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肺综合征发生机制
肝肺综合征诊治进展

肝肺综合征诊治进展王丽苹;朱云;王立福;李永纲【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年(卷),期】2014(000)005【摘要】肝肺综合征( hepatopulmonary syndrome, HPS)是指发生在严重肝病基础上的低氧血症,与肺内血管扩张相关而既往无心肺疾病基础。
Krowka 和Fallon提出HPS三联征,即基础肝脏病、肺血管异常扩张、动脉血氧合功能障碍所致的低氧血症[1,2]。
HPS发展缓慢,早期多无明显自觉症状,80%HPS 患者因肝病就诊,而无肺部症状,随着肝病进展逐渐出现低氧血症、肺功能改变、肺性骨关节病及神经系统损害[3]。
1884年Flckiger 首次报道肝硬化患者伴有紫绀和杵状指(趾)[4]。
1956年Rydell和Hoffbauer首次尸检发现肝硬化患者肺内血管扩张和肺动-静脉交通,并认为血管改变与肝病有关[5]。
1977年由Eugene R.Schiff报道1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于门体静脉分流术后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正式提出肝肺综合征的概念[6]。
HPS发病机制复杂,起病隐匿,无特异性症状,诊断及治疗难度大。
而5%~29%的肝硬化患者均伴肝肺综合征,其死亡率高达41%[7]。
因此, HPS越来越受到重视。
笔者就肝肺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总页数】5页(P314-318)【作者】王丽苹;朱云;王立福;李永纲【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一科北京,100039;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一科北京,100039;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一科北京,100039;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一科北京,100039【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肝肺综合征诊治的研究进展 [J], 赖巍;韩坤2.肝肺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J], 周启玮;姚定康3.肝肺综合征诊治新进展 [J], 张明生4.肝肺综合征诊治新进展 [J], 吴斌;沈中阳5.肝肺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科学》肝硬化

《内科学》肝硬化肝硬化是一种或多种因素,长期反复的作用在肝脏,造成肝脏弥漫性病变,最后形成弥漫性的病变,再升结节和假小叶的生成,为肝硬化。
临床上有多系统受累,以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
晚期常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等严惩并发症。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病因1.病毒性肝炎主要为乙型或丙型肝炎。
2.酒精中毒:长期大量饮酒(每日摄入乙醇80g达10年以上)时,乙醇及其中间代谢产物(乙醛)的毒性作用引起酒精性肝炎,继而发展为肝硬化。
3.胆汁淤积4.自身免疫性的肝炎。
5.代谢障碍:如: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
可以见到铜蓝蛋白的降低,同时,可以看到一个角膜的色素,叫做KF环。
还有遗传的血色病(hemochromatosis)。
6.循环障碍:如慢性心功能不全、长期的肝脏的淤血。
7.工业毒物或药物8.营养障碍:长期蛋白脂、维生素的摄入的缺乏。
9.免疫障碍10.免疫紊乱11.血吸虫病:在南方,还有血吸虫病性的肝硬化。
12.原因不明的隐匿性肝硬化。
(二)发病机制二、病理改变(一)大体形态改变肝脏变形,早期肿大,晚期明显缩小,质地变硬,重量减轻,肝表面有弥漫性大小不等的结节和塌陷区,边缘较薄而硬,肝包膜变厚。
(二)组织学改变正常肝小叶结构消失或破坏,全被假小叶所取代。
病理分类:按结节形态分为4型:(1)小结节性肝硬化:此型最为常见,结节大小相仿,不超过1cm;(2)大结节性肝硬化:结节粗大不均,多由大片肝坏死引起;(3)大小结节混合性肝硬化;(4)再生结节不明显性肝硬化(不完全分隔性肝硬化),多由血吸虫病引起。
三、门脉高压的并发症(一)上消化道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病因主要因门脉高压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部分为并发急性胃粘膜糜烂或消化性溃疡。
门脉高压包括:后向血流学说:就是门静脉阻力的增加。
前向血流学说:就是门静脉血流的增加。
由于这两个要素,造成了门脉高压。
四、临床表现(一)代偿期症状较轻,缺乏特异性。
肝肺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肝肺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作者:梁旭满陈旭秒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第22期【摘要】肝肺综合征是各种慢性肝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主要的病理生理特点是肺血管扩张和低氧血症。
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误诊率高,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死亡率较高,本文就其病因和诊治的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肝肺综合征;肝硬化;诊断;治疗肝肺综合征是指发生在严重肝病基础上的低氧血症,主要与肺内血管扩张相关而过去无心肺疾病基础。
临床特征为严重肝病和或门脉高压、肺内血管扩张、低氧血症/肺泡-动脉氧差增加的三联征[1]。
HPS的发展缓慢,早期多无明显自觉症状,HPS患者中约有80%因肝病就诊,而无肺部症状主诉,随着肝病进展出现低氧血症、肺功能改变、肺性骨关节病及神经系统损害[2]。
由于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文献报道慢性肝病患者中HPS的发生率为5%~29%[3]。
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远期预后不良。
近年来,人们对此重视度提高,其诊疗亦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对此综述如下。
1病因及发病机制HPS多见于各种类型的肝硬化,也见于急慢性重症肝炎、Wilson病、α2抗胰蛋白酶缺乏症、Budd-Chiari综合征等。
HPS的基本病理改变是肺血管扩张,表现为大量的前毛细血管扩张[4],肺底动静脉交通支开放与形成,胸膜“蜘蛛痣”形成,以前毛细血管扩张为主。
目前认为这种血管扩张的原因是肝功能损伤时血管扩张因子和收缩因子之间的失衡所致[5]。
常见的血管活性物质有:一氧化氮、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雌激素等,这些物质对HPS的发生、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2临床表现及诊断2.1症状和体征HPS主要临床表现为伴随慢性肝病出现的呼吸系统症状和低氧血症。
常见主诉为逐渐加重的活动性呼吸困难,约有50%~70%慢性肝病患者有气短症状[6];此外,还有发绀和杵状指。
典型患者表现为直立性低氧血症,这是由于重力影响,立位时肺血管扩张使肺底血流量增加所致[7]。
另外,皮下蜘蛛痣是肝外血管扩张的表现,肺血管扩张往往同时伴有皮下蜘蛛痣表现,因此皮下蜘蛛痣虽非特异但可作为肺内血管扩张的体外标志[8]。
肝肾综合征

