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群落的演替

第4节群落的演替
第4节群落的演替

第 4 节群落的演替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方法

对话法、探究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1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见P78?P79。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

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演替的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阅读P79?P80,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

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讲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弃耕后的1?2年内以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荬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优势;3?4年后,羊

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段;7?8 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这一过程需要经历10?15 年,根

据耕作时期长短,土壤侵蚀程度,以及周围原始物种的远近而有所不同。

〖板书〗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2”,阅读P81,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 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

前草等处于劣势。

2. 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板书〗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讲述〗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20

世纪50 年代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3.58 x 107 hm i,其中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 年1 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退耕还林。1999年开始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已累计完成退耕还

林3.1 8x 106 hm2,荒山造林3.25 x 106 hm2,中央累计投入达232亿元。规划在2010年前退耕还7 2 7 2 林1.47 x 10 hm ,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 x 10 hm。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将增加林草覆盖率5 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控制面积8.67 x 107 hm2,防风固沙控制面积1.03 x 108 hm2。这是50多年来我国涉及范围最广、任务量最大、农民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

退田还湖。1998年以来,为治理长江水患,国家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 的方针。5年来的“退田还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一一鄱阳湖面积由 3 950 km2“长”到了5 100 kmf,第二大淡水湖----- 洞庭湖面积增长了35%恢复到60年前的4 350 km2。两大湖区为此搬迁

的移民相当于三峡移民的1.4 倍。两大湖泊的扩容,改善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目前,长江干流水

2 10 3

面恢复了1 400多km,增加蓄洪容积1.3 x 10 m。这是历史上自唐宋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

退牧还草。从2003 年起,用5 年时间,在蒙甘宁西部荒漠草原、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东部江河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 6.67 xi 07 hm?,约占西部地区严重退化

草原的40%。“退牧还草”将采取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3种形式进行,实行草场围栏封育,适

当建设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基地,大力推行舍饲圈养。力争5年内,使工程区内退化的草原得到基

本恢复,天然草场得到休养生息,变过牧超载为以草定畜,达到草畜平衡,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建立起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草原生态系统。

〖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提示〗大面积围湖造田,使湖面大大缩小,减小了蓄洪容积,降低了蓄洪能力,导致洪灾频繁发生。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

1.(1)x;( 2)Vo

2.D 。

3.C 。

本文是通过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会第一时间处理。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方案

群落的演替 版本:人教课标版 学校:濮阳市油田第四高级中学学科:生物 年级:高二年级 姓名:许华 课型:新授课

必修三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 一、教材分析 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四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引导学生比较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加深对群落的优势种、群落结构和类型等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多样性作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四章的前三节已经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基础知识,对种群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积累的知识,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导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②举例说出群落演替的类型。③举例说出阐明群落演替的过程。④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2.能力目标:①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②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全面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①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认同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②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填写学案、阅读图片材料,学生 小组合作归纳) 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锻炼学生提炼重点内容进行汇报(后者主要通过学生课前自主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教师和学生一起制作多媒体课件突破) 五、教学方法 参与式教学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谈话法。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学案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课前准备:第一小组收集影响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有哪些。第二小组在校园内观察被人踩踏成的小路周围杂草的分布特点及分析原因。第三小组收集我国外来入侵物种入

