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
浅谈人口老龄化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一、人口老龄化的界定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的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也就是老年人口的比重日益增加的过程.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不断下降,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及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是指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价值观进步了,生育观也从强制性的控制生育到自觉控制生育,从而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青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下降,相应的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人口老龄化是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提高的体现,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具有历史进步性.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形势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涉及到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诸多领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和战略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正处于体制深刻转换、结构深刻调整、社会深刻变革的重要时期,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十分关键的时期。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已经十分严峻.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已处于老龄社会,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大国崛起过程中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
在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8%,并将以年均3%速度增加.2020年将达到2.48亿,约占总人口的17.2%。
从2005年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要净增1亿。
之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到2050年前后提升到30%以上,进入重度老龄化。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是世界各国迟早会出现的人口现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得人们的生育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和预期寿命提高,从而导致了人口老龄化.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同于发达国家,它是在人为的条件下实行计划生育形成的,具有刚性特征.(一)规模大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我国人口总数已达126583万人(这个数字是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人口),而65岁以上老龄人口总数达8811万人,老年人口数量巨大。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及对策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及对策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人类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全球性问题。
这一现象给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诸多挑战,但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新的发展机遇和应对策略的契机。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首要问题是养老负担的加重。
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财政资源投入到养老保障体系中,包括养老金、医疗保健和长期护理等方面。
这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财政预算构成了巨大的压力。
以养老金为例,由于退休人员数量增多,而劳动人口相对减少,养老金的缴纳者减少,领取者增多,导致养老金收支不平衡,资金缺口逐渐扩大。
在医疗保健方面,老年人往往患有多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医疗护理和药物治疗,这使得医疗费用大幅上涨,给医疗保险体系带来沉重负担。
劳动力短缺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又一严峻问题。
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劳动力市场中的适龄劳动人口占比下降。
这不仅影响了经济的增长潜力,也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产生了冲击。
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可能会因为劳动力供应不足而面临困境,企业可能会面临招工难、用工成本上升等问题,从而影响其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同时,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也要求加快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弥补劳动力数量减少带来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还对社会的养老服务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的养老服务供给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存在不足。
养老机构的床位短缺、服务设施不完善、专业护理人员缺乏等问题较为突出。
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也相对滞后,无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
此外,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缺乏社交活动和心理关爱,容易导致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的产生。
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诸多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积极应对。
在养老保障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养老金制度,建立多元化的养老保障体系。
除了基本养老保险外,还应鼓励发展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等补充养老方式,拓宽养老资金的来源渠道。
同时,要加强养老金的投资管理,确保资金的保值增值。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及对策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及对策当我们谈到人口老龄化,这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以及生育率的下降,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攀升。
这一趋势给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首先,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劳动力供给减少,而老年人口的赡养负担却在加重。
年轻人的数量相对减少,导致创新活力和生产力可能受到抑制。
企业在招聘时可能会面临招工难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将直接影响其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由于老年人口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模式与年轻人不同,市场结构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老年人口在医疗保健、养老服务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增加,而在其他领域的消费可能相对减少,这对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带来了新的考验。
其次,社会保障体系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养老金、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平衡面临困境。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养老金的支出不断增加,而缴费的劳动力人口相对减少,这可能导致养老金的缺口逐渐扩大。
医疗保险方面,老年人往往需要更多的医疗服务和药品,医疗费用的支出大幅上升,给医保基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为了维持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可能需要对制度进行改革,如延迟退休年龄、调整缴费比例等,但这些改革措施又可能引发社会的不同反应和争议。
再者,人口老龄化对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冲击,越来越多的家庭面临着一对夫妻赡养多位老人的局面,家庭的经济和照顾压力增大。
子女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可能无法全身心地照顾老人,这导致了老年人的孤独感和心理问题增多。
