和经略海洋的重要手段[1]㊂海洋观测主要分为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㊂人工观测可根据观测的目的设计观测方案,具有针对性,一般用于科研项目,但人工观测耗费人力较大,人员安全保障较低,观测数据也不能实时或难以连续获取,因此建设海洋自动观测站,获取实时㊁连续的海洋观测数据是十分必要的㊂海洋自动观测是准确掌握海洋实际状况㊁科学开展海洋观测预报的重要手段㊂建设海洋自动观测站也是国家海洋观测规划网重要的组成部分㊂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2020年)提出,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海洋观测事业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及建设海洋观测网㊂建设海洋观测网是提高我国海洋综合实力㊁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对于促进海洋科学研究㊁提高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能力㊁保障和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具有重要作用㊂美国㊁日本㊁韩国和加拿大等沿海发达国家已建立了较完善的海洋观测系统,综合运用卫星㊁飞机㊁船舶㊁水下滑翔器和浮(潜)标等先进技术手段,对海洋动力环境㊁海洋生态㊁海洋地质㊁海洋生物资源等进行跨地区㊁跨部门㊁长期㊁连续地观测[1]㊂我国也正在建设和发展国家级㊁省级及市级海洋观测系统,如福建省㊁广东省㊁天津市海洋观测系统等[2-4]㊂珠江河口沿岸地区经济发达㊁物产丰富,人类活动繁盛,对珠江口海域的水动力㊁气象及水质等的综合观测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㊂海洋观测网所采集的观测数据可用于海洋防灾减灾㊁海洋预警预报㊁海洋及海岸工程建设㊁海水养殖和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㊂广州海域位于珠江口伶仃洋湾顶,上起黄埔港,下至横门水道,东以广州港航道为界㊂珠江水系的径流310 海 岸 工 程39卷经东四口门(虎门㊁蕉门㊁洪奇门㊁横门)流入广州海域,汇入伶仃洋,广州海域是连接珠江河网和外海的重要通道,属于珠江河口的一部分,地理位置极其重要㊂广州海域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季台风活动强烈,海域地形呈喇叭状,上窄下宽,极易发生风暴潮灾害[5],因此建设广州市海洋自动观测网,是广州市海洋防灾减灾㊁海洋预警预报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保障㊂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河网纵横,港口众多,水路运输活动繁盛,历年来进行了大量的海洋工程建设,包括码头㊁航道㊁港口建设,海岸防护工程㊁围海造田工程㊁海上牧场生产工程和海洋资源开发工程等,如近年的港珠澳大桥㊁南沙大桥㊁深中通道建设等㊂海岸工程在建设前需进行水动力环境勘探和模拟,以保障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建设中需密切关注周围波浪㊁海流㊁泥沙等水动力条件的变化状态,建设完成后需关注水动力条件与海岸工程的相互持续影响㊂这些都离不开海岸工程附近水域的水动力㊁水文条件的连续观测㊂因此水文气象观测是海岸工程建设的关键,海洋观测网对海岸工程建设极为重要㊂珠江三角洲水系发达,沿岸人民靠海而生,珠江口海水养殖㊁渔业捕捞活动较为普遍,海流㊁海水温度㊁盐度等要素对海水养殖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海洋观测网对海水养殖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㊂人类活动繁盛,带来的必然后果是海水污染,海洋污染治理㊁海洋环境保护更需要海洋观测网的保障㊂综上所述,建设广州市海洋自动观测网,对广州市海洋防灾减灾㊁海洋经济发展㊁海洋科技创新㊁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都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㊂广州海洋自动观测网建设是广东省海洋观测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海洋观测网建设的一部分㊂海洋观测是海洋预报的基础,海洋预报对海洋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意义,海洋观测对海岸工程建设㊁海洋环境保护等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建设广州市海洋观测网是广州市海洋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㊂图1 广州市海洋综合观测站位F i g .1 L o c a t i o no f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o c e a no b s e r v a t i o n s t a t i o n s i nG u a g z h o u 1 广州市海洋观测网建设现状广州市海洋观测网自2014年开始规划建设,经过5a 不断地规划及完善,至今已初具规模,目前共建成9个咸潮观测站,4个岸基观测站以及5个浮标观测站,形成初步的广州市海洋观测网㊂观测要素涵盖水文㊁气象和水质等各个方面㊂海洋测站自上而下㊁自北向南均匀分布于广州海域(图1)㊂1.1 建成初步的海洋观测网1.1.1 咸潮观测站咸潮观测站自2014年开始建设,站位均布设在河流入海口及河口上游㊂目前已经建成9个站点,观测要素涵盖盐度㊁T D S ㊁水温㊁电导率和水位等㊂1.1.2 岸基海洋观测站岸基海洋观测站从2015年开始建设,目前已经建成4个站位,观测要素涵盖潮位㊁风速风向㊁气温㊁湿度㊁能见度㊁气压㊁雨量等㊂1.1.3 浮标观测站浮标观测站从2016年开始建设,目前已4期马荣华,等:广州海洋观测网规划建设及观测数据应用探讨311经建成5个站位,观测要素涵盖剖面流速㊁水温㊁盐度㊁风速风向㊁气温㊁湿度㊁气压㊁能见度㊁营养盐㊁C O D㊁浊度㊁P H㊁溶解氧㊁叶绿素和藻红蛋白等㊂1.2建成初步的多学科数据库经过长时间的数据采集和积累,目前广州已建成一个初步的多学科综合数据库,主要包括:长达2~4a 咸潮㊁水文数据,含有水温和盐度等要素;长达2~3a的水动力数据,含有波浪㊁剖面海流数据;长达2a的水质数据,含有C O D㊁营养盐及p H㊁溶解氧㊁浊度㊁叶绿素等;长达4a的潮位数据,含有对潮时和潮位的观测;长达4a气象数据,含有岸边及海面的风速风向㊁气温㊁气压㊁湿度㊁降雨及能见度等参数㊂1.3建成多个数据接收及分析平台目前,已建成多个数据接收展示㊁统计及分析平台,包括岸基数据接收平台,浮标数据接收平台和咸潮数据接收平台㊂数据接收平台可实现对观测站状态的监管和异常状态报警㊁对实时观测数据进行展示以及对长时间序列观测数据进行初步统计分析等功能(图2)㊂图2数据接收展示㊁统计及分析平台F i g.2 P l a t f o r mf o r r e c e i v i n g,d i s p l a y i n g,c o u n t i n g a n da n a l y z i n g t h e