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论文

合集下载

自然灾害的应对与防范

自然灾害的应对与防范

自然灾害的应对与防范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不论我们多么先进的科技和文明,都无法完全摆脱自然的限制。

地震、洪水、台风等灾害频频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威胁。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和防范。

首先,应对自然灾害需要重视科学研究。

只有了解灾害的起因和发展规律,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它。

科学家们通过地质勘探、气象观测等手段,对各类自然灾害进行了深入研究。

例如,地震活动的研究使我们能够预测地震的发生,进而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少损失。

同时,科学研究也为科技进步提供了支持,如地震监测设备的升级和改进,洪水预警系统的建立等,都为自然灾害的应对和防范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其次,应对自然灾害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个社会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取决于其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例如,抗震建筑的设计和构造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堤坝和河道的改造可以减少洪水对城市的影响;防风林的种植可以降低台风对农田和居民的破坏。

除此之外,建立健全的应急机制也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完善的紧急疏散计划和救援队伍的建设,可以在灾害来临时迅速行动,减少伤亡和损失。

另外,应对自然灾害需要加强公众教育和意识提升。

公众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对于灾害的应对和防范至关重要。

人们需要了解常见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应对方法,掌握自救互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例如,人们应该知道逃生的最佳路线以及躲避地震的安全措施;他们应该知道如何提前准备食物和水,以应对可能的洪水或台风袭击。

此外,政府和媒体也有责任向公众传递灾害预警和防范信息,提高公众对灾害的认知和警惕。

最后,全球范围内的自然灾害的防范和应对需要国际合作。

自然灾害不分国界,一个国家的防范和应对措施可能会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

因此,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的威胁。

例如,通过共享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互相提供经验和信息,加强救援队伍和物资的协调,可以提高全球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

总之,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安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然灾害的防护措施范文

自然灾害的防护措施范文

自然灾害的防护措施范文(一)编制目的为规范安全生产事故及自然灾难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响应程序,及时有效地实施应急救援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应急救助程序,完善应急准备,提高救助能力,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维护灾区社会稳定,保障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编制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和《县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单位所负责的本县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及自然灾害,以及发生在本单位所负责的本县行政区域外但对本县已造成影响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工作。

其他类型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急救助工作,可参照本预案执行。

本预案所称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旱灾、水灾,冰雹、雪灾、低温冷冻、风灾、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

(四)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减少损失。

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完善机制,确保受灾人员基本生活,最大限度减少人员、财产损失。

2.统一领导、综合协调。

在局领导统一领导下,各科室按照分工密切合作、协同应对,确保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有力有序有效。

3.分级负责、专人专责。

根据各科室各自职责,按照分级负责、专人专责为主的要求,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

4.政府主导、社会动员。

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组织的作用,引导和支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开展自救互救。

二、组织体系(一)领导机构本县发生安全事故及自然灾害严重影响我县时,成立县城市建设服务中心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顾小辉任组长,分管领导任于海涛、刘迪副组长,各科室有关负责人为成员。

县城市建设服务中心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组织实施有关应急救助、防灾减灾工作,组织协调开展重大救灾活动,完成本单位范围内救灾工作部署。

以自然灾害为主题的论文:《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

以自然灾害为主题的论文:《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

《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及其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影响。

分析了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自然灾害的策略,包括加强预防、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强调人类应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关键词:自然灾害;影响;原因;应对策略一、引言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也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因此,深入研究自然灾害,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特点(一)自然灾害的类型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等。

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暴雪、干旱等;水文灾害如洪水、海啸等;生物灾害如病虫害、森林火灾等。

(二)自然灾害的特点1.不可预测性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突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即使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也难以准确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

2.破坏性大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例如,地震可以摧毁建筑物,洪水可以淹没城市,台风可以破坏基础设施等。

3.连锁反应自然灾害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地震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洪水可能导致疾病传播、生态破坏等。

三、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一)自然因素1.地球内部运动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板块的碰撞、挤压和断裂会释放巨大的能量,引发地震和火山喷发。

2.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的异常变化会导致气象灾害和水文灾害的发生。

例如,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会影响全球气候,引发暴雨、干旱、台风等自然灾害。

3.生态系统失衡生态系统的失衡也是自然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预防防灾减灾的措施()1500字

