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地山《道教史》简介
许地山的道教研究述论

许地山的道教研究述论
郎文春
【期刊名称】《华夏文化》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许地山(1892-1941),近代知名文学家、宗教史专家。
他自幼受儒家传统教育,考入燕京大学后又开始研究神学,毕业后先后赴美、英留学,从事比较宗教学研究。
他也曾远赴印度研究哲学、佛学。
自1927年回国后,许地山曾在燕京大学、中山大学、香港大学任教,对佛、道有精深研究。
1941年,许地山因心脏病突发,与
世长辞。
在道教研究方面,
【总页数】3页(P53-55)
【作者】郎文春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71006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南京国民政府抑制汉传佛教和道教政策述论 [J], 李尚全
2.元代道士张雨研究述论——兼谈对元代道教研究的一些启示 [J], 王亚伟
3.嘉靖与道教关系述论 [J], 彭华
4.韶关道教历史与现状述论 [J], 杨华山
5.民国社会巨变中的四川省道教会述论 [J], Ding Changchun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许地山-道教史

许地山-道教史绪说“道”底内容极其复杂,上自老庄底高尚思想,下至房中术,都可以用这个名词来包括它们,大体说来,可分为思想方面底道与宗教方面底道。
现在名思想方面底道为道家,宗教方面底道为道教。
宗教方面底道教包括方术符溅在里面,思想方面底道家,就包含易阴阳五行底玄理。
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
这思想自与佛教思想打交涉以后,结果做成方术及宗教方面底道教。
唐代之佛教思想,及宋代之佛儒思想,皆为中国民族思想之伟大时期,而其间道教之势力却压倒二教。
这可见道家思想是国民思想底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底气概。
“道”底思想既然弥蒙一切,为要细分何者为道家,何者为道教,实在也很难,但从形式上,我们可以找出几种分类法。
一上品道、中品道与下品道最初把道家与道教略略地整理成为系统而加以批评底是梁刘概底《灭惑论》。
论中提出道家三品说,现存《弘明集》(卷八)中。
论说:案道家立法,厥品有三:上标老子,农述神仙,下袭张陵。
太上为宗,寻往史嘉遁,实为大贤;著书论道,贵在无为;理归静一,化本虚柔。
然而三世不死,慧业靡闻,斯乃导俗之良书,非出世之妙经也。
若乃神仙小道,名为五通,福极生天,体尽飞腾。
神通而未免有漏,寿远而不能无奖。
功非饵药,德沦业修,于是愚角方士,伪托遂滋。
张陵米贼,述死升天;葛玄野坚,著传仙公;愚斯惑矣,智可往软?今祖述李文,则教失如彼;宪章神仙,则体劣如此;上中为妙,犹不足算,况效陵、鲁,酸事章符,设教五斗,欲极三界,以蚊负山,庸诓胜乎?标名大道,而教甚于俗;举号太上,而法穷下愚:何故知耶?贪寿忌夭,含识所同;故肉芝石华,话以翻腾。
好色触情,世所莫异;故黄书御女,谈称地仙。
肌革盈虚,群生共爱;故宝惜涕唾,以灌灵根。
避灾苦病,民之恒患;故新得扭扭,以快愚情。
凭威恃武,俗之旧风;故吏民钩骑,以动浅心。
至于消灾淫术,厌胜奸方,理秽辞辱,非可笔传。
事合氓庶,故比屋归宗。
是以张角、李弘,毒流汉季;卢惊、孙思,乱盈晋末。
许地山的资料

许地山的资料(一):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落花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许地山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并留校任教。
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用心宣传革命。
“五·四”前后他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
1935年,许地山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许地山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等。
(二):许地山(1893~1941年)名赞堃,号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许地山,其父许南英是个富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祖籍广东揭阳,出生于台湾台南。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许南英临危受命,担任台湾筹防局统领。
他激于民族大义,率众奋起反抗日军的入侵,日寇占领台湾后,遂将全家迁回大陆。
当时因清政府不准内渡官员持续台湾籍贯,许南英便在福建龙溪落籍。
1913年受聘到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职。
两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必须影响,之后,他创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此。
1915年12月,许地山回国,住在漳州大岸顶(今苍园街一带),后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师,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长)。
1917年暑假,许地山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会多种外文和方言。
