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大气与园林植物
第五章_大气与园林植物

第五章_大气与园林植物第五章大气与园林植物地球表面大气圈,能维持地球稳定的温度,减弱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
下部16km对流层中的水汽、粉尘等在热量的作用下,形成风、雨、霜、雪、露、雾和冰雹等,调节地球环境的水热平衡,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
工业化发展造成城市大气污染,危害人类和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而园林植物具有净化城市空气的重要作用。
第一节城市大气环境(一)O2的生态作用大气中的氧主要来自植物光合作用,少部分来自于大气层的光解作用,即紫外线分解大气外层的水汽放出氧。
氧气是生物呼吸的必需物质。
种子萌发,参与氧化过程,与氧原子结合。
作用:呼吸,分解动植物残体来源:光合作用、大气层的光解作用臭氧的形成:光解作用,雷击产生植物与氧植物与动物一样呼吸消耗氧,但植物是大气中氧的主要生产者。
植物光合作用中,每呼吸44g CO2,能产生32g O2。
白天,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比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氧气大20倍。
据估算,每公顷森林每日吸收1吨CO2,呼出0.73吨氧;每公顷生长良好的草坪每日可吸收0.2吨CO2,释放0.15吨O2。
如果成年人每人每天消耗0.75 kg氧,释放0.9 kg CO2,则城市每人需要10 m2森林或50 m2草坪才能满足呼吸需要。
因此植树造林是至关重要的,不仅是美化环境,更主要的是给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净化的空气环境。
(二)CO2的生态作用CO2与植物植物在光能作用下,同化CO2与水,制造出有机物。
在高产植物中,生物产量的90—95%是取自空气中的CO2,仅有5—10%是来自土壤。
因此, CO2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各种植物利用CO2的效率不同,C3植物(水稻、小麦、大豆等)对CO2的利用效率低于C4植物(甘蔗、玉米、高粱等)。
空气中CO2浓度虽为0.032%,但仍是高产作物的限制因素。
这是因为CO2进入叶绿体内的速度慢,效率低。
在强光照下,作物生长盛期,CO2不足是光合作用效率的主要限制因素,增加CO2浓度能直接增加作物产量。
大气污染与园林植物的关系

● 阔叶树,脉间出现褐色斑,扩展及全叶,模糊 一片与健康组织间界限不清,叶缘卷缩。
*
大气污染与园林植物的关系 1.1 大气污染对园林植物的危害
3)几种主要大气污染物对园林植物的危害症 状
(3)氟化氢
● HF的毒性强。浓度在0.003mol/L时就可使植 物受到毒害。
*
大气污染与园林植物的关系
1.1 大气污染对园林植物的危害
3)几种主要大气污染物对园林植物的危害症状 (5)酸雨 ● pH值低于5.6的降雨为酸雨。 ● 酸雨是由于空气中SO2、NO2和Cl等有害气体溶解在雨
水中形成的 ● 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常使植物叶片、嫩枝受害,会造成
枯萎、落叶,严重时会引起大面积树木死亡。
3)几种主要大气污染物对园林植物的危害症 状
(1)二氧化硫:浓度超过0.3mol/L植物就表现出伤 害症状。
● 针叶树:针叶叶色褪绿变浅,针叶顶部出现黄色坏 死斑或褐色环状斑并逐渐向叶基部扩展至整个针叶, 最后针叶枯萎脱落。
● 阔叶树,在叶片的脉间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坏 死斑,受害部分与健康组织之间的界限明显,主脉 和侧脉的两侧不受影响。
*
大气污染与园林植物的关系
光化学烟雾
*
*
大气污染与园林植物的关系 1.1 大气污染对园林植物的危害
3)几种主要大气污染物对园林植物的危害症 状