o b s e r v a t i o nd a t a312海岸工程39卷2观测数据的应用观测数据主要应用于海洋灾害分析及防治工作,如在台风期间对近岸海域海洋水文气象特征进行分析㊁影响特征变化的海洋动力因素分析;咸潮入侵特征及趋势分析;对广州海域各年度㊁各季度海洋水文气象特征及其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等㊂除此之外,也将观测数据用于预报结果的检验,提高预报数据的准确性㊂2.1台风期间的应用风暴潮灾害是广州乃至广东省最主要的海洋灾害之一[6]㊂为保证台风登陆过程中各观测站可以正常运行,在台风来临前将对各观测站进行巡检㊁设施加固及故障排查㊂在近年破坏性较大的台风期间,大多数观测站仍能正常运行并采集到宝贵的灾害期间观测数据㊂台风 天鸽 (强台风级)于2017-08-12T12:50在珠海市金湾区沿海地区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45m/s),中心最低气压970h P a㊂ 天鸽 是1965年以来登陆珠江三角洲的最强台风,具有 快速西移㊁近海加强㊁风强雨大 的特点㊂天鸽 为50a一遇台风,台风登陆时间正好为天文大潮期,风暴潮与天文大潮两个波峰叠加,发生较强的风暴潮过程㊂根据H Y02观测站连续观测的潮位数据(图3),8月23日13:00以后潮位陡然上涨,最高超过红色警戒潮位,超过警戒潮位持续时间长达3h㊂注:4条彩色虚线分别对应蓝㊁黄㊁橙㊁红四个警戒潮位值图3台风 天鸽 登陆过程H Y02观测站潮位过程曲线F i g.3 T h e t i d e l e v e l c h a n g e s a t s t a t i o nH Y02d u r i n g t h e l a n d i n g o f t y p h o o n H a t o天鸽 登陆过程风力较强,8月23日广州港区最大出现13~14级瞬时大风,南沙区出现9~11级瞬时大风,8月23日H Y02观测站日极大风速最高达到26.6m/s,风速持续较大时对应的风向多为东北风向(图4)㊂由图5可见, 天鸽 登陆期间F B05观测站波浪过程㊂8月23日11:21左右F B05观测站测得最大浪高2.58m,有效波高为1.74m,1/10大波波高为2.02m,平均波高为1.2m,波级为4级(1.25mɤ有效波高< 2.5m,1.5mɤ1/10大波波高<2.5m),海况为中浪㊂从H Y02观测站风速风向数据及F B05观测站波浪数据可以看出,在台风 天鸽 之后还有一次由1714号台风 帕卡 (台风级)引起的大风大浪过程(图4和图5), 帕卡 于8月27日09:00前后在台山东南部沿海地区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级(33m/s),中心最低气压978h P a㊂ 帕卡 具有登陆区重叠㊁移动速度快㊁登陆前加强㊁结构不对称㊁风雨范围广的特点㊂H Y02观测站8月27日测得当日极大风速约26.4m/s(11级),风速持续较大时对应的风向多为东北4期马荣华,等:广州海洋观测网规划建设及观测数据应用探讨313风向㊂8月27日08:21F B05观测站测得最大波高2.35m,有效波高为1.44m,1/10大波波高为1.73m,平均波高为0.99m,波级为4级,海况为中浪㊂台风 帕卡 引起的大浪过程相较于台风 天鸽 期间浪高偏小㊂图4台风 天鸽 和 帕卡 登陆过程H Y02观测站风速风向变化F i g.4 C h a n g e s o fw i n d s p e e da n dd i r e c t i o na t s t a t i o nH Y02d u r i n g t h e l a n d i n g o f t y p h o o n H a t o a n d P a k h a r图5台风 天鸽 和 帕卡 登陆过程F B05观测站波浪过程F i g.5 C h a n g e s o fw a v eh e i g h t a t s t a t i o nF B05d u r i n g t h e l a n d i n g o f t y p h o o n H a t o a n d P a k h a r2.2咸潮入侵分析广州河道纵横交错,位于珠江河网的中下游区域,其所在区域多条河流直接与狮子洋㊁伶仃洋相连,受潮流和径流共同影响,易发生咸潮入侵现象[7]㊂近年来为监测咸潮入侵现象,广州布设了9个咸潮站位,获取了较多的咸潮监测数据㊂河口河水盐度一般为0.5~30㊂当河水盐度超过0.25时,将无法达到生活用水标准;当河水盐度超过314 海 岸 工 程39卷0.5时,将影响农作物生长[8]㊂选取X C 01和X C 09观测站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枯水期(简称 2017年枯水期 )与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枯水期(简称 2016年枯水期)的观测数据进行了比较与分析㊂由图6可见,2站位在枯水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咸潮入侵现象㊂2016年枯水期,X C 01观测站盐度均低于0.5,X C 09观测站大部分时间盐度均高于0.5;2017年枯水期,2个观测站均出现了4次咸潮上溯过程,2017年枯水期各观测站位盐度值均远远高于2016年枯水期,2017年枯水期咸潮上溯趋势远远强于2016年枯水期㊂图6 X C 01和X C 09观测站咸潮上溯趋势比较F i g .6 C o m p a r i s o no f t r a c i n g t r e n d s o f s a l t y t i d eb e t w e e n s t a t i o n sX C 01a n dX C 093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探讨广州海洋观测网已颇具规模,也积累了一定程度的观测数据,观测数据在广州海洋防灾减灾工作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但在海洋观测站建设㊁管理㊁运行和数据应用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对采用的解决方法进行了探讨㊂3.1 观测工作机制及业务化流程的建立由于观测站建设的时间较短,观测工图7 观测工作业务化流程F i g .7 B u s i n e s sw o r k f l o wo f o c e a no b s e r v a t i o n s 