同时,代际之间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也可能引发家庭矛盾和冲突。
在医疗卫生领域,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尤为突出。
老年人往往患有多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
医疗资源的分配面临着新的难题,如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成为了医疗卫生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及对策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及对策当我们提及人口老龄化,这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在当今社会,它正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现象,给各个国家和地区带来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和问题。
首先,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劳动力的供给相对减少。
年轻人数量的相对不足,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招工难的问题,企业可能会因为劳动力短缺而不得不调整生产规模或者提高工资待遇来吸引劳动力,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同时,由于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偏老化,创新能力和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可能相对较弱,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发展的活力。
其次,养老负担日益沉重。
老年人口的增多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养老金、医疗保健和长期护理服务。
对于公共财政而言,养老金的支出不断增加,给政府的财政预算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一些地区,养老金体系甚至面临着入不敷出的困境。
而且,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老年人的医疗费用也在不断攀升,这使得医疗保险体系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此外,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也在迅速增长,而相关的服务设施和专业人员却相对短缺,导致很多老年人无法得到充分和高质量的护理。
再者,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消费结构产生了影响。
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与年轻人有所不同,他们在医疗保健、养老服务等方面的支出增加,而在一些新兴消费领域的支出相对较少。
这可能导致一些传统产业的市场萎缩,而新兴产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从而影响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另外,人口老龄化还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比如,老年人的孤独感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和子女外出工作,很多老年人缺乏陪伴和关爱,容易产生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
同时,老年人在社会中的参与度可能降低,他们的经验和智慧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这也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
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种种问题,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而是要积极采取对策加以应对。
在经济方面,我们需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推动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弥补劳动力数量减少带来的影响。
针对当前人口老龄化现状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分析

针对当前人口老龄化现状存在的若干问题
及对策分析
问题分析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均年龄不断增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逐渐上升的现象。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显著。
以下是针对当前人口老龄化现状存在的若干问题的分析:
1. 医疗和养老服务需求增加:老年人口的增加导致医疗和养老服务需求的大幅增加,特别是在偏远地区或贫困地区,医疗和养老设施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日益突出。
2. 养老金和经济压力:人口老龄化对养老金制度和经济产生了巨大压力。
养老金支付的增加以及劳动力减少导致了财政负担的加重,可能对国家的经济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3. 社会关爱和孤独问题:人口老龄化还引发了社会关爱和孤独问题。
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面临孤独和缺乏社会支持的困境,对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构成了挑战。
对策分析
针对当前人口老龄化现状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加强医疗和养老服务建设:加大对医疗和养老服务设施的投入,特别是在偏远地区或贫困地区,建设更多的医院、养老院和社区服务中心,提高服务质量,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2. 改革养老金制度:通过改革养老金制度,引入更多的资金来源,提高养老金发放的可持续性,并逐步提高养老金的支付水平,以减轻老年人和国家财政的压力。
3. 建立社会关爱网络:建立社会关爱网络,包括社区志愿者组织和老年人活动中心,提供陪伴、关怀和支持服务,使老年人不再感到孤独和无助。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可以有效应对当前人口老龄化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保障社会的稳定发展。
我国人口老龄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人口老龄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时间也随之拉长。
这意味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已经越来越突出。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普遍现象,对于我国而言,老龄化现象更加突出,以至于一些问题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将讨论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并提出一些应对的对策。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问题1.社会保障压力增大老年人口的人数增加,社会保障压力日益加大,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的一大难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养老保障的问题日益突出。
现在,我国养老保障的整个体系都还没有完善,补短板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就业压力增大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由于老年人口增加,就业市场状况也随之变化。
老年人口的增加已经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就业压力,尤其是在城市中,竞争日益激烈。
而在农村地区,由于人口的老龄化,农民的生产劳动力不足,导致农村经济增速不断放缓。
3.医疗保健压力加大人口老龄化使得社会医疗保健压力不断增加。
老年人口的慢性病发病率和危险性比其他年龄段的人更高。
因此,医疗保健机构的服务以及运营成本也在不断增加。
二、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对策1.推进养老保障体系改革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未来的改革重点应该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等,让老年人资金更加充裕,从而推进养老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2.提高老年人的就业机会由于老年人群体的就业占比不高,未来要对老年人的就业市场加强监管和推进改革,保障老年人的就业权益。
此外,政府还可以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就业机会,就可以缓解老年就业问题。
3.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医疗保障体系必须得到改革,以有效地应对老年人口的需求。
解决医疗问题,要鼓励健康老龄化,包括在预防和控制慢性病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4.促进老年人的发展老人们在退休后也有自己的需求和愿望,他们也需要继续发展自己的能力。
为此,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老年人自学和自我提升,推进老年人志愿活动的开展,并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文娱活动。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及对策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及对策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
其中之一就是人口老龄化。