(5)氮氧化物
● 主要是NO和NO2。
● NO不会引起植物叶片斑害,但能抑制植物 的光合作用。
● NO进人大气后可缓慢地氧化成NO2,NO2 的毒性约为NO的5倍,植物叶片气孔吸收 溶解的NO2会造成叶脉坏死,如果长期处 于2~3mol/L的高浓度下,就会使植物产生 急性伤害症状。
园林生态学--第五章 大气与园林植物

22
对SO2 敏感的植物:落叶松、向日葵、梨、雪松、 苹果、复叶槭等。
对SO2 抗性强的植物:大叶黄杨、夹竹桃、女贞、 臭桐、凤仙花、菊花、一串红、牵牛花、金盏菊、 石竹、青蒿等。
较强者: 温州蜜柑、广玉兰、香樟、棕榈、海桐、 蚊母、珊瑚树、龙柏、罗汉松、梧桐、石榴、白 蜡、泡桐、白杨、八仙花、美人蕉、蜀葵。
23
(2) HF 当植物吸进HF后,常在叶片尖端和 边缘积累,到足够浓度时,使叶肉细胞产生质 壁分离而死亡。故它引起的伤斑大多是在 叶尖、叶缘,少脉间。其伤斑成环带分布,然 后逐渐向内扩展,颜色呈暗红色。严重时叶 片枯焦脱落。
42
上层配以稀疏的乔木, 下层主要为低矮的小灌 木,如瓜子黄杨、金叶 女贞等密植的形式形成 模纹花境开敞的空间。 模纹花境式为小灌木密 集组成.由于大多数机动 车排气管高度为30~40。 m,尾气由此高度排出 并向周围扩散。 模纹花境式绿化较低矮, 故其污染物很快地扩散, 进人灌木林中的污染气 体较少。这类绿化景观 效果较好,但群落自身 的生态功能较为低下。
包括雨、雪、雹、雾各种形式。
我国酸雨灾害特点:南方比北方严重;冬春季 比秋夏季严重;逐年加重。
10
11
被酸雨灼烧后的树枝
12
13
酸雨对雕塑的影响
14
15
江苏省13个省辖城市工业废气排放情况对比图
16
四、城市环境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1、风与湍流
水平方向:风向决定着空气中污染物的输 送方向;风速决定着空气中污染物的扩 散稀释速度。
《园林生态学》教学大纲

《园林生态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B1011118适用专业:园林课程性质:专业课开课学期:第5学期总学时:40学时教学时数:理论课40学时一、编写说明1、课程简介:主要授课内容是园林植物与城市环境及生态因子的关系;植物群落结构;植物群落动态;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生态系统概述;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生态;城市生态评价与管理。
2、地位和任务:课程从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出发,将城市环境特点、城市植被的特点与功能、城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及生态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知识介绍给学生,为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生态学基础知识,使其在园林生产实际中树立生态意识、增强生态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为生态园林、园林城市以及生态城市的建设服务。
3、总体要求: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对园林植物和各生态因子的关系有较深印象;掌握各种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系统内能量的循环流动规律;掌握植物群落的类型、植物群落的演替成因和演替类型及群落分布规律;初步认识景观生态学中的各景观基本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在从事园林园艺工作中的生态意识,把生态学作为一个方面来考虑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相关课程有《森林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农田生态学》等。
