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校史馆建设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
校史校情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及其实现

校史校情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及其实现作者:邓丽芝来源:《新课程研究·下旬》2019年第06期摘; 要:校史校情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宝贵精神资源,包含着丰富的高校德育要素。
将校史校情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是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举措,要在顶层设计上将校史校情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之中,构建多元立体的校史校情教育模式,探索打造现代化的多功能智慧型校史馆,从而不断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成效,增强大学生校史校情教育的获得感。
关键词:校史校情;校园文化;德育工作作者简介:邓丽芝,重庆邮电大学档案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为高校档案管理与研究。
(重庆 400065)中图分类号:G641; ;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8-0010-0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1]高校档案馆是高校的重要职能部门,记载了学校成长发展的历史,保存着大量的人物传记、先进事迹等重要档案信息资料。
大学档案馆作为校史校情教育基地的重要场所,成为学校进行硬件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是传承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对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贯彻实施和坚守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具有重要作用。
将校史校情教育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高质量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要举措。
校史校情凝聚的是一个学校建设发展的智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所彰显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渗透着大学生德育要素,因而,校史校情是一部典型的乡土德育资源,既是学校文化、学校精神、学校传统独特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体现,也是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的缩影,折射出国史和国情。
[2]校史校情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一部分,成为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吸引力的重要内容。
1.校史校情是开展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校园文化视野下的高校校史馆建设

f es s i onal A s pe ct2013.3校园文化视野下的高校校史馆建设刘颖王征(江苏大学学生工作处,江苏镇江,212013;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镇江,212013)[摘要】高校校史馆是展示高校办学历程和内涵的重要载体,在校园文化视野下,它更应成为传承大学文化、开展思想教育、拓展学生素质的良好平台。
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一新的文化媒介,通过健全管理制度、深化校史研究、拓展教育形式、加强信息化建设、档案馆与校史馆一体化构建等措施,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和价值。
[关键词]校史馆;校园文化建设;人才培养[分类号]G647T he C ons t ruct i on of U ni ver si t y H i s t ory M us e umf r O mt he V i ew of C a m pus C ul t ur eLi u Y i ng,W ang Z heng(St udent W or k D epar t m e n t of J i a ngsu U ni ver si t y,Ji angsu Z he nj i a ng,212013;School of M ar xi s m of J i a ngsu U ni ver si t y,Ji angsu Z henj i a ng,212013)A bst r a ct:The hi st or y m u s eu mi s a n i m por t a nt car r i er of di spl ayi ng t he pr oc ess and m eani ng of a U-ni ve r s i t y.F r om t he cul t u r al per spec t i ve,i t sh oul d be a goo d pl at f or m t o i nher i t t he uni ver s i t y’S cu l—t ur e,car r y out i deol o gi cal educ at i on and devel op st ud ent s’qu al i t y.M eanw hi l e,i n or der t o pl ay a val u-abl e and uni que r ol e i n cul t i vat i ng t al ent s,uni ver s i t i e s sh oul d al s o m ak e ful l us e of t he ne wcul t u r alm edi a,i m pr ove m anagem ent sy st e m,de epe n t he st udy of t he cam pus hi s t or y,br oad en t he w a y of edu—cat i o n,st r eng t hen t he deve l o pm ent of i nform a t i on,and i nt egr at e t he con st r uct i on of ar chi ves and hi s—t or y m u seu m.K e yw or ds:U ni ve r si t y H i st or y M us eum;C ons t r uc t i on of C a m pus C ul t u r e;C ul t i vat e T al ent s20芸篡盏毒毙纛髫建设与发展的通知》,明确指出高校博物馆是“探索和实践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机构”。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实践育人经典案例】 (10)

