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恩怨:揭密中国和俄罗斯关系

合集下载

中俄关系通史

中俄关系通史

中俄关系通史1. 起源和历史背景中俄关系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的尼布楚条约,这是中俄两国第一次正式达成的条约。

尼布楚条约开启了中国和俄罗斯之间长达几个世纪的交往和合作,同时也奠定了两国之间的领土和边界关系。

2. 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关系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中俄关系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辛丑条约》,这是中俄之间签订的一份不平等条约,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国土和主权损失。

在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中俄关系再度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冲突。

例如,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中国东北的俄罗斯干涉以及俄国革命后对中俄边界的争议等等。

3. 冷战时期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是中俄关系中最为紧张和复杂的时期之一。

两国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上存在严重的分歧,中国和苏联之间几乎断交,而且在一些地区上甚至爆发了武装冲突。

4. 后冷战时期的改善和合作随着苏联解体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中俄关系逐渐改善和恢复。

1991年,中国和俄罗斯建立了外交关系,并签署了《中俄邻国友好合作条约》。

这一时期是中俄关系从对抗走向合作的重要阶段。

5. 当代中俄关系和合作近年来,中俄关系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合作。

例如,中俄经济合作区的建设、能源合作、军事演习以及人文交流等都是双方合作的重要方面。

此外,中俄在国际事务中也积极协调和合作,共同维护国际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提升对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 结论中俄关系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从最初的边境争端到现如今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合作持续加深,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希望未来中俄之间的关系能够稳定发展,更好地造福两国人民,同时为维护全球和平与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

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

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且走一步说一步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

在西方眼前,双方是盟友关系,但是不是盟友,只有两国心里清楚。

表面上,两国是上合组织的主导国家,又是军事演习,又是友好年的,显得十分热络。

然而,从驱逐华商事件,到审判中国间谍,俄罗斯方面经常出现不和谐的声音,让人摸不着头脑。

中国和俄罗斯由于受西方的挤压,结成了一定程度的战略盟友,是国家现实的需要。

可由于双方的需要追求不同,自然表现出的力度积极性就不同,俄罗斯就曾有人指责中国不愿意真正成为其盟友。

这个问题,既有俄罗斯的原因,也有中国自己的原因。

实际上,中国若和俄罗斯结成所谓的“盟友”,不仅对中国不利,对俄罗斯也同样不利,两国就会陷入孤立。

冷战结束之后,因为不用惧怕两个超级大国用“非友即敌”来划线,世界各国的关系大多变得和睦起来。

自然,过去国家间的那种坚定的盟友关系,也同时不大见了。

同时由于全球化的浪潮,已使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都相互交叉联系在了一起。

除非生存的切实需要,一般人是不愿与人结盟的,因此,现在世界上真正的铁板一块的盟友是少之又少。

中国现在谋求的是发展,并为此在世界上广交朋友。

虽然和谋求霸权的美国、和谋求一直站在世界顶层的西方诸强有一定的冲突,但不是根本利益的冲突,经济上的联系已远远超过俄罗斯。

从某方面说,中国与西方的关系,要比和俄罗斯的关系更密切更成熟。

俄罗斯现在谋求的是生存,其许多的行为表现都显示出对生存的担心。

这种焦虑是可以理解的,可以说,目前世界上生存最危险的大国就是俄罗斯。

苏联是以俄罗斯为主体建立的,随着那个大厦的轰然倒塌,废墟中是俄罗斯衰弱疲惫的身影。

而事情并没有到此完结,墙倒众人推的现象仍在继续上演,原来的小兄弟一个个变成了陌生人,有的甚至变成了敌人。

诚然,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大量先进的军事技术,但也继承了充满仇恨的“敌人”,并且“敌人们”大有斩草除根的架势。

看看地图,无论对我们还是对欧洲对美国来说,俄罗斯那么一大片的地方,压在头顶上,很有些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中俄关系的历史演变与现实挑战

中俄关系的历史演变与现实挑战

中俄关系的历史演变与现实挑战中俄两大邻国自古就有着千丝万缕的交往关系,历史上曾有过输沙漠子和达赖喇嘛这样的人物在俄罗斯留下重要的印记。

然而,自20世纪初以来,两国的关系经历了许多坎坷和波折,其中的历史演变令人深思。

20世纪初期,中国和俄罗斯被列强们奉为“东方命运共同体”,两个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得到了优越的环境、条件和资源,这为两个国家建立起长期友好的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俄两国合作打败了沙皇俄国最后的统治者尼古拉二世,并避免了一个大片地区的战争。