森林生态复习总结

—、名词解释 1.森林环境:是指森林生活空间和外界自然条件的总和。 2.生境: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影子的综合。 3.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和间接影响 的环境要素。 4.物候期:又叫物候相,是指受当地气候的影响,植物从形态上所显示的各种变 化现象。 5.树种的耐荫性:是指树种忍耐庇荫的能力,或树种在浓密林的冠下更新和生存 的能力 6.光周期现象:是指动物和植物对昼夜长短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 7.生长期:1年中树木从树液流动开始,到落叶为止的日数称为生长期。 8.温周期现象:植物对温度昼夜和变化个季节变化的反应称为温周期现象。 8,.温室效应:指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增加而引起地面升温的现象。 9.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烟尘微粒、SO2、CO、CO2、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等有害物质 排入大气,达到一定浓度和持续一定时间后,破坏了大气原组分的物理、化学性 质及其平衡体系,使生物受害的现象。 10.种群:在一定空间中,能相互进行杂交的,具有一定结构和一定遗传特性的 两种个体的总和。 11.生理死亡率:又叫最小死亡率,是指在最适条件下个体因衰老而死亡,即每 个个体都能活到改种群的胜利寿命,因而使种群死亡率降到最低。12.生态死亡率: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实际死亡率,可能有少数个体能活到生理寿 命,最后死于衰老,但大部分个体将因饥饿、疾病、竞争、被寄生、 恶劣的气候条件或意外事故等原因而死。 13.生命表:把观测到的种群中不同年龄个体的存活数和死亡数编制成表。 14.种群调节:当种群量偏离平衡水平上升或下降时,有一种使种群返回平衡水 平的作用,叫做种群调节。 15.种群的自然希疏:同龄纯林中,郁闭的林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单位面积木株数不断减 少的现象。 16.生态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而朝不同方向进化获得的生存对策称生态对策。 17.它感作用:也叫异株克生,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 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8.种内竞争:是指两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 19.寄生:指一个种(寄生物)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靠寄主体液、组织 或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而生存。 20.全寄生:完全从寄主体内吸取养分和水分而生存的寄生植物。 21.半寄生:只从寄主体内吸收水分、蛋白质,其他靠自己合成而生存的寄主植物。 22.偏利共生:两个不同物种间共生,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害的关系。 2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两这相互有利,甚至达到彼此间相互依赖的程度。24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 植物集合。 25.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 26.建群种:优势层(乔木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种群的作用,称为建群种。 27.亚优势种:是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

群落的演替教案

第4节群落的演替 从容说课 如果说群落的结构可从横向进行剖析,是现时性的。那么在群落的演替中,要用历史性的眼光,从纵向进行寻踪。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在第4节“群落的演替”中,重点介绍了演替的两种重要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以及描述初生演替的实例——在裸岩上发生演替的过程和次生演替的实例——在弃耕农田上发生演替的过程。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人类的活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为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国家也由原来的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的活动转变为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还湖等活动。 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教学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印尼火山爆发文字资料、我国退耕还林举例)。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https://www.360docs.net/doc/8a15677644.html,] 4.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5.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例子后再一起讨论以及进行实地观察,来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6.通过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现在实行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进展情况。 7.通过群落演替的过程培养学生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8.从以前的围湖造田、毁林开荒到现在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要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9.从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现象中来分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全面独立分析问题的习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对于森林群落来说,通过群落各种种群间复杂的种间关系,一般情况下,可以维持群落结构的相对稳定,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但是这样稳定的森林群落是如何产生的呢?如果现有的森林群落被破坏后,会发生些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们先来看一个实例: 课件展示: 1883年8月7日,印度尼西亚客拉客托火山爆发,炽热的岩浆滚滚而出,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成了一片裸地。几年之后,地面上稀稀疏疏长出了小草,还出现了一种蜘蛛。到了1909年,已有202种动物生活在这块新的土地上了。1919年动物增加到621种,1934年增加到880种。在此期间植物逐渐繁茂起来,形成了小树林。 师在火山未爆发之前,这块土地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构成群落。由于火山爆发,使原有生物都死亡。但在这块裸地上,先长出了小草,还出现了一种蜘蛛。这个时候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生物称为一个群落呢? 生虽然生物种类比较少,但我还是觉得它们应该是一个群落。 师是的,但是这个群落是不是非常稳定呢? 生不稳定,因为,过了一些年后,这里的动植物种类都在不断地增加,形成了小树林。 师后来形成的小树林是不是一个群落呢?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四节群落的演替