作的机制和流程正在探索中,尚未制度化及业务流程化㊂将观测工作业务化,可保证海洋观测工作的高效率长期运行㊂观测工作业务化流程包括(图7):1)各站点的仪器保持连续地对海洋要素进行现场观测;2)通过各种传输方式将现场观测数据传输回服务器,并定时对服务器中原始数据进行备份,至少每月一次;3)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4)根据‘地方海洋观测站点纳入国家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评估技术规程“①的要①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地方海洋观测站点纳入国家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评估技术规程,2019.4期马荣华,等:广州海洋观测网规划建设及观测数据应用探讨315求,数据接收处理系统需能生成符合‘海滨观测规范“[9]要求的实时数据和延时数据的格式;5)对数据的质量㊁格式进行审核;6)按要求将数据进行分类存储并备份,进行数据入库㊂3.2观测数据质量控制能力海洋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一直是海洋工作从业人员不断在探索的问题,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方法㊂广州虽已获取了一定程度的海洋观测数据,但对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还在探索中,暂未开展质量控制工作㊂数据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还未能得到保证㊂仪器本身故障及外界环境影响(人为影响及行船碰撞等)均可能导致仪器测量存在粗差,且海洋观测数据随时间的变化较为显著和复杂,因此在对海洋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前有必要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人工审核[10]㊂海洋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也分为在仪器投入使用前对仪器的质量控制和在获取观测数据后对数据进行的质量控制㊂3.2.1仪器校准及数据比对为保证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减少仪器本身带来的系统误差影响,所有观测仪器在投入使用前㊁使用后的每年进行一次检定及校准,检定合格方可使用,如因技术原因无法检定及校准的仪器,需制定科学合理的比测方案,并每年进行一次数据比测,确保所测数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㊂比测方法可参考‘海洋环境监测站自动监测仪器现场比对方法(暂行)“㊂3.2.2数据质量控制从仪器初始获得的观测数据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方能进行应用:1)对错误数据进行粗查,剔除异常数据;2)根据质量控制分析方法,删除不符合水文气象规律的数据㊂目前国内尚无专门对海洋观测要素的质量控制方法及标准,可参考国外相关的标准进行学习改进,如美国海洋综合观测系统(T h eU.S.I n t e g r a t e dO c e a nO b s e r v i n g S y s t e m,O O S)发布的Q A R T O DP r o j e c t P l a n中制定的对海洋观测26个参数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标准㊂3.3观测站布局合理性与观测环境代表性观测站应科学布设,在满足观测预报㊁防灾减灾服务效能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布设密度应均匀,坚持不重复布设的原则㊂观测站点应具有代表性,观测站周围应尽量满足2k m范围内无障碍物及干扰源[11]㊂广州海洋站及浮标站应离岸较近,海域范围不大,观测站是分批规划与建设㊁连贯性不强,且在选址建站上遇到多方协调上的困难,因此在布局合理性和观测环境代表性方面还有需改善的地方,如广州海域部分区域的观测站太密集,如X C03,X C04和X C05咸潮站;部分观测站涉及重复建设,如F B01浮标站与X C02咸潮站均有温盐观测,站位距离较近;部分站点观测参数不够全面,相邻两个站位距离较近,观测参数较为分散,如X C01的咸潮观测与H Y01的潮位观测,站位及参数设置较为分散;部分咸潮观测站设置在河口内,常年处于咸水状态,不能有效地监测到咸潮入侵㊂经过调研㊁资料分析以及广州海域实际情况和水文气象特点的考虑,可对岸基海洋观测站以及咸潮观测站进行重新规划,规划如下:1)X C02咸潮站调整至增城河段(东江上游),与浮标站F B01保持间距适中;2)咸潮站X C04调整至番禺旧滘涌水闸;3)将咸潮站X C05移动至珠江河段上游,前航道与后航道交汇处,避免珠江河网下游的重复观测,增加对广州区珠江河段上游的咸潮观测;4)将H Y01潮位观测站调整至X C01观测站处,将潮位站与咸潮站合并为同一站位,使各站位合理分布;5)在F B02浮标附近增加一个潮位观测站H Y05,为浮标提供同步的潮时潮位信息㊂位置调整规划见图8㊂3.4数据应用与分析目前,广州海洋观测网建设已颇具成效,也积累了一段时间极具价值的各类观测数据,对观测数据除了进行季度㊁年度分析并编写报告之外,还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1)对广州海域各年度水文㊁气象状况及特征进316海岸工程39卷图8站位调整前后对比F i g.8 C o m p a r i s o nb e f o r e a n da f t e r t h e a d j u s t m e n t o f o b s e r v a t i o n s t a t i o n s行研究,如潮汐运动规律㊁波浪变化特征㊁海流变化特征㊁海水温盐变化特征㊁近岸风速风向特征等,并结合历年观测数据研究各季度水文㊁气象特征及各季度发生的各类海洋现象㊂2)对广州风暴潮灾害状况特征进行研究,如各年度典型台风过程期间广州海域水文㊁气象特征,并结合历年观测数据研究风暴潮灾害影响因素㊁发生规律,提出对风暴潮灾害观测预报的建议及防治对策㊂3)对广州海域水质状况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广州海域2017-2019年各季度水质状况及变化趋势,总结该海域水质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针对海水的水质特征分析可能的污染物来源,并提出污染防治的措施㊂4)对广州海域咸潮入侵状况及成因进行研究,根据已有观测数据及查阅资料,研究广州近年咸潮入侵现象及特征,研究咸潮入侵影响因素㊁形成机制及咸潮防治对策,并编写专题研究报告㊂总体来讲,以上分析均是基于总结㊁分析及研究的目的,应用到实际防灾减灾中的还较少,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将观测数据更好的应用在如下方面:1)海洋防灾减灾工作:结合已有观测数据,利用数值预报模型,建立海洋灾害风险评估与灾害预警系统,对广州海域进行各类海洋灾害的风险区划工作,为海洋防灾减灾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㊂2)海洋预警预报工作:在观测数据的基础上,建立数值预报模型,为广州海域海况预报提供基础数据,为广州海洋预报提供精细化数值预报结果㊂3)形成规范化的观测制度及工作流程,并按规范将数据上报给国家,统一管理,建立全国范围的数据库,更好地利用这些观测数据㊂4结语广州海洋观测网建设既是全国海洋观测网建设的任务之一,也是广州海洋观测预报㊁海洋防灾减灾工作的必然需求,海洋观测工作既基础又重要㊂目前,广州海洋观测网虽已初步建成,但仍然存在许多待完善㊁待提高的地方㊂将目前海洋观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改进与优化,展望未来,为了海洋观测站㊁海洋观测数据的价值实现最大化,以下几个方面也需要提升:1)观测站的全面完善㊂广州的海洋观测网主要是基于浮标和岸基平台,潜标㊁卫星㊁船舶等的观测较少,也暂未根据需求开展断面调查,未来可根据需求完善观测方式,如:建立雷达测流㊁雷达测波,增加对海洋场的特征观测;增加对泥沙㊁流量等的观测;目前对温盐㊁水质的观测均停留在海表观测上,但对咸潮㊁溶解氧等参数的的底层水体特征较为重要,尚需完善对温盐㊁