这个问题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它不仅影响到个人和家庭,还对整个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人口老龄化到底带来了哪些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让我们来看看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随着生育率的下降,老年人口的比例逐渐增加,这就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紧张。
许多年轻人面临着就业压力,而老年人则面临着养老金不足、医疗保障不足等问题。
老年人口的增加还加剧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压力。
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来满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这无疑给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老年人口的增加也对家庭结构产生了影响。
许多家庭需要照顾年迈的父母,这使得年轻夫妇在事业和家庭之间难以平衡。
那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以下是一些建议:1. 鼓励生育要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首先要从源头上入手,即鼓励生育。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优惠政策、提高生育津贴等方式,刺激年轻人生育。
还可以通过加强性教育,提高人们的生育意识。
只有增加年轻人的生育意愿,才能有效缓解劳动力市场的紧张。
2. 发展养老产业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养老产业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
政府应该加大对养老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
例如,可以发展养老社区、养老院等设施,提供专业化的养老服务。
还可以通过培训护理人员、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待遇等方式,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
3.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了减轻政府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障等方面的负担,我们需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养老金、医疗保险等福利待遇,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还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筹集更多的资金来支持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4. 促进老年人就业对于那些身体健康、具有一定技能的老年人来说,他们完全有能力继续参与社会劳动。
政府可以通过开展职业培训、提供就业岗位等方式,帮助老年人实现再就业。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及对策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及对策人口老龄化,真的是个让人忧心忡忡的话题。
我们现在常常能看到,街上走的老人越来越多。
他们的白发苍苍,步履蹒跚,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岁月的无情。
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许多老人活得比以前长了,但这背后,带来的却是许多棘手的问题。
首先,养老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老人的生活需要照顾。
可是,年轻人忙于工作,常常无暇顾及父母,难免让人感到愧疚。
家里有个老人,就像是多了一份责任。
更何况,经济压力也越来越大。
物价飞涨,孩子的教育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许多家庭为了照顾老人,甚至不得不牺牲自己的生活质量,这让人心里难免苦涩。
其次,医疗资源的紧张。
老年人需要的医疗服务相对较多。
医院的床位常常供不应求。
医生们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好好关心每位患者。
这种情况下,老人们就像是被遗忘的角落,默默忍受着病痛。
听说有的老人为了看病,竟然要提前排队好几天,真是让人心疼。
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如何为这些可怜的老人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呢?再来谈谈心理问题。
许多老人到了晚年,可能会感到孤独和无助。
子女忙于事业,朋友渐渐离去,生活变得空荡荡的。
这种孤独感,常常让他们倍感压力。
老人有时候会因为无聊而发脾气,甚至跟家里人闹矛盾。
这不仅让家庭气氛紧张,也让老人更加孤独。
这种情况,实在是令人心痛啊。
说到对策,我们得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养老服务的投入。
建立更多的养老院,让老人有地方可以居住和生活。
养老院不仅要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还要有丰富的文化活动,帮助老人打发时间,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
这样,老人们在这里不仅能得到照顾,还能交到朋友,生活会更加充实。
其次,社会也需要重视老人的心理健康。
可以设立一些志愿者团队,定期去探访孤寡老人。
通过陪伴和聊天,让他们感受到关心与温暖。
老年人其实很渴望沟通,他们有许多故事想分享。
如果我们能多花一些时间去倾听,或许能帮助他们走出孤独的阴霾。
再者,家庭的责任也不能忽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内容提要: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
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
1999年,我国也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本文就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指出现状特点、分析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所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人口;人口老龄化;对策20世纪下半叶,人类社会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为迅速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尤其是发达国家。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
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7%,即可看作是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按照联合国的统计测算,2002年全世界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了10%,表明全球已经步入了老龄型社会。
由此看来,人口老龄化将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重大社会现象之一。
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200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8811万人,占人口总数的6.96%,我们已接近老龄化国家;2005年底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我国总人口数达到130756万人,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05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7%。
按照老龄化标准,我国已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有1.3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并且继续以年均3.2%的速度递增。
预计到2010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3亿。
到2040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占总人口的1/4。
可见,正确认识并解决好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征(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数量大。
1、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起步较晚。
与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进程相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进展相对比较缓慢。
不过,随着80年代之后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科技的大幅度进步、医疗条件的逐步改善、生育率水平的稳定下降、平均预期寿命的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阶段呈现出迅速加快的趋势。
世界上发达国家的人口老化,最早的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就开始了,一般在二十世纪中叶成为“老年型国家”。
而我国到二十世纪末才进入老年型国家行列,人口老化比发达国家晚半个世纪到一个世纪。
2、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较快。
尽管我国人口老龄化起步比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相对要晚,但是近20年来其推进的速度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
表1 自1953年来自中国年龄结构演变的历史单位:%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人口普查和2005年人口抽样数据整理而得表1显示,1953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仅占总人口的4.41%,是典型的年轻型人口增长模式。
到了改革之初的1982年,该指标上升到4.91%,近30年内仅增加了0.5个百分点。
