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生物效应的研究进展
人工纳米颗粒对海洋渔业生物的毒性效应及水产品质量安全影响研究进展

洋环境中,对海洋渔业生物造成潜在威胁。 我国是水产品生产质供给的重要保障。 因此,ENPs 对海洋渔业生物的毒性效应以及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总结了 海洋中 ENPs 的来源,归纳了其在海洋中的环境行为,分析其对海洋渔业生物的毒性效应及致毒机制,探讨其在海洋食物链中 的传递和生物放大作用以及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潜在影响,并对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做出总结,对未来的研究工作做出展望, 以期为客观评价 ENPs 的海洋渔业环境效应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人工纳米颗粒;海洋渔业生物;毒性效应;水产品质量安全 文章编号: 1673-5897(2020)6-057-15 中图分类号: X171.5 文献标识码: A
1.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71, China 2. Yellow Sea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Key Laborat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olar Fishery,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Qingdao 266071, China 3. CSTC Standards Technical Services Qingdao Branch Co. Ltd., Qingdao 266101, China 4. Laboratory for Marin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Qingdao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
纳米材料对浮游生物的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押2096-4730穴2020雪05-0441-08·综述·纳米材料对浮游生物的毒性效应研究进展金扬湖,周超(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舟山316022)摘要:在医学、材料学及能源学等领域高速发展过程中,广泛应用到纳米材料,其在生产合成及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通过各种途径排入水环境中,凭借其独特理化性质可沿着水生生物食物链传递,通过不断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富集,在个体或细胞上产生毒性效应。
本文通过对典型纳米材料水环境行为、食物链传递规律进行归总,并在此基础上对纳米材料单独作用或与其他污染物交互作用时对浮游生物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理进行阐述分析,对纳米材料水环境毒理学研究进行汇总评估,以期为治理纳米材料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纳米材料;浮游生物;生物毒性;毒理机制中图分类号:Q955文献标识码:AA Review on Toxicity of Nanomaterials on PlanktonJIN Yang-hu,ZHOU Chao(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Marine Aquaculture,Zhoushan316022,China)Abstract:More and more nanoparticles are used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edicine,materials science and energy science.During its production,synthesis and use,it will be inevitably migrated into the sea through various ways.Because its uniqu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it can be continuously enriched along the aquatic biological food chain and then will produce toxic effects on individual organisms or cells.And nanoparticles act alone or interact with other pollutants will lead to more serious toxic problems.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water environment behaviors and food chain transfer laws of typical nanomaterials,and then analyzes and analyzes the toxic effects and mechanism of plankton on nanomaterials alone or interacting with other pollutants.The material water environment toxicology research will be summarized and evaluated 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nano-material pollution.Key words:nanoparticles;plankton;biotoxicity;mechanism of toxicity收稿日期:2020-01-14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Q18D060006);舟山市科技计划项目(2019C43269);省属高校科研业务费项目(2019J00020);浙江海洋大学省一流学科水产学科开放课题(20190014);“海洋科学”浙江省一流学科建设开放课题作者简介:金扬湖(1996-),男,浙江温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洋生态毒理学.Email:188****************通信作者:周超(1986-).Email:***************442浙江海洋大学学报穴自然科学版雪第39卷纳米材料(nanoparticles,简称NPs)指天然或者人工制造的、三维尺寸上至少有一维大小为纳米尺寸的材料,NPs具备量子尺寸效应、小尺寸效应以及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特异效应[1]。
