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

合集下载

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工艺流程

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工艺流程

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工艺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是一种常用的污水处理技术,其工艺流程复杂多样,涉及多个环节的协同作用。

sbr工艺简介资料

sbr工艺简介资料

③ 处理工艺流程:
• 7.2 工艺计算 • 7.2.1 格栅(计算略) • 7.2.2 调节池 • 用于调节水质、水量。采用水下搅拌器搅拌,防止污泥沉淀。 • 水力停留时间:6 小时 • 外形尺寸:15×10×5m
• 7.2.3 SBR 反应池 • 设计条件: • 反应池池数 N=2
• 排出比 1/m=1/3 • MLSS 浓度 CA=4000mg/l • BOD-SS 负荷 Ls=0.25kgBOD/kgSS·d
• ③排水时间 TD: • 选滗水器的排水速度 450m3/h • 则排水时间 TD=1.1 小时 • ④一周期所需要的时间 T:
• 周期数 n=24/(TA+Ts+TD) =24/8 =3 • 进水时间 TF=T/N =8/2=4h
• ⑤反应池容积: • 反应池容积 V=m·q/n×N =3×2500/3×2 =625m3/池 • ⑥需氧量: • 由于当低负荷运行时,需氧量为 1.5-2.5kgO2/kgBOD • 此处,以 2.0kgO2/kgBOD 计算 • 则 OD=2500×650×10↑(-3)×2.0 =3250kgO2/d • 当周期数 n=3、反应池数量N=2 • 则每一周期需氧量为:OD=3250/3*2=541.7kgO2/周期·池 • 曝气时间前面计算为 5.2 小时, • OD=541.7/5.2=104.2kgO2/h • ⑦标准需氧量 • 根据需氧量、污水温度以及大气压的换算可求出标准需氧量 SOR。 • 当混合液水温 200C,混合液的DO 浓度为2mg/l,反应池水深为6m
• 3、排水装置 排水系统是SBR处理工艺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其设计中最具特色和 关系到系统运行成败的关键部分。目前,国内外报道的SBR排水装置 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⑴潜水泵单点或多点排水。这种方式电耗大 且容易吸出沉淀污泥;⑵池端(侧)多点固定阀门排水,由上自下开 启阀门。缺点操作不方便,排水容易带泥;⑶专用设备滗水器。滗水 器是是一种能随水位变化而调节的出水堰,排水口淹没在水面下一定 深度,可防止浮渣进入。理想的排水装置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①单 位时间内出水量大,流速小,不会使沉淀污泥重新翻起;②集水口随 水位下降,排水期间始终保持反应当中的静止沉淀状态;③排水设备 坚固耐用且排水量可无级调控,自动化程度高。 在设定一个周期的排水时间时,必须注意以下项目: ①上清液排出装置的溢流负荷――确定需要的设备数量; ②活性污泥界面上的最小水深――主要是为了防止污泥上浮,由上清 液排出装置和溢流负荷确定,性能方面,水深要尽可能小; ③随着上清液排出装置的溢流负荷的增加,单位时间的处理水排出量 增大,可缩短排水时间,相应的后续处理构筑物容量须扩大; ④ 在排水期,沉淀的活性污泥上浮是发生在排水即将结束的时候,从 沉淀工序的中期就开始排水符合SBR法的运行原理。

DAT-IAT设计简介

DAT-IAT设计简介

DAT-IAT(连续间歇曝气序批式活性污泥法)设计简介1.DAT-IAT工艺概述DAT—IAT的主体处理构筑物由需氧池DAT和间歇曝气池IAT组成,一般情况下DAT池连续进水,连续曝气,其出水进入IAT池,在此完成曝气、沉淀、滗水和排泥程序,其典型工艺流程图如图4所示。

由于进水工序只发生在DAT池,排水工序只发生在IAT地,提高了整个工艺的稳定性,从而使整个生物处理工序的可调节性进一步增强。

有利于去除难降解有机物。

与CAST和ICEAS相比,DAT是一种更灵活、完备的预反应池,从而使DAT池和IAT池能够保持较长的污泥龄和很高的MLSS浓度,对有机物和毒物有较强的抗冲击能力。

