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地山作品及人物简介

合集下载

许地山代表作

许地山代表作

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落花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许地山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并留校任教。

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

“五·四”前后他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

1935年,许地山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许地山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1人物经历许地山(1893~1941年)名赞堃,号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许地山,其父许南英是个富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祖籍广东揭阳,出生于台湾台南。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许南英临危受命,担任台湾筹防局统领。

他激于民族大义,率众奋起反抗日军的入侵,日寇占领台湾后,遂将全家迁回大陆。

当时因清政府不准内渡官员保持台湾籍贯,许南英便在福建龙溪落籍。

1913年受聘到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职。

两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一定影响,后来,他创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此。

1915年12月,许地山回国,住在漳州大岸顶(今苍园街一带),后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师,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长)。

1917年暑假,许地山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会多种外文和方言。

并经常和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在一起谈论时政,寻求真理,探索改造社会、振兴中华的道路。

他们在北京青年会图书馆编辑《新社会旬刊》,宣传革命思想,发表新文学作品。

当“五四”运动爆发时,许地山作为学生代表经常上街演讲,在天安门前参加游行集会,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

1921年1月,许地山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周作人等12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新文学刊物。

许地山 赏析

许地山 赏析

许地山赏析
摘要:
一、许地山简介
二、许地山作品特点
1.主题内容
2.文学风格
三、许地山代表作赏析
1.《缀网劳蛛》
2.《命命鸟》
四、许地山的影响及评价
正文:
四、许地山的影响及评价
许地山的作品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与鲁迅、郭沫若等人一同为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内容丰富,被誉为“文学的百科全书”。

许地山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总结:许地山作为一位杰出的中国现代文学家,他的作品主题丰富、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对许地山的简介、作品特点、代表作品赏析以及影响和评价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他的文学作品。

许地山的资料

许地山的资料

许地山的资料(一):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落花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许地山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并留校任教。

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用心宣传革命。

“五·四”前后他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

1935年,许地山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许地山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等。

(二):许地山(1893~1941年)名赞堃,号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许地山,其父许南英是个富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祖籍广东揭阳,出生于台湾台南。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许南英临危受命,担任台湾筹防局统领。

他激于民族大义,率众奋起反抗日军的入侵,日寇占领台湾后,遂将全家迁回大陆。

当时因清政府不准内渡官员持续台湾籍贯,许南英便在福建龙溪落籍。

1913年受聘到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职。

两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必须影响,之后,他创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此。

1915年12月,许地山回国,住在漳州大岸顶(今苍园街一带),后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师,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长)。

1917年暑假,许地山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会多种外文和方言。

并经常和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在一齐谈论时政,寻求真理,探索改造社会、振兴中华的道路。

他们在北京青年会图书馆修改《新社会旬刊》,宣传革命思想,发表新文学作品。

当“五四”运动爆发时,许地山作为学生代表经常上街演讲,在天安门前参加游行集会,用心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

落花生创作背景与作者简介

落花生创作背景与作者简介

《落花生》创作背景与作者简介创作背景许地山生逢甲午战败中被割让给日本的台湾变乱时期,父亲当时率部奋力抵抗日侵,不敌而败,年幼的许地山却对这份国恨家仇感到了刻骨铭心的痛,之后随父亲迁居回大陆福建。

19岁时,家境拮据,许地山开始自谋生活。

21岁那年由于家道贫苦,不得不赴离家甚远的缅甸仰光任教,在仰光的三年时间里,远离亲人和故乡的许地山,经历了种种艰辛。

[4]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正在燕京大学读书的许地山写文章、开会、演讲,在示威游行中冲锋在前,不畏强幕,成为反帝反封建的先锋战士。

1919年的“五四”时期,是“人的自觉”和“个性解放”的时代。

[4]作品鉴赏主题思想《落花生》散文,[2][5]从一粒花生映照出人生。

许地山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与独特理解是他作品中最动人的亮点。

文章的主旨是散文中的“我”领悟并揭示出来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花生深埋土中不为人所识,花生以自己的“牺牲”而使自己“有用”。