II型HRS
➢ 发病无明显诱因 ➢ 肾功能缓慢进展或相对稳
定,血肌酐值在133~ 221mmol/L ➢ 临床主要问题:对利尿剂 抵抗的难治性腹水 ➢ 平均中位存活期 6个月
五、肝肾综合征分型
五、肝肾综合征分型
发病 常见疾病
I型
急骤 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
II型
缓慢 肝硬化晚期和慢性重型肝炎
外周血管阻力 升高
六、治疗
HRS时血管收缩剂的使用选择
六、治疗
肾脏替代治疗
肾脏替代治疗(RRT)可用于等待肝移植,或者期待肝功能改善者。 因为肝衰竭的并发症,例如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等,应用RRT的决 定应谨慎,HRS患者行RRT可增加8%的致死率。但有限的证据表明 RRT的应用可延长未行肝移植患者的生存率。
六、治疗
肺动脉高压。TIPS的并发症包括肝性脑病(20%~25%),腹膜内出血,肝 Biblioteka 静脉损伤和门静脉穿孔。六、治疗
手术治疗
肝移植是彻底治愈HRS的唯一方法。 欧洲肝病研究学会年会指南推荐移植前的辅助治疗可改善预后。
七、预防
1.预防细菌感染 肝病易并发细菌感染,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提高大约10%生存率。
有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病史者可考虑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避免使用肾毒性抗生素。
六、治疗
全身血管收缩剂的应用被认为是HRS的一线治疗方案。血管收缩剂能改善 内脏血管舒张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引起的循环功能障碍。
特立加压素
➢ 通过与血管加压素受体V1结合,起到强效血管收缩剂的作用。其对 血管受体V1的作用远大于对肾脏受体V2的作用,可促进内脏循环的 选择性血管收缩
➢ 特利加压素的疗效及降低HRS患者的死亡率 ➢ 给药方式:0.5-1.0 mg,每4-6h静推一次,如果肌酐下降<25%,可
肝肺综合征与气体信号分子

