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三
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

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原创实用版)目录一、中国古代舞蹈的历史背景二、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与演变三、中国古代舞蹈的特点与影响四、学习中国古代舞蹈史的意义和价值正文一、中国古代舞蹈的历史背景舞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凝聚了人类思想、情感和激情。
中国古代舞蹈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舞蹈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发展和演变,形成了具有独特形态和神韵的东方舞蹈艺术。
二、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与演变1.原始社会舞蹈原始社会舞蹈是华夏初始形态的舞蹈,其作用与后来的舞蹈有很大不同。
原始人类通过舞蹈来表达生存欲望、实现情感交流和宣泄。
早在五帝和商周时期,舞蹈便以史诗性的乐舞形式出现,如《九歌》等。
2.先秦时期舞蹈先秦时期舞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舞蹈开始与音乐、诗歌相结合,形成了更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
这一时期的舞蹈有《云门大卷》、《韶》等。
3.汉魏六朝舞蹈汉魏六朝时期,舞蹈发展更为迅速,舞蹈种类繁多,如武舞、文舞、雅舞等。
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舞者,如赵飞燕等。
4.隋唐舞蹈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鼎盛时期,舞蹈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
舞蹈种类更加丰富,如宫廷舞、民间舞、宗教舞等。
同时,这一时期的舞蹈表现出明显的东方特色和唐代盛世的繁荣气象。
5.宋元明清舞蹈宋元明清时期,舞蹈继续发展,与戏曲、杂技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
这一时期的舞蹈以戏曲舞和宫廷舞为主,其中《牡丹亭》等作品影响深远。
三、中国古代舞蹈的特点与影响1.特点中国古代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融合了音乐、诗歌、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表现出东方文化的优美、典雅、和谐和意境美。
2.影响中国古代舞蹈对后世影响深远,不仅对国内舞蹈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还对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的舞蹈艺术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学习中国古代舞蹈史的意义和价值学习中国古代舞蹈史对于舞蹈表演、创作和研究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舞蹈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舞蹈史知识点总结古代舞蹈中国舞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在古代,舞蹈被视为重要的礼仪和文化活动,被广泛应用在各种宗教、宫廷和民间仪式中。
在商朝和西周时期,舞蹈被用于祭祀和宗教仪式,表现出一种神秘和庄严的氛围。
而在春秋战国时期,舞蹈逐渐演变为一种娱乐和婚礼活动,展现出活泼和欢快的特点。
在这段时期,舞蹈的表现形式也开始多样化,有舞龙、舞狮、舞鹰等各种形式。