然而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1930年代中俄两国之间的关系逐渐降温,国共内战和苏联对外扩张政策更是使中俄两国关系降至冰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政府主动与中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然而此时的中苏关系仍然没有摆脱波动的影响,多次的矛盾冲突甚至使中苏关系一度降至冷战的级别。

1980年代至今,中俄两国关系的合作信心重建,间接推动了苏联解体和俄罗斯共和国的建立。

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合作交流也更加频繁和密切,两国之间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加强了在贸易、施工、能源、农业和教育等领域的合作。

同时,在政治上的协调和利益上的匹配,可以说是加强了中俄两国之间的政策合作和战略针对。

这意味着中俄两国的合作关系已迈上了新台阶。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俄两国的现实挑战在不断增多。

对于中俄两国,当前最关键的困难是,中俄之间的利益在某些方面出现了冲突。

具体而言,俄罗斯在近年来遭受到西方国家制裁的打击,在俄罗斯对外政策的导向变化方面,会不会对中俄关系造成负面影响,值得探讨。

如果俄罗斯出现政策转向,向西转移,说实话,中俄关系将面临相当大的挑战。

同时,中俄两国之间的竞争在增加,由此带来的矛盾和冲突加剧了当前的中俄关系。

目前,中俄两国在互联网安全、地缘政治问题、海上争端等方面的分歧日益凸显,这将给两国关系带来一定的影响。

因此,为了推动中俄关系的长期健康发展,有必要增强互信,扩大交流,推进共同经济和贸易合作。

中国要慎防再被俄罗斯战车反噬

中国要慎防再被俄罗斯战车反噬

中国要慎防再被俄罗斯战车反噬2012-02-10 22:10:59| 分类:☆动态论坛|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中国与俄罗斯关系,曾是中国很受伤的历史故事。

实在,搞不懂,中国人为何如此健忘。

那我还是再提醒一下。

沙俄时期,俄罗斯从中国手中抢夺土地共约427万平方公里。

前苏联时期,俄罗斯抢夺中国唐努乌梁海,唆使外蒙独立,又让中国损失土地约161万平方公里。

两者加起来约588万平方公里。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俄罗斯为了让中国牵制日本,才给中国一点援助。

因为当时,该国面临德国和日本的威胁。

中国拖住日本,俄罗斯才可以与德国硬拼。

待反法西斯盟国取得决定性胜利,最后解决日本问题时,斯大林强硬要求中国放弃外蒙作为出兵条件。

中国当时东三省落入日本之手,日本成立伪满洲国。

世界大国中,俄罗斯是惟一承认过满洲国的一个中国所谓盟国。

此后,美俄冷战(史称美苏冷战),他们在朝鲜半岛玩火,却在俄罗斯的摆布下,让中国派出志愿军入朝作战。

俄罗斯当时提供部分军事装备,他们不出人,却要向中国收取军火费。

后来导致双方复杂的还债纠纷。

中共是在俄罗斯支持和援助下成立和发展起来的,但对国民党和共产党,斯大林政府却一直在两个党派之间玩骑墙术,一会帮这个,一会帮那个。

斯大林嘴上喊搞世界共产主义,却并不真以诚意支持共产党。

国共内战初期,斯大林并不认为共产党能打败国民党。

如果中国长期处于内战状态,俄罗斯两边逢迎,就可以控制中国。

所以,毛泽东取得大陆政权后跑去俄罗斯,说了一些气话。

1949年后,俄罗斯“援助”中国,搞了一些援建项目。

中国人一直感念于此。

这事三面看。

一方面,俄罗斯并非真正无偿援助。

一方面,俄罗斯在尖端技术上,是留一手的,经历过这种所谓援助的人有这方面的回忆,俄罗斯对中国是口惠而不实。

一方面,如果没有国共内战,依战后赔偿,美国曾有意拆除日本的重要的工厂转移到中国,当时美国出于对日本的愤怒,想彻底剥夺日本东山再起的能力。

当时要求对日索赔,英法俄等国要求很高,中国获得赔偿太低于付出,美国曾答应将美国应得的一份给一些中国。

中俄关系的政治知识点总结

中俄关系的政治知识点总结

中俄关系的政治知识点总结一、历史渊源1、古代关系:中俄两国在古代就有着密切的交往,尤其是在中国北方的辽、金、元等朝代时期,中俄之间的接触与交流频繁。

双方曾经进行过大规模的交易与文化交流,如丝绸之路的贸易、东北地区的文化传播等。

2、沙俄时期: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沙俄开始对中国东北地区进行扩张,与中国形成矛盾。