合 征 的发病机 制 中发挥 重要作 用 。 H S可概 括 为原 发性 肝 病 、 血 管 扩 张 和低 血氧 P 肺
作 者 简 介 : 文 旭 ( 9 3) 男 , 建 连 江 人 , 士 , 治 医 师 。 研 究 陈 17 一 , 福 学 主 方 向 : 化 内 科 系 统疾 病 及 消化 内镜 诊 治 。 消
肝 肺综 合 征 与气 体信 号 分子
胡利 民 综述 , 家胜 审校( 朱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普外三科, 芜湖 210 ) 安徽 401 He a o u mo a y S n r me a d Ga e u i n lMo e u e p t p l n r y d o n s o s S g a l c l s
中 图 分 类 号 : 5 5 R 6 R 7 :53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87 ( 00)507 - 10 —14 2 1 0 -2 80 4
肝 肺 综 合 征 ( e a p l n r sn rm , P ) H p t umo a y do e H S 是 o y
・
2 8・ 7
1 (2 :96 16 . 2 1 ) 16 —9 8
M dDanTet o i ra g
现代诊断与治疗
2 1 Sp 1 5 00 et ( ) 2
收 稿 日期 :0 00 — 2 1-61 7
[6] 2 姚宏亮 , 周建 平 , 李永 国. 十二 指肠 Bu nr 瘤 ( 4例 报 告 ) rn e 腺 附 [ ]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O l2 ( ):5 . J. 2O ,19 5 5
2 10 ,hn ) 40 1 C i a
Ab t a t He ao u mo a y s nd o sa d s a ewh c e dst y o e a a d p l n r a c lre p n in s r c : p t p l n r y r me i ie s ih l a o h p x mi n u mo a y v s u a x a so o h a i f c r ni ie s a e a d p ra y e tn in wih t e p rii ai n a d i tr ci n o a iu n t e b ss o h o c l rdie s n o tlh p re so t h a t p to n ne a t fv ro s v c o f co s Alh u h t ah g n sso e ao u m0 a y s n r me i o lc td a d n tc mpltl la g e a t r. t o g he p t o e e i fh p t p l n r y d o s c mp ia e n o o e ey ce r, a — s
肝肺综合征(HPS)的发病机制和病理

肝肺综合征(HPS)的发病机制和病理1.低氧血症HPS的低氧血症主要是由于通气灌注(VA/Q)比例失调、肺内分流和氧弥散受限三方面的因素所致。
其根源在肺血管扩张,由于肺内血管扩张,肺血管失去低氧收缩的功能,导致VA/Q比例失调。
肝病越重,VA/Q失调越明显;加上流体静力作用,肺底部血管优先灌注,而肺血管扩张多发生于中下肺野,因此从平卧位转至直立位时更易导致VA/Q失调,引发直立位低氧。
肺内分流大多由肺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及高灌注低肺泡通气所致的“功能性”分流,少数可由肺动静脉直接交通所致的“解剖性”分流。
氧弥散限制理论认为,由于肺毛细血管扩张,直径增大以致于邻近肺泡内的氧分子不能全部弥散到毛细血管血流中间与其中的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氧合;加之肝病时的高动力循环状态使血流加快,氧合作用时间减少,更进一步损害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氧合作用。
2.肺血管扩张肺内血管扩张的发生可能与肺血管扩张物质在肝功能不全时不能被灭活、或经门-体分流和淋巴通道进入肺循环有关,但究竟是哪一种物质在HPS发病中起直接介导作用尚不清楚。
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肺内血管扩张与血管收缩因子的缺乏或活性抑制,肺血管对血管扩张因子敏感性升高及与机体的特异体质有关。
3.一氧化氮(NO)的作用1991年,Vallance根据NO的舒张血管效应预言,NO在肝硬化的高动力循环状态中起重要作用,NO含量升高与患者肺泡-动脉氧梯度(AaDo2)的上升成正相关,与心脏指数成负相关。
HPS肺内NO生成增多的原因尚未完全阐明。
有研究表明,肺内NO生成增多不是内毒素诱导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增强的结果,而是肺内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活性增强的结果。
eNOS活性增强与低氧血症、过度通气、AaDo2增加、对新福林反应降低等病理生理改变密切相关,这些改变都可被NOS抑制剂所逆转。
目前已经确信NO在HPS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但有关eNOS合成增多的原因和其它细胞因子与NO生成增加间的关系尚未阐明,还需进一步研究。
肝硬化诊疗要点(2024)

肝硬化诊疗要点(2024)肝硬化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坏死、肝细胞异常再生、血管新生、纤维组织大量增生和假小叶形成为组织学特征的进行性慢性肝病。
本文根据中国肝硬化临床诊治专家共识意见,对肝硬化临床表现及临床治疗手段进行了总结,供大家参考。
01肝硬化腹水形成的主要机制1. 门静脉高压:门静脉高压是腹水形成的始动因素。
门静脉系统血管内压增高,毛细血管静脉端静水压增高,液体漏入腹腔。
当门静脉压力< 23 mmHg(1 mmHg = 0.133kPa)时,很少形成腹水。
2. 钠水潴留: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时,血循环中扩血管物质水平升高、全身炎症反应加重,引起内脏和外周血管扩张,有效循环血容量下降,进而激活交感神经系统、RASS 等,导致肾脏血管收缩和钠水潴留。
门静脉高压与内脏血管扩张相互作用改变了肠道毛细血管压力和通透性,有利于液体在腹腔积聚。
3. 低白蛋白血症:肝细胞白蛋白合成功能减退,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促使液体从血浆中漏入腹腔,形成腹水。
02肝硬化的分期根据病程进展可将肝硬化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根据患者是否伴有食管胃静脉曲张(EGV)、出血、腹水、肝性脑病、黄疸等表现,肝硬化分为6 期。
1 期无静脉曲张和任何其他并发症,根据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是否≥10 mmHg 分为1a 和1b 期;2 期出现静脉曲张,但无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EGVB)或腹水;3 期出现EGVB,但无腹水或肝性脑病等失代偿表现;4 期出现除EGVB 以外的任意一项失代偿表现,包括腹水、显性肝性脑病(OHE)、确定部位的细菌感染(以肺部感染和SBP 为主)、非梗阻性黄疸等,以腹水最为常见;5 期出现2 种失代偿表现;6 期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感染、肝外脏器功能障碍、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顽固性腹水、持续性肝性脑病或黄疸。
其中1 和2 期为代偿期,3~5 期为失代偿期,6 期为晚期失代偿期,失代偿期肝硬化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所致的两大症候。
肝肺综合征