一部高等学校的发展史,就是这所大学的精神成长史、文化成长史。
华中农业大学将校史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通过校史教育铸造大学文化的内核,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强化了师生对大学文化与精神的认同,提升了新时期弘扬大学精神的文化自觉,增强了师生立志成才、服务“三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让历史的足音成为奋进的鼓点——华中农业大学通过校史教育铸造大学文化内核“勤读力耕肩重任,立己达人图自强。
”华中农业大学将校史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以此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校史教育铸造大学文化的内核,进行了有益探索和积极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多年来,学校建设了一批校史教育载体,开展了一系列校史教育活动,形成了校史教育的长效机制,通过校史教育实践,强化了师生对于学校文化的价值认同,提升了师生弘扬大学精神的文化自觉,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增强了师生立志成才、服务“三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弦歌不绝,宏扬“耕读”精神一部高等学校的发展史,就是这所大学的精神成长史、文化成长史。
“耕读”精神可以说是华中农业大学成长的清晰脉络。
华中农业大学肇端于1898年清政府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是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起点之一。
建校之初,张之洞就提出了“知行合一,手脑并用”的办学理念;抗日战争时期西迁鄂西山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总结提出了“耕读”的办学精神;解放后亦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提出了“勤读苦耕”的办学要求。
但建校112年来,该校屡经搬迁分合,几乎没有留下完整的校史记录,在现今校园内,很难看到一百余年的校史遗存。
为了发挥校史资源在培育和弘扬大学文化、大学精神方面的独特作用,该校提出要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审视学校的发展历程,挖掘校史资源,创新校史教育载体,把校史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
用校史教育凝练大学精神,铸造大学文化内核,提升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通过对大学文化理念与大学精神进行系统总结和凝练,着力推进弘扬“耕读”精神的“价值内化”;通过对校史进行全面深入的挖掘和整理,着力推进弘扬“耕读”精神的“资源深化”;通过对校史教育活动的精心策划和组织实施,着力促进“耕读”精神的“实践转化”,形成“人人为校史自豪,个个为校史添彩”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内 涵 及 两 者 关 系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生员 工 的思 想 , 成 为珍 贵 的精 神财 富 。同时 , 多媒体设 备 的
普及 更新 和互联 网技术 的迅速 发展 , 也使 得各种 声 、 光、 电、 影包 括 通过 互联 网等 多媒 体形 式 的校 史教 育成 为 了现 实 。 可 以使师生 员工在更 短时 间更准 确 、更 系统地 加深 对展 出
内容 的理解 . 更 容易引起心灵 的共鸣 。
2 . 传 承文化作 用。《 国家 中长期 教育改革 和发展 规划纲
要( 2 0 1 0 -2 0 2 0 年) 》 指出: “ 高校 要牢 固树立 主动 为社会 服务
的 意识 ……科 学 普 及 工作 ,提 高公 众 科 学素 质 和 人 文素 质 。积 极 推进 文 化 传播 . 弘 扬优 秀传 统 文化 , 发 展 先进 文
“ 校 园文化是 学 校师 生员 工 在特 定价 值 观念 基 础上 进 行 物质和精神创造 的结果及 过程 。作 为一种亚文 化 , 校 园文
化 以校园 为空间 , 以师生 员工 尤其是 学生 为主 体 , 以多学 科
多领 域 的广 泛交 流及 特 有 的交往—— 教学 、 科研 、 生产 、 生 活等各个 领域 的相互作 用为基 本形 态 .以各种 文化 活动 为 主要 运作 方式 , 以积 淀 、 凝聚、 内控 为优 化 机 制 的具有 学 校 特色 的一 种组织文化 ” 。 … 校史作 为校 园文化 的基础 构成 , 它 真实 记 录学校 建立 、 发展 、 壮 大 的历 史 足迹 , 是 办 学成 绩 的 浓缩 , 是大学 文化 、 大学 传统 、 大学 精神 的传递 和延 续 , 校 园
学校校史馆总结与计划打造校史文化展示平台传承学校发展历程

学校校史馆总结与计划打造校史文化展示平台传承学校发展历程一、总结学校校史馆是一所学校的文化传承和展示平台,通过陈列学校的历史资料、展示学校的发展历程以及传承学校的精神文化,可以加深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增强学校凝聚力。
通过对校史馆的总结,可以更好地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发现学校的优势和不足,为进一步打造校史文化展示平台提供指导。
在总结学校校史馆的过程中,可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历史资料整理和保存:对学校的历史资料进行归档整理,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可读性,并采取措施加强保管,防止丢失和损坏。
2.展示形式和内容: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展示形式和内容。
