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合集下载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蓝光敏感的视色素 。
产生不同的色觉是由于三种视锥细胞兴
奋程度的比例不同:
0:0:97 蓝色感觉
99:42:0 红色感觉
31:67:36 1:1:1
绿色感觉 白色感觉
四 、与视觉有关的几种生理现象 (一)视力(视敏度)
概念:眼分辨细小结构的能力。 衡量标准:以人能看清最小视网膜像为标准
视力表制定: 人眼在5米处看清:第10行E字时,视角为1’,视力
(1)色素细胞层:保护作用,防止强光刺激。输送 营养物质。 (2)感光细胞层 (3)双极细胞层 (4)神经细胞层
2.感光细胞及其特曾
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在视网膜分布 很不均匀 黄斑:视网膜中心,视锥细胞多 中央凹:只有视锥细胞,无视杆细胞
周边部视杆细胞多,视锥细胞少 盲点:无感光细胞 视杆细胞、视锥细胞所含的感光色素不同 视杆细胞只有视紫红质,视锥细胞有三种
分布密度和对触、压觉的敏感程度: 鼻、口唇、指尖高 胸、腹部次之 手腕、足最低
2.触觉域和两点辨别阈:将两个点状刺激同 事或相继触及皮肤,人体能分辨出这两个刺 激点的最小距离。成为亮点辨别域。
逐渐增高 手指 口唇 脚趾 足背 腹 胸 背
(二)温度觉
冷觉和温觉合称温度觉,它们各自独立。 温度超过30-46C0热点,皮肤感觉热,温度在升高, 只有痛觉,温度低于30C0,冷觉。
传导纤维
躯体传入纤维 (快痛Aδ,慢痛C)
自主N传入纤维
2 牵涉痛
①概念:内脏疾病引起体表某部位的疼痛或痛觉
过敏现象。 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
患病器官 心
胃、胰 肝、胆 肾脏 兰尾
体表疼痛 心前区 左上腹 右肩胛 腹股 上腹部
部 位 左臂尺侧 肩胛间
沟区 或脐区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鼓膜:位于外耳道底,在声波的作用下产生振动。 耳 中耳 鼓室: 是鼓膜与内耳之间的小腔,内有听小
骨,有咽鼓管通口腔。 听小骨:依次是锤骨、砧骨、镫骨,外连骨膜
内接内耳,传递振动。 半规管 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化的感受器,经 内耳 前庭 反射作用维持身体平衡。 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与位听神经相连。
二、小学生感官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2.感光系统:由视网膜及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 (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组成 1)视杆细胞含感光物质视紫红质(视黄醛+ 视蛋白) 2)视杆细胞能感受弱光刺激(在昏暗的光 线下工作,看见黑色、白色、灰色的阴影。) 3)维生素A是合成视紫红质的原料,缺乏维 生素A患夜盲症。
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
• 色觉产生的三原色学说(与3种视锥细胞含的感光 色素有关)
• 清光眼:眼内压异常升高或房水循环受 阻压迫视神经
• 白内障:晶状体失去透明度(创伤、有 毒物质、感染、老化引起晶状体蛋白质 浑浊,置换一个人工晶状体。)
• 散光:角膜受损或晶状体不规则的弯曲 度从而使光线折射变形,视野中出现模 糊的区域,配戴特殊的球镜。
• 色盲:与遗传有关
• 色弱:与营养、健康有关
• (一)眼
• 眼球的前后轴短,生理性远视的特点。晶 状体的弹性大,调节能力强。
• (二)耳
• 咽鼓管是沟通鼻咽部和鼓室的一个短管, 儿童的咽鼓管比成人短、宽,且鼓口和咽 口在一个水平面上。口腔有炎症时容易引 发中耳炎。
• 儿童不要滥用抗生素,以免造成听力障碍 甚至耳聋。(链霉素、奎宁、卡那霉素、 新霉素、庆大霉素等)
chui zhen
Deng
听骨链
听觉的形成
• 声源传出的声波经耳廓收集进入耳撞击 骨膜,骨膜的振动传递到中耳引起三块 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的依次振动。 镫骨的振动传到了内耳的液体,刺激了 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通过听神经发送 到大脑的听觉中枢,经大脑分析重组后 形成了能听到的声音。

感觉器官

感觉器官

人眼的适宜刺激:
波长370 ~ 740nm的可见光波。
一、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dioptric system and accommodation
(一)光的折射和眼内物像的形成


