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收藏与鉴赏论文
古代玉器的鉴定与收藏研究

古代玉器的鉴定与收藏研究古代玉器的鉴定与收藏研究摘要:玉器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随着考古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古代玉器被发掘和保护,给玉器的鉴定和收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论文通过对古代玉器的鉴定方法和收藏价值的研究,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古代玉器,并正确鉴定和收藏古代玉器。
一、引言古代玉器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古代玉器的鉴定和收藏一直是学术界和收藏界的热门话题,也是广大玉器爱好者关注的焦点。
鉴定古代玉器的真伪和价值是重要的研究内容。
二、古代玉器的分类和特点1. 分类:古代玉器可以分为玉器器物和玉器标本两大类。
玉器器物指的是古代人们使用的玉制品,如玉璧、玉器、玉佩等;玉器标本指的是供人们进行研究和鉴赏的标本,如玉管状器、玉龙纽等。
2. 特点:古代玉器的主要特点有:材质坚硬、光泽度高、纹理美观、丰富的工艺技法等。
三、古代玉器的鉴定方法1. 材质鉴定:通过玉器的硬度、密度、颜色等特点,结合专业知识和经验,判断玉器的材质是玉石还是其他类似物质。
2. 资料鉴定:通过考古学和文献资料,了解特定时期的玉器特点和风格,以便判断玉器的年代和历史背景。
3. 颜色鉴定:通过观察玉器的颜色、纹理和光泽度,结合对玉器的研究和认知,判断玉器的真伪和价值。
4. 题刻鉴定:通过对玉器上的题刻和纹饰进行研究和对比,判断题刻的真伪和玉器的制作年代。
四、古代玉器的收藏价值1. 艺术价值:古代玉器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之一,具有独特的审美和艺术价值,是艺术收藏家追求的对象。
2. 历史价值:古代玉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3. 文化价值:古代玉器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代表着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情感,是传递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媒介。
五、古代玉器收藏的注意事项1. 寻找可信赖的渠道:要选择正规的古玉市场或博物馆进行购买和鉴赏,以确保玉器的真实性和价值。
古代铜镜的收藏与研究

古代铜镜的收藏与研究古代铜镜的收藏与研究摘要:古代铜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工艺品的瑰宝。
不仅是古代人们生活中必须的用具,而且在收藏界和考古界也备受关注。
本论文将从铜镜的历史产生、制作工艺、收藏价值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古代铜镜的收藏与研究。
关键词: 古代铜镜,收藏价值,研究方法1. 引言中国是一块有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土地,而古代铜镜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铜镜是古代人们生活中必需的物品,并且在古代艺术和工艺品领域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收藏古代铜镜不仅可以欣赏到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还能为研究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提供重要的资料。
因此,古代铜镜的收藏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 铜镜的历史产生和制作工艺铜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商朝时期。
在古代,铜镜被广泛地用于妆饰、礼品、纪念品和祭祀等方面。
制作铜镜的工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
首先,古代铜镜的制作需要采用精湛的铸造技术。
制作铜镜的首要材料是铜,由于铜的熔点较高,因此需要炼制纯度较高的铜锭。
接下来,需要将铜锭熔化后注入模具中进行铸造,手工打磨抛光,最后在表面涂上一层锡,以保护铜镜不被氧化。
其次,古代铜镜的造型和装饰也非常考究。
铜镜的造型多样,可以是圆形、方形、八角形等。
镜面上的花纹和图案也非常繁复,常见的有玉兔、孔雀、花卉等。
同时,还有一些铜镜上镶嵌有宝石、珐琅等饰品,增加了铜镜的华丽度。
