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论文)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之比较

合集下载

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

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在100多年前,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共同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面临着沦为西方列强殖民地的危险。

面临着亡国灭种危险的中日两国在危机面前各自发起了一场自强运动,来避免国家灭亡。

中国发起了一场名为“洋务运动”的近代化运动。

而日本发起了一场名为“明治维新”的运动。

两国的近代化运动几乎同时展开,双方在经历了三十年的近代化运动,两个国家在一场战争中分出了胜负,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三十年的洋务运动走向失败。

而日本凭借甲午战争的胜利逐渐成为世界列强之一,成功摆脱了民族危机,走向富强。

一个在两千年的时间都领先日本的中国却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的大败。

两个国家又几乎同时开展近代化运动,而且中国还比日本首先开展近代化运动。

这种种的一切不得不说是日本明治维新的功劳。

中国的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自强”、“求富”。

日本明治维新的口号是“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

中国的洋务运动侧重于吸收西方的科学技术。

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则是学习西方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

首先我们看看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

一、相同点1. 背景相同:两者都是在19世纪中期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开始向西方学习。

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列强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了亚洲地区。

经过1840、1856年两次鸦片战争和1853年美国军舰闯入日本浦贺港事件后,中日两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相继被打开,面临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

中国太平天国运动、捻军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阶级矛盾尖锐,清王朝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日本农民日益贫困,新兴地主阶级出现,中下级武士因经济地位下降对现实非常不满,使幕府统治危机加剧。

2. 目的相同。

两者都是要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巩固统治。

中国洋务运动以“自强”和“求富”为旗号;日本明治维新以巩固天皇政权,殖产兴业,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

3. 内容相同。

两者都从西方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化企业、新式军队,进行了教育改革。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摘要:1861年,清朝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专门负责洋务事宜。

洋务运动是以创办机器大工业为主要内容的一场“自强”和“求富”的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也是19世纪世界经济近代化潮流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它最终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1868年起,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兴起了一场维新运动。

也是以创办近代工业为主体内容的使日本走向经济近代化潮流的变革运动,经过这场变革,日本发生了惊人的腾飞,走上了迅速发展的道路。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几乎同时,然而日本成绩显著而中国成效不大,进而决定了两国百年来的不同遭遇。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关键词:洋务运动,明治维新,洋务派,自强运动,中日比较,启示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在西方世界的完成,列强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了远东。

1840——1842,1856——1860年先后两次鸦片战争,敲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1853年美国伯利率舰队驶向日本,日本的国门继而被打开。

这时的中日两国同时面临日趋严重的危机。

为应对危机,来那个过也几乎是在同时分别搞起了两场自强运动——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然而这两场自强运动无论是措施,影响结果都迥然不同。

最有力的实证,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在洋务运动中组建起来的在当时号称世界第七,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日本则跻身于资本主义列强行列,成为近代亚洲唯一保持独立的国家,而中国殖民灾祸进一步家中,半殖民地半封建话程度日益加深,险些遭受列强的瓜分。

中日这两个曾站在近代化同一起跑线上的国家,何以三十年后会有如期大的差异呢?一、政治与经济条件的比较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前,中国与日本文化传统相同,都是封建专制国家;经济基础相同,都是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民族命运相同,同遭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

但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18世纪中期起,日本商业性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农村手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步同农业分离,从而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形成和发展,为明治维新准备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前提。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并迅速发展,其侵略性的本质决定了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

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远在世界东方的仍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和日本无疑成了侵略的最好对象。

于是,船炮的轰隆声惊醒了沉睡中的亚洲姊妹,两国统治者为了挽救社会危机,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分别进行了一场以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为主体内容的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运动,并对其国家今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下面就来分析其中几个方面的异同点,并尝试从中找出两者迥异结局的部分原因。

㈠背景的相似与相异⑴内部环境--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加深鸦片战争后,英国人的坚船利炮轰碎了大清朝天朝上国的美梦,地主阶级开明派逐渐认识到,中国正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变局’①,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统治措施已经不足以应对新的困境,必须改变传统,学习西方文明,才能抵御外侮强敌。