预防防灾减灾的措施()1500字

预防防灾减灾的措施()1500字预防和减灾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

在灾害预防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减小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首先,加强灾害监测和预警。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健全的灾害监测体系,及时捕捉灾害发生的迹象,尽早发出预警,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例如,在地震监测方面,可以通过地震仪网络实时监测地震活动,及时将数据传输到地震台站并进行分析,发布地震预警。

其次,加强公众教育和灾难演练。

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使人们更加了解不同类型的灾害以及应对方法。

并且定期组织灾难演练,让公众能够熟悉应对程序,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第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灾能力建设。

加强对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其抗震、抗风、抗洪能力。

例如,地震区的建筑物可以采用抗震设计和工艺,减轻地震灾害的损失。

此外,也应加强公众自救互救能力的培养,组织培训,提高公众的应急处置能力。

第四,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是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因此,必须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来减少灾害的发生。

例如,采取措施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水污染等,保护森林、湿地、水源等自然资源。

第五,加强国际合作和知识技术交流。

灾害无国界,国际合作和经验交流对于灾害防范和减灾非常重要。

各国可以加强灾害防范和减灾经验的共享和交流,共同应对灾害。

例如,国际组织和机构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灾害管理和应对能力。

综上所述,预防和减灾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

通过加强灾害监测和预警、公众教育和灾难演练、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灾能力建设、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以及国际合作和知识技术交流,可以减小灾害的发生和影响,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范文

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范文

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范文自然灾害是指由地球自然界的各种力量导致的破坏性事件,如地震、台风、洪水、干旱等。

这些灾害会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因此,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来减轻其对人们的影响。

首先,要加强预警体系的建设。

通过科学的气象预报、地震预警系统等手段,及早预测灾害的发生,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同时,要加强公众教育,提高人们的灾害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使每个人都能知晓如何在灾害来临时保护自己。

其次,要加强灾后救援工作。

当灾害发生后,相关部门要迅速组织力量进行救援和抢救,第一时间将受灾人员安置到安全地带,提供食品、水源、医疗等紧急救援物资,确保受灾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要积极开展搜救工作,确保没有人被埋压或困在危险区域。

此外,我们还要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安全性。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自然灾害的可能性,合理规划建筑物的位置和结构,避免将人们暴露在灾害的风险之中。

此外,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城市的防洪、抗震、防风等能力。

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可以有效减轻灾害对人们生活和财产的影响。

最后,要加强灾后重建和社区复原能力的提升。

当灾后救援完成后,要及时展开灾后重建工作,修复损坏的基础设施和住房,帮助受灾人员恢复生活。

此外,要加强社区的复原能力,组织居民参与社区防灾减灾工作,建立健全的社区应急预案和救援机制,提高社区居民的应对能力。

总之,面对自然灾害,我们需要采取综合应对措施,提高预警能力、加强灾后救援、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安全性、提升社区复原能力。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一张严密的防灾减灾网,才能减轻灾害对人们的伤害,保障人民的安全和财产。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论文范文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论文范文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日益加剧。

本文旨在探讨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实施与评估,以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通过对应急预案的理论分析、实践案例研究,提出完善应急预案的建议,以期为我国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制定;实施;评估一、引言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灾害事件。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

应急预案作为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手段,对于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应急预案的制定、实施与评估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二、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1. 理论框架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制定应急预案时,应以预防灾害发生为主,同时结合防治措施,降低灾害损失。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应急预案的制定应在政府统一领导下,明确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区的职责。

(3)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应急预案应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实施。

(4)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在制定应急预案时,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确保救灾工作的人道主义原则。

2. 制定程序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程序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需求分析:分析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确定应急预案的编制需求。

(2)组织架构:明确应急预案的编制组织架构,包括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家组等。

(3)编制内容:根据需求分析结果,编制应急预案的内容,包括组织体系、应急响应、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

(4)征求意见:征求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区的意见,对应急预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5)审批发布:经政府批准后,正式发布应急预案。

三、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实施1. 应急响应自然灾害发生时,应急预案的实施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预警阶段:根据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以自然灾害为主题的论文:《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之策》

