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炭吸附Cd的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活性炭的吸附性能研究

活性炭的吸附性能研究

活性炭的吸附性能研究活性炭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工、生物、环境等多个领域的高端材料。

它是一种具有多孔、高表面积的吸附剂,因其在物质分离、净化、催化等方面的独特性能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基于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展开讨论。

一、活性炭的定义活性炭是一种碳质材料,具有高表面积和利于吸附的孔隙结构。

它广泛应用于气体和液体的吸附、分离和净化等方面。

活性炭具有重要的环保和生态价值,在植物培育和水处理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活性炭的吸附能力是由其具有的孔隙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决定的。

相比于普通的炭材料,活性炭具有更多的小孔和中孔,在空间上更加复杂和狭小。

因此,活性炭可以吸附分子的表面积更大,结果其吸附能力也更强。

二、活性炭的吸附机制活性炭的吸附机制主要有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

物理吸附:指分子吸附到活性炭孔隙表面时,分子的表面分子作用力和孔穴内分子的作用力通过范德华力吸引,将其牢固地钟在孔中。

在物理吸附中,吸附剂和吸附物分子之间不会产生化学反应,因此物理吸附的吸附热相对较低。

化学吸附:指活性炭表面上具有活性位点,使吸附分子与其表面产生化学反应,形成化合物,在化学键作用下强烈的结合在活性炭上。

化学吸附在吸附物和吸附剂之间产生了化学反应,是一种更牢固的吸附过程。

与物理吸附相比,化学吸附的吸附热相对较高。

三、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因素1. 外在因素温度、湿度、压力等外在因素的改变会影响活性炭的吸附能力。

在高温下,分子内部的热能增强,因此分子与活性炭表面吸附的能力减弱。

而在负压下,分子与活性炭表面的相对吸附能力增加。

2. 活性炭的孔隙大小活性炭的孔隙大小对于吸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通常,孔径越小的活性炭其表面积越大,因此吸附能力会更高。