DAT-IAT工艺的主要特点如下:⑴工艺稳定性高。

由于DAT池连续进水,连续曝气起到了水力均衡作用,提高了工艺处理的稳定性。

⑵处理构筑物少,使处理流程大大简化。

⑶可脱氮除磷,通过调节IAT池的曝气时间和间歇时间,使污水在池中交替处于好氧、缺氧和厌氧的状态,为脱氮除磷创造了首要条件。

DAT—IAT工艺同时具备SBR工艺和传统活性污泥法的优点。

与其他工艺相比DAT—IAT的容积比是最高的,达到66.7%,可以说是一种节省投资的工艺。

表1 各种SBR工艺的基本情况和性能对比2.DAT-IAT工艺原理DAT-IAT系统的主体构筑物是由一个连续曝气池和一个间歇曝气池串联而成。

DAT连续进水、连续曝气,其出水连续流入IAT池,在IAT池完成反应、沉淀、滗水等工序。

其典型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DAT-IAT系统是SBR工艺完善和发展的新形式。

DAT的操作时连续不分阶段地进行,而IAT的操作则与传统的SBR工艺相类似,具体反应过程如下:(1)进水阶段与普通SBR工艺不同的是,DAT-IAT系统的原污水是连续进入DAT,经曝气初期处理后的污水连续进入IAT。

起到了水质调节和均质的作用。

进水阶段是IAT反应池接纳污水的过程,此时反应池内水位最低。

活性污泥法曝气池出现泡沫的原因及控制因素

活性污泥法曝气池出现泡沫的原因及控制因素

活性污泥法曝气池出现泡沫的原因及控制因素曝气池出现泡沫原因1、污泥停留时间:由于产生泡沫的微生物普遍生长速率较低、生长周期较长,所以较长的污泥停留时间(SRT)有利于这些微生物生长。

如采用延时曝气方式等超低负荷的活性污泥系统就易产生泡沫现象,而且一旦泡沫形成,泡沫层的生物停留时间就独立于曝气池内的污泥停留时间,易形成稳定持久的泡沫。

2、pH值:pH值从7.0下降到5.0-5.6时,能有效的减少泡沫的形成。

放线菌和丝状菌的生长对pH值极敏感,最适宜的pH值为7.8左右,当pH值为5.0时,就能有效控制其生长。

3、溶解氧(DO):放线菌是严格的好氧菌,在缺氧或厌氧条件下,不易生长。

4、温度:与生物泡沫形成有关的菌类都有各自适宜的生长温度和最佳温度,当环境或水温有利于它们生长时,就可能产生泡沫现象。

一般来说,温度在30℃以上时,容易爆发泡沫现象。

5、憎水性物质:污水中含有不溶性或憎水性物质(如油、脂类等)有利于放线菌的生长。

6、曝气方式:据观察,不同曝气方式产生的气泡不同,微气泡或小气泡比大气泡更有利于产生生物泡沫,并且泡沫层易集中于曝气强度低的区域。

7、气温、气压和水温的交替变化:严重的泡沫现象在温度高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都不会发生,每年都出现在春夏、秋冬换季时。

由水温高于气温而交变到水温低于气温时和由水温低于气温而交变到水温高于气温时容易出现泡沫现象,在气压和气温交变的时期,由于环境的更迭,使微生物的生长、构成等发生了变化,容易出现泡沫现象。

曝气池泡沫控制对策1、喷洒水等增加表面搅拌的方法:喷洒水是一种最简单和最常用的物理方法,通过喷洒水流或水珠以打碎浮在水面的气泡,可以有效减少曝气池或二沉池表面的泡沫。