3. 古代铜镜的收藏价值古代铜镜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首先,古代铜镜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收藏一枚古代铜镜可以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等,并通过铜镜上的图案和装饰品了解古代的工艺水平。
其次,古代铜镜作为艺术品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古代铜镜制作工艺精湛,每一枚铜镜都是匠心独运的艺术品。
铜镜上的图案和花纹不仅有观赏价值,还充分展示了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
文物艺术品收藏与鉴赏导论

文物艺术品收藏与鉴赏导论【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文物艺术品收藏与鉴赏的重要性。
文章解释了文物的定义与分类,以及艺术品的种类与特点。
接着,探讨了收藏文物艺术品的方法与技巧,以及鉴赏文物艺术品的要点。
论述了文物艺术品的保护与传承。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了解到文物艺术品收藏与鉴赏的实践意义,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珍惜传统文化遗产,促进艺术品的传承和发展。
文物艺术品作为文化传承和历史见证,对于我们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文物艺术品的收藏与鉴赏导论的学习与实践。
【关键词】文物,艺术品,收藏,鉴赏,导论,重要性,定义,分类,种类,特点,方法,技巧,要点,保护,传承,实践意义1. 引言1.1 文物艺术品收藏与鉴赏导论的重要性文物艺术品收藏与鉴赏导论的重要性在于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于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通过对文物的收藏与鉴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从而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艺术品则展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通过鉴赏艺术品,人们能够感受到艺术家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表达,进而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
通过学习文物艺术品的收藏与鉴赏导论,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类型的文物与艺术品的定义和分类,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收藏与鉴赏活动。
掌握收藏文物艺术品的方法与技巧,能够帮助人们辨别真伪、保护文物艺术品,避免受到假货和破坏。
鉴赏文物艺术品的要点则是帮助人们深入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
文物艺术品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为了保存物质财富,更是为了传承人类智慧和文化遗产,让其永久流传。
掌握文物艺术品收藏与鉴赏导论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文物的定义与分类文物是指具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并经过一定年代的物品,是人类文明的传承和见证。
根据传统文物保护法的定义,文物主要包括古代物品、历史文献、古代书画、古代器物等,这些物品可以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生活情况。
学习古玩鉴定5篇

学习古玩鉴定5篇第一篇:学习古玩鉴定学习古玩鉴定学习古董鉴定,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理论知识;二,实际经验,学习古玩鉴定。
首先,理论知识是很重要的。
学习古董鉴定的人,历史知识越丰富,对于从整体上把握一件古董年代的能力就越强。
再者,对于古董生产制作该古董的技术知识,以及使用该古董的历史背景,了解的越深入细致,也能对其作出更加准确的判断。
学习理论知识,应该多读历史书籍和文物方面的书籍,多交行内人士做朋友,交流越多越好。
其次,学习古董鉴定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个非常关键。
所谓实践经验,就是能接触到真古董。
具体的办法,1是多去博物馆看。
博物馆很多,有些中等城市的博物馆甚至是免费对外开放的。
看得多了,自然就对真古董有了感性认识。
2是多跟玩家交流,玩家朋友的藏品,不像博物馆里的,只能看不能摸,玩家朋友的藏品,你是有机会上手的,可以丰富你的感性认识,不仅从视觉上,摸到,掂一掂,甚至敲击听到它的声响。
感性的经验对于古董鉴定的重要性,无法替代。