可以通过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学校的历史,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
3.参与方式:鼓励学生和教师参与到校史馆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中。
可以设立学生志愿者团队,定期组织活动,让学生了解和参与到校史馆的工作中,增强他们对学校的认同感。
4.馆内讲解员培训:提供专业的讲解员培训,培养一支专业、热情的讲解团队。
讲解员应了解学校的历史文化,并能够生动地向观众传达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二、计划在总结学校校史馆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校史文化展示平台,可以采取以下计划:1.建立数字化展示平台:建立学校校史馆的数字化展示平台,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让更多的人能够在线查看学校的历史资料和展示内容。
2.开展展览和活动:根据学校的特色和历史文化,定期举办主题展览和相关活动。
可以结合学校的校庆日等重要时刻,举办特别的展览和庆祝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并了解学校的历史。
3.组织校史研究学习:建立校史研究学习小组,组织教师和学生对学校的历史进行研究学习。
通过深入了解学校的历史,可以更好地传承学校的精神文化。
4.增设互动体验区:在校史馆中增设互动体验区,提供触摸屏、虚拟现实等互动设备,使参观者可以亲身体验学校的历史文化。
通过以上的计划,可以进一步提升学校校史文化展示平台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学校的发展历程,加深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校史文化

一些学校对校史资料保护重视不够,导致珍贵资料流失或损坏, 影响了校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校史文化传承断层
随着学校的发展和变化,一些老校友和教师逐渐离世,导致校史 文化传承出现断层,难以完整地传递给年轻一代。
校史文化认同感缺失
由于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和多元化,一些学生对学校的历史和文化缺 乏了解和认同感,对校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校史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校史文化
通过各种形式,如文艺作品、校园景观等,将学校的校史文化传承下去,让 后人了解和继承学校的优良传统。
创新发展
在传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对校史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使 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03
校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 中的作用
塑造学校形象
建立学校品牌
建立专门的校史文化保护机构,制定校史文化保护制度,确保校 史文化的安全与完整。
校史文化的开发利用
校史文化的研究与开发
通过研究校史资料,挖掘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价值和精神内涵 ,开发具有特色的校史文化产品和服务。
校史文化的展示与宣传
通过建立校史馆、校史墙、校史路标等方式,展示和宣传校史文 化,增强校史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校史文化的重要性
传承学校历史和文 化
校史文化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载 体,通过传承和弘扬校史文化, 可以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 归属感,激发师生的爱校热情和 荣誉感。
塑造学校形象
校史文化是学校形象的重要组成 部分,它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理念 、特色和价值观,对于外界对学 校的认知和评价有着重要的影响 。
培养优秀品质和精 神风貌
校史文化中蕴含着优秀师生的故 事和事迹,通过学习和宣传这些 事迹,可以激发师生向优秀看齐 的意识,培养良好的品质和精神 风貌。
以校史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价值 观。嘲 另外 , 通过对 校史的挖 掘和整理 , 可 以为学校领导 、 广 大师 生员工等提供学校 历史沿革和现状 的真实面貌 ,为学校 的
3 . 构建学校精神 , 推进校 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 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 , 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 发展 定位 、 战略规划 、 管理 改革 、 学科 建设等一 系列 重要 问题提 统 和被全体 师生员工认 同的共 同文化观念 、 价值观念 、 生活观念 供可靠 的历史依据 , 传承办学过程 中的教育理念 与精神文化 , 发 等意识形态 , 是 一个学校本质 、 个性 、 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学校 扬优 良校 风 、学风和优势特 色 ,进一步增强 广大师生员 工 的爱 精神是学校在长期 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 的、 共同的心理 和 校、 荣校意识 , 逐渐形成 了丰富而厚重 的历史底蕴 。 行 为中体 现出来的理念 、 价值体系 、 群体心理特 征及精神价值传 2 . 凝聚作用 统 。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主导和核心 , 根本决定校 园文化 系统 校史 也具 有增强师生员 工凝聚力 的重要 作用 。要 想在广大 的取 向和性质 , 是“ 打上学校个性烙印的特色 所在 、 以潜移默化方 师生员工 中形成为 了学校 的快速 、和谐发展 而努力奋 斗强大凝 式长期发挥着复制与创造 的功能” 。跚 聚力 , 则必须具备一 个重要条件 , 那就是 一个 足 以凝 聚人心 的精 由此可见 , 在校 园精 神文化建设 中, 注重 开发校史资源 , 在此 神 内核 。通过对学校发展 的光辉 历程 、 优秀人物 的事迹 的挖掘 , 基础上凝 练学校精神 , 抓住 校园精神 文化 的根本与核心 , 进而 以 升华群体 的思想境界 ,是将 校史 中的精 神树 立为共 同理想的必 学校精神 为中心点主导辐射整 个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以校园精 要条件 。将 大学精神 中的高 尚品格作为学校 群体凝聚力 的精神 神为动力源整体推动整个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 内核 , 既可 以统一思 想促 进学校 的发展 , 又可以避免群 体的精神