除此之外,孔隙形状也会影响吸附性能。

3. 活性炭的含氧量由于活性炭含氧量的变化会影响其表面化学性质,因此也可以影响吸附性能。

在一定的范围内,增加含氧量可以增强活性炭的吸附能力;但如果过高,则可能影响吸附剂的硬度和酸碱性态,因此不利于吸附过程。

氧化活性炭吸附Cd(Ⅱ)离子及表面活性剂对其吸附量的影响

氧化活性炭吸附Cd(Ⅱ)离子及表面活性剂对其吸附量的影响

改用 6 % H O 对 活性 炭予先氧 化 7 ,洗 净烘 干后再进行吸附实验 。结果发 现 ,这种 5 N 2h
处理炭对 C ( ) dI 的吸附量 大大增 加,特 别在突跃 p 点附近,吸附量 比未处理炭 增加 数十 I H
倍 ,这试验 事实充分说 明活性 炭对 无机 离子 C O ) dI 的吸 附强弱与表面氧化强度 ,也就 是与
表 面 含 氧 基 团密 切 相 关 。
22表 面 活 性 剂 对 C (I 附量 的影 响 . dI 吸 )
从 图 1 曲线可 以看 出,在低 于l 临界胶 团浓度( MC 范 围 内,阴离子表面活性 剂 S C ) DS 在酸性 范围 内能显著增加氧化 活性 炭对 C ( ) d1 的吸 附量 ,而 阳离子表面 活性剂 C N 则 明 1 P 显 降低 C ( ) dI 的吸 附量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O I P则处于两者之间。这种结果正好可用 前面 提 出的静 电吸附模型来解释 ,S S在溶液 中离解后 形成带负 电的 s 一 D D ,在 p H<p 时 , H 炭表面 的含氧基 团以带正 电的离子形式存 在,它们将 强烈吸 附 S 一 D ,使其炭表面 的负 电荷 大大增加h , 强了炭对阳离子 C ( ) 增 dI 的静 电吸 附作用 , I 从而使 C ( ) dI 的吸 附量明显增加 。 I 相反 ,C N 离解后 形成 带正 电的 C 十 P P ,在 p H>p 。 范围 内,炭 表面带负 电荷 ,将 强烈吸 H巳 P 附溶液 中的 C 使炭表面 的负 电荷大大减少 ,也 就显 著减 弱了对阳离子 C O ) dI 的吸附力 , 从而表现 为 C () dI 的吸 附量 明显减少 。非 离子表面 活性 剂 O I P在水溶液 中不可 能 电离 ,因 而分子 本身基本 不带 电荷 .但仍有可 能靠分子力 等吸附到炭表面例,占据 炭表面 的部 分吸 附 中心 .从 而使 炭对 C ( ) dI 的吸 附量 略有 降低 ,但 这种 吸附不受 p 的影响 ,且 比静 电吸 I H 附弱得 多,结果表现为在整个 p 范围内 C ( ) H dI 的吸 附量 都有所 下降。为进一步 说明 以上 I 论 点,我们 还选择 了其 它 多种 阴 ,阳 离子表面 活性剂 及非 离子表面活 性剂 ,发现 它们对 处理炭吸附 C ( ) dI 的影 响规律完全 一致。 I 我们还可从 图 2可 知 ,当外加的 S DS浓 度低 于其 C MC 时( 在实验体系 中,用 电导法 测得 S S的 C D MC 为 38 ×1 o d ) . 2 0 m l m’,在整个 p 范围 内都能明显增加 C ( ) / H dI 的吸 附 I 量 而 当浓度 高于 C MC 时 ,在较大 的 p 范围内却 明显 降低 C O ) H dI 的吸附量 ,其原 因很 可能是此时 所产 生的 S DS胶 团强烈吸引溶液中 的 C () dI 离子 ,从 而使 炭表面对 C ( ) I dI 的曲线 1 ,5,最后作 C ( ) S S不 同浓度 ) 液的吸 附 ,3 ) d[ + D ( 1 溶

活性炭吸附机理论文

活性炭吸附机理论文

活性炭吸附机理论文摘要:从活性炭开始利用到现在,对其性能的开发和利用已经可以基本满足人类的需求,但是在活性炭的生产质量和使用性能方面还是有待提高。

活性炭作为新材料和碳素材料的的一个中烟分支,其优良的吸附性能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广泛使用,必将在未来的生产使用开发中显示出无限的潜力,这个过程就需要我们继续开发研究,对活性炭进行不断的改进试验,提高其工作性能,更高效的发挥其作用。

1.引言活性炭,一种孔隙率大、呈现晶体排列、耐酸碱、溶解度低、可再生的有机复合物,因其具有较强的吸附净化能力,而且对环境无污染,被广泛应用在各类废气、污水处理方面。

针对活性炭改良技术的不断提高,其对污染物的吸附净化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从而被广泛应用与污水处理、净化环境空气质量等方面,特别是在水环境污染治理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其诱人的美好前景[1]。

2.国内外研究现状2.1 国外研究现状随着对活性炭性能的不断开发和改良,全球对活性炭的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加,欧美等发达国际在活性炭制造技术方面已完成大型化、自动化、连续化、无公害化制造体系,如美国的卡尔岗公司、荷兰的诺力特公司,活性炭的年产量均超过万吨。

而国外对活性炭性能的改良研究也是逐步深化,做到了品种的专用化和多样化,如美国和日本的活性炭产品品种已经达到了百种以上[2]。

日本是活性炭消费第二大国,也是活性炭的主要进口国,日本利用活性炭的特点是其主要生产高质量、高档次的活性炭产品。

2.2 国内研究现状活性炭在国内的应用,最初是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左右,但由于当时国内的活性炭生产技术落后,活性炭大部分是从国外进口;随着国内对活性炭的应用范围的扩大,生产技术也随之应运而生,应用与生产之间相互存进;至今,活性炭已经广泛用于于生产生活中,例如:室内装修的有害气体的净化、生活用品的防霉、防潮等。