纳米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生物学效应研究进展_李波

纳米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生物学效应研究进展_李波
目前,纳米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生物学效应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细胞生长和增殖:研究表明纳米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能够促进骨细胞的粘附、增殖和分化,从而加速骨组织的再生过程。
这是因为纳米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和独特的表面化学特性,能够提供良好的细胞黏附环境和适宜的营养物质。
2.生物降解行为:纳米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在体内的生物降解行为对临床应用起着决定性作用。
研究表明,纳米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可以逐渐被机体吸收和代谢。
这种生物降解行为有助于材料与新生骨组织融合,加快骨组织的再生速度。
3.组织兼容性:纳米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对周围组织的兼容性是影响其临床应用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纳米材料能够通过调节材料的表面形貌和表面化学性质,改变材料与周围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材料的组织兼容性优于传统的支架材料,可以减少对机体的刺激和副作用。
4.生物活性:纳米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可以模拟人体骨组织的生理和生化特性。
这种生物活性有利于支架材料与机体骨组织的结合,并提供机械支撑和生物信号,促进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总的来说,纳米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生物学效应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包括进一步深入探讨纳米材料与细胞的相互作用机制、优化材料的表面形貌和表面化学性质,以及研发新型的纳米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这将有助于提高纳米支架材料的生物学效应,推动其在骨组织工程和临床应用中的发展。
[NSFC]重要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机制与安全性评价研究
![[NSFC]重要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机制与安全性评价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f9765a50740be1e640e9a38.png)
考虑同时兼顾科学探索和国家需求,我们的研究方案将从纳米材料和相关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入手:一是纳米材料的生产,二是含纳米材料的产品的生产,材料与相关产品的生命周期
前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阶段生产的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与安全性。本项目重点针对第二和第三阶段所释放的纳米颗粒展开研究。欧洲不断出现的反对纳米技术的大规模游行(见“研究背景”中的介绍和文献),其实是因为人们不清楚纳米材料毒理学效应和纳米产品的安全性所导致的误解。建立科学客观评价纳米产品安全性的方法,是扭转目前一提到纳米产品就认为不安全的误区的唯一办法。因此,直接选择与消费产品密切相关的阶段进行研究,尽管难度大,但是具有紧迫性,一方面它对保障纳米科技的顺利发展至关重要,另一方面,针对这个阶段的科学研究也接近空白。
1.揭示工作场所中重要纳米材料(TiO2、ZnO、SiO2、Al2O3、富勒烯、碳纳米管的健康效应;建立工作场所吸入纳米颗粒特性与生物效应和安全性的关系;阐明释放空气中的纳米颗粒吸附2-3种重金属和1-2种重要有机污染物的复合-协同效应对生物安全性的影响;阐明工作场所纳米颗粒健康效应的分子机制;
2.科学客观阐述食品相关5种重要纳米颗粒(如Ag、TiO2、ZnO、SiO2、Al2O3)的生物效应,以及与2-3种添加剂的复合-协同效应;阐述这些纳米颗粒对胃肠道、皮肤的作用规律;发现这些纳米颗粒生物学效应的分子机制;
根据上述的整体设置和布局,结合拟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我们设计了如图2 A所示的总体研究方案。围绕纳米材料在生物体内的过程与行为,阐明纳米材料对生物作用的分子机理及安全性这个中心目标。
我们首先开展工作场所纳米颗粒的研究,包括释放,职业暴露与安全性等(由课题1分工承担):研究纳米材料生产过程中释放的纳米颗粒在空气中的行为,尤其是团聚和表面吸附行为;建立工作场所纳米颗粒的采集方法和表征方法;选择并确立适合研究工作场所纳米颗粒经呼吸暴露的动物模型;研究低剂量、长期暴露纳米颗粒与呼吸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与心血管系统的相互作用,发现相关的生物安全性指标。
药效学:纳米颗粒的生物学效应研究进展

po rs [ ,中 ] 王希 友 ( 放 军 总 医 院 泌尿 外 科 ,北 京 rges 刊 / 解 10 5 )杨 勇, 0 8 3, 洪宝发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o , 51. 一 o 8 1()
—
_5 9 9~ 8
异基 因干细 胞移植 ( lg ni s m elt sl tt n n o n HC ) S T 对肾细胞癌( n e ac o a C ,尤其是转移性 r a clc i m ,R C) el l r n 肾细胞癌( ts t ea cl c cn ma me ti rn e a io ,mR C aa c l l r C )的抗肿瘤效 应 已有 许多研 究证 实.移植 预处理 方案有 清髓性和 非清 髓性 两种,清髓性预处理需 要大剂量的放、化疗 ,其移植死亡率较 高 ;非清髓预处理放 、化疗 的强度低得 多,其移植死亡率也低 得多.移植物抗宿主病(rfvru ot i ae G D) gat ess sds s , VH 阻碍移 h e 植 的开展 ,可采取两种措施减轻或避免 GV HD 的发生 :清 除 供者 T细胞 , 肿瘤特异 性抗 原代 替完整肿瘤细胞抗原 以避免后