新工科背景下以校史构建校园文化实践路径——以东华大学为例

新工科背景下以校史构建校园文化实践路径以东华大学为例陈欣园摘要:新工科人才培养对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而校史文化作为高校建校以来日益积累的珍贵资源,对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有非常重要的协同作用㊂以东华大学为研究对象,发现工科院校存在物质文化标志功能不突出㊁制度文化学生参与不充分㊁行为文化实效作用不明显㊁精神文化育人工作不深入㊁学科文化教育机制不完善等问题㊂具体对策是:(一)以校史文化凸显校园物质文化的标志功能;(二)以其加强校园制度文化的规范功能;(三)以其深化校园行为文化的育人功能;(四)以其提升校园精神文化的凝聚功能;(五)以其强化校园学科文化的激励功能㊂关键词:新工科;校园文化;实践路径;东华大学中图分类号:G641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2-0078-03㊀㊀新工科建设是新时代中国工程教育应对全球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尤其强调学科的实用性㊁交叉性与综合性,需要培养专业工程知识技能与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兼备的复合型人才[1],这就要求高校在工程教育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2]㊂校园文化是高校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渠道,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㊁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㊁健康向上㊁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 [3], 双一流 高校的建设与发展也强调重视校园文化形态的建设,以文化育人为核心彰显校园文化个性㊂因此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新工科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㊂一㊁校园文化的体系构建研究在校园文化的体系构建研究中,高校可依托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行为文化 精神文化 与 学科文化 五个维度进行校园文化建设㊂其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制度文化,是指校园主体进行文化活动时形成的各种行为准则;行为文化,直接体现在校师生的价值观念取向;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也是高校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学科文化更加侧重高校个性特色,主要体现于高校的学科建设发展和人文素质的结合[4]㊂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尚存较多问题,特别是工科院校的师生习惯性重视学习理论知识研究,从而产生重学术技能和轻人文素养的矛盾冲突,与新工科人才的复合型要求相悖[5]㊂校史文化贯穿于校史之中,是 学校在办学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㊂校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价值观标准与核心层次,也承担高校以文化人㊁以文育人的功能[6]㊂因此,高校如何把握校史文化的珍贵资源探究构建校园文化实践路径,对于新工科人才培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㊂本文基于 新工科 背景下有关校园文化及校史文化的研究,结合东华大学学科特色,采用问卷调查法,从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行为文化 精神文化 与 学科文化 五个维度,对东华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并分析现存的问题,以校史文化为切入点对东华大学构建与发展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提出建议对策㊂二㊁新工科背景下校园文化构建的现状分析(一)调研概况本研究对新工科背景下校园文化构建的现状以及在校园文化中融入校史文化的现状进行调研,选择东华大学作为调研样本㊂调研对象涵盖东华大学在校各年级学生,以纺织类工科为主㊁非纺织类工科与人文艺术类学科为辅,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可为新工科校园文化构建提供较为客观的参考㊂本研究以校园文化中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行为文化 精神文化 与 学科文化 五个维度设计调研问卷,采用李克特五分法将量表以倾向程度划分等级赋值1㊁2㊁3㊁4㊁5,得出各项指标倾向的平均值与每一类型平均总值,最后依据文献中五个维度权重占比得出校园文化总体倾向程度㊂本次调研共计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共525份,本科87生320人,占被访人数的61.0%;硕士研究生144人,占被访人数的27.4%;博士研究生61人,占被访人数的11.6%㊂其中67.6%为纺织类工科学生,21.5%为非纺织类工科学生,10.9%为人文艺术类学生㊂(二)东华大学校园文化构建现状及存在问题1.物质文化标志功能不突出物质文化是指承载校园文化主体的物质对象,也是在校师生对校园文化最直观的感受,主要包括自然环境㊁校园建筑㊁规划布局等各方面形成的文化环境㊂据调研数据可知,在校学生对物质文化的总体满意度得分为3.82,物质文化中宿舍生活园区建设得分最低为3.45,校园绿化环境分数最高为4.29㊂其中,工科专业学生对实验楼建设得分低于平均为3.68分,博士研究生对实验室建设得分仅为3.39分㊂总体分析在校生对于工科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总体较为满意,其中对于校园生态环境建设最为满意,对宿舍园区建设与实验楼宇等接触时间较长的生活学习环境满意度较低㊂说明东华大学的物质文化建设基础总体较好,但是对于宿舍园区建设与实验楼与建设还有待加强,特别是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物质文化建设㊂2.