活性炭已经在家庭中随处可见,成为了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健康产品。

尽管对活性炭性能的开发和利用技术已经很成熟,但是其中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未经处理的活性炭的性能还是无法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需求,国内外对此的研究也在持续进行当中,同时,活性碳的推广也带动了废弃物再生的浪潮,促使研究人员不断去寻找廉价的材料制备出新型的产品,做到物尽其用。

《2024年污泥活性炭对不同结构抗生素的吸附脱除性能及机理研究》范文

《2024年污泥活性炭对不同结构抗生素的吸附脱除性能及机理研究》范文

《污泥活性炭对不同结构抗生素的吸附脱除性能及机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然而,抗生素的滥用和过度使用已经导致了水体中抗生素残留的问题,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污泥活性炭作为一种环保、高效的吸附材料,在处理抗生素残留等环境问题中表现出强大的应用潜力。

本研究将深入探讨污泥活性炭对不同结构抗生素的吸附脱除性能及机理,以期为环境治理和人类健康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研究方法1. 材料与试剂本研究所用污泥活性炭由本实验室制备,实验中使用的抗生素包括β-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磺胺类等不同结构类型的抗生素。

2. 实验方法采用静态吸附法,将不同浓度的抗生素溶液与污泥活性炭进行混合,通过测量吸附前后溶液中抗生素浓度的变化,计算污泥活性炭对抗生素的吸附脱除性能。

同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研究污泥活性炭的表面性质及其与抗生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

三、结果与讨论1. 污泥活性炭对不同结构抗生素的吸附脱除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污泥活性炭对不同结构类型的抗生素均表现出良好的吸附脱除性能。

其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吸附效果最为显著,其次是氟喹诺酮类和磺胺类抗生素。

这可能与污泥活性炭的表面性质和抗生素的结构特性有关。

2. 污泥活性炭表面性质分析FTIR和XRD分析结果表明,污泥活性炭表面含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如羟基、羧基等),这些官能团可以与抗生素分子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促进抗生素在污泥活性炭表面的吸附。

此外,污泥活性炭的孔隙结构和比表面积也对抗生素的吸附脱除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3. 吸附机理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和文献报道,污泥活性炭对抗生素的吸附机理主要包括静电相互作用、氢键作用和疏水作用等。

不同结构类型的抗生素与污泥活性炭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存在差异,这可能与抗生素分子的极性、疏水性等性质有关。

例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子中含有较多的极性基团,与污泥活性炭表面的含氧官能团之间容易形成氢键作用;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分子则主要通过疏水作用与污泥活性炭表面发生相互作用。

活性炭可行性研究报告

活性炭可行性研究报告

活性炭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活性炭是一种具有高度的孔隙结构和吸附能力的多孔性碳材料,广泛用于空气净化、水处理、工业废气脱附、食品饮料精制等领域。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活性炭在净化环境和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活性炭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提高其利用效率,推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活性炭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可行性,评估其在环境污染治理、工业生产和生活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潜力,为活性炭的生产、改性和利用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参考。

三、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对活性炭的制备方法、性能特点、应用领域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获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

2. 试验研究:通过实验室试验和现场调研,对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再生利用、材料改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获取活性炭在不同环境下的应用效果和经济效益数据。

3.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活性炭在环境治理、工业生产和生活领域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分析,提出发展建议和决策支持。

四、研究内容1. 活性炭的制备方法和性能特点2. 活性炭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可行性研究2.1 大气污染治理2.2 水污染治理2.3 土壤污染治理3. 活性炭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可行性研究3.1 工业废气处理3.2 工业废水处理3.3 催化剂载体4. 活性炭在生活领域的应用可行性研究4.1 家用净水器4.2 空气净化器4.3 饮品精制5. 活性炭材料改性及再生利用研究五、研究结果1. 活性炭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活性炭在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中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吸附效果显著。

2. 活性炭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活性炭在工业废气处理、废水处理和催化剂载体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有效改善环境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

3. 活性炭在生活领域的应用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活性炭在家用净水器、空气净化器和饮品精制方面具有显著的净化效果和生活改善作用。