宫廷舞蹈在唐宋时期,宫廷舞蹈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在宫廷舞蹈中,舞者们身穿华丽的服饰,配以精美的舞台布景和灯光效果,表演出华丽繁复的舞蹈动作。
在这个时期,宫廷舞蹈成为了贵族的社交和娱乐活动,并且有着严格的规范和礼仪。
同时,宫廷舞蹈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融合了各种不同的舞蹈元素,展现出了多样的形式和风格。
民间舞蹈与宫廷舞蹈相对应的是民间舞蹈,也被称为民间舞。
民间舞蹈的风格更加朴实和自然,更贴近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在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中,都有着各自独特的民间舞蹈传统,如广场舞、古典舞、民族舞等。
这些舞蹈中,既有着简单明快的舞蹈动作,也有着深沉悲喜的情感表达,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形式和主题。
现代舞蹈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交流,中国舞蹈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现代舞蹈成为了中国舞蹈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舞蹈以其创新和个性化的特点,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也推动了中国舞蹈向世界舞台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舞蹈还受到了西方现代舞蹈的影响,如爵士舞、芭蕾舞等,这些舞蹈元素也被融合到了中国的舞蹈形式中。
总结中国舞蹈历史悠久,形式繁多,风格多样。
从古代的宫廷舞蹈到现代的现代舞蹈,中国舞蹈一直在不断发展和传承。
中国舞蹈受到了宗教、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影响,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风貌。
同时,中国舞蹈也在不断与世界舞蹈艺术交流和融合,为世界舞蹈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信随着中国舞蹈的不断发展,它将继续在世界舞蹈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
中国古代舞蹈史考题.doc

中国古代舞蹈史考题中国古代舞蹈史考题两宋舞蹈的时代背景和特点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战乱的局面,重新走向统一。
2、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畅通,科技发展具有世界意义,贸易发达,行会组织普遍。
3、两宋统治阶级比较重视乐舞,宴享、娱乐、朝会大典、招待使节都有乐舞。
教坊中有很多有才华的舞蹈家如雷中庆、菊夫人等。
4、宫廷队舞有所发展并日趋完整。
内容更加丰富,出现了表现人物故事的歌舞。
5、民间舞如异峰突起,舞史出现新的局面。
勾栏、瓦舍的出现,民间艺人有了固定演出场所。
行会间组成的舞队互相竞赛,促进了舞蹈的发展。
市民力量的壮大,增强了对文娱生活的要求。
时代和习俗的变迁,对高度规范和严密完整的舞蹈兴趣淡漠,审美观念有了新的变化,生动活泼的民间舞队倍受青睐。
6、文人士大夫的歌舞仍然盛行不衰,文学方面词与舞蹈有着密切的关系,词曲与舞蹈结合比唐诗更加自由。
7、宋代故事歌舞具有感人的情节,生动的人物,丰富的内容,逐渐形成歌、舞、剧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为戏曲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8、舞谱是宋代对舞史的新贡献:(1)纳西族东巴经象形文字舞谱(2)德寿宫舞谱9、两宋与高丽音乐、舞蹈交流频繁活跃。
汉代舞蹈大发展的原因汉代舞蹈大发展的原因汉代是舞蹈史上统一后的第一个盛世,汉代时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舞蹈广度深度都比先秦的有所提高1、百戏是流传最广的表演艺术形式。
