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也要加强美育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也要加强美育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也要加强美育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曾经一度被忽视的美育日益受到重视。

在全国教育会议中,美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次得到强调。

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现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初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

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

“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

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

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

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

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初中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的特色。

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

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比如说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的第一段: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鉴于以上所述,可以说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行为美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美的教育。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自然美的教育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

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

“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这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对学生进行美育,就是指中学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理解美、感受美、创造美,能够辨别人性的美丑,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

现在,谈谈本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几点尝试。

一、创造情境,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我们要用多种科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让学生尽快进入文中的意境,受到感染。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绘人物美,日、月、山、川景物美的篇章,这些为创造情境提供很好的条件。

例如我在讲授《岳阳楼记》―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岳阳楼的图片以及洞庭湖的美景图,使学生能亲眼感受到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及湖面的壮阔,提高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如在讲解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古诗时,让学生充分观赏大家所熟悉的西湖风景画,边欣赏画面边讲解,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优美诗句所表达的意境,既受到美的熏陶,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琢磨关键词语,感知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好的作品,总会有一些言简意丰的重点语句,教学时抓住这些关键语句,及时点拨,学生就能很快领悟作者的感情。

例如朱自清的《春》中对春草的描绘:“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轻消消的,草软绵绵的。

”教学时可以抓住“偷偷”“钻”“嫩嫩”“绿绿”“满”等词语,引导学生推敲品味,思考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经过思考学生可明确:“偷偷”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小草在万物复苏的春天,在人们难以感觉的情况下,不声不响生长的情态。

“钻”写出了小草冲破坚硬的土层,顽强生长的动态。

浅谈中学语文的美育教学(合集5篇)

浅谈中学语文的美育教学(合集5篇)

浅谈中学语文的美育教学(合集5篇)第一篇:浅谈中学语文的美育教学浅谈中学语文的美育教学爱美乃人之天性,这天性酿就了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谈美。

21世纪人们谈美,寻美的兴趣更加浓厚,于是,美育也被提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

所谓美育,就是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引导教育对象的心理情感,培育符合人类祟高理想的审美意识,从而使人们拥有健康的心灵,有高尚的情趣。

文学是人学,是人写的,也是为人而写的。

文学最根本的仍是深入到人的心灵,给人以启发或引导。

培养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显然是文学首要的任务。

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审美性,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理解能力、审美欣赏能力,以及美的创造能力。

具体做法为:一、以美的人格熏陶学生。

美的人格即人格魅力。

语文作为传统的学科之一,教师在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中,重视言传,更强调身教。

因此,历代社会对语文教师的角色期待非同一般,讲求风范。

语文教师的风范就是指教师的人格魅力,更多意义上的体现为一种“文人”气质。

所谓“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语文教师给人印象深刻的往往也就是这种内在风范。

加里宁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格,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部学生。

”乌申斯基也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资源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

”当然,教师的人格魅力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或为一种风度,或为一种姿态,或为一种境界,泛而为一副好仪表,一手好文章,一笔好字,一口纯正的国语。

著名翻译家草婴回忆60年前听韦月侣女士教古文,教的文章虽枯燥难懂,但韦先生一面讲解内容,一面用形体语言把它们生动表现出来,这种独到美丽的演绎方式深深地吸引了他,几十年后这位银发长者还难以忘怀。

语文教师应注意提高丰富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培养美好的生活情趣和艺术情操,提高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

无数实践证明:没有教师的大境界,很难对学生进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审美教育。

美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美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美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发掘与渗透,是初中美育教育的一种途径和重要园地。

它对激发学生美好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等足多方面,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

同时,不仅能激发学生美好的爱国热情,还能加强对生活、对亲情、友情等更深层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语言理解和表达的能力。

一、指导学生”赏美”,欣赏艺术美1.语言美。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

可见,精美的语言多么重要。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语言都朴实清新,精美生动,读来令人陶醉其中,余味无穷。

发掘文中的语言美还要关注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因为这也是使文章语言更见活力、情趣盎然的重要因素。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就运用了许多精彩动人的修辞手法,他笔下淡淡的月光、田田的荷叶、脉脉的流水、袅娜的荷花、漂浮的轻雾,笔墨不多,而光、影、声、色俱在眼前,绘出了一幅空灵的荷塘月色图。

可见,只要充分发掘文中的语言美,就能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音乐美。

法国杰出的文学家雨果曾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

柏拉图也曾说过:灵魂应该用音乐进行教育。

音乐,被人们称之为心灵的语言!,就是因为音乐更容易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

利用音乐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能够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陶冶他们的性情,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促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3.绘画美。

语文文本中充满了诗情画意,常常引起我们美的遐思。

孙犁的荷花淀在开头部分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优美动人的月夜荷香图;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生动、细腻地描绘了雨中泰山别具一格的自然风光;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冬天之美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勃勃生机与活力、有着缤纷迷人色彩的乡村冬天之美!把美的内容溶入到语文教学中,把学生引进美的境界中去,让他们张开理想之帆,驰骋在美的海洋之中,去发现美、创造美。