4.4 群落的演替导学案 07普理课型:新授制作人:审核人:使用时间:5月28日 学习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学习重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一.导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演替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 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生演替 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的进行。 4.退耕还林、还草、还湖:2003年1月20日起施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预习自测 1.在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过程,地衣作为“开拓者”,可通过它的活动打破裸岩的沉寂,使裸岩焕发生命的活力,进而进化为较复杂的生物群落。其原因是 A.地衣的结构复杂,进化地位较高等 B.地衣是阳生植物,光合作用较强 C.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为其他生物安家创造条件 D.地衣与其它生物是互利共生关系 2.演替过程中乔木层逐渐取代了灌木层,其主要原因是 A.乔木的繁殖力较强B.灌木的寿命较弱 C.灌木较为低等D.乔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3.在废弃的池塘中长出森林,大约要经历以下阶段:○1干涸池塘阶段○2灌木阶段○3乔木阶段○4草本植物阶段。演替的正确顺序是 A.○1○2○3○4B.○2○3○4○1C.○1○2○4○3D.○1○4○2○34.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类的许多活动在影响群落的演替 B.人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C.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D.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不只是破坏性的 5.人类的下列活动,不利于种群向正面演替的是 A.封山育林B.治理沙漠C.兴修水利D.围湖造田 6.下列因素中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较大的是 A.群落中植物繁殖体的迁移B.气候的变化 C.人类活动D.大规模的地壳运动 7.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特点 A.有规律B.可预测C.有一定的方向D.永远进行,无终止 8.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 A.影响因素不同B.起始条件不同 C.产生的植物种类不同D.产生的生物量不同 9.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重要目标是 A.开展生态旅游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D.改善生态环境 (三)合作探究 1.问题探讨 观察课本78页问题探讨图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 (2)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 2.思考与讨论 阅读并观察课本79页图4-14 及80页图4-15,思考: (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3)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案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群落的演替》包括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部分。前者是在群落层次上分析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后者是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体现STS教育思想。关于群落的演替过程,教材通过“思考与讨论”和正文表述,一方面介绍群落演替的类型和演替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是让学生分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教材列举了许多实例,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关注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本节最后讲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让学生了解和认同国家的有关政策及其重要意义。 二、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②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③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④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⑤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例子后再一起讨论,来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2、能力目标 ①通过群落演替的过程培养学生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②从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现象中来分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全面独立分析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并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现STS教育思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2.教学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引导学生提炼重点内容进行汇报。 四、学情分析 群落的演替过程;引导学生提炼重点内容进行汇报学生在第四章和第五章已经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的基础,对种群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积累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导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 五、教法分析:对话法、探究法、讲述法 本节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动态发展观”来组织实施教学,要用历史性的眼光从纵向进行寻踪,综合利用视频、图片等直观教具动态地展示群落演替的过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及本质。 本节的引入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观看“我国黄土高原历史变迁”的科学资料,并以问题“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千百年后能恢复为茂密浓郁的森林吗?”作为本节课的中心轴线展开,在实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同时,首尾呼应地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而将本节课的新知内化为学生生活行为中的具体行动。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2021年高中生物教案 群落的演替

高中生物教案群落的演替 1、学习目标 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___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2、重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看”—知识经纬 演替的类型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导”—自主预习

1.生物的群落是一个系统群落的结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外 界条件的剧烈改变,仍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原有生物群落会被破坏和干扰,一个群落会 逐渐被所替代,这样的过程称之为生物群落的演替。 2.生物群落的演替可分为两种类型和演替。初生演替 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后被 ___消灭了植被的地方发生 了演替。如、、或的生物群落的演替。 3.经过漫长而艰难的演替过程,裸岩地面上的演替过程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裸岩阶段→阶段→阶段→阶段→灌木阶 段→阶段,从而使物种进一步多样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变得进一步丰

富多样,会使群落系统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以上为初生阶段。 4.群落的次生演替是原来群落结构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一些生物种群被 了,又有一些种群占据原有种群的空间,使另一些生物种群了,经过一段 时间,最后使群落达到一个的阶段。例如在弃耕的农田上的群落演替就是 次生演替。在适宜的自然条件下,其大致过程是:弃耕的农田→草木植物阶段→阶段→森林阶段。但在干旱荒漠地区,也可能演替为或阶 段,而不能最后演替为森林阶段。 5.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的演替有着重大的影响,常常会改变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的和 ,破坏阻止或逆转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 6.为了促进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保持好自然环境,处理好经济发展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六章森林群落演替