打散的污泥颗粒部分重新恢复沉降性能,但丝状细菌仍然存在于混合液中,所以,不能消除泡沫现象的根本原因。

2、投加杀菌剂或消泡剂:可以采用具有强氧化性的杀菌剂,如氯、臭氧和过氧化物等。

还有利用聚乙二醇、硅酮生产的市售药剂,以及氯化铁和铜材酸洗液的混合药剂等。

废水好氧生物处理工艺-——活性污泥法

废水好氧生物处理工艺-——活性污泥法
Si——进水BOD浓度(kgBOD/m3); Se ——出水浓度(kgBOD/m3)。
式中: x——每日的污泥增长量(kgVSS/d);= Qw·Xr Q ——每日处理废水量(m3/d);
a、b经验值的获得:
(1) 对于生活污水或相近的工业废水: a = 0.5~0.65,b = 0.05~0.1; (2) 对于工业废水,则:
合成纤维废水
0.38
0.10
含酚废水
0.55
0.13
制浆与造纸废水
0.76
0.016
制药废水
0.77
酿造废水
0.93
工业废水
a
b
亚硫酸浆粕废水
0.55
0.13
a、b经验值的获得:
(3)通过小试获得:
可改写为:
a
b
QSr/VXv(kgBOD/kgVSS.d)
x/VXv(1/d)
一、活性污泥法的工艺流程
回流污泥
二次 沉淀池
废水
曝气池
初次 沉淀池
出水
空气
剩余活性污泥
活性污泥系统的主要组成
曝气池:反应的主体,有机物被降解,微生物得以增殖; 二沉池:1)泥水分离,保证出水水质; 2)浓缩污泥,保证污泥回流,维持曝气池内的污泥浓度。 回流系统:1)维持曝气池内的污泥浓度; 2)回流比的改变,可调整曝气池的运行工况。 剩余污泥: 1)去除有机物的途径之一; 2)维持系统的稳定运行 供氧系统:为微生物提供溶解氧
在条件一定时, 较稳定; 对于处理城市污水的活性污泥系统,一般为0.75~0.85
4、活性污泥的性能指标:
(3)污泥沉降比(SV) (Sludge Volume) 定义:将曝气池中的混合液在量筒中静置30分钟,其沉淀污泥与原混合液的体积比,一般以%表示; 功能:能相对地反映污泥数量以及污泥的凝聚、沉降性能,可用以控制排泥量和及时发现早期的污泥膨胀; 正常范围: 2030%

全面解析活性污泥法工艺

全面解析活性污泥法工艺

全面解析活性污泥法工艺作为有较长历史的活性污泥法生物处理系统,在长期的工程实践过程中,根据水质的变化、微生物代谢活性的特点和运行管理、技术经济及排放要求等方面的情况,又发展成为多种运行方式和池型。

其中按运行方式,可以分为普通曝气法、渐减曝气法、阶段曝气法、吸附再生法(即生物接触稳定法)、高速率曝气法等。

一、推流式活性污泥法推流式活性污泥法,又称为传统活性污泥法。

推流式曝气池表面呈长方形,在曝气和水力条件的推动下,曝气池中的水流均匀地推进流动,废水从池首端进入,从池尾端流出,前段液流与后段液流不发生混合。

其工艺流程图见图2-5-18所示。

推流式活性污泥法工艺流程图在曝气过程中,从池首至池尾,随着环境的变化,生物反应速度是变化的,F/M值也是不断变化的,微生物群的量和质不断地变动,活性污泥的吸附、絮凝、稳定作用不断地变化,其沉降-浓缩性能也不断地变化。

推流式曝气的特点是:①废水浓度自池首至池尾是逐渐下降的,由于在曝气池内存在这种浓度梯度,废水降解反应的推动力较大,效率较高;②推流式曝气池可采用多种运行方式;③对废水的处理方式较灵活。

但推流式曝气也有一定的缺点,由于沿池长均匀供氧,会出现池首曝气不足,池尾供气过量的现象,增加动力费用。

推流式曝气池一般建成廊道型,根据所需长度,可建成单廊道、二鹿道或多廊道。

廊道的长宽比一般不小于5:1,以避免短路。

用于处理工业废水,推流式曝气池的各项设计参数的参考值大体如下:BOD 负荷(Ns)0.2~0.4kgBOD5/(kgMLSS.d)容积负荷(Nv) 0.3~0.6kgBOD5/(m3.d)污泥龄(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θr、ts) 5~15d;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 1500~3500mg/L;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 1200~2500mg/L;污泥回流比(R) 25%~50%;曝气时间(t) 4~8h;BOD5去除率 85%~95%。