进入1990年,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了成年型,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到5.57%,同一时期的少儿人口比重却大幅度减少。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到7%以上。
由此看来,中国的人口增长模式由成年型进入老年型,前后仅用了20年左右。
与发达国家相比,速度十分惊人。
最早进入老龄社会的法国完成这一过程经历了115年,瑞士经历了85年,美国经历了66年,英国和德国经历了45年,时间最短的日本也经历了25年。
3、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数量较大。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加上20多年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
200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2014年将达到2亿,2026年将达到3亿,2037年将超过4亿,2051年将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4亿的规模。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21世纪上半叶,我国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占亚洲总人口的二分之一,21世纪下半叶,中国也还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老年人口大国。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解决好我国老年人口增加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的不平衡,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有快有慢,人口年龄结构的地区差异也很大。
主要表现为:第一,地区发展不平衡,具有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迟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宁夏(2012年)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年。
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
如上海老年人口2000年已达238万,占总人口的18.5%,到2025年将达到最高峰468.8万,占总人口的32.7%;北京2000年老年人口为188万,占总人口的14.6%,到2025年将会猛增到416万,老年人口的比例接近30%,大大超过现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
而在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低于东部。
第二,城乡倒置显著。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中国的情况则不同。
目前,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
到21世纪后半叶,城镇的老龄化水平才会超过农村,并逐渐拉开差距。
(三)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未富先老的特征十分明显。
一般而言,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呈现渐进推进的特点,这些国家基本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社会福利事业相当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年型社会,因而,发达国家的人口是先富后老。
对比而言,我国的老年型社会则是在综合国力不强的情况下到来的。
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基本在5000美元到1万美元,而我国进入老龄社会,人均GDP 还不到1000美元。
日本在1970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收入已达到1689美元,比我国2000年人均国民收入的水平高50%以上。
这就是说,我国的人口老化将快于经济发展,超过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
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强调说,从没有一个国家尚处于中国这样的发展阶段便开始老龄化,这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四)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推进,老年人口的自身老化程度也在加深。
按照人口学对老年人口的细分及认定,60-69岁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岁为中龄老年人口,80岁以上为高龄老年人口。
过去说“人活七十古来稀”,现在说“活到七十不稀奇”。
人口预测结果表明,我国未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将为2.3%,而同期80岁以上为高龄老年人口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却为4.2%,未来我国高龄化的速度将远远高于人口老龄化的平均水平。
据估计,到2050年,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规模有可能超过一个亿,约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22%左右。
高龄人口丧偶和患病的机率高,高龄女性多于男性,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差。
因而他们不仅需要经济上的供养,而且需要生活上的照料。
(五)我国是最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不发达地区,到2000年65岁以上人口在本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南亚平均3.7%,非洲为3.3%,拉丁美洲为4.6%,【2】中国是6.9%。
这就使我国作为经济落后国家在寻求老龄化对策方面没有类似国家的经验作为参照系。
此外,女性人口老龄化高于男性人口。
如1988年我国男性人口平均寿命67岁,女性人口为70岁。
展望未来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按照有关专家的推算,我国未来人口老龄化将在2010年之后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
如表2显示,即使按照中方案人口预测,2010年全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12.2%,2030年将上升到23.2%,比20年前将增加21个百分点;而到了2050年,同一指标将达到30.7%。
表2 中方案下中国人口老龄化预测结果单位:%数据来源:邬沧萍等.中国人口老龄化:变化与挑战. 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
正如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专家P.S.黑维特先生在中国老龄委员会的讲演时所说的:“人口老龄化将重塑21世纪的世界”。
不过,学术界关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存在着众说纷纭的解释。
事实上,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也就是说,我们既要特别关注其带来的各种消极影响,同时也要客观、全面的认识到其可能带来的潜在积极影响,以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负面挑战。
从整体上看,人口老龄化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包括:(一)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一般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劳动力资源的影响。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必然出现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从而影响到劳动力的有效供给。
发达国家在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已经明显出现了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的趋势,在一些高度老龄化的国家和地区,甚至已经发生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主要不是体现在劳动力数量不足问题,而是深刻地体现在我国劳动力质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是对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劳动力中年轻人的比重会降低,而年长者的比重会上升。
我国虽然在21世纪中叶之前一直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的这种变化已经出现,并且呈加速趋势。
如劳动年龄人口中45岁以上的年长者比重从1990年的19%上升到1999年的24%,据预测,到2040年将上升到37%左右,成为劳动力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是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
我国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但近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
1990年16岁以上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为79.8%,到1995年缓慢下降为78.7%,下降了1.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老年人口劳动力参与率的下降幅度是16岁以上人口的2倍。
(二)对养老模式的影响随着老龄化进程的深入,家庭养老模式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首先,生育率的下降使家庭的供养资源减少,子女养老的人均负担成倍增长。
在五、六十年代,我国妇女的总生育率多在5%以上,从七十年代中期迅速向下降,目前已降到替代水平下,也就是每对夫妇不到两个子女,形成了庞大的独生子女和少子女家庭。
而到2010年前后,这些独生子女的父母将相继进入老年期,子女养老的人均负担将从目前的1/4-1/5左右上升到1/2甚至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