活性炭吸附实验报告综述

活性炭吸附实验报告综述

《环工综合实验(1)》(活性炭吸附实验)
实验报告
专业环境工程(卓越班)
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成绩
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中心
二0一六年11月
1、吸附剂的比表面积越大,其吸附容量和吸附效果就越好吗?为什么?
答:比表面积越大,不一定吸附容量就越好。

吸附剂的比表面积越大,只能说明其吸附能力较大,并不代表吸附容量就越大。

吸附容量的大小还与脱吸速度有关,如果脱吸速度很快,就算吸附能力再大,吸附容量也还是没多大提升。

吸附容量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吸附剂的良好吸附性能是由于它具有密集的细孔构造,与吸附有关的物理性能有:a.孔容(VP):吸附剂中微孔的容积称为孔容,通常以单位重量吸附剂中吸附剂微孔的容积来表示(cm3/g);b.比表面积:即单位重量吸附剂所具有的表面积,常用单位是m2/g;c.孔径与
由于曲线有不符合实验结果的数据存在,需要取舍,因此选择12mL、24mL、36mL的数据来做吸附容量曲线。

由y=0.8168x-2.8551可得:lgK=-2.8551 1/n=0.8168
K=0.058 n=1.22
由y=0.9712x-3.7611可得,lgK=-3.7611 1/n=0.9712
K=0.023 n=1.03
由以上两个实验曲线可以发现,吸光度的变动有点幅度,并出现吸附容量有负数的情况,实验误差偏大,因此纵观整个实验过程,可能因为离心的时间不够长,或者离心的过程中晃。

荷梗生物炭理化性质及其对水中Cd的吸附机制

荷梗生物炭理化性质及其对水中Cd的吸附机制
and ash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pH and the adsorption performance of HBC. SEM images showed that the HBC with porous structure was
formed and the optimum HBC ̄400 was obtained at 400 ℃ . The results of elemental analysis showed the content of C element in the HBC
是发生在多相异构表面的多分子层混合吸附. 综合考虑 HBC 的理化性质及模型拟合结果可以推测 Cd2+ 在 HBC 上的吸附可分为
3 个过程:① Cd2+ 在浓度梯度力作用下由溶液迅速扩散到 HBC 表面. ② Cd2+ 与 HBC 表面官能团发生络合、离子交换反应ꎬ与金
属氧化物、碳酸盐等发生共沉淀反应. ③ Cd2+ 扩散到 HBC 的多孔结构中ꎬ与苯环上普遍存在的 π 电子结构发生阳离子 ̄π 作用.
gradually increased while the element ratio of H∕C andndicated that the HBC gradually lost water and the degree
of carbonization gradually increased. FTIR analysis showed the presence of large amounts of phenolic and carbonyl functional groups on the
surface of HBC. HBC aromatization degree increased and the content of the oxygen functional groups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pyrolysis

对活性炭吸附的研究

对活性炭吸附的研究

对活性炭吸附的研究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对废水污染物含量一定时,反应时间、活性炭的投加量及pH三因素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

二、实验原理活性炭吸附是目前国内外应用较多的一种水处理手段。

由于活性炭对水中大部分污染物都有较好的吸附作用,因此活性炭吸附应用于水处理时往往具有出水水质稳定、适用于多种废水的优点。

活性炭吸附常用来处理某些工业废水,但由于活性炭的造价较高、再生过程较复杂,所以活性炭吸附的应用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活性炭吸附就是利用活性炭的固体表面对水中一种或多种物质的吸附作用,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活性炭的吸附作用产生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活性炭内部分子在各个方向上都受着同等大小的力而在表面的分子则受到不平衡的力,这就使其他分子吸附于其表面上,此为物理吸附;另一个是由于活性炭与被吸附物质之间的化学吸附。

活性炭的吸附是上述两种吸附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实验设备与药品1、设备PHS-3C精密pH仪,康氏振荡器,722分光光度计,玻璃棒,5ml、10ml移液管各1根,锥形瓶(250ml×6),容量瓶(100ml×7、500ml×1),烧杯(250ml若干)。

2、药品亚甲蓝,粒状活性炭,盐酸,氢氧化钠溶液。

四、实验步骤1、准备:(1)活性炭的预处理:取粒状活性炭2500mg于蒸馏水中浸泡24h,然后放入103 o C烘箱内烘干24h,再将烘干的活性炭研碎成0.5mm以下的颗粒。