两国爆发了数次战争,如尼布楚条约战争、北京条约战争等,沙俄在这些战争中获得了辽宁、黑龙江等地区的领土。

3、苏联时期: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成立,中苏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虽然出现过一些摩擦,但两国在反帝反殖斗争等方面有着密切合作。

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对中国进行了大量的援助,并参与了中国解放战争。

4、现代关系:中苏两国在冷战期间一度处于势同水火的状态。

1950年代,中苏两国关系开始紧张,直至1960年代末开始破冰。

而后又因中苏边界问题再度紧张,两国在国际事务上摩擦不断。

1989年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开始缓和,双方签署了《中俄邻界管理条约》和《中俄友好合作条约》,并建立了全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二、现实合作1、政治关系:中俄两国在政治上有着密切的合作,两国建立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加强各层级的交往与合作。

两国在国际事务上有着密切的协调与合作,如在联合国安理会上的投票协调、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共同立场等。

2、经济关系:中俄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也十分密切。

两国之间的贸易额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远远高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

两国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高科技等领域有着密切的合作,共同打造了“中国-俄罗斯东线天然气管道”等重大项目。

3、军事关系:中俄两国在军事领域的合作也日益加强。

两国进行了多次联合军演,不断加强军事交流与合作。

4、人文交流:中俄两国在人文交流领域也有着密切的合作,双方加强了教育、文化和旅游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

三、未来展望1、坚定合作方向:中俄两国将继续坚定地合作,深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合作,共同维护国际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状中俄两国是历史上长期的友好邻邦,彼此之间的交往源远流长。

本文将回顾中俄关系的历史,并对双方现状进行探讨。

1. 第一阶段:古代交往时期中俄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公元17世纪,中国明朝的皇帝派遣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曾得到了俄罗斯沙皇彼得一世的支持。

此后,两国开始了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

另外,中俄边境地区的贸易也逐渐发展起来,双方在石油、天然气和资源交易上有很多合作。

2. 第二阶段:苏联时期苏联时期是中俄关系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上世纪20世纪初,中共建党团结苏联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建立了伟大的友谊。

苏联对中共革命事业的支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苏联还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援助,支持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

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国之间爆发了领土争端和意识形态分歧,导致两国关系紧张。

中苏两国的分歧和对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中外关系的重要因素。

3. 当代:中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自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中俄两国关系逐渐恢复。

正式建立了中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两国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在经济方面,中俄两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

双边贸易额逐年增长,能源、高科技和军工等领域的合作成果丰硕。

另外,中俄还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共同致力于区域稳定与发展。

在政治方面,中俄在国际事务中保持密切协作。

双方不断就重大国际问题保持沟通,相互支持对方的领土完整和主权。

双方也经常进行高级别的交往,以加强两国之间的政治互信和合作。

在文化方面,中俄两国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加深了友谊。

两国交流了大量的学生和游客,使两国的人民更加了解对方的文化和传统。

此外,中俄两国还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节庆和艺术展览,增进了两国民众之间的友谊。

4. 小结中俄关系几经波折,但在历史和现实的交融中历久弥新。

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对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俄两国在诸多领域的合作将继续深化,为两国及世界带来更多机遇与成果。

百年恩怨:揭密中国和俄罗斯关系

百年恩怨:揭密中国和俄罗斯关系

百年恩怨:揭密中国和俄罗斯关系百年恩怨:揭密中国和俄罗斯关系2012-07-25 12:46:21| 分类:周刊网往事钩沉| 标签:中国俄罗斯恩怨|字号订阅中俄两国在亚洲互为两个最大的邻国,两国亚洲部分的国土加在一起几乎占亚洲陆地面积的一半以上,中俄关系对亚洲和世界的局势有着重要的影响。

俄罗斯作为和中国陆路边境线最长的的邻国,千百年来有着很多的恩恩怨怨,历史纠葛。

俄罗斯作为和中国陆路边境线最长的的邻国,千百年来有着很多的恩恩怨怨,历史纠葛。

在元帝国时代,公元13世纪的时候,地处欧洲东部的俄罗斯还只是以莫斯科公国形式存在的一个小国。

和其他周围的小国一样,受蒙古金帐汗国的统辖。

从元末摆脱蒙古人的统治到建立独立的国家,至今也只是五百年的时间。

(1547年)从伊凡四世自称沙皇,到17世纪,俄罗斯始终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

俄罗斯的第四代沙皇就是后来对俄罗斯的历史影响深远的彼得一世。

彼得一世是一个很有抱负和野心的人,执政后,曾经匿名冒险化妆出使西方,如饥似渴的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和文化,在国内提倡改革,兴办教育,发展工业,改革官僚体制,下大力组建军队。