水质的剖面自动化观测;完善岸基海洋站,在各个海洋站4期马荣华,等:广州海洋观测网规划建设及观测数据应用探讨317增加观测要素,保证对潮位㊁气象㊁水文特征的综合观测,确保观测要素的全面性,海洋站建设的规范性㊂2)强化分析和应用㊂在分析和应用上面,还拘泥于现有的观测数据上,未来应拓展至多个方面,结合遥感数据㊁海洋数值预报模型,对各类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如河口锋现象㊁底层缺氧现象等㊂在未来的工作中争取建立一个多学科的综合的海洋防灾减灾观测数据库㊁建立一个永久性的规范的海洋观测系统㊁建立一个综合性的数据展示与分析平台,为广州海洋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有效的决策建议,做好技术支撑和服务㊂具体工作包括:(a)利用遥感数据㊂通过协调及购买的方式,获取遥感数据,包括遥感风场㊁海表温度㊁叶绿素数据等,结合观测数据,对各类海洋现象进行分析㊂(b)建立数值预报模型㊂海洋观测无论多么完善,始终不能在时间㊁空间上全覆盖的对海洋进行观测,要对各类现象进行分析,还需借助近岸海洋环流动力模型㊁波浪模型和气象模型等海洋数值模型㊂观测数据可为数值模型提供验证资料㊁同化资料,有助于数值模型的准确性提升,为海洋预警预报的业务化工作提供基础支撑㊂(c)建设综合性的数据展示与分析平台㊂设计综合性的数据展示与分析平台,除了现有的分析之外,实现在地图的基础上多图层展示各站点的观测信息,将海洋观测专题信息与地理信息结合,为海洋预报预警工作提供便利㊂参考文献(R e f e r e n c e s):[1] Z H A I L,N IGJ.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f o r e i g n o c e a n o b s e r v i n g s y s t e ma n d i t s 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t oC h i n a[J].C h i n e s eF i s h e r i e sE c o n o m i c s,2018,36(1):33-39.翟璐,倪国江.国外海洋观测系统建设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渔业经济,2018,36(1):33-39.[2] Z H A N G Y Q.A p p l i c a t i o na n d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F u j i a nP r o v i n c em a r i n eo b s e r v a t i o nd e m o n s t r a t i o nn e t w o r k[J].O c e a nT e c h n o l o g y,2012(1):111-114.张友权.福建海洋观测示范网建设与应用[J].海洋技术,2012(1):111-114.[3] X I A NJ J,C A OSX.T h e d i s c u s s i o no n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G u a n g d o n g o c e a no b s e r v a t i o nn e t w o r ks y s t e m[J].N e wS i l kR o a dH o r i z o n,2017(10):325-326.冼嘉俊,曹深西.浅谈广东省海洋观测网体系建设[J].大陆桥视野,2017(10):325-326.[4] Z H A N GQF,N I UFX,L I XB,e t a l.R e s e a r c h o n t h e d e s i g n o f o c e a n o b s e r v a t i o n s e r v i c e s y s t e mi nT i a n j i n[J].O c e a n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M a n a g e m e n t,2014,31(3):13-15.张秋丰,牛福新,李希彬,等.天津市海洋观测服务系统设计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31(3):13-15.[5] MA R H,Y A N GQL,HU A N GYF.A p p l i c a t i o n a n d a c h i e v e m e n t s o f t h e i n f o r m a t i z a t i o 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m a r i n e d i s a s t e r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m i t i g a t i o n i nG u a n g z h o u[J].M a r i n e I n f o r m a t i o n,2018(1):61-70.马荣华,杨巧玲,黄云峰.广州市海洋防灾减灾信息化建设成果及其应用[J].海洋信息,2018(1):61-70.[6] D E N GS,L I U XF,Y O U D W.F i v ek i n d s o fm a j o rm a r i n e d i s a s t e r s i m p a c t i n g o nG u a n g d o n gp r o v i n c ed u r i n g1991-2005[J].G u a n g-d o n g Me t e o r o l o g y,2006(4):19-22.邓松,刘雪峰,游大伟,等.广东省1991-2005年5种主要海洋灾害概况[J].广东气象,2006(4):19-22.[7] L IY,Z H A N GP,WA N G Y.T h e i m p a c to fd i f f e r e n tw i n dd i r e c t i o ni nl o wf l o w p e r i o do n w a t e r w a y s a l t y t i d en e a rG u a n g z h o u[J].G u a n g d o n g W a t e rR e s o u r c e s a n dH y d r o p o w e r,2009(12):14-18.李越,张萍,王旸.枯季不同风向对广州附近水道咸潮影响分析[J].广东水利水电,2009(12):14-18.[8] G U OZR,Y U A NLR.T h e s a l t w a t e r a c t i v i t y i n t h e e s t u a r y a n d i t s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i m p a c t:t h e p r o b l e m s a n d 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o f t h e s a l t-w a t e r i n t h eP e a r lR i v e rE s t u a r y[M].B e i j i n g:C h i n a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S c i e n c eP r e s s,2012.