(2)染料废水(0.25g/L的亚甲蓝溶液)的制备:取0.125g亚甲蓝于烧杯中,加蒸馏水溶解,移液至500ml容量瓶内,加蒸馏水稀释至刻度,塞紧摇匀。

(3)标准曲线的绘制:分别取1、2、3、4、5、6ml水样于6个100ml的容量瓶中,稀释至刻线,测其吸光度,记录数据。

(4)预备实验:取5ml水样于100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稀释至刻线,向其中加入125mg 活性炭颗粒,放入振荡器中振荡,每隔10min取一次上清液测其吸光度,得出大致的最佳反应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环境工程活性炭吸附Cd的研究一、前言部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饮用水质量的下降。

水中重金属离子不同形态的存在容易在各种生物体内聚集,最终对人类直接或间接的产生影响,造成各种疾病和中毒,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重金属离子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在废水处理中必须将其去除。

人们对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去除重金属离子的方法很多,但都存在某些不足之处,推动了污水处理技术的空前发展,传统去除重金属离子的方法很多,但都存在某些不足之处,而吸附法因其材料易得,价格低廉,去除效果好而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加快了吸附材料的研究,其中活性炭由于大的表面积,丰富的孔结构和独特的表面官能团而被认定为是优良的吸附剂,广泛应用于对污水中有机质和重金属离子的吸附。

除去水中重金属离子的方法很多,传统的有化学沉淀法、氧化还原法、铁氧体法、电解法、蒸发浓缩法、离子交换树脂法等,这些方法存在投资大、运行成本高、操作管理麻烦、并且会产生二次污染和不能很好地解决金属和水资源再利用等问题。

目前在实际运用中较多的是采用吸附法,吸附法因其材料便宜易得,成本低,去除效果好而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

近年来研究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寻求更为合适的新型廉价吸附材料,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工艺逐步成熟,现在已开始应用在实际工程中。

重金属是指比重大于5的金属,约有45种,包括铅(Pb)、镉(Cd)、汞(Hg)、铬(Cr)、铜(Cu)、锌(Zn)、镍(Ni)等。

砷(As)虽不属于重金属,但因其来源以及危害都与重金属相似,故通常列入重金属类进行研究讨论。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的重金属排入土壤及河流、湖泊和海洋等水体中,危害土壤、水生生态环境。

环境中的重金属不能被降解,主要通过空气、水、土壤等途径进入动植物体,并经由食物链放大富集进入人体,其极低浓度就能破坏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损害人体健康。

重金属污染现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近年来,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骤增,其中重金属污染的案例占很大比例。

突发性的环境事件会导致重金属在短时间内高浓度地进入环境,从而产生严重的污染。

2008年,在贵州独山县、湖南辰溪县、广西河池、云南阳宗海、河南大沙河等地发生多起砷污染事件、2009 年8 月以来,又发生了陕西风翔儿童血铅超标、湖南浏阳镉污染及山东临沂砷污染事件,这些重金属污染事件有些是由于管理不当、交通事故等人为原因造成,有些则是因环境长期受到污染、污染物含量超过环境容量而突然暴发的结果。

重金属污染问题已日益严重,对污染环境的治理迫在眉睫。

二、主题部分镉是地壳中一种稀有元素,虽然现在我们还不完全理解它的生物活性,但镉暴露引起的环境问题,包括镉的生态毒理学、在植物区系和动物区系的迁移转化、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引起的生态学问题,以及在人体积累引发的组织损伤、内分泌紊乱、心血管疾病、生殖器官功能障碍和癌变,成为一个社会焦点问题。

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镉即使是很低的浓度也往往伴随着生态效应。

植物镉中毒直接影响到基因表达、抑制DNA复制、减少光合作用量、降低植物对水和营养的吸收,并呈现明显的中毒症状,如萎黄病、抑制生长、根尖变褐色, 直至死亡。

但对于镉等重金属的污染,植物的反映并不是非常被动的,植物具有依靠真菌共生体来减轻镉毒性的免疫反应。

研究发现,大多数植物的生态演替依靠大量的真菌共生体来改善和获得营养,保护植物免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胁迫,而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共生微生物通过营养协调或减少金属毒性以改进植物的适合度, 减轻镉对植物生态系统的风险。