打个比方就能明白:鉴定古董好比去认人,理论知识好比是给了你一张图纸,上面有此人的画像,下面又有此人的身高、肤色、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的介绍。
假如你不认识这个人,对这个人没有感性认识,仅凭这帐图纸去辨认,是很容易出现错误的,假如有人可以仿冒,你很难不上当。
但是感性认识可以避免这个陷阱。
譬如你事先已经很熟悉这个人了,或者是你的家里人,或者是你多年的同窗同宿舍的同学,那么你甚至不需要图纸,仿冒的人你一眼就能看出来不是他。
就算仿冒的人化妆技术非常逼真,第一眼蒙住你了,那么片刻之后,也会被你揭穿:他说话不是这个口音,他走路不是这个样子,他打球不是这个姿势,他开玩笑不是这个语气...感性认识的东西,几乎无法仿冒。
所以,多接触真品,是学习古董鉴定的至关重要的一个方法。
2.如何鉴定古玩俗话说:“乱世藏黄金,盛世兴收藏。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古玩收藏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
然而,最令广大收藏爱好者烦恼的是,市场上的古玩常常是真假难辩,有人甚至将多年积攒的巨资付之东流。
古代文物鉴赏论文

古代文物鉴赏论文内容提要: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众多门类、不可胜数的文物。
但是在历史长河中,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许多文物年代不明。
真正价值未能揭示,只有通过鉴定,才能判明年代,确定价值。
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其价值不都是直观的,许多文化的价值是隐藏于实物遗存的深层结构之中。
鉴定就是揭示文物价值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价值鉴赏精神发展一.古代文物价值及作用文物作为历史和文明的载体,真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兴衰荣辱,以实物的形态积淀着民族的文化蕴藏,是人民群众物化了的精神追求。
文物的价值是客观的,是文物本身所固有的。
总的来说,文物主要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文物的作用,是文物价值的具体体现。
文物对社会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主要有教育作用、借鉴作用和为科学研究提供资料的作用。
文物的价值和作用,其间有联系,又有区别。
人们对文物价值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深化的。
文物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文物价值的高低,因而文物的作用也会随着人们对文物价值认识的深化而变化。
有时同样的文物,在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下,其价值也会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通常不是改变或降低了它的固有价值,而是增添了新的价值。
这种情况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会发生。
文物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无不具有时代的特点。
一切文物都具有历史价值。
不同类别的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分别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状况。
各种类别文物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反映了社会的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变化。
总的来说,文物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恢复历史本来面貌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对没有文字记载的人类远古历史,它成了人们了解、认识这一历史阶段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依据。
二.文物的鉴赏文物鉴定就是确定文物的年代、真伪和价值。
文物鉴赏是一种高级的精神现象,是一种向美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它涉及多种高级心理功能的复杂心理状态,包括情感、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并终究转化成对文物的评价。
