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炎诊疗现状与进展.共48页文档
前列腺炎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3 前 列腺 炎 的 临床 治疗
在排除 了临床表 现的潜在其他原 因 , 而 有 无 非 细 菌 性 前 列 腺 炎 ( C 和 前 列 腺 痛 , 分 确 诊 为前 列腺 炎 后 , 学 者建 议 : 论 是 培 养 A P) 其 类 和 诊 断依 据 是 : B C P为 有 明 显 的前 列 腺 炎 阳性或 阴性 的前列腺炎患者 ,都应使用抗生 症 , 从 前 列 腺 液 和 ( ) 液 中分 离 出病 原 素 治疗 , 管 药物 选择 随培 养结果 而异 。 且 或 尿 尽 一般 学 公 认 的细 菌 ;C A P为 有 明 显 的 前 列 腺 炎 而 言 ,从 感 染 部 位培 养 出公认 的致 病 菌如 大
l病 因 学研 究
故 前 列 腺 炎 常 伴 有 骨 盆 区 许 多 体 征 和症 分 泌 物 , 结 石 的形 成 与 尿 液返 流有 关 。 感
可长期 存在 于腺体 内 , 作为 感 状 , 男性 的一 种 常见 病 , 有 关 资 料统 计 发 染后 的结 石 , 是 据
生 率 为 1%。 估计 , 0 据 近半 数 成 年男 子在 某 一 染 灶 不 易 去 除 。 学 者 将 炭 粉 溶 液 在 经 尿 道 有 注 O例 以 时 段都 曾出现 过 前 列腺 炎症 状 ,导 致约 2% 行 前 列 腺 切 除前 , 人 l 患 者 膀 胱 内 , 5 发 的患者 就 诊 于 泌尿 科 或 男科 。 由于慢 性 前 列 后 在 切 除 前 列腺 的切 片 中 , 现 7例 腺 体 及 7 %) 腺 炎无 特 征症 状 , 因 常不 清楚 , 5 1% 导 管 内有 炭 末 ( 0 。5例 慢 性 前 列 腺 炎 患 病 仅 %~ 0 3日后 进 行 前 的病 例 可查 出细 菌 性 原 因 ,其 他则 为 病 因未 者 ,膀 胱 内先 注 人 炭 粉 溶 液 , 明或 存 在 争议 。 目前 学术 界 比较 公 认 的致 病 列 腺按 摩 , 见 腺 液 内很 多 巨 噬 细 胞 均 含 有 可 Heso lr 菌 为 :大肠 杆 菌 , 占慢性 细 菌性 前 列 腺 炎 的 炭 粉 。 lt m 报 告 3例 非 细 菌性 前 列 腺 炎 8% ; 克雷 伯 菌 属 、 0 而 变形 杆 菌 属 、 肠 球 菌 患 者 , 排 尿 期 行 膀 胱 尿 道 造 影 时 , 液 返 粪 于 尿 和绿脓 杆 菌则 较 少见 。如 果 前列 腺 液 内培 养 流较 重 , 列腺及 射精 管均 可见显 影 , 前 故认
慢性前列腺炎的症候演变规律研究现状以及进展