以自然灾害为主题的论文:《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之策》

《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之策》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自然灾害的种类、成因、影响以及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策略。

强调了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人类应加强合作、提高科技水平、增强防范意识,以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一、引言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深入研究自然灾害,提高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自然灾害的种类及成因(一)地震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面震动。

板块运动、火山活动、人类活动等都可能引发地震。

地震的破坏力极大,能够摧毁建筑物、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洪水洪水是由于暴雨、冰雪融化、水库溃坝等原因引起的河水泛滥。

洪水能够淹没农田、房屋、工厂等,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此外,洪水还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三)台风台风是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通常在海洋上形成,然后向陆地移动。

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潮能够摧毁建筑物、破坏基础设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干旱干旱是由于长时间的少雨或无雨天气引起的水资源短缺。

干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三、自然灾害的影响(一)人员伤亡自然灾害往往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能够摧毁建筑物、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导致人们被掩埋、溺水、受伤等。

此外,自然灾害还可能引发疾病的传播,进一步加重人员伤亡的程度。

(二)财产损失自然灾害会给人类的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能够摧毁房屋、工厂、商店等建筑物,破坏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导致经济活动中断,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生态环境破坏自然灾害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防治自然灾害保障措施

防治自然灾害保障措施

防治自然灾害保障措施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一种现实挑战,具有破坏性、不可预测性和广泛影响力,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

为了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防治自然灾害。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详细阐述防治自然灾害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预警和监测体系的建设预警和监测是自然灾害防治的基础和前提。

为了做好灾害应对工作,我们必须建立健全的预警和监测体系。

首先,应加强气象、地质、地震等观测网络的建设,提升监测技术和能力。

其次,要加强对灾害发生规律和趋势的研究,挖掘各种预兆信号,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最后,必须建立完善的信息发布和传播机制,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及时传达到公众,提高公众应对灾害的能力。

二、加强自然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自然环境的破坏是自然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防治自然灾害保障措施中,保护自然环境和进行生态恢复至关重要。

首先,要加强对水资源、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的保护,控制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

其次,要加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推动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生态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

此外,要加强对环境污染的防治,减少化学物质和有害物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三、加强灾害防治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是自然灾害防治的重要保障。

在建设基础设施时,必须考虑自然灾害的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首先,要加强房屋和建筑物的抗震、防水和防风能力,采用抗灾建筑材料和工程技术。

其次,要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加大防洪和排涝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抗洪能力。

此外,还应加强交通、通讯和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社会运行的韧性和抵抗灾害的能力。

四、推行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自然灾害防治的重要手段。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可以减少自然灾害的风险,为灾害防治提供基础保障。

首先,要加强土地资源的调查和评估,科学确定土地的可利用性和风险性。

其次,要制定并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严禁在灾害高风险区进行建设和开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
院(系)名称:
专业年级:
团队成员:
指导教师:
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
Natur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中国的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灾情严重。

中国自然灾害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有明显的南北不同和东西分异。

广大的东部季风区自然灾害频发、灾情比较严重的地区,华北、西南和东南沿海是自然灾害多发区。

自然灾害表现出种类多、区域性特征明显、季节性和阶段性特征突出、灾害共生性和伴生性显著等特点。

正因为如此,对于自然灾害的防治显得十分重要。

在现代社会,人们在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方面已有了许多的了解和进步。

但当面对自然灾害时,防治措施仍尤为重要。

关键词
自然灾害的种类自然灾害的特点中国的自然灾害防治措施
自然灾害的概述
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干旱、洪涝、台风、冰雹、暴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且对人类社会造成了的危害的现象和事件。

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龙卷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

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

人类要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人类破坏自然,导致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自然灾害的种类
灾害是对能够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件总称。

纵观人类的历史可以看出,灾害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为影响。

因此,通常把以自然变异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自然灾害,如地震、风暴、海啸;将以人为影响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人为灾害,如人为引起的火灾、交通事故和酸雨等。

同时自然灾害还分为突发性自然灾害和缓发性自然灾害两类,一是突发性自然灾害。

像火山爆发,地震、洪水、飓风、风暴潮、冰雹、雪灾、暴雨等,及旱灾、农作物和森林的病、虫、草害等。

二、缓发性自然灾害。

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等。

当然,灾害的过程往往是很复杂的,有时候一种灾害可由几种灾因引起,或者一种灾害因会同时引起好几种不同的灾害。

这时,灾害类型的确定就要根据起主导作用的灾因和其主要表现形式而定。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将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和森林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