简约眼(简化眼)reduced eye 简约眼是根据眼的实际光学特性 设计的简单的等效光学系统。
单一球面折光体系
明适应(light adaptation): 当人从暗处突然进入强光下, 起初感到一片耀眼光亮,看不清物 体,1分钟左右,视觉恢复正常。 此现象称为明适应。
视杆细胞在暗处合成且大量积聚的视紫红质
强光 迅速大量分解
瞬间眼前出现光耀夺目而 看不清实物
1分钟后 视锥细胞感光色素在亮光环境中感光
(三)视野(visual field) 单眼固定地注视正前方一点不动, 此时该眼所能看到的外界范围。
适应: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 器, 而传入神经上冲动频率下降的现象。
注意:感受器的适应并非疲劳
肌梭 触觉 刺激
时间(s)
快适应(rapid adaptation) : 皮肤触觉感受器有利于感受器 再接受新的刺激 出现 快慢 慢适应(slow adaptation ): 肌梭、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 有 利于机体对姿势、血压等机能进 行持久的调节
3.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无 光 照


视紫红质分解变构 变视紫红质Ⅱ(中介物) 激活盘膜上的传递蛋白(G蛋白) 激活磷酸二酯酶
cGMP含量高 cGMP依赖性Na+通道开放 外段膜Na+持续内流 (内段膜Na+泵泵出Na+) 静息电位 (-30~-40mv)
分解cGMP→cGMP↓ cGMP依赖性Na+通道关闭 外段膜Na+内流↓(内段膜Na+泵继续) 感受器电位(超极化型) 电紧张方式扩布 终 足

七年级生物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七年级生物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功能
感受器能够将外界刺激转化为神 经信号,传递给神经系统,进而 引发相应的生理反应。
感受器的分类
01
02
03
04
化学感受器
能够感受化学刺激,如气味、 味道等,常见于口腔、鼻腔等 部位。
机械感受器
能够感受机械刺激,如压力、 振动等,常见于皮肤、关节等 部位。
温度感受器
能够感受温度刺激,如冷、热 等,常见于皮肤、口腔等部位 。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信息传递
01
02
03
信息传递方式
感受器接收到的信息通过 神经系统的传递,最终到 达大脑进行处理。
传递速度
信息传递的速度快慢直接 影响到生物体对外界刺激 的反应速度。
信息整合
大脑对来自不同感受器的 感觉信息进行整合,形成 完整的感知印象。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适应性
适应外界环境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能够随 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逐渐 适应,维持生物体的正常 生理功能。
为反应。
生态平衡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在维持生态平 衡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动物通过 感知天敌的存在来避免被捕食。
物种交流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也是生物之间 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如视
觉、听觉和化学信号等。
06
实验:观察和探究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功能
实验目的与实验材料准备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和探究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 功能,了解生物体如何接收外界刺激 并作出反应。
嗅觉感受器和嗅觉器官
总结词
嗅觉感受器能够检测和传递外界的气体或挥发性物质刺激,嗅觉器官则负责接收 这些刺激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进行处理。
详细描述
嗅觉感受器是位于鼻腔内的嗅细胞,它们能够检测到气体的浓度和特征,并将其 转化为神经信号。嗅觉器官还包括鼻腔内的其他结构,如鼻甲和鼻腔粘膜等,它 们共同作用将气体的刺激传递到嗅细胞,进而传递到大脑进行处理。