森林群落的演替 一、裸地 (一)裸地概念和类型 裸地:即指从来没有植物生长的地段。裸地通常有极端的环境条件,如极为干旱、潮湿、缺乏有机质等。分为两种: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 原生裸地;指从来没有生长过植被、或原来生长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连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均已不存在的地段。 次生裸地:指那些原生植被虽然被消灭,但原有群落下的土壤条件还多少保留着,并且土壤中还多少保留着原来群落某些繁殖体的地段。 (二)裸地形成的原因 地形变迁:地形变迁形成的裸地多为原生裸地。如风积作用形成的沙丘和土堆、重力侵蚀形成的山崩、火山活动形成的熔岩等。 气象因素:气象因素形成的多为次生裸地。如干旱使水库、河流或湖泊变干、风灾和雪灾引起的植物毁灭等。 生物作用:生物作用形成的一般为次生裸地。如灾害性昆虫的大发生。 人为影响:人为影响形成的一般为次生裸地。如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垦荒等。 二、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 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一般包括四个阶段:迁移、定居、竞争和反应等。 迁移:即繁殖体传播到裸地的过程。繁殖体包括植物的种子、孢子以及能起作用的任何部分(如某些植物地下茎、具无性繁殖能力的枝、干等)。 定居:繁殖体传播到新的地点后,即进入定居过程。定居包括发芽、生长和繁殖三个环节。各环节能否顺利完成,取决于物种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和定居地的生境条件。 竞争:在一定的地段,由于不同物种的同时入侵或随着个体的增长和繁殖,必然导致营养空间和资源的竞争,结果是适者生存。 反应:通过植物的定居和生长,群落内生物和非生物环境间会不断发生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原来的生境条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改造的结果往往是不利于早期入侵者的生存,从而为另一些更适应种的进入创造了条件,即另一个群落形成的开始。 三、森林群落的发育 从一个群落形成到被另一个群落替代,每一个群落都有一个发育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发育初期、盛期和末期。 发育初期:在发育初期,建群种的良好发育是一个主要标志。建群种的生长和变化会引起其它种类的生长和个体数量的变化。因此,在发育初期,种类成分不稳定,每种植物个体数量变化也较大;群落的结构尚未定型,层次分化不明显。在生态方面,群落所特有的生境正在形成中,特点还不突出。 发育盛期:到了发育盛期,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相对比较一致,从而有别于不同类型的其它群落。其次,群落结构已经定型,主要表现为有良好的层次分化。在生态方面,群落的生活型组成及季相变化,以及群落内生境都比较典型。

高中生物教案-群落的演替

第四章第四节群落的演替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方法 对话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过程学生 活动 教学说明 回顾群落水平研究的几个问题,引出群落的演替的学习。 案例引入:展示教材中的“问题探讨”的案例,分析案例: 1、火山为爆发前,该地区的所有生物是不是 群落? 2、开始长出小草、蜘蛛是否一个群落? 3、最后形成的小树林是不是原来的那个群 落? 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后讲解演替的概念。回顾群落的结 构 分析讨论案例 学习发生在裸 岩上的演替,在 教师引导下,逐 回顾前一节的 内容,温故知新。 结合案例,引出 群落演替的概 念。

设疑:生物是如何在裸露的岩石上一步步定居的? 展示教材“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逐步层层分析: 思考讨论: 1、为什么在裸岩上首先定居的是地衣? 2、苔藓出现后,和地衣的种间关系是什么? 他们竞争的是什么?哪个有优势? 3、有机物增加,为什么微生物也增加? 4、出现草本后,草本、苔藓、地衣哪个竞争 阳光有优势? 5、从地衣阶段到苔藓阶段到草本植物阶段, 演替过程中土壤怎么变化?生物的种类 数量怎么变化?植物变化有什么特点? 6、灌木阶段群落已经相对比较稳定,还有没 有比灌木更有竞争力的植物类群? 7、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草 本、灌木? 小结:光裸岩石上发生的演替过程。 阅读思考: 讲解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提问: 1、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相比 较,分析共同点和不同点。 2、分析为什么两者的演替起点不同? 3、火山爆发后,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还能 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吗?农田是人类 对自然群落进行改造的产物,在农田 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复为原有的自然 群落呢?步分析讨论问 题。 学生回顾光裸 岩石上发生的 演替过程。 学习在废弃农 田上进行的演 替,思考讨论问 题。 归纳演替的两 种类型。 讨论践踏对草 地群落的影响。 利用学生已有的 知识,层层深入 地分析解决问 题。 锻炼学生比较分 析的能力。 学生归纳比较的 能力的锻炼。 讨论分析,合作 学习。从贴近学 生生活经验的事 例展开教学。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案