制度文化学生参与不充分制度文化集中体现学校教育及管理的特点,也是学校有序发挥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㊂根据数据显示,在校学生对制度文化的总体满意度得分为3.94,各项指标综合得分均为3.8 4.0,表明各专业各年级学生对于校园各项规章制度及其落实情况较为满意,但是对于各项规定没有定向深入了解㊂在各项指标中,学生的参与满意度均分最低为3.81,工科学生的参与满意度均分为3.72,说明在校生并未充分参与到校园制度文化建设㊂工科院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在遵守底线准则的同时需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特色完善执行方式㊂3.行为文化实效作用不明显行为文化主要指学校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而开展的各类科研㊁文体等活动,以及学生在其中表现出的特定行为方式㊂调研结果显示,在校学生对行为文化的总体满意度得分为3.87,工科专业学生对各项指标的满意度均低于人文艺术类学生,特别是针对校园活动宣传与活动对自身学习及工作提升满意度评价有一定差异,说明在校工科生对于校园活动提高自身能力的实效评价相对较低,工科院校需要进一步提高校园活动的实效性,开展真正有意义㊁契合新工科人才发展的校园活动㊂此外,在校园活动融入校史文化满意度指标调研中,纺织类工科专业学生相对比其他专业学生满意度得分较低,表明东华大学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缺乏纺织特色校史文化育人元素㊂4.精神文化育人工作不深入精神文化是为校园主体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直接决定高校的凝聚力与集体意识,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㊂据调研分析,在校学生对精神文化的总体满意度得分为3.93㊂各专业各年级学生对校训认同得分均达4.05,比较认同 崇德博学,砺志尚实 校训精神;对校园学风与教风的认同得分均分达4.10,分数差异性较小,说明学生普遍认同学校严谨务实的工科精神文化㊂在各项指标中,在校生对校名更改认可得分与学历呈负相关,均分仅为3.35,样本差异较明显,表明学生对于校名更改的认同差异较大㊂精神文化建设中的校史发展认同得分数据差异较大,说明东华大学的校史文化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入,精神文化建设需要紧密结合在校生的学习生活㊂5.学科文化教育机制不完善东华大学的前身为华东纺织工学院,目前已发展成为以纺织㊁材料㊁服装㊁设计为优势的多科性㊁高水平大学,学科文化建设具有比较浓厚的工科特色㊂根据调研数据显示,在校学生对学科文化的总体满意度得分为3.90,其中纺织学科特色认同度得分最高为4.03,纺织学科创新度认同度得分较高为3.96,说明学生比较认同学校的特色学科发展前景㊂在校生对纺织学科吸引度与纺织学科发展史了解程度得分相对较低为3.72,且纺织类专业与非纺织类专业学生的学科文化均分差异不明显,东华大学需要进一步加强特色学科史教育以提升学科文化认同,增加学生的学科自信以提高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竞争力㊂三㊁以校史构建校园文化实践路径的构想校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层次㊁发展根基与特色标签[6],对于校园文化的构建有非常重要的协同作用㊂本研究通过阅读文献以五个维度构建校园文化体系,以东华大学在校生为研究对象探究在新工科背景下校园文化各个维度的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基于调研结果,对标新工科人才所具备的人文素质要求,以校史文化为切入构建校园文化实践路径,提出以下对策:(一)以校史文化凸显校园物质文化的标志功能工科院校的物质文化建设重视实用主义,功能性考虑完备,重 物质 而轻 文化 ,容易忽视人文氛围营造㊂校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特色标签,因此工科院校可以校史文化凸显校园物质文化的标志功能,做好顶层设计将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融入物质文化建设㊂在校园公共区域,以校史馆建设为核心㊁校史景观设计为辐射带充分发挥校史文化在物质文化建设中的标志功能,将校史文化97融入宿舍园区与实验楼宇建设,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有侧重的公共基础设施完善㊂(二)以校史文化加强校园制度文化的规范功能校园制度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在校师生认同并遵守学校制度㊂新工科背景下的制度文化核心问题已经不在于制度的制定,而在于如何实现制度认同,进而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㊂校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发展根基,可以有效实现在校师生价值观层面的文化认同㊂工科院校应加强校史研究宣传,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引导学生将制度文化作为自身行为准则,增强 文化惯性 ;注重在校史文化学习中提升师生互动指数与参与度,以校史文化建设柔性制度㊁实现柔性管理,加强制度文化的规范功能[6]㊂(三)以校史文化深化校园行为文化的育人功能校园行为文化是培育新工科人文素质的重要载体㊂工科院校的校园行为活动形式比较单一,而且行为活动设计缺少新时代大学生个性特色㊂作为具有纺织特色学科的高校,东华大学应当把握学生具有文化认同的校史资源,以校史文化精神核心为根本,结合在校生实际需求,将校史育人元素纳入行为文化建设,设计开展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在落实实效中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㊂为顺应新时代教育特色,学校还需构建多样化的校史文化引导方式,用好学校特色网络平台 易班 