并经常和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在一齐谈论时政,寻求真理,探索改造社会、振兴中华的道路。
他们在北京青年会图书馆修改《新社会旬刊》,宣传革命思想,发表新文学作品。
当“五四”运动爆发时,许地山作为学生代表经常上街演讲,在天安门前参加游行集会,用心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
许地山作品

许地山作品篇一:许地山主要作品许地山是上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作品名称《缀网劳蛛》《商人妇》《空山灵雨》《无法投递之邮件》《印度文学》《解放者》《道教史》《春桃》《落花生创作选》《扶箕迷信的研究》《萤灯》《许地山语文论集》《国粹与国学》《杂感集》《危巢坠简》《许地山选集》《佛藏子目引得》《落花生达衷集》孟加拉民间故事著作类型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集散文集散文集论著短篇小说集上册,论著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散文童话故事论著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散文集(上中下册)汇编印度戴博诃利著发表年代1925 1925 1925 1925 1930 1933 1934 1935 1936 1941 1941 1941 1946 1946 1947 1951 1923 1931 1929作品类别商务商务商务北京文化学社商务北平星云堂书店商务生活上海仿古书屋商务香港进步教育出版社香港新文学学会商务商务商务开明燕大图书馆编纂处商务商务篇二:许地山主要作品许地山主要作品篇三:许地山主要作品许地山主要作品著作题材时间出版社《语体文法大纲》1921生活《缀网劳蛛》短篇小说集1925商务《商人妇》短篇小说集1925商务《空山灵雨》散文集1925商务《无法投递之邮件》散文集1925北京文化学社《印度文学》论著1930商务《解放者》短篇小说集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道教史》上册,论著1934商务《春桃》短篇小说集1935生活《落花生创作选》短篇小说、散文1936上海仿古书屋《扶箕迷信的研究》1941商务《萤灯》童话故事1941香港进步教育出版社《许地山语文论集》1941香港新文学学会《国粹与国学》论著1946商务《杂感集》1946商务《危巢坠简》短篇小说集1947商务《许地山选集》短篇小说、散文集1951开明《佛藏子目引得》(上中下册)汇编1923燕大图书馆编纂处《落花生达衷集》1931商务孟加拉民间故事度戴博诃利著1929商务。
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文内容梳理

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文内容梳理1.《白鹭》作者: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四川乐山人。
1914年赴日本留学。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
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剧本《屈原》、《蔡文姬》等。
主要内容与情感:《白鹭》主要写了白鹭的形,色和神态,赞美了白鹭的内在美,抒发了作者对白鹭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2.《落花生》作者:许地山,(1894-1941),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
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
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主要内容与情感:《落花生》讲述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思想和价值观。
3.《桂花雨》作者:琦君(1917-2006),名潘希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
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40余本,主要著作有《永是有情人》《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友情》《细雨灯花落》等。
主要内容与情感:《桂花雨》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怀念和对家乡热爱的思想感情。
4.《珍珠鸟》作者:冯骥才:男,1942年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慈溪县(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文艺家,画家。
主要内容与情感:《珍珠鸟》描述了珍珠鸟在我的细心照料,精心呵护下,由害怕人到亲近人的变化,过程告诉我们: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道家与道教之辨

道家与道教之辨一般习惯,我们对道家和道教的分野混淆不清,对二者的认识也存在诸多误解。
比道家与道教既有渊源又有很大的差别。
“道家”主要以哲学、学术思想学派而著称,“道教”则以宗教形态而存在,二者呈现不同的思想、文化特征。
试图对二者关系进行一番初步、简要的探究和鉴别,以厘清笼罩在我们心中的误解的云团。
标签:道家;道教;渊源;差别一般习惯,我们对道家和道教的分野混淆不清,对二者的认识也存在诸多误解。
比如一说道家,我们定会和“出世”的隐退消极思想相连。
而提起道教,势必会给它扣上迷信的帽子。
我们试图对二者关系进行一番初步、简要的探究和鉴别,以厘清笼罩在我们心中的误解的云团。