“无我”故能破除对物质的贪恋,“有我”方能主动选择与承担自己的责任,使牺牲成为可能。

爱既“有我”又“无我”,以“有我”来实现“无我”的爱兼有着博大与慈悲的境界。

“落花生精神”以出世的态度来入世。

一方面保持锐意的进取之心,一方面又保持平和的生存态度;一方面积极地去做一个有用的人,一方面也明白人的命运被限定。

许地山一生都在求索着人生的密码与终极目的,也在行动中表明自己的赤子之心。

写作手法《落花生》是一篇记叙散文,它运用对话写人记事。

在平淡如水的记叙中,蕴涵了殷殷的深情。

收获花生的夜晚,妻子儿女、父母昆仲姊妹,数人围坐一屋,品尝着自己亲手劳动种植的花生,一灯如豆,言欢意惬,这该是一幅多么令人神往而又回味不已、充满着温馨气息的阖家欢乐图呵。

这里有慈母的爱,严父的情,兄姊的宽厚,小弟的聪颖。

从这里,当母亲的可以寻到子女的拳拳寸草心,做父亲的可以觅得妻子的温柔,儿女的厚爱;做儿女的也不难体味出父母天高地厚一般的养育之恩。

【国粹与国学】许地山

【国粹与国学】许地山

【国粹与国学】许地山许地山(1893~1941),福建龙溪人,作家、学者。

著有散文集《空山灵雨》、小说集《缀网劳蛛》、学术论著《中国道教史》等。

“国粹”这个名词原是不见于经传的。

它是在戊戌政变后,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呼声嚷到声嘶力竭的时候所呼出来的一个怪口号。

又因为国粹学报的刊行,这名词便广泛地流行起来。

编辞源的先生们在“国粹”条下写着:“一国物质上,精神上,所有之特质。

此由国民之特性及土地之情形,历史等,所养成者。

”这解释未免太笼统,太不明了。

国民的特性,地理的情形,历史的过程,乃至所谓物质上与精神上的特质,也许是产生国粹的条件,未必就是国粹。

陆衣言先生在中华国语大辞典里解释说,“本国特有的优越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就是国粹。

这个比较好一点,不过还是不大明白。

在重新解释国粹是什么之前,我们应当先问条件。

(一)一个民族所特有的事物不必是国粹。

特有的事物无论是生理上的,或心理上的,或地理上的,只能显示那民族的特点,可是这特点,说不定连自己也不欢喜它。

假如世间还有一个尾巴的民族,从生理上的特质,使他们的尾巴显出手或脚的功用,因而造成那民族的精神与文化。

以后他们有了进化学的知识,知道自己身上的尾巴是连类人猿都没有了的,在知识与运动上也没有用尾巴的必要,他们必会厌恶自己的尾巴,因而试要改变从尾巴产出来的文化。

用缺乏碘质的盐,使人现出粗颈的形态,是地理上及病理上的原因。

由此颈腺肿的毛病,说话的声音,衣服的样式,甚至思想,都会受影响的。

可是我们不能说这特别的事物是一种“粹”,认真说来,却是一种“病”。

假如有个民族,个个身上都长了无毒无害的瘿瘤,忽然有个装饰瘿瘤的风气,渐次成为习俗,育为特殊文化,我们也不能用“国粹”的美名来加在这“爱瘿民族”的行为上。

(二)一个民族在久远时代所留下的遗风流俗不必是国粹。

民族的遗物如石镞,雷斧;其风俗,如种种特殊的礼仪与好尚,都可以用物质的生活,社会制度,或知识程度来解释它们,并不是绝对神圣,也不必都是优越的。

许地山的故事

许地山的故事

许地山的故事
许地山(1893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男,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

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

幼年随父在广东读书,中学毕业因家境衰落,到漳州第二师范教书,1913年赴缅甸仰光中学任教,1916年回国。

次年入燕京大学,获得文学士学位后再入宗教学院,得神学士学位。

1923年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次年到英国牛津大学研习。

他对宗教史有精深研究,也下工夫钻研过印度哲学、人类学、民俗学,掌握梵文、希腊文和中国古代的金文、甲骨文。

[16]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东南亚和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落花生》《空山灵雨》《缀网劳蛛》;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与印度文学类有关的文章。