4.2活性污泥法-2

4.2活性污泥法-2

浅层低压曝气法
0.6~0.8
微孔板 导流板
0.6~0.8
5、克劳斯法 污水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高又缺乏氮磷时,易发 生污泥膨胀,美国的克劳斯把污泥消化上清液投加 到回流污泥中一起曝气,再引入曝气池,克服了碳 水化合物高和缺乏氮磷引起的污泥膨胀。
6、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 工艺流程
气体循 环泵
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
设计参数 污泥负荷 (kgBOD5/kgMLSS.d) 容积负荷 (kgBOD5/m3.d) 污泥龄 (d) MLSS (mg/l) MLVSS (mg/l) 回流比 (%) 曝气时间HRT (h) 溶解氧浓度DO (mg/l) SVI (ml/g) BOD5去除率 (%)
0.41.0 2.03.2 515 600010000 40006500 2550 1.53.0 610 3050 7595
2、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
又称完全氧化活性污泥法, 1)主要特点: a. 有机负荷率非常低,污泥持续处于内源代谢状态,剩 余污泥少且稳定,无需再进行处理; b. 处理出水出水水质稳定性较好,对废水冲击负荷有较 强的适应性; c. 在某些情况下,可不设初沉池。 2)主要缺点: 池容大、曝气时间长,占地面积大; 建设费用和运行费用高; 适用条件: 出水水质高,小规模,水量一般在1000m3/d以下。
3、深井曝气活性污泥 法(深层曝气法)
进水 回流污泥
出水
空气
工艺流程:
一般平面呈圆形,直径约 16m,深度为50150m。
主要特点: a.氧转移率高,约为常规法的10倍以上; b.动力效率高,占地少,易于维护运行; c.耐冲击负荷,产泥量少; d.一般可以不建初次沉淀池 e.但受地质条件的限制。
尾气 纯氧 进水 出水

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

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

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第五章活性污泥法第一节基本原理与分类第二节活性污泥法参数第三节曝气第四节曝气池的构造与设计第五节运行与管理第一节基本原理与分类一、基本原理二、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流程三、活性污泥指标四、活性污泥法的分类一、基本原理活性污泥法是利用悬浮生长的微生物絮体处理有机废水一类好氧生物的处理方法。

这种生物絮体叫做活性污泥,它由好气性微生物及其代谢的和吸附的有机物、无机物组成,具有降解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能力,显示生物化学活性。

图13-1 活性污泥形状图活性污泥法净化废水的三个主要过程1、吸附废水与活性污泥微生物充分接触,形成悬浊混合液, 废水中污染物被比表面积巨大且表面上含有多糖类粘性物质的微生物吸附和粘连。

是胶态的大分子有机物被吸附后,首先被水解酶作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然后这些小分子与溶解性有机物一道在透膜酶的作用下或在浓差推动下选择性渗入细胞体内。

2、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吸收进入细胞体内的污染物通过微生物的代谢反应而被降解,一部分经过一系列中间状态氧化为最终产物CO2和H2O等。

另一部分则转化为新的有机体,使细胞增殖。

一般地说,自然界中的有机物都可以被某些微生物所分解,多数合成有机物也可以被经过驯化的微生物分解。

不同的微生物对不同的有机物其代谢途径各不相同,对同一种有机物也可能有几条代谢途径。

3、凝聚与沉淀产生凝聚的主要原因:细菌体内积累的聚β-羟基丁酸释放到液相,促使细菌间相互凝聚,结成线粒;微生物摄食过程释放的粘性物质促进凝聚;在不同的条件下,细菌内部的能量不同,当外界营养不足时,细菌内部能量降低,表面电荷减少,细菌颗粒间的结合力大于排斥力,形成线粒;而当营养物充足时,细菌内部能量大,表面电荷增大,形成的线粒重新分散。