百戏是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音乐演奏,演唱,舞蹈等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串演,可能由于它包含了许多不同的表演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节目,所以称为百戏,百戏有时候也叫角抵,大角抵,角抵百戏等,实际上汉代百戏一直十分兴盛,广泛流传在宫廷民间,只是到汉武帝时,由于国力强盛,对外交往频繁,于外极少数民族的艺人相继来到中原,他们的表演既丰富了百戏的内容,又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中原艺人的创新,于是百戏更加盛行,表演规模更加宏大,百戏中的各种表演项目,不仅广泛盛行于民间,还以最具代表性,最能展示汉王朝表演水平的艺术形式经常出现在宫廷,出现在皇帝招待域外使节及少数民族首领的集宴中2、女乐的舞蹈活动。
《中国舞蹈通史》复习题(含完整答案)

《中国舞蹈通史》复习题(含完整答案)一、填空题:1.“帝俊有子八人,始为歌舞”,载于《三海经》中。
2《云门》相传是黄帝时的乐舞,周代用于祭祀天神。
3. 《大武》,是歌颂周武王伐纣的乐舞,用于祭祀先祖。
4.汉代“百戏”中出现了扮演特定人物或简单故事情节的表演,如角觝戏,是表演者扮成各种鸟兽神仙。
《东海黄公》表现人降伏老虎的故事。
5.汉代出现了歌舞并重的歌舞曲叫《相和大曲》。
6.汉代有一种礼仪性和自娱性相结合的舞蹈叫小猪漫步。
7. 曹魏时代时代,长安、洛阳集中了一批优秀的歌舞艺人,住在特筑的铜雀台上,随时为他表演,这些歌舞艺人被称为“铜雀伎”。
8.唐代的乐舞机构有太常寺、教坊、梨园,集中和培养了大批乐舞艺人。
9. 农乐舞”即今朝鲜乐舞,《软舞》即今甘肃武威一带的乐舞。
10.唐代有一个最为铺张豪华的悲舞,“声词哀怨,听之莫不泪下”,它是《剑器舞》。
11.宋代常用吸收和发扬的手法对唐代最有成就的“大曲”进行按需要择用。
12.用《义勇军进行曲》音乐首创、首演舞者是周璇。
14.《尚书.益稷》中“鸟兽跄跄”“凤凰来仪”“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是狩猎生活的反映,也是图腾崇拜的遗迹。
15.歌颂神农发明农具,教民农耕功绩的乐舞叫《扶犁》。
16.中华舞蹈文化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距今有5000年。
17.巫舞是古人驱鬼逐疫的舞蹈,广泛流行于宫廷和民间。
18.相传夏桀欣赏乐舞,以钜为美,以众为观。
19. 西周创立的《六舞》、《小舞》被历代封建王朝奉为《六代舞》。
20.汉代舞蹈由于受到百戏的影响,有很强的技艺性,如《百戏》、《盘鼓舞》等。
21. 《南诏奉圣乐》的主要舞段是用舞队摆成南、诏、奉、圣四个字。
22. 宋代宫廷《队舞》,是唐代舞蹈的继承和发展,分健舞”和“软舞”。
23. 元代著名教坊大曲《白翎雀》,其音乐多模仿白翎雀的鸣叫声。
另有一双人歌舞名《昂鸾缩鹤舞》,亦有同名琵琶曲,从侧面反映了蒙古族的狩猎生活。
24. 20世纪40年代,“边疆音乐舞蹈大会”的主创人是戴爱莲。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复习资料

1、中国宫廷舞蹈——雅乐舞蹈的主要内容。
中国舞蹈在走出蛮荒,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很快就走向成熟。
在西周的初年即制定了雅乐体系,这是中国乐舞文化的一个里程碑。
乐舞艺术的地位和作用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一部分乐舞就是“雅乐”、“雅舞”,它们一直是中国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始终居于正统地位。
(雅乐舞蹈的主要内容是“六大舞”(六代舞)代表六个朝代。
有黄帝的《云门》、尧帝的《大章》、舜帝的《大韶》、夏禹的《大夏》、商汤的《大•C》、武王的《大武》。
六大舞又分为“文”、“武”两类。
前四舞属于“文舞”,后两舞属于“武舞”。