0 1 09 8300 3 0・6 2 7
DN 片段 ,能够通过与靶 m NA形成杂交双链而干扰基 因表 A R 达.反义 核酸药物 的合成、纯化是新药 临床前评价 的基础.就 国内外反义核酸药物 合成中常用 的载体、硫代试剂 、脱保护试 剂 的发展 ,纯化常用 的聚丙烯酰胺凝胶 电泳 、薄层色谱 、高效 膜 吸附色谱 、寡核苷酸纯化柱芯和 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 了 综述 ,对其各 自的特点、应用前景及优缺 点等进行 了介绍.参 2 ( 承 媛) 4孙 关键 词:寡核苷酸类 ,反义 ;R NA 信使 ;基 因表达;合成 ; 纯化 ;药物 设计
纳米银的生物效应及毒性作用机制共3篇

纳米银的生物效应及毒性作用机制共3篇纳米银的生物效应及毒性作用机制1纳米银的生物效应及毒性作用机制近年来,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在医学、环保、生物学等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尤其是纳米银这种具有高效杀菌、消毒、抗病毒等特性的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口罩、消毒液、医疗设备等领域。
但同时,纳米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因为其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引起关注和重视。
纳米银的生物效应是指其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并引起生物体内生物化学反应的能力。
研究发现,与微米级普通银相比,纳米银具有更高效的生物杀菌和消毒效果,其微小尺寸的颗粒可以更容易地进入细胞、组织和器官中,从而更好地发挥生物效应。
但同时,其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会导致毒性反应,特别是对于人类健康可能产生危害。
纳米银的毒性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纳米银颗粒能够直接损害生物膜和细胞结构,导致细胞凋亡或坏死。
例如,纳米银能够直接与胚胎、小鼠肝细胞等相互作用,破坏其细胞膜结构,从而导致细胞死亡。
第二,纳米银颗粒也可以通过影响生物体内的氧化还原反应和蛋白质结构而引发毒性反应。
研究表明,纳米银能够与生物体内的一些重要蛋白质相互作用,损害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导致一系列生理反应失调,如免疫系统调节、氧化还原反应、自由基产生等。
同时,人们也关注到纳米银可能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纳米银能够进入水体和土壤中,影响生态系统和物种生存繁衍。
例如,纳米银能够通过进食污染水体的生物体而进入生态链中,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综上所述,纳米银虽然具有很多优良的应用前景,但同时也需要关注其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风险。
因此,在推广纳米银的应用时,应该采取更加科学的评价方法和安全管理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纳米银因其广泛的应用前景而备受关注,但其潜在的毒性和环境风险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特别是在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方面,纳米银可能会产生危害。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科学的评价方法和安全管理措施,并继续进行研究,以确保纳米银应用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纳米银的生物效应及毒性作用机制2纳米银的生物效应及毒性作用机制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材料逐渐被应用于生物医学、食品工业、电子信息等领域。
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与安全性研究

程千喜(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摘 要:相关研究表明,当物质材料达到纳米级尺寸时,尽管物质的化学元素组成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纳米级物质材料和普通物质材料相比,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常会发生改变。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同一物质材料,其普通物质材料经过安全检测合格的结果也很可能并不适用于纳米级物质材料,因此对于纳米材料进行单独的生物效应和安全性检测与研究非常关键。
我国是世界上较早掌握纳米技术的国家之一,在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和安全性研究建设方面也处于世界前列。
对此,文章主要分析近年来我国在纳米材料生物效应与安全性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以供参考。
关键词:纳米材料;生物效应;安全性;毒性效应中图分类号:TB38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3092(2020)06-0067-03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与安全性研究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studies, when the material reaches the nanoscale, although the chemical element com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does not change,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at the nanoscale usually change compared with the ordinary material. In this case, , the good result of safety test of common material is probably not applicable to the nanomaterial for the same material. Therefore, it is very critical to conduct the research of separate biological effect and safety test on nanomaterial. China is one of the earlie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o master nanotechnology. China is also in the forefront of the world in the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of biological effects and safety of nanomaterial.