沉淀是混合液中固相活性污泥颗粒同废水分离的过程。

固液分离的好坏,直接影响出水水质。

二、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流程1、产生:从间歇式发展到连续式2、基本工艺流程:废水经过适当预处理后,进入曝气池与池内活性污泥混合成混合液,并在池内充分曝气,废水中有机物在曝气池内被活性污泥吸附、吸收和氧化分解后,混合液进入二次沉淀池,进行固液分离,净化的废水排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第五章活性污泥法第一节基本原理与分类第二节活性污泥法参数第三节曝气第四节曝气池的构造与设计第五节运行与管理第一节基本原理与分类一、基本原理二、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流程三、活性污泥指标四、活性污泥法的分类一、基本原理活性污泥法是利用悬浮生长的微生物絮体处理有机废水一类好氧生物的处理方法。

这种生物絮体叫做活性污泥,它由好气性微生物及其代谢的和吸附的有机物、无机物组成,具有降解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能力,显示生物化学活性。

图13-1 活性污泥形状图活性污泥法净化废水的三个主要过程1、吸附废水与活性污泥微生物充分接触,形成悬浊混合液, 废水中污染物被比表面积巨大且表面上含有多糖类粘性物质的微生物吸附和粘连。

是胶态的大分子有机物被吸附后,首先被水解酶作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然后这些小分子与溶解性有机物一道在透膜酶的作用下或在浓差推动下选择性渗入细胞体内。

2、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吸收进入细胞体内的污染物通过微生物的代谢反应而被降解,一部分经过一系列中间状态氧化为最终产物CO2和H2O等。

另一部分则转化为新的有机体,使细胞增殖。

一般地说,自然界中的有机物都可以被某些微生物所分解,多数合成有机物也可以被经过驯化的微生物分解。

不同的微生物对不同的有机物其代谢途径各不相同,对同一种有机物也可能有几条代谢途径。

3、凝聚与沉淀产生凝聚的主要原因:细菌体内积累的聚β-羟基丁酸释放到液相,促使细菌间相互凝聚,结成线粒;微生物摄食过程释放的粘性物质促进凝聚;在不同的条件下,细菌内部的能量不同,当外界营养不足时,细菌内部能量降低,表面电荷减少,细菌颗粒间的结合力大于排斥力,形成线粒;而当营养物充足时,细菌内部能量大,表面电荷增大,形成的线粒重新分散。

沉淀是混合液中固相活性污泥颗粒同废水分离的过程。

固液分离的好坏,直接影响出水水质。

二、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流程1、产生:从间歇式发展到连续式2、基本工艺流程:废水经过适当预处理后,进入曝气池与池内活性污泥混合成混合液,并在池内充分曝气,废水中有机物在曝气池内被活性污泥吸附、吸收和氧化分解后,混合液进入二次沉淀池,进行固液分离,净化的废水排出。

图13-2 活性污泥法基本流程图3、活性污泥法特征1)曝气池是一个生物化学反应器2)曝气池内混合是一个三相混合系统:液相-固相-气相3)传质过程:气相中O2→液相中DO→进入微生物体内液相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所吸收降解→降解产物返回空气相和液相4)物质转化过程:有机物降解→活性污泥增长5)污泥回流的目的是使曝气池内保持足够数量的活性污泥。

污泥回流后,净增值的细胞物质将作为剩余污泥排入污泥处理系统。

三、活性污泥指标污泥沉降比指一定量的曝气池混合液液静置30min后,沉淀污泥与原混合液的体积比,即污泥沉降比(SV )= 混合液经30 min 静置沉淀后的污泥体积混合液体积通常,曝气池混合液的沉降比正常范围为15%-30%。

污泥浓度指1升混合液内所含的悬浮固体或挥发性悬浮固体的重量,单位为 g/L或mg/L。

污泥浓度的大小可间接地反映混合液中所含微生物的浓度。

一般在活性污泥曝气池内常保持 MISS 浓度在2~6g/L之间,多为3~4g/L。

污泥容积指数指曝气池混合液经30min沉淀后,1克干污泥所占有沉淀污泥容积的毫升数,单位为mL/g,但一般不标注。

SVI的计算式为:SVI = SV的百分数´10 MLSS (g / L )当SVI<100时,沉淀性良好;当SVI=100~200时,沉淀性一般;当SVI>200时,沉淀性较差,污泥易膨胀。

