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和灵魂,是历史的沉淀和智慧的结晶,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道德情操和民族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几种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

一、选取经典名著作为教材经典名著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例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

教师可以选择其中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节选,用于教学。

通过讲解和解读经典名著的情节和人物,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组织古代诗词朗诵比赛古代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纯洁高雅。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古代诗词朗诵比赛,倡导学生背诵和朗读经典诗词。

通过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和欣赏古代诗词的兴趣,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可以组织一些传统文化主题的活动,如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传统手工艺制作、传统音乐和舞蹈表演等等。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四、通过古文阅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适当选取一些古文阅读材料,用于小学语文教学。

通过对古文的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道德品质。

五、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六、邀请文化专家进行讲座学校可以邀请传统文化专家或者受过专业培训的讲座人,给学生们进行传统文化方面的讲解。

这样的讲座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综上所述,弘扬传统文化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选取经典名著、古代诗词朗诵比赛、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古文阅读以及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等方式,可以有效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文化自信,也有助于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导语: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我国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然而,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的根基和血脉。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我们要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一、增加传统文化课程的时间和内容为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了解,应将传统文化课程的时间和内容增加到课程表中。

课程内容可以包括经典文学、古代诗词、传统艺术等,通过诵读、演讲和学习传统文化节日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二、注重古代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对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需要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情节,让学生思考并与现代人的生活进行对比,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基和血脉,而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是一项重要任务。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和历史,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四、组织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小学时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来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

组织学生去参观博物馆、古镇、传统戏曲等地方,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发展传统文化要让传统文化在学生中得到传承和发展,需要教师从小学阶段就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发展传统文化。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古人书写”、“古装秀”等活动,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加强校本传统文化教材建设校本传统文化教材是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学习中的有效途径。

学校可以制定校本传统文化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来设计课程,从而更好地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

结尾: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通过增加课程时间和内容、注重古代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对接、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组织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发展传统文化和加强校本传统文化教材建设等途径,让传统文化在小学阶段得到更好地弘扬和传承。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

传承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以下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

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传承传统文化。

故事是传播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它能够生动地再现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欲望。

教师可以讲述经典的历史故事,如《禹贡》、《百家姓》等,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历史事件和人物,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可以通过朗诵古诗词来传承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朗诵古诗词,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节奏感,还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古人的情感和智慧。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古诗词,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让学生朗诵并了解其中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活动来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活动包括舞蹈、音乐、绘画等,这些活动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学习传统舞蹈动作、演唱传统歌曲、练习传统书法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四,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来传承传统文化。

经典文学作品是民族精神的结晶,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和体会到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和价值观。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让学生品味其中的风格和内涵,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可以通过参观文化遗址和博物馆来传承传统文化。

文化遗址和博物馆是传承文化的载体,通过亲身参观,学生可以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底蕴。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和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院、秦始皇陵兵马俑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具体的历史文化遗迹,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有讲故事、朗诵古诗词、传统文化活动、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以及参观文化遗址和博物馆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弘扬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弘扬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弘扬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要性。

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学科,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任。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化传承与弘扬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瑰宝,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职责。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让学生了解、热爱、传承传统文化。

例如,在教学《红楼梦》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红楼梦》所反映的封建社会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红楼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兴衰,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传承红色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红色文化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它是我们党和人民长期斗争的伟大成果,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红色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每个语文教师的使命。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红色文化资源,让学生了解、热爱、传承红色文化。

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五壮士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斗争的事迹,感受他们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崇高的革命精神。

通过学习红色文化,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党的伟大,增强对党的忠诚,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三、传播民族优秀文化,拓宽国际视野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传播民族优秀文化,拓宽国际视野,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民族优秀文化与国际视野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例如,在教学《西游记》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西游记》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各国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拓宽国际视野。

通过学习《《西游记》,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小学语文学习中如何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小学语文学习中如何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小学语文学习中如何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小学语文学习中要如何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宝贵财富。

小学语文学习作为学生接触文化的第一窗口,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责任。

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使之成为学生学习、成长、发展的精神滋养,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教材内容为依托,深挖文化内涵小学语文教材中蕴涵着相当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经典诗文、成语故事、民俗文化、历史人物等。

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将其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精读经典诗文,感悟文化精髓: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意境和韵律,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

如学习《静夜思》时,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讲授成语故事,传承中华智慧:成语故事包含着极为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教师可以从讲诉成语故事入手,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智慧。

如学习“破釜沉舟”时,可以讲述勾践的故事,并从中体会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体验民俗文化,感受民间魅力:将民俗文化融入课堂,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民俗活动、民间艺术等,并实际参加体验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如学习“端午节”时,可以组织学生包粽子、赛龙舟,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受到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为手段,创新文化传承现代的语文教学要满足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需求,需要创新教学,以更有效的传承文化。

开展主题写作活动,激发阅读兴趣: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主题阅读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古籍、民间故事、历史人物传记等,在写作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拓宽文化学习:借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直观、更生动形象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如观看纪录片、视频,访问文化网站等。