郭振仁,袁丽蓉.河口咸潮活动及其环境影响 珠江口咸潮上溯问题与对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9] N a t i o n a l C e n t e r o fO c e a nS t a n d a r d s a n d M e t r o l o g y.T h e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 o f f s h o r eo b s e r v a t i o n s:G B/T14914-2006[S].B e i j i n g:C h i n aS t a n d a r dP r e s s,2006.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海滨观测规范:G B/T14914-200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10] Y A N G Y,M I A O QS,W E IG H,e t a l.Q u a l i t y c o n t r o lm e t h o d sa n da p p l i c a t i o n f o r t h eo c e a n i c s t a t i o no b s e r v e dd a t a i nt h ed e l a y e dm o d e[J].O c e a n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2017,34(10):109-113.杨扬,苗庆生,韦广昊,等.海洋站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方法及其应用[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7,34(10):109-113.[11] Y E Y,C H E N G FL,L IB,e t a l.S u r v e y a n da s s e s s m e n to f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o b s e r v a t i o ne n v i r o n m e n to fm a r i n es t a t i o n s(p o i n t s)[J].O c e a n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M a n a g e m e n t,2015(10):52-55.叶颖,成方林,李博,等.海洋站(点)观测环境代表性调查与评估[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10):52-55.。
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整编(2014-2020年度)

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2020年)建设全国海洋观测网是提高我国海洋综合实力的基础性工作。
为进一步规范海洋观测网的建设和管理,更好地服务于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依据《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制定《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2020年)》。
一、形势与现状(一)面临的形势。
保障和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需要加强海洋观测网建设。
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国务院先后批复设立了舟山海洋经济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青岛西海岸新区等沿海经济开发区域,这是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举措。
面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海洋观测网发展现状已不适应沿海地区海洋资源开发、海上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海洋海岛旅游、海洋工程建设的需求,急需进一步加强基础海洋环境要素观测和产品服务能力的建设。
维护海洋权益,需要加强海洋观测网建设。
为海洋权益维护活动、运输通道安全及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环境保障,已成为海洋观测网建设的新任务。
我国部分管辖海域和大洋重点关注区域的海洋观测工作远不能满足海上维权的需求,需要及时、准确地获取和利用海洋观测信息,提升海洋环境保障能力。
减轻海洋灾害的影响,提高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能力,需要加强海洋观测网建设。
我国是世界上海洋灾害频度和危害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影响范围广。
随着海洋运输、资源开发、海洋渔业和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各种海上突发事件也日益增加。
海洋防灾减灾和应对突发事件,都需要加强海洋观测,及时、有效提供海洋观测数据和产品服务。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海洋科学研究,需要加强海洋观测网建设。
海洋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因素,气候变化加剧了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等灾害,需要加强气候变化敏感区的海洋观测,深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提高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生态环境部关于海底科学观测网—南海海底观测子网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

生态环境部关于海底科学观测网—南海海底观测子网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生态环境部•【公布日期】2024.03.22•【文号】环审〔2024〕35号•【施行日期】2024.03.2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影响评价正文关于海底科学观测网—南海海底观测子网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环审〔2024〕35号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你所《关于报送〈海底科学观测网—南海海底观测子网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函》收悉。
经研究,批复如下。