如果说中国被迫开发放是源于与英国的鸦片战争的话,日本则是由于1853年的黑船事件。

在这此事件中,美国人佩里率舰队进入日本,强迫日本于第二年和美国签订了《日本亲善条约》,开放下田和函馆两个港口,供美舰补给用。

西方列强看到了强权的威力,英、俄、法、荷等国家纷纷派出将领,率领舰队来到日本,以军事为威协,强迫与日本签订和美国相类似的条约,日本奉行了200多年的锁国政策,亦是从此被打破。

并且在这个时期,两国的经济基础仍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不仅无力改进生产技术和扩大再生产,甚至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

封建统治也已开始走向没落,统治阶级的腐化及外来侵略使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愈加激化。

在这种情况下,受到西方改革潮流影响和农民起义冲击的中、日两国统治阶级内部都发生了分化。

⑵外部环境的差异首先,在侵略者的眼中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较日本有着更大的吸引力。

因此中国受到了列强的瓜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四分五裂,主权丧失,这给洋务运动及后来的一系列图强救国运动带来了巨大阻力。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19世纪,西欧各国逐渐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进一步扩大商品倾销市场及原料产地,西欧各国将侵略殖民的矛头指向远东地区。

1853年美国伯利率舰队驶向日本,打开了日本的大门。

1840年英国对华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随着中国战败,《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的门户被打开。

随之而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了《北京条约》,《天津条约》使中华民族面临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

为了应危机,富国强兵,顽固统治两国近乎同时发起了洋务运动及明治维新。

但是在30年后,日本实现了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目标,摆脱了落后与挨打,成为亚洲强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然而,中国在当时洋务运动中最引以为傲的北洋军队却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甲午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着洋务运动的失败,并且就此掀起了世界瓜分中国的狂潮。

同样是改革,同样是学习西方,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建立近代企业,同样都是新编军队,同样都是兴办近代学校,同样是自救,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呢?首先,区别源自于中国与日本对于自己战争的失败,对于西方国家的态度不同。

日本,一个善于学习与吸收的国家,由他们的“大化改新”派遣唐使来中国,吸收中国文化并与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融合,就可以看出他们的善于学习。

因此,当自己国门被美国打开是,日本认识到了自己的落后,认识到了自己与西方列强的差距,从而对于西方列强的态度是学习,吸收。

提出了全方位向西方学习的方针,不仅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还学习了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推翻了幕府统治,倡导四民平等,为改革扫除了阻碍。

而中国,由于长时间的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其对西方的认识有很大局限性,且一直都盲目认为自己为“天朝大国”,夜郎自大。

当鸦片战争爆发后,统治者对于西方列强依旧是持厌恶甚至鄙弃的态度,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圆明园被烧毁后,才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落后,才出现了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来达到自强的目的。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兼论其成败原因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兼论其成败原因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兼论其成败原因一、概述在19世纪中叶的东亚地区,两个重要的国家——中国和日本,各自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中国进行的是洋务运动,而日本则开展了明治维新。

这两场运动都是两国在面临外来侵略、国内矛盾激化以及传统社会制度面临严重挑战的背景下,试图通过改革来寻求国家振兴的道路。

尽管两者在时间上相近,背景相似,但结果却大相径庭。

中国的洋务运动未能实现其预期的目标,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成功地将日本带入了现代化的轨道。

本文将对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进行深入的比较,探讨两者在领导力量、改革内容、社会背景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的异同。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旨在揭示洋务运动失败和明治维新成功的深层次原因,从而为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提供有益的启示。

我们将分析两个国家在面对外来压力和内部挑战时,如何根据自身国情选择合适的改革道路,以及如何有效应对国内外的复杂环境。

这对于当今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简述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在十九世纪中叶,中日的两国历史都迎来了重大的转折点。

清朝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天平天国的打击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内外交困。

清朝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

这就是洋务运动的诞生背景,一场由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的,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求富”为目标的自救运动。