妻子周俟松,为晚清民初诗人周大烈的六女儿。

《落花生》《落花生》

《落花生》《落花生》
语言简练优美
作品以简练优美的语言,描述了花生从种植到收获的全过程,使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文学价值高
《落花生》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01
02
03
激发民族精神
作品中所提倡的踏实务实、重视内在美等价值观,激发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民族精神,激励人们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为实现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
重视内在美
通过描述花生埋在土里,却以内在果实丰富和价值连城的特点,提醒人们要重视内在美和实用性,不要只追求外表和虚荣。
提倡踏实务实
作品通过描写花生在土里默默耕耘和结果,提倡人们要踏实务实,努力工作,不张扬、不浮躁,一步一个脚印地取得成功。
对现代人的启示
对文学的影响
写作手法独特
《落花生》以自然主义和写实主义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使作品显得真实感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人物之间的对比
读者感受
05
故事中,父亲对孩子们的教诲令人感动。他告诉孩子们要踏实做事、做有用的人,这种朴素的人生哲理令人感到温馨和激励。
故事中,花生虽然外表不起眼,但内里却很有价值,这种形象的象征意义也让人感动。它启示人们不要只注重外表,而要看重内在的价值和品质。
父亲的教诲
花生精神的象征意义
感人之处
推动文化启蒙
《落花生》作为文化启蒙的作品之一,提醒人们要重视实用主义价值观,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追求真理、自由和平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文化启蒙进程。
对社会的贡献
谢谢您的观看
THANKS
写作背景
《落花生》是许地山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该小说以朴实无华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表现了人性的善良、真挚和对生命的珍视。

许地山先生作品

许地山先生作品

许地山先生作品概述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许地山书法梵文作品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与印度文学有关的文章,书籍。

许地山,现代作家、学者。

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

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

“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

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等。

现在徐闻县有他的故居。

许地山,名赞堃,字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就写了一篇文章《落花生》,并被登在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5课。

祖籍广东竭阳。

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

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

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

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

后曾研究人类学、民俗学等。

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

"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

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

1941年8月4日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

问题小说许地山是上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一开始就汇入了问题小说的热潮之中,出手不凡,显出了与其他问题小说名家如叶绍钧、冰心、王统照、庐隐等人不同的奇彩异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作书目语体文法大纲1921,生活
《缀网劳蛛》((短篇小说集)1925,商务
《商人妇》(短篇小说集)呵住,1925,商务
《空山灵雨》(散文集)1925,商务
《换巢鸾凤》
《无法投递之邮件》(散文集)1925,北京文化学社
《印度文学》(论著)1930,商务
《解放者》(短篇小说集)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
《道教史》(上册,论著)1934,商务
《春桃》(短篇小说集)1935,生活
《落华生创作选》(短篇小说、散文)1936,上海仿古书屋
《扶箕迷信的研究》1941,商务
《萤灯》(童话故事)1941,香港进步教育出版社
《许地山语文论集》1941,香港新文学学会
《国粹与国学》(论著)1946,商务
《杂感集》1946,商务
《危巢坠简》(短篇小说集)1947,商务
《许地山选集》(短篇小说、散文集)1951,开明
《许地山选集》(短篇小说、散文等合集)1952,人文
《佛藏子目引得》(上中下册)汇编,1923,燕大图书馆编纂处
《落花生达衷集》编纂,1931,商务
[翻译书目] 孟加拉民间故事印度戴博诃利著,1929,商务
二十夜间英国贝恩编,1955,作家
大阳底下降英国贝恩编,1956,作家
《落花生》(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
人物简介
许地山,名赞堃,字地山,他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

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就写了一篇文章《落花生》,并被登在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5课,以教育同学。

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在古文中,“华”同“花”),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祖籍广东揭阳。

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

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

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

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

后曾研究人类学、民俗学等。

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

"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

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

1941年8月4日终因劳累过度再加上心脏病发作而去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