一、该项目位于南海北部海域,主要对所在海域的物理海洋、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海洋声学及光学等参数进行大范围、立体化、长期实时科学化观测。
建设内容主要为海底观测站,配套建设观测设备和光电复合缆线等,同时对依托的陵水基站和番禺34-1海上石油平台进行适应性改造。
海底观测站分别为S1、S2、S3、S4、S5、S6,均配备主基站、接驳盒和各类观测设备,另设置1个锚系浮标主基站,并配备观测系统。
海底缆线总长约1725.35公里(包括主干线1663公里,支线62.35公里),其中,干线以番禺34-1海上石油平台为界分为东、西两段(东段长约1039.58公里于广东汕头登陆,西段长约623.42公里于海南陵水登陆);支线分别自S1、S2、S3、S4、S5、S6观测站的主基站伸出,用于连接各类观测设备。
陵水基站依托现有中科院南海海洋技术与系统实验基地,新增配套供电、传输、存储、运维等设施;在番禺34-1海上石油平台上新增光电传输设备。
在全面落实报告书提出的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后,该项目可以满足国家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我部同意批准该环境影响报告书。
二、项目建设和运营期间,应严格落实报告书中的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并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污染物的处理和排放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
定向钻施工产生的泥浆、钻屑应处理后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委托当地环卫部门处理,生活污水收集后送污水处理厂处理。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提高海洋渔业发展水平的意见-粤府[2013]67号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提高海洋渔业发展水平的意见-粤府[2013]67号](https://img.taocdn.com/s3/m/1ec3d430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4b.png)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提高海洋渔业发展水平的意见正文:----------------------------------------------------------------------------------------------------------------------------------------------------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提高海洋渔业发展水平的意见(粤府〔2013〕67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关精神和经国务院同意的《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推动我省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提高我省海洋渔业发展水平,加快海洋强省建设步伐,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一)总体要求。
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以加快转变海洋渔业发展方式和提升海洋资源保护开发能力为主线,进一步调整海洋渔业生产结构,加强海洋渔业设施装备建设,增强海洋渔业科技支撑能力,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强化海洋渔业安全监管,提高海洋渔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促进我省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争当全国海洋渔业工作排头兵。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海水产品产量达到460万吨,海水养殖面积稳定在21万公顷,建成大中型钢质渔船2500艘,其中远洋渔船300艘。
海洋渔业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中的作用明显提升。
到2020年,海洋渔业生产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海洋渔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海洋渔业产品加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发展、产品安全、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生态文明、渔区和谐、维权有力的现代海洋渔业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率先实现海洋渔业现代化。
二、调整优化海洋渔业生产结构和布局(三)拓展外海和远洋渔业。
推动海洋捕捞由近海向外海拓展,推广节能渔船和选择性渔具渔法,发展高产低耗的海洋捕捞作业类型。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实施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实施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0.10.12•【字号】粤府办〔2020〕24号•【施行日期】2020.10.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产业正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实施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广东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实施方案(2020—2022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发展改革委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0年10月12日广东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实施方案(2020—2022年)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高水平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有效支撑广东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部署,抓