【转】肝肺综合征肝肺综合征重庆医科大学病毒性肝炎研究所重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学院重庆市肝病治疗研究中心慢性肝病常伴有呼吸系统的损害。
如各种肝病时可合并的肺水肿、纤维性肺泡炎、间质性肺炎、肝性胸腔积液、肺不张以及20 世纪70 年代后期提出的肝肺综合征等。
肝肺综合征(hepatopulmonary syndrome, HPS)是终末期肝脏病的一种严重肺部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引起广泛重视。
一、概述定义:肝肺综合征是指肝功能不全引起肺血管扩张、肺气体交换障碍导致的低氧血症及其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多见于肝硬化患者。
具有特征性的表现是直立位型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发绀。
动脉血液氧合作用异常——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差(A-aPO2)上升,甚至低氧血症,是HPS 的重要的病理生理基础。
HPS 主要包括3 个方面的改变:①基础肝脏病;②肺血管扩张;③动脉血氧合功能(o xygenation)障碍所致的严重低氧血症。
故HPS实际上是基础肝脏病—肺血管扩张—动脉血氧合功能障碍构成的三联体。
二、基础肝脏病HPS的基础肝脏病大多数是慢性,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隐原性肝硬化、胆管闭锁性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Wilson病、酪氨酸血症和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等。
这些基础肝病的严重程度大多为ChildC级。
虽然对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及谷丙转氨酶(GPT)等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未发现密切相关,但HPS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绀、杵状指、皮肤蜘蛛痣和食管静脉曲张等门静脉高压体征都是明确的。
另外,暴发性肝衰竭(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 FHF)患者病程虽短,也可发生HP S,只是其程度不如慢性肝脏病HPS严重。
发生HPS 的决定因素很可能是门静脉高压,而不是广泛肝细胞坏死。
据统计,约50%的肝移植备选对象有某种程度的动脉血氧合功能障碍,其中约13%~47%可能是HP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内分流
三、病理生理改变及其发病机制
2、弥散障碍 2-1 血管扩张后其中的Hb与肺泡间的弥散距离增大
2-2
HPS肺血管扩张,肺循环阻力减少,处于高排 低阻状态,肺循环血流速度加快,部分血流未 经氧合Fra bibliotek2-3
肠道菌群移位,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肺的内毒素活化了 CD68,巨噬细胞,增加eNOS的表达和活性,分泌多 种细胞因子产生炎症反应,甚至肺水肿,导致氧气 弥散障碍
肝肺综合征(HPS)发病机制
兰州总医院消化科-董敏
一、概述
肝肺综合征(hepatopulmonary syndrome HPS)是以慢性肝病、低 氧血症和肺内血管扩张为三大主征 的综合征。
二、病理生理改变及其发病机制
1、肝硬化的肺血管异常
胸膜分流 胸膜前毛细血管扩张(即肺蜘蛛痣) 门-肺分流 门静脉通过食管旁静脉、纵隔静脉、奇静脉、 支气管静脉与肺静脉相通形成的分流 HPS时,动脉与静脉间原有的解剖 通道开放,短路支增多,未经氧合 的血液直接进入肺静脉。
五、病理生理改变及其发病机制
肝功能不全 门脉高压
扩血管物质灭活 (胰高血糖素、血管活性肠肽、 r-酪氨酸、5-HT等)
肝脏ET-1生成 内皮细胞 NO合成 门静脉-肺血管分流
肺前毛细血管扩张 肺小动静脉交通支
低氧血症
四、病理生理改变及其发病机制
3、肺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3-1 生理状态下,肺内通气不良的部分,灌注 也会相对减少; 3-2 病理状态下,肺血管收缩反应减弱或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肺脏通气不良部位的血液灌流更 加增大,加之肝硬化“高排低阻”,肺内分流 增加,进一步加重循环紊乱,使低氧血症进一 步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