收藏品鉴赏论文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学院:班级:姓名:学号:课程论文题目:藏品赏析之玉器欣赏课程名称:收藏知识与藏品赏析评阅成绩:评阅意见:成绩评定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藏品赏析之玉器欣赏学生:(学院:xxxxxxxxx;班级:xxxxxxxx;学号:xxxxx)摘要: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
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
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
欣赏玉器须领会十个字:山川之精美,人文之精美。
山川之精英,讲的是材质美。
人文之精美,指的是玉器的造型美和雕琢美,以及影响造型美雕琢美的工艺、社会诸因素。
我国的玉器种类多种多种并且每个时期的玉的风格形态各异,玉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玉器的收藏对中华文化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不同时代的玉,记录了我国不同时代文明的发展。
玉器由于其具有巧夺天工的创造艺术,因而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也因此仿玉器层出不穷,我们在购买收藏玉器的时候必须掌握一定的辨伪技术。
本文重点针对玉器的有关知识进行了具体的介绍。
关键词:收藏价值;玉器收藏;造型;风格;玉种;玉器辨伪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里,有一个色彩斑澜的收藏天地,对有的人来说,也许很陌生,其实,每个人都能拥有广阔的收藏天地。
比如,您收到了一封信,就细心地把邮票积累起来,开始集邮;偶尔得到了一枚过去使用过的钱币,然后兴趣大增,四方寻觅,开始集币;整理家中的物品时,发现了各式各样的毛主席像章,深深地被吸引,就开始了证章的收藏……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只要你做个有心人,就能步入这个看似“神秘”的收藏天地。
人们经常看到的一些东西,随着时间的流失正在悄悄地从我们的眼前消失,若干年后,再寻觅就困难了。
比如,文革时期的毛主席像章、语录本、小人书,以前每个家庭不下数百个、几十本,现在就不知遗落何处了?小时候,踢毽子用的方孔铜钱,随处可见,现在要找,真的很难;老一辈留下的一些坛坛罐罐,随着几次搬迁,不是残了,就是扔了,或是卖了,根本再也找不到它们古朴古美的身影……当我们在参观收藏展览时,在路过古玩市场时,惊奇地发现,其中的一件或几件自己也曾拥有过。
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收藏与鉴赏

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收藏与鉴赏中国古代艺术品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卓越的艺术价值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和热爱。
收藏和鉴赏中国古代艺术品既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也是一种艺术品市场的投资行为。
本文将从古代艺术品的历史背景、收藏的意义和技巧、鉴赏的方法和价值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历史背景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收藏和鉴赏可以追溯到古代皇室和贵族阶层。
在古代社会中,艺术品是一种显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皇帝和贵族经常通过收藏和赏识艺术品来彰显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品味。
在历史长河中,许多宫廷收藏的艺术品被视为国家的宝藏,成为后世人们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资源。
二、收藏的意义和技巧1. 收藏的意义首先,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有助于文化传承。
艺术品是一种历史的见证,通过收藏和研究这些艺术品,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其次,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还可以为人们提供审美享受和精神愉悦。
中国古代艺术品以其独特的审美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收藏这些艺术品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增添艺术氛围,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最后,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还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古代文化的不断追求,中国古代艺术品市场逐渐兴起。