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biological effect and safety of nanomaterial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are mainly analyzed for reference.Key words: nanomaterial, biological effects, safety, toxic effect(Hubei Second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205)Cheng QianxiBiological Effects and Safety Study of Nanomaterial纳米生物效应是指将纳米材料与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毒理学以及医学等学科进行关联研究的新领域。
纳米颗粒对细胞的生物学效应研究进展

纳米颗粒对细胞的生物学效应研究进展王培欢;刘洪臣【摘要】Nanomaterial,with one dimension in the range of 1 to 100 nm at least,possesses unique properties and functions of nanoscale.And nanoparticles are three-dimensional nanoscale materials.Nanoparticles have a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 because of their uniqu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special effects.Meanwhile,the biological safety ofnanoparticles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Nanoparticles can affect organisms in multiple levels,such asanimals,cells,subcells,proteins,genes and so on.The effect of nanoparticles on organisms is an extremely complex biological process,and the current research is mostly focused on the level of cells.Nanotechnology has promoted the improvement of traditional dental materials and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oral diseases.With the increasing application of nanomaterials in the field of stomatology,the chances of exposure to nanoparticles in patients with oral diseases are greatly increased.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 variety of dental nanomaterials are potentially toxic to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and the biological effects of different nanoparticles on osteoblasts,dental pulp cells and 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 will become the focus of future research.The study of the biological effects of nanoparticles on cells is beneficial to the safe application of nanoparticles in the field of life sciences.In this review,we summarized the biological effects,possible mechanisms and influencingfactors of nanoparticles on cells.%纳米材料是指至少有一个维度的直径范围在1-100nm之间且具有纳米尺度独特性质和功能的物质,而三维均在纳米尺度的纳米材料被称为纳米颗粒.纳米颗粒以其特有的理化性质和特殊效应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与此同时其生物安全性也越来越多的引起人们的关注.纳米颗粒可以在动物、细胞和亚细胞、蛋白和基因等多水平对生物体产生作用,纳米颗粒对生物体作用的方式、途径和机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学过程,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细胞水平.纳米技术推动了传统口腔材料的改良,使口腔临床治疗取得了巨大进步.随着纳米材料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增多,口腔患者接触到纳米颗粒的机会大大增加.研究表明,多种口腔纳米材料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潜在毒性,而不同纳米颗粒对成骨细胞、牙髓细胞及牙周膜细胞等的生物学效应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开展纳米颗粒对细胞生物学效应的研究,有利于纳米颗粒材料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安全应用.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就纳米颗粒对细胞的生物学效应、可能机制及影响因素做一论述.