与此同时,日本也正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

十九世纪中叶的日本,仍处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天皇并无权威,大权掌握在第三个封建军事政权德川幕府手中。

幕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家落后,人民生活困苦。

随着欧美侵略者的相继入侵,日本又陷入更为深重的民族危机。

国内外矛盾日趋激化,面临重重危机的日本,急需一场革命来摆脱这种困境。

不堪忍受幕府统治和外国侵略者压迫的日本民众纷纷要求“富国强兵”,明治维新便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
董以山
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国发生了洋务运动,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由于二者是发生在大体相同的国际背景之下和大体相同的时间里,更由于二者在某些口号和形式上有类似之处,因此人们往往愿意将二者进行比较。
一、 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是日、中两国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运动
另外,日本在幕府时代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天皇并无实权,幕府末期掌握实权的幕府统治者又不得人心,在对内对外政策上引起了国内人民的不满,出现了统治危机,这使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得以发动并且胜利。无实权的天皇和下层的资产者可以联合以夺取实权,下层的资产者又可以利用天皇的名义去反对幕府统治者,这些条件在中国是没有的。
日本在1603年建立了德川幕府制度,结束了日本长期的战乱状态,国内出现了一个相对和平安定的局面,形成了统一的市场,社会经济有了一定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
在农村,出现了商人阶层,他们用自己的资金或借助于城市中的大批发商的贷款,把农产品收购起来转卖给上一层的商人或城市中的大批发商,从中获得商业利润。在棉织业中也出现了“换棉”和“租机”形式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手工业中出现了作业分工的集中的工场手工业,1867年私营的雇十人以上的手工工场已有400多家。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社会中已出现了资产阶级,他们在经济上有一定势力。在幕府末年,大商业和高利贷也有较大发展,城市中已经出现了一批叫做“株仲间”的商业垄断组织。有些商人已凭借手中的经济势力参与政治。据记载仅日本大阪市富商和高利贷借给封建主大名的债款就高达六千万两黄金,每年利息就相当于大米三百万担。有此富商和高利贷者已不仅能凭借经济势力挟制大名,而且还直接参与藩政。当时已出现的资产阶级虽然经济上有了这种势力,但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被视为下等阶级。另外,日本社会还有一个中国社会所没有的武士阶级,他们是封建统治者固定的亲兵,不事生产,只能依靠禄米生活。幕府统治末期,由于财政困难,幕府和各藩经常削减和停发下级武士的禄米,使一大批下级武士和家属生活异常困苦。这迫使不少武士冲破封建等级观念和封建法规的束缚,抛弃武士身份去从事商业和手工业,转为教师和医生等。有的甚至直接把武士身份转让给大商人,自己做商人家中的养子,直接同高利贷和商人资产阶级结合起来。这些资产阶级化了的武士的出现和他们改革社会的政治要求使弱小的资产阶级有了同盟者,而且资产阶级化了的下级武士中的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水平和组织能力方面又高于资产阶级,有些就成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和明治维新运动的领导力量。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_冯道杰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_冯道杰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冯道杰⊙ 19世纪50年代的中国和日本同属封建社会、封建专制国家,并且两国都开始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朝着半殖民地化迈出了第一步。

不过到19世纪末,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基本完成了国家民族的独立,在经济结构上,虽仍保留了许多封建关系,但资本主义体制已占统治地位,初步建立了近代科技文明体系,此后,日本很快和西方列强一样成为压迫朝鲜和中国的国家之一。

然而,中国在这期间,在半殖民地化的道路上却越陷越深,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不仅受到西方,而且受到来自日本的压迫和侵略。

中日两国几乎从同一时期、同一种状况起步,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却达到不同的结果,其原因究竟何在?兹略加比较试析其原因所在。

中国的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年代初到甲午战争期间大约30年当中,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为“求富”、“求强”,企图把西方的先进技术、西方的文明移植到中国所作的诸项改革措施。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指1868年推翻德川幕府成立的天皇政权,在1890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实施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以西方为榜样所进行的诸项改革。