5、修订依据:本教学大纲根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园林专业的教学计划编写。
二、教学大纲内容绪论1、教学目的:通过对此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发展阶段,掌握生态学的一些基本定义及其研究对象,介绍园林生态学研究的几个重要方面。
2、教学内容:(1)生态学的概念(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与生态学分之(3)生态学几个发展时期(4)城市化与现代园林的发展(5)园林生态学概况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生态学几个基本概念及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了解生态学的几个发展时期及现代园林的发展,初步认识园林生态学。
4、教学重点与难点:生态学的基本定义和研究对象。
第五章_大气与园林植物

造成叶子细胞中毒直到坏死,引起蒸发、蒸腾作用增强, 对外界不利因素的敏感性增大 ;改变土壤酸碱度,使土壤 酸化,土壤酸中和能力下降。土壤酸化的结果是使土攘中 的活性AL3+大量溶出。大量铝离于积累到一定程度,植物 根系会受到严重伤害,根的吸收水分及养分的能力下降, 不利于生长发育;
23
第三节 大气污染与园林植物
21
光化学烟雾
来源:由汽车和工厂排放的氮氧化物和碳 化氢,经阳光中紫外线照射,而产生的一 种蓝色烟雾。 危害:破坏叶片栅栏组织、细胞壁和表皮 细胞。使叶片失绿,叶表出现褐色、红棕 色或白色斑点
22
酸雨
通常将PH<5.6的大气降水(雪、霜、雾、雨水等)称为酸雨。 来源:主要是工业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与大气中的 氧和水分子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酸性的物质的过程。 危害:酸雨会损伤植物叶片表皮结构,损害保卫细胞,使 植物光合效率降低,导致光合作用功能下降,影响生态系 统的生产者的生产,最后是整个系统功能的降低。
总量。应按城市主要树种的(尽量全面一些)吸碳
放氧量的平均值来估算城市合理的绿化面积。
32
(二)滞尘效应 1、滞尘效应的概念收、阻滞、 过滤等作用,使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下限 从而 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33
2、机理
第一、园林植被覆盖自然地表,可减少空气中灰尘
的出现和移动,有效地杜绝二次扬尘。 第二、由于园林植物有降低风速的作用,随着风速 的降低,空气中携带的大颗粒灰尘便下降到树木的
24
固体颗粒物布满叶片,堵塞气孔,妨碍光合作
用、呼吸作用和蒸藤作用,从而危害植物。
如:在一些污染严重的地方如道路两侧的行道树、工矿 企业附近。
11-12第五章大气因子与园林植物

① 抗性强
• 较长时间在一定浓度的有害气体 环境中,或能短期忍受较高浓度 的污染侵染,基本上不受伤,或 受伤较轻,仍能正常生长。
• 抗性强的树种像幌伞枫、高山榕、 印度榕、菩提榕、黄花夹竹桃、 桂花、山指甲、海桐等。
② 抗性弱
▪ 对大气污染比较敏感,不能长时间 生活在一定浓度的有害气体环境中, 一旦受到侵害,很快表现症状,全 株受害,大量落叶,时间长就会死 亡。
•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10.2213:46:1013:46Oc t-2022- Oct-20
•
加强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 量。13:46:1013:46:1013:46Thursday, October 22, 2020
•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0.10.2220.10.2213:46:1013:46:10October 22, 2020