文舞手持龠翟而舞故称龠翟舞;武舞手持干戚而舞,又称干戚舞。
这两种舞都和帝王得天下的手段有关,所谓“以文德得天下的作文舞,以武功得天下的作武舞”。
杨玉环是中国唐代(618——907)著名的舞蹈艺术家。
她天生丽质,貌若天仙,从小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会演奏很多乐器,尤为擅长歌舞表演,有着极高的舞蹈技艺,可以说是个优秀的舞蹈家。
后来,她被选入宫中,得到了唐明皇的宠爱,被册封为贵妃。
杨玉环很会表演《胡旋舞》,更擅长表演唐明皇作的《霓裳羽衣舞》。
大诗人白居易后来曾用诗来描述杨玉环跳的这段舞蹈给他留下的印象:“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
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裙时云欲生。
”由于杨贵妃生得漂亮,又擅长歌舞表演,是当时不可多得的美人,因此,唐明皇格外宠爱她。
自杨玉环入宫,与她如漆似胶、形影不离,终日歌舞升平。
每当牡丹花盛开的时候,杨贵妃边饮边舞、醉意朦胧、飘飘欲仙,引得唐明皇亲自吹箫为她伴奏。
二人发誓要朝朝暮暮长相厮守。
(2分)可惜好景不长。
由于唐明皇整日花前月下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使得奸臣当道,最终发生了“安史之乱”,被迫将杨玉环这一绝代佳人处死。
3、“巫”与“舞”的关系。
巫舞是一种古代巫觋祭祀活动中舞蹈的总称。
过去,祭祀活动通常以舞蹈为重要手段,因为舞蹈可以形象鲜明,具有直观的震撼力,而且很美。
《中外舞蹈史》复习

中外舞蹈史复习提纲第一章原始舞蹈11973年青海大通县出土的舞蹈纹饰陶盆把中国舞蹈历史的发展追溯到了5300多年前。
2崖画上的舞蹈包含有:图腾崇拜、祭祀礼仪、生殖崇拜、狩猎征战四方面的内容。
3传说中的舞蹈有《扶犁》:反映神农氏发明农具,教人耕作的乐舞。
《扶来》:反映伏羲氏发明结网,教人捕鱼的乐舞。
《大韶》:歌颂先帝舜的乐舞。
孔子盛赞其“尽美矣,又尽善也。
”《刑天舞干戚》:在炎、黄二帝之间的争战中,炎帝的臣刑天在被砍去头颅的情形下,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手执干戚而挥舞。
干是盾,戚是长把斧。
“干戚舞”是古代武舞的一种重要形式,其舞蹈形式从远古一直流传到今天。
4原始舞蹈的特征:强烈的功利目的、高度的生命情调、热烈的全民性、完全的娱神性。
5探索原始舞蹈的途径有:1)通过记载原始舞蹈传说的古文献;2)通过原始舞蹈的文物、岩画等;3)考察流传至今的原始舞蹈的“活化石”。
第二章夏商奴隶制时代1女乐的出现、发展和壮大及历史作用夏、商时代是奴隶社会发展时期,生产力发展改变了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原始状况。
私有制产生,阶级开始分化。
伴随整个社会发展而来的舞蹈,步入了随着个人权力日益增长而来的声色追求的娱乐范围——舞蹈进入了表演艺术的发展。
在这种趋势中,从事表演艺术的乐工人员,即女乐队伍开始发展并庞大起来。
史籍记载,夏桀宫中女乐三万人之多,追求“以巨为美,以众为观”的豪华奢侈乐舞场面。
这些女乐经过一定训练,具有一般人不能掌握的技术,她们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专业音乐舞蹈家。
尽管在她们的创作和表演是为了满足统治者在声色娱乐上的奢侈追求,但她们创造的精美乐舞推动了舞蹈艺术的发展。
她们的艺术水平和历史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2甲骨文中出现的乐舞人员“万”或“万人”的记载,是历史上最早的关于舞蹈的文字记载。
3奴隶制时代,被形容为:那柔软的身肢,旋绕折缩,似可“入怀袖也”的舞蹈是《旋怀》。
第三章两周时期的舞蹈1、雅乐体系的建立及社会功能是什么?西周建立之初,为了巩固其统治,极力加强等级观念,在周公旦的主持下,制礼作乐,集中、整理、增删了前代各氏族具有代表性的乐舞,用于祭祀天地祖先,朝贺等大典。
中外舞蹈史复习提纲

1女乐的出现、发展和壮大及历史作用