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的第四节《群落的演替》,本课内容较简单,包括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部分。前者是在群落层次上分析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后者是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体现STS教育思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许多与此相关的自然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也比较高。鉴于上述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问题导学法,利用图解、课件和模型制作等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②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③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2.能力目标: ①通过群落演替的过程培养学生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②从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现象中来分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全面独立分析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从以前的围湖造田、毁林开荒到现在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要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四、学情分析 学生前面学习了有关群落的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群落的演替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对于群落的演替过程较难理解,需要教师指导并详细讲解。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3.多媒体教学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群落的演替,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群落中物种结构相对稳定。但是,当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种群落消失了以后,总会有

13 第十二章 森林演替

第十二章森林演替 第一节森林演替的概念 一、森林演替的基本概念 1.森林演替的概念 森林演替是在一定地段上,一个森林群落依次被另一个森林群落所替代,称为森林演替,或森林树种更替。演替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不但包括树种的变化,而且还有灌木、草本、动物和微生物的变化,以及土壤和周围环境的一系列变化。森林演替是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功能随时间的变化,一般情况下被定义为:自然群落在物种组成方面的连续的、单方向的、系列变化。按着演替的性质和方向可以分为: (1)进展演替:在未经干扰的自然状态下,森林群落从结构较简单、不稳定或稳定性较小的阶段(群落)发展到结构更复杂、更稳定的阶段、后一阶段比前一阶段利用环境更充 分,改造环境的作用风强烈。 (2)逆行演替:在干扰条件(包括人为干扰和自然条件的改变或群落本身的原因),原来稳定性较大、结构较复杂的群落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较简单、稳定性较小的群落,利 用和改造环境能力也相对较弱的群落。 演替这个术语可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某一地区一定时间内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群落相继定居的序列,例如弃耕农田经过百年之后可以观察到的那类变化;另一方面,它还可以指在一定时期内生物群落相互取代核物理环境不断变化的过程。当此术语表达后一意义时,演替的结果被称为演替序列(sere),即在某特定环境中,原生群落受到破坏或新的次生裸地形成后,物种随着时间的推移相继定居和相互更替的许多生物群落形成的特征序列。 在没有有机质且从未被有机体以任何方式改变的环境中开始的演替称为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山崩后新裸露出的岩面,冰川消融后的冰渍保护层、坝堰构成的新湖泊以及火山喷发形成的岛屿,都可能会经历原生演替。在已经或多或少地被火有机体定居过一段时间并受到其改变的环境中发生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森林采伐和火烧後在采伐基地和火烧及地上的延替就是次生演替。 根据开始演替时的环境开可以把演替分为旱生演替、水生演替和中生演替,同时,无论演替的起点环境特征如何,最终都会向着中生环境的方向发展,称此为中生性化。尽管生物区系组成随时间所发生的变化是所有森林的一个基本特征,但是不同的演替序列或一个演替序列的不同阶段的变

第4节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4节。 《群落的演替》主要包括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绝大部分。前者是在群落层次上分析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后者是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体现STS教育思想。 《群落的演替》是在种群和群落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及其最终平衡状态。通过学习能够加深对群落中优势物种、群落结构等知识的理解,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多样性作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⑵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⑶注重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2、水平目标 ⑴用“动态发展观”来分析客观世界。 ⑵培养学生观察、独立分析问题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分组讨论,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 ⑵注重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认同国家“退耕还林、还

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2、教学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四、学情分析 1、知识方面,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对种群和群落已有一定的了解;对身边群落演替的现象也有一定的理解,仅仅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 2、认知方面,高二学生的形象思维水平已充分发展,抽象思维水平也在迅速发展中,同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五、教学策略 以“问题讨论法”为主,贯穿“对话法、讲述法”等,组织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综合利用视频、图片等直观教具展示群落演替中事物动态发展的过程,以协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及本质。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实施的程序: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七章森林群落类型划分