首先,双方进行改革的主体的阶级性质和历史阶段不同。

在洋务运动时期,清朝政权的统治,从种族上讲,是满族的,而且是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

从阶级上讲,则是满族、汉族大地主阶级的统治。

李鸿章等汉族出身的洋务派官僚在国家政权中有较大势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清朝国家政权有所变革,因为洋务派是代表封建地主利益,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

取代德川幕府的明治政权则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和半封建的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化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从1871~1890年间,进行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的、系统的资产阶级改革,这是由这一政权的阶级本质所决定的。

其次,“维新”是天皇政权全体一致的一项坚决的基本国策,而在清朝,洋务派只是政权的一派而已,朝廷内存在着强大的反对势力,清朝的洋务活动常受到顽固势力的掣肘。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19世纪60年代起,中日两国都开始了近代化改革的进程。

这不是偶然的,两国都是在内忧外患的状况下而走上改革道路的。

然而不同的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逐步强大,中国屡次改革却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反而加剧了列强的瓜分脚步。

近代化伊始,中日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正是这些不同的地方,造成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差别。

第一: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统治者仍然极其厌恶和蔑视西方的一切,在1842----1856年两次战争之间的十几年中,面对西方扩张主义的挑战几乎没有做什么。

只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再次战败的刺激下,才出现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以达到自强之目的。

然而即使是洋务派也仍然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因而向西方学习也就只能局限于先进的军事技术方面。

喊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

日本面对西方侵略做出的反映则要比中国快的多,他们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很快便提出了全方位向西方学习的方针。

中国进行洋务运动的直接原因是利用西方先进武器对付当时的太平天国运动,以维护日益腐朽的清政府的统治。

而日本则在明治维新前夕推翻了封建没落的幕府统治,从而为改革扫清了道路。

第二:两国领导力量的区别:中国为清政府中的洋务派,其势力主要不在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方面。

他们对当时掌握清政府实权的慈禧太后既没有大胆"驳议"的勇气,更没有夺取政权、取而代之的要求。

慈禧太后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为保护清政府统治暂时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然而其实她仍然是脚踏顽固派、洋务派两条船,身在曹营心在汉,犹豫徘徊,多方掣肘,致使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仅凭几个地方上热心洋务的总督、巡抚去搞,力量分散。

洋务运动犹如大海中无人掌舵的大船,摇摆着不知驶往何方。

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则是下级武士,他们原本属于统治阶级的组成部分,然而幕藩体制下的日本在任命官吏时,都遵循世袭门阀原则,对武士都严格按照上、中、下的高低进行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之比较【摘要】:中国的近代化发端于洋务运动,日本的近代化开始于明治维新。

这两个运动,在两国的经济发展上,基础和历程有若干近似之处,但结局完全不同,一个是基本上成功了,一个是完全失败了,随之决定了两国人民近百年的不同命运。

分析比较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异同,不仅能加深对这两次改革的理解,而且对当前提供重要启示。

【关键字】:洋务运动明治维新改革比较【正文】:中、日两国面对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进逼,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改革,然而最终达成改革目标而独立富强的,却是日本。

近代化伊始,中日两国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正是这些不同之处,使中日在近代化道路上产生了巨大差距。

一、两国政治背景的比较中国当时封建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统治权力。

他在实际上也是完全掌握了政治上的统治权,军事上的指挥权,经济上的支配权和意识形态上的控制权。

洋务运动正是在高度的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之下进行的,洋务派很微弱的努力既受到皇帝的限制,又受到封建顽固派的强有力的阻难。

日本属于传统体制属于封建世袭领主制。

在幕藩体制下,日本是一个松散的有多个藩地组成的国家,藩主有很大的自治权;但是这些藩地有很强的天皇中心观念,这使得明治政府的中央集权体制相对简单得建立起来。

幕藩体制下等级森严,日本农民阶级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高涨,成为明治维新成功的最根本动力。