夏、商时代是奴隶社会发展时期,生产力发展改变了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原始状况。私有制产生,阶级开始分化。伴随整个社会发展而来的舞蹈,步入了随着个人权力日益增长而来的声色追求的娱乐范围——舞蹈进入了表演艺术的发展。在这种趋势中,从事表演艺术的乐工人员,即女乐队伍开始发展并庞大起来。史籍记载,夏桀宫中女乐三万人之多,追求“以巨为美,以众为观”的豪华奢侈乐舞场面。
6《霓裳羽衣》:
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相传乐曲是唐玄宗部分的吸收印度《婆罗门曲》改编的。舞蹈主要表现仙女美姿,舞者“不着人间俗衣裳”,上穿孔雀翠衣,下穿淡彩色或月白色的裙子,肩披霞帔,头戴“步摇冠”,身上配着许多珠翠饰品,华丽典雅。舞姿优美、轻盈、飘逸、柔曼、引人入胜。其表演形式除独舞外,还有双人舞、集体舞的表演形式。这个舞蹈的首演者和最擅长者为杨贵妃。
从舞蹈的政治作用看,周代充分利用了乐舞的特殊功能,有效地为其统治服务。在此后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它一直被视为“正声”,各朝各代均不断增修变化,以适应自身的政治需要,雅乐体系一直延续到清代终止才告结束。
2《xx》:
是《六舞》中史料遗存最多的乐舞。孔子称其:
尽美未尽善。是一个有诗、有乐、有舞、有特定主题的大型男子群舞,执干戚而舞,与《大濩》一起归入武舞。
《南诏奉圣乐》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其原因:
一方面,它是在民族团结友好的气氛中产生的;另一方面,在艺术创造上,它是以南诏乐舞为本,广泛吸收汉族、龟兹等西域乐舞成分编制而成的大型组舞,主题鲜明,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及欣赏价值。
唐代舞蹈的辉煌成就:
唐代舞蹈在内容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宫廷燕乐:
《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小型表演性舞蹈分为“健舞”“软舞”两大类。也是教坊乐舞的两大类。由器乐演奏、歌唱、舞蹈组合成的多段体乐舞套曲——“大曲”。歌、舞、戏三者相结合,能表现一定的故事情节与人物的歌舞戏。其中著名的有《踏谣娘》《大面》等。其它未归入舞类的主要舞蹈:
《中国舞蹈发展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舞蹈发展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代是我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西周制定了一整套礼乐制度,即史书上盛传的周公“”,代表作品是和。
2、从周代开始,雅乐体系确立了、、“三位一体”的格局,并且使得“文意昭德、武以象功”的、两大乐舞的分类得以完成。
3、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三部分。
4、春秋战国时期舞蹈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出现了最早的审美风格,其是一种以拧身出胯的曲线美为特征的舞蹈形态,其中女性舞者具备有轻盈、飘逸、柔曼审美特征。
5、代是我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集大成时期,其舞蹈具有、的特点,就是这类舞蹈中最负盛名、最有代表性的舞蹈。
6、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顶峰时期,在这一时期里,舞蹈成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并且已经形成自己的分类方法。
如按舞蹈风格、特点区分的、类;具有严谨、统一结构的;带有一定故事情节的等等。
7、唐代舞蹈主要的发展趋势分为、和。
8、从唐以后,古人对所有以脚踏地为节、手袖相连、载歌载舞的的统称均为“”。
9、唐代刻画仙女形象的着名代表作是道家“羽化登仙”之宗教思想的形象美化。
10、、的抒情性,是部分唐代舞蹈的特色。
11、宋代城市固定表演场所、的建立,为艺人提供了谋生和传授技艺的场所,促进了各种表演技艺的吸收和融合。
12、元代民间娱乐、欣赏的主要艺术形式是,而明代的戏曲也同样盛行。