三、植物对大气污染的抗性
植物在进行正常生长发育的同时 能同时吸收一定量的大气污染物 并对其解毒,就叫做植物的抗性。
不同植物对大气污染的抗性不同, 这与植物的结构、叶细胞生理生 化特性有关。
一般规律:常绿阔叶植物的抗性比落 叶阔叶树强,落叶阔叶树比针叶树 的抗性强。
植物抗性的三级
▪ 根据植物对大气污染的抗性,将植 物的抗性分为三级:
▪ 广东常见的抗性弱的园林植物有: 马尾松、白兰、深山含笑、阴香、 假苹婆、日本杜英、水石榕等。
③ 抗性中等
▪ 能长时间在一定浓度的有害气体环境 中,受害时间长也会出现明显的受害 症状,像节间缩短、丛生、苦梢等。
▪ 园林植物的多数属于该种类型。 在广东常见的有大头茶、九里香、铁 冬青、海南红豆、灰莉等。
大气污染与园林植物

自然污染
森林火灾
火山爆发
人为污染
工业废气
汽车尾气废气
(二)空气污染源与污染物
空气污染源 点源与面源:
点源:指集中在一点或小范围内向空气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多数 工业污染源; 面源:指在一定面积范围内向空气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居民普遍 使用的炉灶,农田等。 面源污染分布范围广,数量大,一般较难控制。
(3)二氧化氮
使植物受害的症状是叶片上出现棕色或褐色斑点,并且首先出现在叶缘处。
(4)氯
化学活性不如氟。使植物受害的症状主要是叶尖、叶缘或叶脉间出现不规 则的黄白色或浅褐色坏死斑点
(二)园林植物的抗性
植物抗性是指植物在污染物的影响下,能尽量减少损害,或者受
害后能很快恢复生长,继续保持旺盛的活力的特征。
(二)减弱噪声作用
1、一般树木减声作用首先决定于树木枝、叶、干的特性,其次是树木的组 合与配置情况。
• 2、一般在防噪声林带的配置时,应选用常绿灌木结合常绿乔木,总宽度为 10~15m,其中灌木绿篱宽度与高度不低于1m,树木带中心的树行高度大于 10m,株间距以不影响树木生长成熟后树冠的展开为度,若不设常绿灌木绿 篱,则应配置小乔木,使枝叶尽量靠近地面,以形成整体的绿墙。
大气中污染物对植物的危害程度与当地的气候和地形条件有关。
白天,植物的气孔张开,有毒气体容易进入植物体内;夜间则气孔关 闭,有毒气体不容易进入。
(三)主要大气污染物对植物的危害
受害的症状通常是在叶脉间出现 点状或块状的伤斑。
对SO2 敏感的植物:落叶松、向日葵、梨、雪松、苹果、 复叶槭等。 对SO2 抗性强的植物:大叶黄杨、夹竹桃、女贞、臭桐、 凤仙花、菊花、一串红、牵牛花、金盏菊、石竹、青蒿 等。 较强者: 温州蜜柑、广玉兰、香樟、棕榈、海桐、蚊母、 珊瑚树、龙柏、罗汉松、梧桐、石榴、白蜡、泡桐、白 杨、八仙花、美人蕉、蜀葵。
5. 大气对园林植物的生态效应

二、净化作用 1. 对化学污染物的净化作用
植物能吸收大气中的CO2、 NO2、 HF、Cl2 、乙 烯、苯和光化学烟雾,汞、铅等重金属蒸汽及大 气飘尘中的重金属化合物;
平衡CO2和O2,增加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 不同品种植物对化学污染物的吸收能力不同。
2.对物理污染物的净化作用
(1)滞尘效应:园林植物对空气中的颗粒污染物有吸收、 阻滞、过滤等作用,使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下限 从而起到 净化空气的作用 影响园林植物滞尘效应的因素 叶片宽大、平展、硬挺而且不易被风抖动、叶面粗糙的植 物吸滞粉尘的能力较强。 植物叶片的刺毛、绒毛和粗糙的树皮以及树脂、粘液等是
1. 对SO2的吸收作用
(1)危害
(2)吸收
2. 对Cl2的吸收作用
(1)危害
(2)吸收 3. 对氟化物的吸收作用 (1)危害 (2)吸收
4.对重金属的吸收作用
(1)危害
(2)吸收
5.对光化学烟雾的吸收作用 (1)危害 (2)吸收
6. 对放射线物质污染的净化作用
(1)危害
(2)吸收
总的来说,园林植物吸收有害气体途径: 主要表现为通过吸收大气中的有害物质,