慢性前列腺炎的症候演变规律研究现状以及进展标签:慢性前列腺炎;演变规律;研究进展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是男性泌尿科常见、多发病,临床以发病缓慢、反复发作、症状多样、缠绵难愈为特点,估计在全世界男性中的患病率为9%~14%[1],多发于25岁到50岁,流行病学和病理学检查研究发现,在中老年男性中较为常见,并与前列腺增生有重叠性[2]。
中医中并无此病名,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可以归属祖国医学的“白浊”、“精浊”、“劳淋”、“肾虚腰痛”等病的范畴[3]。
《金贵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篇指出:“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这与CP的尿频、尿急、尿痛、余沥不尽,或者会阴及小腹、腰骶胀痛等症状相似。
症候[4]是指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以及患者个体当时所处特点内、外环境本质的反映,它以相应的症、舌、脉、形、色、神表现出来,能够不同程度地揭示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病势等病机内容,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中医中“证”是指疾病在演变过程中各种病理因素在体质、自然环境、社会心理等因素和多种矛盾综合作用于机体的整体反应,是诊察和思辨所得。
症候具有特异性、阶段性和动态动态演变性的特点,三者相互联系[5]。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症候也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中,在不同的时间点,症候可以表现的不一样,并且变化中也有一定的规律,即其演变规律。
现代医学疾病谱的改变给我们认识症候演变规律带来了相当的难度,在治未病和治病过程中中医药其优势得不到其应有的体现。
所以研究一个疾病症候的演变规律对于中医药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现笔者就针对慢性前列腺炎的症候演变研究现状以及进展综述如下:1慢性前列腺炎的症候演变规律研究现状1.1慢性前列腺炎病因病机1.1.1病因病位有学者认为[6]慢性前列腺炎病位在“精道”,涉及“水道”。
精道为病,则多发病与青春期“天葵”始生之后,是由于肝肾相火偏旺,或者湿热循奇经深入下焦血分,导致精室受损,精道排泄障碍,“有形败浊阻于精道”而致,男子进入老年期,天葵水平下降,相火渐衰,此病也随之少有发生,指出了精道疾病有相对局限的发病年龄。
前列腺炎的诊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 梁朝朝, 张学军, 王克孝.前列腺炎病因学研究进展[ J] .中华 泌尿外科杂志, 2003,24(6) :426 ~428 .
[2] 前列腺炎诊断治疗指南系列讲座( 三) 枟 前列腺炎诊断治疗指 南枠 ( 试行版) [ J]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06,21(21) :19.
[5] 王 和 , 陈 峥 宏 , 朱 以 勇 , 等 .万 古 霉 素 对 细 菌 性 前 列 腺 炎 及 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的前列腺透过性 及 其 治 疗 效 果 研 究 [ J] .中 华 男 科 学 杂 志 , 2006 , 12 ( 6 ) :
490 ~495 . [6] 阮黎, 华兴, 过新民, 等.组织学前列腺炎在前列腺不同区带
(5)诊断性细菌学定位培养。 方法很有效, 但其具有多方
为阴性,认为这些症状是由前列腺引起是不充分的;(3)
面的限制,例如花费时间多,采集标本困难等, 使诊断性细
有一类前列腺炎在临床上表现为无症状前列腺炎,即前
菌学检查在临床中应用得很少。 (6) PCR 技术。 PCR 其耗
列腺液检查或者活检等显示前列腺表现为有炎症, 而病
检出率的差 异 及 意 义 [ J] .中 华 实 验 外 科 杂 志, 2014,31 (6 ) : 1241 ~1243 ,封 3. [7] 杨非衡, 肖飞, 姚雯, 等.前列康片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的 临床 研究[ 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4,(9) :765 ~766. [8] 何乐 业.前 列 腺 炎 综 合 征 [ J] .中 华 泌 尿 外 科 杂 志, 2000,21
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治进展及有关问题的思考讲解

中国男科学杂志2009年第23卷第6期 1・专家述评・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治进展及有关问题的思考鲁军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 200080慢性前列腺炎(CP是泌尿男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且仍未完全明确,临床表现多样,从局部到全身均可出现不适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1995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将前列腺炎分为4种类型…:I型: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II型: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III型: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底疼痛综合症(CP/ CPPS,其中IIIA为炎症型、III B为非炎症型;Ⅳ型:无症状性前列腺炎。
其中III型即CP/CPPS约占前列腺炎的90%--95%。
因CP/CPP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未明,诊断及治疗均存在较大的困惑和争议。
目前NIH已将CP与充血性心衰,心绞痛、Cohn病、糖尿病并列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4种疾病“。
’。
在美国,每年每位CP患者的平均就诊费用高达4000美元。
本文将对有关CP诊治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流行病学和发病率CP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最常见于36岁巧0岁的青壮年男性”1。
1990年至1994年,美国每年诊治的CP患者约为200万人,占全部门诊病人的8%左右91。
Walz等”1采用NIH前列腺炎症状评分(NIH. CPSI调查1273名男性,发现约10.5%的男性有 CP样症状。
Nickel等…采用NIH—CPSI调查2987名社区男性,有CP症状者占9.7%。
我国CP的发病率尚无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 _组140例20—35岁猝死的男性尸检病理前列腺炎的发病率为32.9%”1。
通常认为CP/CPPS的发病率约为10%。
16%,而成年男性一生中患CP的可能性约为14%p1。
虽然文献资料表明CP的发病率一般没有种族和地区差异,但患者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与CPSI的严重程度似乎有某种程度的关联。
另外,一项慢性前列腺炎合作研究网络(CPCRN 的研究发现,同年龄匹配的对照组比较,CP, CPPS的患者合并存在其它疾病的可能性更大:同时患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是对照组的6倍、神经疾病为5倍、上颌安炎及焦虑、抑郁为2倍“…。
医学:前列腺炎诊疗现状与进展

病因与症状
病因
前列腺炎的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细菌感染、非细菌感染、免疫因素、神经 因素等。
症状
前列腺炎的症状主要包括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会阴部疼痛等,严重 时可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诊断标准与流程
诊断标准
前列腺炎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 影像学检查。
诊断流程
医生首先通过问诊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然后 进行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并评估病情。
跟踪随访
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话、邮件或面对面的随访,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治疗反应和自我管理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 案。
患者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内容
包括前列腺炎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知识,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注 意事项和自我管理技巧。
方法
通过讲座、宣传册、视频、在线课程等多种形式进行,针对不同患者的需求和认知水平 进行个性化教育。
02
前列腺炎诊疗现状
诊疗方法与技术
实验室检查
通过采集前列腺液进行显微镜检查和培养, 以确定病原体和炎症程度。
尿流动力学检查
评估排尿功能,判断是否存在膀胱出口梗阻 等症状。
影像学检查
如超声、CT和MRI等,用于观察前列腺形态、 大小及是否存在异常。
前列腺癌筛查
通过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和直肠 指诊等手段,早期发现前列腺癌。
未来诊疗技术的发展趋势
个性化诊疗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针对不同患者的个性化诊疗将成为前列腺炎诊疗的重要方向。
智能化诊疗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04
前列腺炎患者管理与健康 教育
患者档案管理与跟踪随访
患者档案管理
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研究进展PPT课件