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机遇,按照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要求,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各类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的共性规律和个性特征,统筹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和融合基础设施加快发展,以新型基础设施支撑新经济发展,进一步夯实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到2022年,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水平领先全国,初步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支撑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建成全国领先的基础和专用网络体系。
5G网络覆盖广度和应用深度领先全国,高水平建成全光网省,打造双千兆网络标杆省,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专用网络设施体系及北斗系统应用体系初步构建,陆海空天各类网络协同融合发展,泛在互联、智能高效、安全可控的网络设施初成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海洋观测网建设规划(2016—2020年)2017年10月目录前言 (1)1发展形势 (2)1.1现状 (2)1.2存在的问题 (6)2总体要求 (8)2.1指导思想 (8)2.2基本原则 (8)2.3发展目标 (9)3重点任务 (10)3.1优化海洋观测布局,保障滨海重点项目安全 (10)3.2加强海洋灾害观测,构建沿海城市海洋灾害观测体系 (10)3.3发展应急机动观测,提升海洋应急观测能力 (10)3.4加强海洋观测数据整合,实现数据共享 (10)4观测布局及建设内容 (11)4.1岸基海洋观测系统 (12)4.1.1岸基海洋观测站 (12)4.1.2岸基雷达海洋观测系统 (14)4.2海基观测系统 (16)4.2.1海洋观测浮标系统 (16)4.2.2志愿船观测系统 (17)4.2.3水下滑翔机观测系统 (17)4.3空基观测系统 (18)4.3.1卫星遥感数据应用中心 (18)4.3.2无人机遥感探测系统 (18)4.4数据管理体系 (18)4.4.1数据管理系统 (18)4.4.2数据传输网络 (18)4.5管理体系 (20)4.5.1管理制度 (20)4.5.2管理队伍 (21)4.6海洋观测综合保障系统 (21)4.6.1海洋观测综合保障基地 (21)4.6.2地市应急装备保障系统 (21)5远景规划 (22)5.1海床基观测系统 (22)5.2海上平台观测系统 (22)5.3高频地波雷达海洋观测系统 (22)6保障措施 (23)前言为进一步加强广东省的海洋防灾减灾能力,有效减轻海洋灾害损失,更好地为广东省沿海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根据《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2020年)》《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和《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于2017年10月18日经省人民政府原则同意。
本规划主要明确“十三五”期间广东省海洋观测网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政府履行海洋防灾减灾职能的重要依据。
1发展形势1.1现状广东省位于我国大陆的南端,南海之滨;大陆海岸线长达4114.3公里,居全国之首;拥有海岛1963个,总海岸线长达8500公里。
受热带和亚热带季风影响,广东的气候和水资源适宜人类居住。
港湾、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生物和可再生能源等丰富多样的海洋资源也为广东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巨大的潜力。
广东沿海从东到西共有潮州、汕头、揭阳、汕尾、惠州、深圳、东莞、广州、中山、珠海、江门、阳江、茂名和湛江十四个城市,人口总计7866.77万。
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成为我国乃至亚太最有经济活力、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同时,广东省还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旅游、水产养殖、港口航运等海洋产业,至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连续21年居全国首位。
特别是2011年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立以来,更是走上了一条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并举的海洋发展之路。
图12009—2015年珠江三角洲海洋经济产值广东省在得益于海洋带来的资源和潜力的同时,也遭受着频繁、严重的海洋灾害的侵袭。
国家海洋局908调查报告显示,广东省是我国受海洋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
近年来,风暴潮、海浪、赤潮等海洋灾害每年都造成广东省的人员伤亡和至少10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图22009—2015年广东省海洋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含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给广东省带来最大威胁的海洋灾害是风暴潮(含近岸浪)灾害,比如2015年风暴潮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占到全省海洋灾害经济损失的99%以上。
建国以来平均每年有约3.4个台风登陆广东,绝大部分伴生有风暴潮灾害。
汕头至珠江口沿岸、雷州半岛东部沿岸都是风暴潮灾害严重岸段。
而这些沿海地区恰恰是人口密集、产业发达、基础设施林立、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区,因此台风风暴潮往往带来惨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
进入21世纪以来,最严重的风暴潮灾害是0814号“黑格比”台风风暴潮,广东省沿海受影响市、县达39个,受灾人口737.05万人,死亡22人,失踪4人,直接经济损失118.25亿元。
近年来其他几次严重的风暴潮灾害分别是:●0606号“派比安”台风风暴潮,受灾人口473.49万、直接经济损失70.02亿元。
●1319号“天兔”台风风暴潮,受灾人口579.32万、直接经济损失58.57亿元。
●1409号“威马逊”台风风暴潮,受灾人口256.01万、直接经济损失24.66亿元。