自然灾害的特点
自然灾害的特点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自然灾害具有广泛性与区域性。

一方面,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很广。

另一方面,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又决定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

第二,自然灾害具有频繁性和不确定性,全世界每年发生的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害非常多。

近几十年来,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还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第三,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不重复性,主要自然灾害中,无论是地震还是干旱、洪水、它们的发生都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

第四,自然灾害具有联系性。

自然灾害的联系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区域之间具有联系性。

另一方面是灾害之间具有联系性。

也就是说,某些自然灾害可以互为条件,形成灾害群或灾害链。

第五,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具有严重性。

例如,干旱、洪涝两种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严重,全球每年可达数百亿美元。

第六,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始终充满着矛盾,只要地球在运动、物质在变化,只要有人类存在,自然灾害就不可能消失,从这一点看,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

而中国的自然灾害的特点:一是灾害分布点多面广,局部地区受灾严重。

二是南方春汛夏汛明显,北方洪涝异常偏重。

三是台风频繁密集登陆,影响范围跨度较大。

四是风雹灾害局地较重,干旱灾情明显偏轻。

五是西部地震频繁发生,低温雪灾连袭北方。

六是贫困地区灾频灾重,灾贫叠加效应显著。

中国的典型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
1、中国的水旱灾害
①危害:
水灾:淹没房屋和人口,破坏工厂厂房、通讯与交通设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并卷走居住地一切物品,淹没农田,毁坏作物,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从而造成饥荒。

旱灾:河流断流,水库干涸,农作物歉收、甚至绝收,人畜饮水困难等。

②防治措施:
水灾: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体系,落实防汛责任;搞好水利基本建设,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植树造林,巩固沙土;加强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等。

旱灾:修建水利工程(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退耕还湖;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改善耕作制度,推广耐旱作物;节约用水;加强监测预报;人工降雨;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等。

2、中国的沙尘暴
①危害:携带细沙粉尘的强风摧毁建筑物及公用设施;以风沙流的方式造成农田、渠道、村舍、铁路、草场等被大量流沙掩埋;造成土壤风蚀和大气污染。

②防治措施:在裸露的农田上实行作物残茬覆盖;或种植作物实行绿色覆盖;在退化的草原上种植牧草辅助于造林;建立防风屏障等。

3、中国的水土流失
①危害:土壤剥蚀,肥力减退;加剧沟壑发展;冲毁土地,破坏耕田;生态失调,旱涝灾害频繁;破坏土地资源,蚕食农田,威胁人类生存,影响航运,破坏交通安全;淤积水库、阻塞河道、抬高河床。

②防治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

4、中国的荒漠化
①危害: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自然灾害加剧。

②防治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退耕还林还草;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合理载畜;减少工矿企业的污染,做好复垦工作。

5、中国的地质地貌灾害
①危害:以地震、地面沉降与地面塌陷、崩塌、滑坡与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沙漠化、煤田地下火灾等为具体表现。

②防治措施:把地质灾害防治重点放在人口密集、建设集中和对国家建设有重大影响的城市、矿山、工程、交通干线、大江大河等地区和地质灾害多发区,并抓好一些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的典型工程;大力开展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教育和科技知识普及工作;开展群众性的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尽可能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总结
通过对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的总结和讨论,我认为预防和治理各种自然灾害,首先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各种灾害的危险性,认识治理灾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其次,要正确认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灾害所起的作用。

树立牢固的减少对自然的破坏,使人与自然处于和谐发展的状态。

再者,要吸取以往防治灾害的经验教训。

最后,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符合当地的科学的方案,在灾害没有发生时居安思危,制定防治措施,在灾害发生后临危不乱。

参考文献
[1]秦波,田卉,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2] 苏桂武,高庆华.自然灾害风险的行为主体特性与时间尺度问题.自然灾害学报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3] 陈颙史培军.自然灾害.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2007
[4] 常梦飞,防震.请借鉴历史经验[N].检察日报,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