如共生菌能够缓解欧洲赤松( Scots pine) 种子镉暴露的影响。

这种改进的程度因共生菌的种类和基因型而异, 虽然多种真菌共同作用下减少镉转移到寄主植物的机理目前还不清楚,但一些学者认为可能由于外生菌根真菌在细胞内的分隔、螯合、配位和络合作用直接减轻了镉的毒性并且,土壤中镉浓度的增加会触发植物对重金属的耐受性,促使土壤细菌和菌根真菌进化,如琵琶对镉表现出异常的耐受性现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这些研究表明, 植物通过耐受性和共生菌的共同作用减轻了镉的危害, 从而降低了镉中毒引起的生态风险。

不过,从目前的研究来看,除琵琶外,很少发现第2种对镉具有耐受性的植物。

但是这些研究启迪人们可以通过共生菌的筛选等途径,借以提高包括农作物在内的植物品种对镉的耐受性,这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镉对动物具有致畸、致癌和导致染色体突变的多种生态效应,其危害性已对生态安全构成了威胁。

无脊椎动物无论在海水还是在淡水生态系统中都存在镉暴露风险,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区系对镉尤其敏感。

水生无脊椎动物大多因生物富集而存在镉暴露风险,且它们对镉敏感程度远超过脊椎动物。

哺乳动物镉的转移通过蛋白联合体,尤其与金属硫结合储藏于肝、肾和肠内长达10余年以上。

从物种的角度,人们一直更多地关注镉对生态系统及其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程度,如镉作物品种的富集对具有休闲娱乐以及商业价值的甲壳类水生物的生态风险,而且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构成的风险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

普通处理法对吸附重金属离子效果并不好,且费用高昂。

活性炭吸附法是一种效果好费用相对的低的新型处理法。

活性炭吸附的机理为,溶质从水中移向固体颗粒表面,发生吸附,是水、溶质和固体颗粒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引起吸附的主要原因在于溶质对水的疏水特性和溶质对固体颗粒的高度亲和力。

活性炭对离子的吸附过程主要有下列几个步骤:(1)液膜扩散,由流体主体扩散至吸附剂表面;(2)孔扩散,由吸附剂孔内液相扩散至吸附剂中心;(3)表面吸附反应。

重金属离子在吸附剂如活性炭上的吸附往往不仅仅是单纯的物理吸附,而是常常与吸附剂的表面官能团进行反应形成沉淀和络合物或进行离子交换等,故其不可能象有机物分子一样在吸附剂表面以吸附态形式自由地迁移。

因此,对于重金属离子而言,认为其吸附机理包括三个方面的过程:(1)重金属离子在活性炭表面沉积而发生的物理吸附;(2)重金属离子在活性炭表面可发生离子交换反应;(3)重金属离子与活性炭表面的含氧官能团发生化学吸附。

活性炭吸附能力受多方面影响2.1 活性炭粒径、孔隙的大小活性炭的吸附能力与活性炭的孔隙大小和结构有关。

一般来说,颗粒越小,孔隙扩散速度越快,活性炭的吸附能力就越强。

Huang 和Smith 等(1981)通过实验证明,颗粒活性炭(GAC)的吸附速度远小于粉末活性炭(PAC)的吸附速度,孔隙的扩散速率被认为是制约吸附速度的主要因素。

在随后Huang 和Wirth等的实验中,通过一系列的粒径大小不一的粉末活性炭,证明了随着粒径的增加,孔隙内的扩散对吸附过程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Rubin 和Mercer(1987)比较了可以通过8~10目筛和可以通过50~200目筛的颗粒活性炭的吸附速度,得出粒径为可通过8~10目筛的颗粒活性炭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为95h,而粒径可以通过50~200目筛的颗粒活性炭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平均为6h,两者差距明显。