生物相指示活性污泥中出现的生物是普通的微生物。

钟虫的出现频率高、数量大,而且在生物演替中有着较为严密的规律性,因此,一般都以钟虫属作为活性污泥法的特征指示生物。

四、活性污泥法的分类按废水和回流污泥的进入方式及其在曝气池中的混合方式,活性污泥法可分为推流式和完全混合式两大类。

推流式是废水从一端进入,另一端流出。

随着水流的过程,废物降解,微生物增长,F/M沿程变化,系统处于生长曲线某一段上工作。

完全混合式是废水进入曝气池后,在搅拌下与池内活性污泥混合液混合,从而使污泥与废水得到充分混合,池内各点水质均匀、F/M一定。

系统处于生长曲线某一点上工作。

第二节活性污泥法参数一、污泥负荷在活性污泥法中,一般将有机底物与活性污泥的重量比值,也即单位重量活性污泥或单位体积曝气池在单位时间内所承受的有机物量,称为污泥负荷,常用L表示。

QS 0 L= Vx式中Q、S0和V分别代表废水流量、BOD浓度和曝气池容积。

1、污泥负荷与处理效率的关系由右图可见,BOD负荷增大,BOD去除率下降。

一般来说,负荷在/kgMLSS·d以下时,可得到90%以上的BOD去除率。

对不同的底物,L-η关系有很大差别。

所含底物是糖类、有机酸、蛋内质等一般性有机物的废水,容易降解,即使污泥负荷升高,BOD去除率下降的趋势也较缓慢。

相反地,醛类、酚类的分解需要特种微生物,当污泥负荷超过某一值后,BOD去除率显著下降。

2、污泥负荷对活性污泥特性的影响如图所示SVI-L曲线是具有多峰的波形曲线,有三个低SVI的负荷区和两个高SVI 的负荷区。

如果在运行时负荷波动进入高SVI负荷区,污泥沉淀性差,将会出现污泥膨胀。

一般在高负荷时应选择在~/kgMSS·d范围内,中负荷时为~ /,低负荷时为~/ kgMLSS·d。

3、水温对污泥负荷的影响温度对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有很大影响。

在一定的水温范围内,提高水温,可以提高BOD的去除速度和能力,此外,还可以降低废水的粘性,从而有利于活性污泥絮体的形成和沉淀。

水温变化时,污泥负荷的选定也有一定的变化。

应注意温度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方面,水温过高,微生物受到抑制;另一方面,水温的变化速率对污泥分离效果也有很大影响。

dx dx Dx = aVxLtYY bVx 式中Δx污泥合成系数;b—废水的饱和溶解氧的浓度。

试验温度和实际废水温度不同时,KLa应进行温度修正 K La (T )= K La (20 )· q T20 brc sm (T )c L )T 0 )c sm (20 )曝气池在稳态下操作供氧速度将等于系统的耗氧速度rr,即rr = dc = aK La (20 )(brc sm (T )20 dt测定耗氧速度rr时,先将混合液曝气,直到接近饱和溶解氧值,停止曝气,测定一定时间内溶液溶解氧降低量。

β值的测定方法比较简单,用脱氧清水及经消毒或用HgCl2、CuSO4抑制的混合液曝气至氧饱和,测定混合液饱和溶解氧和清水饱和溶解氧。

计算其比值即得。

如果已知曝气池混合液的耗氧量Rt,用某一曝气器供氧。

要求该曝气器向清水的供氧量为R0, 有R0 =a (br sm (T )20EA = R0 ´100% WRr c sm (20 )如果实际供气量为W,则废水的氧吸收率为当采用空气曝气时,上式中W =G×21%×=对于鼓风曝气,鼓入气量可以实测,从而可以预先测定标准状态下的EA,利用式由要求的R0可求出供气量G。