一些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艺术品价格不断攀升,成为收藏者的稳定资产和增值工具。
2. 收藏的技巧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
首先,要了解艺术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对不同时期和风格的艺术品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其次,要善于发现和判断艺术品的真伪和价值。
鉴别古代艺术品的真伪主要从材质、工艺、风格、纹饰等方面入手,借助专业人士的帮助进行鉴定。
最后,要掌握市场动态,了解价格的走势和潜在的投资价值,避免过度追求热门和短期投机。
三、鉴赏的方法和价值1. 鉴赏的方法鉴赏中国古代艺术品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注重感受和体验艺术品的美感,通过欣赏艺术品的造型、色彩、纹饰等方面的特点,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古玩收藏与鉴赏》论文

《古玩收藏与鉴赏》论文浅谈丝绸之路玉器探宝——甘肃酒泉“夜光杯”的文化发展甘肃酒泉夜光杯,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工艺品。
这种酒杯是用祁连山一带的酒泉玉石巧磨细琢而成的。
祁连玉又名祁连山玉,产于蛇纹石化超级岩中,主要由钠铝硅酸岩矿、绿铀矿、磁铁矿、铬铁矿、铬尖晶石等组成,因其含有多种矿物质,使祁连山玉呈现出浅绿、翠绿、褐绿、墨绿等多种颜色,其中,含铬、镍离子的祁连山玉可与高绿翡翠媲美,故又祁连翠玉之美称。
酒泉夜光杯惯地细腻,纹理天然光滑透明,杯壁薄如蛋壳。
色泽有脆绿、墨绿、鹅黄、羊脂白等。
夜光杯具有耐高温抗严寒的优点。
斟烫酒,不爆不裂;历寒冬,不冻不炸。
盛酒后,色不变,味更浓。
这种酒杯含有50多种与人体生命相关的微量元素,长期使用能充分补充人体矿物质营养和微量元素之不足,又能调解人体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洗涤病毒,抗拒衰老。
现已远销欧、亚、美三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深受国际市场的欢迎。
酒泉夜光杯是一种用玉琢成的名贵饮酒器皿。
当你把美酒置于杯中,放在月光下,杯中就会闪闪发亮,夜光杯由此而得名。
据西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载:西周(约公元前1066年——前771年)国王姬满应西王母之邀赴瑶池盛会,席间,西王母馈赠姬满一只碧光粼粼的酒杯,名曰“夜光常满杯”。
姬满如获至宝,爱不释手,从此夜光杯名扬干古。
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记述了西域夜光杯的特色。
酒泉是河西通衢之地,东迎华岳,西达伊吾,北通沙漠,南望祁连。
制作夜光杯的玉料就是采自距酒泉城百余公里的祁连山中。
据说,公元前七世纪时,周穆王当政。
当时,西域的一个小国便送礼上朝,以求得和平共处。
第一年,使节带着产自新疆当地的和田玉前往朝觐。
周穆王见到那玉石,龙颜大悦,对使节及其随从盛情款待。
第二年,使节如法炮制,又选出上好的玉石进献。
然而,周穆王的反应十分冷淡。
使节回国后,向国王讲述了周穆王的态度,并商量如何才能讨得周穆王的欢心。
此时,有人提议,不妨把玉石做成酒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玩收藏与鉴赏课程论文初探青花瓷任课老师:逄礡姓名:史彩丽班级:161101— 07学号:201010007702011年10月7日目录一、概述二、青花瓷的发展史及特点三、青花瓷的制备工序四、影响青花瓷质量的因素五、青料及款识简介一、概述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英文名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峰。
中国青花瓷器图案清晰艳丽,给人以明快素雅之感,深受国内外人们的喜爱。
二、青花瓷的发展史及特点(一)始于唐代的艺术(618—907)青花瓷始于唐代中晚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殇期。
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
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
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其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应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
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