因为惟有审美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

初中语文教学的美育渗透策略探究

初中语文教学的美育渗透策略探究

初中语文教学的美育渗透策略探究摘要:审美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通过语文学科当中审美教育的有效渗透,可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性情。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通过初中阶段语文学科的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美育渗透策略探究引言开展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有助于其它学科的学习。

同时,语文当中的美学因素也非常多,是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良好途径。

但很多学生感受不到语文之美,认为语文比较枯燥乏味,基于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开展美学教育,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响应新课改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号召。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美学教育的重要性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初中阶段所有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语文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核心阵地。

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充分地利用合适的时机来将审美教育渗透入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语文学科特有的语言文字属性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比如,当教师在讲解课文名篇《春》的时候,可以通过春天美景的图片来进行教学导入,让同学们直接地感受到春季的自然美景,并通过细读课文来感受精彩句子段落对于春天描写的审美内涵。

在进行课文当中“春草图”的讲解之时,可以带领同学们分析作者用词来进入审美的体验当中。

“偷偷”这个词语表现出小草生长初期的“遥看近却无”,体现出自然自发的生长状态。

“钻”字体现出春草在生长过程当中强韧的生命力。

通过细致入微的用词分析和对语言美的感悟来获得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首先,我国的教育目标就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美指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提升学生的文明素质与高尚情操,所以应该也很有必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美学教育。

其次,语文是各个教学阶段的基础学科,能够反映艺术、自然、生活以及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美,语文教材也能够展现出不同国家、时代的文化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美学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之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策略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策略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策略【摘要】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更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热爱文学,倡导情感表达,注重题目设计和名家作品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美育与语文教学的结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有助于他们在思维、情感和表达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策略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为学生的成长带来积极的影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拓展他们的思维视野,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美育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它与语文教学的结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开了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美育渗透策略、审美情趣、热爱文学、情感表达、作文题目设计、名家作品学习、学生成长、全面发展。

1. 引言1.1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

通过作文教学,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文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体验到语言的魅力和文学的魅力。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是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通过作文教学,学生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它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美育在语文作文中的作用美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情趣。

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和欣赏,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品味和审美能力,从而在写作中注入更多的美感元素,使作品更加生动、优美。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摘要: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是语文素质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美育素材,选择适当的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逐步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渗透;阅读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在语文素质教育中,审美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美育就是语文学科所实施的审美教育,它是一个复杂的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应用美学原理来指导语文教学和塑造人的教育活动。

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语文教材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发现、感知、理解、鉴赏、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

教师的自身美、语文美育课堂的构建、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中的美育渗透是语文美育渗透的三途径。

一、教师的自身美是进行美育渗透的一个重要条件教师的自身美主要指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劳动美、心灵美、行为美、气质美、仪态美和语言美。

新时期的教师美应该是外表形象美与内在本质美、内在心灵美与外部行为美的和谐统一。

教师的美,是一种为人师范的美,是具有教育性和示范性的美。

1、由美的教师个体构成的美的教师群体,是学生们能朝夕沐浴在其中的那道美丽阳光,也为学校的美育提供了的最好的环境。

2、教师的美能和谐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到了和谐美。

3、教师美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美的教师往往具有高尚的人格,学生会在折服于教师高尚人格的同时也会为自身树立人格的标杆,从而对其高尚道德情操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二、语文美育课堂的构建为美育渗透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平台语文教材本身蕴含了丰富的美育因素,甚至可以说美在语文教材中是无处不在的。

语音、词句、语法等包含了韵律美、对称美、比例美、协调美。

而散文、诗歌、小说等作品所描绘的自然美、人文美、社会美,以及或婉约、或雄浑、或低吟浅唱、或铿锵激越的语言美,都为进行美育建构了丰富多彩、极富感染力的美的素材。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引言美育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学生全面的素质发展。

语文教育是美育教育的一部分,能够引导学生对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篇论文旨在探讨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美育教育,达到促进学生成长的目的。

美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语文教学是初中阶段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文化的重要途径。

而美育教育则是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引导学生,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形成对艺术的欣赏和价值判断,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美育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历史、社会以及时代背景,并且可以从中领略艺术之美,激发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力。

同样,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学生可以了解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语言的运用。

美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一、注重文学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重文学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文学的发展历程、文艺理论、美学观念等,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

在开展文学阅读活动时,应该注重学生的体验式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从作品中获得思想、情感、情趣等方面的启示。

二、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除了文学阅读外,语文教学中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这个目标可以通过漫画、绘画、书法和文化艺术课程等多种方式来达到。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和创作,感受和体验艺术的魅力与美妙。

三、注重中西方文化对比中西方文化间的对比与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中西方文学差异,引导学生对中西文化做出适当的评价。

比如通过《唐诗三百首》和《英国诗选》的对比,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诗歌的形式、内容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我国现行初中课本中,没有专门针对美育的教材,那么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这个任务就落在每位任课教师身上,语文的教学首当其冲,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美、喜爱美、感受美,并创造美,将美育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我有几点体会:
1 在诵读音韵中体验情感之美
我国语言文字最具魅力之处就是和谐优美的韵律,而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诵读。