为了夺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彼得一世不惜和北方的瑞典进行长达21年的战争,史称北方战争。

最终抢夺了瑞典的芬兰湾等土地,建立俄罗斯通向西方的窗口---彼得堡。

1721年,俄罗斯改称俄罗斯帝国。

继彼得大帝之后的是俄罗斯历史上有名的女沙皇---叶卡捷琳娜。

她曾多次发动对外战争,疯狂扩张俄罗斯的领土,攫取波兰百分之六十二的领土,实行残暴统治。

侵占原属土耳其的黑海沿岸的大片土地,使得俄罗斯的船队得以顺利通过波斯布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

在亚洲叶卡捷琳娜通过建筑军事堡垒,蚕食高加索,入侵中亚哈萨克草原,到18世纪八十年代,俄罗斯占领了西伯利亚北部,获得了丰富的森林和矿产资源。

越过亚洲东北部渡过天平洋,占领阿拉斯加(有意思的事是1867年俄罗斯后来为了经济困难,财政紧张,竟然以720万美元的超低价格卖给了美国,不料想此地成了美国的资源宝库,其战略地位更是难以用金钱估价的。

“松竹相伴”一起干:中俄之间“没说的”

“松竹相伴”一起干:中俄之间“没说的”

“松竹相伴”一起干:中俄之间“没说的”1. 引言1.1 中俄关系历史渊源中俄关系历史渊源可追溯至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

随着苏联和中国建交,两国之间开始建立起密切的政治关系。

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中苏关系呈现出紧密而稳定的特点,合作频繁。

随着苏联和中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分歧和领土争端的加剧,中苏关系逐渐破裂。

1989年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96年中俄建立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双方开始加强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领域的合作。

此后,中俄关系不断深化,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双方在许多国际事务中密切协调,共同捍卫国际正义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中俄关系历史渊源的深厚基础为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提供了坚实基础。

1.2 “松竹相伴”友好合作“松竹相伴”是中俄关系中常用的比喻词汇,形象地描述了中俄两国友好合作的关系。

这种友好合作源远流长,始于两国建交70多年来,经历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始终保持着守望相助、携手共进的姿态。

中俄两国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展开了广泛合作,更在国际事务中紧密协调,共同维护国际和地区稳定与安全。

互访频繁、合作密切,为中俄两国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松竹相伴”的友好合作不仅彰显了两国之间深厚的传统友谊,更展示了双方共同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决心与信心。

我国和俄国始终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共同致力于推动双边关系不断发展,为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

2. 正文2.1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指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安全等各个领域建立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这一合作关系的建立源远流长,得益于两国长期以来的友好往来和相互支持。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双方的共同发展,也为国际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俄两国在安全、反恐、贸易、能源等领域密切合作,共同应对各种挑战和威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恩怨:揭密中国和俄罗斯关系
百年恩怨:揭密中国和俄罗斯关系
2012-07-25 12:46:21| 分类:周刊网往事钩沉| 标签:中国俄罗斯恩怨|字号订阅中俄两国在亚洲互为两个最大的邻国,两国亚洲部分的国土加在一起几乎占亚洲陆地面积的一半以上,中俄关系对亚洲和世界的局势有着重要的影响。

俄罗斯作为和中国陆路边境线最长的的邻国,千百年来有着很多的恩恩怨怨,历史纠葛。

俄罗斯作为和中国陆路边境线最长的的邻国,千百年来有着很多的恩恩怨怨,历史纠葛。

在元帝国时代,公元13世纪的时候,地处欧洲东部的俄罗斯还只是以莫斯科公国形式存在的一个小国。

和其他周围的小国一样,受蒙古金帐汗国的统辖。

从元末摆脱蒙古人的统治到建立独立的国家,至今也只是五百年的时间。

(1547年)从伊凡四世自称沙皇,到17世纪,俄罗斯始终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

俄罗斯的第四代沙皇就是后来对俄罗斯的历史影响深远的彼得一世。

彼得一世是一个很有抱负和野心的人,执政后,曾经匿名冒险化妆出使西方,如饥似渴的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和文化,在国内提倡改革,兴办教育,发展工业,改革官僚体制,下大力组建军队。

为了夺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彼得一世不惜和北方的瑞典进行长达21
年的战争,史称北方战争。