3. 对大气生物污染的净化效果 (1)减菌效应 :一方面,空气中的尘埃是细 菌等的生活载体,植物的滞尘效应可减少空 气中的细菌总量;另一方面,许多园林植物 分泌的杀菌素如酒精、有机酸和萜类等能有 效地杀灭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 如:香 樟、柏树、桉树、松树等。
第四节 园林植物与大气污染
一、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净化
0.24μm的紫外线而分解成氧原子,氧原子 很活泼与O2结合成O3。O3主要分布在10~ 40km的大气层中。
O3对紫外线有强烈的吸收作用,使到达地球 表面的紫外线含量大大减少一方面可以使地球 表面温度不致过高,另一方面也保护了地球表 面的生物免遭强紫外线的杀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大气与园林植物地球表面大气圈,能维持地球稳定的温度,减弱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
下部16km对流层中的水汽、粉尘等在热量的作用下,形成风、雨、霜、雪、露、雾和冰雹等,调节地球环境的水热平衡,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
工业化发展造成城市大气污染,危害人类和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而园林植物具有净化城市空气的重要作用。
第一节城市大气环境一、空气成分及其生态作用1.氧气的生态作用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时,吸收氧气,没有氧气动植物不能生存;在有氧条件下完成矿质养分循环。
空气中的氧气足以满足植物的需求;当土壤通气性能较差时,土壤中的氧气得不到补充,植物根系呼吸消耗O2,积累很多CO2,根系会发生无氧中毒,生长受阻、腐烂、枯死。
动植物残体—微生物→有机物无机物(植物养分)无机物—植物→有机物(动植物养分)大气高空层中的臭氧层能吸收大量的紫外辐射,保护地球生物免受伤害,没有臭氧层的保护作用,地球上的生物将不能生存下去。
UVーB 280~320nm UVーA 320~400nm2.CO2的生态作用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光合作用将CO2和H2O合成碳水化合物,构成各种复杂的有机物质。
在植物干重中,碳45%,氧42%,氢6.5%,氮1.5%,灰分元素5%。
其中所有碳和部分氧皆来自CO2,所以CO2对植物具有最重要的生态意义。
如:大気中CO2占0.0353%,大多数C3植物光和作用的最适CO2为0.1%,当CO2为0.06%时,植物生长量可提高1/3左右。
所以设施园艺中,常増施二氧化碳气肥,提高植物的生产力。
碳循环CO2浓度随着光合作用的强弱而变化日变化:中午光合作用最强CO2浓度最低,晚上呼吸作用不断放出CO2,CO2浓度高,日出前CO2浓度最高。
年变化:夏季植物生长旺盛CO2浓度最低,冬季植物生长缓慢CO2浓度最高,春秋季CO2浓度居中。
3.氮的生态作用氮是构成生命物质(蛋白质、核酸等)的最基本成分。
植物所需要的氮主要来自土壤中的硝态氮和铵态氮。
雷电将大气中的氮气合成为硝态氮和铵态氮,随降水进人土壤;固氮微生物可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为植物利用;此动植物残体和排泄物的分解也补充了土壤中大量的氮素。
土壤中的氮素经常不足,当氮素严重亏缺时,植物生长不良,甚至叶黄枯死,所以在生产上常施氮肥进行补充。
缺氮株小下叶黄,缺氮叶自下而上变黄二、城市大气污染大气污染:在空气的正常成分之外,增加了新成分,或原有成分大量增加,而对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生长产生危害。
大气污染可分为:自然污染、人力污染。
大气污染物种类很多,目前引起人们注意的约有100多种。
随着工业发展,有毒重金属进入大气,如铅、镉、铬、锌、钛、钡、砷和汞等。
SO2主要是燃烧煤炭以及燃烧石油产生的。
NO2主要是工业生产和汽车等交通工具产生的。