【期刊名称】《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016)002【总页数】5页(P120-124)【关键词】纳米颗粒;细胞;生物学效应;自噬;凋亡;口腔医学【作者】王培欢;刘洪臣【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口腔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853;解放军总医院口腔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8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3.1纳米材料是指至少有一个维度的直径范围在1-100nm之间且具有纳米尺度独特性质和功能的物质,而三维均在纳米尺度的纳米材料被称为纳米颗粒[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米生物效应的研究进展作者:王镇轩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学号:1080809074纳米技术是世纪年代出现的一门新兴技术。
它是在尺度的空间内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运动规律和特性的崭新技术。
由于该技术将最终使人类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操纵单个原子和分子,以实现对微观世界的有效控制,所以被认为是对世纪一系列高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有极为重要影响的一热门学科。
纳米技术在生物学、医学、化学和物理学各领域正取得越来越大的进展,已成为当前发达国家投入最多,发展最快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领域之一。
1纳米效应纳米粒子具有以下的效应:1.1 小尺寸效应当纳米粒子的尺寸与光波的波长、传导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以及超导态的相干长度或透射深度等物理尺寸相当或更小时,周期性的边界条件被破坏,声、光、电、磁、热力学特性等均会随着粒子尺寸的减小发生显著的变化.这种因尺寸的减小而导致的变化称为尺寸效应,也叫体积效应.它是其它效应的基础.如利用随纳米尺寸减小,光吸收显著增加,产生吸收峰等离子共振频移,由磁有序状态向磁无序状态,由超导相向正常相的转变和声子谱的改变等.1.2 表面效应表面效应是指纳米粒子表面原子与总原子数之比随粒径的变小而急剧增大后所引起的性质上的变化。
表面原子处于“裸露”状态,周围缺少相邻的原子,有许多空悬键,易与其它原子结合而稳定,具有较高的化学活性。
表面效应是纳米粒子及固体材料中最重要的效应之一。
1.3 量子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是指纳米粒子尺寸下降到一定值时,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能级由准连续变为离散能级的现象。
1.4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微观粒子具有贯穿势垒的能力称为隧道效应。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某些宏观量如微粒的磁化强度,量子相干器件中的磁通量以及电荷等也具有穿越宏观系统的势垒而产生变化的隧道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的研究对基础研究及实用都有重要意义,它限定了磁带、磁盘进行信息贮存的时间极限。
2 纳米生物效应的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纳米生物效应研究是基于一项长期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该研究发现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他们所生活周围环境空气中大气颗粒物浓度和颗粒物尺寸密切相关,死亡是由剂量非常低的相对较小的颗粒物引起的,科学家们推测可能与小于超细颗粒物有关。
这些超细颗粒物具有特殊生物机制,可能会直接作用于心血管系统,也可能会通过增加血豁度或促进凝血而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由于以下的物质正好是纳米科学技术在努力发展的领域,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呼吁要优先研究超细颗粒物,尤其是纳米尺度颗粒物的生物效应。
纳米生物效应是将纳米技术与生物、化学、物理、毒理学与医学等领域的实验技术结合起来,研究纳米尺度物质与生命过程相互作用及其结果的一个新兴科学领域。
当物质细分到纳米尺度时,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即使化学组成相同,纳米物质的生物效应可能不同于微米尺寸以上的常规物质。
因此,根据常规宏观物质研究所得到的毒理学数据库与安全性评价结果,可能并不适用于纳米物质。
科学家们推测,纳米尺度物质对生命过程的影响,有正面的也会有负面的。
正面纳米生物效应,将给疾病早期诊断和高效治疗带来新的机遇和新的方法负面纳米生物效应也称为纳米毒理学,研究纳米物质对人体健康、生存环境和社会安全等的潜在负面影响。
科学家们推测。
纳米尺度物质对生命过程的影响。
有正面的也会有负面的。
正面纳米生物效应,将给疾病早期诊断和高效治疗带来新的机遇和新的方法。
负面纳米生物效应,称为纳米毒理学,它研究纳米物质对人体健康、生存环境和社会安全等的潜在负面影响。
纳米生物效应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是如何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来消除纳米物质的毒性,使纳米技术成为人类第一个在其可能产生负面效应之前,就已经过认真研究,引起广泛重视,并最终能安全造福人类。
3 国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早在2001年11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就提出了“开展纳米生物效应&毒性与安全性研究”的建议。
该建议引起了中科院和高能所两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2002年开始筹建,并于2004年对原有的纳米生物组、稀土金属毒理组、重金属毒理组和有机卤素的生物效应与毒理学研究组进行整合,正式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纳米生物效应实验室”。
2004年11月31日—12月2日,以“纳米尺度物质的生物效应与安全性”为主题的第243次香山科学会议召开,来自全国20多个研究单位的专家对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目前,国内纳米生物效应的研究工作主要从生物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和环境等几个层面开展,其重点是研究纳米物质整体生物学效应以及对生理功能的影响、纳米物质的细胞生物学效应及其机制以及大气纳米颗粒对人体作用和影响等领域的研究。