此外,颗粒的粒径还影响到活性炭比表面积的大小。

活性炭纤维(ACF)与颗粒活性炭和粉末活性炭相比,其孔径分布狭窄而均匀,微孔体积占总体积的90 %左右,微孔孔径大多在1 nm左右,实验表明,其对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较后两者相比,吸附容量有较大的提高,吸附速率也较快。

2.2 温度的影响活性炭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过程实质上是吸附与脱附相互交织的过程。

由于吸附反应是吸热反应,因此,一般来说温度低一些好。

通过不同温度下的吸附试验,发现一定温度下(<50℃)对吸附容量的影响并不大,活性炭对重金属的吸附依旧可以得到比较好的效果。

只有当溶液温度较高(>50 ℃)时,液相吸附热虽然较小,但是由于分子热运动的加剧,导致对吸附平衡的破坏,吸附容量有所减小,表现为物理吸附性能的特性。

2.3 pH值活性炭表面各类含氧基团、官能团,主要以-CHO,-OH,-COOH,-C=0 四种形式存在,它们通常是活性炭吸附的活性中心。

考虑到吸附机理,pH 值作为重要的介质因素,不仅仅影响吸附点解离,而且影响重金属离子的溶液化学水解,氧化还原反应和沉淀。

通过对铅镉离子不同pH 值下的吸附试验发现,当溶液的pH在3.0~6.5之间时,随着pH 值升高,活性炭吸附容量升高,但是随着pH 的继续升高,吸附容量反而降低[1]。

这是因为在pH 值很小的时候,溶液中存在大量的H离子,活性炭表面的-CHO,-OH,-COOH,-C=0 会跟溶液中的H 结合,改变了活性炭表面的亲和性,此时活性炭的有效活性中心被H占据,重金属离子没有充分被吸附,所以吸附量相对较低。

随着溶液的pH 值的升高,跟活性炭表面官能团结合了的H会发生离解,使得大量的活性中心暴露在外面,重金属离子将占据这些活性中心而有效地被吸附,所以吸附量是随着pH 值的增大而增大的。

但是随着pH 值继续增大,溶液中的OH-与金属离子的化学作用力增大,导致吸附量的相对下降。

2.4 水中其它粒子的影响当水中含有其它重金属离子时,其受活性炭的吸附程度可能会受到彼此的影响,从而发生协同效应或者拮抗效应。

Wey 等发现当水中含有一些不同的重金属离子时,活性炭的吸附效率会有活性炭吸附重金属离子的影响因素分析较大程度的下降,尤其是铅和镉两种重金属离子。

这些重金属离子形成的化合物会占据在活性炭的表面而使其吸附面积大幅度下降,使活性炭丧失吸附其他物质的能力。

水中的其他化合物也可能会对吸附产生影响。

Reed等在试验使用活性炭去除镍和镉的过程中,使用EDTA、丁二酸和磷酸盐作为添加剂,对于Nuchar 和Darco两种类型的活性炭,由于自由配基体的作用,EDTA 的添加使得其吸附能力下降;而对于Calgon 类型的活性炭,在低pH 值的情况下,EDTA 的添加使其吸附能力得到提升。

而丁二酸、磷酸盐的添加没有对吸附造成影响。

当然,活性炭的吸附能力与污水浓度有关。

在一定的温度下,活性炭的吸附量随被吸附物质平衡浓度的提高而提高。

三、总结部分从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重金属废水处理新方法来看,主要是为了满足当今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使重金属废水得到最终妥善的处置。

利用吸附法进行废水中有毒重金属的去除及稀有贵金属的回收,具有高效、经济、简便、选择性好的优点,特别是处理传统方法不能处理的低浓度重金属废水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因此是一种应用前景很广阔的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手段。

由于重金属离子的特殊性质,使得活性炭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除普通的物理吸附外,在活性炭的表面还会有离子交换反应和含氧官能团的化学吸附。

根据对活性炭吸附影响因素的分析,通过调节pH 值、对活性炭表面进行改性、对水样进行预处理等措施,可以显著改善活性炭的环境适应性,提高活性炭的吸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