空气中的SO2和NO2与水汽结合,形成硫酸和硝酸,以降水形式降落到地面,使雨水PH值小于5.6形成酸雨。
全球许多地方发生酸雨使森林大面积的死亡,酸雨除对植物、水体、土壤造成危害外,酸雨还有很大的腐蚀作用,腐蚀油漆、金属以及各类纺织品,大理石和石灰石也容易受二氧化硫和硫酸的侵蚀,许多历史古迹、艺术品和建筑物因大气污染而受到损坏。
城市空气污染程度除取决于污染物排放量之外,还与城市及其周围的气象、地理因素等有密切关系。
谷地昼夜间空气环流示意图海滨地区功能分区布局海滨地区功能分区布局第二节大气污染与园林植物一、大气污染对园林植物的危害大气中的污染物主要通过气孔进入叶片并溶解在叶片细胞中,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对植物产生毒害。
如:二氧化硫从气孔扩散至叶肉组织,进入细胞后和水反应,形成亚硫酸和亚硫酸根离子,从而对叶肉组织造成破坏,使叶片水分减少,叶绿素a/b值变小,糖类和氨基酸减少,叶片失绿,严重时叶片逐渐枯焦,慢慢死亡。
・二氧化硫浓度0.3μL/L时植物受伤害。
・氯气及氯化氢毒性较大,空气中的最高允许浓度为0.03μL/L。
・氟化氢属剧毒类的大气污染物,它的毒性比二氧化硫大10~100倍。
・大气污染中的固体颗粒物落在植物叶片上时,堵塞气孔,妨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危害植物。
二、园林植物的抗性植物的抗性:植物在一定程度的大气污染环境中仍能进行正常生长发育。
不同植物种对大气污染物的抗性不同,这与植物叶片的结构、叶细胞生理生化特性有关。
一般常绿阔叶植物的抗性比落叶阔叶植物强,落叶阔叶植物的抗性比针叶树强。
有三种方法确定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抗性:1)野外调査法:在野外调査不同植物受伤害的程度,划出不同抗性等級。
2)定点对比栽培法:在污染源附近栽种植物,根据植物受害的程度确定抗性強弱。
3)人工熏气法:把试验的植物置于熏气箱内,给熏气箱内通入有害气体,并控制在一定的浓度,据植物的受害程度,确定其抗性強弱。
植物抗性分为三级:1)抗性強的植物,长期在一定浓度有害气体杯境中也基本不受伤害或受害轻微;在高浓度有害气体袭击后,叶片受害轻或者受害后恢复较快。
2)抗性中等的植物,能较长时间生活在一定浓度的有害气体环境中,植株表现慢性伤害症状(节间缩短、小枝丛生、叶片缩小、生长量下降等),受污染后恢复较慢。
3)抗性弱的植物,不能长时间生活在一定浓度的有害气体污染环境中,受污染时,生长点干枯,叶片伤害症状明显,全株叶片受害普遍,长势衰弱;受害后生长难以恢复。
常见园林植物抗性三、园林植物的环境监测作用在研究环境污染问题时,经常用理化仪器和生物方法測定环境中的污染物种类和浓度。
生物方法主要是植物监测,利用一些对有毒气体特別敏感的植物来检测大气中有毒气体的种类与浓度。
监测植物(指示植物):用来监测环境污染的植物。
植物监测法:指示植物法、植物调查法、地衣和苔藓监测法。
1)指示植物法:通过指示植物对污染的反应了解污染的现状和变化。
一般对大气污染区的指示植物生长发育情況进行调查,根据指示植物受伤害后所表现出的症状或对植物的生长指标或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检测,推知大气污染的种类、強度和污染历史。
2)植物调査法:在污染区内调査植物生长、发育及分布状況等,初歩査清大气污染与植物之同的相互关系。
主要观察污染区内现有园林植物可见症状。
轻度污染区敏感植物会表现出症状;中度汚染区敏感植物症状明显,抗性中等植物也可能出现部分症状;严重污染区敏感植物受害严重,甚至死亡绝迹,中等抗性植物有明最症状,抗性校強的植物也会出现部分症状。
3)地衣苔藓检测法:地衣、苔藓对环境因子变化非常敏感。
而且地衣、苔藓易于栽植,可将地衣、苔藓移栽在监测区域的不同位置或栽种在花盆内,置于各检测点,观察其生长状況,了解环境的污染情况和变化。
如:大气中SO2浓度为0.015-0.105mg/m3,一般地衣绝迹;SO2浓度超过0.017mg/m3,大多数苔藓植物不能生存。
如:对云南一隣肥厂的氟污染进行调查发现随着污染加重,地衣的属数、种数减少,地衣分布高度和原植体大小减少。