森林群落类型的划分 一、森林群落类型分类的意义 森林有两种类型,即天然林和人工林,就天然林而言,每种天然林都有其自身在时间上的动态规律(发生发展过程包括发生、生长、发育以及外貌特征)和空间上(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分布规律。 而就人工林而言,即使森林的组成、起源、年龄等相同,但由于立地条件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森林类型,如有生产力高的杉木林,也有生产力低的杉木林。显然,这些特性不同的森林应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 划分森林群落类型就是研究、揭示森林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规律,为林业经营提供依据。 二、植物群落分类的单位和原则 (一)分类的单位 植物群落分类的单位,通常是采用群丛(association)、群系(formation)和植被型(vegetation type)作为三大基本单位,并把群丛作为分类的基本单位,而各单位之上采用组、纲,在各单位之下采用亚(sub-)级作为辅助单位。 (二)分类的原则 植物群落分类一直是个复杂的问题,至今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的分类原则。植物群落分类的原则按各个学派而有差异,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外貌分类 按外貌分类是较常用的分类原则之一,因为外貌易于掌握和区分。外貌分类主要是以优势植物的生活型作为分类基础。 该分类原则的缺点把生态关系相差很大的群落混淆在一起(如同为常绿针叶林,有暖性的和寒性之分)。 2按区系分类 特别强调群落中种类成分的一致性,以特征种作为确定划分等级的依据,凡特征种相同的群落可划分为同一类群。是法瑞学派采用的分类原则。 按植物区系分类的不足之处是忽视了整个群落结构的生态特点。 3按优势度分类 主要以优势树种的生态学特征作为基础,有的以最高层的优势树种作为分类依据,有的以各层的优势种来进行分类。 对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特别是优势种不明显的植被类型,完全以优势种来进行分类是困难的。 4按演替分类(动态分类) 按顶极群落类型以及各个顶极群落下的所处演替阶段分类,英美学派采用的分类原则。 但有人认为演替本身只能看作为群落的一个特征,不能作为植物群落分类的依据。而且要弄清真正的演替顶极群落,以及演替系列群落在顶极演替过程中的位置是很困难的。

4.4《群落的演替》教案

第4章种群和群落 第4节群落的演替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方法 对话法、探究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1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见P78~P79。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演替的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阅读P79~P80,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讲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弃耕后的1~2年内以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荬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优势;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段;7~8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这一过程需要经历10~15年,根据耕作时期长短,土壤侵蚀程度,以及周围原始物种的远近而有所不同。 〖板书〗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2”,阅读P81,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群落的演替:教案

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的第四节《群落的演替》,本课内容较简单,包括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部分。前者是在群落层次上分析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后者是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体现STS教育思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很多与此相关的自然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也比较高。鉴于上述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问题导学法,利用图解、课件和模型制作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强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理解,使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升思维水平,形成相对应的观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②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③注重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2.水平目标: ①通过群落演替的过程培养学生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②从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现象中来分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全面独立分析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从以前的围湖造田、毁林开荒到现在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要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四、学情分析 学生前面学习了相关群落的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群落的演替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对于群落的演替过程较难理解,需要教师指导并详细讲解。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3.多媒体教学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群落的演替,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优秀教案-最新教学文档

《群落的演替》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2.尝试运用进化与适应的生命观念来解释演替的实质,逐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提升理性思维能力。 3.在小组合作利用“希沃”电子白板建构初级演替各阶段的模型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及表达展示的能力。 4.认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从点滴做起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内容与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种群与群落的相关知识,对群落有了一定了解,而且对群落演替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的简单性和生活环境的限制,学生对群落演替的现象还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间的联系。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希沃”电子白板的视频播放功能、图形移动功能、微课制作功能让学生通过微课学习、动手操作、成果分享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为之后学习生态系统相关内容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 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的过程 解决的策略:课前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录制微视频,课上尝试构建初级演替各阶段模型,并利用“希沃”电子白板的视频播放功能、克隆功能、图形移动功能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中突破重难点。 何规律,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小组代表展示、汇报实验《水 体中群落的变化》 通过课前分组调查, 学习兴趣,锻炼团队合作能 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 锻炼学生对信息化资源的应 用能力 观看微课,寻同求异 建构模型,深化细节 自主探究,初窥实质

播放微课,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总结相似点总结群落演替的定义,通过比较差异区分答问题: 1.两个演替实例有哪些相似 之处? 2.两个演替过程速度一样快 或者说所经历的时间一样长 吗?为什么会有差异? 3.对几个演替的实例进行归 类连线 片, 习兴趣, 取信息的能力; 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的起始 条件, 的区别。 西沃电子白板展示学习结果: 直观、 自己