如果采用机械曝气,则可由所需的R0值计算叶轮直径和转速。

理论上,每去除1kgBOD需消耗1kgO2,即相当于标准状态下的空气,因鼓风曝气的利用率为5%~10%,故去除1kgBOD需供给空气量为35~70m3。

实际上,由于曝气池的负荷和运行方式不同,供气量需放大~倍。

二、曝气设备曝气方法可分成以下三种:1)鼓风曝气:空气加压设备→管道系统→扩散装置2)机械曝气:借叶轮、转刷等对液面进行搅动3)鼓风-机械曝气:由上述两者组合1、鼓风曝气鼓风曝气就是用鼓风机向曝气池充入一定压力的空气。

气量要满足生化反应所需的氧量和能保持混合液悬浮固体均匀混合,气压要足以克服管道系统和扩散的摩阻损耗以及扩散器上部的静水压。

扩散器将空气分散成空气泡,增大气液接触界面,把空气中的氧溶解于水中。

新型高效曝气器小气泡扩散器气泡直径在以下。

中气泡扩散器常用穿孔管,孔眼直径为3~5mm。

大气泡扩散器常用竖管,直径为15mm左右。

射流扩散器用泵打入混合液,在射流器的喉管处形成高速射流,与吸入或压入的空气强烈混合搅拌,将气泡粉碎为100μm 左右,使氧迅速转移至混合液中。

固定螺旋扩散器由圆筒组成,内部装着按180度扭曲的固定螺旋元件5~6个,相邻两个元件的螺旋方向相反。

空气由底部进入曝气筒,形成气水混合液在筒内反复与器壁及螺旋板碰撞、分割、迂回上升。

2、机械曝气机械曝气大多以装在曝气池水面的叶轮快速转动,进行表面充氧。

表面曝气叶轮的供氧是通过下述三种途径来实现的。

①由于叶轮的提升和输水作用,使曝气池内液体不断循环流动,更新气液接触面,不断从大气中吸氧。

②叶轮旋转时,在周边处形成水跃,使液面剧烈搅动,从大气中将氧卷入水中。

③叶轮旋转时,叶轮中心及叶片背水侧出现背压,通过小孔可以吸入空气。

第四节曝气池的构造与设计一、曝气池的构造按水力特征可分为推流式和完全混合式及二者结合式三类。

1、推流式曝气池平面布置推流曝气池的长宽比一般为5~10,受场地限制时,长池可以折流,废水从一端进,另一端出,进水方式不限,出水多用溢流堰,一般采用鼓风曝气扩散器。

横断面布置推流曝气池的池宽和有效水深之比一般为1~2,有效水深最小为3m,最大为9m,超高。

根据横断面上的水流情况,又可分为平推流和旋转椎流。

在平推流曝气池底铺满扩散器,池中水流只有沿池长方向的流动。

在旋转推流曝气池中,扩散器装于横断面的一侧,由于气泡形成的密度差,池水产生旋流,即除沿池长方向流动外,还有侧向流动。

为了保证池内有良好的旋流运动,池两侧墙的墙脚都宜建成外凸45度的斜面。

根据扩散器在竖向上的位置不同,又可分为底层曝气、中层曝气和浅层曝气。

2、完全混合曝气池分建式曝气池和沉淀池分别设置,既可使用表曝机,也可用鼓风曝气装置。

当采用泵型叶轮且线速在4~5m/s时,曝气池直径与叶轮的直径之比宜为~,水深与叶轮直径比宜为~。

当采用倒伞型和平板型叶轮时,曝气池直径与叶轮直径之比宜为3~5。

分建式虽不如合建式紧凑,且需专设污泥回流设备,但调节控制方便,曝气池与二次沉淀池互不干扰,回流比明确,应用较多。

合建式曝气和沉淀在一个池子不同部位完成,我国称为曝气沉淀池,国外称为加速曝气池。

由曝气区、导流区、回流区、沉淀区几部分组成。

曝气区相当于分建式系统的曝气池,它是微生物吸附和氧化有机物的场所。

混合液经曝气后由导流区流入沉淀区进行泥水分离。

导流区既可使曝气区出流中挟带的小气泡分离,又可使细小的活性污泥凝聚成较大的颗粒。

3、两种池型的结合在推流曝气池中,也可用多个表曝机充氧和搅拌。

对于每一个表曝机所影响的范围内,流态为完全混合,而就全池而言,又近似推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