步的病理反应,中虚是湿热伤脾的必然结果,或系脾虚所致, 或系肾虚及脾之故。故将慢性前列腺炎分为5个证型诊治。 (1)湿热型。治宜清热利湿为主,方选程氏萆薢分清饮加 减。(2)瘀血型。治宜活血化瘀为主,方用王不留行汤。 (3)中虚型。治宜补中益气为主,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 (4)肾虚型。治宜补肾涩精,方选菟丝子丸加减。(5)混 合型。治疗以菟丝子丸为主,加入上述相应证型的方药,并
+ 4其他药物与治疗
+ 4.1其他药物:舍尼通:具有抗感染、消肿作用,并能舒张膀胱逼 尿肌的收缩和松弛尿道平滑肌,对会阴痛、腰骶痛、阴囊痛及尿
国际最新前列腺炎指南

慢性前列腺炎病因构成
(据Brunner et al,1983)
ⅢB
非炎性盆底痛综合征
EPS/VB3/精液中WBC正常
Ⅳ
无症状炎性前列腺炎(AIP)
活检/EPS/VB3呈炎性表现,但无临床症状
CPPS, 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 AIP, asymptomatic inflammatory prostatitis
评 价
二、NIH新分类系统
1995年, 国家健康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NIH)首先提出新的前列腺炎分类方法,即NIH分类系统。该方法于1998年获国际前列腺炎协作组(International Prostatitis Collaborative Network, IPCN)认可。
IH前列腺炎分类系统
类型
名称
特征
Ⅰ
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ABP)
急性前列腺感染性炎症
Ⅱ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CBP)
复发性尿路感染/前列腺慢性感染性炎症
Ⅲ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盆底痛综合征(CPPS)
盆区疼痛和不适/各种排尿和性功能异常/无明显感染迹象
ⅢA
炎性盆底痛综合征
EPS/VB3/精液中可见多量的WBC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chronic bacterial prostatitis,CBP )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 (non or abacterial prostatitis,NBP)
慢性前列腺炎病因研究及治疗进展

慢性前列腺炎病因研究及治疗进展徐光勇(《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77-78)慢性前列腺炎发生率占泌尿外科门诊病人的33%。
通过近年来的深入研究,人们对于前列腺炎的分类、病因、诊断及治疗有了新的认识。
现对其病因和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⑴慢性前列腺炎分类及病因通常将慢性前列腺炎分为三种类型: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痛。
这一分类方法由Meares和Stamey最早提出[3,6],它是根据下尿路不同节段尿培养中是否存在白细胞和(或)细菌来进行划分。
至今这一传统的分类方法仍在广泛使用。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这种传统的分类方法尚有一些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为了弥补分类方法的不足,加拿大国家卫生组织前列腺专题会诊提出了一种新的分型方法[2]:Ⅰ型指前列腺急性感染;Ⅱ型指前列腺复发感染;Ⅲ型指没有可证实的感染征象,它又分为Ⅲa型(炎症型)与Ⅲb型(非炎症型),Ⅲa指精液、前列腺及尿中有白细胞,Ⅲb指精液、前列腺液及尿中无白细胞;Ⅳ型指无自觉症状,因其他疾病行前列腺活检证实。
这一分型方法还需要更多的实践验证。
下面仍按传统分类进行病因综述。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仅占前列腺炎的5%[4]。
通常是细菌经尿道逆行侵犯前列腺所致,偶因血行感染或急性前列腺炎转化而来,亦可继发于膀胱炎和肾盂肾炎,以及邻近直肠内细菌直接或经淋巴播散等途径感染前列腺所致。
最重要的途径是有菌尿液经前列腺导管返流进入前列腺致病[5]。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致病菌,革兰氏阴性细菌主要为大肠杆菌、变型杆菌、绿脓杆菌、克雷伯氏菌等;革兰氏阳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类链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等[7,8]。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最典型的临床特征为同一病原体引起的反复尿路感染和抗生素治疗后,前列腺液依然有病原菌的持续存在[9]。
造成前列腺内有病原菌持续存在的原因可能由于前列腺解剖结构特殊,其导管细长弯曲,开口处口径小,与尿道成直角或斜行向上进入尿道,有利于尿道菌进入腺体,不利于腺体炎性分泌物排出和引流[7];另外前列腺上皮脂膜和前列腺液pH等影响,使抗菌药物不易自血浆扩散入前列腺腺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