中国东北森林生长演替模拟模型及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植物生态学报 2000,24(1)1~8 Acta P hy toecolog ica S inica 中国东北森林生长演替模拟模型 及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收稿日期:1999203205 修订日期1999210221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KZ 95T 204202,KZ 9512A 12301)和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9730110)资助,谨表谢意 延晓冬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 赵士洞 于振良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北京 100101) 摘 要 N E W CO P 模型是一个新的适于模拟东北森林的种类组成动态的林窗类计算机模拟模型,它通过模拟在每一个林分斑块上的每株树木的更新、生长和死亡的全过程来反映森林群落的中长期生长和演替动态。由于 N E W CO P 模型是一个由气候变量驱动的生态系统模型,故可用于评价气候变化对东北森林生长和演替的影响。在 东北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对N E W CO P 模型进行了验证和校准。沿环境梯度对N E W CO P 模型的数字模拟实验表明:它能准确地再现顶极森林中树种组成及其在东北地区的垂直分布规律和水平分布规律;能准确地再现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的主要类型森林的生长和演替规律;在一定的场合N E W CO P 还可反映林分的径级结构;N E W CO P 模型还具有对现有森林的跟踪模拟能力。应用N E W CO P 模型评估了东北森林生态系统对可能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在GFDL 2×CO 2和G ISS 2×CO 2气候变化情景下,东北森林的种类组成将发生很大变化,落叶阔叶树将取代目前长白山、小兴安岭的红松(P inus koraiensis )和大兴安岭的兴安落叶松(L arix gm elinii )成为东北森林主要树种,而针叶树将在地带性森林中占很小的比重,阔叶树中蒙古栎(Q uercus m ong olica )将是最重要的树种,它将成为小兴安岭和大兴安岭最主要树种;东北地区适于森林生长的区域将大幅度减少,这些变化主要发生在气候变化过渡期。东北森林对不同的气候变化情景有不同响应。但是,总的趋势是未来东北森林中落叶阔叶树的比重将大幅度增加。这些结论对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东北合理地选择造林树种和制定现有森林的保护经营策略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林窗模型 东北森林 气候变化 森林演替 树木生长 MOD E L I NG GR OW TH AND SUCCESSI ON OF NORTHEASTERN CH I NA F ORESTS AND I TS APPL I CATI ONS I N G LOBAL CHANGE STUD I ES YAN X iao 2Dong (Institu te of A t m osp heric P hy sics ,the Ch inese A cad e m y of S ciences ,B eij ing 100029) ZHAO Shi 2Dong and YU Zhen 2L iang (Co mm ision f or Integ rated S u rvey of N atu re R esou rces ,the Ch inese A cad e m y of S ciences ,B eij ing 100101) Abstract N E W CO P (N ortheast W oods Competiti on O ccupati on P roccess or ),a gap classmodel computer si m ulati on model has been built to si m ulate the s pecies compositi on dyna m ics of the northeast China forests ,w hich si m ulates generati on ,grow th and death of every tree on a forest stand .N E W CO P classifies the tree’s regenerati on into 3types :seedling ,s p routing and diffuse s o that the ecol ogical theories such as seed bank ,seedling bank and effect of environm ental factors on regenerati on can be app lied to regenerati on modeling .N E W CO P can deal w ith the incomp lete shading deciduous trees on evergreen trees reas onably to si m ulate annual regenerati on and grow th of evergreen trees before the deciduous leave return during earlier summ er .N E W CO P finds a ne w type of mortality :death induced by s m all relative dia m eter grow th ,w hich can si m ulate the death of bigger or old trees .The si m ulati on validati on al ong the environm ental gradient show s :N E W CO P model can rep roduce correct distributi on of forest types ,correct tree s pecies compositi on of cli m ax forests,correct successi on pattern of m ain forest types in northeastern China forests,and correct DBH distributi on of forest stand at s om e cases .The app licati on si m ulati on under cli m ate change scenari os show s :D ifferent cli m ate change scenari os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forests ;The deciduous tree s peciesm ay increase in tree s pecies compositi on in the future ;There m ay be a great decrease of the area in w hich forest can grow in the future,and most decreases m ay occur w ithin the first 100year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