第三节园林植物对空气的净化作用植物在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同时,吸收同化、吸附阻滞等形式消纳大量的污染物质,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植物对空气的净化功能主要表现为降尘、吸收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减弱噪声、减少细菌、增加空气负离子、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等。
一、降尘园林植物能减少粉尘污染树木有降低风速的作用、植物叶表面不平,多茸毛、树干凹凸不平、分泌粘性油脂及汁液,吸附大量飘尘。
如:1ha松林每年滞留灰尘36.4t植物滞尘量与树冠大小、叶片疏密度、叶片形态结构、叶面粗糙程度等有关。
一般叶片寛大、平展、硬挺不易抖动,叶面粗糙的植物能吸滞大量的粉尘。
同一树种树木吸滞粉尘能力与叶量成正相关关系,夏季叶量最多,吸尘力最强;冬季叶量少,甚至落叶吸尘力弱。
例1:居住区墙面立体绿化,室内空气含尘量减少22%。
二、吸收有毒气体所有植物都能吸收一定量的有毒气体而不受害。
植物通过吸收有毒气体,降低大气中有毒气体的浓度,从而达到净化大气的目的。
如:在正常情況下树木中硫的含量为干重0.1%一0.3%,当空气存在二氧化硫污染时,树体中硫含量提高5一10倍。
氟、氟化物是毒性较大污染物,在正常清況下树木中的氟含量为0.5一25mg/cm3,在氟污染区,树木叶片含氟量提高几百倍至几千倍。
植物吸收有毒气体的能力:植物种类不同吸毒能力有差异,还与叶龄、生长季节、有毒气体的浓度、接触污染时间、以及环境温度、湿度等有关。
植物净化有毒气体的能力与植物对有毒物积累量呈正相关,还与植物的同化、转移毒气的能力相关。
植物从污染区移至非污染区后,植物体内有毒物含量下降愈快,植物同化转移有毒气体的能力愈强。
三、减少细菌空气中散布着各种细菌,城市大气中存在杆菌37种,球菌26种,丝状菌20种,芽生菌7种等,其中有不少是对人体有害的病菌。
绿色植物可以减少空气中的细菌数量,一是植物有降尘作用,减少细菌载体,使大气中细菌数量减少;二是植物本身具有杀菌作用,许多植物能分泌出杀菌素,杀死细菌、真菌。
园林树木分泌杀菌素的类别:1)广谱类——如侧柏,柏木,圆柏等,1公顷松柏林每天能造出30公斤杀菌素等;“森林医院”。
2)芳香类——如桉树、肉桂、柠檬、茉莉、丁香、金银花等树木体内含有芳香油而具有杀菌力。
3)选择类——如稠李叶捣碎物5—30秒,最多3—5分钟可杀死苍蝇,柠檬桉林中蚊子较少;夜香树具有驱虫作用。
景天科植物的汁液能消灭流行性感冒一类的病毒,桧柏可以杀死白喉、伤寒、痢疾等病原菌。
四、减弱噪声阀声压(0dB)正常人刚能听到的声音、痛阀声压(120dB)使人耳产生疼痛感、一般声压超过50dB会对人类日常工作生活产生有害影响。
当声压超过70db时会使人产生头晕、头痛、神经衰弱、消化不良、高血压等病征。
噪声是一种特殊的空气污染,它能影响人的睡眠和休息,损伤听觉,严重时引发多种疾病。
我国城市居民区多处于60一85dB中等噪声环境中。
世界卫生组织1993 年公布噪声标准,要求生活区户外白天的连续噪声级不超过55dB,夜间不超过45dB,室内开窗条件下不高于30dB。
我国居民文教区超标的城市达98%,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区域超标的城市为71%。
园林植物能明显的降低噪音,因为一方面声波投射到枝叶上被不规则反射而使声能减弱,另一方面声波造成枝叶微微振动而使声能消耗,从而减弱噪音。
树冠外缘凹凸程度、树叶的软硬、形状、大小、厚薄、叶面光滑程度、都与减弱噪声效果有关。
声音的共振频率与树枝的高度正相关,较低树枝在300HZ处、上部树枝在1O00HZ处最易激发共振,成片树林的宽度越宽减噪效果越强。
一般在防噪声林帯的配置时,应选用常绿灌木结合常绿乔木,总宽度10-15m,灌木绿篱宽度与高度不低于lm,树木带中心的高度大于10m,株间距以不影响树木生长成熟后树冠的展开为度,若不设常绿灌木绿篱,则应配置小乔木,使枝叶尽量靠近地面,以形成整体的绿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