一、历史溯源(一)道家最早在先秦出现。
一提起道家,我们自然把它和老庄等同起来。
但是无论老子学派还是庄子学派,从未自称道家。
实际上“道家内部众多的倾向大体上可以分为老学、庄学、黄老学三个派别”,“仅用老庄是不足以概括的”[1]。
直到西汉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才第一次提出“道家”的概念。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又对道家做了规范的定义。
以上所谓的道家,更多是指黄老思想的道家,而不是老庄道家。
而现今学术界惯于称老庄学派为道家是一种后起的学派分类概念。
魏晋时期才开始老庄联称,将其视为道家的学术分类才得到公认,后来一直延续了下来。
南怀瑾先生把道家学术思想的形成,简单归为四个来源:黄、老学术,老、庄思想,隐士思想,方士学术[2]。
(二)道教南怀瑾先生认为,道教宗教学术思想的形成可简单归纳为四类:渊源于道家学术思想、发生于政治社会的演变、促进于外来宗教的刺激、基本于神秘学术的迷恋[2]。
道教的形成相对较晚。
在东汉顺、桓帝时期,张陵在巴蜀地区草创五斗米道;灵帝时,张角创太平道,标志着早期道教的产生。
而“道”与“教”又是何时并称起来的呢?从现存文献来看,这一名称最早见于汉代张鲁撰《老子想尔注》,不过那时人们习惯上仍称民间道教为“黄老道”,或者具体地称为五斗米道、太平道等,对上层神仙方术称为神仙家。
许地山作品宗教色彩的显与隐

许地山作品宗教色彩的显与隐摘要:宗教色彩是许地山小说创作中独有的风格。
独特的生活经历使许地山从小就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给小说创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使其作品带有宗教色彩。
在前期小说创作中,其宗教思想表现的非常明显,韵味深刻的语言,主人公恬淡的心境,让人有超脱的感觉。
在后期的小说创作中,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对其影响颇深,其宗教色彩表现的相当隐秘。
关键词:许地山;宗教色彩;显;隐Religious overtones of the works of Xu Dishan explicit and implicit Abstract :religious overtones is a unique style of novel writing in the Promised Land Hill. Unique life experience to the Promised Land Hill forged a bond from an early age and religion. To novel writing had a profound impact, so that it works with religious themes. Early Literary Works, the performance of their religious thought is very obvious the profound charm of the language, the hero tranquil state of mind, people have a feeling of detachment. In the latter part of the novel creation, creative style of realism, the effect of deep, very secretive of their religious performance.Key words:Promised Land Mountain;religious;explicit-implicit目录中文摘要 (I)英文摘要. (I)引言 (1)第一章许地山与宗教文化的渊源 (2)一、家庭影响 (2)二、人生经历 (2)三、对宗教文化的学习与研究 (3)第二章许地山作品宗教色彩的显与隐 (4)一、许地山作品宗教色彩的显 (4)二、许地山宗教色彩的隐 (7)三、许地山由显变隐的原因 (9)结语 (12)参考文献 (13)引言许地山是现代作家,学者,是上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一开始就汇入了问题小说的热潮之中,出手不凡,显出了与其他问题小说家如叶绍钧、冰心、王统照、庐隐等人不同的奇彩异趣。
许地山作品创作论

摘要许地山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文学研究会的创始人之一。
本文通过对许地山小说创作动机、创作题材与主题、艺术特点的分析,从整体上评价许地山小说的创作成就。
论文分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
引言交代作家创作概况以及选题意义与研究范围、方法。
正文分三章。
第一章探讨许地山小说创作的缘起与流变。
许地山前期小说创作与五四时代氛围、作家个人的曲折遭遇与感情纠葛以及宗教因素的影响密不可分;后期小说创作则与抗日时代的激荡、作家思想的转变相对应。
前后期创作虽然经历了从浪漫到写实的转变,但是宗教思想以及传奇性情节如同一条红线贯穿许地山小说创作的始终。
第二章主要分析许地山小说创作的题材与主题意蕴。
他的前期小说不关注英雄人物,关注弱势群体。
小说取材集中于异域,专写爱情故事,突出了女性在叙事作品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描写女性命运以及精神世界,通过“生本不乐”的人生图景展示,揭示人类整体的生存困境。
作者在肯定人生多苦的同时,并没有消极悲观,而是肯定现世人生,讴歌人间情爱,体现作者的哲理性思考。
后期小说取材宽泛,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作者转向现实主义创作,反映广阔的社会人生和时代风云的变迁,表现作者的现实关怀,传达作者的爱国主义、人道主义,以及作者对完善人格和理想道德的追求。
作者主张用宗教精神解决现实人生的问题。