网站拓宽行为文化实践路径,组建校史宣讲团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角色意识参与到校史文化建设㊂(四)以校史文化提升校园精神文化的凝聚功能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而校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层次,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具有根本性意义,可以通过构建学校精神和营造优秀校风两方面推进精神文化建设㊂学校应当充分研究挖掘校史资源,以校训校歌等校园标识为切入点加强校史文化建设,以学校精神为中心推动精神文化建设,全面辐射到学生的精神文化教育,让学校精神真正入脑入心而不是仅流于表面㊂工科院校的校风普遍严谨务实,也在一定程度上缺失新工科人才所需的人文情怀,学校需要将有传承意义的校史文化作为构建校风的宝贵资源,以文化人㊁以史育人,同时适应时代大势,丰富以传承创新为核心的校史载体及宣传方式㊂(五)以校史文化强化校园学科文化的激励功能高校学科建设的不同侧重会形成不同的学科文化,学科文化是新工科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㊂东华大学作为纺织学科特色鲜明的多科性㊁高水平大学,需要将校史文化教育纳入课程思政,优化校史文化教学资源的配置与整合[7],从专业自信角度增加新工科人才所必需的人文知识,增强学科自信以提高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竞争力;构建校内外多方协同参与校史文化研究机制,注重学科发展的实效性,进一步加强特色学科史教育以提升学科文化认同㊂结语新工科人才培养对于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而校史文化作为高校建校以来日益积累的珍贵资源,对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协同作用㊂校园文化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在研究校史文化传承延续校园精神的同时,结合学科特色展望未来,以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导向,开展真正有意义㊁契合新工科人才发展的校园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㊂参考文献:[1]陈利华,赵津婷,姚立敏,等.基于‘华盛顿协议“的高等工程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17(10).[2]刘冬颖.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2018(11).[3]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 ].中国高等教育,2016(24).[4]刘生军,庞源,曾佩芸.大学特色校园文化体系构建研究 以东北大学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2020(9).[5]谢婷婷.浅谈新时代背景下工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 ].学理论,2019(3).[6]金雁.以高校校史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7]周德群.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6).作者简介:陈欣园(1994 ),女,汉族,安徽芜湖人,单位为东华大学,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㊂(责任编辑:董惠安)0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校史馆建设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一)教书育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贯穿大学发展的始终。
高校固有特性是治学, 治学首先服务于育人, 育人必须立足于治学。
在大学阶段, 带给学生的首先是现代文明的教养: 理性、客观、崇尚个人自由和个人价值,遵守游戏规则,讲求诚信,积极参与社会合作, 体面而诚实地表达个人意见和利益诉求。
现代文明的教养体现在我们日常的待人接物中, 是在平常学习和生活中养成的。
第二是发展学生的洞察力、鉴赏力和批判性的思考力, 帮助学生获得作为知识分子的品格。
第三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
知识分子当然不应该是不学无术的人, 不仅应该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 也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高校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 也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事。
要求学生做人要讲德, 做事要有才。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弥补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逐渐被素质教育所取代, 但是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 它弱化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没有先进科学,没有现代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痛苦受人宰割;而没有民族传统,没有人文文化,就会异化,不打自垮,甘愿
受人奴役。
目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 依然存在着“五重五轻”、“四
个‘过'”的弊端: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过弱的人文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分的功利导向;过强的个性约束。
我们提出要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是因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促进的作用, 以此弥补应试教育带来的影响。
二、校史馆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大学校园文化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是一所学校在其长期办学过程中的积淀是管理者与师生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结晶。