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
胎釉之间施化妆土。
器型以小件为主,有复、碗、罐、盖等。
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
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
(二)发展于宋朝(960—1279)1957年浙江省博物馆在龙泉县金沙,发现了13块北宋时期青花瓷片,三件青花瓷碗残片,其中两件胎质洁白细腻,釉色青白、青灰和白中泛蓝。
火候较高,无吸水性,与浙江省江山钴土矿原矿接近,经有关专家研究认为,北宋青花使用的钴料是浙江料。
1970年在浙江绍兴的环翠塔基中出土的青花瓷片,胎质细腻、色泽洁白,釉色白中泛青,无吸水性,青花色泽也较浅淡。
重庆市博物馆在该市郊一座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墓中发掘出土一件青花瓷碗。
从这些青花瓷实物来看,宋代青花器在制作、彩绘等方面都比唐代青花大有进步和提高。
(三)元朝大量出口(1271—1368)青花瓷经过唐宋两代300多年的不断发展,到元代中期终于在景德镇烧制成功。
从此奠定了景德镇为中国瓷都的基础。
元代青花的釉料是进口料。
其特点是因含氧化铁较高,出现黑色铁斑疵,泛色较浓重鲜艳,其青花深入胎骨,在用手触摸器物表面时,有凸凹不平之感。
元代用进口料,这是因为当时瓷器生产量大,元代地域也很大,特别是元代中期对外扩张有较强的实力。
元青花瓷除供国内需要外,还有大量出口。
二十世纪后期,在韩国海域打捞出一中国沉船,船上满载元代青花瓷和釉里红瓷。
元代除向朝鲜、日本出口瓷器以外,向西亚阿拉伯国家也有大量出口。
(四)明朝(1368--1644)明代前就已设立御窑厂,洪武二年政府就规定“祭器皆用瓷”。
在对外入贡国的答赠中,也需要大量瓷器,洪武七年就一次性赐赠琉球瓷器七万件。
可见当时的瓷器生产量如此之大。
洪武时期,青花色调略发灰,呈淡青色,主要是用的国产青花釉料,部分是元代留下的进口青花釉料。
1964年南京故宫出土的瓷器中,有一部分是洪武时期的制品。
其中有一件官窑青花云龙纹盘,外壁绘青花云龙,里壁模印,盘心画如意云三朵。
总之,明青花瓷比元青花更有发展,在产量和质量方面都突破元代。
永乐、宣德时期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达到又一高潮,这一时期的青花瓷,胎骨坚、釉精细、青花浓艳、造型多样和花纹优美而负盛名,被世人称我国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
永、宣时期采用的青花料有三种:一是进口釉料,色泽鲜艳,带有黑色铁锈斑点,据说是由郑和出洋带回来的钴土矿,含氧化铁较多。
二是国产料,青花较深为蓝色,比较柔和,多用于民窑产品。
三是进口料和国产料混合使用,各取所长,进口料容易晕散、流淌,多用于写意画面,比如绘画庭院婴戏,画庭院用进口青花料、画人物用国产青花料,这样巧妙结合层次分明,艺术效果较好。
永、宣时期的青花大盘较多,绘画内容常见的有缠枝花卉、一束莲,多为砂底,有小点火石红斑。
这时期也生产一些其它器如永乐年制造压手杯,中心画双狮滚球,还有玉壶春瓶、梅瓶、贯耳瓶、高足碗、盖碗等青花器。
正统、景泰、天顺时期,主要以国产青花为主,泛青淡色。
这时期的青花瓷烧制得很少,几乎不见有上述三朝的官窑器。
有人称之为中国明代瓷器史上的黑暗时期。
成化、弘治、正德时期,主要使用国产料——平等青,效果很好,其色泽淡雅幽青可爱,特别是成化时期出现的青花淡描图案,给人们以青秀淡雅之美感。
成化青瓷的造型不如前朝那么多样,但是玲珑、精巧的小件器物较多。
绘画体材方面,最为典型的纹饰是婴戏图案。
弘治朝的青花器仍用平等青料,在造型风格上是成化朝的继续。
器物以盘、碗为主。
青花图案方面多以莲池、游龙纹最为常见,是当时特色。
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从色泽上看,有几种不同的类型。
有少量仿成化风格的淡雅青花器。
胎质厚重、青花的色浓中泛灰。
在器物造型方面比较多样,大件青花器又重新出现。
在纹饰方面以波斯文作为图案的主题,是当时盛行的一种装饰。
嘉靖、隆庆、万历时期的青花瓷用料主要是回青彩料,它产于我国新疆、云南等地。
据《窥天外乘》的记载:“回青者,出外国。
正德间,大璫镇云南,得之,以炼石为伪宝。
其价,初倍黄金,已知其可烧窑器,用之果佳。
”嘉靖青花瓷器除了以青花色调取胜外,器形品种更多样化,除了各种餐具、陈设器皿外,还有各种宗教供器。
道教题材较多,在青花瓷上出现“福”、“寿”等字装饰。
隆庆时的青花瓷风格基本上同嘉靖类同,回青料仍在应用,色泽更显鲜艳。
在传世品中,有六角壶、花形盒、银锭式盒等。
最有代表性的青花瓷是云龙纹提梁壶,是隆庆官窑精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万历的青花瓷,早期回青料,中期以后开用国产料,它的产地在浙江信州、绍兴、金华等。
万历青花没有嘉靖青花色泽浓艳,略许泛灰色。
器物多为生活用具和陈设品,最有代表性的青花瓷是北京明定陵出土的青花大瓶,高73厘米。
这时期的花纹图案多为龙凤、花卉、人物等内容。
明末的天啓、崇祯两朝的官窑青花瓷很少发现。