设计趣味游戏活动,寓教于乐:设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趣味游戏活动,比如四字成语、诗词读背、谜语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一、引言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财富。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种种挑战。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既要做到传统文化的继承,又要通过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传统文化更接地气、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从而更好地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二、理论依据1.团结协作教学思想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学科知识与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结合,将学生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起来。

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要借助集体活动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使传统文化与学生的生活、学习产生共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感教育理念情感教育理念强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态度。

在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通过亲身体验、认知决策和价值意义的感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3.综合素养教育观小学语文教师应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将语文学科知识与品德教育、文化教育有机结合,并用文化传承的力量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要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使学生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增强对其他学科和社会的认同感。

三、教学设计1.以古代诗词为例,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讲解和朗读经典古诗词,使学生对古人文化有所了解和感受。

精选古代诗词作为教材,在学习诗词内容的同时,要注重解读诗词的意境,指导学生运用诗词写字、写作、作画等,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感受。

2.组织展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传统文化展览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以小组形式设计展览内容。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古代建筑、传统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

展览结束后,学生可以发表自己对展览内容的看法,并交流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途径与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途径与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途径与方法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承传统优秀文化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传承传统优秀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是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优秀文化呢?以下将结合实际案例和理论知识,探讨一些途径与方法。

一、注重古诗词教学古诗词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教授经典的古诗词,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国古代诗词的韵味和意境,帮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可以选择一些易懂、富有情感的古诗词进行教学,如《静夜思》、《咏鹅》等,让学生们体验中国古代诗词的美妙,培养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还可以通过分析古诗词的意境和韵律,引导学生们对古诗词的情感进行抒发和表达,让他们通过古诗词的欣赏和领悟,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们互相朗诵古诗词,或者根据古诗词的意境进行续写,让学生们在参与中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心。

二、挖掘经典文学作品的价值经典文学作品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挖掘和教学,可以让学生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古代寓言故事,如《三字经》、《弟子规》等进行教学,让学生们体验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魅力,领悟其中的道理和智慧。

还可以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们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情境,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经典文学作品的朗读和讨论,让他们在交流中深入理解其中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继承。

三、融入传统文化活动语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而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活动,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可以在语文课堂上组织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篆刻、中国画等,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其中的文化情怀和艺术魅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注重传统文化传承?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注重传统文化传承?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注重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基,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息的精神血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不仅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需要,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然而,在当今信息时代,传统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的挑战,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使其既富有时代气息,又能触动学生心灵,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将传统文化融入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小学语文教材中已包含大量传统文化元素,如古代诗歌、散文、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

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文化内涵,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这些文化元素形象生动地展现给学生。

例如,在学习古诗《静夜思》时,可结合唐代文化背景,讲解诗歌创作背景和意境,并利用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感受诗歌中蕴涵的思乡之情和文化内涵。

二、借用语文课外活动,丰富传统文化学习除了教材内容,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丰富传统文化学习。

例如,积极开展“中华传统节日”主题活动,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和意义,并参与一些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如包饺子、写春联等;组织“中华传统文化故事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自己读过的传统故事,并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景演绎,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三、加强地方特色,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各个地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教师应结合地方特色,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

例如,在学习具体描写景物的课文时,可以介绍家乡的著名景点,并带领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感受当地的文化氛围;在学习民俗文化知识时,可以推荐当地的民俗文化,并引导学生参与一些民俗文化体验活动,如观看当地戏曲表演、参与当地传统节日活动等。

四、借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文化传承效率现代科技手段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向学生展示更多传统文化知识和信息,例如,在线观看传统文化相关的纪录片、图片、视频等;还可以利用数字化和智能化资源,开发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软件和游戏,使传统文化学习更加生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镇安县回龙镇中心小学夏泽兵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的灵魂,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精髓,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俗话说“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

”语文教师要想教好语文课,并且要把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首先自己必须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

那么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1、博览群书,认真研习国学经典。

传统国学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

我们教师应该熟谙儒道二学,理解其中的思想精华,这样才能找到解读古代文人心灵的钥匙。

唐诗宋词的诗性文化尽显魅力,语文教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诗歌素养,潜心研究其中的思想内涵与写作特色,学会解读具体的诗歌作品以及其对现在生活的深远影响意义。

六朝骈体、唐宋散文在华美与质朴的二律悖反中寻找着内容与形式的最佳契合点,不能以形式主义简单否定,而应体悟、寻觅古人表达心声的艺术追求。

明清小说描摹世俗生活,冲破清规戒律,凸显人本、人性于本真,要以审美的姿态,以人文关怀的底蕴去破解文本的密码。

2、摈弃浮躁,静下心来,练好基本功。

语文学科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是慢功,是硬功。

每个人的文化素养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便是这个道理。

因此,语文教师要牢记这条古训:耐住寂寞,静下心来。

潜心读书,专心读书,练好基本功,做到内强素质,外练操作能力。

我们要善于挤出时间来学习,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知识,充实自己,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具备了良好的教学技能,教师才能深入浅出地传授知识,学生才能轻松愉快地学习。