前期小说用宗教精神超脱自己,顺从命运;后期宗教精神人间化,宗教精神内化为人物的性格灵魂,积极反抗命运。
第三章主要分析许地山小说创作的艺术特点。
作者注重作品的叙事技巧,作品中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叙事自由变化,作者把两种叙事手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推进小说叙事艺术的现代化。
作者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的意象,另一方面创新发展了诸多佛教意象,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力。
结语部分总结了许地山小说创作的价值及其不足之处。
许地山小说创作的艺术价值在前期小说创作中有明显体现,后期小说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艺术价值的缺失上。
关键词:许地山;小说创作;生存困境;现实关怀;艺术特点An Analysis Of Xu Di-Shan’s NovelsZhang Min(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Directed by Zhao MingAbstractXu Di-Shan was an important writer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fiction. He wa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a proponent of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This article evaluates the writing achievement of Xu Di-Shan’s fictions through analyzing creation motivation, creation subjects, artistic achievements of Xu Di-Shan’s fictions.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preface, body, epilogue.In preface, the writer’s creation profiles, significance, research scope and methods are introduced.The body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In the first chapter, we study the creation origin and rheology of Xu Di-Shan’s fictions. Xu Di-Shan’s early novels is inseparable with the atmosphere of May 4th times, the writer's tortuous encounter and emotional entanglement, the influence of religious factors. Later novels correspond with the upheaval of anti-Japanese era, the transformation of writer's thought. The former late creations experience the change from romantic to realistic. But religious thought and legendary plot which like a red line through the creations of Xu Di-Shan..In the second chapter, we analyze the creation subjects and themes of Xu Di-Shan’s fictions. His early novels are not concern heroes, but the disadvantaged groups. Novel materials focus on exotic regions and love stories, highlighting women’s subject status in narrative texts. He reveals the survivals predicament of all human beings through describing fate and spiritual world of women, displaying the life picture of unhappiness. The author affirms unhappy life, but he is not negative pessimistic. He affirms real life and human affection which reflect the writer's philosophical thinking. Late novel materials focus on broad regions. With the changes of society and The Times, the author turns to realism creations which reflect broader social life and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express the author's reality concern, communicate the author's patriotism and humanitarian, as well as the