相对于国内对纳米生物效应的研究,国际上对此的重视更能说明问题:2003年4月,Science首先发表文章讨论纳米材料与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可能产生的生物效应问题。
随后,Nature和Science杂志在1年内,先后4次发表编者文章,美国化学会以及欧洲许多学术杂志也纷纷发表文章,与各个领域的科学家们探讨纳米生物效应,尤其是纳米颗粒对人体健康,生存环境和社会安全等方面是否存在潜在的负面影响,即纳米生物环境安全性问题。
2003年10月,美国政府在没有预算的情况下,增拨专款600万美元启动了纳米生物效应的研究工作。
2004年6月18日Science报道:美国将把纳米计划(NNI)的总预算的11%投入纳米健康与环境的研究。
中国《科技日报》2004年12月15日报道:美国国家环保局宣布,美国国家环保局、国立卫生研究院开始实施“国家毒物学计划”,美国职业安全和保健局、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也开始支持研究纳米材料对环境和人可能造成影响的研究,比如对肺和皮肤影响的研究等。
2005年美国化学会春季年会上,已经将纳米生物效应与纳米毒理学作为新的研究领域。
2004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中国以及中国台湾相继召开纳米生物环境效应的学术会议。
当前,越来越多基于纳米生物效应的研究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其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3.1 生物检测方面利用一滴样本溶液就能快速地鉴定其中的微小分子,如DNA或毒性物质,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了,美国国家标准及科技机构(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的科学家研发出一种纳米级的筛网,能侦测并分类不同分子量的的分子聚合链(polymer chain)[1]。
研究人员制造了宛如细胞膜的脂质双层膜(lipid bilayer),再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cus aureus)的α-溶血素(α- hemolysin)将之打洞,此孔洞最小的孔径只有1.5纳米(人类头发的直径约为10,000纳米),研究人员以溶液中不同大小的PEG (polyethylene glycol)混合物进行分析,再拿其中一种高纯度的PEG进行比对,结果显示混合溶液中该种PEG的质谱图几乎与标准品完全相同,显示这个纳米级的分子筛对于微小分子的身份确认极具潜力。
3.2 转基因研究方面硅纳米颗粒过去常常用于动物细胞和组织的转基因研究,美国爱荷华州州立大学的研究者将这一技术运用于植物获得了成功,他们通过这项技术将一基因和诱导该基因表达的化学诱导物同时转入植物细胞,使转入的基因获得了表达。
这一技术通过将转入物质装入硅纳米颗粒的缝隙里,然后在颗粒表面覆盖金粉,轰入植物细胞内实现转基因。
FrancoisTorney和他的同事利用该技术将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分别转入了烟草和玉米细胞中,雌二醇作为诱导物被同时转入,另设不转雌二醇诱导物的对照。
研究发现,在不用金粉覆盖硅颗粒的情况下,由于雌二醇释放从而诱导报告基因快速表达。
Torney及其同事认为这种多功能技术经过改进后或许可以为向植物细胞内转移蛋白、核酸和其他化学物质提供新途径[2]。
3.3 疾病治疗方面美国科学家最近研制出一种纳米粒子,可用于运载特定的核糖核酸(RNA)链,关闭脑部一个与毒瘾有关的基因,这将有助于开发出治疗毒瘾的新疗法。
据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网络版3月26日报道,过去的研究已发现,一种称为DARPP-32的脑部蛋白质在毒品成瘾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经过特别设计的RNA链可以干扰相关基因,阻止该蛋白质分泌,因此有助于治疗毒瘾,但是缺乏安全有效的方法来将RNA链运送到所需要的部位。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科学家说,他们设计出一种杆状的纳米粒子,可以作为“运输工具”搭载治疗所需的RNA链,穿过血液与脑组织之间的屏障进入脑细胞。
实验表明,搭载在这种纳米粒子上的RNA链,有48%能穿过血脑屏障,效率比以往方法大大提高。
报道说,利用这种纳米粒子运载其他RNA链,还可治疗帕金森氏症、癌症及一些神经性疾病。
该研究小组的一些科学家还将尝试用这种方法治疗艾滋病、痴呆症和哮喘等[3]。
随着纳米金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有关纳米金的生物安全性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热点。
在在线出版的《自然—材料学》(Nature Materials)期刊上,另有作者发现,当将条纹状的不同配合基以彼此相间的方式覆盖在纳米颗粒表面时,这种纳米颗粒就可以直接穿入细胞而不会在细胞上留下洞穴,从而不会引起细胞的死亡。
在未来的治疗中,可以用这种方法将生物活性的分子送入细胞中。
细胞膜具有高度的防御能力,不会让外界物质轻易进入。
尽管也有部分生物分子能穿越细胞膜进入细胞之中,但具有类似大小的人工合成分子是否也能穿越细胞呢?曾有一段时间,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有相当的争论。
通常,人工合成分子只能进入细胞中一个有限制的特定小区域,而不是细胞质溶液中。
对于像带正电荷的纳米颗粒来说,它们进入细胞时会在细胞膜上产生出一个小小的过渡性洞穴,即使这样也会使细胞膜破裂,导致细胞死亡。
Francesco Stellacci和同事发现,黄金纳米颗粒能够穿越细胞膜不会导致细胞膜破裂,而且,如果以彼此间隔的形式在这种纳米颗粒表面涂上负电荷配合基和疏水配合基,那么它们还能进入细胞液中。
如果这些配合基在纳米颗粒表面是随意排列的,那么即使是涂上相同数量的配合基,这些颗粒也不能直接穿过细胞膜[4]。
自由基的氧化损伤是构成细胞毒性的机理之一。
研究人员以纳米金与血液的相互作用为切入点,深入研究了纳米金与血液中内源性多肽的相互作用。
实验发现纳米金可以促使血液中NO含量迅速提高。
进一步研究表明,该现象起因于血液中内源性亚硝基化的巯基蛋白(或多肽)与纳米金通过Au-S键相互作用时,释放出活性的一氧化氮(NO)。
在细胞内部,释放的NO极可能与超氧阴离子发生反应生成氧化活性强、破坏性更大的过氧亚硝基阴离子,从而诱发一系列的氧化应激效应。
这一发现对纳米金作为生物探针、药物的载体及赋型剂在细胞或生物体内的应用给予了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