感觉器官

感觉器官

Na 内流(Na 通道开放)(暗电流) Na 外运(Na 泵主动转运)
静息电位
光 照
光照
感受器电位
部分Na 通道关闭,Na 外运Na 内流
超极化感受器电位 超极化的大小随光照的强度改变
动作电位
神经冲动
传向视觉中枢
视紫红质
1个光量子
变视紫红质Ⅱ
激活G蛋白(Gt,传递蛋白) 激活磷酸二酯酶(效应器酶) cGMP分解,cGMP↓ 外段视盘膜Na+通道关闭,Na+内流↓ 超极化型感受器电位 终足神经递质释放
视觉代表区:
1 、位置:枕叶距状裂 的上下缘(17区)。 2、投射特点: ①视网膜的鼻侧交叉投射 到对侧枕叶,颞侧不交叉投 射到同侧枕叶。 ②视网膜的上(下)半部投 射到距状裂的上 ( 下 ) 缘 ; 黄 斑区(周边区)投射到距状裂 的后(前)部。
七、与视觉有关的其他现象
(一)暗适应与明适应: 1.暗适应 从明亮处进入黑暗处时,最初什么都看不见,经过一定
到耳蜗的,耳蜗的感音装置又是如何把声
波的机械能转换成神经冲动的。
一、人耳的听阈和听域
1、听阈 对每一种频率的声波,都有一 个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称为听阈 。 2、最大可听阈 当声音强度增加到一定 限度时,不但引起听觉,同时引起鼓膜的 疼痛,这个限度称为最大可听阈 。
3、听域 不同声波频率的听阈 连线与 不同声波频率的最大可听阈连线所包含的 面积称为听域 。
在感受器细胞出现一过渡性的局部电变化。
(三)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感受器在把刺激转换成神经动作电位 时,不仅是发生了能量形式的转换,而且 将刺激所包含的信息转变成神经动作电位 的某种特有的序列传入中枢,称为感受器 的编码作用。
(四)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当以恒定强度的刺激连续作用于感受器 时,虽然刺激持续作用,但传入神经的脉冲 逐渐下降,主观感觉可减弱或消失。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1感受器与感觉器官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1感受器与感觉器官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官
2
2
1.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
2. 眼的视觉功能
3. 耳的听觉功能
4. 前庭器官的平衡感觉功能官
3
3
1.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
1.1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
感觉的产生: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感受刺激 传导通路的信息传入
4
中枢的整合分析
4
1.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
1.1.1 感 受 器:分布在体表或机体内部专门感受各
成像于视网膜上。
9
2. 眼的视觉功能
2.1.3 眼的折光异常
种类 原因 成像 临床表现 矫正
近视 眼球前后径过长; 成像于视 折光系统能力过强 网膜前
视远物不清
凹透镜
远视 眼球前后径过短; 成像于视 视远、近物都 凸透镜 折光系统能力过弱 网膜后 不清,易疲劳
10 散光 角膜表面不同方向 物像扭曲 的曲率半径不等 变形
视物模糊
柱面镜
10
2. 眼的视觉功能
2.2 视网膜的感光换能功能 2.2.1 视网膜的两套感光换能系统
组成 视杆系统 视锥系统 视杆细胞、双极细胞、 视锥细胞、双极细胞、 神经节细胞会聚式联系 神经节细胞单线式联系
分布范围 特点
功能
视网膜周边部 中央凹 对光的敏感度高,没有 对光的敏感度低,有色 11 色觉,视物精确度低 觉,视物精确度高
声波频率越低,最大振幅靠近蜗顶,感受低频声波。
16
16
4. 前庭器官的平衡感觉功能
4.1 前庭器官的感受细胞和适宜刺激 椭圆囊和球囊:感受头部空间位置和直线变速运动 半 规 管:感受旋转变速运动 4.2 前庭反应 4.2.1 前庭姿势反射 4.2.2 前庭自主神经反应 4.2.3 眼震颤

2024年感受器与感觉器官教案

2024年感受器与感觉器官教案

2024年感受器与感觉器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人体生理学》第五章“感受器与感觉器官”,详细内容为第13节,主要包括感受器的基本原理、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感受器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作用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基本概念,掌握其结构与功能;2. 了解感受器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感受器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感受器的基本原理,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相互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人体生理学挂图,感受器与感觉器官模型,PPT课件;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人体生理学挂图,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分布,提出问题:“感受器与感觉器官有什么作用?它们在人体生理活动中如何发挥作用?”引发学生思考。

2. 知识讲解(1)感受器的基本原理;(2)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3)感受器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作用。

3. 实践情景引入4. 例题讲解讲解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相关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定义、分类、功能;2. 感受器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作用;3.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相互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定义、分类及功能;(2)举例说明感受器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作用;(3)分析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相互关系。

2. 答案:(1)感受器:感受外界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器官。

分类:机械感受器、化学感受器、温度感受器等。

功能:感受外界刺激,传递神经冲动至大脑皮层,产生相应的感觉。

感觉器官:将感受器传递的神经冲动转化为特定感觉的器官。

分类: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嗅觉器官等。

生理学感觉器官的功能ppt课件

生理学感觉器官的功能ppt课件
(暗处,耗能)
异构酶
(暗处,耗能)
全反型视黄醛+视蛋

醇脱氢酶
全反型视黄醇(VitA)
2.视杆细胞的感受器电位
无光照 cGMP含量高 cGMP依赖性Na+通道开放 外段膜Na+持续内流 (内段膜Na+泵泵出Na+)
暗电流 突触末梢兴奋性递质
光照
视紫红质分解变构