另外明代着名乐律学家、数学家、历学家,首创“舞学”,编制拟古舞谱,在中国舞蹈发展历程中熠熠生辉。
二、名词解释1、百戏:“百戏”原又称“角抵”,是一种集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舞蹈、音乐、乐器演奏等多种技艺为一体的综合表演形式,由于包括了许多不同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节目而被称为“百戏”,其是汉代流传最广的,也是最主要的表演艺术形式。
2、歌舞戏:歌舞戏由歌、舞、戏三者相结合而成,以歌唱、说白、滑稽表演兼具舞蹈动作等手段表现特定内容,反映一定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关系等。
在歌舞戏中,戏的成分比较重,歌舞是为戏服务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三)
清商乐舞:是魏晋南北朝流行的汉族民间乐舞的总称。
清商乐舞的主要特征为抒志言情、飘逸闲雅、以目传情、以轻见长、以妙取胜。
清商乐舞在永嘉之乱后发展为吴歌、西曲。
吴歌、西曲是有歌、有舞、有乐的民间歌舞形式。
宋代队舞:是以唐代的多段体歌舞套曲——大曲为基础结构,配上诗歌、道白,分段落表演的歌舞形式。
在宋代属于这种形式类别的歌舞包括宫廷队舞、大曲歌舞、转踏。
宋代队舞的特征:⑴ 舞具有情节性和叙事性
⑵ 代队舞对大曲按需择用。
散序-中序-破。
⑶ 代队舞具有综合性⑷宋代队具有理趣化⑸宋代队舞具有雅化倾向。
文人味、学问气、书卷气。
⑹舞蹈风格:娇柔、纤弱、娴静、淡雅
巫舞:是巫术祭祀活动中的舞蹈,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
巫术仪式舞蹈,主要是蜡祭、雩祭、儺祭、祀高禖等活动中的舞蹈。
六大舞可分为文舞和武舞,总称雅乐。
“六大舞”包括《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
六小舞包括《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
《大韶》舜的乐舞《大韶》乃古代的一个著名乐舞,简称《韶》。
是以歌颂舜帝能继承尧帝之仁德为内容的,舜时,《大韶》就曾用于庙堂祭祀。
孔子对大韶推崇备至,评价它是一个尽善尽美的作品。
龟兹乐:是古代西域龟兹地区的音乐舞蹈,龟兹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龟兹地区乐舞十分繁盛。
天竺乐即古印度的乐舞。
印度古典舞蹈来自寺院。
所以天竺乐带有浓郁的印度风格和宗教色彩。
白纻舞:原是三国吴地的民间歌舞,因白色纻麻舞衣而得名。
白纻舞以舞袖为特征,不仅是表演性舞蹈还用于娱神祭祀。
以舞相属:是一种带游戏性质的礼节舞蹈。
席间一人舞罢,邀请另一人起舞。
属,邀请之意也,有着严格的礼仪规矩,特别讲究仪容仪态。
到了唐朝以舞相属之风更盛,人们将跳舞视为抒情怡乐的快事。
坐部伎:室内厅堂表演,堂上坐奏规模宏大,人数众多,气势雄伟。
立部伎:室外广场庭院演出,堂下立奏人员较少,精巧典雅,温馨致雅。
“百戏”是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音乐演奏、演唱、舞蹈等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串演,可能由于它包括了许多不同的表演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节目,所以称为“百戏”。
“百戏” 有时也叫“角抵”、“大角抵”、“角抵奇戏”汉代百戏舞蹈按特征分为:巾袖、道具、情节、舞像。
汉代百戏的特点:1、百戏是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舞蹈和音乐演奏、歌唱等多种技艺的综合表演。
2、百戏中出现了扮演特定人物或者有简单故事情节
3、百戏促进了新的艺术形式的形成为歌舞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黄帝的乐舞叫《云门大卷》简称《云门》又名《承云》或《咸池》。
歌颂黄帝聚众万民盛德如云,如祥云,福佑之兆。
同时此乐舞还有祈求丰收五谷丰登之意。
黄帝氏族以云为图腾。
作乐祀之并以云纪事以云命官。
而《云门》除了图腾崇拜的意义外也在于歌颂黄帝的功绩赞美他团聚万民《云门》又叫《咸池》。