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有教育理念、办学思想、专业与课程设置、教育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所营造的育人环境等, 它们构成了校园文化生活的全部内容。
在校园文化中,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精髓, 泛指办学理念、宗旨、学风、教风、校风等软环境。
它就像一支无形的手推动着校园育人功能和谐地向前发展。
正确的合乎实际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对良好的校园文化的构建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教育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是校园文化的灵魂, 是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在校园文化中, 学科、专业以及由此而派生出来的课程体系与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是校园文化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
在校园文化中,管理出人才,管理出效益,这是当今社会的普遍共识。
校园管理、制度文化, 具有强制力的作用, 它是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 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体系。
学校把强制性的规范要求逐步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要求, 成为一种自觉意识,凝练成一种素质, 最终让学生学会自身管理。
校园的整体布局规划,环境的营造和建筑风格等的设计, 无不体现和折射出它特有的人文风格。
把学校的办学思路、办学理念等通过艺术、环境衬托等多种手段表现出来, 给人以视觉的冲击, 这些看似无生命的冷冰冰的东西已经具有某种灵气,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校史馆建设与校园文化的关系校史馆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是校园文化建设很好的载体, 他们之间有很好的联系。
如何更好地发挥校史馆的宣传、教育、激励、凝聚的作用, 使我们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克服我们学生在应试教育中出现的偏差, 值得我们研究。
1.搞好校史馆建设,是时代赋予档案工作者的要求, 校史馆是以史育人最具活力的窗口
为了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国家作了一系列的重要指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发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宣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的意见》和国家XX局有关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等文件的出台,为我们建设校史馆, 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2.校史馆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互为渗透, 相互补充校园文化中的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办学指导思想的研究在校史的研究中是一条主线。
每个时期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指导思想都是校史着力研究的对象,校史的研究成果, 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
校史研究已经成为凝练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 校史馆重点要展出各个时期教师在教学中取得的重大成果, 学生取得的较大成绩, 从中展显学子忘我求知、勇于探索的拼搏精神。
校史馆的馆址选择,馆内设计,无疑是学校值得重视的问题。
很多学校选择拥有悠久历史的老房子作为校史馆的馆址, 房子本身就有故事, 就是一部校史的缩影。
校园文化的研究丰富了校史馆的内容, 校史的研究为校园文化添砖加瓦, 校史研究、校史馆建设是校园文化工程的一
部分, 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互为补充。
3.如何把校史研究、校史馆建设融入到校园文化的系统工程中去
结合学校的工作,加强校史研究的力度,重视学术研究, 启动短期课题的研究,拿出对学校发展有分量的研究, 充实
校园文化的内容。
利用校史研究的成果, 通过网络、报刊、
专题展览、讲座、出版书籍等加大宣传的力度。
有为才有位, 我们在校史研究、校史展出做出了成绩,学校自然会看到校史馆的价值, 进而将其加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工程中去。
重视校史馆制度的建设和落实, 做好校史馆的日常管理。
校史馆的工作不是一时一事的, 学校在校史馆建成后, 就要考虑校史馆建成后的管理, 要建章立制, 规范校史馆的管理, 校史馆需要学校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支持, 在机构、人员、经费上加以落实,为下一步校史馆的完善打下基础。
在提高校史研究水平、提升校史馆的办馆质量的基础上,
学
校在做校园文化工程项目的时候, 校史馆的工作人员要主动出击提出申请,参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只有这样,校史研究、校史馆展出才能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办好校史馆是时代赋予档案工作者的要求, 校史馆建设如
果能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工程中去,将会更有生机, 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宣传、教育、激励、凝聚作用。
校史馆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在当前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情况下, 校史馆以它独特的魅力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启迪, 让学生接受心灵的洗礼, 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