在“尊王”的口号下,各阶层很自然得都拥戴天皇,使天皇在实际上取得了统治权。

中日两国都是“后发型”现代化,但日本“后发”的同时又是“外生”的,有学者认为日本实现较彻底改革的关键是立志推进现代化的领导人掌握了国家实际的政治权力,能将传统政治领导转化为具有现代化倾向的政治领导,并维持领导集团内部的高度团结。

[高旺:《晚清宪政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政治发展中的影响因素分析》,求索,2001.5] 日本在幕府时代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天皇并无实权,幕府末期,掌握实权的幕府统治者又不得人心,在对内对外的政策上引起了国内人民的不满,出现了统治危机。

这使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得以发动并成功。

无实权的天皇和下层资产阶级可以联合以夺取实权,下层的资产者可以利用天皇的名义去反对幕府统治者,这些条件在中国是没有的。

[董以山:《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山东大学学报,1995.1〕)二、两国改革前经济上起点的比较当时的日本和中国在自己社会纵向发展的过程中已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日本的资本主义萌芽已发展成了资本主义势力,经济上有一定势力而政治上无权的资产阶级和已经资产阶级化了的下级武士已作为德川幕府的反对势力而在日本社会中客观地存在着。

而当时的中国却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的漫长跋涉中,弱小的资本主义萌芽虽然早已出现,但在封建主义的种种压制之下还无法迅速成长起来,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的政治势力。

明治维新前夕,日本全国手工工场已发展至420个。

而且,西南诸藩进行藩政改革中,已经创办起一些近代军用和民用企业,开了近代化之端。

资本主义因素在封建经济解体的裂土上迅速增长着。

新兴的资本主义势力不仅成了反对幕府活动的支柱,而且在倒幕胜利后成为日本近代化的核心力量。

可是,洋务运动前夕的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大炮轰开其大门之后,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结构虽然开始了逐步分解的过程,但资本主义因素,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汪洋大海之中,几乎是等于零。

这样,洋务运动开始的时候,既没有一个新兴的反封建的坚强的支柱,也没有一个可以恃为近代化的核心力量,更没有一点可以依凭的物质基础。

日本建立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以次为背景商业资本也获得长足发展,并为求得利润的扩大而重视海外贸易,到了幕府末年出现了贸易振兴论和商品立国论等思想。

随着传统的经济观逐步崩溃,中国的传统经济观在经历了林则徐、魏源等人之后也有所动摇,但是始终不能像日本那样彻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封建的自然经济观仍然占统治地位。

[依田憙家:《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1月)第233、240-241、252页〕三、两国对西方文化态度的比较清代中国极其蔑视西方的一切,在洋务运动之前中国一直实行“闭关锁国”,对于西方文化更是完全不认同,即使是洋务派也仍然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因而向西方学习也就只能局限于先进的军事技术方面。

日本则有向世界借用先进东西的悠久传统,江户时代的日本虽然也处于锁国的状态之下,对于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先进文化的学习却始终没有止步,逐渐形成以研究和摄取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问——兰学。

到明治维新之前,西学一在日本成为了一股无法压抑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思潮,同时,西学的穿日,使日本封建阵营形成了一个相当数量的新知识分子集团,一个倾向资产阶级改革的革新势力逐渐形成[吕万和,《简论明治维新.中国日本史研究会,日本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82,175页]。

四、改革领导力量的比较明治维新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部署下进行的;中国的洋务运动却始终缺乏有力的规划和领导。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功地实现了领导核心的转换,将政治权力集中于以明治天皇为首的具有改革开放的下级武士的手中。

[高旺:《晚清宪政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政治发展中的影响因素分析》,求索,2001.5]他们相信即使现代化以为着丧失他们的特权也是值得向往的。

因此,国家政权掌握在下层武士手中,对改革是相当有利的。

明治维新是一种国家的行为,自始至终贯穿着国家政权的权威。

[何明良:《浅论中国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差异性》,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12]洋务运动时期虽然名义上有清政府的各项政令及总理衙门的管理,但实际上只是李鸿章等人在地方上的各自为政,兴办“洋务”,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力量分散,难以对清政府的统治构成威胁。