pursuit of perfect personality and the ideal morality.In the third chapter, we mainly analyzes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Xu Di-Shan’s fictions. The author pays attention to narrative skill. The first person and the third person narration change freely in his works. He promotes the modernization of novels’narrative art through combining these two narrative technique organically.he inherits the traditional images and enrich the expression of literatures.In the epilogue, we discuss the value of Xu Di-Shan’s fictions and its deficiency. The artistic value of Xu Di-Shan’s fictions is reflected in his former fictions, but artistic deficiency in his later fictions.Key words: Xu Di-Shan; Novel creation; Living predicament; Real concern;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地山《道教史》简介
中国传统学术,经历清后期的低迷徘徊之后,从清末民初起,涌现出了一批大师级的学者。
他们以渊深的国学根底,融通中西,不仅擘划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更开创了一种圆融通博且富于个性特征的治学门径与学术风范,而后者也正是当今学术界,经历了十几年的曲折后出现的“世纪回眸”热潮所尤为心仪的核心问题。
本丛书辑取其中尤具开创性而篇幅不大者,并约请当今著名专家为之导读,不仅梳理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要眇,更着重揭橥其学术源流、历史文化背景,及撰作者当时特定的情境与心态,从而在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的同时,凸现大师们的学术个性。
相信这一设计,会比单出原著,或笼统抽绎当时学风特点,来得更切近可靠。
原著是垂范后世的经典之作,导读为鞭辟入里的精赅之论,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这也许是本丛书有别于坊间同类丛书不可替代的特点而弥足珍藏。
汉人将庋藏要籍的馆阁比作道家蓬莱山,有“汉家石渠阁,老氏蓬莱山”之称,后世遂称藏书阁为“蓬莱阁”,因借取而为本丛书名。
本书是一部道教通史,以时间为经,以教派分化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道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
全书所记时限始于道教产生前的秦汉社会状况和思想渊源,止于当代道教在世界各地的传播。
所记内容涉及道教及各支派的经籍、教义、人物、教制、教职等等,同时兼及道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
在对道教作全面考察的同时,书中还对道教与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对一些重要史事和学术问题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经历了十几年的曲折后出现的“世纪回眸”热潮所尤为心仪的核心问题。
本丛书辑取其中尤具开创性而篇幅不大者,并约请当今著名专家为之导读,不仅梳理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要眇,更着重揭橥其学术源流、历史文化背景,及撰作者当时特定的情境与心态,从而在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的同时,凸现大师们的学术个性。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国内外研究道教的一个起始时期,或曰发轫时期。
《道教史》是这一时期中的突出成果,其突出之处,主要在于它是第一部道教的专史。
……许地山先生因而也便成为系统梳理道教历史的先驱者。
本书对于道教形成的思想渊源的阐述,基本上与《道家思想与道教》相同,但更加集中于道家巫觋以为神仙家思想与道家的关系,更加明确地提示了道教形成的主要思想来源,也指出其行为系统的主要来历。
目录
《道教史》导读
弁言
绪说
一上品道、中品道与下品道
二方内道与方外道
三清静说、炼养说、服食说及经典科教说
四正真教、反俗教、训世教
道教前史
第一章道底意义
第二章道家思想底建立者老子
甲老子是谁
乙《道德经》
丙老子底思想
丁道论
戊人生论
己老子底论敌
第三章老子以后底道家
甲关尹子
乙杨子
丙列子
第四章道家最初底派别
甲彭蒙、田骈、慎到底静虚派乙假托管子所立底法治派
丙假托太公底阴谋派
丁庄子一流底全性派
子庄子。
丑庄子底著作
寅庄子底思想
(一)齐物论
(二)逍遥游论
卯庄子门人底思想
辰承传稷下法治派底庄子学巳承传稷下阴谋派底庄子学午秦汉儒家化底庄子学
未承传杨朱派底庄子学
第五章秦汉底道家
甲《吕氏春秋》及养生说
乙《淮南子》及阴阳五行说子阴阳思想
丑五行说
第六章神仙底信仰与追求
第七章巫觋道与杂术
甲尸与巫底关系
乙巫底职能
丙秦汉底巫祠
丁杂术
附录:道家思想与道教
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