●1415号“海鸥”台风风暴潮,受灾人口258.98万、直接经济损失29.85亿元。
除此之外,海浪灾害更易造成外海船只沉没和人员伤亡,例如2013年,受强台风“蝴蝶”影响,广东、海南两省4艘渔船沉没,死亡(含失踪)63人。
赤潮灾害则主要给水产养殖业和旅游业带来经济损失。
建设海洋观测网,是开发海洋资源、开展海上交通运输、海洋渔业生产、海洋海岛旅游、海洋工程建设的基本需求,是开展海洋环境预报保障的基础支撑。
广东省目前的海洋观测站点主要是国家海洋局建设运行的海洋站、平台站和浮标站,包括21个海洋站、2个平台站和6个浮标站(分布见表1和图3)。
表1国家海洋局局属海洋观测能力序号名称类型1大万山海洋站2闸坡海洋站3海安海洋站4台山海洋站5水东海洋站6湛江海洋站7南澳海洋站8遮浪海洋站9汕尾海洋站10深圳海洋站11珠海海洋站12广州海洋站13硇洲海洋站14汕头海洋站15惠州海洋站16赤湾海洋站17饶平海洋站18南澳岛海洋站19惠来海洋站20陆丰海洋站21雷州海洋站22番禺53平台23惠州19-3平台24QF303浮标25QF304浮标26QF305浮标27QF306浮标28QF307浮标29SF304浮标图3国家海洋局在广东省的海洋观测能力现状从图3可见,广东省现有观测站点密度离《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2020)》“沿海县(市辖区)至少建设一个海洋站(点),全国海洋站(点)沿海岸线平均分布间隔在100千米以内,重点区域岸线间隔在30千米以内”的要求相距甚远,更不能完全满足我省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
总而言之,广东省亟需建立完善的海洋观测网络,提高海洋防灾减灾和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有效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持续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海洋强国作贡献。
1.2存在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广东省沿海海洋观测能力已经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为广东省海洋防灾减灾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但由于广东省海洋观测网建设起步较晚,投入不足,广东省海洋观测网在空间布局、观测手段、基础设施和技术保障等方面与广东省海洋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重点区域观测保障能力不足。
广东省大陆海岸线4000多公里,现有站点的密度分布相当于200公里一个海洋站,分布过于稀疏,大量临海重大工程、产业基地和海洋经济密集区、海洋自然/特别保护区不具备常规海洋环境要素观测能力。
但是在海洋灾害和海上突发事件发生时,恰恰是这些区域周边的海洋环境观测数据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2)海洋灾害观测防御能力弱。
广东省沿海地市县均为台风影响的区域,特别是陆丰、惠州、阳江、湛江等地更是台风影响严重的区域。
台风观测缺乏也是制约台风预报预警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广东省沿岸、岛屿合理布局建设风剖面观测仪、波浪雷达、波浪浮标和海上观测平台,能够提升广东省台风应对的能力。
(3)应急机动观测设备严重缺乏。
缺乏针对海上突发事件(溢油、搜救等)和海洋灾害观测与评估(风暴潮、灾害性海浪、赤潮、海啸等)的应急观测能力。
当灾害和突发事件发生时,增加应急机动观测是有效提高应急响应服务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4)运行维护保障能力欠缺。
缺少与海洋观测网业务化运行维护相配套的业务化保障基地和运行维护机制,同时也缺少专业的观测人员队伍。
2总体要求2.1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为指引,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遵循“五大”发展理念,针对新时期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利用现有基础,采用成熟的海洋观测技术,初步构建布局合理、稳定可靠的广东省海洋立体实时观测网,推进科学管理,加强配套业务支撑能力建设,实现业务化运行。
切实提升广东省海洋环境服务保障能力,为海洋防灾减灾、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撑。
2.2基本原则(1)需求导向,政府引领以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海洋观测的需求为导向,通过政府引领,综合权衡各种需要,充分考虑风暴潮、灾害性海浪、赤潮等海洋灾害的影响,重点保障滨海重大工程/海洋工程建设、海洋资源开发、海上交通运输、海上权益维护、海洋环境和生态保护、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等对海洋观测的需求。
根据需求加强海洋观测能力优化与建设,提高我省海洋观测网整体服务水平。
(2)科学设计,合理布局根据广东省海洋观测站(点)发展现状,充分利用相关部门的观测站点资源,科学设计、合理布局,兼顾与海上交通、沿海港口规划的协调关系,实现有机结合,共同发展,完善现有观测网络;利用成熟、可靠的海洋观测技术及相应保障措施,实现海洋观测网的稳定运行。
(3)统筹安排,协同共享广东省海洋观测网规划应与国家海洋观测网总体规划相适应,突出重点、有序实施,逐步形成全海域观测能力;协调广东省相关部门,建立健全海洋数据共享机制,开展海洋观测资料的集成整合,实现省内各部门数据资源共享。
(4)加强保障,规范运行海洋观测网建成后,运行经费须及时到位,做好维保队伍及配套设施建设等保障支撑工作,确保观测网稳定可靠运行;观测网各系统应建立技术规范、标准和运行管理制度,按规范开展业务化运行,确保观测数据真实可信。
2.3发展目标到2020年,广东省初步建成以岸基观测为主,浮标、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应急机动观测为辅,布局较合理、结构较完善、功能较齐备的海洋观测网,初步建立海洋观测网综合保障体系和多部门的数据资源共享机制,有效提升海洋观测网运行管理与服务水平,基本满足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的需求。
3重点任务3.1优化海洋观测布局,保障滨海重点项目安全强化广东省沿海经济发展重点区域的综合海洋观测能力,沿海每50公里设置有1个岸基海洋观测站,中心渔港、重要港口、重要产业园区、重大滨海工程附近至少有1个岸基海洋观测站。
逐步建立与海洋防灾减灾、海洋资源开发、海上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海洋权益维护等相适应的海洋观测网。
3.2加强海洋灾害观测,构建沿海城市海洋灾害观测体系加强由台风引起的海洋灾害观测,在广东省沿海城市开展台风浪、台风风场的观测,布设11个浮标观测站位和39个岸基海洋观测站(点),初步构建广东省沿海城市海洋灾害观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