改革中,政治领导集团并没有彻底现代化的决心和勇气,在改革上就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在内忧外患必须改革,另一方面又必须巩固原有的体制,以至于难以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

五、两国改革措施的比较1、政治领域:在日本1868年4月公布了《政体书》确定了立宪君主制的政体。

此后又通过建立常备军和警察制度进行了军事改革和警察治安制度的改革。

通过“奉还版籍”和“废藩设县”铲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完成了建立现代资产阶级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任务。

同时明治政府通过颁布“征兵令”和实行“秩禄处分”等措施把旧有的剥削者转变成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式地主。

1885年日本实行内阁制,1889年日本颁布宪法,1890年日本开设国会,从而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君主立宪的国家制度,完成了政治领域的改革。

中国在政治上则毫无建树,根本没有触动封建专制制度。

尤为重要的是政府的腐败日趋严重。

2、经济领域:明治政府首先改革了土地制度,1870年明治政府提出了田租改革方案,解除了幕府规定的土地永世不得买卖的禁令,实行了新的有利于明治政府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货币地租制度。

在工商业方面,明治政府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直接扶植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措施,成立了国家银行,创办了国营企业,扶植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使日本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得以迅速发展起来。

中国洋务运动期间主要办了一些军事和民用企业,军事工业均为官办,民用企业有官办和官督商办两种。

官办企业生产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大权操在封建官僚手里。

贪污腐败现象严重,企业缺乏活力与动力。

民用企业则垄断了某些行业,且清政府对民间私人办厂实行严格限制,导致中国民族资本无从发展。

3、科学教育领域:明治政府派出100人以上规模的大型考察团,历时两年认真考察了欧美各国,从而确定了教育兴国的方针,把教育改革做为各项改革的一个根本环节。

为提高国民知识水准,培养科技指导人才,迅速掌握欧美先进科学技术,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日本先后实行了三年、四年、六年的免费义务教育。

同时以科学技术与实业相结合为总目标,大力兴办中等和高等综合技术教育,培养了大批工农业生产所需要的技术人才。

而在中国,洋务派虽然也很重视教育改革,设立了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和技术学堂等30多所学校,但是始终没有统一的学制来对教育进行管理,没有触及封建专制及其相关联的封建教育制度,改革流于形式,新式学堂没有得到发展。

4、军事领域:明治政府成立之后,在军制上作了重大调整。

军政制度方面,将海域划分为若干海军区,并颁布条例规定了镇守府指责,完善了海军组织体制;舰队编制方面根据作战能力和任务来划分,以最大限度发挥海军作战能力。

中国洋务运动中虽然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海军力量,但力量过于分散,各省督抚的抗命使海军衙门形同虚设。

[姚锦祥:《十九世纪中晚期中日两国近代海军军制之比较》,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1]武器装备上,在训练中制定了《军人敕谕》,规定了必须遵守“忠节”、“礼仪”、“勇武”、“信义”和“质朴”五德,要求士兵一切行动唯天皇是从。

并且,日本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兵役制度,相对来说,清政府海军装备在实力上很强,但只知装配不知活用,再加上恤奉制度不完善,训练上军纪废弛,导致舰队实力上的下降。

两国海军建设内容大致相同,但成效迥异,日本建立海军完全是为了求强,发展对外贸易和对外扩张;洋务派形式海军的建立则是为了维护旧式政权的统治,因此在更新完善上不能同日本相比。

六、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总结分析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改变日本原有社会的要求,一切都是为了对旧社会进行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的改革。

中国的洋务运动则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根本目的在于巩固原有的他们认为“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的封建社会制度,维护和延续满清王朝的统治。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为了改变日本的落后状态,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发展资本主义,明治政府采取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吸收方式,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推行了西方的制度和社会生活方式。

与此相比,中国则是伴随着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所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片面、孤立地吸收,在不同时期所吸收的西方文化是割裂的,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整体,加上受到当时种种政治力量的牵制和阻碍,致使中国仍然保持着原来的政治体制和落后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