引导其对课文的反复诵读训练,能使之更好地获得思想情感的熏陶,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具体的做法可以有:①范读:教师有感情地示范朗读,可以积极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师生之间,学生和作者之间心灵有所沟通,也可以让学生学习掌握一些朗读技巧,领悟到音律带来的心灵和情感快乐,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春》,我首先让学生想象一下春天在自己的记忆里是什么样的,再叫他们闭上眼睛,听我的优美朗读,感受浓郁的春的气息,体会美景和美形在音律中的展现。

读完后,同学们久久不愿睁开眼睛,还沉浸在和谐的音韵和美丽的景色当中。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又营造了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②导读:有些条理性很强的文章,象《看云识天气》,有一些过渡句和段,我适时进行导读,学生一读完就基本明白了文章结构安排,对全文有清晰的认识,再点拨一下,大多数学生都能独立完成阅读任务,同时也培养了他们逻辑思
维能力。

③自读:学生能静下心来,边读书边体味作者感情,并对某些有深意的句子反复琢磨,是最好不过的了。

这样不仅可以在读书的音调上感受到和谐,还能深入其境,较快领悟文章的内涵。

如《金色花》,学生从自读的轻快语调中,联想到美丽的形象,感受到母子亲昵之情,很快就体会了轻松愉快的气氛。

又如《风筝》,通过对自我反省段落的自读,一些词语“悲哀”、“沉重”、”堕着”等,读出的音节很强,给学生思想上的冲击也很强,再给他们点时间思考一下,基本都能体会到文中的悲哀和沉重之情,进而领悟这种情感产生的原因,对深刻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和要表达的中心思想都有所帮助。

④评读:教学《吆喝》一文,让学生边读边回忆自己曾听过的叫卖声,在读的过程中尽情吆喝,并互相评论,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课上完了,学生还印象深刻,很久后再谈起来,仿佛那些吆喝声还回响在耳边,令人回味不尽。

2 在丰富想象中塑造形象之美
艺术作品中丰富多彩的形象,令人记忆深刻。

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并想象这些艺术形象,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以教材为本的审美活动的重要内容。

这样可以在教学中更好地渗透文中形象,特别是人物形象的特点,给他们以直观感受,提高学生认识感悟能力。

例如教学《故乡》一文,在对全文内容有大致了解之后,叫学生分析闰土两个时期的不同形象。

少年时的闰土知识丰富,健康活泼,又聪明能干,给“我”带来许多新奇和快乐,令我二十多年都难以
忘怀;而中年闰土呢?贫困愁苦,逆来顺受,麻木不仁,让我看了辛酸,不知如何面对。

学生可以根据这些描绘,加上想象,分别画出两个不同的润土来,这样从外表到内心,从语言到思想进行比较,引发学生对封建社会扼杀人性的本质的认识,从而激发出对封建不合理制度的反感和愤慨,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又如文中的杨二嫂,利用文中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我们就把她当作一个细瘦的圆规,有个同学还拿出一个圆规给大家看,令人忍俊不禁,这样一个泼辣厉害,爱贪便宜,牙尖齿利的中年妇女形象跃然纸上,让人记忆深刻,同时大家也满含辛酸地认识到,她这样的小市民,也是在封建社会这个大染缸里多年浸染而成的。

从这些形象中,同学们学会了认识美,评判美。

3 在字里行间里品味语言之美
初中语文课文中的诗歌,有的炼字精确,用字无可替代,散文句式优美多样,骈散相问,是品读语言的最佳作典范,从中可以教会学生怎样品味语言文字,进而感受我国文学的语言魅力。

如《湖心亭看雪》“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中的数量词“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幅淡雅清静的水墨画跃然纸上,显现出雪后寂静空旷的湖中美景,领悟作者是以此来表明自己清廉高尚的人品。

同学们在反复品味之后,理解了主题,也净化了自己的心灵。

又如《陋室铭》文句骈散问出,长短杂用,全文充溢错综灵动之美,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再有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样的佳句,每一个字的使用都很精当,读起来音韵和谐,能让人读后产生心理上的满足和愉悦,并体会作者积极乐观的心态,领悟到诗中蕴涵的哲理。

4 在不同理解下拓展意境之美
好的艺术作品,作者都能融情于境,借景抒情,展现深邃的艺术意境。

我们在学习郭沫若诗《静夜》时,带着学生把眼光从眼前能看见的郊外夜景,向深不可测的夜空伸展,想象在天河最远的地方,有美丽的鲛人在对月流泪,泪水顷刻间化做颗颗晶莹璀璨的珍珠。

在这里,读者如果站在忧郁的角度,就看到悲伤、惆怅的情形,显示出的意境就哀婉、凄美。

如果站在愉悦的角度,看见的是赏心悦目的夜景,显示的就是静谧、安详的意境。

同样的事物,读者的理解不一样,产生的情感和看到的意境就完全不同。

这样学生对美的理解和想象完全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就有身临其境之感。

美,无处不在,所有的事物都可以作为审美的对象,但美又不是一种实在而具体的存在物,只能在审美活动中进行,如果我们把这个过程溶入到语文教学当中去,一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