魏晋南北朝舞蹈正是唐代舞蹈走向高峰的序曲
具体表现在1、独立性与表现性态势 2、中西融合 3、“轻软舞”之准备 4、“健舞”之先声 5、“燕乐”之基本构架
道具舞蹈执武器之舞如《剑舞》、《刀舞》、《棍舞》、
《戚舞》执乐器之舞如《鞞舞》、《铎舞》、《鼗舞》、
《建鼓舞》等载歌载舞如《相和大曲》
自娱舞蹈:歌舞自娱,是汉代宫廷豪门普遍的日常喜好,在“倡优伎乐列乎深堂”的乐舞环境中,贵族们的舞蹈兴趣和舞蹈才能大为发展,自娱舞蹈有即兴和礼节舞之分,内容随人物心情不同而变化,形式简单。
制礼作乐以不同规格的示舞作为划分不同等级的标志之一制定了一整套礼乐制度“制礼作乐”出现的时代是西周。
东周的“礼崩乐坏”春秋战国之际随着西周王权的崩溃周初精心建立起来的的“礼乐政治”出现危机,致使“礼崩乐坏”的局面逐渐形成,在加之当时清新活泼充满人间真情的民间乐舞涌入宫廷和贵族之家,严重冲击了雅乐的统治地位加速了“礼崩乐坏”的进程“礼崩乐坏”的形成,还与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休戚相关,在周初《六大舞》被固定下来后长期用于宗庙祭祀变成经典的“先王之乐”势必导致原有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活力的丧失充满生机的“桑间濮上之乐”就会顺应时代的发展迅速发展起来。
西施西施是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代著名的宫廷舞蹈家。
越王勾践为了颠覆吴国的政权,设计把美丽的西施姑娘当作礼物送给了吴王夫差。
他专门在灵岩山上为西施
建造了“馆娃宫”,供西施表演歌舞,又在御花园的长廊下建造“响屐廊”让西施脚穿木屐,裙系小铃,带领宫女在上面跳舞,名曰“响屐舞”。
赵飞燕:聪明伶俐,能歌善舞,汉代皇室舞者中最为著名,跳起舞轻盈飘逸,有非凡的舞蹈技艺,代表汉舞的艺术水平。
原始舞蹈的特征: 1.
强烈的功利目的 2.
高度的生命情调汉
代舞蹈的艺术特征
答案要点:汉舞以楚舞为基础吸收了边疆和外域舞蹈及姐妹艺术的营养而形成的。
它的艺术特征表现在两方面——思想性和形式美。
思想性——反映当时的社会意识:一方面在于神仙幻想,一方面在于执著现实。
形式美——纵向继承春秋以来的轻盈之、楚舞的风格;横向吸收边地域外的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养料。
使它在形式上具有古拙与轻盈、厚重与轻柔相互对立统一的审美形态。
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是30年代在以鲁迅为旗手的左翼文化运动影响下兴起的产物,它的起点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意义。
1933 年他创造了《傀儡》《无止境的动》1935 年 9 月在上海举办了舞蹈作品发表会,吴晓邦开办了中国现代舞蹈史上第一所舞蹈学校,举办了第一次个人舞蹈表演晚会,写作并出版了第一本舞蹈艺术概论。
戴爱莲:1941年,为欢迎戴爱莲回国,有吴晓邦、戴爱莲、盛婕三位舞蹈家在重庆举行了舞蹈专场演出,1941 创作了《东江》,小舞剧《空袭》是在重庆市目睹日本机狂轰滥炸的残暴行径而创作。
1945 戴爱莲深入西康的地搜集民间舞,创作了十余个舞蹈,为祖国打开了民间舞的宝库,为民间舞蹈做出了贡献。
古代舞蹈理论一、韩邦奇的《苑洛志乐》二、张敉的《舞志》三、朱载堉的“舞学” 朱载堉“舞学”的舞蹈内容1、动作乃舞蹈之本 2、舞蹈含“舞表”、“舞声” 3、舞蹈为礼法之象 4、舞蹈与天地同和 5、舞之发展在于变 6、“转”者,众妙之门
延安新秧歌运动对中国民间舞产生的影响
答:延安新秧歌运动对中国音乐舞蹈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根本性的影响,秧歌是一种典型的
中国汉族传统民间歌舞形式,在《讲话》后,把不健康的因素开始逐渐剔除,为古老的民间艺术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形式,在 1942 年拥有了第一支新秧歌队,也因这支新秧歌队,秧歌得到了继承与发展,是民间舞普及了中国,且得到了中央的大力支持,使中国民间舞前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