例如,在教读古典文学及古诗时,教师就要对所讲的古诗文倒背如流,《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出师表》等不朽的名著,教师如能有感情的面对全班学生背诵流畅,那对学生的感染力是亲切的、自然的,比从讲解词句开始授课要强百倍,此时中华古典文学的艺术瑰宝在学生们心中迸发出耀眼的火花,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二、以课堂为阵地,传承好传统文化(一)抓语文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对文本的分析和对“人”的分析联系起来,挖掘文学作品的人文性,亦即文学作品的“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等。

它应当渗透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渗透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1) 加强课内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北京故宫、山东泰山、山西五台山等都已经被列为世界遗产,传统文化,明间工艺、艺术、风俗等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传统。

这就对教师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难忘的泼水节》一文,本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

“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

教师应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观察,进行探究式阅读,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和快乐,在这一文中就涉及了民族、节日、风俗等许多传统文化,这就需要教师查找、搜集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民族节日和民间习俗。

因此,在知识的海洋里,教师还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虽然在新课程标准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还要拓展、启迪、陶冶。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2) 从阅读中了解传统文化通过课内、课外阅读,了解我国优秀文化,积累词句,体会故事情节,文章内涵。

使学生心灵有所触动,如:三年级课本中一组教材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由《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副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组成。

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

《孔子拜师》和《盘古开天地》是叙事性文章,《赵州桥》和《一副名扬中外的画》是说明性文章。

课文中既有描写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也有神话故事,既有对古代建筑的介绍,也有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描述。

使学生在阅读本组课文的时候,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在阅读中,了解文化艺术固然重要,但学会思考文章寓意,文化的精髓更为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

这也就是重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愿望,在读中体会,体会中思考,思考中探索,探索中进取。

发掘文化内涵,承传文化精神。

(3) 从古诗词入手,加强传统文化熏陶古诗词是古代文化的遗传,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更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我们只有了解了当时“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才能体会到唐王朝军队收复了根据地后,诗人欣喜若狂,激动的泪水沾满衣裳的高兴心情。

古诗语言精致凝练,只有反复朗读、吟诵,才能真切体味出诗情、诗意、诗味和诗美。

如: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吟诵起来音韵铿锵,旋律婉转,悦耳动听,使人心旷神怡。

古诗词的意境更是繁富多样的。

学习古诗词还要把作品的意境和时代背景相结合,融入文化内涵,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和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

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句,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繁富的意境,承传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永垂不朽的赞歌。

(4)努力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中华传统文化既具有物化的客观形式,又具有主体形式的存在和延续,例如:诗、词、曲、赋、国画、书法、对联等。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只有知识的梳理,还要有习惯的养成、技能的落实和文化的积累。

例如:在执教《北京的春节》和《元日》时,教师除了传授语言文字知识外,还应该认真分析探究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了解各地春节、元旦中的风情习俗,了解认识春联、书法等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可以让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从“桃符”到“春联”的演变,查找关于“屠苏”的知识。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通过查资料,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或以综合性语文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节日的来源及各地节日的风情习俗;让学生感受诸如戏曲、武术、国画等国学精粹的博大精深。

学生长时间徜徉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并注重积极尝试和点滴积累,定能受到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挖掘教材的文化内容教材、读本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我们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著作的文化内涵。

如在教授《九色鹿》时,我们可以从调达获救前后行为的对比入手,探讨诚信的重要,从而教育学生“人无信不立”。

2、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

如在教授《孔融让梨》时,我们可以以孔融为什么要让梨为话题展开讨论,从而挖掘出中华数千年来一直弘扬的“孝悌礼让”这一传统美德。

3、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

如在教授《桂花雨》时,我们可以从母亲那句“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入手,探寻中华民族古往今来那种根植于骨髓的“月是故乡明”式的乡愁。

4、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例如学了《春联》一文,课后有对对联的习题,我们可以由此入手让学生亲身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三、重视课外文化阅读,强调大语文教育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喧哗浮躁的时代,他们面临着太多的诱惑。

但是,不管生活怎样地热闹,一个纯净的心灵世界,一种对书香气息的天然热爱,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一个生命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

不管社会怎样变迁,不管科技怎样进步,不管教育怎样改革,我们都必须让孩子们在人生记忆力最佳的时期,诵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如《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等,让文化经典占据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的阅读从一起步,就直抵经典。

要注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提高阅读能力。

四、开展有意义的传统文化活动文化来源于生活,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来一辈辈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精神文化财富,而传统文化不是虚无飘渺的,不是仅停留在经典中,而是存在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要更好的体味文化内蕴,就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我们可以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如:搜集和积累各种丰富的文化材料,制作工艺品,书画比赛,诗歌朗诵,演课本剧等等,这都是和学生的学习紧密相连,适合在不同地域开展,在课堂上学生可搜集、摘抄、阅读有关祖国传统文化的文章,在课余时间,教师可指导学生举行各种文化比赛,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了解生活中的文化传统和身边的文化传统。

从而达到课内学习和课外活跃的目的,引导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

总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

是整个世界文化的重要标志和遗产,需要我们去弘扬和传承,但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并非一日之功,每个学子应该从小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做好文化传承的桥梁,为发扬中国的文化而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