(五)清朝的没落(1644—1911)清初顺治朝时间不长,但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为后来康熙时期的巅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顺治青花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器型较少,主要有炉、觚、瓶、大小盘、碗、罐等。
胎体总的来说较粗糙,大器如炉、大盘、觚等胎体厚重,小器如小盘、碗等胎体则较轻薄。
但也有个别器物胎质细腻、致密的,可见糯米状。
底釉多白中闪青,有的还略显泛灰,釉层稀薄。
青花料是浙料和石子青两种并用,致使发色有的青翠、有的青蓝。
其中炉的青花发色多显青翠,其它器物的发色多显灰蓝。
纹饰多见花鸟、山水、洞石、秋草、江上小舟、怪兽、瑞兽、芭蕉、云气等。
大盘喜欢在口沿处画一青花线圈,再在圈内画主体纹饰;小盘多在盘面一侧画一片梧桐叶,另一侧书“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等相近的诗句。
瓶、觚、罐等大器也喜欢用青花线作纹饰的分隔。
画法以勾勒、平涂、渲染、线描相结合。
绘画笔调随意,虽然比晚明时工整,但仍未见康熙时的严谨、细致的作风。
画面布局较丰满,尤其是大盘、罐、瓶、觚等类器物。
开始出现皴法和浓淡色阶的变化,但尚不成熟。
瓶、觚等多平砂底。
盘、碗、罐等底部多见缩釉点,底足粘砂较常见。
碗的底部多跳刀痕。
民窑器多、官窑器少,而且有年款的器物甚少。
康熙朝时间跨度长,器物类型丰富,工艺水平高超。
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发色前期较灰暗,中期以后青幽翠蓝、明快亮丽。
画法早期以单线平涂为主,气势粗犷;中期以后则勾勒、渲染、皴法等并用,绘画精细,并以青花色阶而备受推崇。
纹饰题材多样,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诗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时代特点的是冰梅、耕织图、刀马人、双犄牡丹等。
图案留白边较其他朝明显。
器型除日用器外,观赏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盖罐、凤尾尊、花觚、象腿瓶、笔筒等。
器物的底足也有极强的时代特征:琢器多二层台底;笔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两边斜削的较尖的“鲫鱼背”底,中期以后基本上是圆润的“泥鳅背”底;大盘类多双圈底,这种底从明末和顺治时出现,流行至康熙中期。
款识种类多样,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书,中期以后各种堂名款、图记款、花押款流行,并流行至雍正。
雍正、乾隆时期青花器多仿明永乐、宣德的苏麻离青,但没有进口料,以笔端点染铁锈斑痕。
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
仿明器物除了从胎、釉、青料等方面区别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区别点:明器的胎接口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后接。
雍正时工艺精细,修胎讲究,民窑器则粗糙、有旋胎痕。
乾隆时尤其是后期工艺开始走下坡路,除了继承前朝的品种外,还有创新的品种青花玲珑瓷。
纹饰内容也较雍正时多样,但总的来说以寓意吉祥的图案为主。
嘉庆以后青花瓷逐渐走下坡路。
嘉庆前期的器物基本与乾隆相同,但工艺粗糙,造型厚重笨拙,釉稀薄而发灰、泛青。
道光、咸丰、同治时期的器物大体相近:青花发色飘浮,胎质粗松,釉稀薄,胎釉结合不紧密,纹饰以吉祥图案为主。
光绪时青花瓷一度中兴,仿康熙器水平较高,但胎体较轻,白釉较薄而发涩,修胎也不够精细。
其他器物则无论胎釉和造型均与同治相近。
青花加料彩器多见。
款识除年款外,还有“长春宫制”、“坤宁宫制”、“储秀宫制”等。
宣统时开始出现化学青料三、青花瓷的制备工序青花瓷器的制备工序并不太繁,在不过分追求产量的情况下,也不需要很先进复杂的设备条件,所以在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就能够盛行。
它的制备工序过程基本上和普通白瓷一样,所不同的是多一道青花料处理工艺及一道釉下彩绘工序。
(一)青花料的处理在生产青花瓷之前,在一个重要的工序就是青花料的处理。
现在常用的青花料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天然钴土矿。
一种是人工配制的青花料,两种青花料的方法亦稍有不同。
使用天然的钴土矿做为青花用料,就要把它先行用水进行搓洗数次,除去污泥杂质,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锻烧,锻烧之后,要经过拣选分级,一、二级料做为高级青花瓷用,三四级料则做为普通青花或釉用,再进行舂碎,然后在瓷质研钵中进行磨细。
初磨几天要进行漂洗几次,以除去杂质及可溶性盐类。
研磨细度愈细愈佳。
使用人工配成的青花料,则应事先配好色基,进行混匀磨细,在适当的温度下进行锻烧,锻烧之后,要漂洗多次,再进行研磨及干燥,然后根据产品要求进行配制青花用料再一次磨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