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我国现行初中课本中,没有专门针对美育的教材,那么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这个任务就落在每位任课教师身上,语文的教学首当其冲,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美、喜爱美、感受美,并创造美,将美育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我有几点体会:

1 在诵读音韵中体验情感之美

我国语言文字最具魅力之处就是和谐优美的韵律,而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诵读。引导其对课文的反复诵读训练,能使之更好地获得思想情感的熏陶,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具体的做法可以有:①范读:教师有感情地示范朗读,可以积极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师生之间,学生和作者之间心灵有所沟通,也可以让学生学习掌握一些朗读技巧,领悟到音律带来的心灵和情感快乐,提高学习兴趣。例如教学《春》,我首先让学生想象一下春天在自己的记忆里是什么样的,再叫他们闭上眼睛,听我的优美朗读,感受浓郁的春的气息,体会美景和美形在音律中的展现。读完后,同学们久久不愿睁开眼睛,还沉浸在和谐的音韵和美丽的景色当中。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又营造了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②导读:有些条理性很强的文章,象《看云识天气》,有一些过渡句和段,我适时进行导读,学生一读完就基本明白了文章结构安排,对全文有清晰的认识,再点拨一下,大多数学生都能独立完成阅读任务,同时也培养了他们逻辑思

维能力。③自读:学生能静下心来,边读书边体味作者感情,并对某些有深意的句子反复琢磨,是最好不过的了。这样不仅可以在读书的音调上感受到和谐,还能深入其境,较快领悟文章的内涵。如《金色花》,学生从自读的轻快语调中,联想到美丽的形象,感受到母子亲昵之情,很快就体会了轻松愉快的气氛。又如《风筝》,通过对自我反省段落的自读,一些词语“悲哀”、“沉重”、”堕着”等,读出的音节很强,给学生思想上的冲击也很强,再给他们点时间思考一下,基本都能体会到文中的悲哀和沉重之情,进而领悟这种情感产生的原因,对深刻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和要表达的中心思想都有所帮助。④评读:教学《吆喝》一文,让学生边读边回忆自己曾听过的叫卖声,在读的过程中尽情吆喝,并互相评论,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课上完了,学生还印象深刻,很久后再谈起来,仿佛那些吆喝声还回响在耳边,令人回味不尽。

2 在丰富想象中塑造形象之美

艺术作品中丰富多彩的形象,令人记忆深刻。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并想象这些艺术形象,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以教材为本的审美活动的重要内容。这样可以在教学中更好地渗透文中形象,特别是人物形象的特点,给他们以直观感受,提高学生认识感悟能力。例如教学《故乡》一文,在对全文内容有大致了解之后,叫学生分析闰土两个时期的不同形象。少年时的闰土知识丰富,健康活泼,又聪明能干,给“我”带来许多新奇和快乐,令我二十多年都难以

忘怀;而中年闰土呢?贫困愁苦,逆来顺受,麻木不仁,让我看了辛酸,不知如何面对。学生可以根据这些描绘,加上想象,分别画出两个不同的润土来,这样从外表到内心,从语言到思想进行比较,引发学生对封建社会扼杀人性的本质的认识,从而激发出对封建不合理制度的反感和愤慨,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又如文中的杨二嫂,利用文中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我们就把她当作一个细瘦的圆规,有个同学还拿出一个圆规给大家看,令人忍俊不禁,这样一个泼辣厉害,爱贪便宜,牙尖齿利的中年妇女形象跃然纸上,让人记忆深刻,同时大家也满含辛酸地认识到,她这样的小市民,也是在封建社会这个大染缸里多年浸染而成的。从这些形象中,同学们学会了认识美,评判美。

3 在字里行间里品味语言之美

初中语文课文中的诗歌,有的炼字精确,用字无可替代,散文句式优美多样,骈散相问,是品读语言的最佳作典范,从中可以教会学生怎样品味语言文字,进而感受我国文学的语言魅力。如《湖心亭看雪》“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中的数量词“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幅淡雅清静的水墨画跃然纸上,显现出雪后寂静空旷的湖中美景,领悟作者是以此来表明自己清廉高尚的人品。同学们在反复品味之后,理解了主题,也净化了自己的心灵。又如《陋室铭》文句骈散问出,长短杂用,全文充溢错综灵动之美,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再有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样的佳句,每一个字的使用都很精当,读起来音韵和谐,能让人读后产生心理上的满足和愉悦,并体会作者积极乐观的心态,领悟到诗中蕴涵的哲理。

4 在不同理解下拓展意境之美

好的艺术作品,作者都能融情于境,借景抒情,展现深邃的艺术意境。我们在学习郭沫若诗《静夜》时,带着学生把眼光从眼前能看见的郊外夜景,向深不可测的夜空伸展,想象在天河最远的地方,有美丽的鲛人在对月流泪,泪水顷刻间化做颗颗晶莹璀璨的珍珠。在这里,读者如果站在忧郁的角度,就看到悲伤、惆怅的情形,显示出的意境就哀婉、凄美。如果站在愉悦的角度,看见的是赏心悦目的夜景,显示的就是静谧、安详的意境。同样的事物,读者的理解不一样,产生的情感和看到的意境就完全不同。这样学生对美的理解和想象完全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就有身临其境之感。

美,无处不在,所有的事物都可以作为审美的对象,但美又不是一种实在而具体的存在物,只能在审美活动中进行,如果我们把这个过程溶入到语文教学当中去,一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