最终抢夺了瑞典的芬兰湾等土地,建立俄罗斯通向西方的窗口---彼得堡。

1721年,俄罗斯改称俄罗斯帝国。

继彼得大帝之后的是俄罗斯历史上有名的女沙皇---叶卡捷琳娜。

她曾多次发动对外战争,疯狂扩张俄罗斯的领土,攫取波兰百分之六十二的领土,实行残暴统治。

侵占原属土耳其的黑海沿岸的大片土地,使得俄罗斯的船队得以顺利通过波斯布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

在亚洲叶卡捷琳娜通过建筑军事堡垒,蚕食高加索,入侵中亚哈萨克草原,到18世纪八十年代,俄罗斯占领了西伯利亚北部,获得了丰富的森林和矿产资源。

越过亚洲东北部渡过天平洋,占领阿拉斯加(有意思的事是1867年俄罗斯后来为了经济困难,财政紧张,竟然以720万美元的超低价格卖给了美国,不料想此地成了美国的资源宝库,其战略地位更是难以用金钱估价的。

),并在加利福尼亚建立俄罗斯的殖民地。

俄罗斯成为地跨亚欧,北美三大洲的大帝国。

在中国清朝的康熙年间,俄国侵犯清朝的疆域,康熙帝奋起反击,打败了俄军,但是却签署了《中俄尼布楚条约》,条约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的东西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沙俄同意把入侵雅克萨的军队撤回,清朝同意把贝加尔湖以东原属中国的尼布楚土地让给俄国。

但是条约只换来短暂的安静,沙皇侵占中国领土的野心却一直没有放下。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沙皇
俄国趁火打劫,对清政府实行讹诈,强割中国东北和西北大片领土。

并于1858年趁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威胁北京之际,用武力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俄瑷珲条约》。

沙俄曾怂恿和默许日本侵占清朝的附属国朝鲜。

蓄谋已久的日本在黄海击败了北洋水师,清廷被迫签署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895年)。

俄罗斯再次趁火打劫,攫取俄罗斯在东北的特权,并强租旅顺。

可以说这时的中国到了极其危险的时刻,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颓微,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

纵观近代史,俄国通过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侵占了中国一百多万的领土,是列强中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

如果在加上苏联怂恿下的蒙古脱离中国中央政府的控制独立的
国土,那中国就有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丢失了。

内忧外患,中国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有志之士,思救国良策。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了,中华民国成立了。

但是辛亥革命很不彻底,中国依旧灾难深重,军阀割据,民不聊生。

1917年俄国爆发了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成功的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人类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为全世界受压迫国家和民族带来了希望。

中国早期的革命家从俄国革命的成功中获得了动力。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打下了思想和
组织上的准备。

1921年在苏共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开始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篇章。

孙中山在审视国内国际形势后,认为只有苏联和苏共才是中国真正的朋友,才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

但是这样的主张遭到军阀和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强烈反对。

在孙先生逝世后,北伐中的蒋介石背叛革命,向中共举起了屠刀。

随后的宁汉合流,更是把中国革命推向危险境地。

中共在血的现实面前,幡然醒悟,在南昌举起义旗,打响了中共武装斗争的第一枪。

中国共产党和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在江西建立了根
据地,在打破蒋介石的四次围剿后,由于执行错误的军事方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损失惨重,为了保存革命的实力,在1934年被迫开始长征。

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重新走上军事领导岗位,制定了北上抗日的方针。

我想这其中有几个因素,一是敌兵重兵围追堵截,红军必须摆脱敌人的纠缠,获得喘息之机。

二是陕甘宁是敌人力量薄弱处,并且有刘志丹等领导的红军和牢固的根据地,有利于红军的休整和发展,三是那里靠近北方边境线,可以方便得到苏联的援助和指导,必要时可以撤向苏联境内,以利于保存革命的火种。

四是日本侵华危机,北上可以东渡黄河,抗击日寇。

历史证明,北上的方针是正确的,中国革命终于渡过了最危急的关头,逐步发展壮大。

1945年,打败德国法西斯的苏联红军移师中国东北,对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起致命一击,加速了中国
的抗日事业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的军队也在苏联的支持下占领了东北大片地方,接收了部分日军的装备,为辽沈战役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长期战乱的中国大地百废待兴,为了取得苏联和支持,毛泽东出访莫斯科,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出访外国,也是唯一的一次。

经过长时间的等待和谈判,中苏终于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条约》,这个条约的签署,对于中国打破封锁,发展国民经济,对于新中国的建立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对于朝鲜战争的最后结局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因为苏联对中国的支援和承诺,美国在朝鲜战场上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也没敢冒着引发世界大战的风险,对中国境内目标进行轰炸,保证了后方的安全。

最后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议上签字,结束了这场没有胜利希望的战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