激活盘膜上的转导蛋白(G蛋白)

磷酸二酯酶
意义 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不致因光 量过强而受到损害,也不会因光线过弱而影 响视觉。
过程
强光
视网膜感光细胞
视神经
中脑的顶盖前区
动眼神经缩瞳核(双侧)
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纤维
瞳孔括约肌收缩 瞳孔缩小
3.双眼会聚
当双眼注视一 个由远移近的物体 时,两眼视轴向鼻 侧会聚的现象。
是由于两眼球 内直肌反射性收缩 所致。
意义:两眼同时看一近物时,物像仍可落在两眼视网 膜的对称点上,避免复视。
(四)眼的折光能力异常
正视眼:通过调节,可以分别看清远、近不 同的物体。
非正视眼:若眼的折光能力异常,或眼球的 形态异常,使平行光线不能聚焦于 安静未调节的视网膜上。 包括:近视眼、远视眼和散光眼。
1.近视(myopia)
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轴性近视)或折光系 统的折光能力过强(屈光性近视)→远处物体发出 的平行光线被聚焦在视网膜前方,因而在视网膜上 形成模糊的图像。
2.色盲与色弱: ①色盲
指一种对全部颜色或某些颜色缺乏分 辨能力的色觉障碍。
②色弱 指对某些颜色的分辨能力比正常人稍差。
三、与视觉有关的若干生理现象
(一)视敏度(visual acuit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北师大版)
题:第12 人体的自我调节
第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教学目标:
1、描述耳的结构与功能
2、说明视、听、嗅、味觉及皮肤触觉、温度觉感受刺激的性质教学重点:
耳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难点:
耳的结构
前准备:挂图、教具、模型、相关的资料
时:1时
教师活动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引入新:
板书
讲解为主
指导实验
帮助分析耳与听觉
耳是听觉器官,耳的结构也就主要表现出与接受声音刺激相适应的特征。

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外耳包括耳廊和外耳道。

如果你用手掌托在耳廓后边,就会感到前方传的声音变得更大了,这说明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如果你用手指掩住外耳道,则立即会觉得外边传的声音变小或听不到了,这说明外耳道有传送声波的作用。

另外,在外耳道的皮肤上生有耳毛和一些腺体,腺体的分泌物和耳毛对外界灰尘等异物的进入有一定阻挡作用。

中耳由鼓膜、鼓室和听小骨组成。

鼓膜在外耳道底部,是一个椭圆形的薄膜,
声波使鼓膜产生振动。

在鼓膜里面是一个腔,名为鼓室。

鼓室内有三块听小骨——
锤骨。

砧骨、镫骨,锤骨的一个小突起连接在鼓膜中心,镫骨有一面连接到内耳,砧骨则连在锤骨和镫骨之间,三块听小骨组成一条“听
骨链”,当声波振动鼓膜后,
就会进一步振动听骨链,并经此将振动传导到内耳。

另外,鼓室还在内下方有一条
小管与咽部相通,此管叫咽鼓管。

咽鼓管通常是闭合的,当吞咽或打呵欠时就打开,使空气能从咽部进入鼓室,这样就会便鼓膜两侧的气压维持平衡,这也是鼓膜能正常振动的条之一。

内耳结构比较复杂,由一些骨质壁围成的腔管组成,可分为耳蜗、前庭和半规
管三部分。

这三部分管腔里都充满液体,相应的感受器就分布在一些位于管腔的膜质结构上。

耳蜗含有听觉感受器,当声波引起的振动传到内耳时,耳蜗听觉感受器受振动刺激而产生神经冲动;前庭和半规管里则含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当头部位置变动使这里的感受器受刺激时也产生冲动。

耳蜗、前庭和半规管里的不同感受器产生的冲动会沿同一脑神经——位听神经里的神经纤维传入脑干,然后分别上传至大脑皮层的不同中枢部位。

由耳蜗听觉感受器传导的冲动,最后在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产生听觉;由前庭和半规管中位置变动的感受器传入的冲动,最终在大脑皮层相应部位产生头部位置变动的感觉。

所以,内耳兼有听觉和感受位置变动的双重功能。

嗅觉与味觉
当空气中分布着某些有气味物质的时候。

我们用鼻吸气就可能感到气味的存在,这就是嗅觉。

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顶壁,叫做嗅黏膜,这里的一些“嗅细胞”受到某些挥发性物质的刺激就会产生神经冲动,
冲动沿嗅神经传入大脑皮层而引起嗅觉。

仔细辨别气味时,我们往往会做出短促而频繁的吸气动作,而深吸气时却难以
察觉到某些气昧的存在。

这是为什么呢?
原嗅黏膜所在的位置只能接触到经过鼻腔顶壁的回旋式气流,短促而频繁的吸气才容易在这里引起气流的回旋。

当患感冒、鼻炎时,可能造成鼻腔通气异常而使嗅觉功能产生障碍。

人的嗅觉辨别能力因人而异,差别有时较大。

有人甚至缺乏一般人具有的嗅觉
能力。

测定人的嗅觉能力,可以用能够引起嗅觉的气味物质的最低浓度表示。


用人造麝香测定人的嗅觉时,每升空气中×10-6 g的含量就能使人觉察到。

另外,人的嗅觉也很容易产生适应。

如果感受器持续受到某种刺激,其产生冲
动的能力会随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这叫做感受器的适应。

例如,人初到有某种气味的环境时,可能会明显感到这里的气味。

但时间一长,这种感觉会越越弱,最后就感觉不到这种气味的存在了。

当能够溶解在唾液中的某些物质接触舌面时。

往往会使我们感觉到某种味道,这就是味觉。

味觉感受能叫做味蕾,主要分布于舌的背面,特别是舌尖和侧缘。

用干净的棉球把舌尖揩干后,随即把几粒食糖放上去,这时不会感到有甜味;若把糖粒溶在少量水里,将糖的溶液滴
在舌尖上,则立即感到有甜味。

味蕾分辨的味觉基本上有四种;酸、甜、苦、咸。

分辨不同味道的味雷分布也
不均匀。

例如。

舌尖上分辨甜味的味蕾较多,舌根部感受苦味的味蕾较多,舌两侧
感受酸味的味蓄较多,而感受咸味的味蕾则较多分布在舌侧面的前部。

实际上,人的味觉感受要比上述四种丰富得多,原因是我们的口腔黏膜上还分
布着大量其他性质的感受器,如触觉、痛觉、温度觉感受器等;特别是在品尝味道
时还往往有嗅觉参与进。

这就使我们产生多种复合的感觉,综合地影响着我们对
“味道”的感觉判断。

触觉与温度觉
当我们身体的一定部位,特别是像手指、日唇舌尖、鼻尖等处与外界物体接触时,都会不同程度地感觉到物体的存在,甚至可能对物体的形状、硬度、光滑程度等情况做出一定判断,这就是触觉。

触觉感受器的分布和分辨本领如何?人们又怎样研究这些问题呢?
触觉敏感程度的测定实验
实验证实。

人体的唇、鼻尖、舌尖等处触觉非常敏感,肢体的腹侧面比相对应
的背侧面(如手心与手背)触觉要敏感。

显然。

这种敏感性的差别也反映了相应部位功能适应性方面的差别,敏感部位为大脑皮层提供信息的机会远远多于非敏感部位。

当我们接触的外界物体(也包括空气和水)的温度发生变化,使皮肤和黏膜的温度也发生变化时,我们就会觉得“冷了’或“热了”,这就是温度觉。

实验证明,皮肤温度感受器能够感受使皮肤温度发生变化的刺激:当刺激使皮肤温度下降时,会感觉“冷”;当刺激使皮肤温度升高时,则感觉到“温”
实验还证明,皮肤的某些点对“冷”刺激敏感,而另一些点则对”温”刺激敏
感。

这也说明,冷与温的感受是分别由不同的感受器引起的。

感受冷刺激(皮肤温度下降)的感受器,叫冷感受器感受温刺激(皮肤温度上升)的感受器,叫温感受器。

看图认识结构
看图了解耳的基本组成。

观察并思考问题
回答问题
看图理解
分组讨论举出其他的例子。

练习说明
看书、记忆
分组练习
分组实验
得出结果
分析结果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第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一、耳与听觉
二、嗅觉与味觉
三、触觉与温度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